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钱毕竟是钱。
手里有了钱,就可以用来犒赏三军,提振士气;就可以购买粮食,让兵士填饱肚子;就可以修理补充兵器,提高战斗力。
皇太极无论是作为军事统帅还是作为政治领袖,都要比年轻的崇祯皇帝要更加老练,更加成熟——这些连崇祯皇帝都懂的道理,他又怎么会不懂?
因此,对面的明军在短短一天之内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也不是什么不合情理的事情了。
而唯一让他感到奇怪的,却是那个叫“姬庆文”的五品官。
如果传言是真的的话,那姬庆文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二百五十多万两银子的巨款?
得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没有直接中饱私囊而会想要敬献给朝廷?
既然是要敬献给朝廷,又为什么不直接去皇帝面前邀功请赏,反要多绕一个圈子通过朝廷官员的手?
这个姬庆文到底是什么来历?
为何会有上面这些奇怪的想法?
这一连串问题,将皇太极一颗圆滚滚、光秃秃、只在后脑勺留了根辫子的大脑袋搅了个晕晕乎乎。
然而现在还不是纠结姬庆文这个无名小卒的时候,眼前那座偌大的京城内外的崇祯皇帝、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才是皇太极真正需要认真对付的人。
于是皇太极见对手实力正在慢慢恢复,而自己的优势同时被慢慢削弱,终于拿出了古今中外一概通行的有效工作措施——开会!
说起开会,满洲人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
团结在皇太极周围,互相合作又互相倾轧的势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满洲八旗旗主及八旗将领,其中大多是皇太极的亲兄弟、表兄弟等,他们手里握有实际兵权,乃是满洲八旗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皇太极招揽的降服于满洲的汉人,这些人文有范文程、宁完我,武有李永芳、鲍承先等人,他们虽不是满洲人,但因有皇太极的器重,因此也颇有几分发言权。
形成这两方面互相牵制、互相配合的局面,皇太极还需要感谢姬庆文。
原来是姬庆文于十一月十日在同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的遭遇战中,一举击溃代善正红旗精锐,并将这位努尔哈赤膝下的大阿哥打成了重伤,至今趴在床上不能动弹,更别说是出面议事了。
代善这一伤,相当于替皇太极压制住了满洲内部最大的反对意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事权统一。
因此皇太极于崇祯二年(也就是皇太极自立的天聪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召集的这次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满、汉两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意见。
满人大多认为此次突袭喜峰口杀入关内,已是萨尔浒之战以来最大的成功了,即便是努尔哈赤在位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要向《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那样,不能得陇望蜀,再在京师周围劫掠一番之后,就应该见好就收,返回关外过冬。
而汉人则认为若是就这样劫掠一番就走,就会给天下人留下满洲不过是些夷狄流寇的印象,只有下决心攻击一下京师——且不论能否真正攻打下来——才能向天下宣示,满洲人是有灭亡明朝并取而代之的决心的。
皇太极之所以是皇太极,就是因为他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文韬武略都强于所有满洲人,而其心胸眼界更是远远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他听取了两方面的意见,觉得乘着现在自己兵强马壮而明军尚未完全恢复战斗力的当口,攻击一下大明京师,不但能够壮一壮声势,表明自己是有夺取天下的雄心的,更能够尝试一下能否消灭驻守在广渠门外的辽东铁骑主力。
毕竟袁崇焕麾下的辽东铁骑、关锦宁防线,才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
主意已定,又没有大贝勒代善从中作梗,皇太极的军令下达得异常顺利——以战斗力最强、忠诚度最高的满洲八旗主力为核心,于十一月十九日休整一天之后,兵分两路分别攻击驻扎在东边广渠门外的袁崇焕所部,以及驻扎在西边德胜门的满桂、侯世禄所部。
皇太极意图攻击京师的战报如雪花一般飘进了京师、飘进了紫禁城、飘到了崇祯皇帝设在乾清宫的书案之上。
这位年轻的皇帝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情况,已是慌得手忙脚乱。
从旁参赞辅助的孙承宗唯恐自己这个皇帝学生在慌乱之下,胡乱下达命令以至于扰乱了战局,终于不顾个人得失,将所有军务揽在自己手里。
崇祯皇帝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现在只有将军务全权交托给孙承宗,才是唯一的取胜之法。
因此,除了早已交给孙承宗的金牌令箭、尚方宝剑之外,王命旗牌、调兵虎符等等能给的军权信物一概交到了孙承宗手里,又怕兵部尚书王洽在身旁多嘴多舌,索性将他的职务也撤了,任命孙承宗当这个兵部尚书,总揽京师兵权。
于是一条条明确清晰的军令,从孙承宗口中笔下签发,飞出了乾清宫、飞出了紫禁城、又飞出了京师。
首先是命令京师全城戒严,内城九门全部封闭,外城七门也同样封闭,京师刑部、顺天府、锦衣卫、东厂、西厂等衙门衙役全部上街巡视,严禁百姓出门乱逛,凡有通敌嫌疑之人,统统缉拿关进诏狱,等敌军退走之后再另行甄别。
其次是部署京师防务。虽然根据情报指向,敌军攻击的重点在东南的广渠门和西北的德胜门。然而皇太极用兵灵活诡异,为防止他一时攻击不顺,便转而攻击京师其他城门,因此京师驻军要全部上城墙守护,吃喝全部都留在城墙上,不能有片刻疏忽。
其中徐光启、孙元化主管京师城墙火器事宜,除去空设在城墙之上假、坏、不能使用的火器之外,其余火枪、火炮要充分支援在城下作战的袁崇焕、满桂等部。
然后又传令德胜门外的满桂、广渠门外的袁崇焕严阵以待,做好同满洲兵马决战的准备。同时命令驻扎在三河的昌平总兵尤世威做好准备,随时接应配合袁崇焕的行动。
至于姬庆文所部五百精兵,孙承宗则多留了个心眼,不想让他们在此战之中便用皇太极的精锐硬拼硬耗,便令其继续在外城之内休整,只调拨两百火枪手,上广渠门城墙为袁崇焕助威助战。
这样的安排有失公平,未免有些私心,然而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官员大多受了姬庆文的黄金,便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上奏章弹劾。
虽然时间仓促,然而大明、满洲两方人马都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了力所能及的妥善准备,大战已经一触即发!
因姬庆文所部派遣了两百火枪手上广渠门城楼作战,因此姬庆文也乘此机会随军登上广渠门,也正好可以一睹蓟辽督师袁崇焕指挥作战的风采。
也不知姬庆文在后世做了两年码农而练就的一双近视眼,是不是也穿越到了明末,他的视力并不十分好,而从郑芝龙那里得来的望远镜,又被袁崇焕据为己有。
因此姬庆文在高大的广渠门城楼之上,只能手打凉棚、眯着眼睛向西面望去?——只见西边尘土飞扬,隐约之间耳中传来喊杀之声——满洲兵马已经杀到。
而广渠门下的袁崇焕则是不慌不忙,将麾下两万之众——其中有辽东铁骑九千人,分为三队。其中祖大寿自领一队在东南列阵、何可纲领一队在西北方列阵、袁崇焕自领一队在正西列阵,卢象升天雄军则在后翼接应,形成了一个“品”字阵型,静候满洲八旗来攻。
手里有了钱,就可以用来犒赏三军,提振士气;就可以购买粮食,让兵士填饱肚子;就可以修理补充兵器,提高战斗力。
皇太极无论是作为军事统帅还是作为政治领袖,都要比年轻的崇祯皇帝要更加老练,更加成熟——这些连崇祯皇帝都懂的道理,他又怎么会不懂?
因此,对面的明军在短短一天之内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也不是什么不合情理的事情了。
而唯一让他感到奇怪的,却是那个叫“姬庆文”的五品官。
如果传言是真的的话,那姬庆文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二百五十多万两银子的巨款?
得了那么多钱,为什么没有直接中饱私囊而会想要敬献给朝廷?
既然是要敬献给朝廷,又为什么不直接去皇帝面前邀功请赏,反要多绕一个圈子通过朝廷官员的手?
这个姬庆文到底是什么来历?
为何会有上面这些奇怪的想法?
这一连串问题,将皇太极一颗圆滚滚、光秃秃、只在后脑勺留了根辫子的大脑袋搅了个晕晕乎乎。
然而现在还不是纠结姬庆文这个无名小卒的时候,眼前那座偌大的京城内外的崇祯皇帝、孙承宗、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才是皇太极真正需要认真对付的人。
于是皇太极见对手实力正在慢慢恢复,而自己的优势同时被慢慢削弱,终于拿出了古今中外一概通行的有效工作措施——开会!
说起开会,满洲人之中也并非铁板一块。
团结在皇太极周围,互相合作又互相倾轧的势力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满洲八旗旗主及八旗将领,其中大多是皇太极的亲兄弟、表兄弟等,他们手里握有实际兵权,乃是满洲八旗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则是皇太极招揽的降服于满洲的汉人,这些人文有范文程、宁完我,武有李永芳、鲍承先等人,他们虽不是满洲人,但因有皇太极的器重,因此也颇有几分发言权。
形成这两方面互相牵制、互相配合的局面,皇太极还需要感谢姬庆文。
原来是姬庆文于十一月十日在同皇太极的兄长——大贝勒代善——的遭遇战中,一举击溃代善正红旗精锐,并将这位努尔哈赤膝下的大阿哥打成了重伤,至今趴在床上不能动弹,更别说是出面议事了。
代善这一伤,相当于替皇太极压制住了满洲内部最大的反对意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事权统一。
因此皇太极于崇祯二年(也就是皇太极自立的天聪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召集的这次会议,进行得异常顺利,满、汉两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意见。
满人大多认为此次突袭喜峰口杀入关内,已是萨尔浒之战以来最大的成功了,即便是努尔哈赤在位也未必能够做到。因此要向《三国演义》里曹操说的那样,不能得陇望蜀,再在京师周围劫掠一番之后,就应该见好就收,返回关外过冬。
而汉人则认为若是就这样劫掠一番就走,就会给天下人留下满洲不过是些夷狄流寇的印象,只有下决心攻击一下京师——且不论能否真正攻打下来——才能向天下宣示,满洲人是有灭亡明朝并取而代之的决心的。
皇太极之所以是皇太极,就是因为他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文韬武略都强于所有满洲人,而其心胸眼界更是远远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他听取了两方面的意见,觉得乘着现在自己兵强马壮而明军尚未完全恢复战斗力的当口,攻击一下大明京师,不但能够壮一壮声势,表明自己是有夺取天下的雄心的,更能够尝试一下能否消灭驻守在广渠门外的辽东铁骑主力。
毕竟袁崇焕麾下的辽东铁骑、关锦宁防线,才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
主意已定,又没有大贝勒代善从中作梗,皇太极的军令下达得异常顺利——以战斗力最强、忠诚度最高的满洲八旗主力为核心,于十一月十九日休整一天之后,兵分两路分别攻击驻扎在东边广渠门外的袁崇焕所部,以及驻扎在西边德胜门的满桂、侯世禄所部。
皇太极意图攻击京师的战报如雪花一般飘进了京师、飘进了紫禁城、飘到了崇祯皇帝设在乾清宫的书案之上。
这位年轻的皇帝第一次面临这样的情况,已是慌得手忙脚乱。
从旁参赞辅助的孙承宗唯恐自己这个皇帝学生在慌乱之下,胡乱下达命令以至于扰乱了战局,终于不顾个人得失,将所有军务揽在自己手里。
崇祯皇帝也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现在只有将军务全权交托给孙承宗,才是唯一的取胜之法。
因此,除了早已交给孙承宗的金牌令箭、尚方宝剑之外,王命旗牌、调兵虎符等等能给的军权信物一概交到了孙承宗手里,又怕兵部尚书王洽在身旁多嘴多舌,索性将他的职务也撤了,任命孙承宗当这个兵部尚书,总揽京师兵权。
于是一条条明确清晰的军令,从孙承宗口中笔下签发,飞出了乾清宫、飞出了紫禁城、又飞出了京师。
首先是命令京师全城戒严,内城九门全部封闭,外城七门也同样封闭,京师刑部、顺天府、锦衣卫、东厂、西厂等衙门衙役全部上街巡视,严禁百姓出门乱逛,凡有通敌嫌疑之人,统统缉拿关进诏狱,等敌军退走之后再另行甄别。
其次是部署京师防务。虽然根据情报指向,敌军攻击的重点在东南的广渠门和西北的德胜门。然而皇太极用兵灵活诡异,为防止他一时攻击不顺,便转而攻击京师其他城门,因此京师驻军要全部上城墙守护,吃喝全部都留在城墙上,不能有片刻疏忽。
其中徐光启、孙元化主管京师城墙火器事宜,除去空设在城墙之上假、坏、不能使用的火器之外,其余火枪、火炮要充分支援在城下作战的袁崇焕、满桂等部。
然后又传令德胜门外的满桂、广渠门外的袁崇焕严阵以待,做好同满洲兵马决战的准备。同时命令驻扎在三河的昌平总兵尤世威做好准备,随时接应配合袁崇焕的行动。
至于姬庆文所部五百精兵,孙承宗则多留了个心眼,不想让他们在此战之中便用皇太极的精锐硬拼硬耗,便令其继续在外城之内休整,只调拨两百火枪手,上广渠门城墙为袁崇焕助威助战。
这样的安排有失公平,未免有些私心,然而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官员大多受了姬庆文的黄金,便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上奏章弹劾。
虽然时间仓促,然而大明、满洲两方人马都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了力所能及的妥善准备,大战已经一触即发!
因姬庆文所部派遣了两百火枪手上广渠门城楼作战,因此姬庆文也乘此机会随军登上广渠门,也正好可以一睹蓟辽督师袁崇焕指挥作战的风采。
也不知姬庆文在后世做了两年码农而练就的一双近视眼,是不是也穿越到了明末,他的视力并不十分好,而从郑芝龙那里得来的望远镜,又被袁崇焕据为己有。
因此姬庆文在高大的广渠门城楼之上,只能手打凉棚、眯着眼睛向西面望去?——只见西边尘土飞扬,隐约之间耳中传来喊杀之声——满洲兵马已经杀到。
而广渠门下的袁崇焕则是不慌不忙,将麾下两万之众——其中有辽东铁骑九千人,分为三队。其中祖大寿自领一队在东南列阵、何可纲领一队在西北方列阵、袁崇焕自领一队在正西列阵,卢象升天雄军则在后翼接应,形成了一个“品”字阵型,静候满洲八旗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