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杜伏威暴毙的消息,传到丹阳。
李玄不禁感触良多。杜伏威、辅公佑最终还是走了后世创业者的第五步――同归于尽。从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到同床异梦,同室操戈,最后一直走向了死亡,同归于尽!两人是彻彻底底的走完了这条路。
李玄在想假如世间真有神灵,杜伏威和辅公佑能够见面,两人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呢?还是会继续仇恨下去呢?
杜伏威有帝王之器量,帝王之才华,却无帝王之志向;辅公佑有帝王之志向,谋士之才华,却无帝王之器量。让辅公佑像杜伏威一样,投降大唐,以求自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帝王之志向的辅公佑会觉得这是比杀了他,还要难以接受的事情。同样让杜伏威像辅公佑一样,费尽心思去试探、提防身边人,这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杜伏威的器量、大度,会感动他身边的人的,让他身边的人甘心为他赴死的。这一点,辅公佑是绝对做不到。
性格决定命运,两人的性格互补,同心协力,则成就了两人的功业,手握二十万江淮精锐,雄踞江淮,统领江淮三十六郡,近百万百姓甘心为他们效力;两人的性格缺陷,则又分别害死了他们两个人,一位在血腥的帝王之路上,丧失了进取之心,被人杀掉,也属必然;一位自诩聪明,机关算尽,人心尽失,众叛亲离,被手下捆绑住,送入了敌方大营,也是必然。辅公佑临死前曾经懊悔:自己耍小聪明,害死了自己,后悔自己当时所为。可是依照他的性格,不做试探,两名侍卫,他敢用吗?放心大胆的用了,他还是那位真实的“智狐”辅公佑吗?”
路都是自己走的,走哪条路,如何走,选择权在自己手里面。即使走上了绝路,那也是自己选的,怨不得别人。
杜伏威、阚陵是被冤杀的,大唐朝堂的高层都知道,可是没人敢提,因为杀他们的人,是当今皇帝――李渊。历史上,李世民登基的贞观元年,就追封杜伏威为大唐正一品的太子太保,行台尚书令;为阚陵平反,追封阚陵为丹阳郡公,正三品左骁卫大将军。可是平反了,又如何?人都已经死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杜伏威、阚陵被冤杀,辅公佑反了,又死了,一切都在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发展着,李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无力。他想去做一些儿事,去救一些儿马上就要葬身于那冷漠无情的历史车轮之下的人。
他来到了荆州大都督、赵郡王李孝恭的府邸。
李孝恭的心情很不好,因为自己欣赏的阚陵,被自己亲手下令,杀了。他内心里愧疚不已。
李玄见到李孝恭,躬身行礼后,说道:“我希望大都督不要前往长安。”
李孝恭心情郁闷,不带感情的问道:“为什么?”
李玄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进入长安后,大都督准备如何自处啊?”
李孝恭回答道:“做好自己的本职,不问政治。”
李玄直接否定道:“这不可能。”
李孝恭抬起了头,诧异的看着李玄。
李玄解释道:“您如今远离朝堂,贵为一方统帅,手握二十余万大唐精锐,掌控整个大唐南方。朝堂上,无论皇帝、太子、秦王都希望您即使不给他们帮忙,也别给他们添乱就好。您不问政治,暗合他们的利益,他们的需求,他们自然支持。可是您一旦进入长安,做到了掌管军事的大唐正一品、三公之一――太尉,如此重的分量,他们怎么会还允许您独善其身,不问政治呢?做好本职?如果您不问政治,没有陛下、太子、秦王三位的支持,您以为您能做的好本职吗?京中官员可都是出于这三位的门下,没有这三位点头默许,又有哪位官员胆敢冒着生命危险配合、帮助于您呢?”
“这?”李孝恭惊异道。
李玄继续说道:“更何况此次您进京担任掌管军事的太尉一职,也是陛下的有心安排。”
李孝恭站了起来,疑问道:“陛下,陛下如此安排是何意?”
李玄分析道:“我认为,陛下这个安排,有两层深意。您掌管大唐南方二十余万精锐,时间太长,威望太高,势力范围太大,陛下对您有了戒备之心,此其一。我推测这也是您和李靖、李绩,三位大唐南方二十余万精锐执掌者,被同时调离的主要原因。”
“原来如此。”李孝恭恍然大悟道。紧接着他又着急的问道:“那另外一个原因呢?”
李玄说道:“据我分析,陛下让您担任执掌军事的太尉一职,应该是希望您能够帮助一个人?”
“帮谁?”李孝恭问道。
李玄回答道:“太子。”
“太子?”李孝恭觉得不可思议。
李玄回答道:“秦王在军中的势力太大了。陛下属意太子,而太子在军中几乎毫无根基。有您这位大唐第二功臣、大唐南方大军统帅辅助太子,掌管军事,陛下或许会安心许多吧。”
听完李玄的分析,李孝恭想明白了一切,异常落寞的说道:“那我进京,就只能按照陛下的安排,辅助好太子,做好太尉一职,掌管好军事,和秦王对抗到底这一条路可走了。”
李玄默然无语。
历史上,李孝恭就是如此的,帮助太子建成培养、拉拢了很大一批军中势力,是太子建成忠心的支持者,也风光了一段时间,可是仅仅两年,秦王李世民就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做皇帝了。从李世民登基那天开始,李孝恭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
两年里,李孝恭在军中,那可是和李世民针锋相对的,硬碰硬过好几次,李世民心中恼恨着呐。
贞观元年,李孝恭就失去了军权,从此后半生,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军队,更不要提立功疆场,扬名天下了。爵位也由正一品的淮南王降回到了从一品的赵郡王,不久,又降到了从二品的河间郡王。
李孝恭政治失意后,就开始追求奢侈,享受,广纳侍妾、歌姬、舞女,整日声色犬马,借酒消愁。
贞观十四年,身体被掏空了的李孝恭病死在家中,时年才刚刚五十岁,正值壮年。
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自举丧,哭之甚恸(tong)。追赠李孝恭为正一品司空、扬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配享高祖皇帝李渊庙庭。
让李孝恭陪葬高祖皇帝李渊墓旁,表明了李世民只认为李孝恭是高祖皇帝李渊的臣子,而不是自己的。要知道当时李世民虽然还活着,但是他的陵寝――昭陵已经建成。大唐的很多重臣,死后都是陪葬昭陵的,只有李孝恭这位大唐第二功臣是陪葬献陵的。要是当时,如果有太子建成的陵寝,太宗皇帝肯定会让李孝恭陪葬太子建成陵寝的。你们的臣子,反正他不要。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
李玄不禁感触良多。杜伏威、辅公佑最终还是走了后世创业者的第五步――同归于尽。从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到同床异梦,同室操戈,最后一直走向了死亡,同归于尽!两人是彻彻底底的走完了这条路。
李玄在想假如世间真有神灵,杜伏威和辅公佑能够见面,两人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呢?还是会继续仇恨下去呢?
杜伏威有帝王之器量,帝王之才华,却无帝王之志向;辅公佑有帝王之志向,谋士之才华,却无帝王之器量。让辅公佑像杜伏威一样,投降大唐,以求自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有帝王之志向的辅公佑会觉得这是比杀了他,还要难以接受的事情。同样让杜伏威像辅公佑一样,费尽心思去试探、提防身边人,这同样也是不可能的。杜伏威的器量、大度,会感动他身边的人的,让他身边的人甘心为他赴死的。这一点,辅公佑是绝对做不到。
性格决定命运,两人的性格互补,同心协力,则成就了两人的功业,手握二十万江淮精锐,雄踞江淮,统领江淮三十六郡,近百万百姓甘心为他们效力;两人的性格缺陷,则又分别害死了他们两个人,一位在血腥的帝王之路上,丧失了进取之心,被人杀掉,也属必然;一位自诩聪明,机关算尽,人心尽失,众叛亲离,被手下捆绑住,送入了敌方大营,也是必然。辅公佑临死前曾经懊悔:自己耍小聪明,害死了自己,后悔自己当时所为。可是依照他的性格,不做试探,两名侍卫,他敢用吗?放心大胆的用了,他还是那位真实的“智狐”辅公佑吗?”
路都是自己走的,走哪条路,如何走,选择权在自己手里面。即使走上了绝路,那也是自己选的,怨不得别人。
杜伏威、阚陵是被冤杀的,大唐朝堂的高层都知道,可是没人敢提,因为杀他们的人,是当今皇帝――李渊。历史上,李世民登基的贞观元年,就追封杜伏威为大唐正一品的太子太保,行台尚书令;为阚陵平反,追封阚陵为丹阳郡公,正三品左骁卫大将军。可是平反了,又如何?人都已经死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杜伏威、阚陵被冤杀,辅公佑反了,又死了,一切都在按照历史原来的轨迹发展着,李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自己的无力。他想去做一些儿事,去救一些儿马上就要葬身于那冷漠无情的历史车轮之下的人。
他来到了荆州大都督、赵郡王李孝恭的府邸。
李孝恭的心情很不好,因为自己欣赏的阚陵,被自己亲手下令,杀了。他内心里愧疚不已。
李玄见到李孝恭,躬身行礼后,说道:“我希望大都督不要前往长安。”
李孝恭心情郁闷,不带感情的问道:“为什么?”
李玄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进入长安后,大都督准备如何自处啊?”
李孝恭回答道:“做好自己的本职,不问政治。”
李玄直接否定道:“这不可能。”
李孝恭抬起了头,诧异的看着李玄。
李玄解释道:“您如今远离朝堂,贵为一方统帅,手握二十余万大唐精锐,掌控整个大唐南方。朝堂上,无论皇帝、太子、秦王都希望您即使不给他们帮忙,也别给他们添乱就好。您不问政治,暗合他们的利益,他们的需求,他们自然支持。可是您一旦进入长安,做到了掌管军事的大唐正一品、三公之一――太尉,如此重的分量,他们怎么会还允许您独善其身,不问政治呢?做好本职?如果您不问政治,没有陛下、太子、秦王三位的支持,您以为您能做的好本职吗?京中官员可都是出于这三位的门下,没有这三位点头默许,又有哪位官员胆敢冒着生命危险配合、帮助于您呢?”
“这?”李孝恭惊异道。
李玄继续说道:“更何况此次您进京担任掌管军事的太尉一职,也是陛下的有心安排。”
李孝恭站了起来,疑问道:“陛下,陛下如此安排是何意?”
李玄分析道:“我认为,陛下这个安排,有两层深意。您掌管大唐南方二十余万精锐,时间太长,威望太高,势力范围太大,陛下对您有了戒备之心,此其一。我推测这也是您和李靖、李绩,三位大唐南方二十余万精锐执掌者,被同时调离的主要原因。”
“原来如此。”李孝恭恍然大悟道。紧接着他又着急的问道:“那另外一个原因呢?”
李玄说道:“据我分析,陛下让您担任执掌军事的太尉一职,应该是希望您能够帮助一个人?”
“帮谁?”李孝恭问道。
李玄回答道:“太子。”
“太子?”李孝恭觉得不可思议。
李玄回答道:“秦王在军中的势力太大了。陛下属意太子,而太子在军中几乎毫无根基。有您这位大唐第二功臣、大唐南方大军统帅辅助太子,掌管军事,陛下或许会安心许多吧。”
听完李玄的分析,李孝恭想明白了一切,异常落寞的说道:“那我进京,就只能按照陛下的安排,辅助好太子,做好太尉一职,掌管好军事,和秦王对抗到底这一条路可走了。”
李玄默然无语。
历史上,李孝恭就是如此的,帮助太子建成培养、拉拢了很大一批军中势力,是太子建成忠心的支持者,也风光了一段时间,可是仅仅两年,秦王李世民就通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做皇帝了。从李世民登基那天开始,李孝恭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
两年里,李孝恭在军中,那可是和李世民针锋相对的,硬碰硬过好几次,李世民心中恼恨着呐。
贞观元年,李孝恭就失去了军权,从此后半生,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军队,更不要提立功疆场,扬名天下了。爵位也由正一品的淮南王降回到了从一品的赵郡王,不久,又降到了从二品的河间郡王。
李孝恭政治失意后,就开始追求奢侈,享受,广纳侍妾、歌姬、舞女,整日声色犬马,借酒消愁。
贞观十四年,身体被掏空了的李孝恭病死在家中,时年才刚刚五十岁,正值壮年。
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自举丧,哭之甚恸(tong)。追赠李孝恭为正一品司空、扬州大都督、陪葬献陵,谥号元,配享高祖皇帝李渊庙庭。
让李孝恭陪葬高祖皇帝李渊墓旁,表明了李世民只认为李孝恭是高祖皇帝李渊的臣子,而不是自己的。要知道当时李世民虽然还活着,但是他的陵寝――昭陵已经建成。大唐的很多重臣,死后都是陪葬昭陵的,只有李孝恭这位大唐第二功臣是陪葬献陵的。要是当时,如果有太子建成的陵寝,太宗皇帝肯定会让李孝恭陪葬太子建成陵寝的。你们的臣子,反正他不要。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