王易在官设的马厩里领了一匹耐力好的马,迅赶至距城十数里外的传舍。
周仓裴元绍紧紧尾随。
这间传舍十分破蔽,户牖老朽,庭中道路积尘无人清扫。而院里那处池塘也因人为疏浚水道不利而逐渐失去活性,隐隐地出臭气。
倒真体现出了本朝勤俭朴素的风格!王易摇着头,举着信笺道:“去乌程的公文,可有闲暇的驿吏?”
一般来说,道路旁每隔几里就要设置亭,每十几里就设置一个传舍。公文传递不是跑全程,而是以这些亭和传舍为节点,通过接力传递的形式。
北方的条件好些,传驿有跑得飞快的骏马,驿吏送信时驰骋飞奔。而南方条件差些,而且山区广布,不似北方那样都是通途大道,所以步行接力较为普遍。
也正是因此交通的困难,有许多处于深山密林间的聚落长久不为人所知,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幽居在奇山怪石之间而不被人现。
乌程距此较远,而中间没有任何节点。所以传送者都是直接从海盐这里的传舍出,然后送到乌程去的,这样来回一趟非常辛苦。
令王易吃惊的是,没有什么人应答他。倒是有个在厅堂里煮水烧菜的老年炊吏走了出来,说:“近来吴县那边事情繁重,文书频繁往来,这里的人都在帮忙传递北面来的文书。”
王易见他肤色沉暗黄,又伛偻着腰,与当日所见的牙窟窿颇有几分神似,不免产生了亲切感。
当然他不会叫这个人去传递文书,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已经无法胜任这类工作了。
所以只有自己亲自去一趟乌程了。王易这么想。
“老裴,你回禾兴,就说我有公事去乌程。禾兴暂由刘馥和董昭操持,如果遇上了什么大事,权且制住,待我回来处置。
“周仓,你与我一同去乌程。”
王易利索地下达了指令。裴元绍得令后扬尘而去。而周仓兴致勃——他与王易一样,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出游。
王易和周仓随身不过一张制式黄桦弓,配以满匣的十五箭,另有一柄战刀罢了。装束比较轻便,因此在纵马驰骋时,感觉相当良好。
乌程县地处吴郡中部,太湖南端,乃是后世湖州市的所在地——确切地说,乌程县城处于群峦环抱之中,而后世的湖州市区地处太湖南端的杭嘉湖平原,因此乌程县位于湖州市区的西南面。
王易纵马奔至一处光秃秃的矮峦上眺目望去,乌程县城的轮廓在云朵翕动间不甚清晰。
居高纵目的王易突然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后世的城市总是尽量建在地势开阔,交通达的地域。而古代的城市虽然也讲究这些要素,然而山川河流的屏挡也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古代城市在防御这方面似乎更加讲究了。
就譬如这乌程县城,它本可以建在西北面那处土膏肥润的平原上,但筚路蓝缕的先人却放弃那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在这里,在这群峦之中筑城。
“乌程的山货呀!”在王易思索之时,周仓突然瓮声瓮气地叫了出来,“主公要不要尝尝这里的山货啊?”
王易想不到周仓这样的憨货竟也惦记着这里的土产,想来确实有些名气。王易笑道:“不过是些獐子山鸡之类的东西,他们倒能做出什么门道来?”
周仓点点头,憨笑道:“是呀,我们以前在中原做黄巾时,抓到过几个乌程的厨子,他们对这些东西可真是……”词汇匮乏的周仓像木偶人一样挥舞着手臂,露出一种极为罕见的惊艳表情。
也罢,平日里在禾兴虽然也能经常大鱼大肉,但菜色总归是单调了一些。改变一下口味,有的时候也是改善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
王易先急匆匆赶至传舍。他将文书交给指定的职吏后,便要带着周仓往城中去吃些山货特产。
因对当地情况不是很熟,王易就向传舍里的本地职吏询问起具体情况来——他料想这里总归有些名气响当当的酒楼及其招牌菜。
但那职吏给予的回答却出乎寻常:
“最近周山封山了,山货的市歇了,酒楼里的招牌菜多也做不成。倒是书市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
王易迅想起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处理态度。此时人们对自然的重视虽出自一部分本能的对自然的畏惧,但它们也现了“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的客观规律,因此比较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古代臣下时常会以不与民争利或是阴阳运行之道来约束君王在皇家苑圉的行为,这也是原始的自然观的一种体现。
不过王易太过想当然,那职吏话并未说完,他还轻声地抱怨起来:“不过是些虚无缥缈的巫蛊流言,就值得封了所有的山,真是……”
王易一惊,忙追问道:“看来此事并有本末,少卿可否将详情相告?”
那小吏似乎是个怀有坚定的“未事人,安事鬼”的价值观的人,他见王易目光灼灼,便叹了口气,道:“数十几日前来了个于道士,广以符水治病救人,听说还能呼风唤雨,只短短几日,这徒众就不少哩!数日前他在东面山上立了一间精舍,烧香读道书,飘飖若神,周围的老百姓都称他为神仙呢!”
王易心知还有下文,果然,那小吏继续说来:“可几日前这于神仙说乌程县城周围的山林里妖气弥漫,冤魂未散,是有淫邪之人行巫蛊之术,他要作法驱除妖孽,因而要官府封山。”
王易失声笑道:“便如此,县令大人任凭他一人作法?”
这所谓的“于神仙”,王易估摸着就是著名的方士于吉了。此人据说是《太平经》的作者,在道学上造诣很高。史载于吉早先寓居于东方,而后往来于吴会之间,吴会之人多事他。便是因此,惹怒了江东小霸王孙策。孙策以妖言乱众之名怒杀于吉。《搜神记》记载说孙策被许贡的三个宾客击成重伤后,卧于榻间养伤。他偶然拿起铜镜照脸,突然在镜中看到于吉,他回身去看,却又看不到于吉。如此数番,弄得孙策勃然大怒,因而伤口迸裂而死。
《搜神记》所载固然虚妄,然而《三国演义》却取而录之。不管怎么说,这于吉确实有些神通。
在封建时代,宗教非常值得警惕。聚众拜会,兴师作法,患饥饿病的劳苦大众暂时获得了精神解脱,但封建迷信总会趁虚而入。这样,政府一要面对教化民众的压力陡然增加的不妙情况,二又要提防可能的政治性暴动。
孙策怒杀于吉,不单单是因为手下将领和亲眷们都拜服于吉而出于的一时冲动,而应该是有更深层的考虑的。而孙策错在手段过于直截了当,四处树敌。
不管后人有什么诟病,反正王易自己在孙策杀于吉这件事上是举一百个手的。
那小吏见王易对于吉的态度十分轻蔑,倒也极为好奇:“大人看来也不大看得过去这于吉啊。”
确认是于吉后,王易呵呵直笑:“哪里,只是我想空口无凭,怎么这于神仙说了山中有巫蛊,县令大人就信了呢?”
小吏耸耸肩:“县令大人信不信又如何?县民都笃信不疑。他们要是在府邸前聚众争嚷起来,县令大人就麻烦了啊。”
王易大惊。想不到于吉的手段这么厉害,才短短数十日,就已经控制住了乌程县的民心。要知道封山会关系到一部分老百姓的生计,然而封山还是迫于民意成功实施了。这于吉的影响力绝对不能小觑。
王易是要掌控吴郡的。他当前的矛头主要是对准本郡的豪强的,他还不希望有邪魔歪道来打搅他。
正想着,王易突然现周仓神态局促。
作为昔日黄巾军的一员大将,周仓自然对太平教有所接触。要知道他当初追随的大贤良师可是太平道的创始人。王易见他尴尬,估摸着大贤良师张角兴许和于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易以前在翻阅《后汉书》时,曾在方士传中瞥到于吉的字样。他现在仔细思之,又觉得于吉不仅和张角有关联,甚至与左慈也有联系。
王易深吸一口气,他拍了拍周仓的肩膀,笑道:“相传这于神仙是《太平经》的作者,恐怕他还是大贤良师的师傅呢。阿仓,咱们每年要不要见见这个于神仙?”
陪伴在王易身边这么长时间,周仓当然知道王易对牛鬼蛇神的态度。他在王易潜移默化下,对这些东西也渐渐痛恨起来——毕竟当初投奔黄巾军时,他只是因贫困和犯罪,而不是因宗教信仰。
“听凭主公之意。”周仓这样说。他已经预感到王易要在乌程老百姓的活动里插一只手臂了。
周仓裴元绍紧紧尾随。
这间传舍十分破蔽,户牖老朽,庭中道路积尘无人清扫。而院里那处池塘也因人为疏浚水道不利而逐渐失去活性,隐隐地出臭气。
倒真体现出了本朝勤俭朴素的风格!王易摇着头,举着信笺道:“去乌程的公文,可有闲暇的驿吏?”
一般来说,道路旁每隔几里就要设置亭,每十几里就设置一个传舍。公文传递不是跑全程,而是以这些亭和传舍为节点,通过接力传递的形式。
北方的条件好些,传驿有跑得飞快的骏马,驿吏送信时驰骋飞奔。而南方条件差些,而且山区广布,不似北方那样都是通途大道,所以步行接力较为普遍。
也正是因此交通的困难,有许多处于深山密林间的聚落长久不为人所知,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幽居在奇山怪石之间而不被人现。
乌程距此较远,而中间没有任何节点。所以传送者都是直接从海盐这里的传舍出,然后送到乌程去的,这样来回一趟非常辛苦。
令王易吃惊的是,没有什么人应答他。倒是有个在厅堂里煮水烧菜的老年炊吏走了出来,说:“近来吴县那边事情繁重,文书频繁往来,这里的人都在帮忙传递北面来的文书。”
王易见他肤色沉暗黄,又伛偻着腰,与当日所见的牙窟窿颇有几分神似,不免产生了亲切感。
当然他不会叫这个人去传递文书,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已经无法胜任这类工作了。
所以只有自己亲自去一趟乌程了。王易这么想。
“老裴,你回禾兴,就说我有公事去乌程。禾兴暂由刘馥和董昭操持,如果遇上了什么大事,权且制住,待我回来处置。
“周仓,你与我一同去乌程。”
王易利索地下达了指令。裴元绍得令后扬尘而去。而周仓兴致勃——他与王易一样,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出游。
王易和周仓随身不过一张制式黄桦弓,配以满匣的十五箭,另有一柄战刀罢了。装束比较轻便,因此在纵马驰骋时,感觉相当良好。
乌程县地处吴郡中部,太湖南端,乃是后世湖州市的所在地——确切地说,乌程县城处于群峦环抱之中,而后世的湖州市区地处太湖南端的杭嘉湖平原,因此乌程县位于湖州市区的西南面。
王易纵马奔至一处光秃秃的矮峦上眺目望去,乌程县城的轮廓在云朵翕动间不甚清晰。
居高纵目的王易突然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后世的城市总是尽量建在地势开阔,交通达的地域。而古代的城市虽然也讲究这些要素,然而山川河流的屏挡也不可或缺——也就是说,古代城市在防御这方面似乎更加讲究了。
就譬如这乌程县城,它本可以建在西北面那处土膏肥润的平原上,但筚路蓝缕的先人却放弃那得天独厚的条件,选择在这里,在这群峦之中筑城。
“乌程的山货呀!”在王易思索之时,周仓突然瓮声瓮气地叫了出来,“主公要不要尝尝这里的山货啊?”
王易想不到周仓这样的憨货竟也惦记着这里的土产,想来确实有些名气。王易笑道:“不过是些獐子山鸡之类的东西,他们倒能做出什么门道来?”
周仓点点头,憨笑道:“是呀,我们以前在中原做黄巾时,抓到过几个乌程的厨子,他们对这些东西可真是……”词汇匮乏的周仓像木偶人一样挥舞着手臂,露出一种极为罕见的惊艳表情。
也罢,平日里在禾兴虽然也能经常大鱼大肉,但菜色总归是单调了一些。改变一下口味,有的时候也是改善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
王易先急匆匆赶至传舍。他将文书交给指定的职吏后,便要带着周仓往城中去吃些山货特产。
因对当地情况不是很熟,王易就向传舍里的本地职吏询问起具体情况来——他料想这里总归有些名气响当当的酒楼及其招牌菜。
但那职吏给予的回答却出乎寻常:
“最近周山封山了,山货的市歇了,酒楼里的招牌菜多也做不成。倒是书市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
王易迅想起古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处理态度。此时人们对自然的重视虽出自一部分本能的对自然的畏惧,但它们也现了“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的客观规律,因此比较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古代臣下时常会以不与民争利或是阴阳运行之道来约束君王在皇家苑圉的行为,这也是原始的自然观的一种体现。
不过王易太过想当然,那职吏话并未说完,他还轻声地抱怨起来:“不过是些虚无缥缈的巫蛊流言,就值得封了所有的山,真是……”
王易一惊,忙追问道:“看来此事并有本末,少卿可否将详情相告?”
那小吏似乎是个怀有坚定的“未事人,安事鬼”的价值观的人,他见王易目光灼灼,便叹了口气,道:“数十几日前来了个于道士,广以符水治病救人,听说还能呼风唤雨,只短短几日,这徒众就不少哩!数日前他在东面山上立了一间精舍,烧香读道书,飘飖若神,周围的老百姓都称他为神仙呢!”
王易心知还有下文,果然,那小吏继续说来:“可几日前这于神仙说乌程县城周围的山林里妖气弥漫,冤魂未散,是有淫邪之人行巫蛊之术,他要作法驱除妖孽,因而要官府封山。”
王易失声笑道:“便如此,县令大人任凭他一人作法?”
这所谓的“于神仙”,王易估摸着就是著名的方士于吉了。此人据说是《太平经》的作者,在道学上造诣很高。史载于吉早先寓居于东方,而后往来于吴会之间,吴会之人多事他。便是因此,惹怒了江东小霸王孙策。孙策以妖言乱众之名怒杀于吉。《搜神记》记载说孙策被许贡的三个宾客击成重伤后,卧于榻间养伤。他偶然拿起铜镜照脸,突然在镜中看到于吉,他回身去看,却又看不到于吉。如此数番,弄得孙策勃然大怒,因而伤口迸裂而死。
《搜神记》所载固然虚妄,然而《三国演义》却取而录之。不管怎么说,这于吉确实有些神通。
在封建时代,宗教非常值得警惕。聚众拜会,兴师作法,患饥饿病的劳苦大众暂时获得了精神解脱,但封建迷信总会趁虚而入。这样,政府一要面对教化民众的压力陡然增加的不妙情况,二又要提防可能的政治性暴动。
孙策怒杀于吉,不单单是因为手下将领和亲眷们都拜服于吉而出于的一时冲动,而应该是有更深层的考虑的。而孙策错在手段过于直截了当,四处树敌。
不管后人有什么诟病,反正王易自己在孙策杀于吉这件事上是举一百个手的。
那小吏见王易对于吉的态度十分轻蔑,倒也极为好奇:“大人看来也不大看得过去这于吉啊。”
确认是于吉后,王易呵呵直笑:“哪里,只是我想空口无凭,怎么这于神仙说了山中有巫蛊,县令大人就信了呢?”
小吏耸耸肩:“县令大人信不信又如何?县民都笃信不疑。他们要是在府邸前聚众争嚷起来,县令大人就麻烦了啊。”
王易大惊。想不到于吉的手段这么厉害,才短短数十日,就已经控制住了乌程县的民心。要知道封山会关系到一部分老百姓的生计,然而封山还是迫于民意成功实施了。这于吉的影响力绝对不能小觑。
王易是要掌控吴郡的。他当前的矛头主要是对准本郡的豪强的,他还不希望有邪魔歪道来打搅他。
正想着,王易突然现周仓神态局促。
作为昔日黄巾军的一员大将,周仓自然对太平教有所接触。要知道他当初追随的大贤良师可是太平道的创始人。王易见他尴尬,估摸着大贤良师张角兴许和于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王易以前在翻阅《后汉书》时,曾在方士传中瞥到于吉的字样。他现在仔细思之,又觉得于吉不仅和张角有关联,甚至与左慈也有联系。
王易深吸一口气,他拍了拍周仓的肩膀,笑道:“相传这于神仙是《太平经》的作者,恐怕他还是大贤良师的师傅呢。阿仓,咱们每年要不要见见这个于神仙?”
陪伴在王易身边这么长时间,周仓当然知道王易对牛鬼蛇神的态度。他在王易潜移默化下,对这些东西也渐渐痛恨起来——毕竟当初投奔黄巾军时,他只是因贫困和犯罪,而不是因宗教信仰。
“听凭主公之意。”周仓这样说。他已经预感到王易要在乌程老百姓的活动里插一只手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