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内很安静,众人都在安静聆听并州目前的局势,待吕布将殡葬礼的事情说完后,郝萌忍不住率先发声:“只需主公一声令下,末将即刻带兵扫平这些世家。”
现在吕布身为并州牧,昔日帐下的将领自然水涨船高,郝萌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只要能博得吕布刮目相看,一郡太守自然跑不掉。
王儁看了郝萌一眼,摆手反驳:“此时不宜撕破脸皮,这些世家哪些是忠,哪些是逆,尚且不明,倘若妄自行动,岂不打草惊蛇?”
并州士族盘根错结,有依附河内卫家的,有依附弘农杨氏的,有依附本土王家的。
这些势力哪一股中立,哪一股叛逆,哪一股膺服,仅凭葬礼上发生的事来判断,实属不智。
倘若打草惊蛇,那些真正不服且势力庞大、财力雄厚的世家会虚与委蛇,表面上遵从,暗里却谋划如何反叛。
一旦发生战事,这些家族必生祸端。
吕布轻轻敲打桌案,显然同意王儁的看法:“子文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这些世家那些是忠,那些是逆?”
王儁沉思半响,斩钉截铁道:“主公可曾听过度田令?”
“度田令?”
王儁点点头:“当年光武帝依靠豪强起家,东汉成立之初便给予那些豪强特权,这也造成了王朝土地兼并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们生活。”
他顿了顿:“光武帝眼见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被兼并的百姓也成为豪强豢养的私兵,他细思恐极,遂为了加强对垦田和百姓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崔均微微皱眉:“王长史的意思是在并州实行度田令?”
度田令针对的对象是豪强地主和自耕农,它在极大程度上触及了豪强的既得利益。
当年度田的官员因惧怕地方豪强,因而从一开始就袒护优饶豪强,任凭地主谎报,而对百姓,不仅丈量土地,还把屋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十分严苛。
虽然光武帝以度田不实诛杀十余个郡守,但也引起了豪强的反叛,朝廷派兵镇压,他们就一哄而散,一旦朝廷兵马撤离,他们又去复屯结。
这就是东汉有名的‘度田事件’。
如今王儁想在并州实行度田令,恐怕是有点难。
吕布看到崔均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问道:“疑虑在哪里?”
“一,恐监察的官员怕得罪豪强,不敢如实汇报,二,度田令触及到豪强的根本利益,恐其聚众反叛。”
王儁笑道:“参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度田令有一弊二利。”
“王长史但说无妨。”
“一弊者,豪强不服,或举众反叛;二利者,一可增加赋税,二者可收民心,然则任凭是铜墙铁壁,总会有缺漏处,不从此缺漏处入手,旧基不稳,新基不建。”
这个问题也是张懿再世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造成州牧权力有损,无法获得州牧所应有的控制权。
吕布终于被王儁说服,他肃然道:“这样就能看出谁是忠,谁是奸,至于举众反叛……”
他摇摇头:“除了一门外,余者皆不足为虑。”
娄圭看了一眼吕布,问道:“主公所虑者是王家?”
王家在并州根深蒂固,家族势力遍布各州郡,的确是个祸端。
“王家之所以能成为百姓们仰望的郡显,皆因祖上荫庇,族中子弟皆举孝廉,入署朗,在朝中待上几年后,或留在朝中担任曹掾令史,或外放为县令郡丞,运气好的话,而立之年便可侍适中,至九卿,如此往复,数世不衰。”
娄圭唇角露出一丝冷笑:“只要截断王家的官路,就犹如断其水乳,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主公又有何惧?”
吕布的眼神一亮,可是又快速暗淡下去:“可总得有人治理州郡吧?”
娄圭哈哈大笑,俄而朗声道:“主公初到朔方时,可不是如此畏首畏尾……”
吕布摇头一叹:“今时非同往日!”
他说道这里,目光投向崔均:“参军可有举荐之人?”
崔均沉吟良久,朗声道:“宋果,子仲乙,以刚烈之气闻名于世,可为郡守;令狐邵,字孔叔,可为幕僚;卫觊,子伯儒,可为治中;贾逵,字梁道,可为功曹从事;裴潜,字文行,可为曹掾;张扬,字稚叔,可为郡守;郝昭,字礼真,乃不可多得的大将;郭蕴,字长信,出身太原名门,其族祖父郭遵,曾任东汉兖州刺史,曾守光禄大夫巡行天下,其父郭全曾为大司农,他现为雁门太守,可堪大用。”
吕布精神一震,他怎么没想到张扬呢?
而现在的张扬应该在上党周边募兵,前世的时候,他被丁原任命为武猛从事,前几年刘宏让蹇硕执掌西园八校,于是蹇硕大肆征召天下豪杰用为自己的偏将。
当时袁绍和曹操都被征为校尉跟随蹇硕,而丁原则派遣张杨领军前去洛阳,蹇硕让张杨暂行军司马。
刘宏晏驾后,蹇硕被杀,何进派遣张杨回并州召集兵马,留在上党,并且平定了白波之乱。
而且在前世的时候,张扬曾收留过他两次,自己差点把他给忘了。
吕布坐直身躯,目光望向崔均:“如果我想招募这些人,参军可否担当此任?”
崔均连忙摆手:“非我不愿,实在是力不能及,这些人都是闻名遐迩的名士,在下才疏学浅,岂能说动他们?”
说道这里,崔均看了一眼王儁:“何不派王长史去?”
为什么叫王儁去?吕布疑惑的看着崔均。
崔均见吕布一脸懵懂的样子,愕然道:“莫非明公不知王长史是何人?”
娄圭见事情即将败露,扭头与王儁相似一笑,默不作声。
“是何人?”
崔均尴尬地轻咳一声,他见王儁和娄圭没有任何反应,这才吐露实情:“他和娄主薄皆是桥玄桥公的弟子,海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恐怕这天下唯有明公不知。”
现在吕布身为并州牧,昔日帐下的将领自然水涨船高,郝萌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只要能博得吕布刮目相看,一郡太守自然跑不掉。
王儁看了郝萌一眼,摆手反驳:“此时不宜撕破脸皮,这些世家哪些是忠,哪些是逆,尚且不明,倘若妄自行动,岂不打草惊蛇?”
并州士族盘根错结,有依附河内卫家的,有依附弘农杨氏的,有依附本土王家的。
这些势力哪一股中立,哪一股叛逆,哪一股膺服,仅凭葬礼上发生的事来判断,实属不智。
倘若打草惊蛇,那些真正不服且势力庞大、财力雄厚的世家会虚与委蛇,表面上遵从,暗里却谋划如何反叛。
一旦发生战事,这些家族必生祸端。
吕布轻轻敲打桌案,显然同意王儁的看法:“子文言之有理,只是不知这些世家那些是忠,那些是逆?”
王儁沉思半响,斩钉截铁道:“主公可曾听过度田令?”
“度田令?”
王儁点点头:“当年光武帝依靠豪强起家,东汉成立之初便给予那些豪强特权,这也造成了王朝土地兼并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们生活。”
他顿了顿:“光武帝眼见豪强的势力越来越大,被兼并的百姓也成为豪强豢养的私兵,他细思恐极,遂为了加强对垦田和百姓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于建武十五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崔均微微皱眉:“王长史的意思是在并州实行度田令?”
度田令针对的对象是豪强地主和自耕农,它在极大程度上触及了豪强的既得利益。
当年度田的官员因惧怕地方豪强,因而从一开始就袒护优饶豪强,任凭地主谎报,而对百姓,不仅丈量土地,还把屋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以上报充数,十分严苛。
虽然光武帝以度田不实诛杀十余个郡守,但也引起了豪强的反叛,朝廷派兵镇压,他们就一哄而散,一旦朝廷兵马撤离,他们又去复屯结。
这就是东汉有名的‘度田事件’。
如今王儁想在并州实行度田令,恐怕是有点难。
吕布看到崔均一脸为难的样子,忍不住问道:“疑虑在哪里?”
“一,恐监察的官员怕得罪豪强,不敢如实汇报,二,度田令触及到豪强的根本利益,恐其聚众反叛。”
王儁笑道:“参军所言不无道理,但度田令有一弊二利。”
“王长史但说无妨。”
“一弊者,豪强不服,或举众反叛;二利者,一可增加赋税,二者可收民心,然则任凭是铜墙铁壁,总会有缺漏处,不从此缺漏处入手,旧基不稳,新基不建。”
这个问题也是张懿再世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造成州牧权力有损,无法获得州牧所应有的控制权。
吕布终于被王儁说服,他肃然道:“这样就能看出谁是忠,谁是奸,至于举众反叛……”
他摇摇头:“除了一门外,余者皆不足为虑。”
娄圭看了一眼吕布,问道:“主公所虑者是王家?”
王家在并州根深蒂固,家族势力遍布各州郡,的确是个祸端。
“王家之所以能成为百姓们仰望的郡显,皆因祖上荫庇,族中子弟皆举孝廉,入署朗,在朝中待上几年后,或留在朝中担任曹掾令史,或外放为县令郡丞,运气好的话,而立之年便可侍适中,至九卿,如此往复,数世不衰。”
娄圭唇角露出一丝冷笑:“只要截断王家的官路,就犹如断其水乳,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主公又有何惧?”
吕布的眼神一亮,可是又快速暗淡下去:“可总得有人治理州郡吧?”
娄圭哈哈大笑,俄而朗声道:“主公初到朔方时,可不是如此畏首畏尾……”
吕布摇头一叹:“今时非同往日!”
他说道这里,目光投向崔均:“参军可有举荐之人?”
崔均沉吟良久,朗声道:“宋果,子仲乙,以刚烈之气闻名于世,可为郡守;令狐邵,字孔叔,可为幕僚;卫觊,子伯儒,可为治中;贾逵,字梁道,可为功曹从事;裴潜,字文行,可为曹掾;张扬,字稚叔,可为郡守;郝昭,字礼真,乃不可多得的大将;郭蕴,字长信,出身太原名门,其族祖父郭遵,曾任东汉兖州刺史,曾守光禄大夫巡行天下,其父郭全曾为大司农,他现为雁门太守,可堪大用。”
吕布精神一震,他怎么没想到张扬呢?
而现在的张扬应该在上党周边募兵,前世的时候,他被丁原任命为武猛从事,前几年刘宏让蹇硕执掌西园八校,于是蹇硕大肆征召天下豪杰用为自己的偏将。
当时袁绍和曹操都被征为校尉跟随蹇硕,而丁原则派遣张杨领军前去洛阳,蹇硕让张杨暂行军司马。
刘宏晏驾后,蹇硕被杀,何进派遣张杨回并州召集兵马,留在上党,并且平定了白波之乱。
而且在前世的时候,张扬曾收留过他两次,自己差点把他给忘了。
吕布坐直身躯,目光望向崔均:“如果我想招募这些人,参军可否担当此任?”
崔均连忙摆手:“非我不愿,实在是力不能及,这些人都是闻名遐迩的名士,在下才疏学浅,岂能说动他们?”
说道这里,崔均看了一眼王儁:“何不派王长史去?”
为什么叫王儁去?吕布疑惑的看着崔均。
崔均见吕布一脸懵懂的样子,愕然道:“莫非明公不知王长史是何人?”
娄圭见事情即将败露,扭头与王儁相似一笑,默不作声。
“是何人?”
崔均尴尬地轻咳一声,他见王儁和娄圭没有任何反应,这才吐露实情:“他和娄主薄皆是桥玄桥公的弟子,海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恐怕这天下唯有明公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