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readx();</script> 还有大臣不甘心,想揭穿晏婴的谎言,结果郑庄公果断地大手一挥,说道:“众卿不必多言了,晏先生所言极是,如今郑国西北部已是祸乱连绵,急需本王前去拯救陷入水火中的子民。你们即刻下去准备,十日后本王要率十万大军攻打郑城,擒住逆子姬忽,以慰百姓的日夜思念之情。”
晏婴拱手道:“郑王果然名不虚传,爱民如子,骁勇善战,行事果断。”
大臣郑延不甘心地说道:“既然你等是来助我王平定内乱的,理应与我王并肩作战,共讨公子姬忽。”
晏婴横了一眼郑延,大义凛然道:“此事自然不会推脱,不过在下更有一个妙计,可供郑王参详。”
郑延冷笑道:“事到临头,又生变卦,果然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晏婴并不理会郑延的嘲讽,向郑庄公说道:“我家公子愿假装与公子姬忽结盟,获取他大军动向,待姬忽与郑王两军对垒时,再反戈一击,给予姬忽重创。”
郑庄公摆手道:“此举不妥,你们与姬忽假意结盟,岂不是深陷敌军阵中,万一被他识破,怕是插翅难飞啊。”
晏婴拍着胸脯说道:“大丈夫,死何足兮。便是与姬忽血战到底,身死敌营,也无法回报郑王对我等的信赖。”
郑庄公彻底感动了,亲自走下王座,拉着晏婴的双手,说道:“事情不急在一时,晏先生风尘仆仆赶来,本王要好好招待你一番,先生就不要急着赶回去了。”
晏婴见郑庄公说的与姬忽一字不差,也只好说道:“形势瞬息万变,宜早不宜迟,在下还是尽早回去述职,免得耽误了军情。”
郑庄公遗憾地说道:“那就只能等庆功酒宴上与晏先生痛饮千杯了。”
晏婴双手行礼道:“千杯不醉。”
“慢走。”
武庸从心里为这对父子感到深深的悲哀。
晏婴与武庸策马离开新郑时,天色已晚。当晏婴还在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时,在他们身后传来迅疾的马蹄声。
晏婴手握缰绳,说道:“不会是郑庄公突然自省,发现自己没有那么英明神武,忠君爱民吧?”
武庸翻了翻白眼,摆摆手道:“就一人一骑,没什么好担心的,可能是郑庄公过意不去,接先生回去喝酒了。”
晏婴笑道:“咦,二公子也会开玩笑了,难得啊。”
武庸不再悬浮空中,而是安静地坐在马背上,与晏婴并肩前行,二人都没有说话,刻意放缓了马匹的速度。
身后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估计追赶而的人看到了晏婴与武庸的身影,立刻又加快速度,全然不顾马匹的死活,马鞭不停地抽在马臀上。
晏婴与武庸同时勒住缰绳,回头望去。
匆匆追来的是一位年轻人,面润如玉,文弱的身体因为一直骑马追逐,粗喘不已。他策马来到晏婴与武庸面前,拱手道:“二位,留步。”。
武庸对此人有印象,觐见郑庄公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站在群臣队伍的尾部,被前方的老臣重臣遮挡住,只有一双紧锁的眉头让人印象深刻。
武庸看了一眼晏婴,晏婴轻微地摇摇头,待年轻人气息稍缓后,晏婴才开口问道:“这位朋友,匆匆赶来,不知有何事?”
年轻人翻身下马,直接跪在武庸面前,酝酿了半天才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一字一句地说道:“在下郑国萧然,愿追随公子。”
晏婴翻下马背,将萧然双手托住。
萧然并没有起身,而是表情坚定地看着仍坐在马背上巍然不动的武庸。
武庸面无表情地看着萧然,即没有表现出接纳贤才应有的热情,也没有对萧然背叛郑庄公的嗤之以鼻,只是冷静地在审视萧然。
萧然从容地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在下虽为郑臣,但早对郑庄公暴行不满,此前策反公子姬忽逼宫郑庄公,就是在下一手促成,可惜功亏一篑。公子进入郑国后,先后兵不血刃地拿下共城、虎牢,并与延津城令郑墨达成共识,足见公子谋略有方,是位有才能的明主。”
武庸仍没有表态。
晏婴扶着萧然的手并没有松开,他隐约感觉到萧然内心的激烈斗争,毕竟叛逃郑国,投靠武氏兄弟,是一个风险极大,有去无回的冒险。
此刻,萧然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
武庸继续等了一会,并没有等到他想听到的话,冷冷地说道:“就这些?”
萧然欲言又止,不知道如何开口,背负着叛徒的身份,让一向自视甚高的自己羞愧难堪。
看到晏婴在大殿上汪洋恣意信口而谈,而他背后那个气质不同寻常的侍从神情淡定,处变不惊,一下子仿佛触动了他内心的某个东西。
萧然一眼便断定这个侍从绝不是简单的人,或许他就是传说中那个名叫武烨的年轻人,如果真的是他,他竟然有胆量与一名说客来到新郑,简直是胆气横秋,令人无限景仰。
联想到这个叫武烨的年轻人在郑国土地上所做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突然头脑发热,竟然追出了新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现在这个局面吗?跪在地上被对方羞辱?
武庸不耐烦地扭过马头,轻声对晏婴说道:“上马。”
晏婴不得已松开紧托萧然的手,轻轻拍了拍萧然的肩膀,以示勉励。
当晏婴跨上马背时,萧然终于勇敢地站了起来,朝还未走远的武庸喊道:“在下学的是经世济民之学,不幸生在郑国,不愿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有错吗?公子接济六万晋国流民,不惜冒险开放京城粮仓,令萧某折服。若公子接纳在下,萧然愿为北部六万流民贡献一份力量,只为他们建一处遮风蔽雨之所。”
晏婴背对萧然,露出一丝欣慰笑容。
萧然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突然离地飘起,稳稳地落在马背上。
武庸的声音从前方传来:“留点慷慨激昂的话,回共城见过我哥再说吧。”
晏婴拱手道:“郑王果然名不虚传,爱民如子,骁勇善战,行事果断。”
大臣郑延不甘心地说道:“既然你等是来助我王平定内乱的,理应与我王并肩作战,共讨公子姬忽。”
晏婴横了一眼郑延,大义凛然道:“此事自然不会推脱,不过在下更有一个妙计,可供郑王参详。”
郑延冷笑道:“事到临头,又生变卦,果然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晏婴并不理会郑延的嘲讽,向郑庄公说道:“我家公子愿假装与公子姬忽结盟,获取他大军动向,待姬忽与郑王两军对垒时,再反戈一击,给予姬忽重创。”
郑庄公摆手道:“此举不妥,你们与姬忽假意结盟,岂不是深陷敌军阵中,万一被他识破,怕是插翅难飞啊。”
晏婴拍着胸脯说道:“大丈夫,死何足兮。便是与姬忽血战到底,身死敌营,也无法回报郑王对我等的信赖。”
郑庄公彻底感动了,亲自走下王座,拉着晏婴的双手,说道:“事情不急在一时,晏先生风尘仆仆赶来,本王要好好招待你一番,先生就不要急着赶回去了。”
晏婴见郑庄公说的与姬忽一字不差,也只好说道:“形势瞬息万变,宜早不宜迟,在下还是尽早回去述职,免得耽误了军情。”
郑庄公遗憾地说道:“那就只能等庆功酒宴上与晏先生痛饮千杯了。”
晏婴双手行礼道:“千杯不醉。”
“慢走。”
武庸从心里为这对父子感到深深的悲哀。
晏婴与武庸策马离开新郑时,天色已晚。当晏婴还在滔滔不绝地侃侃而谈时,在他们身后传来迅疾的马蹄声。
晏婴手握缰绳,说道:“不会是郑庄公突然自省,发现自己没有那么英明神武,忠君爱民吧?”
武庸翻了翻白眼,摆摆手道:“就一人一骑,没什么好担心的,可能是郑庄公过意不去,接先生回去喝酒了。”
晏婴笑道:“咦,二公子也会开玩笑了,难得啊。”
武庸不再悬浮空中,而是安静地坐在马背上,与晏婴并肩前行,二人都没有说话,刻意放缓了马匹的速度。
身后的马蹄声越来越近,估计追赶而的人看到了晏婴与武庸的身影,立刻又加快速度,全然不顾马匹的死活,马鞭不停地抽在马臀上。
晏婴与武庸同时勒住缰绳,回头望去。
匆匆追来的是一位年轻人,面润如玉,文弱的身体因为一直骑马追逐,粗喘不已。他策马来到晏婴与武庸面前,拱手道:“二位,留步。”。
武庸对此人有印象,觐见郑庄公的时候,这个年轻人站在群臣队伍的尾部,被前方的老臣重臣遮挡住,只有一双紧锁的眉头让人印象深刻。
武庸看了一眼晏婴,晏婴轻微地摇摇头,待年轻人气息稍缓后,晏婴才开口问道:“这位朋友,匆匆赶来,不知有何事?”
年轻人翻身下马,直接跪在武庸面前,酝酿了半天才压抑住内心的激动,一字一句地说道:“在下郑国萧然,愿追随公子。”
晏婴翻下马背,将萧然双手托住。
萧然并没有起身,而是表情坚定地看着仍坐在马背上巍然不动的武庸。
武庸面无表情地看着萧然,即没有表现出接纳贤才应有的热情,也没有对萧然背叛郑庄公的嗤之以鼻,只是冷静地在审视萧然。
萧然从容地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在下虽为郑臣,但早对郑庄公暴行不满,此前策反公子姬忽逼宫郑庄公,就是在下一手促成,可惜功亏一篑。公子进入郑国后,先后兵不血刃地拿下共城、虎牢,并与延津城令郑墨达成共识,足见公子谋略有方,是位有才能的明主。”
武庸仍没有表态。
晏婴扶着萧然的手并没有松开,他隐约感觉到萧然内心的激烈斗争,毕竟叛逃郑国,投靠武氏兄弟,是一个风险极大,有去无回的冒险。
此刻,萧然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
武庸继续等了一会,并没有等到他想听到的话,冷冷地说道:“就这些?”
萧然欲言又止,不知道如何开口,背负着叛徒的身份,让一向自视甚高的自己羞愧难堪。
看到晏婴在大殿上汪洋恣意信口而谈,而他背后那个气质不同寻常的侍从神情淡定,处变不惊,一下子仿佛触动了他内心的某个东西。
萧然一眼便断定这个侍从绝不是简单的人,或许他就是传说中那个名叫武烨的年轻人,如果真的是他,他竟然有胆量与一名说客来到新郑,简直是胆气横秋,令人无限景仰。
联想到这个叫武烨的年轻人在郑国土地上所做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突然头脑发热,竟然追出了新郑,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现在这个局面吗?跪在地上被对方羞辱?
武庸不耐烦地扭过马头,轻声对晏婴说道:“上马。”
晏婴不得已松开紧托萧然的手,轻轻拍了拍萧然的肩膀,以示勉励。
当晏婴跨上马背时,萧然终于勇敢地站了起来,朝还未走远的武庸喊道:“在下学的是经世济民之学,不幸生在郑国,不愿与乱臣贼子同流合污有错吗?公子接济六万晋国流民,不惜冒险开放京城粮仓,令萧某折服。若公子接纳在下,萧然愿为北部六万流民贡献一份力量,只为他们建一处遮风蔽雨之所。”
晏婴背对萧然,露出一丝欣慰笑容。
萧然不知道怎么回事,自己突然离地飘起,稳稳地落在马背上。
武庸的声音从前方传来:“留点慷慨激昂的话,回共城见过我哥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