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听这声音极为爽朗,显然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都扭过头去,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张望。

    只见门外走来一人,年纪不过二十多岁,长得英姿飒爽、潇洒倜傥,只有脸色略微有些发黑,看上去似乎不是那种稳坐书斋的读书人。

    此人大步流星走到中堂之内,朝姬庆文、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团团一揖算是打过招呼,便又伸手招呼身后的几个从人:“来啊,别愣着了,都抬上来吧。”

    说罢,就有八九个下人,各自抬了一只二尺见方的箱子走了上来,将箱子放在地上,便又听命退了出去。

    汤若望租用的这处院子本就不十分宽大,这么多箱子摆放进来,便已占用了中堂三分之一的面积。

    姬庆文是个好奇心强的人,见这些箱子分量不轻,便开口问道:“这里面是什么宝贝吧?”

    那年轻人也是个开朗人,并不认生,笑着答道:“当然是宝贝了,是汤神父让我从海上运输过来的。”

    说着,他便随手打开一只箱子,介绍道:“这是原本的《圣经》,每箱足有二百本,一共五只箱子,就是一千本,给汤神父传教用的。”

    他又打开一只箱子,见里面金光闪闪的,便说:“这是六做西洋座钟,还是会转动发声的。这玩意儿可是稀罕物,我一共带了两箱一共十二台。”

    “至于这箱,则都是些新奇的小玩意儿。”说着,这年轻人又打开了一只箱子。

    姬庆文探头看去,只见箱子里面五花八门——有几颗玻璃弹珠、有几只小锡兵、有几套洋娃娃——活像批发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便宜货,然后出来练摊的。

    汤若望见了,却不甚高兴,埋怨道:“我让你送些《圣经》来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带这些东西?”

    那年轻人一笑道:“神父是个中国通,这种事情还不知道吗?汤神父这样传教实在是太慢了,要是能说服一两个大地主信教,再让地主叫自己手下的佃户信教,那只要弄成一次,就能有发展几十、上百的信徒,不是事半功倍吗?那怎么能说服地主老爷信教呢?先送一座钟进去,那地主必然是会好好听汤神父传教的,以神父的教义,十有八九就把他给说服了。”

    汤若望立即斥责道:“尼古拉,你这想法是谁教你的?我这样就算传教成功了,那新的信徒,信仰的也是座钟而不是上帝。至于让地主叫佃户信教,那也是一种强迫,天父知道了,是要降罪给我们的。”

    那年轻人赶紧低头诺诺连声地认错,脸上的神色却还有几分不服气。

    姬庆文却道:“老汤你也矫情了吧?我看这位‘尼古拉’兄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很多事情,你只有先成功了,才有选择成功方式的余地,难道不是吗?”

    那年轻人听了这话,立即喜笑颜开,附和道:“对对,这位说话中听。”他看了一眼姬庆文,问道,“却不知这位教友尊姓大名?”

    姬庆文道:“我可不是你的教友,只不过是汤若望神父的朋友,过来看看他罢了。”

    那年轻人听了一怔,立即拱手道:“原来如此……哦,对了,在下圣名‘尼古拉’,汉人名字叫做郑芝龙,表字飞黄。”

    郑芝龙!

    这又是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当然了,郑芝龙的名气固然不小,可他的儿子名气比老爸还要大,就是从那位荷兰人手里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国姓爷郑成功。

    然而现在郑芝龙自己也不过二十来岁的年纪,他儿子郑成功就算已经出生了,也最多是在忙着吃奶罢了,还不是他大显神威的时候!

    于是姬庆文两只眼睛若有所思地在郑芝龙带来的箱子扫视,忽然俯下身子拿出一样物件,惊呼道:“哟,望远镜啊,没想到这里还有这种东西。”

    郑芝龙见姬庆文手中果然捏了一个半尺来长、碗口粗细、可以伸缩的金属筒,便赞道:“姬爷真是见多识广,居然连望远镜这样东西也认得。”

    姬庆文含笑不语,那边的孙元化却来帮腔:“那是自然,姬大人耳目轻灵,什么事情不知道?”

    “大人?这位爷居然还是位大人?”郑芝龙惊问。

    姬庆文嘴角得意地一扬:“什么大人小人的?我就是个替皇上织布的呗。”

    郑芝龙是个聪明人,立即品出姬庆文话中三味,忙问道:“看大人的年纪,又是姓姬的,莫非是苏州织造提督老爷?”

    姬庆文含笑点头道:“就是在下了。”

    不料郑芝龙一个一米八多高的汉子,居然立即趴跪了下来,连磕了几个头:“小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没有认出姬大人来,真是罪过。”

    他这行动十分突然,就连姬庆文见了,也吓了一跳,慌忙将他扶起,说道:“你何必如此,有话好好说嘛,这样下跪磕头,不怕膝盖肿、脑门疼吗?”

    郑芝龙站直了身体,个头比姬庆文要高出半个脑袋,口气却十分谦恭:“姬大人既是织造提督,那就是小人的衣食父母,只要您老手稍微松一松,我就吃穿不尽了。”

    姬庆文满脸的疑惑:“苏州城里,就六百多个匠户织工指着我吃饭,莫非你也是个织工?要么你家里有人是织工?”

    孙元化似乎对郑芝龙十分熟悉,笑道:“姬大人都想到哪里去了,他郑芝龙怎么会是织工呢?他是个跑船的,您是苏州织造,那还不捏着他的命 根子嘛!”

    郑芝龙是明末有名的大海商,这一点姬庆文是知道的,至于郑芝龙为什么会有求于自己,那姬庆文就不太清楚了。

    看着姬庆文一脸懵逼的表情,孙元化又掩嘴笑道:“看来是这个郑芝龙之前烧香没有到家,还没从姬大人这里拿到过勘合,因此姬大人到现在才认识郑芝龙吧?”

    郑芝龙却道:“拿到过的,拿到过得。我上个月还拿到过苏州织造衙门摊派的勘合呢!”

    “勘合?”姬庆文脸上懵逼的表情更重了,“什么是勘合?又同织造衙门有什么关系?”

    他这话一出,这种懵逼顿时传染给了孙元化和郑芝龙两人,用同样的懵逼表情望着姬庆文,眼神中似乎在说:“你不是在装傻吧?”

    还是徐光启年纪最大,也最老成一些,将海商、勘合、织造衙门之间的关系,细细讲给了姬庆文听。

    原来是大明朝对海外贸易实施“海禁”,采取的是有限开放政策,无论是明朝人、还是外国人,是不能随意靠岸买卖的,想要从事交易,就必须持有“勘合”。

    到了天启、崇祯年间,海禁已十分松弛,没有“勘合”一样可以进行海上贸易,但这种贸易只能在广东漳州月港进行,交易额受到限制,交易行为被所谓“十三行”垄断,还要向海关缴纳关税,因此海商每次交易的利润一大半都要拱手让人。

    可若是交易的时候手持“勘合”,那就是代表外国过来进贡,这样就不仅可以在月港之外的泉州、宁波等处贸易,不用经“十三行”的中介盘剥,交易数额不受限制,且关税也只是象征性地支付一些罢了。

    因此,一张“勘合”在海商那里的价值,堪比黄金百两。

    而海商想要得到的“勘合”,首先是要朝廷礼部签发,然后再分派给沿海各地有司衙门。具体到南直隶这里,则是分别派发给江宁、杭州、苏州三大织造——每个织造衙门一年各有二十张的定数——再由织造衙门自行决定派发给哪个海商。

    所以说,有了这样的海外贸易制度,手里掌握了“勘合”的织造衙门,自然就掌握了海商的经济命脉——郑芝龙口中的“衣食父母”四个字,竟没有丝毫夸张。

章节目录

明末有钱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笔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六章 老子终于有钱了 第〇六九节 海商王郑芝龙-回到明末去当兵小说下载,明末有钱人,笔趣阁并收藏明末有钱人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