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前,剩儿跑到李不弃面前还让其他人都退开,才问道:“老师,黄河改道真的是因为父皇不要剩儿了吗?”
李不弃笑道:“别听那些傻瓜浑说。那就是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多了,堆在平坦的下游,时间长了,决口改道是一定的。这个等着让书院的先生给你讲一讲。”
剩儿明显的还是半信半疑,只是一直以来的规矩训练让他没有继续问,耷拉着脑袋和牛满他们一起去上学了。
在宫里,李不弃故意低垂着眼睑不堪赵祯明显尴尬的表情,但这位皇帝还是憋了半天才问出了问题:“不弃,现在京城人都传说黄河改道是对朕让剩儿出宫的警示呢。文卿、庞卿他们却说黄河改道就是上游树砍多了,下游泥沙淤积造成的,并非上天警示。这事儿你怎么看?”
靠!抢我台词儿?李不弃安排造谣的时候就想好了,这事儿皇帝必然会询问自己,到时候就坚持说黄河改道是必然,皇帝肯定会认为虽然他李不弃吃亏但还是实事求是,是可靠的臣子。没想到文彦博、庞籍把他准备好的台词给抢了,这让李不弃很恼火。
你们不是一贯说清源书院的研究成果是胡扯吗?怎么就能这么理直气壮地拿着清源书院的理论来当挡箭牌呢?
你们不是一贯天人感应的吗?怎么这次就不是感应了?不觉得脸疼吗?
李不弃心里很不爽,于是决定给文彦博他们上点儿眼药:“陛下知道自从清源书院发现这个道理后臣就一直坚持,奈何朝堂上信的人不多啊。臣以为这次也是泥沙淤积,都堆在下游平坦的河床上,河道总有一天会改道,这是自然现象。至于这个时候改道,也只不过是巧合。”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去体会别人话中的意思,所以经常出现一个人夸赞别人的话却被别人理解为讽刺的情况。赵祯作为一个从小就被教育“天人感应”的孩子,这种观念已经深入骨髓了,讨论这个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带了一定倾向性。李不弃虽然说得义正词严斩钉截铁,赵祯却听出了一些别的东西。
对啊,以前文彦博他们不是对清源书院的理论不感冒的吗?怎么这次突然都转了性子了?很奇怪啊!
还有啊。李不弃肯定没说假话,河道改道确实是自然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在剩儿出宫没几天的时候?这么多大臣都在劝谏自己检讨有无失德之处啊,难道都错了?
李不弃的回答丝毫没有减轻皇帝的疑虑。他沉吟半晌才说:“不弃,朕想还是为防万一,把剩儿接回宫来。你看如何?”
“陛下不可!就是要接回来,也要过一段时间。”李不弃这次又是斩钉截铁。
赵祯忙问:“为何?”
“陛下现在把剩哥儿接回来,岂不是计算承认当初是赶三皇子出宫了?小民愚昧,只怕以讹传讹,给陛下留下不慈的恶名。而且三皇子现在年幼,只怕不能体会陛下苦心,将来在心里存了芥蒂就不好了。”
“嗯,是,是。确实如此。唉,这该怎么办?”皇帝没主意了。
李不弃很为皇帝着想地说:“臣倒有一个法子。只是此事不该臣置喙的。”
“你说来听听。朕自会分辨。”
“其实此事上三皇子是在宫内还是在宫外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人以为陛下是因为不打算传位给三皇子才让三皇子出宫。可是陛下从没有说过有这个打算,所以只要昭告天地辟谣即可。那么谣言自去。”
说实话,胆小的赵祯现在确实有点儿后悔了。有了这个倾向,再细细一想,他就觉得李不弃的法子确实是目前最佳选择,不但能够在他面子不受损的情况下把上天和百姓都糊弄过去,还免了父子之间产生嫌隙。
他连连点头:“不弃说到点子上了。朕怎么就没想起来呢?朕这就遣使昭告天地,也平息民间谣传。”
李不弃又很贴心地说:“这事儿既然连陛下都知道了,三皇子早晚要听说。因此还请陛下立即接三皇子进宫,向三皇子当面讲清陛下苦心,免得三皇子受了误导。”
“嗯,对,对。陈琳,赶紧让人去接剩哥儿。”
在往北门外军营去的路上,李不弃在琢磨怎么再利用一下目前这个局面。
陈执中、文彦博他们现在竟然讲科学了。有趣!既然他们讲科学,可以再加把火,看看他们能不能坚持科学。
李不弃就在路上叫一个护卫立刻回去给张英娘送个口信,然后才去了军营。
开封北门外的警察司军营校场上一天到晚人喊马嘶。按照李不弃的要求,所以的警察司骑兵每个训练日只要吃过早饭一直到吃晚饭,一整天时间都必须在马上待着。
虽然李不弃已经在招兵告示里说明警察司骑兵训练会很苦,但是应募的禁军士兵还是估计不足。等到发现不但一天都要待在马上,还要李不弃要求极为严格。
李不弃的要求是受训者每天要用八斗骑弓在奔跑中射中三十步外的靶子十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五箭;此外还要用四五米长的骑枪对草人桩进行突刺,而木人桩会伸出一根包着棉花的长棍,受训者必须要拨开长棍然后刺中草人上的靶子。短兵器也是必须训练的,还有步战。
应募的禁军们给操练地苦不堪言,自己退出的和被淘汰的已经达到八百人。但是警察司骑兵的伙食真的很好,而且李不弃绝不会克扣粮草,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不过留下的人也是天天盼着野外骑术训练、追踪训练和队形训练,相对来说轻松啊!
从振武军调来的官兵又不一样了。他们早就习惯了高强度的训练,现在他们需要的是学习骑术和马上作战技巧。因为陕西军中调来的人还没有到位,因此折英惠都给李不弃拉来客串教官。折家可是大宋现在少有的运用骑兵比较熟练的将门了。
在训练场上,李不弃骑着马跑到正在忙活的折英惠身边说:“今天看来都能上马了?”
折英惠拌了个鬼脸:“放心吧。官人你的要求我一定能达到的。”
李不弃用马鞭指着远处一个人问:“嗯?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他姿势这么怪?”
折英惠呵呵一笑:“那个笨死了,我只好把他绑在马上了。你不知道我们那里要是谁学不会骑马,就绑在马上,三天自然就会了。”
李不弃没有责备折英惠胡闹,只是笑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想带领一帮农耕民族打败从小长在马背上的民族就要吃点儿苦,流点儿血才成。但是对于前景,他是有信心的。日俄战争的时候小短腿的日本骑兵不就和从小骑马的哥萨克骑兵打了个旗鼓相当吗?李不弃相信只要稍微想想办法,将来一战打掉宋人不善战斗的帽子是没有问题的。
李不弃笑道:“别听那些傻瓜浑说。那就是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多了,堆在平坦的下游,时间长了,决口改道是一定的。这个等着让书院的先生给你讲一讲。”
剩儿明显的还是半信半疑,只是一直以来的规矩训练让他没有继续问,耷拉着脑袋和牛满他们一起去上学了。
在宫里,李不弃故意低垂着眼睑不堪赵祯明显尴尬的表情,但这位皇帝还是憋了半天才问出了问题:“不弃,现在京城人都传说黄河改道是对朕让剩儿出宫的警示呢。文卿、庞卿他们却说黄河改道就是上游树砍多了,下游泥沙淤积造成的,并非上天警示。这事儿你怎么看?”
靠!抢我台词儿?李不弃安排造谣的时候就想好了,这事儿皇帝必然会询问自己,到时候就坚持说黄河改道是必然,皇帝肯定会认为虽然他李不弃吃亏但还是实事求是,是可靠的臣子。没想到文彦博、庞籍把他准备好的台词给抢了,这让李不弃很恼火。
你们不是一贯说清源书院的研究成果是胡扯吗?怎么就能这么理直气壮地拿着清源书院的理论来当挡箭牌呢?
你们不是一贯天人感应的吗?怎么这次就不是感应了?不觉得脸疼吗?
李不弃心里很不爽,于是决定给文彦博他们上点儿眼药:“陛下知道自从清源书院发现这个道理后臣就一直坚持,奈何朝堂上信的人不多啊。臣以为这次也是泥沙淤积,都堆在下游平坦的河床上,河道总有一天会改道,这是自然现象。至于这个时候改道,也只不过是巧合。”
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去体会别人话中的意思,所以经常出现一个人夸赞别人的话却被别人理解为讽刺的情况。赵祯作为一个从小就被教育“天人感应”的孩子,这种观念已经深入骨髓了,讨论这个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带了一定倾向性。李不弃虽然说得义正词严斩钉截铁,赵祯却听出了一些别的东西。
对啊,以前文彦博他们不是对清源书院的理论不感冒的吗?怎么这次突然都转了性子了?很奇怪啊!
还有啊。李不弃肯定没说假话,河道改道确实是自然现象,可是为什么偏偏选在这个时候?为什么偏偏在剩儿出宫没几天的时候?这么多大臣都在劝谏自己检讨有无失德之处啊,难道都错了?
李不弃的回答丝毫没有减轻皇帝的疑虑。他沉吟半晌才说:“不弃,朕想还是为防万一,把剩儿接回宫来。你看如何?”
“陛下不可!就是要接回来,也要过一段时间。”李不弃这次又是斩钉截铁。
赵祯忙问:“为何?”
“陛下现在把剩哥儿接回来,岂不是计算承认当初是赶三皇子出宫了?小民愚昧,只怕以讹传讹,给陛下留下不慈的恶名。而且三皇子现在年幼,只怕不能体会陛下苦心,将来在心里存了芥蒂就不好了。”
“嗯,是,是。确实如此。唉,这该怎么办?”皇帝没主意了。
李不弃很为皇帝着想地说:“臣倒有一个法子。只是此事不该臣置喙的。”
“你说来听听。朕自会分辨。”
“其实此事上三皇子是在宫内还是在宫外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人以为陛下是因为不打算传位给三皇子才让三皇子出宫。可是陛下从没有说过有这个打算,所以只要昭告天地辟谣即可。那么谣言自去。”
说实话,胆小的赵祯现在确实有点儿后悔了。有了这个倾向,再细细一想,他就觉得李不弃的法子确实是目前最佳选择,不但能够在他面子不受损的情况下把上天和百姓都糊弄过去,还免了父子之间产生嫌隙。
他连连点头:“不弃说到点子上了。朕怎么就没想起来呢?朕这就遣使昭告天地,也平息民间谣传。”
李不弃又很贴心地说:“这事儿既然连陛下都知道了,三皇子早晚要听说。因此还请陛下立即接三皇子进宫,向三皇子当面讲清陛下苦心,免得三皇子受了误导。”
“嗯,对,对。陈琳,赶紧让人去接剩哥儿。”
在往北门外军营去的路上,李不弃在琢磨怎么再利用一下目前这个局面。
陈执中、文彦博他们现在竟然讲科学了。有趣!既然他们讲科学,可以再加把火,看看他们能不能坚持科学。
李不弃就在路上叫一个护卫立刻回去给张英娘送个口信,然后才去了军营。
开封北门外的警察司军营校场上一天到晚人喊马嘶。按照李不弃的要求,所以的警察司骑兵每个训练日只要吃过早饭一直到吃晚饭,一整天时间都必须在马上待着。
虽然李不弃已经在招兵告示里说明警察司骑兵训练会很苦,但是应募的禁军士兵还是估计不足。等到发现不但一天都要待在马上,还要李不弃要求极为严格。
李不弃的要求是受训者每天要用八斗骑弓在奔跑中射中三十步外的靶子十箭,五十步外的靶子五箭;此外还要用四五米长的骑枪对草人桩进行突刺,而木人桩会伸出一根包着棉花的长棍,受训者必须要拨开长棍然后刺中草人上的靶子。短兵器也是必须训练的,还有步战。
应募的禁军们给操练地苦不堪言,自己退出的和被淘汰的已经达到八百人。但是警察司骑兵的伙食真的很好,而且李不弃绝不会克扣粮草,所以大部分人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不过留下的人也是天天盼着野外骑术训练、追踪训练和队形训练,相对来说轻松啊!
从振武军调来的官兵又不一样了。他们早就习惯了高强度的训练,现在他们需要的是学习骑术和马上作战技巧。因为陕西军中调来的人还没有到位,因此折英惠都给李不弃拉来客串教官。折家可是大宋现在少有的运用骑兵比较熟练的将门了。
在训练场上,李不弃骑着马跑到正在忙活的折英惠身边说:“今天看来都能上马了?”
折英惠拌了个鬼脸:“放心吧。官人你的要求我一定能达到的。”
李不弃用马鞭指着远处一个人问:“嗯?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他姿势这么怪?”
折英惠呵呵一笑:“那个笨死了,我只好把他绑在马上了。你不知道我们那里要是谁学不会骑马,就绑在马上,三天自然就会了。”
李不弃没有责备折英惠胡闹,只是笑笑。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要想带领一帮农耕民族打败从小长在马背上的民族就要吃点儿苦,流点儿血才成。但是对于前景,他是有信心的。日俄战争的时候小短腿的日本骑兵不就和从小骑马的哥萨克骑兵打了个旗鼓相当吗?李不弃相信只要稍微想想办法,将来一战打掉宋人不善战斗的帽子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