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六章圈地
李敬玄有些不悦地说道:“非是为殿下所议两渠,此等之议,臣等绝不会让它通过。”
对名声二字,有的大臣看得淡,比如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或者所看重的不是李敬玄想的那种名声,只想低调做人,如戴至德、阎立本,还有的大臣同样“急功好利”,比如韦弘机。但有的大臣“自爱羽翼”,比如李敬玄。
将朝廷的钱撒给百姓,会立即同意的,用之于民嘛。可国库只有那么多收入,因此,只好节流。比如裁减皇家用费,比如节约朝廷不需要的支出等等。这类官员大多数是清流官员居多,也是朝堂上的主流。可是让他们为朝廷“挣钱”,一个个会退避三舍,因为是“与民争利”。这种思想冲突,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最为激烈。但王安石也是不对的,他的种种作为,不是开源,只是转换财富,一开始从富人身上,将钱转移到国库里,后来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守旧大臣又缺少了气度,全盘予以否决。因此成了党争。
这一点,李威再三注意的,夺其利,给其利,也就是双赢。当然,任何一项决议下来,总会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受到损害。如开设蕃市与互市,一些有力量走私的商人与一些贪墨官吏,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能说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还有,对大户人家,大商人,大地主这类“社会精英”,尽量不动或者少动他们的nai酪。
此中个节,就是一个利,因此李威不解释也不提,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稚否魏孝明帝免盐池税?”
这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北魏初对盐税是免税政策的,与唐朝差不多。民间没有得益,却让当地的豪强富户把持盐池,甚至为了哄抬盐价,刻意减少盐的产量。于是北魏调司盐都尉管理食盐,并且征税。然而盐商与富豪在朝堂中的力量很强大,以上古之制的名义,让此项策略再次罢除。然而前度弊复生,再设监盐官。反反复复,国伤民伤。到了大通元年,又有葛荣之1uan,雍州刺史肖宝寅据州反叛,薛风贤起兵于正平,薛修义屯兵于河东,分守盐池,攻围蒲坂。孝明帝害怕盐民有变,于是再次下诏免去盐税。长孙稚抗命不遵,并且上了一奏,说明免税政策不适时宜,只是优待了巨商大户,看似朝廷让利于民,实际上民间很难均沾。又因为国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数百姓负担。这篇奏折很有名气,多本史书皆收录其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李威想法有许多共鸣之处。一项好的政策,不只是让朝廷受益,让少数人受益,还要让大部分群众受益。不然想谋财,将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来,卖土地就行了。
提及这段历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没有深说,这些大佬们有一大半来自大户名门望族,说深了不大好。又说道:“秋收将了,既然已议新仓,需立即实行。还有,为了防止赋税后再次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类案件,各个关卡只能检查核实货物赋税数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员俸禄看似优厚,却远远跟不上宋朝。优厚的只是各个高官,即使这样,有的宰相因为清廉,京城物价昂贵,甚至寄宿于各个寺庙客栈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低层官吏,特别是最底层,象里正与坊正待遇仅是免除各项课役,守关卡的士卒连这个待遇都很难办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带,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审理案件,减少勒索事件。各个关卡盘查核实数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征税时贪墨,减少国家税务收入。还是堵防的消积政策,各种贪墨与勒索,依然不会少,比如刻意滞留货物,或者其他种种。总之,想完全杜绝不大可能,只能说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后到了新渠与募款,李威将昨天与父亲的话,再次说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说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实封。百姓却在增加,地主侵并日重,于是朝廷困窘,百姓贫苦。又没有解决之道。其实孤这个主意,依然会使富者更富,不过能稍稍将此祸水东引罢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声。
李威将画好的世界地图拿了出来,没有敢画圆,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图上,更是不标准,然后指着大洋洲说道:“此处天气炎热,气候恰与我朝相反,夏时冷,冬时热。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许多地区适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后,都不及南诏各个生僚。地方又极其广大,甚至不亚于我们大唐面积。有本事到哪里开柘去,何必在自己乡里邻居身上盘剥?”
刘审礼道:“殿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开了海路,海上波涛汹涌,会有许多百姓以及商贾,会因此丧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开海路,水利之费无法筹集。一年因为漕运,死了多少百姓,想来刘尚书也是清楚的。况且,孤此议只是试开,成功可以再议扩充,失败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后,因为地少人多,百姓无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子孙,为葛荣,为张角之流屠杀。”
说到这里,李威顿了顿道:“如果各位同意,陆马与梁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两万缗钱,作为捐助。”
陆梁二人与太子隐隐有一些关系,各人皆是清楚一点的,当然不知道所谓的陆梁二人的产业,其实就是李威的。
一个个再次无语,甚至很多人感到震撼,此二人不仅是这两万缗钱,象活字又捐了一万缗钱,甚至有些大臣还知道皇后兴种棉花时,又拿出一万缗钱。以及其他的种种,这是摆在台面上的,背下里又捐了多少钱,无人得知了。
以前的善举不算,可能得利这么多,全是经商而来。又不能说两人是jian商,应当来说,两个人做得很好了,甚至许多大臣扪心自问,换作自己,未必能做出他们的壮举。也说明商业来钱之快。
大道理不谈,就是两万缗钱放在这里,又不谋官爵,已经足以让官员心动。
倒是韦弘机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别的不知,这条谋财方法,也是太子刚想出不久,自己一路与太子同行,并没有看到那两位商人派人与太子联系。这两万缗钱从何而来的?当然,不解,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停了好一会儿,终于默认,开始商议。到了傍晚时分,一道道命令向各州县下达。
先是粮仓,用明诏下达九州。然后是蕃市与海市。这是商议许久的,因此下达很快。主要就是漕运与开渠了,同意了太子与韦弘机的建议,立即在三门寻找换舶之所,江船河船渭船转卸而行。又让将作匠谋造图纸,完善现在的内河漕运船舶技术,分派各个船坞。
接下来的两道诏书,就有许多争议了。
第一是开工广通渠,朝廷先行垫付二十万缗钱,肯定不够,不过不能等李威那个变钱之法,秋天渐渐来临,水势越来越小,可以先行治理了。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有故渠,还要载断一些河流,必须对相关农田灌溉产生影响。一部分河渠又经过城内,甚至为了扩建,还要拆迁百姓的房屋。虽然是弱势群体,在这个时代更没有言权,可为了争议少些,还需协商进行。
真正争议的是李威的筹款之策。
明诏是朝廷禁止百姓出国,然临海一些贫瘠之所百姓屡禁止不改,堵不如疏,因此朝廷选派一些良商,准充出海。商贸二字没有提,不过既然出海了,不可能是打渔去的。并且可以自备一些武器与人手。这个人手的数量又争议了许久。又说了海上风涛惊危,距离遥远,需要各岛屿供给,然而各岛屿又有许多不开化的土著人。允许这些海商“普以王化”。作为奖励,商人分为三等,每等准可出海的船舶以及人员皆有限制。甲等准允出海船舶四十艘,共三十个名额。乙等三十艘,也是三十个名额。丁等二十艘,共四十个名额。
总共一百个名额,与新耕作方法普及,与蕃市xing质一样,名额很少,算作一个试点。
可李威想法不是如此的,物以稀为贵。名额太多泛滥了,反而有可能不能募集款项。但苏州港一开,直通中原两京,看到更多好处,到时候不要自己劝说,有可能一些大地主与大户人家,会主动游说朝廷。水利不是一年之功,款项足够就行,没有必要一下子剥削商人过多。限额还有一门好处,数量有限,bi迫商贾展造船技术,使自己船舶吨位增加。
诏书上又说了,不仅给这些商人“普以王化”的权利,对无主之岛,让他们自主经营。五十年后才jiao还朝廷,但允许保留十分之一的领地,作为封地,永久为子孙继承。除非犯十恶之罪,朝廷不会收回。可何为无人之地?即使这些商人将婆利、水真腊这些国家,当作无主之地,只要有本事占领,朝廷也不会过问的。jiao还前,全部由商人自己经营,jiao还后封地有经营权,但没有政治权与军事权。另外还有一个没有品阶的岛主称呼。当然,分成三等了,每一等占有的岛屿面积也各不相同的。反正是海外不属于朝廷的领土,因此面积十分巨大,不以岛屿数量算,而以面积算。毕竟各个岛屿面积相差很大。
但又下了一道命令,必须是无主之地。移防朝廷之时,不能有敌对势力存在。这也害怕一些商人,为了全部侵吞,勾引他部,暗中抵抗将来朝廷派来的管理人员。
这也很遥远的,五十年后,又是什么样子,谁也不能预料得到。留了这一手,防止万一。
其实中间又有一个埋伏。不保留封地,商人或者某些大户人家就不会动心。如全部保留,长久下去,只能成为辖居势力。因此保留了十分之一,作为动力。如果商人占领的岛屿过数量限制,朝廷自然也不会过问。然而没有几十年经营,不会成为熟土,占的面积越大,经营就越困难。以后jiao还朝廷,就会很可惜。因此,大多数商贾不会占有过限制的面积。
这又是妥协的结果,作为李威想法来说,只要有能力,占的越多越好,朝廷各个官员,却害怕让这些商人面积多了,势力坐大,难以管制。
但大至走向没有改变,又听闻了泉州自己开始制造海船,更为李威这个想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为了害怕多名商人争一块岛屿,或者坐近,或者坐其出产,让商贾自己圈画,最先到朝廷者得之。但不能坐在家里画,必须画出所圈之地的祥细地形出产,当地的土著人情况。也就是说,必须要派人到岛屿上察看,才能争夺先机。
然后又下了一道暗诏。
何为良商劣商,无从辨别。因此,只能从这一次朝廷兴修水利,解决漕运之苦的募助辨别。话外之音,捐的钱越多,就越“良”。可终会引起更多争议,不好说,于是用了暗诏形式,如有商人感兴趣,可以让各地刺史,用这个来回答。为勾引他们兴趣,李威仔细了画了一张航海图,将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标注出来,包括地形洋流季风,另外又赠送指南针。如被选中,一人“一图一针”。所有名额年底决出,为了提高度,甚至准充各州动用快马通报京城。
虽然这道诏书所有词句,反复推敲过了,但一下达,引起的争议可想而知的。
李敬玄有些不悦地说道:“非是为殿下所议两渠,此等之议,臣等绝不会让它通过。”
对名声二字,有的大臣看得淡,比如许敬宗李义府之流,或者所看重的不是李敬玄想的那种名声,只想低调做人,如戴至德、阎立本,还有的大臣同样“急功好利”,比如韦弘机。但有的大臣“自爱羽翼”,比如李敬玄。
将朝廷的钱撒给百姓,会立即同意的,用之于民嘛。可国库只有那么多收入,因此,只好节流。比如裁减皇家用费,比如节约朝廷不需要的支出等等。这类官员大多数是清流官员居多,也是朝堂上的主流。可是让他们为朝廷“挣钱”,一个个会退避三舍,因为是“与民争利”。这种思想冲突,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最为激烈。但王安石也是不对的,他的种种作为,不是开源,只是转换财富,一开始从富人身上,将钱转移到国库里,后来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守旧大臣又缺少了气度,全盘予以否决。因此成了党争。
这一点,李威再三注意的,夺其利,给其利,也就是双赢。当然,任何一项决议下来,总会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的利益又受到损害。如开设蕃市与互市,一些有力量走私的商人与一些贪墨官吏,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只能说是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会受到伤害。还有,对大户人家,大商人,大地主这类“社会精英”,尽量不动或者少动他们的nai酪。
此中个节,就是一个利,因此李威不解释也不提,而是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孙稚否魏孝明帝免盐池税?”
这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北魏初对盐税是免税政策的,与唐朝差不多。民间没有得益,却让当地的豪强富户把持盐池,甚至为了哄抬盐价,刻意减少盐的产量。于是北魏调司盐都尉管理食盐,并且征税。然而盐商与富豪在朝堂中的力量很强大,以上古之制的名义,让此项策略再次罢除。然而前度弊复生,再设监盐官。反反复复,国伤民伤。到了大通元年,又有葛荣之1uan,雍州刺史肖宝寅据州反叛,薛风贤起兵于正平,薛修义屯兵于河东,分守盐池,攻围蒲坂。孝明帝害怕盐民有变,于是再次下诏免去盐税。长孙稚抗命不遵,并且上了一奏,说明免税政策不适时宜,只是优待了巨商大户,看似朝廷让利于民,实际上民间很难均沾。又因为国用不足,有可能加重多数百姓负担。这篇奏折很有名气,多本史书皆收录其中。
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李威想法有许多共鸣之处。一项好的政策,不只是让朝廷受益,让少数人受益,还要让大部分群众受益。不然想谋财,将前世的房改政策搬出来,卖土地就行了。
提及这段历史,李敬玄不能回答。
李威也没有深说,这些大佬们有一大半来自大户名门望族,说深了不大好。又说道:“秋收将了,既然已议新仓,需立即实行。还有,为了防止赋税后再次贪墨勒索,派有司立即受理此类案件,各个关卡只能检查核实货物赋税数量,不得再度勒索。”
唐朝的官员俸禄看似优厚,却远远跟不上宋朝。优厚的只是各个高官,即使这样,有的宰相因为清廉,京城物价昂贵,甚至寄宿于各个寺庙客栈之中。宰相如此,更不要说下面的低层官吏,特别是最底层,象里正与坊正待遇仅是免除各项课役,守关卡的士卒连这个待遇都很难办到,既然是朝廷的灰色地带,贪墨勒索,避免不了的。
审理案件,减少勒索事件。各个关卡盘查核实数量,又防止了蕃市官吏征税时贪墨,减少国家税务收入。还是堵防的消积政策,各种贪墨与勒索,依然不会少,比如刻意滞留货物,或者其他种种。总之,想完全杜绝不大可能,只能说是防一防,比不防好些。
然后到了新渠与募款,李威将昨天与父亲的话,再次说了一遍。
李敬玄立即说道:“殿下,不可。”
不但李敬玄反对,许多朝臣皆不赞成。想法两样,李治也想李家王朝千载万世,可这些大臣更多看重自己的清名,不能再让太子往下面拖了。
李威叹息一声,说道:“不仅是为新渠募捐,官田渐渐减少,连后进功臣都不能实封。百姓却在增加,地主侵并日重,于是朝廷困窘,百姓贫苦。又没有解决之道。其实孤这个主意,依然会使富者更富,不过能稍稍将此祸水东引罢了。”
提及此事,在座的大臣又不能吭声。
李威将画好的世界地图拿了出来,没有敢画圆,因此大西洋不在地图上,更是不标准,然后指着大洋洲说道:“此处天气炎热,气候恰与我朝相反,夏时冷,冬时热。以及其他地方,都有许多地区适宜放牧耕作。上面有一些百姓,可是愚昧落后,都不及南诏各个生僚。地方又极其广大,甚至不亚于我们大唐面积。有本事到哪里开柘去,何必在自己乡里邻居身上盘剥?”
刘审礼道:“殿下,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开了海路,海上波涛汹涌,会有许多百姓以及商贾,会因此丧生?”
“孤怎能不知。然而不开海路,水利之费无法筹集。一年因为漕运,死了多少百姓,想来刘尚书也是清楚的。况且,孤此议只是试开,成功可以再议扩充,失败也可以立即收回。不然要不了多少年,甚至一百年两百年后,因为地少人多,百姓无法生存,大家就可以看到我们子孙,为葛荣,为张角之流屠杀。”
说到这里,李威顿了顿道:“如果各位同意,陆马与梁金柱二人,可以立即拿出两万缗钱,作为捐助。”
陆梁二人与太子隐隐有一些关系,各人皆是清楚一点的,当然不知道所谓的陆梁二人的产业,其实就是李威的。
一个个再次无语,甚至很多人感到震撼,此二人不仅是这两万缗钱,象活字又捐了一万缗钱,甚至有些大臣还知道皇后兴种棉花时,又拿出一万缗钱。以及其他的种种,这是摆在台面上的,背下里又捐了多少钱,无人得知了。
以前的善举不算,可能得利这么多,全是经商而来。又不能说两人是jian商,应当来说,两个人做得很好了,甚至许多大臣扪心自问,换作自己,未必能做出他们的壮举。也说明商业来钱之快。
大道理不谈,就是两万缗钱放在这里,又不谋官爵,已经足以让官员心动。
倒是韦弘机狐疑地看了李威一眼,别的不知,这条谋财方法,也是太子刚想出不久,自己一路与太子同行,并没有看到那两位商人派人与太子联系。这两万缗钱从何而来的?当然,不解,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停了好一会儿,终于默认,开始商议。到了傍晚时分,一道道命令向各州县下达。
先是粮仓,用明诏下达九州。然后是蕃市与海市。这是商议许久的,因此下达很快。主要就是漕运与开渠了,同意了太子与韦弘机的建议,立即在三门寻找换舶之所,江船河船渭船转卸而行。又让将作匠谋造图纸,完善现在的内河漕运船舶技术,分派各个船坞。
接下来的两道诏书,就有许多争议了。
第一是开工广通渠,朝廷先行垫付二十万缗钱,肯定不够,不过不能等李威那个变钱之法,秋天渐渐来临,水势越来越小,可以先行治理了。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有故渠,还要载断一些河流,必须对相关农田灌溉产生影响。一部分河渠又经过城内,甚至为了扩建,还要拆迁百姓的房屋。虽然是弱势群体,在这个时代更没有言权,可为了争议少些,还需协商进行。
真正争议的是李威的筹款之策。
明诏是朝廷禁止百姓出国,然临海一些贫瘠之所百姓屡禁止不改,堵不如疏,因此朝廷选派一些良商,准充出海。商贸二字没有提,不过既然出海了,不可能是打渔去的。并且可以自备一些武器与人手。这个人手的数量又争议了许久。又说了海上风涛惊危,距离遥远,需要各岛屿供给,然而各岛屿又有许多不开化的土著人。允许这些海商“普以王化”。作为奖励,商人分为三等,每等准可出海的船舶以及人员皆有限制。甲等准允出海船舶四十艘,共三十个名额。乙等三十艘,也是三十个名额。丁等二十艘,共四十个名额。
总共一百个名额,与新耕作方法普及,与蕃市xing质一样,名额很少,算作一个试点。
可李威想法不是如此的,物以稀为贵。名额太多泛滥了,反而有可能不能募集款项。但苏州港一开,直通中原两京,看到更多好处,到时候不要自己劝说,有可能一些大地主与大户人家,会主动游说朝廷。水利不是一年之功,款项足够就行,没有必要一下子剥削商人过多。限额还有一门好处,数量有限,bi迫商贾展造船技术,使自己船舶吨位增加。
诏书上又说了,不仅给这些商人“普以王化”的权利,对无主之岛,让他们自主经营。五十年后才jiao还朝廷,但允许保留十分之一的领地,作为封地,永久为子孙继承。除非犯十恶之罪,朝廷不会收回。可何为无人之地?即使这些商人将婆利、水真腊这些国家,当作无主之地,只要有本事占领,朝廷也不会过问的。jiao还前,全部由商人自己经营,jiao还后封地有经营权,但没有政治权与军事权。另外还有一个没有品阶的岛主称呼。当然,分成三等了,每一等占有的岛屿面积也各不相同的。反正是海外不属于朝廷的领土,因此面积十分巨大,不以岛屿数量算,而以面积算。毕竟各个岛屿面积相差很大。
但又下了一道命令,必须是无主之地。移防朝廷之时,不能有敌对势力存在。这也害怕一些商人,为了全部侵吞,勾引他部,暗中抵抗将来朝廷派来的管理人员。
这也很遥远的,五十年后,又是什么样子,谁也不能预料得到。留了这一手,防止万一。
其实中间又有一个埋伏。不保留封地,商人或者某些大户人家就不会动心。如全部保留,长久下去,只能成为辖居势力。因此保留了十分之一,作为动力。如果商人占领的岛屿过数量限制,朝廷自然也不会过问。然而没有几十年经营,不会成为熟土,占的面积越大,经营就越困难。以后jiao还朝廷,就会很可惜。因此,大多数商贾不会占有过限制的面积。
这又是妥协的结果,作为李威想法来说,只要有能力,占的越多越好,朝廷各个官员,却害怕让这些商人面积多了,势力坐大,难以管制。
但大至走向没有改变,又听闻了泉州自己开始制造海船,更为李威这个想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为了害怕多名商人争一块岛屿,或者坐近,或者坐其出产,让商贾自己圈画,最先到朝廷者得之。但不能坐在家里画,必须画出所圈之地的祥细地形出产,当地的土著人情况。也就是说,必须要派人到岛屿上察看,才能争夺先机。
然后又下了一道暗诏。
何为良商劣商,无从辨别。因此,只能从这一次朝廷兴修水利,解决漕运之苦的募助辨别。话外之音,捐的钱越多,就越“良”。可终会引起更多争议,不好说,于是用了暗诏形式,如有商人感兴趣,可以让各地刺史,用这个来回答。为勾引他们兴趣,李威仔细了画了一张航海图,将自己记忆中的知识标注出来,包括地形洋流季风,另外又赠送指南针。如被选中,一人“一图一针”。所有名额年底决出,为了提高度,甚至准充各州动用快马通报京城。
虽然这道诏书所有词句,反复推敲过了,但一下达,引起的争议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