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如意和玉华出了前殿,外面马车已经备好,可走到赵夫人和薄夫人两个人牵着各自的孩子站在马车的旁边,初春的风尚冷,刘友身体健壮,年纪又大了一些,看着倒还好,刘恒小脸都冻得发白了,瘦弱的小身体紧紧的靠着薄夫人的腿,还时不时的抽一下鼻子。
见我们走近,赵夫人和薄夫人忙施礼道:“臣妾见过皇后娘娘。”
我微微皱了皱眉,问道:“你们在这里做什么?风寒得很,别把孩子给冻坏了。”
赵姬瑟缩的看了我一眼,嗫嚅着道:“娘娘,友儿和恒儿也想跟随您到老太爷的府去磕头。孩子虽小,这点孝心还是要有的。”
我瞟了薄青一眼,见她垂着头,一手紧紧揽着刘恒,却只是不作声。略一沉吟,知道赵姬这句话倒也名正言顺,刘友和刘恒虽是庶出,到底也是正牌的孙子。孙子探望爷爷,总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自己若硬是拦着不让见,反而显得心胸太过狭窄了。便点头道:“那也好,让人替你们备车,跟在后面来就是。”顿了顿,对薄青道:“恒儿身体差,你就先带着他坐我车上,再在风头上这么站着,回头怕是又要病了。”
说罢,扶着一名内侍的手登上马车,然后是玉华跟着进来,再后面就是薄青,她抱着刘恒也低头上了马车。
大汉朝初建,刘邦基本上还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作风。虽然是皇后地御驾。也只是比普通的马车宽敝些罢了,若论精致,却还比不上当初给张良特制的那辆。不过,车内的炭炉早已经燃起,小小的空间里暖哄哄的,有那么一股焦炭与熏香相掺杂的气味。
我轻轻撩开车帘,见如意已经骑上了一匹白马。他岁数虽还不大,可自幼在饮食方面相当富足,发育得便比一般孩子要高上几分。再加上一直有骑射高手的悉心教导,远远看去,身姿高挑挺拔,丝毫也不输给旁边骑马随行的侍卫。自己地孩子。总是看着百样都好。我的嘴角不禁含起一丝微笑,放下车帘,这才把目光放到小刘恒的身上。
只见他肤色微黄,四肢瘦弱。坐在薄青的身边,睁大眼睛看着我。虽只是个三、四岁地孩子,神情却相当从容镇定。
“恒儿的身体怎么一直也没见好?”我道,“当初生下来的时候。也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按说皇宫里什么也不缺,怎么孩子倒越长越瘦了。”
薄青将刘恒又向身边揽了揽。低声道:“臣妾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按说吃穿一应都不曾委屈他。可就是看着他病恹恹地,请医官来看了几次。却也没说什么,只开了些和脾胃的药,好在他虽然柔弱,但精神倒还好,也就罢了,兴许长大些就好了。”
我看着小刘恒的眼神,沉吟了一下,道:“我记得你以前提过让恒儿认我为义母,当时戚姬那种情况你也是知道的,我如答应了,倒像要和她抢孩子似地。如今却不必顾虑这些,若你还有心,那我就把恒儿接到我的椒房殿来。”
薄青眼神滞了一下,有些勉强的笑道:“娘娘错爱,臣妾和恒儿实不敢当。可是您看恒儿如今之般模样,送到椒房殿去,只怕拖累了娘娘。”顿了顿,咬着唇又低声道:“不瞒娘娘,自恒儿出生以来,皇上从未去过薄青那里,诺大地宫殿,有恒儿在,才多少有些人气。”
我凝视着她,过了片刻才淡淡笑了一下:“我也只是这么一说罢了,你不用放在心上。其实论起来,满宫里地这些女人们,我也只和你渊源深些。恒儿是我看着生下来地,也是我第一个抱的他,心里自然格外地多些疼惜。你若舍不得那就算了,孩子在亲娘身边也是好的。”
“多谢娘娘。”薄青在车厢内俯身低头道。
我有些怅然若失,联想起当初在彭城碰上的薄青,却怎么也和眼前的她合不到一处。当初的她虽然狼狈不堪,但总还有股生气,不像现在这样谨慎得甚至有些瑟缩。
自己
无甚意思,便用手撑着头,闭目养神。大约是这几日一会儿竟浅浅的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听得玉华轻声唤了一声:“母后。”一惊睁眼,感觉车已然停下,再转眼看去,车帘撩开,薄青带着刘恒已经下车侍立在一旁。不由得暗自摇头,心里知道自己靠那颗金丹虽然能延续生命,但精力却已大不如前。
刘邦称帝后,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但并不在宫中居住,而是在紧邻长乐宫的地方建了一座占地足有上百亩的太上皇行宫。对于皇家来说,孝道永远放在第一位,所以若论起豪奢,这座行宫比长乐宫还要更甚几分。宫里有的,这里肯定有,宫里没有的,这里也有。我与刘家的关系素来极淡,只在行宫落成的时候,为太公庆贺乔迁之喜的时候来过,这回也才第二次而已。
这会儿行宫的大门拉开,一堆人立在门前相迎,打头的一个便是秀儿,后面则跟着刘仲夫妇。
“母后。”秀儿匆匆行了一礼,便拎着袍摆小步跑过来抱住了我的胳膊。这个懂事的孩子其实才十三岁而已,若在后世,也不过是刚刚小学毕业的光景,可现在贵为公主的她却主动承担起了替父母尽孝道的责任。
“我的乖秀儿。”我一把揽住了秀儿,细细看着她。一段日子没见,这孩子的个子出挑了些,脸上原有的一点婴儿肥也神奇般的消失了,眉目如画,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见过皇后娘娘、太子殿下。”门前的众人一齐跪倒施礼。这些人多是刘氏族人,现在刘太公这一支发达了,一些关系近些的便都依附了过来。
我放开秀儿,微微俯了俯身,客客气气地道:“二哥请起。”刘仲终究还是刘邦的二哥,受他这么大的礼细论起来并不很恰当,何况我也知道他为什么要巴巴的到行宫的大门迎我,还要当诸多族人的面这么谦卑给我行礼。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而刘仲究竟想向我求什么,我也很明白。
大汉建立后,刘邦曾经封过一批刘姓诸王,其中刘仲的封地就在代国,是为代王。其实刘邦封他这个代王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他当初不得志的时候,在家里没少被刘仲和他老婆欺负,当时刘仲能做买卖,算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刘邦却是个典型的败家子,所以一家人自然而然的便偏向了刘仲那边。亲兄弟之间倒也不至于多么记恨,但总归有些不痛快,所以在封王的时候,刘邦便把刘仲丢到了那个偏远荒芜的边境之地——代国。
代国这地方,不仅偏远贫困,而且还时常被匈奴人抢掠,百姓不得安定,自然经济生产就更加上不去了。上次匈奴人袭来,韩王叛离,刘邦率兵亲征。却哪里知道代王刘仲胆子小,见匈奴人兵势汹汹,竟等不及刘邦军到,自己带着妻妾和数百亲兵逃回了长安,把代国的百姓丢给了匈奴人。幸好匈奴人的军队大部分集中在韩国境内,只有一些零散的部落人马跑到了代国境内,总算损失不大。
等刘邦在路上接到消息的时候,刘仲已经逃回了长安,躲在刘太公的太上皇行宫里,刘邦虽然气恼,却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派人冲进太上皇行宫把刘仲揪出来砍头吧。也只能等自己回长安以后再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哪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到长安。
“娘娘,殿下,这边请。”刘仲陪着笑脸在前面引着路。
“二哥,您先请。”我微然一笑,跟着刘仲踏进了行宫的大门,如意和秀儿随后,最后才是由赵夫人和薄夫人抱在怀里的刘友和刘恒。
见我们走近,赵夫人和薄夫人忙施礼道:“臣妾见过皇后娘娘。”
我微微皱了皱眉,问道:“你们在这里做什么?风寒得很,别把孩子给冻坏了。”
赵姬瑟缩的看了我一眼,嗫嚅着道:“娘娘,友儿和恒儿也想跟随您到老太爷的府去磕头。孩子虽小,这点孝心还是要有的。”
我瞟了薄青一眼,见她垂着头,一手紧紧揽着刘恒,却只是不作声。略一沉吟,知道赵姬这句话倒也名正言顺,刘友和刘恒虽是庶出,到底也是正牌的孙子。孙子探望爷爷,总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自己若硬是拦着不让见,反而显得心胸太过狭窄了。便点头道:“那也好,让人替你们备车,跟在后面来就是。”顿了顿,对薄青道:“恒儿身体差,你就先带着他坐我车上,再在风头上这么站着,回头怕是又要病了。”
说罢,扶着一名内侍的手登上马车,然后是玉华跟着进来,再后面就是薄青,她抱着刘恒也低头上了马车。
大汉朝初建,刘邦基本上还保持着一些艰苦朴素的作风。虽然是皇后地御驾。也只是比普通的马车宽敝些罢了,若论精致,却还比不上当初给张良特制的那辆。不过,车内的炭炉早已经燃起,小小的空间里暖哄哄的,有那么一股焦炭与熏香相掺杂的气味。
我轻轻撩开车帘,见如意已经骑上了一匹白马。他岁数虽还不大,可自幼在饮食方面相当富足,发育得便比一般孩子要高上几分。再加上一直有骑射高手的悉心教导,远远看去,身姿高挑挺拔,丝毫也不输给旁边骑马随行的侍卫。自己地孩子。总是看着百样都好。我的嘴角不禁含起一丝微笑,放下车帘,这才把目光放到小刘恒的身上。
只见他肤色微黄,四肢瘦弱。坐在薄青的身边,睁大眼睛看着我。虽只是个三、四岁地孩子,神情却相当从容镇定。
“恒儿的身体怎么一直也没见好?”我道,“当初生下来的时候。也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按说皇宫里什么也不缺,怎么孩子倒越长越瘦了。”
薄青将刘恒又向身边揽了揽。低声道:“臣妾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按说吃穿一应都不曾委屈他。可就是看着他病恹恹地,请医官来看了几次。却也没说什么,只开了些和脾胃的药,好在他虽然柔弱,但精神倒还好,也就罢了,兴许长大些就好了。”
我看着小刘恒的眼神,沉吟了一下,道:“我记得你以前提过让恒儿认我为义母,当时戚姬那种情况你也是知道的,我如答应了,倒像要和她抢孩子似地。如今却不必顾虑这些,若你还有心,那我就把恒儿接到我的椒房殿来。”
薄青眼神滞了一下,有些勉强的笑道:“娘娘错爱,臣妾和恒儿实不敢当。可是您看恒儿如今之般模样,送到椒房殿去,只怕拖累了娘娘。”顿了顿,咬着唇又低声道:“不瞒娘娘,自恒儿出生以来,皇上从未去过薄青那里,诺大地宫殿,有恒儿在,才多少有些人气。”
我凝视着她,过了片刻才淡淡笑了一下:“我也只是这么一说罢了,你不用放在心上。其实论起来,满宫里地这些女人们,我也只和你渊源深些。恒儿是我看着生下来地,也是我第一个抱的他,心里自然格外地多些疼惜。你若舍不得那就算了,孩子在亲娘身边也是好的。”
“多谢娘娘。”薄青在车厢内俯身低头道。
我有些怅然若失,联想起当初在彭城碰上的薄青,却怎么也和眼前的她合不到一处。当初的她虽然狼狈不堪,但总还有股生气,不像现在这样谨慎得甚至有些瑟缩。
自己
无甚意思,便用手撑着头,闭目养神。大约是这几日一会儿竟浅浅的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耳边听得玉华轻声唤了一声:“母后。”一惊睁眼,感觉车已然停下,再转眼看去,车帘撩开,薄青带着刘恒已经下车侍立在一旁。不由得暗自摇头,心里知道自己靠那颗金丹虽然能延续生命,但精力却已大不如前。
刘邦称帝后,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但并不在宫中居住,而是在紧邻长乐宫的地方建了一座占地足有上百亩的太上皇行宫。对于皇家来说,孝道永远放在第一位,所以若论起豪奢,这座行宫比长乐宫还要更甚几分。宫里有的,这里肯定有,宫里没有的,这里也有。我与刘家的关系素来极淡,只在行宫落成的时候,为太公庆贺乔迁之喜的时候来过,这回也才第二次而已。
这会儿行宫的大门拉开,一堆人立在门前相迎,打头的一个便是秀儿,后面则跟着刘仲夫妇。
“母后。”秀儿匆匆行了一礼,便拎着袍摆小步跑过来抱住了我的胳膊。这个懂事的孩子其实才十三岁而已,若在后世,也不过是刚刚小学毕业的光景,可现在贵为公主的她却主动承担起了替父母尽孝道的责任。
“我的乖秀儿。”我一把揽住了秀儿,细细看着她。一段日子没见,这孩子的个子出挑了些,脸上原有的一点婴儿肥也神奇般的消失了,眉目如画,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
“见过皇后娘娘、太子殿下。”门前的众人一齐跪倒施礼。这些人多是刘氏族人,现在刘太公这一支发达了,一些关系近些的便都依附了过来。
我放开秀儿,微微俯了俯身,客客气气地道:“二哥请起。”刘仲终究还是刘邦的二哥,受他这么大的礼细论起来并不很恰当,何况我也知道他为什么要巴巴的到行宫的大门迎我,还要当诸多族人的面这么谦卑给我行礼。
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而刘仲究竟想向我求什么,我也很明白。
大汉建立后,刘邦曾经封过一批刘姓诸王,其中刘仲的封地就在代国,是为代王。其实刘邦封他这个代王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他当初不得志的时候,在家里没少被刘仲和他老婆欺负,当时刘仲能做买卖,算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刘邦却是个典型的败家子,所以一家人自然而然的便偏向了刘仲那边。亲兄弟之间倒也不至于多么记恨,但总归有些不痛快,所以在封王的时候,刘邦便把刘仲丢到了那个偏远荒芜的边境之地——代国。
代国这地方,不仅偏远贫困,而且还时常被匈奴人抢掠,百姓不得安定,自然经济生产就更加上不去了。上次匈奴人袭来,韩王叛离,刘邦率兵亲征。却哪里知道代王刘仲胆子小,见匈奴人兵势汹汹,竟等不及刘邦军到,自己带着妻妾和数百亲兵逃回了长安,把代国的百姓丢给了匈奴人。幸好匈奴人的军队大部分集中在韩国境内,只有一些零散的部落人马跑到了代国境内,总算损失不大。
等刘邦在路上接到消息的时候,刘仲已经逃回了长安,躲在刘太公的太上皇行宫里,刘邦虽然气恼,却也拿他没办法,总不能派人冲进太上皇行宫把刘仲揪出来砍头吧。也只能等自己回长安以后再处理这件棘手的事情。哪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到长安。
“娘娘,殿下,这边请。”刘仲陪着笑脸在前面引着路。
“二哥,您先请。”我微然一笑,跟着刘仲踏进了行宫的大门,如意和秀儿随后,最后才是由赵夫人和薄夫人抱在怀里的刘友和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