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的数量,其实很少,主要是用来建造炮台。一来是白衣军的钢铁本来就很紧张,除了军事用途,其他方面基本不可能满足需要。二来是那些工匠,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使用钢筋,建造后世的各种建筑。他们都习惯了石头建筑。拱门什么的,也没有什么难度。当时的石拱桥,只要不是偷工减料的,质量都很好,随便都能用几百年。比如说赵州桥什么的。
镇远关的设计,只有一个城门。在城门的后面,还有所谓的瓮城。瓮城其实就是一个四面都是墙的空间。瓮城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万一敌人用攻城锤之类的撞破城门,依然无法直接杀入城内。相反的,他们会在主城门的背后,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武器的射击。猝不及防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可能被干掉。
在没有火器的时代,进入瓮城的敌人,遭受到的主要是箭镞的射击。在有了火枪以后,箭镞逐渐的被火枪取代。对于白衣军来说,在瓮城内更好使用的武器,其实是炸药包。几十个的炸药包投放下去,无差别轰炸,多少敌人都全部化为齑粉了。
不过,随着火器的逐渐普及,瓮城的主要作用,正在逐渐的失去。如果攻击方使用大炮之类的武器,会将外面的城墙,还有瓮城,都全部打碎的。在强力的大炮面前,瓮城同样是脆弱的。当年的襄阳城,同样有完备的瓮城设计,但是在蒙古人的回回炮轰击下,就没有坚持多久。可见,设备设施都是次要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古时候,修建一座关隘要塞,难度相当大。幸好,滑轮组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工作效率。当时建筑方面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将大块大块的石头,又或者是条石之类的,搬运到高处。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搭建棚架,又或者是堆砌斜面平台,事倍功半。有了滑轮组以后,这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
最乐观的估计,到三月份的时候,镇远关就能够形成基本的雏形。有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基本完工。换言之,就是半年以后,鞑子骑兵如何继续从这里南下的话,他们遇到的,就不再是白衣军的临时军营,而是一座坚固的关隘了。对于缺乏攻坚能力的游牧民族骑兵来说,一座坚固的关隘,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不过,徐兴夏估计,在镇远关的要塞工事完工以后,大概也不会有鞑子骑兵,从镇远关南下了。除非他们脑残,想要从这里找虐。他们如果还想进入宁夏镇,唯一的选择,就是绕道。要么,是从宁夏镇的南部进入,走胜金关、万斛堆等道路。要么,是从贺兰山杀入,走打磑口、宿嵬口、赤木口等道路。而无论走哪一条道路,显然都没有镇远关来的方便快捷了。也就是说,在将来,鞑子骑兵如果想要袭扰宁夏镇,难度就大大的增加了。
事实上,没有了镇远关方面的威胁,黑山营周围的地区,都已经十分的安全。打磑口、宿嵬口和赤木口这些地方,都是贺兰山中间的峡谷,易守难攻,白衣军只要派遣部分的兵力,就可以将其完全堵死。比如说宿嵬口之类的,只要一个小队的白衣军,一百几十人,就能够将数千的鞑子骑兵完全阻挡在外面。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接下来的这半年的时间,对于白衣军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只要镇远关的要塞工事顺利的完工,白衣军的主力部队,就能够腾出手来,用在其他的方向,甚至是策划对鞑子部落的主动进攻。有半年的时间,白衣军将从战略上的被动,转变成战略上的主动。这可是根本姓的转变。
后世穿越到来的徐兴夏,对于历史的认知,比其他人都要深刻的多。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可以轻松的套用到实践上。无数的史实证明,在乱世当中,想要割据一方,又或者是定鼎天下,都必须有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有一块坚固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下场就会很糟糕。
历史上的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为什么会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搞好。他们占据的地盘,或许很大,控制的人口,或许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却不多。资源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如果资源都无法利用起来,那控制再多的资源,又有什么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兴夏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采取的是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他进一步强化了卫所制的控制能力。大明朝的卫所制,本来控制能力就是很强的。军队嘛,如果控制能力不强的话,怎么上战场?怎么打仗?卫指挥使控制千户、副千户,千户控制百户、总旗,百户、总旗控制小旗,小旗控制军户,层层叠叠,一环扣一环,比民户的保甲制度还要严密。
在原来的卫所制基础上,徐兴夏增加了百户、小旗的数量。原来一个千户,只管辖十个百户,徐兴夏将其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样的,每个百户管辖的小旗,也从原来的十个,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时,每个小旗管辖的军户数量,也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本来一个满编的千户所,只有一千多名的军户,七八千左右的人口。但是,在镇朔堡千户所,完全是变态,是另类的存在。
在第二批的汉人奴隶被释放回来以后,徐兴夏的管辖下,足足有六七万的军户。这样庞大的数量,带来的自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大量增加。想要设置一个新的管理架构,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么多的奴隶释放回来,本来就已经是乱糟糟的。一个全新的管理架构,投放下去,必然会导致混乱。徐兴夏果断的采用了原来的卫所架构,只是增加了各个级别的管理权限数量。
以前的千户所以下,使用的乃是十进制,到了徐兴夏的手里,就成了五十进制。百户和小旗的数量增加以后,每个级别都成立了委员会,每个百户或小旗,都是委员会的委员。但是,作为常委,只有七个人。同级别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由常委会的七个人决定。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则召集全体委员会开会,共同研究。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上级管理人员的压力。毕竟,一个百户,要管理五十个小旗,根本不可能忙过来。大体上,还是各个小旗自己内部搞定。为了防止出现大差错,造成严重的后果,徐兴夏绝对不允许下面的某个人,一拍脑门就做出决定。他们必须和其他的常委,甚至是全部的委员商量,做出集体决议。
集体决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徐兴夏下面的那些军户、小旗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没有文化的,大字不识一个,扁担倒了也不知道是个“一”字,更不要说见过什么世面了。依靠他们一个人做出决议,的确是太难了。估计他们自己感觉压力也很大。胡乱作决定,出错的几率太大了,必须用集体决议弥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各级常委会至少有七个人,就是至少有七个人共同商议。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七个人肯定要比一个人全面得多,中间的利弊分析,也会详细得多。他们做出的决议,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肯定也不是最差的。对于徐兴夏来说,只要下面的人做出的不是最差的决议,就足够了。
现在的白衣军,只要稳步发展,不犯下大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肯定会越来越强的。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白衣军就有能力打垮鞑子两个部落的主动进攻,这样的发展速度,绝对是其他的所有势力,都不能相比的。徐兴夏有足够的信心,假以时曰,白衣军肯定可以超越当年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的。
当然,盲目的乐观要不得,在闷头发展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周围势力的各种变化。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徐兴夏虽然没有看过专业的兵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是,基本的军事常识,他还是懂得的。因此,对于情报工作,徐兴夏一向都是很重视的。王启年领导的锦衣卫草原情报网,基本上都变成他的私人情报网络了,只要他需要,随时可以使用。
原来的锦衣卫草原情报网,由于得不到上头的重视,每年下拨的经费,那是相当的少,每个暗桩的曰子,其实都是过得紧巴巴的。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烧钱的,没有钱,哪里来的有价值的情报?徐兴夏插手锦衣卫以后,第一时间,就是在草原情报网上投放了大量的银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上万两的白银砸了下去。
得到了有力补给的锦衣卫暗桩,都全部活跃起来。有了充足的经费,他们获取情报的难度,就容易多了。不客气的说,在玩手段,耍心眼方面,草原上的那些粗人,真的完全不是汉人密探的对手。很多时候,他们将自己给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呢!通过锦衣卫暗桩的努力,有关大草原的各种态势,纷纷送到徐兴夏的手上。
这天,王启年到来黑山营,例行的向徐兴夏汇报草原的动静。这种汇报,基本上是三天一次。如果有必要的话,随时都可以汇报。王启年说,海勒金部落唯一没有履行的条件,就是苔丝娜没有被送过来。海勒金的解释是,苔丝娜已经不在海勒金部落的控制范围,她已经去了土默特部林丹汗那里。
“林丹汗?”徐兴夏悄悄的皱皱眉头。他真的不喜欢苔丝娜和林丹汗纠缠在一起。因为,苔丝娜到了林丹汗那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事。她十有**是煽动林丹汗对海勒金部落进行援助了。以她的花容月貌,风情万种,加上萨满教的背景,林丹汗肯定会被迷得神魂颠倒的。他本来就对苔丝娜、乌云娜、娜木钟等三个草原美女有觊觎之心,现在美女到来,焉有不努力讨好的心思?
客观的说,在当时的大漠以南,林丹汗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他是纯正的黄金家族的血统,在先天的血统优势上,就要高出其他人一筹。成吉思汗虽然去世了多年,他的雄风却还影响着草原上的每个人。作为他的正统后裔,林丹汗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希望可以重新统一大草原,聚集所有草原部落的力量,横扫八方,入主中原。就算不能超越成吉思汗,也至少能够和成吉思汗并肩。
在继承了土默特部落的汗位以后,林丹汗就频频向周围的部落,发出强硬的声音。在他的威压下,周围的部落,都纷纷臣服。土默特部落,一跃成为蒙古人最强大的部落。事实上,如果不是林丹汗的战败,辽东的后金鞑子,根本没有崛起的可能。野心勃勃的林丹汗,和同样野心勃勃的后金鞑子,是绝对不可能穿同一条裤子的。
遗憾的是,林丹汗现在似乎要做出错误的抉择。如果他真的派兵援助海勒金部落,试图控制巴彦淖尔草原,那么,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白衣军将和他发生强烈的冲突。如果他还是看不清局势,继续和白衣军为难的话,必然会导致辽东的后金鞑子崛起。不知道,这是不是再次更改了历史进程?
白衣军和林丹汗打起来,渔翁得利的,肯定是后金鞑子。这真的是一个比较郁闷的事情。本来徐兴夏的计划,就是依靠林丹汗去威压科尔沁部落,分割他们和后金鞑子的联系,遏制后金鞑子的崛起。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因为林丹汗的贪婪好色,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白白的便宜了后金鞑子。一旦蒙古科尔沁部和后金鞑子沆瀣一气,林丹汗再想要遏制对方,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未完待续)
镇远关的设计,只有一个城门。在城门的后面,还有所谓的瓮城。瓮城其实就是一个四面都是墙的空间。瓮城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万一敌人用攻城锤之类的撞破城门,依然无法直接杀入城内。相反的,他们会在主城门的背后,遭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武器的射击。猝不及防之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可能被干掉。
在没有火器的时代,进入瓮城的敌人,遭受到的主要是箭镞的射击。在有了火枪以后,箭镞逐渐的被火枪取代。对于白衣军来说,在瓮城内更好使用的武器,其实是炸药包。几十个的炸药包投放下去,无差别轰炸,多少敌人都全部化为齑粉了。
不过,随着火器的逐渐普及,瓮城的主要作用,正在逐渐的失去。如果攻击方使用大炮之类的武器,会将外面的城墙,还有瓮城,都全部打碎的。在强力的大炮面前,瓮城同样是脆弱的。当年的襄阳城,同样有完备的瓮城设计,但是在蒙古人的回回炮轰击下,就没有坚持多久。可见,设备设施都是次要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古时候,修建一座关隘要塞,难度相当大。幸好,滑轮组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工作效率。当时建筑方面的最大难度,就是如何将大块大块的石头,又或者是条石之类的,搬运到高处。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搭建棚架,又或者是堆砌斜面平台,事倍功半。有了滑轮组以后,这一切,都变得轻松起来。
最乐观的估计,到三月份的时候,镇远关就能够形成基本的雏形。有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基本完工。换言之,就是半年以后,鞑子骑兵如何继续从这里南下的话,他们遇到的,就不再是白衣军的临时军营,而是一座坚固的关隘了。对于缺乏攻坚能力的游牧民族骑兵来说,一座坚固的关隘,简直就是他们的噩梦。
不过,徐兴夏估计,在镇远关的要塞工事完工以后,大概也不会有鞑子骑兵,从镇远关南下了。除非他们脑残,想要从这里找虐。他们如果还想进入宁夏镇,唯一的选择,就是绕道。要么,是从宁夏镇的南部进入,走胜金关、万斛堆等道路。要么,是从贺兰山杀入,走打磑口、宿嵬口、赤木口等道路。而无论走哪一条道路,显然都没有镇远关来的方便快捷了。也就是说,在将来,鞑子骑兵如果想要袭扰宁夏镇,难度就大大的增加了。
事实上,没有了镇远关方面的威胁,黑山营周围的地区,都已经十分的安全。打磑口、宿嵬口和赤木口这些地方,都是贺兰山中间的峡谷,易守难攻,白衣军只要派遣部分的兵力,就可以将其完全堵死。比如说宿嵬口之类的,只要一个小队的白衣军,一百几十人,就能够将数千的鞑子骑兵完全阻挡在外面。
从战略的角度来说,接下来的这半年的时间,对于白衣军来说,将是非常关键的。只要镇远关的要塞工事顺利的完工,白衣军的主力部队,就能够腾出手来,用在其他的方向,甚至是策划对鞑子部落的主动进攻。有半年的时间,白衣军将从战略上的被动,转变成战略上的主动。这可是根本姓的转变。
后世穿越到来的徐兴夏,对于历史的认知,比其他人都要深刻的多。后世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他可以轻松的套用到实践上。无数的史实证明,在乱世当中,想要割据一方,又或者是定鼎天下,都必须有一块安身立命之地。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有一块坚固的根据地。如果没有,下场就会很糟糕。
历史上的陈胜、吴广、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为什么会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搞好。他们占据的地盘,或许很大,控制的人口,或许很多,可是,真正能够利用起来的却不多。资源必须转化为战斗力。如果资源都无法利用起来,那控制再多的资源,又有什么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徐兴夏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采取的是非常严格的控制措施。他进一步强化了卫所制的控制能力。大明朝的卫所制,本来控制能力就是很强的。军队嘛,如果控制能力不强的话,怎么上战场?怎么打仗?卫指挥使控制千户、副千户,千户控制百户、总旗,百户、总旗控制小旗,小旗控制军户,层层叠叠,一环扣一环,比民户的保甲制度还要严密。
在原来的卫所制基础上,徐兴夏增加了百户、小旗的数量。原来一个千户,只管辖十个百户,徐兴夏将其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样的,每个百户管辖的小旗,也从原来的十个,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同时,每个小旗管辖的军户数量,也增加到了五十个以上。本来一个满编的千户所,只有一千多名的军户,七八千左右的人口。但是,在镇朔堡千户所,完全是变态,是另类的存在。
在第二批的汉人奴隶被释放回来以后,徐兴夏的管辖下,足足有六七万的军户。这样庞大的数量,带来的自然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大量增加。想要设置一个新的管理架构,根本是不可能的。这么多的奴隶释放回来,本来就已经是乱糟糟的。一个全新的管理架构,投放下去,必然会导致混乱。徐兴夏果断的采用了原来的卫所架构,只是增加了各个级别的管理权限数量。
以前的千户所以下,使用的乃是十进制,到了徐兴夏的手里,就成了五十进制。百户和小旗的数量增加以后,每个级别都成立了委员会,每个百户或小旗,都是委员会的委员。但是,作为常委,只有七个人。同级别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由常委会的七个人决定。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事情,则召集全体委员会开会,共同研究。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上级管理人员的压力。毕竟,一个百户,要管理五十个小旗,根本不可能忙过来。大体上,还是各个小旗自己内部搞定。为了防止出现大差错,造成严重的后果,徐兴夏绝对不允许下面的某个人,一拍脑门就做出决定。他们必须和其他的常委,甚至是全部的委员商量,做出集体决议。
集体决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徐兴夏下面的那些军户、小旗之类的,基本上都是没有文化的,大字不识一个,扁担倒了也不知道是个“一”字,更不要说见过什么世面了。依靠他们一个人做出决议,的确是太难了。估计他们自己感觉压力也很大。胡乱作决定,出错的几率太大了,必须用集体决议弥补。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各级常委会至少有七个人,就是至少有七个人共同商议。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七个人肯定要比一个人全面得多,中间的利弊分析,也会详细得多。他们做出的决议,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是肯定也不是最差的。对于徐兴夏来说,只要下面的人做出的不是最差的决议,就足够了。
现在的白衣军,只要稳步发展,不犯下大的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力肯定会越来越强的。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白衣军就有能力打垮鞑子两个部落的主动进攻,这样的发展速度,绝对是其他的所有势力,都不能相比的。徐兴夏有足够的信心,假以时曰,白衣军肯定可以超越当年的蒙古铁骑,横扫天下的。
当然,盲目的乐观要不得,在闷头发展的同时,还要时刻注意周围势力的各种变化。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徐兴夏虽然没有看过专业的兵书,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是,基本的军事常识,他还是懂得的。因此,对于情报工作,徐兴夏一向都是很重视的。王启年领导的锦衣卫草原情报网,基本上都变成他的私人情报网络了,只要他需要,随时可以使用。
原来的锦衣卫草原情报网,由于得不到上头的重视,每年下拨的经费,那是相当的少,每个暗桩的曰子,其实都是过得紧巴巴的。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烧钱的,没有钱,哪里来的有价值的情报?徐兴夏插手锦衣卫以后,第一时间,就是在草原情报网上投放了大量的银子。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上万两的白银砸了下去。
得到了有力补给的锦衣卫暗桩,都全部活跃起来。有了充足的经费,他们获取情报的难度,就容易多了。不客气的说,在玩手段,耍心眼方面,草原上的那些粗人,真的完全不是汉人密探的对手。很多时候,他们将自己给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呢!通过锦衣卫暗桩的努力,有关大草原的各种态势,纷纷送到徐兴夏的手上。
这天,王启年到来黑山营,例行的向徐兴夏汇报草原的动静。这种汇报,基本上是三天一次。如果有必要的话,随时都可以汇报。王启年说,海勒金部落唯一没有履行的条件,就是苔丝娜没有被送过来。海勒金的解释是,苔丝娜已经不在海勒金部落的控制范围,她已经去了土默特部林丹汗那里。
“林丹汗?”徐兴夏悄悄的皱皱眉头。他真的不喜欢苔丝娜和林丹汗纠缠在一起。因为,苔丝娜到了林丹汗那里,肯定没有什么好事。她十有**是煽动林丹汗对海勒金部落进行援助了。以她的花容月貌,风情万种,加上萨满教的背景,林丹汗肯定会被迷得神魂颠倒的。他本来就对苔丝娜、乌云娜、娜木钟等三个草原美女有觊觎之心,现在美女到来,焉有不努力讨好的心思?
客观的说,在当时的大漠以南,林丹汗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人物。他是纯正的黄金家族的血统,在先天的血统优势上,就要高出其他人一筹。成吉思汗虽然去世了多年,他的雄风却还影响着草原上的每个人。作为他的正统后裔,林丹汗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希望可以重新统一大草原,聚集所有草原部落的力量,横扫八方,入主中原。就算不能超越成吉思汗,也至少能够和成吉思汗并肩。
在继承了土默特部落的汗位以后,林丹汗就频频向周围的部落,发出强硬的声音。在他的威压下,周围的部落,都纷纷臣服。土默特部落,一跃成为蒙古人最强大的部落。事实上,如果不是林丹汗的战败,辽东的后金鞑子,根本没有崛起的可能。野心勃勃的林丹汗,和同样野心勃勃的后金鞑子,是绝对不可能穿同一条裤子的。
遗憾的是,林丹汗现在似乎要做出错误的抉择。如果他真的派兵援助海勒金部落,试图控制巴彦淖尔草原,那么,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白衣军将和他发生强烈的冲突。如果他还是看不清局势,继续和白衣军为难的话,必然会导致辽东的后金鞑子崛起。不知道,这是不是再次更改了历史进程?
白衣军和林丹汗打起来,渔翁得利的,肯定是后金鞑子。这真的是一个比较郁闷的事情。本来徐兴夏的计划,就是依靠林丹汗去威压科尔沁部落,分割他们和后金鞑子的联系,遏制后金鞑子的崛起。现在看来,极有可能因为林丹汗的贪婪好色,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白白的便宜了后金鞑子。一旦蒙古科尔沁部和后金鞑子沆瀣一气,林丹汗再想要遏制对方,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