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芳坐于蒲席,一挥长袖,微微颔首,“君子,在明明德。格物致知,知之而后意诚,诚至方可身修,修达以来治国,国盛便可平天下。此出于《礼记.大学》,乃是对那些想要一展自己抱负之人所说的,现在我便与你们讲讲这一句。”

    “若欲格物修身,则遇事多察,不耻下问,方可悟其道。”冯国芳缓缓地说道,“道理来源于哪里?是从书中来吗?这是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诸位来到书院,是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吗?不是的。四百三十九位学子,来自不同之地,经历之事不同,相貌品性不一,但是都来到了书院。”

    “田亩的农夫,山间的猎户,河道的浣女,他们被称为“民”,俗称百姓,蔑称“贱民”,指代的都是同一类人。”

    他语气一顿,“四书五经为历朝所拥护,更是下令天下士子共读之,也是许多人心中的风雅之著,非上流者不可明晰。但书中多记载的便是百姓的生活,《诗经.国风》中的诗句,很多都是收集自民间的歌谣。再者诸子百家之理论,也是来源于对他们生活的观察。比如法家所著,以规定的条文管理国家,便是起源于百姓约定俗成的规矩。”

    “所以,或许你们所学的书籍大多说修身是个人的事情,这是一种理论,但是我希望你们能够明白到,为什么人想要修身?便是因为他们可以从外界的反应中看到自己行为究竟是否符合一种规范,所以这是一个有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自顾自的。”

    冯国芳环视一周,看见了一个少年有些犹豫,微微一笑,“汝可有见解,说出来便可,不用担心,这里乃是书院,在山下不敢说的,这里都可尽言。”

    那人坐于第十八座次,俯身一行礼,看着冯国芳,“吾乃达利,洞主曾说,修身应与他人有所联系,但是古语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修己而为身,以身而为己,忘却天地一切,不因物之欢喜而欢喜,不因为自身悲戚而痛苦,修炼自己的心灵与肉身,便是真正的修身。敢问洞主这又是何故?”

    冯国芳挺直腰板,轻抚长鬓,苍老的面上露出一丝欣赏,“很不错,这也是为何我一直留在书院的缘故。你们与山下之学子不同,他们大多诵习八股文,奉朱氏批注为典,可怜朱贤一代大儒,最后却不料沦为矫揉造作之经据。”

    他看着达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修身之途,但并非修身之源,你可曾体会?”

    达利浑圆的脑袋摇晃着,面露疑惑,“弟子..不解,还望洞主赐教。”

    “不为外界,不为己身,那么可谓是超脱于俗世,不食人间烟火之徒,但是那叫修仙,已经不是修身。”冯国芳缓缓说着,醇厚的声音传遍学堂,“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修身最终的目的乃是为了在适应世间的同时,更好地保存自己内心的初心。你们当中也许有人进入书院是为了接着书院这一块金漆招牌,待毕业后登堂入室,列国封疆,敢问我说的对否?”

    学堂之中有几位学子便是低下了头,江云目光炯炯,对于冯国芳的佩服更加是多了不少。山下不少私塾,座师并不着重于道理本身,而是要求蒙学之人大量背诵字句,习得如何作八股,考取科举便是唯一的目的。

    书院的这位洞主才是真正地在讲解道理,不为科举功名,为的只是让学子明白个中因由。

    “这些是正常的想法,我年轻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念头,想着当个大官,让亲朋好友都羡慕我,出入都有轿子,呼风唤雨,好不自在。”冯国芳摆了摆手,“作为书院学子,做官容易,做大官更是不难,在常人眼中难于登天的事情,在我们看来,并没有到达那般程度。”

    “但你们,在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又有多少个能保持初心呢?”

    此言一出,学堂之内三十五名学子都是一愣,旋即眉头一皱,面露沉思。

    “为官者,本心为做父母官,为天下百姓谋福利,兴土木,通河渠,轻赋税,免徭役。然一路青云直上,商贾争相结交,每至过节,财物络绎不绝。而后面对上司,心生羡艳,面对下属,趾高气扬。一举一动之间,万人揣测,出入仪仗俱全。”

    冯国芳显得十分平静,好似只是在陈述一件小事,“你可敢说心中不曾有一丝对上司之职的渴求,不曾有对下面人肆意弄权的欲望,不曾有巩固目地位的要求?”

    学子沉默,眼中茫然,惶惶不可终日。

    “为将者,掌握生杀大权,战场之中,人命不过是草芥,久而久之,又能否保有对生命之敬畏?亦或只是漠然待之,当作人头落地,身首异处?”

    冯国芳看着这三十五位学子,轻叹一声,“二十多年,我见过太多惊才艳艳之辈,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超出于你们,让我惊为天人。我曾以为他们乃是甘罗再世,日后必定名垂青史,永受世人赞誉。”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最终都成了一抔黄土,或死于万箭穿心,或尸首无踪,就连修史之人,在对于他们的叙述上,都是讳莫如深。”他将手放在矮桌上,“忘记了初心,要的东西越来越多,背离本愿。如此这般,连自己的心与身体都没有办法修炼好的人,又怎么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呢?”

    “所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最为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诸位要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哪怕是这世间丑恶之一面,也绝对不能因为厌恶而避让。因为无论是隐于山林,还是居于庙堂,你所面对的是整个大燕,包括她的白天和黑夜。”

    “窥见人世至阴至暗,深喑世故而不世故,则可通达其身,上达朝堂,下至田野,无何处不能去,无何处不能任!”

    “愿诸君,共勉之!”

章节目录

燕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KualaL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四十二章 君子之道在明德-燕云台剧情介绍演员,燕云,笔趣阁并收藏燕云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