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乌三娘也没有参加这些人的葬礼,李清远也只来得及给他们敬了几杯酒,然后匆匆的收拾物资,准备连夜出发。
经管李清远觉得如果梵伟闹起来会吸引清军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但是人总不能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万一他不成功了呢?他没有按李清远预期的那样迅速壮大,或者因为清军认真了起来,梵伟迅速的被剿灭,这些可能性都是有的。
再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清廷已经能确定山东的山里还盘踞着另一伙土匪,只是他们现在还不太清楚这伙土匪的真正实力罢了。
但是如果对方反应过来了呢?早知道能打败三万清军的队伍,已经能让清廷重视并全力应对了,所以李清远既要把欺骗战术使用下去,又要做好随时对敌的准备。
部队经过这一战精气神明显好了很多,特别是看着更加自信了,这样一来这支部队也就算练成了。
回去之后李清远立刻着手部队的改编计划,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去掉了旅长,直接三个营一个团,三个团一个师。
这样山东的部队就被编成三个师,还剩下两个营则编成教导旅,三个师分成三个方向驻扎,往西北防御济南方向的来敌,往西南防御河南江苏方向,往东防御登州和清军从其他地方渡海。
教导旅继续驻扎在老巢训练新部队,一旦敌人从一个方向来那另外两个方向就从侧翼支援,若是敌人全面包围那么就各自防御把鬼子引到山里开展游击战,等待教导旅支援攻击敌人一路。
李清远面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制定了各种应对战术,给这些师长团长和营长接连上了十天的课,李清远对于清军的进攻规模估计是两万到十万之间。
这十天以来,乾隆一直在处理山东的这些军官,但是新的军队调动的消息还没有收到。
倒是梵伟那边搞的有声有色,那边今年大旱,地方官员不仅不想着赈济灾民,还加重税负,加收南巡特被供奉。
乾隆数次南巡,这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南巡的潜规则,例如皇上免了各地正赋,他们就加收杂税,然后让各地地主商人百姓供奉南巡经费,总之乾隆觉得他南巡花的是朝廷的钱是各地官员商人百姓的“供奉”,但是这种供奉到底是真的供奉还是假的他确不管。
各地官员上下其手之下,要是正常年景百姓吃糠喝稀或者卖儿卖女的还能勉强维持,但是一到了灾年,这些百姓就难以为继了,就像现在的微山湖附近。
饿殍遍地,遍地原本应该郁郁葱葱的树林都是白花花的,那并不是人骨,而是树皮被剥光之后的景象。
三儿就是其中一员,一家人出来逃难,各地城门紧闭,先是奶奶支持不住倒下了。
全家一起草草的埋了奶奶,继续上路,路上爹爹因为去偷地主家的麦子被地主打死了,娘带着小三和妹妹继续逃往徐州。
在之后,三儿饿昏了,等醒来,自己的母亲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三儿护着母亲的尸体和周围的人大打出手,他紧握着菜刀护着妹妹还有母亲的尸体,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食客”
那些人就站在不远处,看着摇摇欲坠的三儿一支打手拉着妹妹,另一支手扶着断墙。
但是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如果坚持不住,他还有妹妹和娘都会被拉进树林放进锅里吧?
三儿渐渐绝望,这时前面突然传来喊声:“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跟着梵教主吃饱饭……”
没有什么能比一顿饱饭更有吸引力的了,那些围在三儿周围的人立刻围了过去,三儿也很心动,草草的埋了他娘也寻着队伍的方向找了过去。
三儿找到队伍的时候,他们正在围攻一个村庄,人就是有从众心理,一个两个人或许不敢打这些村庄的主意,但是只要大家一起,就没有人会害怕了。
何况这位梵教主的队伍还是有真本事的,随着教徒一声:“天雷起!”的喊声,只见寨墙那边轰隆一声巨响,三儿远远的看到一闪火光,一阵烟尘,寨墙在烟尘中倒塌了大半。
难民一阵欢呼着一拥而入,梵教主的人站在粮食堆上给难民煮粥,看着一包一包的粮食,难民都围在周围,心里从没有过的踏实。
三儿和妹妹应为年纪小,所以一人只分到了半碗粥,不过这半碗也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第二天,早上又是一人一碗粥,但是加入战斗营的人可以额外获得一个窝窝头,三儿去试了一下,竟然奇迹般地成功了。
原来这个时候的梵伟正在极速膨胀的过程中,想加入的就能加入,不需要什么考核,也不分什么男女老幼。
三儿分到一根削尖的竹子,竹子上面还带着几个分叉,据说戚家军当年就是这么用的,这样的东西叫做狼铣或者什么的,三儿也不懂,但是有了这个堵住,敌人就很难近身。
就是有点重,三儿勉强能举起十个数就要歇歇,多分到的窝窝头,三儿跟妹妹一人一半。
两人跟着梵教主的队伍在村子里休息了两天就去了离岗集,那里是一个大镇,三儿被安排在城下呐喊助威,三儿跟着大家喊着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突然前面传来冲锋的命令,三儿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跟大家一起涌向城墙,城墙上有三百多乡兵面对几千人的冲锋也是无能为力,接着又一声天雷起,然后轰隆一声城墙塌了,大家跟着欢呼着涌进镇子。
梵教主的亲兵围住了镇子上最富的几家,三儿的营也分到一户,大家跟着营长打破对方家门,只管抢,营长去了这家后院的绣楼,其他人也去寻找自己的目标。
三儿年纪虽然小,但是他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第一个冲进厨房抢到了半袋米,一块腊肉。
面对想过来抢他东西的人,他再次拿出了那把菜刀,大家都不敢再上前了。
三儿第一次觉得跟着梵教主真好!
经管李清远觉得如果梵伟闹起来会吸引清军绝大多数的注意力,但是人总不能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万一他不成功了呢?他没有按李清远预期的那样迅速壮大,或者因为清军认真了起来,梵伟迅速的被剿灭,这些可能性都是有的。
再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清廷已经能确定山东的山里还盘踞着另一伙土匪,只是他们现在还不太清楚这伙土匪的真正实力罢了。
但是如果对方反应过来了呢?早知道能打败三万清军的队伍,已经能让清廷重视并全力应对了,所以李清远既要把欺骗战术使用下去,又要做好随时对敌的准备。
部队经过这一战精气神明显好了很多,特别是看着更加自信了,这样一来这支部队也就算练成了。
回去之后李清远立刻着手部队的改编计划,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去掉了旅长,直接三个营一个团,三个团一个师。
这样山东的部队就被编成三个师,还剩下两个营则编成教导旅,三个师分成三个方向驻扎,往西北防御济南方向的来敌,往西南防御河南江苏方向,往东防御登州和清军从其他地方渡海。
教导旅继续驻扎在老巢训练新部队,一旦敌人从一个方向来那另外两个方向就从侧翼支援,若是敌人全面包围那么就各自防御把鬼子引到山里开展游击战,等待教导旅支援攻击敌人一路。
李清远面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制定了各种应对战术,给这些师长团长和营长接连上了十天的课,李清远对于清军的进攻规模估计是两万到十万之间。
这十天以来,乾隆一直在处理山东的这些军官,但是新的军队调动的消息还没有收到。
倒是梵伟那边搞的有声有色,那边今年大旱,地方官员不仅不想着赈济灾民,还加重税负,加收南巡特被供奉。
乾隆数次南巡,这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南巡的潜规则,例如皇上免了各地正赋,他们就加收杂税,然后让各地地主商人百姓供奉南巡经费,总之乾隆觉得他南巡花的是朝廷的钱是各地官员商人百姓的“供奉”,但是这种供奉到底是真的供奉还是假的他确不管。
各地官员上下其手之下,要是正常年景百姓吃糠喝稀或者卖儿卖女的还能勉强维持,但是一到了灾年,这些百姓就难以为继了,就像现在的微山湖附近。
饿殍遍地,遍地原本应该郁郁葱葱的树林都是白花花的,那并不是人骨,而是树皮被剥光之后的景象。
三儿就是其中一员,一家人出来逃难,各地城门紧闭,先是奶奶支持不住倒下了。
全家一起草草的埋了奶奶,继续上路,路上爹爹因为去偷地主家的麦子被地主打死了,娘带着小三和妹妹继续逃往徐州。
在之后,三儿饿昏了,等醒来,自己的母亲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妹妹,三儿护着母亲的尸体和周围的人大打出手,他紧握着菜刀护着妹妹还有母亲的尸体,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食客”
那些人就站在不远处,看着摇摇欲坠的三儿一支打手拉着妹妹,另一支手扶着断墙。
但是他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如果坚持不住,他还有妹妹和娘都会被拉进树林放进锅里吧?
三儿渐渐绝望,这时前面突然传来喊声:“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跟着梵教主吃饱饭……”
没有什么能比一顿饱饭更有吸引力的了,那些围在三儿周围的人立刻围了过去,三儿也很心动,草草的埋了他娘也寻着队伍的方向找了过去。
三儿找到队伍的时候,他们正在围攻一个村庄,人就是有从众心理,一个两个人或许不敢打这些村庄的主意,但是只要大家一起,就没有人会害怕了。
何况这位梵教主的队伍还是有真本事的,随着教徒一声:“天雷起!”的喊声,只见寨墙那边轰隆一声巨响,三儿远远的看到一闪火光,一阵烟尘,寨墙在烟尘中倒塌了大半。
难民一阵欢呼着一拥而入,梵教主的人站在粮食堆上给难民煮粥,看着一包一包的粮食,难民都围在周围,心里从没有过的踏实。
三儿和妹妹应为年纪小,所以一人只分到了半碗粥,不过这半碗也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第二天,早上又是一人一碗粥,但是加入战斗营的人可以额外获得一个窝窝头,三儿去试了一下,竟然奇迹般地成功了。
原来这个时候的梵伟正在极速膨胀的过程中,想加入的就能加入,不需要什么考核,也不分什么男女老幼。
三儿分到一根削尖的竹子,竹子上面还带着几个分叉,据说戚家军当年就是这么用的,这样的东西叫做狼铣或者什么的,三儿也不懂,但是有了这个堵住,敌人就很难近身。
就是有点重,三儿勉强能举起十个数就要歇歇,多分到的窝窝头,三儿跟妹妹一人一半。
两人跟着梵教主的队伍在村子里休息了两天就去了离岗集,那里是一个大镇,三儿被安排在城下呐喊助威,三儿跟着大家喊着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突然前面传来冲锋的命令,三儿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就跟大家一起涌向城墙,城墙上有三百多乡兵面对几千人的冲锋也是无能为力,接着又一声天雷起,然后轰隆一声城墙塌了,大家跟着欢呼着涌进镇子。
梵教主的亲兵围住了镇子上最富的几家,三儿的营也分到一户,大家跟着营长打破对方家门,只管抢,营长去了这家后院的绣楼,其他人也去寻找自己的目标。
三儿年纪虽然小,但是他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第一个冲进厨房抢到了半袋米,一块腊肉。
面对想过来抢他东西的人,他再次拿出了那把菜刀,大家都不敢再上前了。
三儿第一次觉得跟着梵教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