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夯土版筑,就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而建造起来的楼房。夯土造屋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从考古发掘上来看,我国这种夯筑技术的最古遗例,是在河南省汤阴县叫做白营子的地方,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的遗址。公元前ll世纪(商代)以后,这种技术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许多规模宏大的宫室和陵墓都是用夯筑技术建造的,特别是夯土台基成为建筑物的必有通式。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王时代,不仅利用这种技术建造城池宫殿,而且用于修堤筑坝,治理水患。现尚存河南省安阳、郑州等三千余年前的城池宫殿遗址,都是利用夯筑技术建造的。郑州的商城遗址四周总长6960采用分段版筑逐段筑成,质地相当坚固。这种夯筑技术伴随着汉民族的迁徙,从黄河流域跨过扬子江,向江南地区传播,直至传播到福建省西南部、广东省东北部、江西省南部的山区农村。

    随着汉族南迁,从唐代开始,福建、广东、江西的夯筑技术逐渐发达,到了明代,福建西南部山区农村造房屋都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利用夯土技建造,这种夯土技术已到了巅峰水准,建造的楼一般皆为三四层,高达五六层,有的高度超过20米。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1尺一0.33,则高九尺,其上斜,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而现在福建大部分建于明清时代的土楼,是中夯土版筑技术经几千年积累提高的技术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实物,这种夯土墙的技术水准到了高度与宽度之比是25:1的登峰造极境界,可谓是对古代夯土技术的一大贡献。

    福建土楼把中国传统的夯土施工技术推向了顶峰,现已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对比明清时代福建土楼的夯土墙就可知道土楼人对夯土技术发展的贡献。

    以南靖县典型土楼为例:圆楼怀远楼,其外墙总高12.28米,底层墙壁厚1.3米;方楼和贵楼外墙总高13米,底层墙厚1.3米;高厚比达到10:1。若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建造土楼,则底层墙厚要做到4.1-4.3米。福建土楼比宋时做法足足减薄了近3米,更不用说在永定县一些五凤楼中高四五层的主楼,其内外墙厚度不过50至60厘米。可见在明末清初,福建的夯土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

    福建古代工匠在土楼建造中从地基处理、夯土墙用料、墙身构造以及夯筑方法诸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因为如此,福建土楼的夯土墙才能做到这样薄而又能达到坚固和抗震的要求。

    首先是夯土墙的用料。土墙以土为材料,土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墙的坚固性。福建土楼所在的地区山多土多,建楼均可就地取材。一般选用黏性较好含砂质较多的黄土,如果黏性不够,还要掺上“田岬泥“(又称“田底泥“,即水田下层未曾耕作过的黏土)。一般净黄土干燥后收缩较大,夯成土墙易开裂,含砂质则可降低缩水率以减少土墙开裂,有的掺合旧墙的泥土(老墙泥)也可以减少土墙开裂。掺黏土是为了增加黏性,保证墙体的整体性与足够的强度。由于各地方土的含砂量千差万别,因此黄土、黏土及老墙泥的配合比例完全由经验确定。通常不能直接使用生土,而要把生土与掺合的田底泥等反复翻锄,敲碎调匀,而且翻锄得越仔细、堆放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实际上是促使土壤中的腐殖质通过发酵流失(俗称“熟化“),这样的泥土版筑成的土墙强度高且不易开裂。

    闽南沿海土楼夯土的用料更为讲究,通常用“三合土“即黄土、石灰、砂子拌和夯筑,有的土中还掺入红糖和秫米浆,以增加土墙的坚硬程度。这样的土夯成的土墙铁钉都难以钉入,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此外,夯筑时对土中含水量的控制,也是保证土墙质量的关键。含水量太少,土质黏性差,夯筑的土墙质地松散,显然不结实;含水量过多,土墙无法夯实,水分蒸发后墙体容易收缩开裂。通常施工中依经验掌握,熟土捏紧能成团,抛下即散开就认为水分合适。

    其次是墙身的构造处理。墙脚用卵石干砌以防洪水浸泡。墙厚从底层往上逐渐减薄,外皮略有收分,内皮分层退台递收,一般每层减薄3至5寸(约10-17厘米),这样在结构上更加稳定,又减轻了墙身的自重。为增加墙身的整体性,土墙内还配筋,即在水平方向设置“墙骨“。通常的做法是将毛竹劈成一寸多宽(约3-4厘米)的长竹片,作为竹筋夹在夯土墙之中,墙的高度方向每隔三四寸(约10-13厘米)放一层竹筋,其水平间距约6至7寸(约20-24厘米)。也有用小松木枝、小杉木枝作墙骨的。两枋之间配长的竹筋拉结,客家人称之为“拖骨“,即在模板底伸出,比模板长一二尺(约33-66厘米)。由于夯筑中上下枋之间在各层均错开以避免通缝,所以加上墙骨、拖骨的拉结使墙的整体性大大增强。

    在方形土楼中,外墙的转角处还要特别布筋加固,即用较粗的杉木或长木板交叉固定成“l“型(当地称“勾股“),埋入墙中,通常每三“版“土墙放一组“勾股“拉结,以增强墙角的整体性。

    闽西的客家人在夯土墙施工中,有一套科学的夯筑方法,当地称为“舂法“,其操作要分三阶段完成:首先是沿墙的厚度与长度两个方向间隔2至3寸(约6.6-10厘米)舂一个洞,每个洞要连舂两下,客家人称为“重杵“;然后在每四个洞之间再舂一下,客家人称为“层杵“,最后才舂其余的地方,“重杵“的目的是把黏土固定住,才能确保舂得密实,如果无规则地乱舂,黏土挤来挤去,厚度这么大的土墙就很难夯得均匀,夯得结实。夯好之后还要用尖头钢钎插入土墙,通常凭经验以钢钎插入的深度来判断土墙夯筑的密实度,这种严格的检测手段也是确保土墙质量的重要环节。

    此外,福建土楼土墙的夯筑是分阶段有序地进行的。土楼每层的层高约3.6米,通常分两个阶段夯筑:第一阶段夯筑八版,每版高40厘米,然后停一两个月,第二阶段待墙体干燥到一定程度,再夯第九版,随之在土墙上挖好搁置楼板龙骨的凹槽,槽的深度随龙骨的大小有所变化,以保证楼面的水平。搁好龙骨后,不等墙体干燥即可重复以上两阶段夯筑法,夯筑第二层楼的八版,如此直到顶层。这样分阶段夯筑,不仅便于挖槽,使搁置楼板龙骨时墙体有足够的强度,而且又能配合农家耕作季节,分阶段地农新生空隙施工。

    这是建楼用的夯土墙,而墓中的夯土墙制作方法和这个差不多,而且更加结实,也难怪段欲封会选择炸墓了。

章节目录

深夜,别回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汉族的后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九十三章 夯土墙-深夜,别回头,深夜,别回头,笔趣阁并收藏深夜,别回头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