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周全死活不愿意留在南京看周琅的登基大典,宿醉了几日就让妹妹带话给周琅,他自己出发了。
他要去浙江收拢他那些残部,还要去台湾重新招募旧部,他希望周琅能信守承诺,给他枪炮粮草。
周琅得知陈周全走了,马上派人去追,不是担心他闹事,而是怕有人弄死他。
不提王辅茞这些一直盯着陈周全的文臣,有大把人现在想要巴结周琅,这些人中的某些“聪明人”想当然认为周琅不杀陈周全是不想背负一个恶名,他们想替周琅把这脏活干了,借此讨好周琅。
而且陈周全两眼一抹黑,就这么回去召集兵马,恐怕等不到走出国门,就会给当地的辅兵当成土匪给剿了。
年轻的文员林第,搭乘一艘水师快船,火速追赶,终于在镇江赶上了陈周全搭乘的一艘福建商船。陈周全却不领情,他以为这是周琅不放心他,派来盯着他的人,不过他也不太在乎,换作他也很难放心,就让对方跟着吧,他堂堂正正,答应了去海外,就绝不会反悔。而且他也郑重表态了,等将来有了本钱,还会回来争这锦绣河山。
周琅表示随时恭候。周琅的大气,让陈周全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这完全就是周琅看不起他,他宁愿周琅杀了他,也不想被人看轻。他一定要去海外打出一个天下来,回头让周琅的狗眼好好看看。
这段时间,周琅在南京理顺了商业体系,有了广州的经验和广州的人才打底,在南京如法炮制并不困难。
推行的依然是简单税制,也没有强行推行超过民间接受程度和管理管理能力的,将管辖直接推及到个人的程度,对南京工商业的管理,依然是店铺、工场为主,征税的目标,也是这些商业机构,而不是个人。
但制定出来的税收制度,目前还收不来税,刚刚经历战火,估计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此效仿广州,免税一年。不但是南京,苏州、杭州这样的手工业城市,都已经推行了新政。民政上,还是传统套路,周琅觉得宗法制度下的皇权不下乡,既然能在中国古代多次维持百年以上的稳定,这就说明这套政策是适合中国文化的,适合中国历史传统的,反正他也不打算从农村榨取什么资源,能维持稳定,还有什么办法比尊重传统成本更低呢。
除了做这些工作,就是继续统一军事,主要是在浙江,之前阮元在这里发动团练,发动的太彻底了,而且浙江的地主们确实吓坏了,一个个的不惜重金招募士兵,自家的长短工都无法满足他们的安全感,还大量招募闲散青壮,结果是战后,位于前线的浙江反而最先稳定下来,可也是浙江,保留的地主武装太过庞大。
浙江毕竟是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大省,又位于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土地兼并比较严重,地主势力就更强大,而且江南还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中心,这里的读书人的数量比其他地方要多,读书人的比例比其他地方也要高,说白了就是经济基础更好,所以教育发展的比较好。
读书人多就意味着浙江团练的组织和训练,会相对好要一些,毕竟那些读书人可以从兵书上学到经验,别的不说,戚继光组织戚家军的方法,那就是很好,拥有纪律,拥有斗志,人数颇多,这样的一群团练放在身后,周琅不可能放心。
所以已经开始对浙江的地主团练进行整编,这个需要以柔为主,而且是跟地主合作,而不是夺他们的兵权。因此一方面命令辅兵加紧剿灭浙江各地的土匪,尽量跟当地团练合作,消解对方的恐惧感。土匪没有了,团练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这时候周琅再告诉地主们,可以让他们的子弟当军官,把团练整合在一起。由周琅养着,作为周琅的辅兵。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漳州军的军长会是只有十八岁的黄求还的原因了,因为他们家对兄弟俩的事业极为支持,不但把自家的长短工武装了起来,还把家里几乎所有的活动资金都拿出来招募了上千士兵,交给黄求还带领,黄家出的人最多,黄家在当地的名望也较高,结果黄家十八岁的儿子就成了一军之长。
现在如法炮制,不怕得不到浙江地主的支持,毕竟经历过战火的他们,更懂得太平的可贵,绝不想被镇压。
最后的工作,才是登基准备。
不是登基称帝不重要,在周琅看来,这就是某种计划方案一样,登基称帝,就是告诉你的部下,你们前进的方向,你们发展的目的,不会有一家公司会告诉员工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的赚钱,而是会告诉员工们,公司的远景规划是发展到多少市场占有率,然后去哪里上市,要几年发展称世界五百强云云。
现在登基,就是告诉部下们,我们的目的是要一统天下,下一步就是要北伐满清。
让周琅登基,这种事手下们提过不止一回了,以前王辅茞强烈反对,他信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步方针,可现在兵精粮足,而且已经无法通过缓称王装孙子了,朱元璋装过一次后,这招就不好使了,越是低调就越是让人重视。反正无论如何满清都会把占领了江南的周琅当成主要对手,那么名不正则言不顺,亮明旗帜,反而更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历史上,朱元璋在郭子兴死后,一直就是小明王韩林儿任命的左副元帅,名义上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都比他地位高,可軍队一直在朱元璋手里掌控着。
打下南京后,也只是在南京建大元帅府,而没有称王称霸。解救出韩林儿,控制了起义军名义上的共主小明王之后,也不过在部下的推举下称吴王。统一江南,北伐中原后,才弄死了韩林儿,登基称帝,建立大明。
周琅现在虽然还没有北伐,可已经拥有了北伐的力量,只是在修整而已。
王辅茞觉得,建立大义名分的时候到了,过去他反对称帝最激烈,如今他主持登基也最积极。
在王辅茞这里,登基称帝是头等大事,可在周琅这里只是排在最后的事情,不是周琅不重视,而是因为他不熟悉,这不是他的工作。
他只能扮演一个演员,王辅茞才是导演,请了大量精通礼仪的老学究,把程序弄得十分复杂。
最先要做的准备,就是祭祀天地,好在朱元璋定鼎南京的时候,还比较节俭,南京的天坛跟北京的不一样,天地山川日月都是一块堆祭祀的,称之为合祭,省的周琅天坛地坛多次祭祀。
祭祀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当年建造的南京天坛,规模上比不上北京天坛,但该有的都有,有丘有坛,有山有水。而且没怎么办被破坏,毕竟满清没有破坏的道理,太不吉利。真正受到破坏,其实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洪秀全和他的那些王爷们,为了给自己造王府,连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皇宫都拆了,后来曾国藩又把洪秀全的天王宫给拆了,在原地养马。到了现代,现代化建设又一波拆除,最后连遗迹都很难找到,只剩下一堆地名在诉说着历史。
周琅穿着江宁织造打造的华服,冠冕,大热天的亦步亦趋,竟然折腾了整整一天,他很辛苦,但看到一群请来的各地老儒士们那兴奋的样子,人家老头子都不喊累,周琅也就没有怨言了。
祭完天地,还要去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焚天祭表,告诉朱元璋自己之所以兴兵,是因为满清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横行,天下大乱,满清气数已尽,所以周琅不得不上奉天命下顺人心,起兵平定中原,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其实对朱元璋这个皇帝,周琅并不是那么认同,至于他对官员苛刻,发的工资又低,还不许貪污,又高压治貪,搞的某些在外地做官的清官,做到老竟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甚至有举家自杀的,对这点周琅倒是没有什么诟病,这只能说朱元璋的经营理念有问题,同时没有竞争,没人挖他的人才,所以才如此不重视人才。周琅诟病的,是朱元璋杀功臣,在周琅看来,那就是一群一起创业的好伙伴,到头来上市了,却不想分这些人股份。
这就是一个枭雄跟一个商人的区别了,在枭雄眼里,权力、天下这些都是不能分割的,可在商人眼中,财富是可以分享的。说不上谁对谁错,世界观不同而已。
尽管因为文化和世界观不同,让周琅不认同朱元璋,可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明孝陵祭祀老朱,因为王辅茞说了,总得要拉一个传承出来,周琅反清是要复国,复的当然是大明的国了,就得任朱元璋为祖,否则没有名义。或者将来北伐成功后,可以去祭拜满清的皇陵。当年多尔衮就祭祀过崇祯。
在祭祀满清和祭祀朱元璋之间,周琅觉得朱元璋还更值得认同,至少老朱家的后人,虽然多数比较特立独行,有当着皇帝,偏偏觉得当将军威风的,自己册封自己大元帅,有当着皇帝,喜欢木匠活的,有好女人不上朝的,有穿道袍成天炼丹的,但总体来说,随着崇祯那一死,在气节上,没有亏。算在继宋代的文天祥等王国之臣后,没给民族丢脸。
祭祀朱元璋,烧个纸的事儿,硬是能弄一整天。
做完这些事,才不过是做完了准备工作,告诉天地日月和老朱,咱要当皇帝了。
然后才是给人看自己真的要当皇帝了。
地点这次选在明故宫,也不能叫故宫,因为以后这里就是周琅的皇宫,他确定要定都南京了。
这里将来至少不用千里迢迢从南方调水。
登基大典,也是极为繁琐,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皇权的威严。
鼓乐齐鸣,十万大军做仪仗,文武百官陪同左右,周琅从公门走入,一直走到大殿,坐上了龙椅。
此时群臣跪拜称贺,三跪九叩,一样都不少。
但磕完头还不算完,下面才是大家最期待的节目:
大封功臣!
周琅恢复了古代的宰相制度,封王辅茞为当朝宰相。
其他文武也一一册封,至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
他要去浙江收拢他那些残部,还要去台湾重新招募旧部,他希望周琅能信守承诺,给他枪炮粮草。
周琅得知陈周全走了,马上派人去追,不是担心他闹事,而是怕有人弄死他。
不提王辅茞这些一直盯着陈周全的文臣,有大把人现在想要巴结周琅,这些人中的某些“聪明人”想当然认为周琅不杀陈周全是不想背负一个恶名,他们想替周琅把这脏活干了,借此讨好周琅。
而且陈周全两眼一抹黑,就这么回去召集兵马,恐怕等不到走出国门,就会给当地的辅兵当成土匪给剿了。
年轻的文员林第,搭乘一艘水师快船,火速追赶,终于在镇江赶上了陈周全搭乘的一艘福建商船。陈周全却不领情,他以为这是周琅不放心他,派来盯着他的人,不过他也不太在乎,换作他也很难放心,就让对方跟着吧,他堂堂正正,答应了去海外,就绝不会反悔。而且他也郑重表态了,等将来有了本钱,还会回来争这锦绣河山。
周琅表示随时恭候。周琅的大气,让陈周全气不打一处来,他觉得这完全就是周琅看不起他,他宁愿周琅杀了他,也不想被人看轻。他一定要去海外打出一个天下来,回头让周琅的狗眼好好看看。
这段时间,周琅在南京理顺了商业体系,有了广州的经验和广州的人才打底,在南京如法炮制并不困难。
推行的依然是简单税制,也没有强行推行超过民间接受程度和管理管理能力的,将管辖直接推及到个人的程度,对南京工商业的管理,依然是店铺、工场为主,征税的目标,也是这些商业机构,而不是个人。
但制定出来的税收制度,目前还收不来税,刚刚经历战火,估计今年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因此效仿广州,免税一年。不但是南京,苏州、杭州这样的手工业城市,都已经推行了新政。民政上,还是传统套路,周琅觉得宗法制度下的皇权不下乡,既然能在中国古代多次维持百年以上的稳定,这就说明这套政策是适合中国文化的,适合中国历史传统的,反正他也不打算从农村榨取什么资源,能维持稳定,还有什么办法比尊重传统成本更低呢。
除了做这些工作,就是继续统一军事,主要是在浙江,之前阮元在这里发动团练,发动的太彻底了,而且浙江的地主们确实吓坏了,一个个的不惜重金招募士兵,自家的长短工都无法满足他们的安全感,还大量招募闲散青壮,结果是战后,位于前线的浙江反而最先稳定下来,可也是浙江,保留的地主武装太过庞大。
浙江毕竟是一个两千万人口的大省,又位于经济最为活跃的江南地区,土地兼并比较严重,地主势力就更强大,而且江南还是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中心,这里的读书人的数量比其他地方要多,读书人的比例比其他地方也要高,说白了就是经济基础更好,所以教育发展的比较好。
读书人多就意味着浙江团练的组织和训练,会相对好要一些,毕竟那些读书人可以从兵书上学到经验,别的不说,戚继光组织戚家军的方法,那就是很好,拥有纪律,拥有斗志,人数颇多,这样的一群团练放在身后,周琅不可能放心。
所以已经开始对浙江的地主团练进行整编,这个需要以柔为主,而且是跟地主合作,而不是夺他们的兵权。因此一方面命令辅兵加紧剿灭浙江各地的土匪,尽量跟当地团练合作,消解对方的恐惧感。土匪没有了,团练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了,这时候周琅再告诉地主们,可以让他们的子弟当军官,把团练整合在一起。由周琅养着,作为周琅的辅兵。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漳州军的军长会是只有十八岁的黄求还的原因了,因为他们家对兄弟俩的事业极为支持,不但把自家的长短工武装了起来,还把家里几乎所有的活动资金都拿出来招募了上千士兵,交给黄求还带领,黄家出的人最多,黄家在当地的名望也较高,结果黄家十八岁的儿子就成了一军之长。
现在如法炮制,不怕得不到浙江地主的支持,毕竟经历过战火的他们,更懂得太平的可贵,绝不想被镇压。
最后的工作,才是登基准备。
不是登基称帝不重要,在周琅看来,这就是某种计划方案一样,登基称帝,就是告诉你的部下,你们前进的方向,你们发展的目的,不会有一家公司会告诉员工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简单的赚钱,而是会告诉员工们,公司的远景规划是发展到多少市场占有率,然后去哪里上市,要几年发展称世界五百强云云。
现在登基,就是告诉部下们,我们的目的是要一统天下,下一步就是要北伐满清。
让周琅登基,这种事手下们提过不止一回了,以前王辅茞强烈反对,他信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三步方针,可现在兵精粮足,而且已经无法通过缓称王装孙子了,朱元璋装过一次后,这招就不好使了,越是低调就越是让人重视。反正无论如何满清都会把占领了江南的周琅当成主要对手,那么名不正则言不顺,亮明旗帜,反而更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历史上,朱元璋在郭子兴死后,一直就是小明王韩林儿任命的左副元帅,名义上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都比他地位高,可軍队一直在朱元璋手里掌控着。
打下南京后,也只是在南京建大元帅府,而没有称王称霸。解救出韩林儿,控制了起义军名义上的共主小明王之后,也不过在部下的推举下称吴王。统一江南,北伐中原后,才弄死了韩林儿,登基称帝,建立大明。
周琅现在虽然还没有北伐,可已经拥有了北伐的力量,只是在修整而已。
王辅茞觉得,建立大义名分的时候到了,过去他反对称帝最激烈,如今他主持登基也最积极。
在王辅茞这里,登基称帝是头等大事,可在周琅这里只是排在最后的事情,不是周琅不重视,而是因为他不熟悉,这不是他的工作。
他只能扮演一个演员,王辅茞才是导演,请了大量精通礼仪的老学究,把程序弄得十分复杂。
最先要做的准备,就是祭祀天地,好在朱元璋定鼎南京的时候,还比较节俭,南京的天坛跟北京的不一样,天地山川日月都是一块堆祭祀的,称之为合祭,省的周琅天坛地坛多次祭祀。
祭祀的地方也是朱元璋当年建造的南京天坛,规模上比不上北京天坛,但该有的都有,有丘有坛,有山有水。而且没怎么办被破坏,毕竟满清没有破坏的道理,太不吉利。真正受到破坏,其实太平天国时期,当时洪秀全和他的那些王爷们,为了给自己造王府,连朱元璋在南京建的皇宫都拆了,后来曾国藩又把洪秀全的天王宫给拆了,在原地养马。到了现代,现代化建设又一波拆除,最后连遗迹都很难找到,只剩下一堆地名在诉说着历史。
周琅穿着江宁织造打造的华服,冠冕,大热天的亦步亦趋,竟然折腾了整整一天,他很辛苦,但看到一群请来的各地老儒士们那兴奋的样子,人家老头子都不喊累,周琅也就没有怨言了。
祭完天地,还要去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焚天祭表,告诉朱元璋自己之所以兴兵,是因为满清把天下弄得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横行,天下大乱,满清气数已尽,所以周琅不得不上奉天命下顺人心,起兵平定中原,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其实对朱元璋这个皇帝,周琅并不是那么认同,至于他对官员苛刻,发的工资又低,还不许貪污,又高压治貪,搞的某些在外地做官的清官,做到老竟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甚至有举家自杀的,对这点周琅倒是没有什么诟病,这只能说朱元璋的经营理念有问题,同时没有竞争,没人挖他的人才,所以才如此不重视人才。周琅诟病的,是朱元璋杀功臣,在周琅看来,那就是一群一起创业的好伙伴,到头来上市了,却不想分这些人股份。
这就是一个枭雄跟一个商人的区别了,在枭雄眼里,权力、天下这些都是不能分割的,可在商人眼中,财富是可以分享的。说不上谁对谁错,世界观不同而已。
尽管因为文化和世界观不同,让周琅不认同朱元璋,可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明孝陵祭祀老朱,因为王辅茞说了,总得要拉一个传承出来,周琅反清是要复国,复的当然是大明的国了,就得任朱元璋为祖,否则没有名义。或者将来北伐成功后,可以去祭拜满清的皇陵。当年多尔衮就祭祀过崇祯。
在祭祀满清和祭祀朱元璋之间,周琅觉得朱元璋还更值得认同,至少老朱家的后人,虽然多数比较特立独行,有当着皇帝,偏偏觉得当将军威风的,自己册封自己大元帅,有当着皇帝,喜欢木匠活的,有好女人不上朝的,有穿道袍成天炼丹的,但总体来说,随着崇祯那一死,在气节上,没有亏。算在继宋代的文天祥等王国之臣后,没给民族丢脸。
祭祀朱元璋,烧个纸的事儿,硬是能弄一整天。
做完这些事,才不过是做完了准备工作,告诉天地日月和老朱,咱要当皇帝了。
然后才是给人看自己真的要当皇帝了。
地点这次选在明故宫,也不能叫故宫,因为以后这里就是周琅的皇宫,他确定要定都南京了。
这里将来至少不用千里迢迢从南方调水。
登基大典,也是极为繁琐,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皇权的威严。
鼓乐齐鸣,十万大军做仪仗,文武百官陪同左右,周琅从公门走入,一直走到大殿,坐上了龙椅。
此时群臣跪拜称贺,三跪九叩,一样都不少。
但磕完头还不算完,下面才是大家最期待的节目:
大封功臣!
周琅恢复了古代的宰相制度,封王辅茞为当朝宰相。
其他文武也一一册封,至此登基大典才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