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始终是不敌魏国的水师,经过近一个月你来我往的江面拉锯战,魏军终于突破了宋军的防御,一举登上宋国本土。
这是唐曦回营之后收到的消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信息,是说魏王公孙博文大胆启用了一位年轻的主帅。据说,这位主帅名叫孙缭,出自一个落魄豪门,年纪不过二十几岁,是公孙博文能够坐上王位的最大帮手。
当年,老魏王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致使魏国的几位世子公开争夺王位。老魏王原本是打算将王位传给大儿子公孙博文,因为这个儿子的文韬武略是最出色的。
不过,人都是有私心的,魏国文武明知道老魏王的意愿,但是他们都有自己拥戴的世子,为了自己和自己家族能够成为豪门世家,公侯万代,便也不顾上君臣之义了。
他们表示,既然老魏王没有明确的旨意,那就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争他一争。于是,在各自属臣的怂恿下,世子们忘记了兄友弟恭,抛掉了兄弟之义。
整整五年时间,魏国被分割成了数个国中国,魏国朝堂成了摆设。幸运的是,各边军将军都没有参与其中,一心镇守边疆,让打算浑水摸鱼的宋、霄、越三国无功而返。
直至五年后,势力最大、掌控最广、支持的官员最多的公孙博文,一举荡平了内乱。
在内乱初期,不过十岁出头的孙缭通过豪门的特权,给公孙博文寄了一封密信。
信上劝说公孙博文不要急于动兵,一定要先打好基础。他的势力最大,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弄不好,就容易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收到信,公孙博文召见了这个小孩,看着十岁出头的孙缭,公孙博文忍不住一阵恍惚。他回过神来,语气疑惑的问孙缭:
“小兄弟,这信是你写的吗?”
“世子,小子以为,应该没有第二个孙缭给您写过信了。”
孙缭挠了挠头,他年纪虽小,但是说的话,却不是幼稚之言,相反,倒是颇为风趣。公孙博文点了点头,再次问道:
“记得,你孙家祖上似乎也是大将军吧?”
“是的,世子,小子祖上曾担任镇北将军。后来因为家中没有出什么人才,便日渐没落,直到小子这一代,连一片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小子从小便以行乞为生,曾去过宋国、烽国,听说魏国出事,小子觉得这或许是个振兴家族的机会,便赶回来了。”
孙缭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情况都告诉了公孙博文,没有什么隐瞒,至于这几年孙缭是怎么过来的,公孙博文没问,他也不会说。
“真是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见识。也罢,不如你跟在我身边,他日我大业得成,不会亏待于你的。”
公孙博文像孙缭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但是孙缭却笑着拒绝了。
“世子,小子现在恐怕还不能帮助您。这次回来,除了为您效力之外,还准备找一位奇人拜师。小子听说,在咱们魏国的川郡,有一位道士,才高八斗、学通古今。
只是其人行踪飘忽,洗好游历天下,此次小子归来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有人说在川郡见过他,便打算上山拜师。如果错过这一次,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遇到了。”
“魏国还有这样的奇人?我怎么没听过?”
公孙博文非常奇怪,自己身为大世子,自己国家有哪些大能,他心里多少有些数,但是这个人却从没听过。
“魏国那么大,很多隐士又都不喜欢为他人效力,您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我本想和你一同前去,听你这么说,奇人恐怕不会欢迎我,那我便祝你早日学成归来吧。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
“不用了世子,小子什么磨难都经历过,这点小事还难不倒我。只是,临走之前,小子有几句话要对世子说。”
孙缭拒绝了公孙博文的好意,并且打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公孙博文点了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
“世子,这几年,你不仅不能和其他世子其冲突,还需交好与他们,然后任由其他势力相互攻伐,自己坐山观虎斗。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断了各大边军的粮饷,同时也不要特意去交好。”
公孙博文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同时,对眼前这个小孩更加期待起来。
“既然你去意已决,那我派人送你去川郡吧。”
“那就谢过世子了。”
孙缭向公孙博文深施一礼,闲聊了几句,便急不可耐的启程前往川郡。
公孙博文胆子确实大,认为孙缭的话有道理之后,居然毫不犹豫的采纳了这个十岁出头小孩的建议。
五年来,他修身养性、与民生息。对外,他从不妄动刀兵,对每一位世子都是百般讨好,让那些世子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并且,他也从不间断对边军的供养,即便是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
孙缭献计之后,便前往川郡拜师,这一走就是五年。这五年,孙缭杳无音信,也不知道最后是否拜师成功。公孙博文曾派人前去川郡寻找,但却一无所获。
直至五年后,孙缭学成归来。公孙博文隆重的接待了他,并向他问起了五年来的经历。孙缭也不避讳,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公孙博文。
公孙博文原本打算委以重任,但是被孙缭婉言拒绝,他称自己未立寸功,恐怕不能服众。公孙博文也认为自己太心急,便答应了孙缭的提议,由孙缭代替他游说各大边军的主将。
那时,各位主将已经基本看清了形势,认可了公孙博文,觉得他才是真的为了魏国,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再加上孙缭的学识、口才和对未来形势的剖析,众位主将便答应协助公孙博文铲平内乱,并且扶保他登上王位。
自此,公孙博文才真正的信任孙缭,引为自己的心腹。此次魏宋大战,便是孙缭最先提出,公孙博文全力支持,并且拜他为将。
这是唐曦回营之后收到的消息,除此之外,还有一条信息,是说魏王公孙博文大胆启用了一位年轻的主帅。据说,这位主帅名叫孙缭,出自一个落魄豪门,年纪不过二十几岁,是公孙博文能够坐上王位的最大帮手。
当年,老魏王突然病逝,没有留下任何遗诏,致使魏国的几位世子公开争夺王位。老魏王原本是打算将王位传给大儿子公孙博文,因为这个儿子的文韬武略是最出色的。
不过,人都是有私心的,魏国文武明知道老魏王的意愿,但是他们都有自己拥戴的世子,为了自己和自己家族能够成为豪门世家,公侯万代,便也不顾上君臣之义了。
他们表示,既然老魏王没有明确的旨意,那就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争他一争。于是,在各自属臣的怂恿下,世子们忘记了兄友弟恭,抛掉了兄弟之义。
整整五年时间,魏国被分割成了数个国中国,魏国朝堂成了摆设。幸运的是,各边军将军都没有参与其中,一心镇守边疆,让打算浑水摸鱼的宋、霄、越三国无功而返。
直至五年后,势力最大、掌控最广、支持的官员最多的公孙博文,一举荡平了内乱。
在内乱初期,不过十岁出头的孙缭通过豪门的特权,给公孙博文寄了一封密信。
信上劝说公孙博文不要急于动兵,一定要先打好基础。他的势力最大,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弄不好,就容易被其他人群起而攻之。
收到信,公孙博文召见了这个小孩,看着十岁出头的孙缭,公孙博文忍不住一阵恍惚。他回过神来,语气疑惑的问孙缭:
“小兄弟,这信是你写的吗?”
“世子,小子以为,应该没有第二个孙缭给您写过信了。”
孙缭挠了挠头,他年纪虽小,但是说的话,却不是幼稚之言,相反,倒是颇为风趣。公孙博文点了点头,再次问道:
“记得,你孙家祖上似乎也是大将军吧?”
“是的,世子,小子祖上曾担任镇北将军。后来因为家中没有出什么人才,便日渐没落,直到小子这一代,连一片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小子从小便以行乞为生,曾去过宋国、烽国,听说魏国出事,小子觉得这或许是个振兴家族的机会,便赶回来了。”
孙缭一五一十的将自己的情况都告诉了公孙博文,没有什么隐瞒,至于这几年孙缭是怎么过来的,公孙博文没问,他也不会说。
“真是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见识。也罢,不如你跟在我身边,他日我大业得成,不会亏待于你的。”
公孙博文像孙缭做出了自己的承诺,但是孙缭却笑着拒绝了。
“世子,小子现在恐怕还不能帮助您。这次回来,除了为您效力之外,还准备找一位奇人拜师。小子听说,在咱们魏国的川郡,有一位道士,才高八斗、学通古今。
只是其人行踪飘忽,洗好游历天下,此次小子归来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有人说在川郡见过他,便打算上山拜师。如果错过这一次,下次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遇到了。”
“魏国还有这样的奇人?我怎么没听过?”
公孙博文非常奇怪,自己身为大世子,自己国家有哪些大能,他心里多少有些数,但是这个人却从没听过。
“魏国那么大,很多隐士又都不喜欢为他人效力,您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我本想和你一同前去,听你这么说,奇人恐怕不会欢迎我,那我便祝你早日学成归来吧。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尽管说。”
“不用了世子,小子什么磨难都经历过,这点小事还难不倒我。只是,临走之前,小子有几句话要对世子说。”
孙缭拒绝了公孙博文的好意,并且打算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公孙博文点了点头,示意他但说无妨。
“世子,这几年,你不仅不能和其他世子其冲突,还需交好与他们,然后任由其他势力相互攻伐,自己坐山观虎斗。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断了各大边军的粮饷,同时也不要特意去交好。”
公孙博文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很快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同时,对眼前这个小孩更加期待起来。
“既然你去意已决,那我派人送你去川郡吧。”
“那就谢过世子了。”
孙缭向公孙博文深施一礼,闲聊了几句,便急不可耐的启程前往川郡。
公孙博文胆子确实大,认为孙缭的话有道理之后,居然毫不犹豫的采纳了这个十岁出头小孩的建议。
五年来,他修身养性、与民生息。对外,他从不妄动刀兵,对每一位世子都是百般讨好,让那些世子打消了心头的顾虑。并且,他也从不间断对边军的供养,即便是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过。
孙缭献计之后,便前往川郡拜师,这一走就是五年。这五年,孙缭杳无音信,也不知道最后是否拜师成功。公孙博文曾派人前去川郡寻找,但却一无所获。
直至五年后,孙缭学成归来。公孙博文隆重的接待了他,并向他问起了五年来的经历。孙缭也不避讳,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公孙博文。
公孙博文原本打算委以重任,但是被孙缭婉言拒绝,他称自己未立寸功,恐怕不能服众。公孙博文也认为自己太心急,便答应了孙缭的提议,由孙缭代替他游说各大边军的主将。
那时,各位主将已经基本看清了形势,认可了公孙博文,觉得他才是真的为了魏国,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再加上孙缭的学识、口才和对未来形势的剖析,众位主将便答应协助公孙博文铲平内乱,并且扶保他登上王位。
自此,公孙博文才真正的信任孙缭,引为自己的心腹。此次魏宋大战,便是孙缭最先提出,公孙博文全力支持,并且拜他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