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您老可是金口玉言呐!”王文乐喜道。
“当然,这还有假!”太祖板着脸佯怒道。
“干了!富贵险中求。”王文乐咬牙道。
“险个屁……”太祖喷了王文乐一脸之后接着问道:“等着老四给你赏赐吧,我要你传给郑和的话你可记清楚了?”
王文乐抹了一把脸想了一下道:“忘了,刚吓得忘了。”
太祖重新说了一遍后叹了一口气道:“小子,你把这话带到就能救活军民数十万,那可都是我大日月帝国的子民啊,战争没有不死人的,只是既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又能尽量的少死人,这才是大胜。这次你小子将活人无数,万家生佛啊!而你所做的仅仅是传个话,不必担心,对于这种事他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会加强戒备的。想想清楚,老头子我不强求你,你自己去决定这世上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无依无靠的白发人和孤儿寡母……”
太祖拍了拍王文乐的肩膀,身影渐渐消失了……
王文乐呆呆看着太祖消逝的影子,愣了许久……等他回过神来……他的梦醒了……
“皇上,梦醒之后,小的便将此事密报了郑大人,之后的事您大概都知道了。太祖他老人家教小的把这个故事讲给皇上听,说皇上一听就明白了,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实际时间跨度很长。
太祖他老人家第一次进入心魔期的时候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小的可以带话。没有渡过心魔期太祖他老人家法力大减,太祖他老人家就把缘由告诉了张仙人并请他帮忙寻找小的下落。在张仙人找到小的之后便发现小的有天劫在身,数年之后将在劫难逃,便拼着损失几百年的道行显灵将小子带离险地就近至崂山全真教出世修行,化解劫煞,而张仙人则闭关疗伤去了。
于是小的便在崂山一呆就是九年,下山后应征做了杂役跟随郑大人出海,直至去年太祖恢复了法力便开始托梦于小的了。太祖他老人家说张仙人需闭关静修百年以上方可恢复如初,而这次张仙人能如此仗义出手也是皇上您的的功德无量。”王文乐恭敬地说道。
“咦!我与张仙人素未谋面,何来功德无量之说。”朱棣大为惊奇地说道。
“太祖他老人家说了皇上重修武当山,使得道教复兴,香火鼎盛,而张仙人也因此而修为大增,进步神速,事半而功倍,若无皇上之仙缘和功德,张仙人即使想显灵救下小的也无此巨大的法力施展,如之奈何?”王文乐愈发恭敬地说道。
“朕竟然也无意之中参与到此事当中!嗯……关乎我大明的国事,怎么能少了朕的参与,朕似乎有点明白了……”朱棣高兴地说道。
“皇上,最后太祖他老人家说了,此中环节缺一不可成也,看似是偶然,思之却也是必然,然天道深不可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国事无小事,切不可轻视大意,虽知己知彼,但仍需深思熟虑,小心应对。”王文乐严肃地说道。
“嗯,父皇所言极是,朕自当小心从事。”朱棣点头说道。
“王文乐,你立了大功,朕不吝赏赐,文武官职由你选,朕来考虑给你一个官阶。”朱棣笑着说道。
“皇上,小的只是替太祖带了个话不敢居功,此乃皇上之洪福齐天,太祖他老人家护佑我大明,这功劳与小的没一点关系,再说小的乃是一介散人,胸无大志又胸无点墨,若为官恐误国误民,小的惶恐之至,若皇上怜悯小的,求皇上赐小的几亩薄田,几间草屋,些许银两,小的再娶个糟糠之妻便心满意足了。”王文乐行大礼恭敬地说道。
“咦,你不是希望有个大宅子,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仆从如云吗?”朱棣戏虐地说道。
“回皇上,穷人的富贵梦让皇上见笑了。”王文乐哭笑不得地说道。
“朕在之前听父皇教你给朕讲的故事里已知你志在发财,不想出仕,朕觉的你是看不惯它们,因为你害怕有一天你也会和它们一样,朕说的然否?”朱棣悠然地喝了口茶然后说道。
“皇上圣明,小的惭愧。”王文乐行礼说道。
“何愧之有?”朱棣笑着问道。
“论厚黑小的不如也。”王文乐苦笑道。
“哈哈,恰如其分,那你觉得朕如何?”朱棣语气严肃地问道。
“皇上,小子万死,请皇上恕罪,小的明白了,小的愿意为皇上效忠。”王文乐再次行大礼说道。
“算你小子聪明,朕恕你无罪,说来听听,朕很好奇。”朱棣也为王文乐反应之快而问道。
“皇上恕罪,那小的斗胆就说了,修书、治河、北伐、南征、下西洋永乐一朝全干了,皇上实乃千古一帝也。跟着皇上干有肉吃,因为皇上讲义气,今后小的只效忠于皇上,只要小的低头做事,用心为皇上办差,任它东南西北风,小的自有皇上罩着。”王文乐笑着笑道。
“哈哈哈哈哈,马屁精,你小子也精于此道,见过拍马屁的,没见过你这么拍马屁的。”朱棣心怀大畅地笑道。
王文乐这次没有笑,行大礼严肃地说道:“皇上,小的不会拍马屁,小的说的都是实话,这桩桩件件都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为什么在永乐一朝都能全干了,都是因为皇上极力推动的啊,他们想偷懒也不行啊,干这些事哪个不是浩银巨大,这说咱永乐朝有钱啊,咱花得起,这不就是国力的象征吗?我大明若不是强大如斯,这巨大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何而来?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没人能点石成金,这银子不会凭空变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皇上一直奉行节俭,压缩宫中和各部司的用度,自然就知道开源节流这个道理,如果皇上是通过加税来来增加收入获得这些银子,那还不如不做那些事,因为连小的都明白加税的恶果,小的不信我大明英明睿智的永乐皇帝不知这个道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又有什么比动摇国本更重要呢?那么不加税皇上的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一方面,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个铁公鸡省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个铁算盘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合理的增加了财政收入,最重要的一环是皇上所做的大事里唯有下西洋是可以赚大钱的,可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皆不说,为什么?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怎么能沾染上铜臭,皇上乃天下之主富有四海就更不能沾染上铜臭了。可这银子就真的是臭的吗?小的认为这银子就如同那刀剑,落在坏人手里就用它来作恶多端,落到好人手里就用它来惩恶扬善,所以这为恶还是为善是用它的人的问题而不是这刀剑本身,所以这银子臭不臭也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用它的人的问题。
皇上,太祖他老人家就说过,我大明一年的粮税约三千万石左右,在永乐朝一两银子约买三石米,也就是说若有朝一日我大明每年有额外的一千万两银子的收入,那么皇上是否就可以取消这粮税,到时候我大明的农民凡耕种者所产之粮都不需要缴税,而这一千万两银子则用于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用作国之存粮和军粮。而农民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钱,即使有个天灾人祸也可安然渡过。若如此这般,试问我大明如何不能国祚万年,若再有那异族入侵,妄图奴役我大明子民,我大明子民必定是全民皆兵、死战到底来保卫我大明江山,因为捍卫大明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我大明已经不纳粮了,无论是异族或谋逆之人难道做的还会比大明更好?
而皇上派郑和下西洋除了外交目的,军事目的,探索目的还有商业目的,所以太祖他老人家就赞赏皇上有大智慧,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通时达便,说皇上是大明的智慧,因为这下西洋是皇上要搞而群臣反对,是皇上力排众议强硬实施的,有着精准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所以观前史前无古人,观后史后无来者。太祖他老人家震惊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收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获利赞叹不已,太祖他老人家说怪不得前宋打不过周边国家就给人家送钱,放在我大明早就灭国了,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支撑前宋国力不衰的原因是因为有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啊,这只想着在地里刨食是错误的,农为民本,但重本抑末完全是错误的。
太祖他老人家说若有一日我大明遭遇强敌,战争旷日持久,我大明若没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去支撑这场战争,何解?只重农本,只知道在地里刨食,若要增加军费开支就只有加赋,而加赋就如饮鸠止渴,届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我大明内部已烽烟四起,最终而亡于内忧外患。”
“当然,这还有假!”太祖板着脸佯怒道。
“干了!富贵险中求。”王文乐咬牙道。
“险个屁……”太祖喷了王文乐一脸之后接着问道:“等着老四给你赏赐吧,我要你传给郑和的话你可记清楚了?”
王文乐抹了一把脸想了一下道:“忘了,刚吓得忘了。”
太祖重新说了一遍后叹了一口气道:“小子,你把这话带到就能救活军民数十万,那可都是我大日月帝国的子民啊,战争没有不死人的,只是既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又能尽量的少死人,这才是大胜。这次你小子将活人无数,万家生佛啊!而你所做的仅仅是传个话,不必担心,对于这种事他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会加强戒备的。想想清楚,老头子我不强求你,你自己去决定这世上是多一些还是少一些无依无靠的白发人和孤儿寡母……”
太祖拍了拍王文乐的肩膀,身影渐渐消失了……
王文乐呆呆看着太祖消逝的影子,愣了许久……等他回过神来……他的梦醒了……
“皇上,梦醒之后,小的便将此事密报了郑大人,之后的事您大概都知道了。太祖他老人家教小的把这个故事讲给皇上听,说皇上一听就明白了,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是实际时间跨度很长。
太祖他老人家第一次进入心魔期的时候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小的可以带话。没有渡过心魔期太祖他老人家法力大减,太祖他老人家就把缘由告诉了张仙人并请他帮忙寻找小的下落。在张仙人找到小的之后便发现小的有天劫在身,数年之后将在劫难逃,便拼着损失几百年的道行显灵将小子带离险地就近至崂山全真教出世修行,化解劫煞,而张仙人则闭关疗伤去了。
于是小的便在崂山一呆就是九年,下山后应征做了杂役跟随郑大人出海,直至去年太祖恢复了法力便开始托梦于小的了。太祖他老人家说张仙人需闭关静修百年以上方可恢复如初,而这次张仙人能如此仗义出手也是皇上您的的功德无量。”王文乐恭敬地说道。
“咦!我与张仙人素未谋面,何来功德无量之说。”朱棣大为惊奇地说道。
“太祖他老人家说了皇上重修武当山,使得道教复兴,香火鼎盛,而张仙人也因此而修为大增,进步神速,事半而功倍,若无皇上之仙缘和功德,张仙人即使想显灵救下小的也无此巨大的法力施展,如之奈何?”王文乐愈发恭敬地说道。
“朕竟然也无意之中参与到此事当中!嗯……关乎我大明的国事,怎么能少了朕的参与,朕似乎有点明白了……”朱棣高兴地说道。
“皇上,最后太祖他老人家说了,此中环节缺一不可成也,看似是偶然,思之却也是必然,然天道深不可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国事无小事,切不可轻视大意,虽知己知彼,但仍需深思熟虑,小心应对。”王文乐严肃地说道。
“嗯,父皇所言极是,朕自当小心从事。”朱棣点头说道。
“王文乐,你立了大功,朕不吝赏赐,文武官职由你选,朕来考虑给你一个官阶。”朱棣笑着说道。
“皇上,小的只是替太祖带了个话不敢居功,此乃皇上之洪福齐天,太祖他老人家护佑我大明,这功劳与小的没一点关系,再说小的乃是一介散人,胸无大志又胸无点墨,若为官恐误国误民,小的惶恐之至,若皇上怜悯小的,求皇上赐小的几亩薄田,几间草屋,些许银两,小的再娶个糟糠之妻便心满意足了。”王文乐行大礼恭敬地说道。
“咦,你不是希望有个大宅子,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仆从如云吗?”朱棣戏虐地说道。
“回皇上,穷人的富贵梦让皇上见笑了。”王文乐哭笑不得地说道。
“朕在之前听父皇教你给朕讲的故事里已知你志在发财,不想出仕,朕觉的你是看不惯它们,因为你害怕有一天你也会和它们一样,朕说的然否?”朱棣悠然地喝了口茶然后说道。
“皇上圣明,小的惭愧。”王文乐行礼说道。
“何愧之有?”朱棣笑着问道。
“论厚黑小的不如也。”王文乐苦笑道。
“哈哈,恰如其分,那你觉得朕如何?”朱棣语气严肃地问道。
“皇上,小子万死,请皇上恕罪,小的明白了,小的愿意为皇上效忠。”王文乐再次行大礼说道。
“算你小子聪明,朕恕你无罪,说来听听,朕很好奇。”朱棣也为王文乐反应之快而问道。
“皇上恕罪,那小的斗胆就说了,修书、治河、北伐、南征、下西洋永乐一朝全干了,皇上实乃千古一帝也。跟着皇上干有肉吃,因为皇上讲义气,今后小的只效忠于皇上,只要小的低头做事,用心为皇上办差,任它东南西北风,小的自有皇上罩着。”王文乐笑着笑道。
“哈哈哈哈哈,马屁精,你小子也精于此道,见过拍马屁的,没见过你这么拍马屁的。”朱棣心怀大畅地笑道。
王文乐这次没有笑,行大礼严肃地说道:“皇上,小的不会拍马屁,小的说的都是实话,这桩桩件件都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为什么在永乐一朝都能全干了,都是因为皇上极力推动的啊,他们想偷懒也不行啊,干这些事哪个不是浩银巨大,这说咱永乐朝有钱啊,咱花得起,这不就是国力的象征吗?我大明若不是强大如斯,这巨大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何而来?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没人能点石成金,这银子不会凭空变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皇上一直奉行节俭,压缩宫中和各部司的用度,自然就知道开源节流这个道理,如果皇上是通过加税来来增加收入获得这些银子,那还不如不做那些事,因为连小的都明白加税的恶果,小的不信我大明英明睿智的永乐皇帝不知这个道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又有什么比动摇国本更重要呢?那么不加税皇上的银子是从哪里来的?
一方面,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个铁公鸡省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户部尚书夏元吉这个铁算盘通过调整不合理的政策合理的增加了财政收入,最重要的一环是皇上所做的大事里唯有下西洋是可以赚大钱的,可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皆不说,为什么?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怎么能沾染上铜臭,皇上乃天下之主富有四海就更不能沾染上铜臭了。可这银子就真的是臭的吗?小的认为这银子就如同那刀剑,落在坏人手里就用它来作恶多端,落到好人手里就用它来惩恶扬善,所以这为恶还是为善是用它的人的问题而不是这刀剑本身,所以这银子臭不臭也不是它本身的问题,而是用它的人的问题。
皇上,太祖他老人家就说过,我大明一年的粮税约三千万石左右,在永乐朝一两银子约买三石米,也就是说若有朝一日我大明每年有额外的一千万两银子的收入,那么皇上是否就可以取消这粮税,到时候我大明的农民凡耕种者所产之粮都不需要缴税,而这一千万两银子则用于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用作国之存粮和军粮。而农民家家有存粮,户户有余钱,即使有个天灾人祸也可安然渡过。若如此这般,试问我大明如何不能国祚万年,若再有那异族入侵,妄图奴役我大明子民,我大明子民必定是全民皆兵、死战到底来保卫我大明江山,因为捍卫大明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我大明已经不纳粮了,无论是异族或谋逆之人难道做的还会比大明更好?
而皇上派郑和下西洋除了外交目的,军事目的,探索目的还有商业目的,所以太祖他老人家就赞赏皇上有大智慧,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通时达便,说皇上是大明的智慧,因为这下西洋是皇上要搞而群臣反对,是皇上力排众议强硬实施的,有着精准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所以观前史前无古人,观后史后无来者。太祖他老人家震惊于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收益,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获利赞叹不已,太祖他老人家说怪不得前宋打不过周边国家就给人家送钱,放在我大明早就灭国了,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明白了,支撑前宋国力不衰的原因是因为有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啊,这只想着在地里刨食是错误的,农为民本,但重本抑末完全是错误的。
太祖他老人家说若有一日我大明遭遇强敌,战争旷日持久,我大明若没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去支撑这场战争,何解?只重农本,只知道在地里刨食,若要增加军费开支就只有加赋,而加赋就如饮鸠止渴,届时战争还没有结束,我大明内部已烽烟四起,最终而亡于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