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慎辞别了舅舅张绍和张彝,崔光,崔亮兄弟后,坐车回宫的上,想着刚刚和舅舅等人说的话。这才发现,原来这两位清河崔氏兄弟只能说是清河崔氏的偏支,就此时他们的家势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高门,舅舅称他们高门,实际上因为张家和崔家一样处于衰弱时期,抱团取暖的话。
本朝真正的清河崔氏,本来指本朝初年的崔逞一支,崔逞的祖上就是被曹操以“腹诽”罪杀害的崔琰的长子崔谅,他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的高位,崔逞被烈祖斩杀以后,清河崔氏的主支就转移到崔宏崔浩父子一支,但是崔浩后来被族诛绝后。于是清河崔氏的主支又重新转移到崔逞后裔崔休一支,崔休就是皇帝后宫之一崔嫔的兄长。
崔光和崔亮的祖上是崔琰的第二子崔钦,他们兄弟这一系被称之为崔氏的“清河青州房”,这一支比起清河崔氏的正支,显得人口繁盛的多,崔谅那一支因为频繁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杀戮,反倒是青州房为南朝守土,自霸一方,远离建康政治而繁盛。
青州房自从进入本朝以来,仕途之路只能说刚刚开始,那个崔光的著作郎,只是个中低级官员,崔亮的议郎和崔光差不多,比起崔休那一支差了不少。说起来崔光他们和崔休同样是崔琰的后代,本来应该更加亲近才是,但是因为相隔年代太远,已经出了五服,是以并不是多亲近,而且崔休官职不是什么实权职位,也帮不了崔光他们什么。所以崔光等人倒是和进入本朝以前就多有联姻,同居青州的张氏,房氏等家族更加亲近。这些同为平齐户的豪族有先天的互相依赖性,因为本朝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抱团取暖在这一时期就是本能了。这可能也是崔家兄弟在听说舅舅到了平城就来拜访的原因吧!
。。。。。。。。。
太师·昌黎王冯熙府第
春风吹动着金风池上春华亭的纱幔飘荡不止,亭边摆放着百花花香盈满池边,亭外有七八个身着盛装的侍女分列在春华亭左右等待着冯熙的吩咐。
此时冯熙正坐在春华亭中,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张紫檀木棋盘,冯熙手执玉石棋子,正在自己跟自己下棋聊以度日。这种悠闲的日子他过了很多年,都已经成为了生活本能了。
冯诞越过假山群,看见父亲冯熙正在亭中,疾步上前拱手道:“儿正要进宫侍驾,大人传儿有何吩咐?”
冯熙放下手中棋子,挥挥手示意左右的侍女都下去。
“为父昨夜入眠时,又想了想二皇子殿下请使南朝的事。昨日陛下咨询你的意见,你在陛下驾前回避此事不答,为父本以为也是妥善之举,如今想来,此举不妥。你在陛下驾前多年,这些大事陛下多有咨问,你回避的又有多少?所谓不答既是同意,你昨日或是谏阻,或是同意都为善举,而回避则失当了,徒然让陛下小视了你。再者,二皇子之早慧聪敏,非大皇子能比,大皇子受于身份所限,举动多糟瞩目,任何一点小过失都会为他人所苛视。而二皇子则不然,一些小小善举就会被人拿来比对大皇子”
“二皇子两次奉陛下私旨前去探访润娘儿,又有口服南使之功,足见其能。此次南行,不过是虚应故事,二皇子此去若是为萧赜所留,自是大好,只是萧赜此人非是任性使气之人,劫留使者的事他多是做不出,故而二皇子此去,必载誉而归。如此大魏之境恐怕只知二皇子而不知大皇子,陛下多见二皇子之能,与大皇子甚不利。今日你去侍驾,陛下若再问起,你可力谏此事不可,如此可得二利。一则,二皇子若被南朝强留,你昨日没有谏阻之事必为陛下所深嫌,久后于你不利。二则,正好阻了二皇子立名魏齐,诈取虚誉之举。”
冯诞素来少谋,朝中的事向来都是听冯熙的,故而听了老父的话后躬身说道:“是,儿这就去宫中……是否将此事告知三妹妹?三妹妹若知道此事,必去劝阻,也可为一助力。”
冯熙重新执棋自娱起来,听了冯诞的提议后,缓缓摇头道:“不需说了,昨日你不谏阻此事,还可以说是一时失察,若是今日三娘儿再同去谏阻,只怕陛下要起疑了”
。。。。。。。。
拓跋慎下了车,刚刚进了止车门内,就看见了一个在张瑁身边跟随的小宦者疾步上来道:“殿下,陛下有诏,请殿下尽快去太和殿见驾。”
皇帝要见我……难道皇帝已经做了决定吗?
带着对最终答案不明的惴惴不安,拓跋慎来到了太和前殿,经过通报以后进入殿中。
拓跋慎微微抬眼看了一下,殿中并无他人,皇帝身穿素服,坐在御床上,殿中也只有皇帝一人在此。
“儿参见父皇陛下,伏愿父皇陛下万岁!”
“二郎起来吧!”
等拓跋慎起身之后,皇帝问道:“二郎昨日执意南行之言,朕事后所想,似有未尽之下情,可还有何缘由?二郎不必有何顾虑,直言便可。”
他昨天在拓跋慎走后,问了冯诞对拓跋慎请求去南朝的事有何意见,冯诞当时只说自己学问粗浅,虽觉二皇子所言有理,但是这种大事他不敢以私心碍皇帝的决定。
皇帝听了,就知道冯诞这是避嫌,不想在这件事上发表意见。就自己仔细分析一下拓跋慎的几个理由,只觉得拓跋慎所说的诸般理由并不充足,不是说有报国之心不好,而是报国之道诸多,也不必冒着被劫留的危险去南朝,是以今日派了人在止车门等着拓跋慎回宫后来太和殿见他。
拓跋慎还以为皇帝已经做了决定,没想到却是问他是不是还有其他理由没说。要说不好说的理由,当然有,只是冯诞当时在场,那些理由他不好说,只能说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过既然现在皇帝问了,这里面有没有闲人,他倒是不介意直说:“父皇陛下明鉴,儿确有下情未禀。”
“二郎且详细说来。”
“儿读经史集典,向来追慕汉典,自以为欲治中国之地必以汉法为之,而河北自永嘉之乱以来,典籍焚荡,千里丘墟。河北汉法于此扫地矣!”
“河北失礼,野无所求。故而儿想前往南朝观其汉典,窥其遗留。”
“父皇陛下久有迁都中原,大兴文教,混一南北之意,只因为太后丧故不得不缓图。异日丧毕,父皇必行大举,则五六年间国家多事,儿即便有心出京,亦不可得。故而才想在此闲暇之际外出游学以增长见闻。待日后修教文礼,儿也能得尽微薄之力,不敢说能有何查遗补缺之举,但能让外人知道我父子同心足矣!”
皇帝闭上眼,沉默良久,复睁眼笑对拓跋慎道:“二郎知为父之志,甚好!甚好!南行之事,为父准了。你且先回去。皇子出使,自始皇帝以来未有,为父此次发古人之未有,应了你此求,也望你谨记今日之言,勿失今日之心。”
拓跋慎长揖道:“儿今日之言,句句真心,父行于前,子蹈于后。”
皇帝点点头道:“去吧!仔细与你阿姨说说这件事,多多宽慰为好。”
“是,儿告退!”
拓跋慎收摄激动的心情,退出殿外。站在太和殿廊下,捏着拳头,闭上眼恢复一下心情,免得高兴之下有什么失礼的举动。
等激动之情过去以后,拓跋慎睁开眼,却看见了冯诞风尘仆仆的过来了。
他这么急匆匆的干什么?
本朝真正的清河崔氏,本来指本朝初年的崔逞一支,崔逞的祖上就是被曹操以“腹诽”罪杀害的崔琰的长子崔谅,他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的高位,崔逞被烈祖斩杀以后,清河崔氏的主支就转移到崔宏崔浩父子一支,但是崔浩后来被族诛绝后。于是清河崔氏的主支又重新转移到崔逞后裔崔休一支,崔休就是皇帝后宫之一崔嫔的兄长。
崔光和崔亮的祖上是崔琰的第二子崔钦,他们兄弟这一系被称之为崔氏的“清河青州房”,这一支比起清河崔氏的正支,显得人口繁盛的多,崔谅那一支因为频繁在政治斗争中遭到杀戮,反倒是青州房为南朝守土,自霸一方,远离建康政治而繁盛。
青州房自从进入本朝以来,仕途之路只能说刚刚开始,那个崔光的著作郎,只是个中低级官员,崔亮的议郎和崔光差不多,比起崔休那一支差了不少。说起来崔光他们和崔休同样是崔琰的后代,本来应该更加亲近才是,但是因为相隔年代太远,已经出了五服,是以并不是多亲近,而且崔休官职不是什么实权职位,也帮不了崔光他们什么。所以崔光等人倒是和进入本朝以前就多有联姻,同居青州的张氏,房氏等家族更加亲近。这些同为平齐户的豪族有先天的互相依赖性,因为本朝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抱团取暖在这一时期就是本能了。这可能也是崔家兄弟在听说舅舅到了平城就来拜访的原因吧!
。。。。。。。。。
太师·昌黎王冯熙府第
春风吹动着金风池上春华亭的纱幔飘荡不止,亭边摆放着百花花香盈满池边,亭外有七八个身着盛装的侍女分列在春华亭左右等待着冯熙的吩咐。
此时冯熙正坐在春华亭中,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张紫檀木棋盘,冯熙手执玉石棋子,正在自己跟自己下棋聊以度日。这种悠闲的日子他过了很多年,都已经成为了生活本能了。
冯诞越过假山群,看见父亲冯熙正在亭中,疾步上前拱手道:“儿正要进宫侍驾,大人传儿有何吩咐?”
冯熙放下手中棋子,挥挥手示意左右的侍女都下去。
“为父昨夜入眠时,又想了想二皇子殿下请使南朝的事。昨日陛下咨询你的意见,你在陛下驾前回避此事不答,为父本以为也是妥善之举,如今想来,此举不妥。你在陛下驾前多年,这些大事陛下多有咨问,你回避的又有多少?所谓不答既是同意,你昨日或是谏阻,或是同意都为善举,而回避则失当了,徒然让陛下小视了你。再者,二皇子之早慧聪敏,非大皇子能比,大皇子受于身份所限,举动多糟瞩目,任何一点小过失都会为他人所苛视。而二皇子则不然,一些小小善举就会被人拿来比对大皇子”
“二皇子两次奉陛下私旨前去探访润娘儿,又有口服南使之功,足见其能。此次南行,不过是虚应故事,二皇子此去若是为萧赜所留,自是大好,只是萧赜此人非是任性使气之人,劫留使者的事他多是做不出,故而二皇子此去,必载誉而归。如此大魏之境恐怕只知二皇子而不知大皇子,陛下多见二皇子之能,与大皇子甚不利。今日你去侍驾,陛下若再问起,你可力谏此事不可,如此可得二利。一则,二皇子若被南朝强留,你昨日没有谏阻之事必为陛下所深嫌,久后于你不利。二则,正好阻了二皇子立名魏齐,诈取虚誉之举。”
冯诞素来少谋,朝中的事向来都是听冯熙的,故而听了老父的话后躬身说道:“是,儿这就去宫中……是否将此事告知三妹妹?三妹妹若知道此事,必去劝阻,也可为一助力。”
冯熙重新执棋自娱起来,听了冯诞的提议后,缓缓摇头道:“不需说了,昨日你不谏阻此事,还可以说是一时失察,若是今日三娘儿再同去谏阻,只怕陛下要起疑了”
。。。。。。。。
拓跋慎下了车,刚刚进了止车门内,就看见了一个在张瑁身边跟随的小宦者疾步上来道:“殿下,陛下有诏,请殿下尽快去太和殿见驾。”
皇帝要见我……难道皇帝已经做了决定吗?
带着对最终答案不明的惴惴不安,拓跋慎来到了太和前殿,经过通报以后进入殿中。
拓跋慎微微抬眼看了一下,殿中并无他人,皇帝身穿素服,坐在御床上,殿中也只有皇帝一人在此。
“儿参见父皇陛下,伏愿父皇陛下万岁!”
“二郎起来吧!”
等拓跋慎起身之后,皇帝问道:“二郎昨日执意南行之言,朕事后所想,似有未尽之下情,可还有何缘由?二郎不必有何顾虑,直言便可。”
他昨天在拓跋慎走后,问了冯诞对拓跋慎请求去南朝的事有何意见,冯诞当时只说自己学问粗浅,虽觉二皇子所言有理,但是这种大事他不敢以私心碍皇帝的决定。
皇帝听了,就知道冯诞这是避嫌,不想在这件事上发表意见。就自己仔细分析一下拓跋慎的几个理由,只觉得拓跋慎所说的诸般理由并不充足,不是说有报国之心不好,而是报国之道诸多,也不必冒着被劫留的危险去南朝,是以今日派了人在止车门等着拓跋慎回宫后来太和殿见他。
拓跋慎还以为皇帝已经做了决定,没想到却是问他是不是还有其他理由没说。要说不好说的理由,当然有,只是冯诞当时在场,那些理由他不好说,只能说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过既然现在皇帝问了,这里面有没有闲人,他倒是不介意直说:“父皇陛下明鉴,儿确有下情未禀。”
“二郎且详细说来。”
“儿读经史集典,向来追慕汉典,自以为欲治中国之地必以汉法为之,而河北自永嘉之乱以来,典籍焚荡,千里丘墟。河北汉法于此扫地矣!”
“河北失礼,野无所求。故而儿想前往南朝观其汉典,窥其遗留。”
“父皇陛下久有迁都中原,大兴文教,混一南北之意,只因为太后丧故不得不缓图。异日丧毕,父皇必行大举,则五六年间国家多事,儿即便有心出京,亦不可得。故而才想在此闲暇之际外出游学以增长见闻。待日后修教文礼,儿也能得尽微薄之力,不敢说能有何查遗补缺之举,但能让外人知道我父子同心足矣!”
皇帝闭上眼,沉默良久,复睁眼笑对拓跋慎道:“二郎知为父之志,甚好!甚好!南行之事,为父准了。你且先回去。皇子出使,自始皇帝以来未有,为父此次发古人之未有,应了你此求,也望你谨记今日之言,勿失今日之心。”
拓跋慎长揖道:“儿今日之言,句句真心,父行于前,子蹈于后。”
皇帝点点头道:“去吧!仔细与你阿姨说说这件事,多多宽慰为好。”
“是,儿告退!”
拓跋慎收摄激动的心情,退出殿外。站在太和殿廊下,捏着拳头,闭上眼恢复一下心情,免得高兴之下有什么失礼的举动。
等激动之情过去以后,拓跋慎睁开眼,却看见了冯诞风尘仆仆的过来了。
他这么急匆匆的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