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真仁义假仁义-骑马与砍杀之三国纵横 小说
第四十七章 真仁义假仁义-骑马与砍杀之三国纵横 小说-骑马与砍杀之三国纵横-笔趣阁
骑马与砍杀之三国纵横
作者:油水腻歪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仁义,亦作‘仁谊‘。本意为仁爱和正义。《韩非子?五蠹》曰: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意思便是,周文王行仁义之事,让仁义之名传于四海,最终令天下归附。但文王真的仁义吗?“
诸葛亮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微笑,道,“然而《左传》却记载,文王曾发布逃亡大搜捕令。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人会从岐山地区逃亡,离开周方国。
也就是说,岐山并不是世外桃源。这里一样有税敛太重,劳役太重,外战频繁,征用兵役太多等现象。让百姓无法忍受,才会产生逃亡。”
“而《孟子》中,更曾明确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春秋时齐宣王的齐宣王的苑囿才四十里方圆,老百姓都觉得太大,因为这种苑囿,都是国君私有的,属于与民争利。
而文王作为一个诸侯,竟然有七十里的园囿,这是什么意思!这跟那些掠夺百姓利益,吸食百姓血液用来自己享乐的王侯有什么区别!”
“但就是这样的人,竟然成了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诸葛亮脸上微微有些潮红,眼中失去了那一丝淡然,透漏出一丝悲哀:“董仲舒继承孟子道统,将仁义定为儒家五常之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后,靠着借着儒家将仁义推向天下。作为约束天下人的道德标准。
但董仲舒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为了迎合汉室,获取武帝支持,他竟不惜阉割儒教,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呵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威风,好煞气,但如此之人也配谈仁义?”
“呵呵,这世间又哪有什么真正的仁义之人?无非是欺世盗名罢了。而你家公子我所谓的择君条件,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诸葛亮幽幽一叹,有些无力的跌坐在椅子上,眼中隐隐露出一丝绝望。
鱼儿小心的凑过来,担心的看了看诸葛亮,小声道:“公子,你是说,刘将军也是假仁假义之辈?”
“他?”诸葛亮一愣,片刻后叹道:“不是,他是真仁义!”
“若非真仁义,他不会拿出二十万石粮草赈济灾民,就算是为了笼络我大哥也绝不会这么做!
若非真仁义,他也不会将乌程所有的土地都分给收拢来的流民,这些土地若是全部划为屯田,会对他的争霸大业更为有利。
若非真仁义,他更不会提出晚出兵的建议,尽管他此时还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但凭他在丹徒之战中体现出来的素质,他不会不知道夜长梦多的道理。
但他明知如此,竟然还这么做,那就是真仁义!”诸葛亮缓缓说道,眼中漏出一丝敬佩。
“那公子你怎么还……”
“很简单,因为真仁义是一个诸侯所不能具备的品质。而对于一个有志争夺天下的诸侯来说,这更是剧毒无比的毒药!”
诸葛亮自嘲一笑,道:“很奇怪是不是,欺世盗名的假仁义可以夺得天下,而爱民如子的真仁义却是死无葬身之地。但这就是事实。
因为仁义者,必然心慈。心慈必然手软。但争夺天下者那个不是铁血心肠、心狠手辣之辈?
争龙夺鼎之路,向来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个心慈手软之辈怎能长久?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我若是孤身一人,自然可以投入到这种仁君手下,纵然明知必死,但也不枉此生!可我身受老师大恩,肩负白鹿书院择主重任,岂能胡来,以至书院于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我绝不会投入到刘基麾下!”
“可是,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公子你日后岂不是永远找不到投靠对象了?假仁假义者你不愿意投靠,真仁义者又必然会输。哇!公子,你不会在隆中那个鬼地方呆一辈子吧!”鱼儿满脸惊恐的喊道。
隆中,因诸葛亮而千古流传的地方,世人都以为那里是怎样的山水仙境,才能养出诸葛亮这样得天地神秀的人物。
但只有真正在那呆过的人才知道,那个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鬼地方,一天都不想多呆啊!
“如果真是如此,那也是我的宿命。”
轻叹一声,诸葛亮的脸上已经恢复平静,转过身,翻开一本书,默默的翻看。
“狗屁宿命啊,本姑娘才不要认命呢!本姑娘还有大好的人生没有享受,怎能在那里耗上一辈子!
不行不行,必须得抓住刘基,若是错过这个村,那公子可能就真的要在隆中种一辈子地了。
公子不愿意说,我去说,我就不信,告诉了刘基危急,他还不能避过劫难!什么真仁义假仁义,哪有公子说的那么玄?说到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鱼儿皱了皱好看的鼻子,看看诸葛亮正在认真读书,没有关注她,连忙悄悄的向门口溜去。
一步踏出门口,立即急急忙忙的向前院跑去。但处在慌乱中的她并没有看到背对着她的诸葛亮嘴角露出的一丝笑容。
只是,不论是鱼儿,还是诸葛亮恐怕都不会想到,就在这个一时半会之间,诸葛瑾已经离开了小院。
所以,鱼儿与诸葛瑾注定是擦肩而过。而没有了诸葛瑾做引荐,凭鱼儿的身份想要见到刘基,呵呵,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
乌程县衙。
“子瑜兄,这位是孙邵孙长绪,为我父属官治中,德才兼备,品性忠良,一时之选啊。”刘基拉着孙邵的手,满脸笑容的向诸葛瑾介绍。
“原来是孙治中,早就听我家主公念叨,说孙治中乃是大才,瑾仰慕已久,今天总算是见到真人了。”诸葛瑾拱手笑道。
孙邵连忙摆手道:“哪里哪里,诸葛县丞辅佐公子治理乌程,令这不毛之地在两个月内便翻天覆地,才是真正的治世大才啊。与县丞相比,邵那些微末功劳实在不值一提。”
“过奖,治中大人过奖了。”
三人说笑几句,诸葛瑾问道:“不知大人来乌程,所为何事?”
孙邵轻轻一笑,道:“邵此来,乃是为一件喜事。”
诸葛亮脸上露出一丝讥讽的微笑,道,“然而《左传》却记载,文王曾发布逃亡大搜捕令。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人会从岐山地区逃亡,离开周方国。
也就是说,岐山并不是世外桃源。这里一样有税敛太重,劳役太重,外战频繁,征用兵役太多等现象。让百姓无法忍受,才会产生逃亡。”
“而《孟子》中,更曾明确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春秋时齐宣王的齐宣王的苑囿才四十里方圆,老百姓都觉得太大,因为这种苑囿,都是国君私有的,属于与民争利。
而文王作为一个诸侯,竟然有七十里的园囿,这是什么意思!这跟那些掠夺百姓利益,吸食百姓血液用来自己享乐的王侯有什么区别!”
“但就是这样的人,竟然成了千古圣人,万世师表!”
诸葛亮脸上微微有些潮红,眼中失去了那一丝淡然,透漏出一丝悲哀:“董仲舒继承孟子道统,将仁义定为儒家五常之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后,靠着借着儒家将仁义推向天下。作为约束天下人的道德标准。
但董仲舒自己又是怎么做的?为了迎合汉室,获取武帝支持,他竟不惜阉割儒教,鼓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呵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好威风,好煞气,但如此之人也配谈仁义?”
“呵呵,这世间又哪有什么真正的仁义之人?无非是欺世盗名罢了。而你家公子我所谓的择君条件,终究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诸葛亮幽幽一叹,有些无力的跌坐在椅子上,眼中隐隐露出一丝绝望。
鱼儿小心的凑过来,担心的看了看诸葛亮,小声道:“公子,你是说,刘将军也是假仁假义之辈?”
“他?”诸葛亮一愣,片刻后叹道:“不是,他是真仁义!”
“若非真仁义,他不会拿出二十万石粮草赈济灾民,就算是为了笼络我大哥也绝不会这么做!
若非真仁义,他也不会将乌程所有的土地都分给收拢来的流民,这些土地若是全部划为屯田,会对他的争霸大业更为有利。
若非真仁义,他更不会提出晚出兵的建议,尽管他此时还不知道这么做的后果。但凭他在丹徒之战中体现出来的素质,他不会不知道夜长梦多的道理。
但他明知如此,竟然还这么做,那就是真仁义!”诸葛亮缓缓说道,眼中漏出一丝敬佩。
“那公子你怎么还……”
“很简单,因为真仁义是一个诸侯所不能具备的品质。而对于一个有志争夺天下的诸侯来说,这更是剧毒无比的毒药!”
诸葛亮自嘲一笑,道:“很奇怪是不是,欺世盗名的假仁义可以夺得天下,而爱民如子的真仁义却是死无葬身之地。但这就是事实。
因为仁义者,必然心慈。心慈必然手软。但争夺天下者那个不是铁血心肠、心狠手辣之辈?
争龙夺鼎之路,向来是无所不用其极。一个心慈手软之辈怎能长久?不过是自取灭亡罢了。
我若是孤身一人,自然可以投入到这种仁君手下,纵然明知必死,但也不枉此生!可我身受老师大恩,肩负白鹿书院择主重任,岂能胡来,以至书院于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我绝不会投入到刘基麾下!”
“可是,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公子你日后岂不是永远找不到投靠对象了?假仁假义者你不愿意投靠,真仁义者又必然会输。哇!公子,你不会在隆中那个鬼地方呆一辈子吧!”鱼儿满脸惊恐的喊道。
隆中,因诸葛亮而千古流传的地方,世人都以为那里是怎样的山水仙境,才能养出诸葛亮这样得天地神秀的人物。
但只有真正在那呆过的人才知道,那个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鬼地方,一天都不想多呆啊!
“如果真是如此,那也是我的宿命。”
轻叹一声,诸葛亮的脸上已经恢复平静,转过身,翻开一本书,默默的翻看。
“狗屁宿命啊,本姑娘才不要认命呢!本姑娘还有大好的人生没有享受,怎能在那里耗上一辈子!
不行不行,必须得抓住刘基,若是错过这个村,那公子可能就真的要在隆中种一辈子地了。
公子不愿意说,我去说,我就不信,告诉了刘基危急,他还不能避过劫难!什么真仁义假仁义,哪有公子说的那么玄?说到底还是实力决定一切!”
鱼儿皱了皱好看的鼻子,看看诸葛亮正在认真读书,没有关注她,连忙悄悄的向门口溜去。
一步踏出门口,立即急急忙忙的向前院跑去。但处在慌乱中的她并没有看到背对着她的诸葛亮嘴角露出的一丝笑容。
只是,不论是鱼儿,还是诸葛亮恐怕都不会想到,就在这个一时半会之间,诸葛瑾已经离开了小院。
所以,鱼儿与诸葛瑾注定是擦肩而过。而没有了诸葛瑾做引荐,凭鱼儿的身份想要见到刘基,呵呵,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
乌程县衙。
“子瑜兄,这位是孙邵孙长绪,为我父属官治中,德才兼备,品性忠良,一时之选啊。”刘基拉着孙邵的手,满脸笑容的向诸葛瑾介绍。
“原来是孙治中,早就听我家主公念叨,说孙治中乃是大才,瑾仰慕已久,今天总算是见到真人了。”诸葛瑾拱手笑道。
孙邵连忙摆手道:“哪里哪里,诸葛县丞辅佐公子治理乌程,令这不毛之地在两个月内便翻天覆地,才是真正的治世大才啊。与县丞相比,邵那些微末功劳实在不值一提。”
“过奖,治中大人过奖了。”
三人说笑几句,诸葛瑾问道:“不知大人来乌程,所为何事?”
孙邵轻轻一笑,道:“邵此来,乃是为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