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士子们的问题,黄坚总是极为耐心地作答和解释,其中更夹杂着不少对天下形势的介绍,当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初听讲时,有人还道黄舟山以宏论新说炫人耳目,此时才知,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即便是杨秀、许应元、胡庸等不赞同黄舟山所主张之人,也无人不叹服他的渊博。
筵讲还未散去,便有竹林书院的弟子将赵行德与李若雪引到一间精舍看茶,没过多久,黄坚与朱森来到房内,黄坚一见赵行德便点道:“久闻元直之名,今日得一见,幸甚,幸甚。”又看向已摘了帏帽的李若雪,笑道:“这位便是元直之坤德了。”
李若雪含笑点头,检衽为礼。赵行德一愣,方才醒出黄坚乃是打趣他适才所言“道为天为乾为阳,德为地为坤为阴”那句话,不觉莞尔,拱手道:“晚辈赵行德,得见舟山先生才是幸甚。”他看了朱森一眼,暗暗奇怪,以朱森的为人,当不至于随意泄露自己的身份。朱森微微摇了摇头。
黄坚见状,笑着道:“明道德之别,釜底抽薪,舍元直还有何人?”
四人重新落座后,朱森一边为四人看茶,一边问道:“舟山先生从汴梁来,将去向何处?”
“此番去职是卸下羁绊,也许将往广南游历吧,”黄坚看着面前的三位晚辈,温润目光中带有一丝忧色,缓缓道,“朝廷贪利结盟契丹,北攻大同府,与夏国交恶。契丹人虎狼之性,近年来一直在厉兵秣马,如今更打败了女真金国,后顾无忧,只怕用不了多久,北面就会再起烽烟了。”
朱森的脸色黯然,黄坚正是因为进谏不可与夏国交恶,而官家置之不理,这才挂冠而去的。只不过,他身为皇亲国戚,对于朝廷的时政,反而不好再发什么议论,于是转而问赵行德道:“元直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赵行德和李若雪相互看了一眼,沉吟道:“从辽东来,将往关中陇右。”
“原来如此。”朱森感慨道,“每回读元直所记述的辽东人物事略,总觉一股悲凉之气扑面,宛如亲睹。你果然身在辽东。”赵行德乃钦犯之身,问多了反而尴尬。他没有再多问下去,转而皱眉对黄坚道:“恕晚辈唐突,先生所提学校选举、公议监督之说,本意固然是好,只怕恐怕将来被有心之人所利用,成为天下板荡之因。”
“哦?”黄坚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之色,“何以见得?”他提出这选举公议之制,本意是集天下才士之力,以公议而得公义,倡虚君实相,选举监督之制,愿此后不再以天下奉一人。君主固然无法视天下为产业,视百姓子女玉帛为花息,世人也不再因为君权之诱惑而相互攻战残杀。朱森竟道他的学说将成为天下板荡之因,让黄坚在感觉奇怪之外,更有一丝不服。
“舟山先生前日向晚辈指教这公议选举之制,晚辈亦深以为然,”朱森歉然地给黄坚斟了一杯茶,缓缓道,“本朝虽不以言罪人,但当年公揭之案,世人也看得清楚。若是无权无势,指摘朝廷显要之过,轻则下狱获罪,重则破家丧身。今上即位以来,虽然不禁元祐学术,并重用理学社中人,但此种情状仍然未变。”朱森叹了口气,沉声道,“久而久之,对于朝廷之政,虽不至于道路以目,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者多矣。因此,舟山先生以学校公议选举之说一出,心头郁积难平之人,必定奔走相告,以为有此良制,必可革除种种朝廷弊政。而朝廷重臣,亦以为先生之说虚无缥缈,不足为虑。”
黄坚点了点头,这公议选举之制,他也曾经解说给许多儒林高士听。闻者态度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拍案赞赏,一种则不以为然。到无人说要严加禁绝的,最多不过在背后耻笑自己而已。赵行德听到这里,心念微动,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朱森喝了口茶水,又给其他三人斟了茶,缓缓道:“如此一来,指摘朝政之失者得咎,而倡导先生之说者无忧。假以时日,每当朝政有弊端,士人嗤之以鼻之余,不再思索如何在朝廷成制之中做事,而会想‘若以黄舟山先生公议选举之制,此事当迎刃而解’。久而久之,朝廷弊政日积月累,渐成积重难返之势,而天下人心盼改弦更张,易之以公议选举之制。然而,舟山先生也为官多年,当知道权柄一日操在手中,万难放弃。先生之说虚君实相,是限制君王权柄,又以学校公议监督宰相州县,是限制朝官的权柄。晚生料定,朝廷绝不可能施行此政,说不定到那时,也会像禁绝元祐学术一样禁止先生之说。然而,兴许三十年,兴许五十年,终有一日,”
朱森的语气缓慢而沉重,将推演叙述得仿佛亲历,黄坚点了点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赵行德却摇了摇头,道:“人心所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朱森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只是,”他顿了一顿,话锋一转道:“王文公变法,本意是富国强兵惠民,然而推行未久,善法变恶法,天下民怨沸腾,为何?”
“因为新法未臻完备,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以新法害民,要么地方官吏推行不力,最后仍是新法害民。”朱森自答道,“当初王文公施行新法之时,先在一县试行,成功之后方才推广到数县,乃至数州,最后才行之于天下。王文公变法的先后种种考虑,可谓至矣尽矣。然而,因为天下情势千差万别,人心又不一样,新法一出来,世上欲以新法牟利之人,绞尽脑汁总有千万种方法。王文公纵然才高八斗,再加上若干臂助,也不是这千千万万以新法渔利之人的敌手。”朱森喝了口茶水,顿了顿,接道,“按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若说这千万人能钻新法的空子来渔利,也同样能钻旧法的空子来渔利。但是,在旧法之下,朝廷,州县,乡里士绅,市井百姓之格局一定,朝廷制度可以粗疏,但格局中人相互抗拮,却能维持局面。”
听到这里,黄坚低声叹道:“若不变法,局中人亦是等死。王文公之误,只在诸药并下,操之过急吧。”
朱森点了点头,将桌上的茶具摆整齐了,沉声道:“然而,王文公之变法,不过如同晚辈一样,整理茶具而已,天下的根本格局未动。可若是施行先生所倡议之公议选举之制,”他说着,双手向空做了一个将整个茶桌都掀翻的动作,“此等变局,自秦朝以来未有。以王文公之智,变法尚不能顾及细微,以至于新法害民。若是天下格局变化如此之大,恐怕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啊。”他脸上深带忧色,又道,“若只是中原板荡,倒总有安静下来之时。但是,辽国和夏国譬如饿虎在侧,若是夏国东出函谷关,便是先生所称之亡朝代,若是契丹胡骑饮马黄河,则有亡天下之忧。”
朱森说完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有些无力道:“但愿晚辈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他身为国戚,本不该议论时事,只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黄坚的脸色凝重,目光复杂,叹道:“倘若新力未壮,旧力已衰,确有亡天下之忧。”他沉默了半晌,问道:“元直以为如何处置,可以避免如此危局?”
朱森也看了过来,赵行德轻轻叩着桌案,沉吟了片刻,缓缓道:“或当如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臣事商朝,维持天下局面。而后方有武王伐纣之功。”
黄坚沉思了片刻,点了点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有其半,文武百官尽皆拥戴,犹自称甘为周文王,不图帝王之虚名,只求借着汉室稳定天下局面,便是此意。”他低声叹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后世英雄不知凡几,若真如此,老夫便可以安心了!”虽如此,语气却是意兴萧索,他提出这公议选举之制,本心是以公议致公义,在士人中造成影响,然后朝廷可以择善而从。然而,以他多年的见识,却知道朱森并非杞人忧天,这学说有极大可能造成千年未有的变局。就算后来之人,有高士辅佐,又能抵挡得住急切树功的诱惑,但在这变局之中,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无辜受难,便不是人力最能预料,亦不是人力所能阻止得了了。
朱森的神色复杂,赵行德的话虽然有些大逆不道,但黄坚之说可能导致天下之亡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赵行德也是顺承着下去。倘若真的到了那一步,旧朝人心尽失,确实也无可挽回。要挽救天下之亡,唯有新力能接续上去。而这些后世之事,都不是在座这几个人能左右得了的。
筵讲还未散去,便有竹林书院的弟子将赵行德与李若雪引到一间精舍看茶,没过多久,黄坚与朱森来到房内,黄坚一见赵行德便点道:“久闻元直之名,今日得一见,幸甚,幸甚。”又看向已摘了帏帽的李若雪,笑道:“这位便是元直之坤德了。”
李若雪含笑点头,检衽为礼。赵行德一愣,方才醒出黄坚乃是打趣他适才所言“道为天为乾为阳,德为地为坤为阴”那句话,不觉莞尔,拱手道:“晚辈赵行德,得见舟山先生才是幸甚。”他看了朱森一眼,暗暗奇怪,以朱森的为人,当不至于随意泄露自己的身份。朱森微微摇了摇头。
黄坚见状,笑着道:“明道德之别,釜底抽薪,舍元直还有何人?”
四人重新落座后,朱森一边为四人看茶,一边问道:“舟山先生从汴梁来,将去向何处?”
“此番去职是卸下羁绊,也许将往广南游历吧,”黄坚看着面前的三位晚辈,温润目光中带有一丝忧色,缓缓道,“朝廷贪利结盟契丹,北攻大同府,与夏国交恶。契丹人虎狼之性,近年来一直在厉兵秣马,如今更打败了女真金国,后顾无忧,只怕用不了多久,北面就会再起烽烟了。”
朱森的脸色黯然,黄坚正是因为进谏不可与夏国交恶,而官家置之不理,这才挂冠而去的。只不过,他身为皇亲国戚,对于朝廷的时政,反而不好再发什么议论,于是转而问赵行德道:“元直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赵行德和李若雪相互看了一眼,沉吟道:“从辽东来,将往关中陇右。”
“原来如此。”朱森感慨道,“每回读元直所记述的辽东人物事略,总觉一股悲凉之气扑面,宛如亲睹。你果然身在辽东。”赵行德乃钦犯之身,问多了反而尴尬。他没有再多问下去,转而皱眉对黄坚道:“恕晚辈唐突,先生所提学校选举、公议监督之说,本意固然是好,只怕恐怕将来被有心之人所利用,成为天下板荡之因。”
“哦?”黄坚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之色,“何以见得?”他提出这选举公议之制,本意是集天下才士之力,以公议而得公义,倡虚君实相,选举监督之制,愿此后不再以天下奉一人。君主固然无法视天下为产业,视百姓子女玉帛为花息,世人也不再因为君权之诱惑而相互攻战残杀。朱森竟道他的学说将成为天下板荡之因,让黄坚在感觉奇怪之外,更有一丝不服。
“舟山先生前日向晚辈指教这公议选举之制,晚辈亦深以为然,”朱森歉然地给黄坚斟了一杯茶,缓缓道,“本朝虽不以言罪人,但当年公揭之案,世人也看得清楚。若是无权无势,指摘朝廷显要之过,轻则下狱获罪,重则破家丧身。今上即位以来,虽然不禁元祐学术,并重用理学社中人,但此种情状仍然未变。”朱森叹了口气,沉声道,“久而久之,对于朝廷之政,虽不至于道路以目,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者多矣。因此,舟山先生以学校公议选举之说一出,心头郁积难平之人,必定奔走相告,以为有此良制,必可革除种种朝廷弊政。而朝廷重臣,亦以为先生之说虚无缥缈,不足为虑。”
黄坚点了点头,这公议选举之制,他也曾经解说给许多儒林高士听。闻者态度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拍案赞赏,一种则不以为然。到无人说要严加禁绝的,最多不过在背后耻笑自己而已。赵行德听到这里,心念微动,目光变得深邃起来,朱森喝了口茶水,又给其他三人斟了茶,缓缓道:“如此一来,指摘朝政之失者得咎,而倡导先生之说者无忧。假以时日,每当朝政有弊端,士人嗤之以鼻之余,不再思索如何在朝廷成制之中做事,而会想‘若以黄舟山先生公议选举之制,此事当迎刃而解’。久而久之,朝廷弊政日积月累,渐成积重难返之势,而天下人心盼改弦更张,易之以公议选举之制。然而,舟山先生也为官多年,当知道权柄一日操在手中,万难放弃。先生之说虚君实相,是限制君王权柄,又以学校公议监督宰相州县,是限制朝官的权柄。晚生料定,朝廷绝不可能施行此政,说不定到那时,也会像禁绝元祐学术一样禁止先生之说。然而,兴许三十年,兴许五十年,终有一日,”
朱森的语气缓慢而沉重,将推演叙述得仿佛亲历,黄坚点了点头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赵行德却摇了摇头,道:“人心所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朱森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只是,”他顿了一顿,话锋一转道:“王文公变法,本意是富国强兵惠民,然而推行未久,善法变恶法,天下民怨沸腾,为何?”
“因为新法未臻完备,贪官污吏上下其手以新法害民,要么地方官吏推行不力,最后仍是新法害民。”朱森自答道,“当初王文公施行新法之时,先在一县试行,成功之后方才推广到数县,乃至数州,最后才行之于天下。王文公变法的先后种种考虑,可谓至矣尽矣。然而,因为天下情势千差万别,人心又不一样,新法一出来,世上欲以新法牟利之人,绞尽脑汁总有千万种方法。王文公纵然才高八斗,再加上若干臂助,也不是这千千万万以新法渔利之人的敌手。”朱森喝了口茶水,顿了顿,接道,“按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若说这千万人能钻新法的空子来渔利,也同样能钻旧法的空子来渔利。但是,在旧法之下,朝廷,州县,乡里士绅,市井百姓之格局一定,朝廷制度可以粗疏,但格局中人相互抗拮,却能维持局面。”
听到这里,黄坚低声叹道:“若不变法,局中人亦是等死。王文公之误,只在诸药并下,操之过急吧。”
朱森点了点头,将桌上的茶具摆整齐了,沉声道:“然而,王文公之变法,不过如同晚辈一样,整理茶具而已,天下的根本格局未动。可若是施行先生所倡议之公议选举之制,”他说着,双手向空做了一个将整个茶桌都掀翻的动作,“此等变局,自秦朝以来未有。以王文公之智,变法尚不能顾及细微,以至于新法害民。若是天下格局变化如此之大,恐怕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啊。”他脸上深带忧色,又道,“若只是中原板荡,倒总有安静下来之时。但是,辽国和夏国譬如饿虎在侧,若是夏国东出函谷关,便是先生所称之亡朝代,若是契丹胡骑饮马黄河,则有亡天下之忧。”
朱森说完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有些无力道:“但愿晚辈只是杞人忧天而已。”他身为国戚,本不该议论时事,只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黄坚的脸色凝重,目光复杂,叹道:“倘若新力未壮,旧力已衰,确有亡天下之忧。”他沉默了半晌,问道:“元直以为如何处置,可以避免如此危局?”
朱森也看了过来,赵行德轻轻叩着桌案,沉吟了片刻,缓缓道:“或当如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臣事商朝,维持天下局面。而后方有武王伐纣之功。”
黄坚沉思了片刻,点了点头。“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有其半,文武百官尽皆拥戴,犹自称甘为周文王,不图帝王之虚名,只求借着汉室稳定天下局面,便是此意。”他低声叹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后世英雄不知凡几,若真如此,老夫便可以安心了!”虽如此,语气却是意兴萧索,他提出这公议选举之制,本心是以公议致公义,在士人中造成影响,然后朝廷可以择善而从。然而,以他多年的见识,却知道朱森并非杞人忧天,这学说有极大可能造成千年未有的变局。就算后来之人,有高士辅佐,又能抵挡得住急切树功的诱惑,但在这变局之中,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有多少人无辜受难,便不是人力最能预料,亦不是人力所能阻止得了了。
朱森的神色复杂,赵行德的话虽然有些大逆不道,但黄坚之说可能导致天下之亡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他自己提出来的。赵行德也是顺承着下去。倘若真的到了那一步,旧朝人心尽失,确实也无可挽回。要挽救天下之亡,唯有新力能接续上去。而这些后世之事,都不是在座这几个人能左右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