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灾年无灾民呢?说好的土产水产呢?
赵翔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发现,这些灾民拖家带口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惊人地相似:受大族或者大户的排挤。
自古皇权不下县,于是县以下的治安税收等具体事务便由乡绅地主族长这样的人来执行,百姓自然也就归这些人管理。而古代宗族势力很强大,大族欺负小族,本族内部大宗欺负小宗也就成了常事。
申诉?行啊,大族的族长,或者大宗的家长就是法官,你想往哪里去申诉?
奋起反抗?也可以啊!除非你能以一敌十!
经济学的第一前提是什么?资源是有限的!哪怕是小农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灾年,山里水里的资源就更稀缺了。灾荒一到,大族大宗便霸占了平日里只用来打牙祭的一切自然资源,小家小户要么饿死,要么逃灾——在赵翔看来,人祸大于天灾。
就算是许常德这样一个打二三十个的汉子也只能自认倒霉逃离定居地了。
当然,这些人只是少数,别说正史,就算是当地州志县志,能一句话带过就已经是修编的人爱心泛滥了。
草民如芥,轻风一抚便了无痕迹,哪怕这些人曾扎根于此。。
仓库前面的大水泥场上,两千多号人以家族为单位排着长队,登记个人信息。
昭妍一个人肯定是干不来的,所以五田村识字最多的何德芳也成了登记员。而后写满信息的登记表便随着对应的家庭到了下个环节。一人一张登记表,一个家庭合成一叠,招娣用订书机订好,在上面盖上一串数字。然后给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一张工卡,卡上印的相同的数字。
一共725个家庭,足足登记了四天才完成。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赵翔就让每家户主过来领号码,下去的三天排到号的家庭过来的就可以了,其他家庭的壮劳力则去开始做工了。
工程很简单,就分成两块,一块是挖河筑河道,内河外河,纯用人力,不再用机械了。另外一块就是给五田村和六水北支建新房子,当然顺带着还建一些别的房子,比如说一直呼声不断的学校。
赵翔拿到了所有的信息之后,跑回现代在网上发个公告,十分钟就招到了愿意接单的在校大学生。一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版本。然后挑出上工的那部分人做了正式的工卡给他们。
工卡其实成本不高,找个制卡的公司,将电子版一甩两天就搞定了。于是,所有上工人员吃饭时必须出示这张正卡的员工卡——上工的人太多了,每天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赵翔可不想那些游弋在周边没有过来干活的灾民亲属也跑过来蹭饭吃,那样的话就是个无底洞了。
至于工卡会不会被借出去拿给亲友用,赵翔倒是不担心,早就明令禁止过了,一旦发现直接开除。
五田村和六水北支的村民倒是因为这次事件幸运地升级为一等公民了——赵翔给他们发放了蓝色的卡片,一样记录了身份户籍信息,不同的是这些人如果没有在赵翔这里上工的话,禁止蹭饭——虽说以工代赈的伙食远不能和先前合作社时代的伙食相提并论,但架不住两村村民总有贪小便宜的,赵翔只能从根子上杜绝这种可耻的行为了。
小芝山工地又一起热闹起来,不同的是,这次工钱比较统一,绝大部分都是每天二十文钱。这二十文钱是日结的,可以拿钱,也可以换两斤米。如果想用铜钱来买米,不好意思,只认赵氏发行的黄铜币,市面上流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钱一概不收。
这么一来可以大大减少铜币的铸造量——毕竟黄铜贵啊,一个铜币两毛五的造价,赵翔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扛得了多久。
赵翔公然地拿出自己的铸币出来流通,倚仗的是漳州货币的杂乱。闽地政权交替频繁,经贸不畅,就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繁复多样,自己搞点黄铜币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使用和接收的人没意见就行。
一口之家,如果只有一个人上工,一天下来也只能带两斤米,少,但活一家四五口人的命足矣。如果有两口人上工,四斤米,加上江里捕些鱼虾蟹完全可以达到本地居民小康之家的饮食水平了。
整个漳州的大旱导致大户人家闭仓以俟高价,屯积粮食便成了这段时期的主旋律,偏偏赵翔不识相,粮食大丰收也就罢了,还以工代赈,一己之力养活两千多灾民,让无数人恨透了他。如果不是碍于两千多灾民的存在,那些大户早就打上门来了。
但赵翔对此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外事无非是向县里面请求支援,有何德芳、陈汉林去跑;内事无非家务和难伺候的昭妍与赵婆婆,避开就是了。他觉得当务之急是搞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消化掉这么一大群灾民。
可是谈何容易!
他当然可以依旧凭一己之力硬扛下来,反正仓库里还有三千多吨粮食,一时半会也吃不完,但这并非可持续发展之道。
对于赵翔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赵婆婆非常不满:“安置灾民自有父母官员,你一个地方小户以工代赈算什么,邀买人心吗?”
赵翔没有回应,心里也是苦闷,背靠着一个处处用工荒的现代华夏大国,自己却连两千多人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两天他跑了几十家工厂,倒是有外包可以做,都是没有任何附加值的纯手工活计,比如玩具或者工艺装饰品之类的,纯粹用时间和劳动力换取最微薄的工钱。
如果量大的话还好,偏偏就是几千元的量,为了这点钱让赵翔专门在古代和现代之间穿越奔波,他还真看不上。
看赵翔低头吃饭不接话,纯阳出来解围:“这本是无奈之举,前几日已经让德芳他们几个人到县衙里去报了事,只让他们回来,却没了下文。今天早上我去问过,林知县只是闪烁其辞。赵翔,赈灾本是善事,还是要想好后路如何。”
赵翔点头:“知道,这几天都在想这件事。我让三德子找城北找李远光了,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跟他们做点买卖,不能坐吃山空了。”
刚说完门铃就响了,招娣接完回报:“先生,三德哥带了两个人过来,说是你让带的。”
赵翔进行深入的研究才发现,这些灾民拖家带口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惊人地相似:受大族或者大户的排挤。
自古皇权不下县,于是县以下的治安税收等具体事务便由乡绅地主族长这样的人来执行,百姓自然也就归这些人管理。而古代宗族势力很强大,大族欺负小族,本族内部大宗欺负小宗也就成了常事。
申诉?行啊,大族的族长,或者大宗的家长就是法官,你想往哪里去申诉?
奋起反抗?也可以啊!除非你能以一敌十!
经济学的第一前提是什么?资源是有限的!哪怕是小农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特别是灾年,山里水里的资源就更稀缺了。灾荒一到,大族大宗便霸占了平日里只用来打牙祭的一切自然资源,小家小户要么饿死,要么逃灾——在赵翔看来,人祸大于天灾。
就算是许常德这样一个打二三十个的汉子也只能自认倒霉逃离定居地了。
当然,这些人只是少数,别说正史,就算是当地州志县志,能一句话带过就已经是修编的人爱心泛滥了。
草民如芥,轻风一抚便了无痕迹,哪怕这些人曾扎根于此。。
仓库前面的大水泥场上,两千多号人以家族为单位排着长队,登记个人信息。
昭妍一个人肯定是干不来的,所以五田村识字最多的何德芳也成了登记员。而后写满信息的登记表便随着对应的家庭到了下个环节。一人一张登记表,一个家庭合成一叠,招娣用订书机订好,在上面盖上一串数字。然后给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一张工卡,卡上印的相同的数字。
一共725个家庭,足足登记了四天才完成。第一天结束的时候,赵翔就让每家户主过来领号码,下去的三天排到号的家庭过来的就可以了,其他家庭的壮劳力则去开始做工了。
工程很简单,就分成两块,一块是挖河筑河道,内河外河,纯用人力,不再用机械了。另外一块就是给五田村和六水北支建新房子,当然顺带着还建一些别的房子,比如说一直呼声不断的学校。
赵翔拿到了所有的信息之后,跑回现代在网上发个公告,十分钟就招到了愿意接单的在校大学生。一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版本。然后挑出上工的那部分人做了正式的工卡给他们。
工卡其实成本不高,找个制卡的公司,将电子版一甩两天就搞定了。于是,所有上工人员吃饭时必须出示这张正卡的员工卡——上工的人太多了,每天的粮食消耗就是一个巨大的数目,赵翔可不想那些游弋在周边没有过来干活的灾民亲属也跑过来蹭饭吃,那样的话就是个无底洞了。
至于工卡会不会被借出去拿给亲友用,赵翔倒是不担心,早就明令禁止过了,一旦发现直接开除。
五田村和六水北支的村民倒是因为这次事件幸运地升级为一等公民了——赵翔给他们发放了蓝色的卡片,一样记录了身份户籍信息,不同的是这些人如果没有在赵翔这里上工的话,禁止蹭饭——虽说以工代赈的伙食远不能和先前合作社时代的伙食相提并论,但架不住两村村民总有贪小便宜的,赵翔只能从根子上杜绝这种可耻的行为了。
小芝山工地又一起热闹起来,不同的是,这次工钱比较统一,绝大部分都是每天二十文钱。这二十文钱是日结的,可以拿钱,也可以换两斤米。如果想用铜钱来买米,不好意思,只认赵氏发行的黄铜币,市面上流通的那些乱七八糟的钱一概不收。
这么一来可以大大减少铜币的铸造量——毕竟黄铜贵啊,一个铜币两毛五的造价,赵翔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扛得了多久。
赵翔公然地拿出自己的铸币出来流通,倚仗的是漳州货币的杂乱。闽地政权交替频繁,经贸不畅,就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繁复多样,自己搞点黄铜币出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使用和接收的人没意见就行。
一口之家,如果只有一个人上工,一天下来也只能带两斤米,少,但活一家四五口人的命足矣。如果有两口人上工,四斤米,加上江里捕些鱼虾蟹完全可以达到本地居民小康之家的饮食水平了。
整个漳州的大旱导致大户人家闭仓以俟高价,屯积粮食便成了这段时期的主旋律,偏偏赵翔不识相,粮食大丰收也就罢了,还以工代赈,一己之力养活两千多灾民,让无数人恨透了他。如果不是碍于两千多灾民的存在,那些大户早就打上门来了。
但赵翔对此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外事无非是向县里面请求支援,有何德芳、陈汉林去跑;内事无非家务和难伺候的昭妍与赵婆婆,避开就是了。他觉得当务之急是搞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消化掉这么一大群灾民。
可是谈何容易!
他当然可以依旧凭一己之力硬扛下来,反正仓库里还有三千多吨粮食,一时半会也吃不完,但这并非可持续发展之道。
对于赵翔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赵婆婆非常不满:“安置灾民自有父母官员,你一个地方小户以工代赈算什么,邀买人心吗?”
赵翔没有回应,心里也是苦闷,背靠着一个处处用工荒的现代华夏大国,自己却连两千多人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这两天他跑了几十家工厂,倒是有外包可以做,都是没有任何附加值的纯手工活计,比如玩具或者工艺装饰品之类的,纯粹用时间和劳动力换取最微薄的工钱。
如果量大的话还好,偏偏就是几千元的量,为了这点钱让赵翔专门在古代和现代之间穿越奔波,他还真看不上。
看赵翔低头吃饭不接话,纯阳出来解围:“这本是无奈之举,前几日已经让德芳他们几个人到县衙里去报了事,只让他们回来,却没了下文。今天早上我去问过,林知县只是闪烁其辞。赵翔,赈灾本是善事,还是要想好后路如何。”
赵翔点头:“知道,这几天都在想这件事。我让三德子找城北找李远光了,目前能想到的就是跟他们做点买卖,不能坐吃山空了。”
刚说完门铃就响了,招娣接完回报:“先生,三德哥带了两个人过来,说是你让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