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一五计划(4)-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的意思
【第019章】 一五计划(4)-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的意思-国势-笔趣阁
国势
作者:月影梧桐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分税制是民国三年以后在梁士诒等人的设计下逐步推动并实现的,使得民国政府第一次按照近代国民财政的原则建立了税收分层体制。按照设置,国家总体税收划分为国税和地税两类,其中关税、盐税等大宗是全部划给中央,而类似于屠宰税、酒席税、车牌税等小税种或者矿税这种因地制宜的税收都全部划给地方,而营业税、所得税、田税等普遍性税收由中央地方按照7:3的比例分享。这个比例的确定,有力地改变了清末地方对中央税收的抵制与截留,因为地方政府必须经地方议会同意才能用钱,而国地税分成比例是固定的,地方要想多用3元钱就必须向中央先交足7元才行,既没法隐瞒,也没法拖欠,除非地方不想用钱,可这样一来公务员工资发不了,二来民生事业又完不成,还是会被问责,因此税收的准确性日渐提高。当然,地方税收还分成2块,省政府或者是设区的市政府可以分得地方留成部分的30%,用于本级开支,其余70%由县区支配。
这个税制的意义本身不在于创造税源,而在于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之间的关系,更在于保持中央地方两级的相互制约——各地只有完成了中央税收的缴,才能同步动用地方财政,这是中央对地方的制约;而因为分成比例的固定,中央不能随意对地方加派税收,只能遵守分成协定,不至于搜刮太甚,这又使得地方对中央也有所制约。
中央拿7成的大头也不是这么好拿的。按照收支相抵的原则,队全部是中央财政负担,驻军不得向地方索要半分经费,有力地避免了军阀割据与军人干政,民国以来军费浩大,中央把这一块揽了下来,各地都大大松了一口气;各地议会、各地司法机构的运作与人员经费都由中央负责,有效保障了立法、司法独立,可以有效监督行政权;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譬如铁路、公路、港口、水利等等,资金一律由中央投入,地方一般以劳力、土地入股;在教育体系中,高等以教育中央全额拨款,中等教育中央地方七三开承担,初等教育中央地方五五开承担;原来对外赔款都是向各省摊派的,税制改革后一律由中央承担;原来各地为了兴办新政、填补财政窟窿而大规模举债的,税制改革以后也基本由中央承担。i
一句话,税制改革后中央收的钱当然不少,但承担的责任也大了许多,各地方反而能够轻装阵,可以有效办一些造福桑梓的好事,在地方议会的监督下,贪污腐化的事情也减少了不少。事实,民国三年以后,从地方到中央在财政方面普遍松了口气,一方面得益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际环境的改善,德国的、日本的、俄国的、奥匈的赔款纷纷取消,英法的赔款也一直拖着不给。
教育次长蔡元培的问话差不多代表了在场所有阁员的心声:“按梁总长的意思,是不是只要国民经济能实现200亿左右的额外增长,政府财政就可以承担?”
“对。就是这个道理。”梁士诒想了想,觉得还可以说得更谨慎一点、更圆滑一点,“在头三年,可能因为投资刚刚下去,增长不到这个数字,我们可以适当发行债券,等将来远远超过200亿规模时再将债券回收,只是额外多付一些利息罢了。财政部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追加发行10亿元长期建设债券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承受的。i”
长期建设债券是目前中央政府唯一发行在外的债券了,除此之外其他因革命、战争而起的临时债券早就一一还清了,虽然长期建设债券的规模一直都比较大,但考虑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再追加10亿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当然,这回北方集团是不会来认购了,甚至于从前认购的债券也要置换一部分出来获取现金用于设备购买。不过梁士诒对这个是不必担心的,长期建设债券年息高达5%,而且一直非常稳定、及时地还本付息,再加华元币值的稳定,在海交易所里可是坚挺得很,每天的换手量都异常客观,10亿元市场完全承受得起。事实,在民初袁世凯当权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都能把债券发出去,现在这么好的局面,梁士诒一直都觉得政府债券发少了,认为唐绍仪执政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太过于保守,太过于求稳,延误了国民经济发展。
现在,全场关注的焦点都汇聚到唐绍仪身了,众人都认为,既然民间投资基本落实,政府投入也差不多能够支撑,那么反对一五计划最大的理由便不存在了。当然,唐总理或许有别的话说,毕竟大家刚才只是听了一面之词,虽然大有触动,但仍然认为很有听取不同意见的必要。
现在唐绍仪脑子里已顾不拿破仑不拿破仑了,他脑海里翻江倒海一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问题错在哪里——他的眼睛只盯着投资与政府支出,算来算去觉得这100亿的投资太过于骇人,却没有想到,经济发展以后,税收也会跟着来。他仿佛又回忆起秦时竹刚刚掌权的时候,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将各地厘金清扫一空,原以为财政即便不崩溃也要奄奄一息,没想到居然在渡过几个月难关之后又活了过来,甚至发展得更好。他甚至不无自嘲地想,自己是不是老了,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绕不过来呢?
他艰难地抬起头,发现四周都是注视着自己的目光,在一片热切中,他慢慢说道:“方才禹次长和梁总长分别从资金投入的角度回答了整个‘一五计划’的问题,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说没有问题,那就一定没有问题。因此,我最大的顾虑也打消了,我愿意赞同这个计划。”
阁员们一片喜形于色,虽然大家对唐绍仪这么快就表示赞同表示有点错愕,但想来想去觉得计划确实非常有道理,先发展再收税,不就是个良性循环么?好几人都暗暗松了口气,他们生怕唐绍仪一条道走到黑,梗着头硬要杯葛这个计划,那不但是不智,而且近乎政治自杀了。谁都知道,民国不但在宪法体制是总统制,真正掌权的也是总统。
梁士诒有点失望,没想到唐绍仪这么快就掉头了,原本他还等着下一步质询呢。其实,先发展再征税的道理他并不是没有和唐绍仪讲过,但后者担心这担心那,不太听得进去。看着唐绍仪通红的老脸,他暗暗冷笑,好嘛,我和你磨破嘴皮子说半天你不理,总统开会说几句就掉头,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只是,他并不知道唐绍仪现在心思根本就没有全部放在计划,他还在盘旋拿破仑的事情呢。
秦时竹微微一怔,唐绍仪的做派,梁士诒的作风他当然是清楚的,但内阁就是这样,所谓一团和气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相互制约才是真正的政治逻辑,只是唐绍仪这么快改口,让他有点始料不及。他开口道:“其实,唐总理顾虑的很多方面,也是我所顾虑的。从100亿的投资来说,每年200亿的新增经济规模似乎很一般,但从经济基础而言,目前国家经济规模也就是300多个亿的水平,3年要新增6成,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真实的历史,日本直到1919年才在g第一次超过中国,差不多也就0亿元左右的水平,其中农业第一产业仍然占据了近25%的比重,中国在人口的巨量优势使得日本通过明治维新50年的发展才依托工业规模压倒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农业构成了60%以的经济比重,而剩下40%中手工业又占据了至少7成以的经济规模,换而言之,中国近代工业只有20亿左右的规模不包括外资企业经济规模,差不多正好是日本的零头。
北方集团横空出世以后,一个集团便为中国增加了50亿的规模,而在北方集团的带领下,特别是确保了政权稳定、减少了对外出血后,民族资本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差不多又新增了100个亿。日本虽然受到了中国的打击,原本一战的利润又让中国抢去了不少,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起飞,通过经济互补,日本的经济规模还是顽强发展到了160亿的水平,在近代工业领域,就总体规模而言,两国几乎是半斤八两。日本的优势在于工业门类全面、技术相对先进,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个别产品具有世界优势,工业门类虽然不全但总产量高。而一五计划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而拟定的国不仅要在量超过日本,在技术和产业结构也要优于日本,没有压倒日本的经济,就不会有压倒日本的政治,更不会有压倒日本的军事。
这才是总体战时代的国家力量。
这个税制的意义本身不在于创造税源,而在于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之间的关系,更在于保持中央地方两级的相互制约——各地只有完成了中央税收的缴,才能同步动用地方财政,这是中央对地方的制约;而因为分成比例的固定,中央不能随意对地方加派税收,只能遵守分成协定,不至于搜刮太甚,这又使得地方对中央也有所制约。
中央拿7成的大头也不是这么好拿的。按照收支相抵的原则,队全部是中央财政负担,驻军不得向地方索要半分经费,有力地避免了军阀割据与军人干政,民国以来军费浩大,中央把这一块揽了下来,各地都大大松了一口气;各地议会、各地司法机构的运作与人员经费都由中央负责,有效保障了立法、司法独立,可以有效监督行政权;在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譬如铁路、公路、港口、水利等等,资金一律由中央投入,地方一般以劳力、土地入股;在教育体系中,高等以教育中央全额拨款,中等教育中央地方七三开承担,初等教育中央地方五五开承担;原来对外赔款都是向各省摊派的,税制改革后一律由中央承担;原来各地为了兴办新政、填补财政窟窿而大规模举债的,税制改革以后也基本由中央承担。i
一句话,税制改革后中央收的钱当然不少,但承担的责任也大了许多,各地方反而能够轻装阵,可以有效办一些造福桑梓的好事,在地方议会的监督下,贪污腐化的事情也减少了不少。事实,民国三年以后,从地方到中央在财政方面普遍松了口气,一方面得益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际环境的改善,德国的、日本的、俄国的、奥匈的赔款纷纷取消,英法的赔款也一直拖着不给。
教育次长蔡元培的问话差不多代表了在场所有阁员的心声:“按梁总长的意思,是不是只要国民经济能实现200亿左右的额外增长,政府财政就可以承担?”
“对。就是这个道理。”梁士诒想了想,觉得还可以说得更谨慎一点、更圆滑一点,“在头三年,可能因为投资刚刚下去,增长不到这个数字,我们可以适当发行债券,等将来远远超过200亿规模时再将债券回收,只是额外多付一些利息罢了。财政部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追加发行10亿元长期建设债券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以承受的。i”
长期建设债券是目前中央政府唯一发行在外的债券了,除此之外其他因革命、战争而起的临时债券早就一一还清了,虽然长期建设债券的规模一直都比较大,但考虑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再追加10亿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当然,这回北方集团是不会来认购了,甚至于从前认购的债券也要置换一部分出来获取现金用于设备购买。不过梁士诒对这个是不必担心的,长期建设债券年息高达5%,而且一直非常稳定、及时地还本付息,再加华元币值的稳定,在海交易所里可是坚挺得很,每天的换手量都异常客观,10亿元市场完全承受得起。事实,在民初袁世凯当权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他都能把债券发出去,现在这么好的局面,梁士诒一直都觉得政府债券发少了,认为唐绍仪执政在经济和财政方面太过于保守,太过于求稳,延误了国民经济发展。
现在,全场关注的焦点都汇聚到唐绍仪身了,众人都认为,既然民间投资基本落实,政府投入也差不多能够支撑,那么反对一五计划最大的理由便不存在了。当然,唐总理或许有别的话说,毕竟大家刚才只是听了一面之词,虽然大有触动,但仍然认为很有听取不同意见的必要。
现在唐绍仪脑子里已顾不拿破仑不拿破仑了,他脑海里翻江倒海一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这个问题错在哪里——他的眼睛只盯着投资与政府支出,算来算去觉得这100亿的投资太过于骇人,却没有想到,经济发展以后,税收也会跟着来。他仿佛又回忆起秦时竹刚刚掌权的时候,不顾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将各地厘金清扫一空,原以为财政即便不崩溃也要奄奄一息,没想到居然在渡过几个月难关之后又活了过来,甚至发展得更好。他甚至不无自嘲地想,自己是不是老了,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绕不过来呢?
他艰难地抬起头,发现四周都是注视着自己的目光,在一片热切中,他慢慢说道:“方才禹次长和梁总长分别从资金投入的角度回答了整个‘一五计划’的问题,他们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说没有问题,那就一定没有问题。因此,我最大的顾虑也打消了,我愿意赞同这个计划。”
阁员们一片喜形于色,虽然大家对唐绍仪这么快就表示赞同表示有点错愕,但想来想去觉得计划确实非常有道理,先发展再收税,不就是个良性循环么?好几人都暗暗松了口气,他们生怕唐绍仪一条道走到黑,梗着头硬要杯葛这个计划,那不但是不智,而且近乎政治自杀了。谁都知道,民国不但在宪法体制是总统制,真正掌权的也是总统。
梁士诒有点失望,没想到唐绍仪这么快就掉头了,原本他还等着下一步质询呢。其实,先发展再征税的道理他并不是没有和唐绍仪讲过,但后者担心这担心那,不太听得进去。看着唐绍仪通红的老脸,他暗暗冷笑,好嘛,我和你磨破嘴皮子说半天你不理,总统开会说几句就掉头,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只是,他并不知道唐绍仪现在心思根本就没有全部放在计划,他还在盘旋拿破仑的事情呢。
秦时竹微微一怔,唐绍仪的做派,梁士诒的作风他当然是清楚的,但内阁就是这样,所谓一团和气既不可能,也不必要,相互制约才是真正的政治逻辑,只是唐绍仪这么快改口,让他有点始料不及。他开口道:“其实,唐总理顾虑的很多方面,也是我所顾虑的。从100亿的投资来说,每年200亿的新增经济规模似乎很一般,但从经济基础而言,目前国家经济规模也就是300多个亿的水平,3年要新增6成,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真实的历史,日本直到1919年才在g第一次超过中国,差不多也就0亿元左右的水平,其中农业第一产业仍然占据了近25%的比重,中国在人口的巨量优势使得日本通过明治维新50年的发展才依托工业规模压倒中国,相比之下,中国农业构成了60%以的经济比重,而剩下40%中手工业又占据了至少7成以的经济规模,换而言之,中国近代工业只有20亿左右的规模不包括外资企业经济规模,差不多正好是日本的零头。
北方集团横空出世以后,一个集团便为中国增加了50亿的规模,而在北方集团的带领下,特别是确保了政权稳定、减少了对外出血后,民族资本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差不多又新增了100个亿。日本虽然受到了中国的打击,原本一战的利润又让中国抢去了不少,但得益于中国经济的起飞,通过经济互补,日本的经济规模还是顽强发展到了160亿的水平,在近代工业领域,就总体规模而言,两国几乎是半斤八两。日本的优势在于工业门类全面、技术相对先进,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个别产品具有世界优势,工业门类虽然不全但总产量高。而一五计划就是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而拟定的国不仅要在量超过日本,在技术和产业结构也要优于日本,没有压倒日本的经济,就不会有压倒日本的政治,更不会有压倒日本的军事。
这才是总体战时代的国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