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在接管孙承宗的军队后,马上就大呼小叫起来:“在册兵力十一万,实际只有五万军队”。孙承宗对此回应说:“既然你说只有五万人,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饷吧”!
高第对此,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
高第到底接管了多少军队,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
因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论高第接管了多少军队,但这枝军队从前一直也是按十一万人领取军饷的。如果高第一上任,马上就让这枝军队以后按五万军队领取军饷,那高还想活着离开那枝军队吗?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高第真的只接管了五万军队;面对孙承宗的回答,恐怕也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了。因为孙承宗的回答是一种极尽高明的回答。
“既然你说只有五万军队,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取军费吧!”面对孙承宗这种极尽高明的回答,高第除了赶快承认自己从前是胡说八道外,还能说什么呢?因为这枝军队实际有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枝军队从前一直都按十一万人领取军饷的,如果这枝军队下个月领到的军饷就剩下一小半了;你叫高第如何向这枝军队交待?
在这个过程中,明帝国上上下下与《皇帝新装》中的童话人物没有任何分别!
皇帝也好,大臣们也好,谁也看不到“皇帝的新装”在哪里,但大家都异口同声说看到了;满街的人都看不到“皇帝的新装”在哪里,但大家也异口同声的都说自己看到了。
大明帝**队中到底有多少人?这完全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如果有敢扯着脖子说自己就是没有看到这件新装,那他肯定是不想在帝国政府中混下去了。
军队说自己有十万大军,那帝国政府就得按十万人饷;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所谓的十万大军,水分大到天上去了。但谁就这种问题揪不住放呢?
军队说自己有十万大军,那帝国政府就按十万人饷,即使帝国政府无力全额放,那它也只有在帐面上欠着;帝国政府绝不能说自己给这枝军队足了饷银。
后世郑板桥曾说过“难得糊涂”。在这种问题上上,明帝国政府不糊涂不行啊!如果帝国政府真的去面对这种问题,谁去核实各地军队实际人数呢?如果帝国政府真的去面对这种问题,下个月的军饷应该按什么标准给军队放呢?
稳定压倒一切!
在帝国边防、社会一片动荡之际;如果帝国政府去大力整顿军队,万一把军队给整得炸了窝,到时怎么办呢?如果真出现了这种后果,那可以肯定一件事,谁在这件事上嚷嚷得最凶,谁肯定会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这从刘懋整顿驿站系统可以看出来。
帝国政府的官僚(所谓的邪党、所谓的阉党、所谓的东林党),在这种问题上,大家总能达成共识。面对正经的军国大事,官僚集团们通常都会保持着惊人一致的态度。因为大家无论有着怎样的矛盾,但实质上都是官僚,所以面对正经军国大事,那从来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帝国边防、社会一片动荡之际;如果帝国政府去大力整顿军队,万一把军队给整得炸了窝,到时怎么办呢?更主要的问题是,哪个官员敢干这种随时可能把天给捅下来的事?
高第无论接管多少军队;面对孙承宗的回答也都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无论高第接管了多少军队,但这枝军队从前按十一万人领取军费,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如果高第一接任,就让这枝军队以后按五万人领取军费,那高第就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这枝军队,这枝军队肯定也不会原谅他。
如果说那里在册兵力有十一万,而高第真能接管了十一万军队;那我们又是把政治当童话讲了!在明末军队那种普遍虚报、滥冒的背景下;孙承宗统率的军队就真的免俗吗?泪痕无意否定孙承宗的人格,泪痕只想说,孙承宗不可能有本事让当时军队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贪污消失罢了。
林则徐刚到两广,指着两广全体官员说:你们中谁敢说自己没有贪污过?林则徐把那里的官员都渺翻了,因为他们实在称得到无官不贪。
泪痕相信林则徐没有贪污过,但林则徐曾经主管过地方,官员就真的会普遍廉洁吗?如果我们不把政治当童话讲,就应该知道林则徐曾经管理过的地方也是无官不贪的,例外那是极少数。
虚冒军费;绝不是代表着孙承宗的个人利益;孙承宗即使廉洁、能干,但他显然不可能有力量把这廉洁强加给普遍的下属。
吴襄对皇帝说“臣罪万死,臣按册兵力八万。核其实三万余人,非几粮食不足以养一兵,此各边通弊,不自关门始。”“若三万人皆战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绥寇纪略补遗》。
从后来关宁军队的状态去看;高第所说的话,真的是信口开河吗?
再从宁锦之战时,面对满清五六万军队,关宁主力大军都不敢走出城门一步的事实,高第所说的话真的是信口开河吗?
在宁锦之战时“明有关内兵4万,关外兵8万,四上援兵3万,共久有官兵15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后金以五六万精兵围困锦州,明朝军同后金军相比,既占有时间的优势,也战有空间的优势。”(阎崇年所著《袁崇焕传》)
关宁有十一二万足额的军队,还数万援军;面对五六万敌军;主力大军竟然连城门都不敢走出一步。这好理解吗?
真正的原因只能是:关宁军队与明帝国其它军队相比,也无非是五十与一百步之别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明帝**队在宁锦之战时,所拥有的只是帐面上的兵力优势(这帐面上的十五万军队,实额到底是多少,实在让人一点也不敢乐观了;至于合格的士兵有多少,就更让人不敢乐观了),也正因为如此,明帝国前敌统帅根本不敢率主力出城;因为出城的结果就是随时会全军覆灭。
十五万军队,面对敌五六万军队;主力大军竟然一步城门也不敢走出去。最后敌人撤军了,前敌统帅除了没完没了的向政府大写捷外,主力大军仍然是只敢躲在城里面。这种战役,之所以会被吹嘘空前的大捷,无非是因为在明帝国那种腐烂的军事背景下;一个统帅能打出这种仗也让人以为是奇迹了!
高第到底接管了多少军队,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但高第说在册十一万军队,他只接管了五万人;显然绝不是为了陷害孙承宗而说的。
因为军队到底有多少人,政府随便派个高级官员到前线就可以知道。高第在这种问题上,敢信口开河吗?
所谓高第有魏忠贤支持,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的陷害孙承宗,那更经不起任何推敲。
所谓高第是“阉党”那纯粹没有任何根据,崇祯初年,崇祯皇帝决心要把“阉党”一网打尽;但东林党为的官员却只找了四十多个“阉党”交差;(当然了,这四十多人中肯定没有高第)。崇祯皇帝对此大怒,因为找到了“阉党‘太少了。于是以东林党为的官员又多找了几十个“阉党”交差;(当然了,又加上的这几十个肯定也没有高第)。皇帝对此仍然大怒,因为“阉党”还是太少。于是东林党为的官员咬了咬牙一共抓出近三百个“阉党”,但就是如此也没有把高第给列入“阉党”之中。注第真是所谓的“阉党”,为什么会在这种背景下都没有被列入“阉党”名单之中呢?
难道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禀承“阉党”意志陷害孙承宗的坏人,东林党人还有什么客气的?
事实上,所谓的“阉党”有几个人比高第的罪行更大呢?据说他秉承“阉党”意志大肆破坏帝国边防(如果没有袁崇焕,敌人军队就差一点长驱中原了);当然了,据说他更秉承“阉党”意志陷害孙承宗,而且态度恶劣的让人指;孙承宗明明交给他十一万军队,他却说只见到了五万军队,如果孙承宗真被扣上这种罪行,那孙承宗有几颗脑袋够让人砍的?
高第上述罪行,在当时只要有一种说法被人们认可,那高第就是给主持清查“阉党”的官员一百万两银子,也没有人敢把他剔出“阉党”名单中!因为一个人如果干了这种事都能剔出“阉党”名单中,那崔呈秀还自杀个什么劲呢?
显然后来对高第的这种种说法,只是后人为了美化东“林光辉革命史”编造出来的。因为高第上述罪行如果被人们普遍认可那高第在“阉党”名单中,肯定得列在最前排,肯定马上就会被正法的。
但?只有把高第打成了“阉党”,才可以证明在辽东边防问题上,始终存在着“阉党”与东林党两条路线斗争;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成天不干实事就知道党争,遂也变得非常伟大了。
帝**队普遍贪冒军饷,这代表的绝不是某个将帅的利益、甚至都不只是军队各级将领的利益;甚至都不只是上层利益群体的利益;他所代表的是盘根错节的、普遍人交织在一起的利益。
我们知道,将领可以在这里吃空饷、私役军士;各级官员可以在这里收取将领给的贿赂;而依靠军队混饭吃的底层民众也是非常之多的。如果你针对这个问题去大做文章,那么所得罪的人,肯定是成千上万、人山人海。
这从刘懋清理驿站系统的结果可以看出来。
对于这种利益,是没有人敢触及的;孙承宗在辽东没有引得天翻地覆、举国一片哗然;本身就证明他没有敢大刀阔斧的砍杀这种利益。孙承宗的成功,仅仅是这种利益群体容许范围内做了非常有限的改革。“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明史、孙承宗传》
高第说军队实际兵力与在册兵力相差很远,也许仅仅是为了推卸自己责任罢了(因为如果他失败了,可以把责任推在这上面);但很可惜他利令智晕,竟然犯了政坛大忌!因为他这样一句话,所得罪的人实在已成千上万了;最简单面对孙承宗那一句话,他马上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孙承宗那一句话实在震耳欲聋啊!既然你说只有五万人,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饷吧。不论这枝军队有几个人,他一直都是按十一万人领饷的,如果你下个月就给拿回五万人的饷银回去,这枝军队恐怕能生吃了你!
高第还算识实务,所以他马上“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大家看他如此识实务,所以也就没有追究他这种错误了。在万恶的“阉党”统治时,没有人追究过他这种罪恶;在崇祯初年彻底清算“阉党”罪恶之时,也没有人曾追究过高第这种罪恶。
所以一个叫陆万龄的学生,只因对魏忠贤拍马屁拍的过于离谱(除此这位老兄什么错也没有),于是就被列入“阉党”砍了脑袋。而高第这种禀承“阉党”意志一心破坏帝国边防的恶人,一心往死里整孙承宗的坏人,竟然没有被列入“阉党”,更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是什么逻辑?
东林党人在查办“阉党”时,就报着这种逻辑?
既然想诬陷高第是“阉党”,就应该把谎编得圆点;一方面说高第是“阉党”,更为他栽了耸人听闻的罪名,在帝国皇帝让东林党主持清查“阉党”之时,却不去把高第清查出来,这叫什么事?
当然了,所谓王化贞是“阉党”也是这种经典的历史谎言。
东林党控制着话语权,所以他们所说的话通常肆无忌殚,当然他们所说的话通常都是破绽百出;但谎话千遍成真理,于是后人常常只能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历史。
高第与孙承宗这段故事,人们自然会倾向于相信孙承宗代表正义、高第代表邪恶。更以高第“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证明高第那是丧心病狂的陷害孙宗宗。
但?这不过是一出中国版的《皇帝新装》。但?这无非是明末政府存在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正因为如此,高第在史书上虽然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肆无忌惮的“阉党”小人;但在当时却显然没有人这样认为。
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崇祯当皇帝后,清查“阉党”的工作是由东林党主持的;崇祯皇帝更一再逼东林党务必把“阉党”清查干净,而高第却显然没有被列入“阉党”之中;如果高第真如历史上那种形象,那东林党何以在皇帝再三逼迫下,却仍然保护高第在这种清查中逃脱噩运呢?当然了,所谓的王化贞是“阉党”,也是如此的!
孙承宗在这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伟大;而高第也绝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邪恶。
孙承宗在这里只是一个洞悉了帝国官场潜规则、并且能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还试图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高级官员、统帅;帝**事系统的这种混乱,绝不是孙承宗造就的、也不是孙承宗所能改变的。孙承宗只是一个必须适应、并能适应这种环境,还要尽力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高级官员、统帅。
高第则是一个为了推卸自己责任太过心切,而一时忘了帝国官场潜规则的官员、统帅。高第所说的话,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但这种事实,是帝国公开的秘密、一种代表着众多利益群体的帝国潜规则。所以高第说出这种话之后,马上就得“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他如果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恐怕死都不知是怎样死的。而人们也因为高第的“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所以并没有因此过份苛责过高第过错,在万恶的“阉党”统治年代里是如此的,在崇祯初年清算“阉党”罪恶之时,也显然没有一个因此过份苛责过高第。
实际上,帝国朝堂之上人们大呼小叫、高谈阔论,都在做着一幕幕类似于此的表演罢了。因为决定帝**事、政治、经济的是永远登不上台面的地、却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而帝国官员们需要说的话永远是大义凛然的、忧国忧民的、冠冕堂皇的官话。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的历史;永远是拥有话语权的东林党的光辉革命史。历史不是童话,他永远也不是正义与邪恶争斗的历史,但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通常都是这样的。
注1初,逆当死后,上欲因台谏言定「逆案」,大学士韩爌、钱龙锡不欲广搜树怨,仅列四、五十人以请。上不悦,再令尽列以闻;且曰:『皆当重治,轻则削籍』。阁臣复以数十人呈进,上怒,不称旨;命分三等:曰称颂、曰赞导、曰化。且曰:『忠贤一人在内,自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其内臣同恶者,亦当入之』。
于是案列甚广,几无遗矣。
三月辛未,廷臣上钦定「逆案」,诏刊布中外——共二百十八人,以七等定罪。(见《崇祯实录》)
高第对此,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
高第到底接管了多少军队,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
因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不论高第接管了多少军队,但这枝军队从前一直也是按十一万人领取军饷的。如果高第一上任,马上就让这枝军队以后按五万军队领取军饷,那高还想活着离开那枝军队吗?
在这种背景下,就算高第真的只接管了五万军队;面对孙承宗的回答,恐怕也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了。因为孙承宗的回答是一种极尽高明的回答。
“既然你说只有五万军队,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取军费吧!”面对孙承宗这种极尽高明的回答,高第除了赶快承认自己从前是胡说八道外,还能说什么呢?因为这枝军队实际有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枝军队从前一直都按十一万人领取军饷的,如果这枝军队下个月领到的军饷就剩下一小半了;你叫高第如何向这枝军队交待?
在这个过程中,明帝国上上下下与《皇帝新装》中的童话人物没有任何分别!
皇帝也好,大臣们也好,谁也看不到“皇帝的新装”在哪里,但大家都异口同声说看到了;满街的人都看不到“皇帝的新装”在哪里,但大家也异口同声的都说自己看到了。
大明帝**队中到底有多少人?这完全是一件“皇帝的新装”,如果有敢扯着脖子说自己就是没有看到这件新装,那他肯定是不想在帝国政府中混下去了。
军队说自己有十万大军,那帝国政府就得按十万人饷;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所谓的十万大军,水分大到天上去了。但谁就这种问题揪不住放呢?
军队说自己有十万大军,那帝国政府就按十万人饷,即使帝国政府无力全额放,那它也只有在帐面上欠着;帝国政府绝不能说自己给这枝军队足了饷银。
后世郑板桥曾说过“难得糊涂”。在这种问题上上,明帝国政府不糊涂不行啊!如果帝国政府真的去面对这种问题,谁去核实各地军队实际人数呢?如果帝国政府真的去面对这种问题,下个月的军饷应该按什么标准给军队放呢?
稳定压倒一切!
在帝国边防、社会一片动荡之际;如果帝国政府去大力整顿军队,万一把军队给整得炸了窝,到时怎么办呢?如果真出现了这种后果,那可以肯定一件事,谁在这件事上嚷嚷得最凶,谁肯定会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这从刘懋整顿驿站系统可以看出来。
帝国政府的官僚(所谓的邪党、所谓的阉党、所谓的东林党),在这种问题上,大家总能达成共识。面对正经的军国大事,官僚集团们通常都会保持着惊人一致的态度。因为大家无论有着怎样的矛盾,但实质上都是官僚,所以面对正经军国大事,那从来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帝国边防、社会一片动荡之际;如果帝国政府去大力整顿军队,万一把军队给整得炸了窝,到时怎么办呢?更主要的问题是,哪个官员敢干这种随时可能把天给捅下来的事?
高第无论接管多少军队;面对孙承宗的回答也都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无论高第接管了多少军队,但这枝军队从前按十一万人领取军费,这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如果高第一接任,就让这枝军队以后按五万人领取军费,那高第就是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这枝军队,这枝军队肯定也不会原谅他。
如果说那里在册兵力有十一万,而高第真能接管了十一万军队;那我们又是把政治当童话讲了!在明末军队那种普遍虚报、滥冒的背景下;孙承宗统率的军队就真的免俗吗?泪痕无意否定孙承宗的人格,泪痕只想说,孙承宗不可能有本事让当时军队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贪污消失罢了。
林则徐刚到两广,指着两广全体官员说:你们中谁敢说自己没有贪污过?林则徐把那里的官员都渺翻了,因为他们实在称得到无官不贪。
泪痕相信林则徐没有贪污过,但林则徐曾经主管过地方,官员就真的会普遍廉洁吗?如果我们不把政治当童话讲,就应该知道林则徐曾经管理过的地方也是无官不贪的,例外那是极少数。
虚冒军费;绝不是代表着孙承宗的个人利益;孙承宗即使廉洁、能干,但他显然不可能有力量把这廉洁强加给普遍的下属。
吴襄对皇帝说“臣罪万死,臣按册兵力八万。核其实三万余人,非几粮食不足以养一兵,此各边通弊,不自关门始。”“若三万人皆战士,成功何待今日?臣兵不过三千人可用耳。”《绥寇纪略补遗》。
从后来关宁军队的状态去看;高第所说的话,真的是信口开河吗?
再从宁锦之战时,面对满清五六万军队,关宁主力大军都不敢走出城门一步的事实,高第所说的话真的是信口开河吗?
在宁锦之战时“明有关内兵4万,关外兵8万,四上援兵3万,共久有官兵15万。还有数省兵员待命,随时调往关门外。”“后金以五六万精兵围困锦州,明朝军同后金军相比,既占有时间的优势,也战有空间的优势。”(阎崇年所著《袁崇焕传》)
关宁有十一二万足额的军队,还数万援军;面对五六万敌军;主力大军竟然连城门都不敢走出一步。这好理解吗?
真正的原因只能是:关宁军队与明帝国其它军队相比,也无非是五十与一百步之别罢了;也正因为如此,明帝**队在宁锦之战时,所拥有的只是帐面上的兵力优势(这帐面上的十五万军队,实额到底是多少,实在让人一点也不敢乐观了;至于合格的士兵有多少,就更让人不敢乐观了),也正因为如此,明帝国前敌统帅根本不敢率主力出城;因为出城的结果就是随时会全军覆灭。
十五万军队,面对敌五六万军队;主力大军竟然一步城门也不敢走出去。最后敌人撤军了,前敌统帅除了没完没了的向政府大写捷外,主力大军仍然是只敢躲在城里面。这种战役,之所以会被吹嘘空前的大捷,无非是因为在明帝国那种腐烂的军事背景下;一个统帅能打出这种仗也让人以为是奇迹了!
高第到底接管了多少军队,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了。但高第说在册十一万军队,他只接管了五万人;显然绝不是为了陷害孙承宗而说的。
因为军队到底有多少人,政府随便派个高级官员到前线就可以知道。高第在这种问题上,敢信口开河吗?
所谓高第有魏忠贤支持,所以敢这样肆无忌惮的陷害孙承宗,那更经不起任何推敲。
所谓高第是“阉党”那纯粹没有任何根据,崇祯初年,崇祯皇帝决心要把“阉党”一网打尽;但东林党为的官员却只找了四十多个“阉党”交差;(当然了,这四十多人中肯定没有高第)。崇祯皇帝对此大怒,因为找到了“阉党‘太少了。于是以东林党为的官员又多找了几十个“阉党”交差;(当然了,又加上的这几十个肯定也没有高第)。皇帝对此仍然大怒,因为“阉党”还是太少。于是东林党为的官员咬了咬牙一共抓出近三百个“阉党”,但就是如此也没有把高第给列入“阉党”之中。注第真是所谓的“阉党”,为什么会在这种背景下都没有被列入“阉党”名单之中呢?
难道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禀承“阉党”意志陷害孙承宗的坏人,东林党人还有什么客气的?
事实上,所谓的“阉党”有几个人比高第的罪行更大呢?据说他秉承“阉党”意志大肆破坏帝国边防(如果没有袁崇焕,敌人军队就差一点长驱中原了);当然了,据说他更秉承“阉党”意志陷害孙承宗,而且态度恶劣的让人指;孙承宗明明交给他十一万军队,他却说只见到了五万军队,如果孙承宗真被扣上这种罪行,那孙承宗有几颗脑袋够让人砍的?
高第上述罪行,在当时只要有一种说法被人们认可,那高第就是给主持清查“阉党”的官员一百万两银子,也没有人敢把他剔出“阉党”名单中!因为一个人如果干了这种事都能剔出“阉党”名单中,那崔呈秀还自杀个什么劲呢?
显然后来对高第的这种种说法,只是后人为了美化东“林光辉革命史”编造出来的。因为高第上述罪行如果被人们普遍认可那高第在“阉党”名单中,肯定得列在最前排,肯定马上就会被正法的。
但?只有把高第打成了“阉党”,才可以证明在辽东边防问题上,始终存在着“阉党”与东林党两条路线斗争;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成天不干实事就知道党争,遂也变得非常伟大了。
帝**队普遍贪冒军饷,这代表的绝不是某个将帅的利益、甚至都不只是军队各级将领的利益;甚至都不只是上层利益群体的利益;他所代表的是盘根错节的、普遍人交织在一起的利益。
我们知道,将领可以在这里吃空饷、私役军士;各级官员可以在这里收取将领给的贿赂;而依靠军队混饭吃的底层民众也是非常之多的。如果你针对这个问题去大做文章,那么所得罪的人,肯定是成千上万、人山人海。
这从刘懋清理驿站系统的结果可以看出来。
对于这种利益,是没有人敢触及的;孙承宗在辽东没有引得天翻地覆、举国一片哗然;本身就证明他没有敢大刀阔斧的砍杀这种利益。孙承宗的成功,仅仅是这种利益群体容许范围内做了非常有限的改革。“时,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承宗大阅,汰逃将数百人,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明史、孙承宗传》
高第说军队实际兵力与在册兵力相差很远,也许仅仅是为了推卸自己责任罢了(因为如果他失败了,可以把责任推在这上面);但很可惜他利令智晕,竟然犯了政坛大忌!因为他这样一句话,所得罪的人实在已成千上万了;最简单面对孙承宗那一句话,他马上只有“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孙承宗那一句话实在震耳欲聋啊!既然你说只有五万人,你以后就按五万人领饷吧。不论这枝军队有几个人,他一直都是按十一万人领饷的,如果你下个月就给拿回五万人的饷银回去,这枝军队恐怕能生吃了你!
高第还算识实务,所以他马上“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大家看他如此识实务,所以也就没有追究他这种错误了。在万恶的“阉党”统治时,没有人追究过他这种罪恶;在崇祯初年彻底清算“阉党”罪恶之时,也没有人曾追究过高第这种罪恶。
所以一个叫陆万龄的学生,只因对魏忠贤拍马屁拍的过于离谱(除此这位老兄什么错也没有),于是就被列入“阉党”砍了脑袋。而高第这种禀承“阉党”意志一心破坏帝国边防的恶人,一心往死里整孙承宗的坏人,竟然没有被列入“阉党”,更没有因此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是什么逻辑?
东林党人在查办“阉党”时,就报着这种逻辑?
既然想诬陷高第是“阉党”,就应该把谎编得圆点;一方面说高第是“阉党”,更为他栽了耸人听闻的罪名,在帝国皇帝让东林党主持清查“阉党”之时,却不去把高第清查出来,这叫什么事?
当然了,所谓王化贞是“阉党”也是这种经典的历史谎言。
东林党控制着话语权,所以他们所说的话通常肆无忌殚,当然他们所说的话通常都是破绽百出;但谎话千遍成真理,于是后人常常只能以他们的视角去看历史。
高第与孙承宗这段故事,人们自然会倾向于相信孙承宗代表正义、高第代表邪恶。更以高第“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证明高第那是丧心病狂的陷害孙宗宗。
但?这不过是一出中国版的《皇帝新装》。但?这无非是明末政府存在的一个公开的秘密。也正因为如此,高第在史书上虽然是一个丧心病狂的、肆无忌惮的“阉党”小人;但在当时却显然没有人这样认为。
最简单的证据就是:崇祯当皇帝后,清查“阉党”的工作是由东林党主持的;崇祯皇帝更一再逼东林党务必把“阉党”清查干净,而高第却显然没有被列入“阉党”之中;如果高第真如历史上那种形象,那东林党何以在皇帝再三逼迫下,却仍然保护高第在这种清查中逃脱噩运呢?当然了,所谓的王化贞是“阉党”,也是如此的!
孙承宗在这里面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伟大;而高第也绝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邪恶。
孙承宗在这里只是一个洞悉了帝国官场潜规则、并且能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还试图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高级官员、统帅;帝**事系统的这种混乱,绝不是孙承宗造就的、也不是孙承宗所能改变的。孙承宗只是一个必须适应、并能适应这种环境,还要尽力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高级官员、统帅。
高第则是一个为了推卸自己责任太过心切,而一时忘了帝国官场潜规则的官员、统帅。高第所说的话,可信度应该是非常高的;但这种事实,是帝国公开的秘密、一种代表着众多利益群体的帝国潜规则。所以高第说出这种话之后,马上就得“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因为他如果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恐怕死都不知是怎样死的。而人们也因为高第的“亲自上书,以妄言引罪”,所以并没有因此过份苛责过高第过错,在万恶的“阉党”统治年代里是如此的,在崇祯初年清算“阉党”罪恶之时,也显然没有一个因此过份苛责过高第。
实际上,帝国朝堂之上人们大呼小叫、高谈阔论,都在做着一幕幕类似于此的表演罢了。因为决定帝**事、政治、经济的是永远登不上台面的地、却是无处不在的潜规则;而帝国官员们需要说的话永远是大义凛然的、忧国忧民的、冠冕堂皇的官话。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的历史;永远是拥有话语权的东林党的光辉革命史。历史不是童话,他永远也不是正义与邪恶争斗的历史,但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通常都是这样的。
注1初,逆当死后,上欲因台谏言定「逆案」,大学士韩爌、钱龙锡不欲广搜树怨,仅列四、五十人以请。上不悦,再令尽列以闻;且曰:『皆当重治,轻则削籍』。阁臣复以数十人呈进,上怒,不称旨;命分三等:曰称颂、曰赞导、曰化。且曰:『忠贤一人在内,自非外廷逢迎,何遽至此!其内臣同恶者,亦当入之』。
于是案列甚广,几无遗矣。
三月辛未,廷臣上钦定「逆案」,诏刊布中外——共二百十八人,以七等定罪。(见《崇祯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