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遮普的参战是在战争爆发三个月之后,当时非洲公司组建的黑人雇佣兵在英国印度土兵的打击下节节败退,英国人越过了印度河,将非洲公司的势力包围在卡拉奇周边地区,依仗水师优势苟延残喘。

    英国人认为中国势力彻底被逐出印度地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至于在古老印度文明发源的五河流域据地自雄的旁遮普锡克帝国,英国人认为那不过是又一个莫卧儿帝国,或者马拉特联盟、迈索尔王国一样,尽管装备了西方的軍队,雇佣西方军官训练甚至带领士兵,可真正打起来后,未必有什么战斗力,那些白人军官,尤其是法国军官,往往还会暗中接受东印度公司的收买。

    所以他们对锡克帝国不是太过重视,沿着印度河向北方攻占中国非洲公司领地的时候,并没有太过在意是否越过旁遮普的边界,在攻打白沙瓦的时候,甚至要求旁遮普向他们开放北方边界,允许英国軍队从北印度直接开进到白沙瓦。

    结果激怒了锡克帝国,他们接受了中国人的拉拢,向英国宣战,此时的白沙瓦一方面得到阿富汗势力(满清)的支援,一方面又得到了锡克帝国从背后的援助,英军被迫撤退,然后他们跟锡克帝国全面开战,本以为会用两三个月灭掉这个帝国,但真正打起来后才发现,锡克士兵的军事素养已经不输给欧洲軍队了。

    拿破仑战争之后的法军退伍军官,跟波旁王朝时期的贵族军官不同,他们接受了大革命精神的洗礼,高度重视荣誉和尊严,他们拒绝接受英国人的收买。他们对锡克士兵训练,也不像几十年前法国軍官那样流于形式,而是按照法国軍队的思想,从精神上训练他们。

    最开始,阿拉德等法军教官的训练态度非常严厉,以致很多锡克人试图逃跑,最初,阿拉德试图借助“温和”的手段(比如鞭打和辱骂)维持权威,但很快发现,这种慷慨完全无济于事。于是,他开始考虑其他办法,首先枪毙了一名懦弱的士兵,还连咒骂带威胁地宣称:胆怯违背了锡克教的教义,他的灵魂无法升入天堂,只能去往地狱接受折磨。

    出人意料的是,对锡克人来说,这种哄骗反而起到了效果,锡克士兵不止从技术上掌握了西方军事方法,而且从精神上彻底武装了起来,尽管不是法国的信仰,而是他们自己的信仰,但一支军队只要有了精神,就已经脱胎换骨,算是一支现代軍队了。

    交战之后,英国将军们才发现,阿拉德麾下的锡克人与其说是“职业士兵”,不如说是“装备先进武器的宗教极端分子”,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出色”,甚至超过了英国训练的印度土兵。

    而阿拉德手下的这群“宗教极端分子”,是一支6000人规模的骑兵部队。

    负责锡克步兵训练的是文图拉,他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了法国陆军的教程和规范。在军营中,所有的命令都使用法语,军旗是法国式的三色旗,在前线,他们不再无组织地一拥而上,而是排成了紧密的横列和方阵。这些锡克人配备了最新式的武器,让受歧视的步兵们拥有了荣誉感和身份。交战后,英军报告中写道:“(他们的)人员和装备是南亚最好的,能完全与欧洲军队相提并论。”

    除了训练正规,指挥有力之外,这只軍队跟印度其他土邦軍队相比,还有十分稀缺的荣誉感。为了防止新军沾染旧军队的那些恶习,法国军官们亲自前往市井和乡村,招募最吃苦耐劳的兵员,给这些贫苦出身的士兵高额军饷,所有士兵每个月都能领到至少7卢比薪金,而且让每个士兵都必须在入伍前宣誓——他们将用生命效忠君主。

    训练专业、有精神信仰、有荣誉感,极度忠诚,这支军队其实已经具备了所有法国軍队的特征,所以战争开始后,他们跟印度土兵打的难解难分。

    英国人用四万人进攻锡克帝国,却始终无法攻入他们的国土,在边境地区长期僵持。

    这时候非洲公司终于解决了最初的混乱,他们裁撤了无组织无纪律的非洲雇佣兵,开始将当地民团组织成正规军,这些民团最早是卡拉奇附近的地主武装,中国人在这里推行了几十年中国的保甲制度,拉拢和培养了一大批忠于他们的土地阶层,非洲公司不热衷于从农村榨取税金,还不断组织农民兴修水利工程,普通农民未必得到了多少利益,但至少不挨饿,可地主阶层对非洲公司的拥护是真心实意的。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非洲公司统治这里的官员,也都是中低层的地主和读书家庭,权力相对分散,但更贴近最底层,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大量文官回到自己的家乡,组织游击队,在后方骚扰英军。

    地主民把老实巴交的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保卫卡拉奇,结果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忠诚,战术素养或许很差,但他们没人逃跑。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相比中国人,可能更加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普遍都是信仰坚定的回教徒,而不像中国人什么都信,却什么都不信,信仰坚定的农民士兵们普遍相信他们是为他们的神灵在战斗,死后会上天堂,那里的河流里流淌着蜂蜜和牛奶,而不像中国农民普遍相信他们死后都会进入十八层地狱受苦。

    这些或许更迷信的士兵,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更低,更敢于拼命。卡拉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三个月,用这三个月时间,非洲公司雇佣的退伍军官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正规训练,配发更先进的武器。

    然后他们开始反攻,把英军从卡拉奇击退之后,中国人组织的軍队数量更多,因为当地的乡村都是按照中国乡村模式组建的,推行的是保甲制度,很容易组织起乡勇,有战斗经验的被组织成战兵,新兵组建成辅兵部队。附近俾路支地区的俾路支人提供了骑兵。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的兵力扩充到了八万人。

    接着他们开始全面反攻,并且跨过了印度河,攻入了他们过去割让的信得省东部地区,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地方势力的欢迎。英国人并没有改变当年中国人打造的乡村体系,因为英国人并不热衷于推销他们的政治制度,他们对殖民地的态度只是压榨利益,所以他们都尽可能跟当地高层合作,而不是推翻他们。中国人统治信得高官达十几年时间,已经成功塑造了一个成熟的乡村自治制度,英国人利用了这个制度,但他们增加了税赋。

    而且英国人废除了科举制度,他们可以不在乎当地王公如何管理农民,但英国有大量的权贵子弟需要在殖民地谋取一份差事,所以他们不得不将官员职位都留在来自国内的白人,这让已经接受了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的土地阶层不满,他们被排挤出了权力阶层之外。

    中国人再次来了,他们马上起兵,英国人本来就没多少兵力,只控制个别中心城市,结果非洲公司的軍队到来后,他们瞬间就只能龟缩在这些大城市中,如同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旦走进郊外,就是另一个世界。

    整个信得省顷刻间丢失,中国人将英国軍队包围在特达、拉尔卡纳、苏库尔等印度河大城市。

    非洲公司的反应引领了旁遮普、缅甸人对英属印度的总攻击。

    英国通过资助军费同盟制度,将军费分摊到了所有土邦王公身上,大大减轻了英国殖民政府的财政负担,让他们轻松支持了20万人的印度土兵部队,而且这些土兵的训练都是非常正规的,英国人有信心碾压中国在这里的力量。即便是3万军队规模的旁遮普和5万人规模的缅甸軍队入侵,他们也毫不担心。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战场上,英国人并没有土崩瓦解,军事体系十分严密。问题出在战争之外,英国长期在印度执行殖民地经济政策,用各种方式推广印度人种植经济作物,尽管早就出现了恶果,早在1770年代,就爆发了孟加拉饥荒,饿死1000万人。但因为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大大增加外贸,尤其是跟中国的贸易平衡问题,除了出口印度的棉花等农产品之外,英国找不到其他方式。因为他们成功用印度的原材料,平衡了跟中国之间的茶叶和纺织品贸易逆差,甚至得到了整个欧洲国家的羡慕。英国怎么可能自己废除这种制度呢?

    至于粮食安全问题,那不在商业思想武装下的英国人的考虑之中,他们本土都大规模圈占土地养绵羊,大量进口外来粮食,更何况对印度呢。

    结果印度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棉花的耕种面积高达一亿亩,甘蔗、麻类等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不至于让印度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每年依然有少量粮食出口,可粮食储备就大幅度减少了,过去那种粮食大量积存,腐烂的情况虽然浪费,但更安全,现在效率提高了,粮食价格上涨,效益提升,但抗风险能力下降了。

    一旦出现意外,极易造成饥荒。

章节目录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狂人阿Q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百一十八节 一鸡死一鸡鸣(1)-崛,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笔趣阁并收藏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