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朝廷中便传出了皇上欲求朝政变革的消息。一连三日召见军机处军机大臣议事,接着便是朝会召集六部、九卿会同商议朝政变革的举措,一时之间,关于朝政变革的话题,在朝野内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下旬,光绪正式布上谕,以甲午之变的惨痛教训为戒,昭告天下:大清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徒学西洋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法积则,法则更,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考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一月内悉条议以闻…………”
上谕一经颁布,除了不出意料的在清流舆论中间激起震动外,朝野上下市井民间都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姿态,似乎皇上欲推行变革早在情理之中一般。
这并不难理解,曾经的煌煌大清在甲午这场战争中,确实败得太过窝囊和痛心了。如果说以前大清败于西洋人之手,尚还情有可原,毕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当时大清还没有,可现在败在日本人手里就太有些说不过去了。
一来这是一个两千多年来跟在**后面,从来没有拿正眼瞧过的对手,一个国力比大清衰弱几十倍的尔小国,二来大清自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后,便决心痛定思痛,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推行洋务,这期间又出了曾、胡、左、李这样不世出的顶尖人物,竭尽心力开创出了大清的同治中兴。原本正是一个举国翘以盼,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清怎么就会一触即溃呢?
三十多年的洋动,便如同纸糊的一般,被捅了一个大窟窿,朝廷集十余年的财力物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灰飞烟灭,被依为朝廷柱石,几乎支撑起大清半壁河山的北洋体系,也在甲午的硝烟中不堪一击显露出让人触目惊心的虚弱。如果不是皇上亲征田庄台力挽狂澜,如果不是新建陆军在惊涛骇浪中的决死一击怕此刻日本人已经兵临城下,亡国灭种只在旦夕之间。
如此种种,不变革,能行吗?今就连京城里的普通百姓,嘴里也念叨着当初洋鬼子打进北京城,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有了今天的推行洋务,如今李中堂搞得那套北洋,眼瞧着在小鬼子面前也不顶用了,咱大清是不是也琢磨着再换换。
然而朝政究应该如何变革,国家应该如何兴利除弊以期自强,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明白野内外一片议论纷纷,与其说是在争执不清倒不如说是带着万千不同的心思,在等待皇上即将拉开的新政帷幕。
朝政变革的上谕布过两日绪忽然出人意料的布了第二道上谕,不过这道上谕和新政的举措并无关系是对此前日本方面表的和谈声明的回应,并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上谕内容照会各国驻华公使。
且不皇上为何在朝政变革的上谕后,忽然出这样一个针对与日本和谈的上谕,单单只是上谕的内容,便让朝野内外都意外不已。
光绪在上中。先对西方各国公使积极推动中日和谈表示感谢。同时也阐明了大清愿意竭力维护东亚和平地主张。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便对日本方面地和谈诚意提出了强烈地质。措辞相当强硬和尖锐。坚持日本若不从山东半岛撤军。大清绝不与日本进行和谈。
尤其上谕后面地一段话。掷地有声慷慨激昂。令举国上下莫不闻之震动………“从古自今。未有陈兵于他国境内。举刀于他人身前。挟制胁迫。而欲求和平之说。如此和谈。焉能有真正之和平。实乃以和谈之名。而迫我大清签城下之盟也!………大清虽弱。然不乏慷慨赴死之士。同仇敌忾之心。决一死战之志。今我大清数万精锐挥师山东枕戈待旦。日本一日不撤军。我大清一日不与之和谈。我四万万臣民无一日不与之死战到底!………”
还不到半日。这页薄薄地上谕便传遍了京城内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原本昏昏然地一潭死水骤然间掀起了万般风潮涌动。原本举国上下都琢磨着。大清该败得败了。该胜地也胜了。现如今既然日本人都主动表和谈声明。咱大清顺着梯子下来也就行了。只要和谈不谈出什么太离谱地条款出来。也就这么过去得了。
可任谁都没有想到。皇上会忽然在这个时刻。出如此振聋聩激荡人心地上谕。生生地把人心中那点血性之气一下子扯了出来。此时此刻。不要说那些曾经跪在都察院门外。高举力拒和议条幅地学子们心绪激荡拍掌称快。就连满世界遛鸟看戏晒太阳地旗人。暗地里也不由得翘起大拇哥。不愧是咱满人地血脉。就这份气势。听着都解气!
而各国在京地公使们。这个时候却是陷入一片茫然无措当中。尤其是英国公使欧格讷。按照此前他对局势地判断。清国地这位皇帝刚刚获得对于朝政地控制权。又在两天前布了一份准备改革内政地诏书。此时寻求稳定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无是最为重要地事情。
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拒绝了日本方面地和谈声明?
百思不解之下,欧格讷决定立刻进宫觐见这位清国皇帝,他倒不是关心中日这两个国家会不会打得你死我活,他关心的是大英帝国在东亚的利益,特别是正在与清国商谈的那份协议,那个足以让整个大英帝国的商人们都心动不已的前景,是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保障的。
原本按照清国的制度,外国公使是无法直接觐见皇帝的,只能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相关事宜。不过这次光绪回京后,便高调给予了欧格讷自由出入紫禁城的特权,还特意对欧格讷说过一句话“朕要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最高的礼遇。”着实满足了这位英国绅士的虚荣心和尊严感,无形中,也让欧格讷对这位清国皇帝的感官亲切了不少。
养心殿东暖阁内,当一见到欧格讷在执事太监的引导下,缓缓进入东暖阁内时,光绪几乎不用思考便明白了这位英国公使前来的用意。当即微笑着从暖榻上站起身来,满脸笑容的说道。
“真是难得啊,什么风把欧格讷公使吹到朕这里来了?小恭子欧格讷赐坐…………欧格讷公使,朕也是很有些日子没有见到你了|想念我们在辽河
的情景啊,朕是给了你自由出入紫禁城的权利的,有国事才来见朕嘛,有空的时候也该来朕这里坐坐,朕的大门是随时为你敝开着的…………”
欧格讷努力的挤出一个微笑,对于眼前这位皇帝手段他是太了解不过了动声色的微笑和漂亮的外交辞令后面,隐藏着深不可测的手段。在田庄台的时候,这个皇上就是一边和自己围猎,一边不动声色的把京城里面的朝局搅得一塌糊涂,打击了政敌,连带着让日本人也吃了暗亏。这样的心智机谋颇让欧格讷有些中国诗词中那句,谈笑间橹灰飞烟灭的感觉。
“尊敬的皇帝陛下,请恕冒昧打扰今天刚刚看到皇帝陛下布的上谕,也感到万分的不解和困惑我不明白皇帝陛下为何会拒绝日本方面的和谈声明,难道皇帝陛下真的想将这场对于贵国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皇帝陛下应该清楚,各国对于此次和谈都倾注了巨大努力,居中幹旋调停,才争取到现在这样一个对于贵国非常有利的局面,我真的很难相信,这样一个鲁莽的决定,会是皇帝陛下你做出的………”欧格讷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来意,神情有些无奈也显得无比困惑。他心中非常清楚,对于面前这位聪明睿智,或者说是狡猾的皇帝,简单明了或许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光绪静静听完欧格讷的话,依旧保持着那份平静的微笑说道,“朕能够理解欧格讷公使此时的心情,准确的说,朕和欧格讷公使的心情一样,朕一直都主张和平解决外交争端,也愿意尽快结束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但是,朕感到很遗憾的是,大清并没有看到日本方面的和谈诚意,也不认为日本是真心的谋求和平………”
“日本内阁已经表了和谈声明,难道这不是和谈诚意的表现吗?”欧格讷几乎是脱口而出道。
“但是大清并不么认为,至少在日本陈兵我山东半岛,强占我大清土地,抢掠我大清臣民的时候,这样的诚意难道不显得荒唐可笑?欧格讷公使,请你想想,当一个人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然后对你说我们来谈判吧,这样的谈判是平等的吗?是有诚意的吗?”光绪缓缓走到欧格讷面前,目光平静而坚定的望着欧格讷,斩钉截铁的说道。
“朕的要求很简单,日本从东半岛撤军,大清立即与日本进行和谈,否则,和谈之事绝无可能!”
“外交交涉,从没有所谓真正的平等,只有实力的考量。”欧格讷的嘴角闪过一丝嘲讽的微笑,“我相信以皇帝陛下的睿智,应该能够理解吧。同时我也必须提醒皇帝陛下,目前和谈的局面,是在各国的努力下达成的,西方各国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的东亚态势,并且坚决反对任何破坏这种和平的举动。”
欧格讷口中所谓的反,无非就是一种威胁罢了。
光绪然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不过却一点都不惊讶,神情间反而显得非常轻松。
“实力?!………”光绪冷的一笑,“欧格讷公使,朕非常赞同你的这句话,那么现在就来谈谈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吧。目前,日本在山东有近两万人的军队,每个月的军费开支估计应该在万日元左右,保障后勤运输的商船吨位最少也要达到15万吨。可现实情况是,日本全国的商船吨位加在一起也才13万吨,日本的财政已经行了6000万左右的国债,距离破产也差不了多远了,还要维持这么大一笔的军费开支,对了,欧格讷公使,好像贵国也买了不少日本的国债吧?要是日本财政破产,这些国债可就是废纸一张啊…………”
欧格猛地一愣,脸色顿时露出一丝不愠的神情,刚想开口说话,却看到光绪摆了摆手,继续从容的说道。
“当然,我们大清的财政状况也不好,甚至也很糟糕,朕也没有必要对欧格讷公使隐瞒什么,大清如今也是国库空虚,财税体系非常混乱,不过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清就算再穷,砸锅卖铁打他个一年半载也是能够做到的………况且大清在山东半岛已经集结了近5万人的军队,其中包括朕的精锐新建陆军第一镇,兵力是日军的2倍多,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比日军好,不敢说全歼山东半岛的日军,赶他们下海去还是没有问题的,就算是朕不进攻,就这样耗下去,欧格讷公使,你,最后谁会被拖垮拖死啊?”
欧格讷心中一惊,英国驻日公使前不久向英国外务部提交的报告也指出,日本财政已经出现巨大危机,恐怕难以支撑到战争结束。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清国皇帝,对日本的情况也会了解的如此清楚透彻,算计又是如此精明狠辣,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死**。而且最致命的是,这位皇帝说的都是事实,一旦战争继续下去,虽然清国也会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最先垮掉的必然是国力更加弱小的日本。
想到处,欧格讷也忍不住在心头一阵苦笑,他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位皇帝的真实用意,巧妙的借助了军事上面的胜利,一步步将局面导入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局面,甚至他现在可以完全肯定,在田庄台和自己谈判的时候,这位皇帝就已经着手谋划了,那些还没有达成的协议成为了抛给各国的诱饵,让各国不经意间成为他向日本施压的手段,还有对大局的掌控和深刻准确的判断里,真的很难理解这位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一石三鸟啊,把他们清国的皇太后算计在了里面,把西方各国算计在了里面,更是把日本算死在了里面…………
“日本恐怕不会同意的,如果日本从山东半岛撤军了,和谈还有什么意义吗?”不经意间,欧格讷的语气已经变软了很多,有些无奈的叹息着说道。
光绪心中一阵暗笑,日本都撤军了,当然没得谈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谈个屁啊!无非就是签订一纸和平停火的协议罢了。
然而这就是光绪想要的达到的目的,不这样做,能把日本逼入绝境吗?只有当日本彻底在山东绝望后,才会将目光投向朝鲜,才会提前进行那场历史上本该在几个月后才进行的乙未事变,一步步把日本逼入疯狂的地步,这样的感觉真好啊!…………
“其实也不是没有和谈的必要,不是还有一个朝鲜问题没有解决吗?”光绪忽然露出一丝含意晦涩的微笑说道。
光绪二十一年一月下旬,光绪正式布上谕,以甲午之变的惨痛教训为戒,昭告天下:大清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徒学西洋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法积则,法则更,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考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各举所知,各抒己见,通限一月内悉条议以闻…………”
上谕一经颁布,除了不出意料的在清流舆论中间激起震动外,朝野上下市井民间都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姿态,似乎皇上欲推行变革早在情理之中一般。
这并不难理解,曾经的煌煌大清在甲午这场战争中,确实败得太过窝囊和痛心了。如果说以前大清败于西洋人之手,尚还情有可原,毕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当时大清还没有,可现在败在日本人手里就太有些说不过去了。
一来这是一个两千多年来跟在**后面,从来没有拿正眼瞧过的对手,一个国力比大清衰弱几十倍的尔小国,二来大清自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后,便决心痛定思痛,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推行洋务,这期间又出了曾、胡、左、李这样不世出的顶尖人物,竭尽心力开创出了大清的同治中兴。原本正是一个举国翘以盼,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清怎么就会一触即溃呢?
三十多年的洋动,便如同纸糊的一般,被捅了一个大窟窿,朝廷集十余年的财力物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中灰飞烟灭,被依为朝廷柱石,几乎支撑起大清半壁河山的北洋体系,也在甲午的硝烟中不堪一击显露出让人触目惊心的虚弱。如果不是皇上亲征田庄台力挽狂澜,如果不是新建陆军在惊涛骇浪中的决死一击怕此刻日本人已经兵临城下,亡国灭种只在旦夕之间。
如此种种,不变革,能行吗?今就连京城里的普通百姓,嘴里也念叨着当初洋鬼子打进北京城,一把火烧了圆明园有了今天的推行洋务,如今李中堂搞得那套北洋,眼瞧着在小鬼子面前也不顶用了,咱大清是不是也琢磨着再换换。
然而朝政究应该如何变革,国家应该如何兴利除弊以期自强,却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明白野内外一片议论纷纷,与其说是在争执不清倒不如说是带着万千不同的心思,在等待皇上即将拉开的新政帷幕。
朝政变革的上谕布过两日绪忽然出人意料的布了第二道上谕,不过这道上谕和新政的举措并无关系是对此前日本方面表的和谈声明的回应,并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上谕内容照会各国驻华公使。
且不皇上为何在朝政变革的上谕后,忽然出这样一个针对与日本和谈的上谕,单单只是上谕的内容,便让朝野内外都意外不已。
光绪在上中。先对西方各国公使积极推动中日和谈表示感谢。同时也阐明了大清愿意竭力维护东亚和平地主张。但是紧接着话锋一转。便对日本方面地和谈诚意提出了强烈地质。措辞相当强硬和尖锐。坚持日本若不从山东半岛撤军。大清绝不与日本进行和谈。
尤其上谕后面地一段话。掷地有声慷慨激昂。令举国上下莫不闻之震动………“从古自今。未有陈兵于他国境内。举刀于他人身前。挟制胁迫。而欲求和平之说。如此和谈。焉能有真正之和平。实乃以和谈之名。而迫我大清签城下之盟也!………大清虽弱。然不乏慷慨赴死之士。同仇敌忾之心。决一死战之志。今我大清数万精锐挥师山东枕戈待旦。日本一日不撤军。我大清一日不与之和谈。我四万万臣民无一日不与之死战到底!………”
还不到半日。这页薄薄地上谕便传遍了京城内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原本昏昏然地一潭死水骤然间掀起了万般风潮涌动。原本举国上下都琢磨着。大清该败得败了。该胜地也胜了。现如今既然日本人都主动表和谈声明。咱大清顺着梯子下来也就行了。只要和谈不谈出什么太离谱地条款出来。也就这么过去得了。
可任谁都没有想到。皇上会忽然在这个时刻。出如此振聋聩激荡人心地上谕。生生地把人心中那点血性之气一下子扯了出来。此时此刻。不要说那些曾经跪在都察院门外。高举力拒和议条幅地学子们心绪激荡拍掌称快。就连满世界遛鸟看戏晒太阳地旗人。暗地里也不由得翘起大拇哥。不愧是咱满人地血脉。就这份气势。听着都解气!
而各国在京地公使们。这个时候却是陷入一片茫然无措当中。尤其是英国公使欧格讷。按照此前他对局势地判断。清国地这位皇帝刚刚获得对于朝政地控制权。又在两天前布了一份准备改革内政地诏书。此时寻求稳定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无是最为重要地事情。
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拒绝了日本方面地和谈声明?
百思不解之下,欧格讷决定立刻进宫觐见这位清国皇帝,他倒不是关心中日这两个国家会不会打得你死我活,他关心的是大英帝国在东亚的利益,特别是正在与清国商谈的那份协议,那个足以让整个大英帝国的商人们都心动不已的前景,是必须要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保障的。
原本按照清国的制度,外国公使是无法直接觐见皇帝的,只能通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相关事宜。不过这次光绪回京后,便高调给予了欧格讷自由出入紫禁城的特权,还特意对欧格讷说过一句话“朕要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以最高的礼遇。”着实满足了这位英国绅士的虚荣心和尊严感,无形中,也让欧格讷对这位清国皇帝的感官亲切了不少。
养心殿东暖阁内,当一见到欧格讷在执事太监的引导下,缓缓进入东暖阁内时,光绪几乎不用思考便明白了这位英国公使前来的用意。当即微笑着从暖榻上站起身来,满脸笑容的说道。
“真是难得啊,什么风把欧格讷公使吹到朕这里来了?小恭子欧格讷赐坐…………欧格讷公使,朕也是很有些日子没有见到你了|想念我们在辽河
的情景啊,朕是给了你自由出入紫禁城的权利的,有国事才来见朕嘛,有空的时候也该来朕这里坐坐,朕的大门是随时为你敝开着的…………”
欧格讷努力的挤出一个微笑,对于眼前这位皇帝手段他是太了解不过了动声色的微笑和漂亮的外交辞令后面,隐藏着深不可测的手段。在田庄台的时候,这个皇上就是一边和自己围猎,一边不动声色的把京城里面的朝局搅得一塌糊涂,打击了政敌,连带着让日本人也吃了暗亏。这样的心智机谋颇让欧格讷有些中国诗词中那句,谈笑间橹灰飞烟灭的感觉。
“尊敬的皇帝陛下,请恕冒昧打扰今天刚刚看到皇帝陛下布的上谕,也感到万分的不解和困惑我不明白皇帝陛下为何会拒绝日本方面的和谈声明,难道皇帝陛下真的想将这场对于贵国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皇帝陛下应该清楚,各国对于此次和谈都倾注了巨大努力,居中幹旋调停,才争取到现在这样一个对于贵国非常有利的局面,我真的很难相信,这样一个鲁莽的决定,会是皇帝陛下你做出的………”欧格讷一口气说完自己的来意,神情有些无奈也显得无比困惑。他心中非常清楚,对于面前这位聪明睿智,或者说是狡猾的皇帝,简单明了或许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光绪静静听完欧格讷的话,依旧保持着那份平静的微笑说道,“朕能够理解欧格讷公使此时的心情,准确的说,朕和欧格讷公使的心情一样,朕一直都主张和平解决外交争端,也愿意尽快结束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但是,朕感到很遗憾的是,大清并没有看到日本方面的和谈诚意,也不认为日本是真心的谋求和平………”
“日本内阁已经表了和谈声明,难道这不是和谈诚意的表现吗?”欧格讷几乎是脱口而出道。
“但是大清并不么认为,至少在日本陈兵我山东半岛,强占我大清土地,抢掠我大清臣民的时候,这样的诚意难道不显得荒唐可笑?欧格讷公使,请你想想,当一个人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然后对你说我们来谈判吧,这样的谈判是平等的吗?是有诚意的吗?”光绪缓缓走到欧格讷面前,目光平静而坚定的望着欧格讷,斩钉截铁的说道。
“朕的要求很简单,日本从东半岛撤军,大清立即与日本进行和谈,否则,和谈之事绝无可能!”
“外交交涉,从没有所谓真正的平等,只有实力的考量。”欧格讷的嘴角闪过一丝嘲讽的微笑,“我相信以皇帝陛下的睿智,应该能够理解吧。同时我也必须提醒皇帝陛下,目前和谈的局面,是在各国的努力下达成的,西方各国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的东亚态势,并且坚决反对任何破坏这种和平的举动。”
欧格讷口中所谓的反,无非就是一种威胁罢了。
光绪然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不过却一点都不惊讶,神情间反而显得非常轻松。
“实力?!………”光绪冷的一笑,“欧格讷公使,朕非常赞同你的这句话,那么现在就来谈谈中日之间的实力对比吧。目前,日本在山东有近两万人的军队,每个月的军费开支估计应该在万日元左右,保障后勤运输的商船吨位最少也要达到15万吨。可现实情况是,日本全国的商船吨位加在一起也才13万吨,日本的财政已经行了6000万左右的国债,距离破产也差不了多远了,还要维持这么大一笔的军费开支,对了,欧格讷公使,好像贵国也买了不少日本的国债吧?要是日本财政破产,这些国债可就是废纸一张啊…………”
欧格猛地一愣,脸色顿时露出一丝不愠的神情,刚想开口说话,却看到光绪摆了摆手,继续从容的说道。
“当然,我们大清的财政状况也不好,甚至也很糟糕,朕也没有必要对欧格讷公使隐瞒什么,大清如今也是国库空虚,财税体系非常混乱,不过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清就算再穷,砸锅卖铁打他个一年半载也是能够做到的………况且大清在山东半岛已经集结了近5万人的军队,其中包括朕的精锐新建陆军第一镇,兵力是日军的2倍多,武器装备后勤保障都比日军好,不敢说全歼山东半岛的日军,赶他们下海去还是没有问题的,就算是朕不进攻,就这样耗下去,欧格讷公使,你,最后谁会被拖垮拖死啊?”
欧格讷心中一惊,英国驻日公使前不久向英国外务部提交的报告也指出,日本财政已经出现巨大危机,恐怕难以支撑到战争结束。他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位清国皇帝,对日本的情况也会了解的如此清楚透彻,算计又是如此精明狠辣,一下就掐住了日本的死**。而且最致命的是,这位皇帝说的都是事实,一旦战争继续下去,虽然清国也会遭受重大损失,但是最先垮掉的必然是国力更加弱小的日本。
想到处,欧格讷也忍不住在心头一阵苦笑,他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位皇帝的真实用意,巧妙的借助了军事上面的胜利,一步步将局面导入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局面,甚至他现在可以完全肯定,在田庄台和自己谈判的时候,这位皇帝就已经着手谋划了,那些还没有达成的协议成为了抛给各国的诱饵,让各国不经意间成为他向日本施压的手段,还有对大局的掌控和深刻准确的判断里,真的很难理解这位皇帝是如何做到的?
一石三鸟啊,把他们清国的皇太后算计在了里面,把西方各国算计在了里面,更是把日本算死在了里面…………
“日本恐怕不会同意的,如果日本从山东半岛撤军了,和谈还有什么意义吗?”不经意间,欧格讷的语气已经变软了很多,有些无奈的叹息着说道。
光绪心中一阵暗笑,日本都撤军了,当然没得谈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谈个屁啊!无非就是签订一纸和平停火的协议罢了。
然而这就是光绪想要的达到的目的,不这样做,能把日本逼入绝境吗?只有当日本彻底在山东绝望后,才会将目光投向朝鲜,才会提前进行那场历史上本该在几个月后才进行的乙未事变,一步步把日本逼入疯狂的地步,这样的感觉真好啊!…………
“其实也不是没有和谈的必要,不是还有一个朝鲜问题没有解决吗?”光绪忽然露出一丝含意晦涩的微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