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孙邵、董和这两位内政巨头更是因此而喜上眉梢。柔软、温暖的棉布对益州、荆州、江东三地的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度令三地富商、士族纷纷弃丝绸等物于不顾皆以身着棉布服侍为荣。
孙邵、董和俱是高手那眼光是没得说他们在为‘棉花带来的收益’感到庆幸的同时都第一时间上书给了殷丞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向殷丞表示了内心的担忧。
在三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货币体系但由于时局的动荡钱币的使用价值被无形中削减了不少。而绢帛、布匹以及少数贵重金属作为一种补充形式替代了不少货币的作用。换句话说绢帛等物是可以当钱用的。现在棉布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部分绢帛丝绸的市场不就代表棉布也将成为一种变相的货币嘛。这样一来如果没个心理准备很可能是要出乱子的。
先棉花的种植规模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棉花的产量和丝绸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大力推广的话其增长度是相当恐怖的。巨量的棉布生产出来相当于大量行货币这对整个市场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另一个问题是棉花种植技术该如何保密。现在殷丞拥有三个半州的资源(马腾的凉州勉强算半个)可实际控制的区域依然只有益州和江东是不是需要把棉花的种植限定在益州和江东?如果是那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技术不会泄露?
殷丞引进棉花加以种植最初的目的是想改善治下民众的生活质量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棉花的种植范围就不能太小不然的话棉布势必成为另一种奢侈品和殷丞的初衷不相符合。可要是大面积种植棉花不但市场会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难以保证该技术不被外泄、不被其他诸侯盗取。
遇到问题殷丞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集思广益换句话说就是开会。可惜这次遇到的问题一连开了四五天会议也没能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棉花肯定是要大规模种植的费了那么大劲才搞来的东西要是只种几块自留地瞎闹腾一番实在太没意思了。
关于棉布冲击市场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只需布一项政令规定棉布只可以当作商品进行销售不能用以替代货币进行流通基本能把可能产生的‘动乱’遏制住。三国时期的商人一点都不傻这条政令意味着什么他们绝对一清二楚只要这些商家不趁机混水摸鱼应该不会有不可控制的局面出现。
然而保密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李严曾经提出找一些地势险要的山谷将棉花的种植全部放置在那些山谷里同时派兵把守住谷口和能够通行的小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技术的泄露。不过他的意见被殷丞否定了保密不单单是常起来的问题秘密往往是从内部泄露的而不是外人探听出来的。
诚然殷丞实行了军屯可以用屯田的军队来种植棉花避免普通百姓接触到这些秘密。不过大面积种植棉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的人手是极其庞大的一个数字殷丞有那么多军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有这些人马谁又能保证这些人不会被他人所收买?!
棉花的种植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是实际操作过的人员都有可能把这一秘密泄露出去。想要几十、甚至几百万人同时保守住一个秘密这连fbi或kgb都做不到殷丞自然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按照李严的建议行事的话最多只能把泄密的时间延后几个月甚至可能只有几天花了那么大精力效果却只有这些显然不符合殷丞的行事标准。
议来议去没个结果殷丞实在是烦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既然保密保不住那就不保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坑、蒙、拐、骗的手段用过不少可本质上殷丞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青年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冷血到无视他人生死的程度。人类生存必要的两点就是吃饱和穿暖棉布的出现对实现‘穿暖’这一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公布于众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植殷丞自身的利益当然是会有一定的损失可普通民众所能得到的好处那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无法保住秘密而独享其利那就干脆让大家同受其惠起码还能替自己多争取到一点民心。
殷丞的计划很简单他想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和棉籽以进贡的形式分别给少帝朝廷和献帝朝廷各送一份。一来呢让朝廷出面推广棉花相对来说比较有效;二来呢也是期望朝廷看在自己‘忠心’的份上能给些实质性的奖励也好多捞回一些成本。手下众臣听了殷丞的设想后反应各不相同那些武将坚决反对负责政务的众人则一脸茫然而以陈宫、徐庶为代表的谋士们则是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后谋士们异口同声盛赞殷丞高瞻远瞩、奇谋妙断听得殷丞一头雾水。
除了殷丞那些武将也很不理解陈宫作为殷丞的‘言人’为他们做了一番解释不过他的解释令殷丞感到哭笑不得。
棉花的技术是必需要保密的可眼下看来他们做不到这点因此殷丞想出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上贡朝廷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少帝还是献帝他二人都只是傀儡政令的执行必需通过刘备和曹操才有可能完成。刘备、曹操都是人精常言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殷丞上贡的东西他们能不防着吗?只要他们心有疑虑棉花就不可能在他们的治下广泛种植也就变相地替殷丞保守住了秘密效果肯定比在山谷中种棉花要好许多。
殷丞囧了看来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不咋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殷丞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众人袒露而且一次次重申自己只是想替那些老百姓谋些福利。尽管众人难以接受殷丞的解释甚至觉得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可既然自己的主公想做一些‘大仁大义’的事作为下属也不好反对不是吗!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殷丞的想法有一个人就极力赞同殷丞的作法殷丞实在没料到满脑子坏点子的贾诩居然会是自己唯一的知音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实施方案。陈宫等人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殷丞把棉花上贡给朝廷还真有可能被刘备和曹操给扣压下来而贾诩的办法恰恰相反他建议殷丞由下往上进行推广。
贾诩的方法是这样的他建议由王绛、孟庄、鲁肃等人的家族出面在中原、河北各地成立大量的棉布商行。在销售棉布的同时和当地士族进行接触以棉花种植技术作为交换让各家士族在他们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后再卖给商行而商行则负责纺纱和织布。这样既可以降低商行的成本又可以很快将棉花推广开来相信各家士族也是很乐于接受这种方式的。
殷丞向来很佩服贾诩的头脑既然是他提出的办法自然没有驳回的理由。在安排好各种细节之后殷丞就开始yy自己以‘万家生佛’的崭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各大城市中都会出现自己的‘生祠’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供着他殷丞的塑像。
美啊!美得冒泡!不过是肥皂泡!!!计划实行了两年不到殷丞的大名果然就家喻户晓在中原、河北百姓的心目中殷丞就是――魔鬼!一个青面獠牙、来自深渊地底的食人恶魔其姓名拥有吓阻小儿夜啼的功效。
怎么会这样???哪里出错了???
不是殷丞的错只是他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他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尽管那些士族一开始很小心得到了棉花种植技术后大多人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然而当少数人在种植棉花喜获丰收之后各大士族纷纷放下矜持中原、河北等地的棉花事业展得欣欣向荣。
棉花种植对气温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它的种植期与麦、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是有冲突的当那些士族捧着洁白的棉花哈哈大笑时显然已经忘记了棉花是不能吃的。棉花大量种植的后果是当年的粮食作物产量只有往年的三成。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家里是不会有大量存粮的当人们意识到即将无粮过冬时粮食的价格已经长上了翅膀。
死亡不可避免。暴乱随之而来。一时间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曹操和袁绍花了好几个月才勉强控制住局面然而已经元气大伤了。
相比之下刘备的运气那就更差了。临近年关北方草原连降数场罕见暴雪牛羊冻毙无数。正常情况下北地的游牧民族是不敢动刘备念头的可现在刘备的冀州、并州盗匪横行自顾不暇。为了自己的生存羌部各族纷纷纵马南下在刘备属地劫掠烧杀。关羽、张飞、张辽三大猛男率部血战半年才将羌人逐回北方。据传这段日子里刘备家吃的豆饼上都印着殷丞的名字。
动乱时期最苦的还是老百姓在刘备、曹操的刻意诋毁下殷丞很自然就和恶魔等同起来。与此相反殷丞的下属却都以为这是他蓄意而为是一种削弱敌人的手段。一时间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像什么‘高瞻远瞩’啦、‘神机妙算’啦、‘不战而屈人之兵’啦不一而足。
面对这种赞扬殷丞只能保持沉默却在心里不停哀号――我~冤~呐~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孙邵、董和俱是高手那眼光是没得说他们在为‘棉花带来的收益’感到庆幸的同时都第一时间上书给了殷丞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向殷丞表示了内心的担忧。
在三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货币体系但由于时局的动荡钱币的使用价值被无形中削减了不少。而绢帛、布匹以及少数贵重金属作为一种补充形式替代了不少货币的作用。换句话说绢帛等物是可以当钱用的。现在棉布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部分绢帛丝绸的市场不就代表棉布也将成为一种变相的货币嘛。这样一来如果没个心理准备很可能是要出乱子的。
先棉花的种植规模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棉花的产量和丝绸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大力推广的话其增长度是相当恐怖的。巨量的棉布生产出来相当于大量行货币这对整个市场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另一个问题是棉花种植技术该如何保密。现在殷丞拥有三个半州的资源(马腾的凉州勉强算半个)可实际控制的区域依然只有益州和江东是不是需要把棉花的种植限定在益州和江东?如果是那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技术不会泄露?
殷丞引进棉花加以种植最初的目的是想改善治下民众的生活质量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棉花的种植范围就不能太小不然的话棉布势必成为另一种奢侈品和殷丞的初衷不相符合。可要是大面积种植棉花不但市场会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难以保证该技术不被外泄、不被其他诸侯盗取。
遇到问题殷丞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集思广益换句话说就是开会。可惜这次遇到的问题一连开了四五天会议也没能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棉花肯定是要大规模种植的费了那么大劲才搞来的东西要是只种几块自留地瞎闹腾一番实在太没意思了。
关于棉布冲击市场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只需布一项政令规定棉布只可以当作商品进行销售不能用以替代货币进行流通基本能把可能产生的‘动乱’遏制住。三国时期的商人一点都不傻这条政令意味着什么他们绝对一清二楚只要这些商家不趁机混水摸鱼应该不会有不可控制的局面出现。
然而保密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李严曾经提出找一些地势险要的山谷将棉花的种植全部放置在那些山谷里同时派兵把守住谷口和能够通行的小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技术的泄露。不过他的意见被殷丞否定了保密不单单是常起来的问题秘密往往是从内部泄露的而不是外人探听出来的。
诚然殷丞实行了军屯可以用屯田的军队来种植棉花避免普通百姓接触到这些秘密。不过大面积种植棉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的人手是极其庞大的一个数字殷丞有那么多军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有这些人马谁又能保证这些人不会被他人所收买?!
棉花的种植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是实际操作过的人员都有可能把这一秘密泄露出去。想要几十、甚至几百万人同时保守住一个秘密这连fbi或kgb都做不到殷丞自然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按照李严的建议行事的话最多只能把泄密的时间延后几个月甚至可能只有几天花了那么大精力效果却只有这些显然不符合殷丞的行事标准。
议来议去没个结果殷丞实在是烦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既然保密保不住那就不保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坑、蒙、拐、骗的手段用过不少可本质上殷丞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青年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冷血到无视他人生死的程度。人类生存必要的两点就是吃饱和穿暖棉布的出现对实现‘穿暖’这一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公布于众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植殷丞自身的利益当然是会有一定的损失可普通民众所能得到的好处那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无法保住秘密而独享其利那就干脆让大家同受其惠起码还能替自己多争取到一点民心。
殷丞的计划很简单他想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和棉籽以进贡的形式分别给少帝朝廷和献帝朝廷各送一份。一来呢让朝廷出面推广棉花相对来说比较有效;二来呢也是期望朝廷看在自己‘忠心’的份上能给些实质性的奖励也好多捞回一些成本。手下众臣听了殷丞的设想后反应各不相同那些武将坚决反对负责政务的众人则一脸茫然而以陈宫、徐庶为代表的谋士们则是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后谋士们异口同声盛赞殷丞高瞻远瞩、奇谋妙断听得殷丞一头雾水。
除了殷丞那些武将也很不理解陈宫作为殷丞的‘言人’为他们做了一番解释不过他的解释令殷丞感到哭笑不得。
棉花的技术是必需要保密的可眼下看来他们做不到这点因此殷丞想出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上贡朝廷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少帝还是献帝他二人都只是傀儡政令的执行必需通过刘备和曹操才有可能完成。刘备、曹操都是人精常言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殷丞上贡的东西他们能不防着吗?只要他们心有疑虑棉花就不可能在他们的治下广泛种植也就变相地替殷丞保守住了秘密效果肯定比在山谷中种棉花要好许多。
殷丞囧了看来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不咋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殷丞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众人袒露而且一次次重申自己只是想替那些老百姓谋些福利。尽管众人难以接受殷丞的解释甚至觉得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可既然自己的主公想做一些‘大仁大义’的事作为下属也不好反对不是吗!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殷丞的想法有一个人就极力赞同殷丞的作法殷丞实在没料到满脑子坏点子的贾诩居然会是自己唯一的知音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实施方案。陈宫等人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殷丞把棉花上贡给朝廷还真有可能被刘备和曹操给扣压下来而贾诩的办法恰恰相反他建议殷丞由下往上进行推广。
贾诩的方法是这样的他建议由王绛、孟庄、鲁肃等人的家族出面在中原、河北各地成立大量的棉布商行。在销售棉布的同时和当地士族进行接触以棉花种植技术作为交换让各家士族在他们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后再卖给商行而商行则负责纺纱和织布。这样既可以降低商行的成本又可以很快将棉花推广开来相信各家士族也是很乐于接受这种方式的。
殷丞向来很佩服贾诩的头脑既然是他提出的办法自然没有驳回的理由。在安排好各种细节之后殷丞就开始yy自己以‘万家生佛’的崭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各大城市中都会出现自己的‘生祠’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供着他殷丞的塑像。
美啊!美得冒泡!不过是肥皂泡!!!计划实行了两年不到殷丞的大名果然就家喻户晓在中原、河北百姓的心目中殷丞就是――魔鬼!一个青面獠牙、来自深渊地底的食人恶魔其姓名拥有吓阻小儿夜啼的功效。
怎么会这样???哪里出错了???
不是殷丞的错只是他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他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尽管那些士族一开始很小心得到了棉花种植技术后大多人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然而当少数人在种植棉花喜获丰收之后各大士族纷纷放下矜持中原、河北等地的棉花事业展得欣欣向荣。
棉花种植对气温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它的种植期与麦、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是有冲突的当那些士族捧着洁白的棉花哈哈大笑时显然已经忘记了棉花是不能吃的。棉花大量种植的后果是当年的粮食作物产量只有往年的三成。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家里是不会有大量存粮的当人们意识到即将无粮过冬时粮食的价格已经长上了翅膀。
死亡不可避免。暴乱随之而来。一时间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曹操和袁绍花了好几个月才勉强控制住局面然而已经元气大伤了。
相比之下刘备的运气那就更差了。临近年关北方草原连降数场罕见暴雪牛羊冻毙无数。正常情况下北地的游牧民族是不敢动刘备念头的可现在刘备的冀州、并州盗匪横行自顾不暇。为了自己的生存羌部各族纷纷纵马南下在刘备属地劫掠烧杀。关羽、张飞、张辽三大猛男率部血战半年才将羌人逐回北方。据传这段日子里刘备家吃的豆饼上都印着殷丞的名字。
动乱时期最苦的还是老百姓在刘备、曹操的刻意诋毁下殷丞很自然就和恶魔等同起来。与此相反殷丞的下属却都以为这是他蓄意而为是一种削弱敌人的手段。一时间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像什么‘高瞻远瞩’啦、‘神机妙算’啦、‘不战而屈人之兵’啦不一而足。
面对这种赞扬殷丞只能保持沉默却在心里不停哀号――我~冤~呐~
本书。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