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节 太子之怒-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狂人阿Q
第六百五十二节 太子之怒-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狂人阿Q-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笔趣阁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作者:狂人阿Q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没人知道皇太子那几年是怎么过的,被调到阿萨姆,跟让他去美洲完全不同,去美洲是作为储君去锻炼的,而去阿萨姆,当时所有人的解读都是皇太子将被废黜。
因为皇帝将他派到阿萨姆和曼尼普尔后,将皇太子身边的人统统调走,不允许国内官员跟皇太子接触,所有人,包括皇太子本人都认为,那是皇帝在剪除太子党的羽翼。为废太子做准备,而让太子去阿萨姆和曼尼普尔,也是给皇太子安排的后路,一旦被废后,他或许能得到这两块土地建立一个国家。
相比失去中国皇位的危险,这两个尚未发展起来的小国,当真不值一提。而且一旦失去储君之位,是否真的能在海外度过余生,都不敢保证。中国的皇权继承,永远充满了血腥,万一通过激烈的皇权斗争,最后成功登上王位的哪一位皇子,认为皇太子是一个隐患的话,恐怕皇太子都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那几年皇太子十分低调,他身边没有一个太子党成员,皇帝允许他自己招募人才。
失去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势力支持的皇太子,这时候才发觉,离开了那些人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他之所以是皇太子,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嫡子,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
为了发展自己的国家,为了让自己可能被废后能够生存下去,皇太子这才激发出来所有的政治潜力,他自幼受到的教育,他多年历练的经验,这时候都被调动了起来。
他礼贤下士,细心挑选合适的人才,为此他不得不放低姿态,跟一些强大的势力求助。他拉拢非洲公司这种海外巨头,吸引他们到阿萨姆投资,从这些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招募官员。他还不得不委屈球员,跟当地部落势力的酋长、土司虚与委蛇,希望得到这些势力的支持。
他出台各种优厚待遇吸引移民,尤其是读书人移居阿萨姆,一直兢兢业业的待了八年,把阿萨姆经营成了一个人口八百万的国家,他才得到了认可,被调回了国内,同时将阿萨姆王国交给了他的次子周淳统治,作为跟俄国公主联姻的彩礼。之后皇太子的地位得到加强,开始以监国的身份,主张大周国政。
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但皇太子对当初在阿萨姆所经历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他人生观,世界观彻底奠定的时期,是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间,而那段时间留给他的印象,并不美好。
皇太子不敢嫉恨皇帝,生在帝王家,这是他的命,而且皇帝并没有真的放弃他。事后从所有迹象表明,皇帝并没有废太子的打算。尽管命令不准他回国,尽管命令不准国内任何官员跟他接触,可皇帝从没有表示过要考虑另立太子的态度。在国内,被看作废太子准备的打压太子党的政策,也只局限于压制了太子派官员几年的发展。并没有罢黜、流放任何一个太子派官员。而是将这批人全部排斥在中枢之外,却让他们大都在地方上任职实权部门,事实上那是在培养这些人。皇帝让皇太子去阿萨姆,也是一种历练,之所以限制他跟国内官员来往,一方面是为了锻炼他独立执政的能力,一方面其实是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更稳重,更快速的成长。
皇太子不恨皇帝,就只能把自己所受的苦难怪罪到其他势力头上,而英国就是他最恨的国家。
皇太子坚信,当年在美洲,要不是英国组建反对他的同盟,而且最后跟他打了一仗,那么他在美洲会逐渐建立起来强大的力量,最后打造出回国执政的坚实基础。可恨从他进入美洲起,英国人就在跟他做对。
所以从阿萨姆回来后,重新掌权的皇太子,一直就在寻找打击英国的机会。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一个契机,让他可以狠狠打击,甚至直接摧毁这个国家。
监国的前十年,他还没有稳定的根基,十分谨慎的萧规曹随,不敢改变皇帝的部署,不敢改换高级官员。十年后,国际聚变,德国已经统一,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国。这时候,皇太子逐步逐步,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了中枢,周观海这样的太子派官员主掌了政府。但这时候,皇帝却突然支持建立了议会。皇太子刚开始以为这是皇帝在针对自己,他十分恐慌,他没敢公开对抗。
议会制度刚开始运作的五年,各方势力都还没找到在议会中正确斗争的方式,国家秩序很不稳定,这五年,皇太子十分老实,防范欧洲那样的革命,是他执政的重点,一度暂时放弃了跟英国的斗争。
五年之后,在周观海等一种太子派势力的保驾护航下,皇太子不但在政府中建立了终于自己的官僚集团,议会也由周观海凝聚起来的士绅派控制,这时候皇太子对国家的控制力,才真正形成。但皇帝依然压在他的头上,一方面是皇帝强大的威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依然对軍队有绝对的权力。
但此时皇太子势力已经形成,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意志,开始找机会打击英国。美国内战是一次好机会,但皇帝给他设了限制,在废奴的基础上,才可以支持美国南方,而且要求美国必须分裂。在一系列局势变化下,中国和英国始终没有走向对抗的一面。接下来的西班牙王位危机,是另一次好机会,当时中国舰队已经跟英国海军在委内瑞拉对抗,可最后德国人退缩了,他们放弃了对西班牙王位的争夺。
连续两次都没能找到机会,战后皇太子积极支持海军扩张,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是对迟迟无法打击英国不满情绪的释放。但这种软性竞争,无法让他满意。这一次德法战争爆发,皇太子兴奋不已,他认为他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接受理藩院掌院李章铜的建议,战前跟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让德国敢于在英国的压力下,跟法国开战。
皇太子本来以为,德法开战之后,英国很快就会卷入,然后中国可以以履行同盟义务为由,加入战争,跟英国交战。
可是同盟关系有时效性,只有三个月,刚开始皇太子没有在意,可随着时限越来越近,皇太子开始焦躁不安,而且渐渐觉得他似乎被臣子欺骗了。
他接连发怒,将主持谈判的李章铜多次叫到跟前训斥,给他施压,让他尽快推进参战的进程。但李章铜一直没有进展,现在距离中德同盟关系结束只有三天了,皇太子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再次召见李章铜,他要给李章铜下最后通牒。
因为皇帝将他派到阿萨姆和曼尼普尔后,将皇太子身边的人统统调走,不允许国内官员跟皇太子接触,所有人,包括皇太子本人都认为,那是皇帝在剪除太子党的羽翼。为废太子做准备,而让太子去阿萨姆和曼尼普尔,也是给皇太子安排的后路,一旦被废后,他或许能得到这两块土地建立一个国家。
相比失去中国皇位的危险,这两个尚未发展起来的小国,当真不值一提。而且一旦失去储君之位,是否真的能在海外度过余生,都不敢保证。中国的皇权继承,永远充满了血腥,万一通过激烈的皇权斗争,最后成功登上王位的哪一位皇子,认为皇太子是一个隐患的话,恐怕皇太子都会有性命之忧。
所以那几年皇太子十分低调,他身边没有一个太子党成员,皇帝允许他自己招募人才。
失去了一个庞大的太子党势力支持的皇太子,这时候才发觉,离开了那些人的支持,他什么都不是,他之所以是皇太子,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嫡子,而不是因为他本身的才能。
为了发展自己的国家,为了让自己可能被废后能够生存下去,皇太子这才激发出来所有的政治潜力,他自幼受到的教育,他多年历练的经验,这时候都被调动了起来。
他礼贤下士,细心挑选合适的人才,为此他不得不放低姿态,跟一些强大的势力求助。他拉拢非洲公司这种海外巨头,吸引他们到阿萨姆投资,从这些公司培养出来的人才中招募官员。他还不得不委屈球员,跟当地部落势力的酋长、土司虚与委蛇,希望得到这些势力的支持。
他出台各种优厚待遇吸引移民,尤其是读书人移居阿萨姆,一直兢兢业业的待了八年,把阿萨姆经营成了一个人口八百万的国家,他才得到了认可,被调回了国内,同时将阿萨姆王国交给了他的次子周淳统治,作为跟俄国公主联姻的彩礼。之后皇太子的地位得到加强,开始以监国的身份,主张大周国政。
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三十年,但皇太子对当初在阿萨姆所经历的一切,依然记忆犹新。那是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他人生观,世界观彻底奠定的时期,是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时间,而那段时间留给他的印象,并不美好。
皇太子不敢嫉恨皇帝,生在帝王家,这是他的命,而且皇帝并没有真的放弃他。事后从所有迹象表明,皇帝并没有废太子的打算。尽管命令不准他回国,尽管命令不准国内任何官员跟他接触,可皇帝从没有表示过要考虑另立太子的态度。在国内,被看作废太子准备的打压太子党的政策,也只局限于压制了太子派官员几年的发展。并没有罢黜、流放任何一个太子派官员。而是将这批人全部排斥在中枢之外,却让他们大都在地方上任职实权部门,事实上那是在培养这些人。皇帝让皇太子去阿萨姆,也是一种历练,之所以限制他跟国内官员来往,一方面是为了锻炼他独立执政的能力,一方面其实是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更稳重,更快速的成长。
皇太子不恨皇帝,就只能把自己所受的苦难怪罪到其他势力头上,而英国就是他最恨的国家。
皇太子坚信,当年在美洲,要不是英国组建反对他的同盟,而且最后跟他打了一仗,那么他在美洲会逐渐建立起来强大的力量,最后打造出回国执政的坚实基础。可恨从他进入美洲起,英国人就在跟他做对。
所以从阿萨姆回来后,重新掌权的皇太子,一直就在寻找打击英国的机会。可惜的是,一直没有一个契机,让他可以狠狠打击,甚至直接摧毁这个国家。
监国的前十年,他还没有稳定的根基,十分谨慎的萧规曹随,不敢改变皇帝的部署,不敢改换高级官员。十年后,国际聚变,德国已经统一,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国。这时候,皇太子逐步逐步,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到了中枢,周观海这样的太子派官员主掌了政府。但这时候,皇帝却突然支持建立了议会。皇太子刚开始以为这是皇帝在针对自己,他十分恐慌,他没敢公开对抗。
议会制度刚开始运作的五年,各方势力都还没找到在议会中正确斗争的方式,国家秩序很不稳定,这五年,皇太子十分老实,防范欧洲那样的革命,是他执政的重点,一度暂时放弃了跟英国的斗争。
五年之后,在周观海等一种太子派势力的保驾护航下,皇太子不但在政府中建立了终于自己的官僚集团,议会也由周观海凝聚起来的士绅派控制,这时候皇太子对国家的控制力,才真正形成。但皇帝依然压在他的头上,一方面是皇帝强大的威望,另一方面,则是皇帝依然对軍队有绝对的权力。
但此时皇太子势力已经形成,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意志,开始找机会打击英国。美国内战是一次好机会,但皇帝给他设了限制,在废奴的基础上,才可以支持美国南方,而且要求美国必须分裂。在一系列局势变化下,中国和英国始终没有走向对抗的一面。接下来的西班牙王位危机,是另一次好机会,当时中国舰队已经跟英国海军在委内瑞拉对抗,可最后德国人退缩了,他们放弃了对西班牙王位的争夺。
连续两次都没能找到机会,战后皇太子积极支持海军扩张,掀起一轮高过一轮的军备竞赛,就是对迟迟无法打击英国不满情绪的释放。但这种软性竞争,无法让他满意。这一次德法战争爆发,皇太子兴奋不已,他认为他等待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接受理藩院掌院李章铜的建议,战前跟德国签订了同盟条约,让德国敢于在英国的压力下,跟法国开战。
皇太子本来以为,德法开战之后,英国很快就会卷入,然后中国可以以履行同盟义务为由,加入战争,跟英国交战。
可是同盟关系有时效性,只有三个月,刚开始皇太子没有在意,可随着时限越来越近,皇太子开始焦躁不安,而且渐渐觉得他似乎被臣子欺骗了。
他接连发怒,将主持谈判的李章铜多次叫到跟前训斥,给他施压,让他尽快推进参战的进程。但李章铜一直没有进展,现在距离中德同盟关系结束只有三天了,皇太子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再次召见李章铜,他要给李章铜下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