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枪作坊之外,李清远终于可以搞一点重武器了,以现在李清远部队的战斗模式,李清远觉得搞点虎蹲炮还有掷弹筒就足够了。
虎蹲炮明朝就有,稍加改进,刻上膛线,发射实心弹能打的更远,发射散弹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
李清远是知道清朝出过一种铁范铸炮的,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退火工艺,所以火炮的产量看似很多,但是质量并不是多好,甚至都是一些残次品。
所以想要早造好炮还是要使用沙范铸炮法,至于退火工艺,这个需要慢慢摸索,研究据说老美为了搞出能用的铁范整整研究了六十年。
所以李清远觉得与其去研究这个技术,不如先搞出一批能用的跑来先用着,至于那种技术等以后人才多了,稳定了之后在慢慢研究。
铁范法生产东西,并不是清朝时候才发明,李清远记得他在哪个资料上看过,早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生铁农具都使用铁范浇筑了,也有可能有部分工匠掌握了退火工艺。
但是战乱年间这种技艺失传了,而明朝和清朝两朝连宋朝的产量都没有达到过,甚至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倒退了。
沙范铸造,是欧洲人常用的一种工艺,而华夏这边多采用泥范,泥范易成型,形状容易控制,后期可以修改,但是缺点也很多,例如阴干时间长,易开裂,内外受热不均容易变形和出现气孔等。
沙范虽然有着成型易毁,不易铸造大件器物等等缺点,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有点,例如导热快,阴干时间短等等。
李清远记得他小时候看到过那种街边用废铝废铜脱模做锅,做勺子的那种小贩,那时候也没有啥玩的,一看就是一整天,所以这个东西他真的懂一点。
这里面最难的是型砂的配方,李清远只记得是黏土加沙子做的,但是泥土和沙子的比例他就不知道了。
不过当李清远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铁匠中确有好几个人都表示自己会做,李清远问了一下才知道,沙范铸造法并不是只有欧洲有,华夏也有这种技术,只是没有人用这个技术造过火炮罢了。
接下来就简单了,先是让木匠按照李清远的设计制作火炮模型,然后在打磨光滑,有铁匠推荐做这种大件器物用失蜡法,但是李清远考虑到怕有杂质,干脆直接一次性浇筑。
首先实验的是虎蹲炮,李清远设计的这个比起老版本的虎蹲炮炮管要长,也要厚一点,沙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下半部分是炮管模和前半截炮身,上半部分是另外一半的炮身和炮尾,两半扣在一起组成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火炮,上面有一个浇筑铁汁的进料口,还有一个排气口。
这样一个沙范足足准备了两天才成型,但是使用的时候,确只能用上一次,制作虎蹲炮用的依旧是熟铁,李清远全程参与,浇筑成型之后,接下来时退火冷却。
然后是检查是否有裂纹气孔,检查合格之后开始打磨,务必保证内壁光滑,然后是刻膛线,这个不像火枪那样能从一头拉进拉出,只能用推法。
不过这个虎蹲炮的口径可比火枪大的多了,所以也不必担心拉杆断裂的问题,都做好之后外部的炮耳也要带上炮架。
这些慢工细活就不用李清远参与了,吴独眼又有了新动作,也许直隶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吴独眼也不敢闹的太过分,在山下抢了一阵子之后,就退了回来。
退回去之后的吴独眼开始在山里肆虐,先后攻破了山区的几个城镇,还打下了好几股不服从他命令的土匪。
也许真的是念在乌鸦卖武器的情分,所以对乌鸦这边并没有新动作,但是更南边这里的李清远的势力范围确受到了影响。
好在南进并不是吴独眼的主要方向,所以两边虽然有冲突,但是吴独眼并没有心情处理这边的事情,都是几个小喽啰的小打小闹。
李清远说的吴独眼的新动作倒不是指他和自己冲突的事情,而是根据安排的卧底通报,吴独眼正在打山西那边一家没落皇商的主意。
李清远对于他这种想法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李清远可是听说这些皇商在朝廷是都有代言人的,甚至八大皇商能直接跟皇帝递话,所以惹不起。
李清远倒是不怕吴独眼把事情搞大,实际上,李清远对于真定府的这种隐瞒不报就非常不满,他这一瞒李清远不仅没有落得好处,反而因为封山日子更难过了。
这次吴独眼收拾皇商李清远正好用他探探路,看看这些皇商的水到底有多深,为下一步自己的行动也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吴独眼对付的这一件姓刘,祖上是跟着八大皇商之一的乔家有过从龙之功的,后来大清虽然没有大封大赏,但是他们借着乔家的实惠迅速发家。
极盛时,整个辽县往北有十分之一的山林之地都是他家的,贩卖皮货的铺子都开到北海,不过后来家里在雍正年间得罪了皇上,被皇上追债。
家族瞬间败落,但是常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他刘家已然落败,但是在辽县依旧是响当当的大家族,他刘家大院依山傍水,地势雄奇,据说有五龙盘柱之势。
不要小看这一个大院,足足有七进之多,墙高砖厚比起一般的市镇都要难以攻打,多少土匪打这个院子的主意都折戟沉沙。
为何吴独眼非相中这个刘家院子了呢,那是应为在太行山土匪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传说刘家大院的银库里有一百个银冬瓜,一个一万两。
这可是整整一百万两银子啊,谁听了不流口水,这银冬瓜是山西土财主们的一种流行的防盗手段,把银子融化铸造成一个大银疙瘩,你搬搬不动,抬不好抬。
就算一两个小偷进了银库,这大冬瓜你也搬不走,扛不动,甚至一般的马车都运不走,它稍有颠簸,指不定就轱辘到哪里去了。
反正刘家肯定是有这样的银冬瓜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过据传说,当年为了修刘家大院,刘家先后投入的有一百多万两银子,所以真的有一百个银冬瓜也不稀奇。
虎蹲炮明朝就有,稍加改进,刻上膛线,发射实心弹能打的更远,发射散弹也能增加一部分射程。
李清远是知道清朝出过一种铁范铸炮的,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退火工艺,所以火炮的产量看似很多,但是质量并不是多好,甚至都是一些残次品。
所以想要早造好炮还是要使用沙范铸炮法,至于退火工艺,这个需要慢慢摸索,研究据说老美为了搞出能用的铁范整整研究了六十年。
所以李清远觉得与其去研究这个技术,不如先搞出一批能用的跑来先用着,至于那种技术等以后人才多了,稳定了之后在慢慢研究。
铁范法生产东西,并不是清朝时候才发明,李清远记得他在哪个资料上看过,早在宋朝的时候,很多生铁农具都使用铁范浇筑了,也有可能有部分工匠掌握了退火工艺。
但是战乱年间这种技艺失传了,而明朝和清朝两朝连宋朝的产量都没有达到过,甚至生产工艺和技术还倒退了。
沙范铸造,是欧洲人常用的一种工艺,而华夏这边多采用泥范,泥范易成型,形状容易控制,后期可以修改,但是缺点也很多,例如阴干时间长,易开裂,内外受热不均容易变形和出现气孔等。
沙范虽然有着成型易毁,不易铸造大件器物等等缺点,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有点,例如导热快,阴干时间短等等。
李清远记得他小时候看到过那种街边用废铝废铜脱模做锅,做勺子的那种小贩,那时候也没有啥玩的,一看就是一整天,所以这个东西他真的懂一点。
这里面最难的是型砂的配方,李清远只记得是黏土加沙子做的,但是泥土和沙子的比例他就不知道了。
不过当李清远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铁匠中确有好几个人都表示自己会做,李清远问了一下才知道,沙范铸造法并不是只有欧洲有,华夏也有这种技术,只是没有人用这个技术造过火炮罢了。
接下来就简单了,先是让木匠按照李清远的设计制作火炮模型,然后在打磨光滑,有铁匠推荐做这种大件器物用失蜡法,但是李清远考虑到怕有杂质,干脆直接一次性浇筑。
首先实验的是虎蹲炮,李清远设计的这个比起老版本的虎蹲炮炮管要长,也要厚一点,沙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下半部分是炮管模和前半截炮身,上半部分是另外一半的炮身和炮尾,两半扣在一起组成一个倒扣在地上的火炮,上面有一个浇筑铁汁的进料口,还有一个排气口。
这样一个沙范足足准备了两天才成型,但是使用的时候,确只能用上一次,制作虎蹲炮用的依旧是熟铁,李清远全程参与,浇筑成型之后,接下来时退火冷却。
然后是检查是否有裂纹气孔,检查合格之后开始打磨,务必保证内壁光滑,然后是刻膛线,这个不像火枪那样能从一头拉进拉出,只能用推法。
不过这个虎蹲炮的口径可比火枪大的多了,所以也不必担心拉杆断裂的问题,都做好之后外部的炮耳也要带上炮架。
这些慢工细活就不用李清远参与了,吴独眼又有了新动作,也许直隶的特殊地位的原因,吴独眼也不敢闹的太过分,在山下抢了一阵子之后,就退了回来。
退回去之后的吴独眼开始在山里肆虐,先后攻破了山区的几个城镇,还打下了好几股不服从他命令的土匪。
也许真的是念在乌鸦卖武器的情分,所以对乌鸦这边并没有新动作,但是更南边这里的李清远的势力范围确受到了影响。
好在南进并不是吴独眼的主要方向,所以两边虽然有冲突,但是吴独眼并没有心情处理这边的事情,都是几个小喽啰的小打小闹。
李清远说的吴独眼的新动作倒不是指他和自己冲突的事情,而是根据安排的卧底通报,吴独眼正在打山西那边一家没落皇商的主意。
李清远对于他这种想法是非常支持的,但是李清远可是听说这些皇商在朝廷是都有代言人的,甚至八大皇商能直接跟皇帝递话,所以惹不起。
李清远倒是不怕吴独眼把事情搞大,实际上,李清远对于真定府的这种隐瞒不报就非常不满,他这一瞒李清远不仅没有落得好处,反而因为封山日子更难过了。
这次吴独眼收拾皇商李清远正好用他探探路,看看这些皇商的水到底有多深,为下一步自己的行动也提供一个参考意见。
吴独眼对付的这一件姓刘,祖上是跟着八大皇商之一的乔家有过从龙之功的,后来大清虽然没有大封大赏,但是他们借着乔家的实惠迅速发家。
极盛时,整个辽县往北有十分之一的山林之地都是他家的,贩卖皮货的铺子都开到北海,不过后来家里在雍正年间得罪了皇上,被皇上追债。
家族瞬间败落,但是常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他刘家已然落败,但是在辽县依旧是响当当的大家族,他刘家大院依山傍水,地势雄奇,据说有五龙盘柱之势。
不要小看这一个大院,足足有七进之多,墙高砖厚比起一般的市镇都要难以攻打,多少土匪打这个院子的主意都折戟沉沙。
为何吴独眼非相中这个刘家院子了呢,那是应为在太行山土匪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传说刘家大院的银库里有一百个银冬瓜,一个一万两。
这可是整整一百万两银子啊,谁听了不流口水,这银冬瓜是山西土财主们的一种流行的防盗手段,把银子融化铸造成一个大银疙瘩,你搬搬不动,抬不好抬。
就算一两个小偷进了银库,这大冬瓜你也搬不走,扛不动,甚至一般的马车都运不走,它稍有颠簸,指不定就轱辘到哪里去了。
反正刘家肯定是有这样的银冬瓜的,但是到底有多少就没有人知道了,不过据传说,当年为了修刘家大院,刘家先后投入的有一百多万两银子,所以真的有一百个银冬瓜也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