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出版业的奇迹创造者不是受到的《太极学刊》也不是受到士林欢迎的《百家讲坛经录》而恰恰是在最初时并不引人注目的《京华杂谭》。
《京华杂谭》的主办者本是个胡商其来历颇为神秘前几年时突然出现在长安专营各类精巧的珍宝赚了大钱。只是此人甚少露面一识其庐山真面目者也不多。
这次京华书坊成立《京华杂谭》能够行据称其目的也正是挣钱。刊物本身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杂烩。里边有时事邸报有小道消息有学术新闻也有诗词歌赋。据被聘为总编的许淹言道《京华杂谭》的宗旨是:大家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编什么。
许淹这人也是一位奇人。他本是润州句容人少时家贫故出家为僧。后来不甘于青灯黄卷便又还俗。此人未从师受业一身修养几乎全是自学而得人称“博物洽闻尤精训”。虽然从未曾出仕但在民间却颇有声望。
此次《京华杂谭》出版东家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请得许淹出山担任主编之职。许俺也当真了得凭其自身号召力与一班好友在一无背景、二少宣传的情况下硬是靠着酒楼青馆的口口相传挣下的口碑以及灵活的销售手段将这份《京华杂谭》卖得极为火爆。
《京华杂谭》每十天一期。每期数页到十数页不等真是无法想象其东家是以什么样地技术来支持这样大的印量的。有心人曾算过一笔账这《京华杂谭》的印数每期至少都在一万份以上虽然其价格极低但算下来也是一笔了不得的收入。
当然《京华杂谭》印量虽然巨大。但其质量却差得多。它采用地便是最为便宜的毛边纸很容易弄破。印得字迹也不是使用寻常油烟墨不是非常清晰。但由于它极为低廉的价格依然受到了包括最下层普通民众在内的众多读者的热烈欢迎。
受近几年来各地大兴义学的影响长安地方以及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民众识字的越来越多。但是如《太极学刊》那样地书籍一般人还是无法看懂。也不是很感兴趣。这《京华杂谭》则不成问题本来它写的这些事情就文意通俗又有很多与日常百姓相关的话题还有连载的传奇故事受到追捧是非常自然的事。
除了内容讨人喜爱之外。《京华杂谭》地销售方式也比较灵活。如其他书籍都是有固定的书坊来销售的但《京华杂谭》却是专门雇着一群少年在长安城繁华地段叫卖。只要是路过行人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一份非常方便。当然也有许多权贵大户对《京华杂谭》也非常感兴趣的。就可以直接到出版书坊去订购半年或一年的每当新一期出来自然有人会送到府上。
《京华杂谭》出版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恐怖地销售业绩。可以说长安城内举凡智商没有太大的问题的都知道出了这么一份东西。就连对《太极学刊》极为推崇的李世民也命人采购了多份《京华杂谭》供宫内诸嫔妃浏览。而他自己对其中刊登的民间一些消息。也是很感兴趣。
两种期刊的问世彻底将大唐出版业的热情激了出来。在此之后先是郑家、崔家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学刊。在这件事情上范阳提供了郑崔两家都没有敢想象的巨大支持——奚家地活字印刷技术第一次进行了转让。
事实上在奚家以前大量印制书籍的时候关于其掌握的技术便有多种猜想。
但这事就象一层窗户纸虽然说一捅就透但隔着便什么也看不到。直到郑、崔两家的学刊也能够大量、快出版后有心人才终于确信范阳方面一直拥有快印刷的新技术。
除了郑、崔两家之外。第四个掌握活字印刷技术的却是少府监印作署。
国子监的《百家讲坛经录》系列行得红红火火。最开始时当然是用雕版印制的。朝廷开始雕版印书时还没有专门机构便由朝廷专管制造的少府监中尚署来完成地。只是等百家讲坛开讲后中尚署几乎就全围着这部书忙活。府监看不是头干脆与孔颖达商议之后上奏朝廷将这一部分单设了部门专门成立了印作署为朝廷及国子监印制各类书籍。
此次奚家将活字印刷术交于朝廷受到了朝廷极大的重视。而奚家也得到了一个后世人无法想象、唐时人称羡不已地奖赏——李世民亲
赐姓为李!
其实之所以痛痛快快将活字印刷术交出去卢鸿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虑。除了为着大局着想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实验尤其是在得到太极书院格物院的支持后范阳方面的印刷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金属活字和油墨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而采取滚筒的半机械印刷技术也已经逐渐成熟。
所以用已经不再先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是卢家高层都肯的一件事事先当然也征得了卢鸿的同意。
但卢鸿万万没想到朝廷会赐下这么个奖励来。前世记忆中奚氏被赐姓李应该是后唐的事了。没想到这次居然提前到了唐代。一想奚老大是不是要改名成李老大卢鸿总觉得有些好笑。
任何秘密到了官方手里就很难再保密。
活字印刷也一样。活字印刷交到印作署主要是为了国子监的新出期刊《国风》服务。而《国风》出了没两期市面上就出现了采取类似活字印刷的技术印制的新刊物名字很有些恶搞地叫作《京华杂谈》。
这份《京华杂谈》与《京华杂谭》并没有关系除了名字相似之外。还有一点相似的是其东家比之前者更为神秘。除了有一个名叫“杂谈坊”这样不伦不类名字的书坊门面其他的世人一无所知。
—
其内容大致与《京华杂谭》相同不过要大胆得多了。很多小道消息、青楼艳史之类的东西都是照登不误一时之间大有后起之秀的态势。只是其行量虽然供不应求却只得出到二千份左右据称再多也印不出来了。其结果便是每期一出来便会被早早等在杂谈坊门口的各类书商以及购书者一扫而空。
再过几天类似的刊物又冒出来了两三家形式大多差不多只是印数都远远达不到《京华杂谭》的水平。一时之间大唐举国都为了这数份期刊热闹起来连带着纸和墨都紧俏了许多。
印刷出版都轰轰烈烈今年大唐士林可说是好戏连台。但卢鸿就郁闷得很了在家吧有恶友上门去国子监吧逃不出一帮师生的魔掌。更痛苦的是这事还不好和别人说。
他总不能正大光明地对孔颖达说:“恩师学生实在懒得干活你给我找个不干活的地方吧!”
所以为了美好的明天着想卢鸿这次真是动了脑筋开动了机器。国子监这边似乎无法可想。但要搞定祖述这一帮子还是有些办法的。
这一天祖述又大大咧咧地来到了卢鸿的院子后边还带了卢平和卢齐。
洗砚说了卢鸿正在著文一时不能见客。
不能见?那没事洗砚呐去把前两天你家公子那新茶给我们泡上……还有我听说小九他这里那些个杂谈啥的都挺全的去给我们全都搬过来吧你也不用陪着我们了该干啥干啥去……还真有人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说。
卢齐卢平脸皮毕竟还欠修炼拉了拉祖述:“祖兄不然咱们就改日再来吧。九哥估计是真有事。”
“怕啥?”祖述一脸的仗义“小九那是外人么?你们俩就听哥哥我的。没听说小九在著文么?难道你们不想第一时间目睹你九哥的大作?来来来喝茶咱先看杂谈一会再欣赏小九的新作。”
哥三个茶水喝着杂谈看着一呆就是半天。
“哎哟祖兄小齐小*平太失礼了。我这写些东西不想倒怠慢了兄弟们。洗砚怎么也不招呼我一声呢。”直到太阳将到正午卢鸿才从紧闭的书房中出来。
“咳没事。都是自家兄弟什么怠慢不怠慢的。倒是小九你洗砚说你在著文不知在写些什么大作呀?能不能让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祖述黑黝黝的脸上写满好奇显是对卢鸿的新作颇感兴趣。
“这事说来倒是想和祖兄你商量呢。”卢鸿也坐在一侧微笑着说:“小弟这次写了一套曲子。”
“哦?”祖述一时把眼睛睁得有铜铃大“快拿来快拿来。那可真要看一看。”
说来也真有意思祖述这人什么都大大咧咧的一幅老粗形象但要说到制曲还真是堪称大家。
“祖兄莫急。要说小弟新制的这套曲子可还真是和以前的那些曲子不太一样呢。”卢鸿慢悠悠地说。
《京华杂谭》的主办者本是个胡商其来历颇为神秘前几年时突然出现在长安专营各类精巧的珍宝赚了大钱。只是此人甚少露面一识其庐山真面目者也不多。
这次京华书坊成立《京华杂谭》能够行据称其目的也正是挣钱。刊物本身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杂烩。里边有时事邸报有小道消息有学术新闻也有诗词歌赋。据被聘为总编的许淹言道《京华杂谭》的宗旨是:大家喜欢看什么我们就编什么。
许淹这人也是一位奇人。他本是润州句容人少时家贫故出家为僧。后来不甘于青灯黄卷便又还俗。此人未从师受业一身修养几乎全是自学而得人称“博物洽闻尤精训”。虽然从未曾出仕但在民间却颇有声望。
此次《京华杂谭》出版东家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居然请得许淹出山担任主编之职。许俺也当真了得凭其自身号召力与一班好友在一无背景、二少宣传的情况下硬是靠着酒楼青馆的口口相传挣下的口碑以及灵活的销售手段将这份《京华杂谭》卖得极为火爆。
《京华杂谭》每十天一期。每期数页到十数页不等真是无法想象其东家是以什么样地技术来支持这样大的印量的。有心人曾算过一笔账这《京华杂谭》的印数每期至少都在一万份以上虽然其价格极低但算下来也是一笔了不得的收入。
当然《京华杂谭》印量虽然巨大。但其质量却差得多。它采用地便是最为便宜的毛边纸很容易弄破。印得字迹也不是使用寻常油烟墨不是非常清晰。但由于它极为低廉的价格依然受到了包括最下层普通民众在内的众多读者的热烈欢迎。
受近几年来各地大兴义学的影响长安地方以及规模比较大的城市民众识字的越来越多。但是如《太极学刊》那样地书籍一般人还是无法看懂。也不是很感兴趣。这《京华杂谭》则不成问题本来它写的这些事情就文意通俗又有很多与日常百姓相关的话题还有连载的传奇故事受到追捧是非常自然的事。
除了内容讨人喜爱之外。《京华杂谭》地销售方式也比较灵活。如其他书籍都是有固定的书坊来销售的但《京华杂谭》却是专门雇着一群少年在长安城繁华地段叫卖。只要是路过行人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一份非常方便。当然也有许多权贵大户对《京华杂谭》也非常感兴趣的。就可以直接到出版书坊去订购半年或一年的每当新一期出来自然有人会送到府上。
《京华杂谭》出版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恐怖地销售业绩。可以说长安城内举凡智商没有太大的问题的都知道出了这么一份东西。就连对《太极学刊》极为推崇的李世民也命人采购了多份《京华杂谭》供宫内诸嫔妃浏览。而他自己对其中刊登的民间一些消息。也是很感兴趣。
两种期刊的问世彻底将大唐出版业的热情激了出来。在此之后先是郑家、崔家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学刊。在这件事情上范阳提供了郑崔两家都没有敢想象的巨大支持——奚家地活字印刷技术第一次进行了转让。
事实上在奚家以前大量印制书籍的时候关于其掌握的技术便有多种猜想。
但这事就象一层窗户纸虽然说一捅就透但隔着便什么也看不到。直到郑、崔两家的学刊也能够大量、快出版后有心人才终于确信范阳方面一直拥有快印刷的新技术。
除了郑、崔两家之外。第四个掌握活字印刷技术的却是少府监印作署。
国子监的《百家讲坛经录》系列行得红红火火。最开始时当然是用雕版印制的。朝廷开始雕版印书时还没有专门机构便由朝廷专管制造的少府监中尚署来完成地。只是等百家讲坛开讲后中尚署几乎就全围着这部书忙活。府监看不是头干脆与孔颖达商议之后上奏朝廷将这一部分单设了部门专门成立了印作署为朝廷及国子监印制各类书籍。
此次奚家将活字印刷术交于朝廷受到了朝廷极大的重视。而奚家也得到了一个后世人无法想象、唐时人称羡不已地奖赏——李世民亲
赐姓为李!
其实之所以痛痛快快将活字印刷术交出去卢鸿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虑。除了为着大局着想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和实验尤其是在得到太极书院格物院的支持后范阳方面的印刷技术又有了新的突破。金属活字和油墨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而采取滚筒的半机械印刷技术也已经逐渐成熟。
所以用已经不再先进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捞取足够的政治资本是卢家高层都肯的一件事事先当然也征得了卢鸿的同意。
但卢鸿万万没想到朝廷会赐下这么个奖励来。前世记忆中奚氏被赐姓李应该是后唐的事了。没想到这次居然提前到了唐代。一想奚老大是不是要改名成李老大卢鸿总觉得有些好笑。
任何秘密到了官方手里就很难再保密。
活字印刷也一样。活字印刷交到印作署主要是为了国子监的新出期刊《国风》服务。而《国风》出了没两期市面上就出现了采取类似活字印刷的技术印制的新刊物名字很有些恶搞地叫作《京华杂谈》。
这份《京华杂谈》与《京华杂谭》并没有关系除了名字相似之外。还有一点相似的是其东家比之前者更为神秘。除了有一个名叫“杂谈坊”这样不伦不类名字的书坊门面其他的世人一无所知。
—
其内容大致与《京华杂谭》相同不过要大胆得多了。很多小道消息、青楼艳史之类的东西都是照登不误一时之间大有后起之秀的态势。只是其行量虽然供不应求却只得出到二千份左右据称再多也印不出来了。其结果便是每期一出来便会被早早等在杂谈坊门口的各类书商以及购书者一扫而空。
再过几天类似的刊物又冒出来了两三家形式大多差不多只是印数都远远达不到《京华杂谭》的水平。一时之间大唐举国都为了这数份期刊热闹起来连带着纸和墨都紧俏了许多。
印刷出版都轰轰烈烈今年大唐士林可说是好戏连台。但卢鸿就郁闷得很了在家吧有恶友上门去国子监吧逃不出一帮师生的魔掌。更痛苦的是这事还不好和别人说。
他总不能正大光明地对孔颖达说:“恩师学生实在懒得干活你给我找个不干活的地方吧!”
所以为了美好的明天着想卢鸿这次真是动了脑筋开动了机器。国子监这边似乎无法可想。但要搞定祖述这一帮子还是有些办法的。
这一天祖述又大大咧咧地来到了卢鸿的院子后边还带了卢平和卢齐。
洗砚说了卢鸿正在著文一时不能见客。
不能见?那没事洗砚呐去把前两天你家公子那新茶给我们泡上……还有我听说小九他这里那些个杂谈啥的都挺全的去给我们全都搬过来吧你也不用陪着我们了该干啥干啥去……还真有人不拿自己当外人的说。
卢齐卢平脸皮毕竟还欠修炼拉了拉祖述:“祖兄不然咱们就改日再来吧。九哥估计是真有事。”
“怕啥?”祖述一脸的仗义“小九那是外人么?你们俩就听哥哥我的。没听说小九在著文么?难道你们不想第一时间目睹你九哥的大作?来来来喝茶咱先看杂谈一会再欣赏小九的新作。”
哥三个茶水喝着杂谈看着一呆就是半天。
“哎哟祖兄小齐小*平太失礼了。我这写些东西不想倒怠慢了兄弟们。洗砚怎么也不招呼我一声呢。”直到太阳将到正午卢鸿才从紧闭的书房中出来。
“咳没事。都是自家兄弟什么怠慢不怠慢的。倒是小九你洗砚说你在著文不知在写些什么大作呀?能不能让我们几个先睹为快。”祖述黑黝黝的脸上写满好奇显是对卢鸿的新作颇感兴趣。
“这事说来倒是想和祖兄你商量呢。”卢鸿也坐在一侧微笑着说:“小弟这次写了一套曲子。”
“哦?”祖述一时把眼睛睁得有铜铃大“快拿来快拿来。那可真要看一看。”
说来也真有意思祖述这人什么都大大咧咧的一幅老粗形象但要说到制曲还真是堪称大家。
“祖兄莫急。要说小弟新制的这套曲子可还真是和以前的那些曲子不太一样呢。”卢鸿慢悠悠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