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娣四人回来的时候,昭妍还在跟赵翔纠结那些考题。

    张文咕咚咕咚地喝完一大壶水,向赵翔抱怨:“先生,上这些课太没意思了,明明我都已经学得烂熟了,但是那些人却说了三四遍还不懂,实在太笨了。”

    赵翔道:“现在知道原先我教你们时的感受了吧,学生有聪明的,像招娣同学就很聪明,什么东西说一遍就都懂了,你呢,我说三四遍你脑子还没转过来,我就想踹人了。那些护院也是一样,耐心些教,等他们把基础都学会了,就不用你们再教了。到时要是再有新人进去,让学会的人教就行了。”

    “可是那个假秀才也会啊,他怎么不去教呢?”

    “你怎么知道他没教,你们上课,他是在下课之后给那些人再讲一遍,比你们讲的还多。不信你现在去看看,他肯定还被一群人围着问问题。”

    李老六问道:“先生,为什么要教护院读书写字,把武艺练好能看家护院便行了吗,遇上贼人了读书写字又顶不上用处。”

    “我老家那边的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读书识字自然是比没读书的要好的。”

    “可是……”

    李七斤凑过来,从李老六手里夺了半个苹果,咬了一大口道:“先生说有用就有用,哪那么多废话,你和小文是不想去吧!”

    “哪有!我是看他们一百多人挤在一起太难受了,说话还要大声说,就怕后面的人听不到,一节课下来嗓子都哑了。”

    赵翔本想说自己有神器,但是不愿意拿出来,话到嘴边只是让他们克服几天,还拿了润喉糖给他们四人分了。时间还早,他们还是要听赵翔讲二十分钟课,然后再自习一会儿,这才能去睡觉。不过相对于现代的学生,他们已经算是幸福的了。

    经过最早的启蒙入门之后,赵翔教他们的其实更多的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实质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兴趣爱好,比如识字,现代小学生的课文图文并茂已经不错了,挑出来再辅以童话故事,让他们有兴趣读下去。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量就上去了。

    对于护院队的要求就简单直接,直接下硬指标,从百人队的队长开始,到排长、班长,每个领队不仅要自己先抓好学习,还要像平时的体能训练一样,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学习上落后。

    对他们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小学水平就可以了。

    同样的,对于芝山群众来说,赵翔也准备对他们进行扫盲教育,不过得等到护院队先学完,到时候再从护院队里面挑些人去当夜校的老师——赵翔画了一个小小的饼:文化考核通过的人才能去给夜校上课,每节课补贴十文钱。

    钱虽少,但比没有好。就像学徒这个看起来很不错的职业,居然还有一两银钱可以领,在所有人眼中,这是个最幸福的职业了。

    最终录取的学徒有二十二人,赵翔拿着软管笔在大红纸上工工整整地将这些人的名字写上去,又让人拿去食堂外面布告栏贴着。

    许三德是多出来的人之一,赵翔给他开了个后门,直接送他进了机械班。

    对于他“自降身份”去当学徒,许大娘是很不乐意的,毕竟现在他当着机械队长,一个月也有六两银钱,而且手底下一帮人,有脸有面的。要是一下变成学徒,直接只剩下一两,还得听人使唤,想到这点,她就老大不乐意。

    但是许三德说了,要是不让他去当学徒,他就直接去报名当护院队队员。

    相对于上阵拼命,许大娘更愿意接受儿子一个月少掉五两工钱,可是她并不知道,学徒也属于护院队,每日早晚都要跟着一起拉练,晚上也要跟着护院队员一起上课学习。

    白天上班时间才是他们当学徒的时间。

    “你们作为芝山的第一批学徒,说是学徒,其实是第一批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人才,将来毕业了你们是要有大用的。”这是赵翔的原话。赵翔当然不是在画饼,而是直接把他们当成“大学生”来对待。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没有老师,或者严格来说,没有一个赵翔觉得合格的老师。

    方圆一百里内稍微有点名气的木匠几乎都被赵翔派人招揽了一遍,愿意来的只有九个人,这九个人按所擅长制作的器物分成两组:三个做小物件的木匠被分到了机械组,六个有建筑经验的木匠被分到了建筑组。

    与此同时,方圆百里之内的六个铁匠,有三个被赵翔请来了,加入机械组。

    给这些人的待遇要远远好过学徒,每月六两银钱,还分配一套尚未完工的住房。至于为什么不能与陈汉林相提并论,倒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在赵翔的眼里,他们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是话虽如此,却也不能让这些人闲着吃白食。

    职业培训不等于培训期间不能有任何产出,家具厂的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请来的这些师傅们一边学习机床的操作以及赵氏度量衡(现代公制)的标准,一边顺手照着赵翔的图纸打制一些家具出来。

    家具厂的选址就在原来大小芝山之间的河道边,现在那里已经修成了一道直通漳水的运河,两岸还留了码头的作业区。将厂子建在这里,无疑是为了方便木料的运送。

    第一艘运送木料过来的船是从漳水上游的船厂镇发来的,船厂镇原来只是建在江边的船厂,赵宋以来航海业的发展,使得造船业兴起,泉州福州等地的船厂建造速度跟不上海上贸易的需要,于是船厂扩大,周边也就成了一个了镇子。

    船厂镇到芝山都在漳水之畔,顺江而下不过五十里。赵翔收购木料的消息刚传达出去,便有船厂来的灾民自告奋勇跑回去搭线。然后一大船用不上的木料就被拉了过来。

    码头上钢梁造就的人力吊机轻轻松松就把一船木料装进了码头仓库。铁匠们也去帮忙,回来就不乐意了,找到赵翔,非要搞一个钢铁厂。

章节目录

南宋搬运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宋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21扫盲-服的笔顺,南宋搬运工,笔趣阁并收藏南宋搬运工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