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状况也保留了更多的殷商和东夷的习惯。

    燕、齐、鲁、宋等国都有祭社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燕、齐、宋为最盛行。鲁秉周礼鲁庄公要到齐国观社和“矢鱼”遭到鲁国一些大臣的反对。因为这祭社和“矢鱼”的活动都是有关男女青年幽会的事情鲁国已经不大实行了而齐国却仍然还保留着这种殷商或东夷的风习。

    齐国男女恋爱和婚姻关系也颇为自由。由于盛行“男从妇居”的婚制所以女儿往往不出嫁而是男子来女家生活。后世所谓“赘婿”也就是这样展来的。到春秋时齐国的婚姻关系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群婚的因素。齐襄公的妹妹已出嫁于鲁桓公但是襄公仍与她幽会。春秋时期东方诸侯国中男女关系都相当紊乱但是象襄公这样的行为倒是绝无仅有的。

    襄公在位十二年为公孙无知所害。襄公死后国内贵族高氏和国氏拥护在莒的公子小白回国。另一派贵族则拥护在鲁国的公子纠。两方经过战斗公子小白先回国就位。他就是著名的霸业开创者齐桓公。从他以后齐国也兴盛起来成为强国。

    齐桓公的霸业周室东迁后王室衰微。当时北方的戎狄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从东北兴起的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南方江汉流域的楚国也骎骎北上在华夏诸侯看来它也是蛮夷之一。在这样形势之下中原各国岌岌可危。齐自太公时始封于营丘不久迁于薄姑(今山东博兴)。公元前69o年齐灭纪接着又灭谭(今山东谭城)、灭莱(今山东黄县)它更向渤海以东展。齐的国势不断趋向强大。这时鲁国常常受到齐的压迫而衰微下去。(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五年)齐伐鲁鲁败迫献地以和。鲁曹刿力争齐才不得不归还从鲁国夺去的地方。从此齐威震诸侯桓公始霸。

    公元前663年从东北方向侵入的山戎攻伐燕国。燕国这时始见于春秋。它求救于齐。桓公救燕经孤竹而伐山戎。齐桓公打败了山戎之后便把孤竹也灭掉了。这时齐国的势力向北也有展。前661年北方的狄人已经越过太行山逼近黄河以北于是侵卫(今河南淇县)侵邢(今河北邢台县)严重地威胁周王室和中原各国的安全。管仲因此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1齐桓公称霸所遵循的政治路线后人总结为管仲这段话就是“尊王攘夷”的理论根据这在当时起了团结华夏诸侯的作用。齐桓公时江南还有徐楚和一些民族部落它们都为周王室承认为诸侯但是它们时叛时服而被华夏诸侯认为是蛮夷之邦因此当时齐桓公称霸除了北抗戎狄以外还要抵抗楚国。这时楚国的力量强大陈、蔡、郑、宋等国无不受其威胁。因此齐要称霸必须付出大力去对付楚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以蔡亲楚讨代蔡园邀集诸侯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会师向楚国问罪问楚国为什么“包茅不入”(包茅是祭天用的茅草)以致“王祭不供(祭品不齐全)”。又责问其国周昭王“南征不复”的原因何在。楚使屈完承认“贡之不入”确是楚的错误至于昭王南征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楚的态度虽相当强硬但齐能会诸侯伐楚向楚1《左传》闵公元年。

    问罪迫楚在召陵结盟这是齐霸业的一个高峰。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邀集诸侯会盟。周王派宰孔来参加赐给桓公“彤弓矢、大路”这实际上是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使他获得了“专征伐”的权利。自此开始了“礼乐征代自诸侯出”的局面。原来在以前所谓“天下有道”的情况下本应该由天子来召集盟会布作战命令的现在却由诸侯代替了。在戎狄交侵、诸侯相互攻代的形势下有一个霸主出现相对稳定了当时的局面这是齐桓公的功劳。齐的内乱与鞍之战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之间为了争夺君位而生不断的斗争齐国便中衰了。齐桓公的夫人有王姬、徐姬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长卫姬生无诡少卫姬生惠公元郑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春秋时期贵族流行多妻妾制甚至姊妹二人同嫁一人而嫡庶未分诸子之间为君位继承不断生斗争。桓公生前曾经委托宋襄公为公子昭的保护人并已预立为太子。但齐桓公又宠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子无诡为太子。桓公病五公子树党争立。桓公卒遂相攻杀。易牙、竖乃立公子无诡为君太子昭奔宋。宋襄公兴师伐齐。齐人恐杀公子无诡迎立太子昭是为孝公。后来开方杀孝公立昭公潘。昭公卒弟商人杀太子自立是为懿公。懿公为其仆丙戌与御潘职所杀害。于是少卫姬的儿子元立是为惠公。自公元前643年到前6o8年齐国五子争立。接着齐国又生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

    惠公时期(公元前6o8—599年)狄人中的长狄鄋瞒部来侵。齐、鲁、卫等国共起抗击。晋获其领焚如齐王子成父获荣如杀之埋其于北门。长狄鄋瞒部由是遂亡。

    惠公时崔杼有宠。惠公卒后国、高两大贵族、怕他势大专政共起逐之。崔氏奔卫。顷公(公元前598—前582年)即位很想重振齐国。这时晋使郤克来齐。他的脚跛一拐一拐地来到齐国朝廷上。齐顷公的母亲、夫人、妃子都在帷后偷看不觉笑出声来。郤克引以为耻。他在回国以后要求晋厉公出兵为他雪耻厉公不许。公元前589年齐伐鲁卫鲁卫大夫都到晋国请援都住在郤克那里。晋于是决定救鲁卫伐齐开战于靡笄山下(在今济南)。这就是有名的鞍之战。齐顷公亲自指挥他的手下逢丑父作战很忠勇。晋方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履仍不停地打鼓晋军士气大振。晋将军韩厥紧追齐顷公。逢丑父与顷公在车上换了位置顷公下车逃归。逢丑父被晋俘虏。齐献上宝器请休战。晋郤克不许坚持一定要齐顷公的母亲肖同叔子为质并迫使齐国“尽东其亩”把田间道路改为东西方向以便于晋**队向东开进。齐据理力争不肯答应晋最后只好让步。这次鞍之战齐虽被晋打败但顷公振兴政治散积聚以振民得到国人的拥护。公元前581年灵公即位。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公元前572年晋悼公伐齐齐师败。灵公走入临菑城守不敢出。公元前572年崔杼立庄公并杀死了高厚而“取其室”夺取了高厚的财产、族人和奴隶。从此齐国又陷入了内乱之中。

    崔杼娶棠公的遗孀为妻。庄公见了又迷上了她和她通奸。庄公把崔杼的小帽赐给手下人。崔杼见了大为愤怒企图与晋合谋袭齐。他利用庄公的一个宦者贾举寻找机会袭击庄公。公元前548年五月崔杼称病不朝。庄公得信立刻去找崔杼妻棠氏。崔妻引诱庄公先行入室内庄公欲入而门已被关住。崔杼的徒兵从内杀出。庄公进出不得登上高台大声叫喊请崔杼和解不许。庄公请自杀于庙不许。庄公狼狈而逃正爬到墙上时被射中股掉下来为崔氏之徒杀死。

    庄公被杀齐太史在史册上大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把太史杀了。太史之弟仍旧写上去。崔杼又把他杀了。少弟又写崔杼无可奈何只好听他去。史官秉笔直书不畏强暴的独立精神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在位(公元前547—前49o年)

    时间最长。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国人不服强使国人结盟曰:“不拥护崔庆者死!”独晏婴不肯结盟仰天长叹。庆封要杀晏婴崔杼说:“是忠臣也不可杀!”因为晏婴是齐国大族崔杼还是有顾虑的。

    在崔、庆捣乱了齐的国政的同时他们的家族也生了内乱。

    崔杼生子成和疆其母早死。崔杼又娶东郭女(即原来棠公之妻)为妻生子明。东郭女使前夫棠公的儿子无咎和自己的弟弟东郭偃管理家政。成因残疾不立无咎和偃乃立明为嗣子。成要求崔的宗邑为退休之所崔杼同意了而无咎和偃不同意。成、疆求援于庆封。庆封假心假意地支援成、疆成、疆便杀死了无咎和偃。庆封乘机尽灭崔氏。

    庆封暴虐嗜酒好猎跟崔杼一样。他将大权交给儿子庆舍代理而自己则到菜地田猎。栾、高、陈、鲍四家趁机攻庆氏。庆封逃奔吴国。这时吴楚正在战争。吴封庆封于朱方(今江苏镇江)让他看守吴的门户。

    在齐国长期的权力斗争中贵族的地位不断增强国君的地位不断削弱而在贵族内部也不断有不同地位的升降。田氏家族是最后胜利者。公元前489年田乞杀害了齐君荼。公元前481年田常杀害了齐简公。从公元前48o年起史称“政由田氏”。公元前386年田常曾孙田和公开取代了吕氏家族的政权迁齐康公于海滨。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吕氏在齐国的历史也就完全终结。田氏取代了吕氏的政权地位但仍保留了“齐”的国名史家称为“田齐”。

    第三节田齐“陈氏始大”及其代齐陈完字敬仲原来是陈厉公的儿子。据说他一生下来就使人们预感到他将来是一个非凡的人物。这时周太史过陈陈厉公让他占卜。他说:“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陈衰此其昌乎!”这番预言后来完全征验。他的子孙田和后来就篡夺了齐国由姓姜的齐国一变而为姓田(陈)的齐国。与三家分晋一样就这样悄悄地生了由上而下的政权转移。

    陈厉公后庄公、宣公相继即位。宣公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为继承人乃杀太子御寇。御寇与完相爱完恐被牵连逃奔齐国。这正是齐桓公即位后的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陈完到齐之后桓公和贵族懿仲等都很欢迎他。桓公要他为卿他再三推辞只做了一个“工正”的官完的始祖虞阏父曾经做过周的陶正陈完所作“工正”大概也是与陶正一样的性质。懿仲又把他的女儿给陈完为妻。这样陈氏这个异国贵族便在齐国扎下根来数代之后就已成了盘根错节不可动摇的大族。陈完到齐后改称田氏因而陈和田往往通用而“田”是更为正式的称呼。

    齐庄公时崔庆作乱。接着栾、高又生夺田兼室的斗争。田桓子竭尽挑拨的能事。栾施、高彊投奔于鲁。田鲍两家瓜分了栾、高的“室”(财产和奴隶)。晏子对田桓子说:“必致诸公”就是要田鲍把栾高的财产和奴隶送归公家。桓子接受了晏婴的意见同时“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他就这样争取国人的支持。《左传》昭公十一年说:“陈氏始大”。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田桓子与所有有政治野心的贵族一样他拉拢那些失势的贫困的贵族以加强自己的政治力量。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婴到晋国去与晋叔向谈到齐的情形说:“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平?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欲无获民将焉避之。”1陈氏的“获民”决非一朝。这里所说的陈氏就是陈垣子而非陈成子田常。《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此事指陈成子(田常)是错误的。田常与简公同时而不是与景公同时。陈垣子与陈成子都曾经有“厚施于民”的事情不必只限于陈成子一人。陈氏的这种做法究竟生什么结果或影响呢?郭沫若认为齐国的田氏鲁国的季氏都有这种类似的做法因而终于“获民”夺取了政权。

    晏婴在齐国贵族斗争中可以说是中立派。他对于田氏的野心早已有所觉察但是他充满绝望的情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坐于路寝。景公忽然感慨地说:“美哉室!其谁有此乎?”晏婴说:“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内容和他与叔向的谈话差不多。晏婴接着又说:“唯礼可以己之。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按礼制大夫是不应收公利的而现在恰恰相反陈氏“厚施于民”实际就是收公利。

    齐景公一死国内又生君位的争夺。这给田氏夺取姜氏政权的机会。

    国惠子和高昭子尊照景公的嘱托立公子荼为太子。但这时公子荼年龄尚幼。1《左传》昭公三年。

    有一次景公逗荼玩耍自己在地上当牛让荼骑着一不小心碰在门坎上把牙齿都跌坏了。

    在公子荼即位的问题上国惠子和高昭子是贵族的守旧派他们都是拥护荼的。而另有一部分贵族却反对他因为他即位却使公子们失掉了即位的机会。公元前489年荼才即位田乞与鲍牧就动了政变他们带着武器去进攻景公之宫。国高派兵来救已经来不及了田、鲍等占了上风高昭子被杀死国惠子逃到国外。田乞便悄悄地把从鲁国回来避难的公子阳生藏在自己家里这连跟他同伙的鲍牧也不知道。一天他邀集诸大夫在家宴会。正饮酒时他从内室拿出一个布囊当着诸大夫的面打了开来。诸大夫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囊中就是公子阳生。田乞对着大家说:“此乃齐君矣!”大家都默不作声然后都伏到地上表示拥护。田乞又说:“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鲍牧失声说:“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诸大夫有些反悔阳生便顿说:“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看情形会对己不利又改口说:“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大家都同意了遂立阳生于田乞家是为悼公。田乞做了相专齐之政。田乞卒子常代田乞立是为田成子。不久鲍牧杀害了悼公。齐人共立掉公子壬是为简公。立四年公元前481年田常弑简公。虽然史官照样在史册上大书“陈恒(田常)弑其君”但是史官的舆论已经没人听了。公元前4o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列为诸侯。前386年田和也列为诸侯从此进入了战国时期。

    田齐的盛衰田和死后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彊相继立。威王(公元前358—前32o年)重视人材重视吏治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取得对魏的重大胜利。宣王(公元前319—3o1年)大开稷下讲学之风伐燕之役取得了大胜。威王、宣王时期可说是田齐的兴盛时期。此后湣王地(公元前3oo—前284年)继立齐的国势趋向衰落。

    威王初即位的九年间他委政于卿大夫三晋鲁卫先后来伐国内也得不到治理。可能是在了解不少情况之后分别召见即墨和阿的大夫。他对即墨大夫说:“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闢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威王奖即墨大夫以万家之封而烹欺世盗名阿大夫及王左右称誉阿大夫的人。于是兵西击赵魏收回已失的国土。威王的这些措施说明他深明吏治的关键防务之重要及官场的积弊。史称他这些措施使“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各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

    威王曾与魏惠王共同田猎。魏王问:“王亦有宝乎?”威王说:“无有。”魏王说:“我们的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你们这样的大国能无宝吗?”威王说:“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威王的这番话表示了对人才的极端重视。相形之下威王要比魏王的眼光高得多。这就难怪魏王会立刻感到不好意思。威王说到的四个人其中有三个是守边之臣一个是执法之臣。威王身边还有更重要的人才他在这里没有说这就是驺忌、田忌和孙膑。驺忌是相田忌是将孙膑是军师。

    驺忌曾劝导威王广开言路1。他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威王接受了他的意见“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说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后来进谏的人逐渐减少。一年之后大家觉得“虽欲言无可进者”。邻邦燕、赵、韩、魏也受到威王这一措施的影响而“皆朝于齐”。史籍所记或不免夸大。但威王能接受驺忌的建议而广开言路确切是齐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田忌、孙膑为威王主持军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他们取得胜利的两次重要的战役。公元前354年赵攻卫。韩救卫伐赵。魏也率宋卫联军包围赵的邯郸。公元前353年赵求援于齐。田忌、孙膑率军进攻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孙膑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以解赵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齐大败魏军。前342年魏向韩进攻韩又求援于齐。齐威王接受孙膑的建议表示救韩而又迟不出兵。直到次年韩魏打得正紧张时齐才出兵。孙膑故意装做软弱的样子引诱魏军。到了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当魏军进入山谷时正是夜里齐的伏兵突起万弩俱魏军大乱。魏太子申被俘魏将庞涓自杀。齐获大胜。魏在战国前期本是最活跃的国家。经过这两次军事上的失败国势不免有所削弱。公元前334年威王和魏惠王会于徐州以相王就是彼此互相承认对方是王这是齐魏间势均力敌的具体表现。

    宣王也很重视人才但与威王有所不同是突出地表现在“养士”的活动上。他在稷下接待学人、说客。如淳于髠、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士最盛时有数万人之多。近人称这些人是稷下学派实际上包括多种学派的学者具体情况已不可详知。宣王的这种活动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有利于学术上的争鸣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他企图在这里吸收一些政治上的营养。《孟子》书中记载了宣王与孟子的不少问答反映了宣王还是一个习惯于思索一些政治问题的人其中也包含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在对外的军事活动上宣王伐燕是一件大事。公元前314年燕王哙要把君位让给大臣子之因而引起内乱。齐乘机进攻燕国短期内占领了燕国很多地方。齐宣王征询孟子的意见说“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1他得意的心情溢于言表。但齐对于燕地的占领并不能巩固下去在燕人的反抗下齐军不得不退出燕国而齐军的入侵却同燕人结下了仇恨。

    公元前288年已是齐湣王在位的时候秦昭王自称西帝同时尊齐湣王为东帝。当时的游说家鼓动齐湣王攻宋并且劝他取消东帝称号。湣王同意取消帝号而不久秦也把帝号取消了。这时燕国苏秦在赵齐活动。他担心如果齐赵联合会对燕不利因此他的活动主要在拆散齐赵联合使其有利于燕。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终于灭亡了宋。从而引起五国的联合攻齐。1以下见《战国策·齐一》。

    1《孟子·梁惠王下》。

    公元前285年以秦为联合赵国伐齐。次年韩魏燕也参加了对齐的战争。但是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对齐作战并不用力。只有燕国要报仇的机会到了它的军队最出力气。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临淄而后又分头占领齐国绝大部分土地。这时楚国也派淖齿率军前来参战。齐湣王逃到莒国被淖齿所杀齐国几乎将要灭亡。幸而田单联合族人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起事他觉得田氏灭亡他们也难独存于是奋勇作战反抗燕军才逐渐收复了失地。田齐虽然未亡但是从此它也一蹶不振了。燕齐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败都消耗兵力财力都有利秦国国势的相对增长。

    田齐的灭亡湣王既死其子法章隐姓名在莒为太史敫庸作。太史氏女奇其状貌以为非常人经常以衣食周济他。淖齿的军队离莒后莒人及齐国亡臣相聚求湣王之子得到法章因立为王是为襄王(公元前283—前265年)。襄王立太史氏女为王后称君王后。襄王亲自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灾难和收复失地的斗争但他对于这些都没有什么作为。他在位十九年卒子建立(公元前264—前221年)。齐王建十六年君王后卒。更二十八年而齐亡。

    史称:“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奉。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1相传齐王建将入朝于秦即墨大夫进谏说:“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间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众使收三晋之故地即临晋之关可以矣。鄢郢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收而与之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即武关可以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夫舍南面之称制乃西面而事秦为大王不取也。”2这里所说未必完全符合当时情况但当时无论在齐或三晋楚之臣之间都有反秦的力量这当是事实。齐王建看不到这些力量听不进即墨大夫的话。同时秦派人诱齐王建说可与以五百里之地。齐王建却听信了这话决定入秦。秦把他安置在其地的松柏之间饥饿而死。这是六国之中最后一个亡国君王的下场。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战国策·齐六》。

    第四章陈、杞、宋陈、杞、宋是周初异姓诸侯的封国。他们是以古帝王后裔的身份受封的。这是“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的体现也是扩张政治影响的措施。《史记·陈杞世家》说:“周武王时侯伯尚千余人。”象这样多的人后世可考者已没有几个。而周初封建的过程可能也包含有某种程度的过程。

    第一节陈、杞陈的建国及其灭亡武王克殷找到了虞舜的后裔妫满封之于陈(今河南淮阳)是为胡公。妫是他的姓。相传舜居于妫水转湾的地方。因此以妫为姓。妫水在今山西永居《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陈的祖先虞阏父的事迹说:“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也与其神明之后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陈既为舜后可能有陶器工艺的传统。解放前考古学者认为印纹硬陶就是江淮流域的文化而在丰镐地区也同样有印纹硬陶的现这或者就是由陈带去的陶器工艺。这还是一种推测尚待考古学的进一步证明。

    古代在江淮以北今河南山东之间以及苏北沿海曾经散布着许多不同的古老的氏族部落如颛顼之族、偃嬴之族、淮夷之族以及尧舜禹夏商的后人。陈的北方邻近有夏后的杞商后的宋西南有徐楚等。周统治者把亡国之余的人民分封于这个区域是有它的政治意义的。在陈的西北面还有一个姬姓的郑国它是西周末由关中迁徙过来的居于今河南新郑。在春秋时期陈蔡遭遇和命运几乎相同它们都不断受到郑的侵扰而最后都为楚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在伐陈后向晋“献捷”的时候历叙陈郑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郑对陈的侵略和干涉的过程。晋责问郑何故“侵小”。子产也自认不讳却反问晋国如不“侵小”你晋国如何能成为强国。

    春秋时期陈蔡邻近互通婚姻。陈桓公(公元前749—前7o7年)的母亲就是蔡国的女儿。他本人是蔡的外甥。陈桓公时公子佗五父就是亲郑派。他曾经向陈桓公劝谏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1。这是公元前717年的事。当时郑提出与陈友好的表示而桓公不许。公子佗五父因此对桓公说了这番话。陈桓公说:“宋卫实难郑何能为?”则桓公是亲蔡派他以“宋卫实难”拒绝了陈佗五父的劝谏。桓公一死陈佗乘国人暴乱之际即位是为厉公。据说厉公本来也是蔡出。他即位后常常到蔡国去竟为蔡人所杀。桓公的儿子跃继立五月而卒。其弟林继位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陈国的这段历史反映了它内政的不稳定。而子产在对晋献捷时所说“我又与蔡人奉戴厉公至于庄(公)、宣(公)皆我(郑)之自立”也可见陈国的政局实际上是在郑国的操持之中。不久这一局面生了变化。楚自武王即位后已开始强大而郑却1《史记·陈杞世家》以陈佗五父为两人今据《左传》改正。又《史记》于厉公外另有利公厉利音同利公当是厉公之误。

    中衰。陈的内政外交也不能不受晋楚的影响。这时陈蔡郑宋等小国只有采取谁强就服谁的办法摇摆于晋楚之间。

    陈宣公时杀太子御寇而立嬖姬之子款因而国内又生混乱。陈公子完投奔齐国自称田氏。这时正当齐桓公称霸。完受到桓公的礼遇做了“工正”。工正与虞阏父之为周陶正相似。春秋晚期田氏在齐国得势后来终于取代了姜齐的政权。

    齐桓公时陈蔡亲楚。桓公伐蔡侵楚给召陵之盟。在回师时陈大夫辕涛涂害怕齐师过陈扰乱故意劝导桓公从“东道”去伐淮夷。由于路途险恶齐师怨之。桓公于是执陈辕涛涂。这可见陈当时是亲楚的。

    晋文公称霸时陈在对外关系上摇摆于晋楚之间。由于陈在地理上更邻近于楚这就更多地加重了亲楚的倾向。后来吴强起来陈又摇摆于吴楚之间而仍以受楚的影响为大。

    公元前598年陈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淫于夏姬陈灵公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杀陈国内乱。楚庄王乘机伐陈杀了征舒以陈为县而占有它。由齐出使回来的申叔对庄王劝谏这才使陈得复国并迎陈灵公太子午于晋立为陈君是为成公。陈成公之立郑也可能从旁出了力。晋国作为中原的霸主也不得不对陈表示保护。

    公元前568年陈背楚盟。第二年楚共王借此代陈。是年成公死子哀公弱立。楚以陈丧罢师。哀公三年(公元前566年)楚再围陈未免。公元前534年陈内部生争乱哀公自尽而死司徒招立留为君。楚灵王听到陈内乱的消息使公子弃疾伐陈。陈君留奔郑。楚灭陈使弃疾为陈公。公元前529年弃疾杀灵王而代之是为平王。平王初立欲缓和楚与诸侯间的关系于是立陈故太子师之子吴为陈侯是为惠公。陈亡至惠公立“空纪五岁”。惠公为了继续哀公仍上溯五年以哀公死之次年(公元前533年)为元年。

    公元前5o5年陈惠公卒子怀公即位。这时吴已开始强大起来。吴破楚召陈怀公。怀公召集国人征求意见。他说:“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1。怀公本有意灭吴因国人反对只好假托有病未到吴国去。过了四年吴复召怀公怀公惧终于朝吴。吴因其前不往留怀公死于吴。陈立怀公之子越为湣公。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公元前489年吴复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昭王来救吴师罢兵去。公元前486年楚伐陈。公元前478年楚惠王杀陈湣公。陈亡。

    杞的迁国及其灭亡杞是夏禹的后裔是从商至周还保留下来的小国。甲骨文中有“杞”

    字作为地名与商(今河南商丘)相距不远。还有一片卜辞称“杞侯”。杞于夏灭之后似仍然是殷商的诸侯。《史记·陈杞世家》说夏禹之后“殷时或封或绝。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杞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安丘一带。西周时期有两个杞河南的杞和山东的杞。山东之杞是杞之老家。《史记·陈杞世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西楼公生题公题公生谋娶公。谋娶公当周厉王1《左传·哀公元年》。

    时。谋娶公生武公。

    东楼公、西楼公之名与牟娄一名有关。

    牟娄始见于《左传》隐公四年经文:“莒人伐杞取牟娄”。依此则牟娄是杞的一个地方。以今地求之在诸城西南四十里。《诸城县志》定牟娄为二地谓县西南有牟山地名牟乡:同时另有娄乡。其实二地都是“牟娄”所分出。《陈杞世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楼即娄之别写。与其说东楼公生西楼公倒不如说它分化为二族一名东楼公一名西楼公似更符合历史事实1。

    关于杞的历史《左传》还有一点关于它的“迁国”情形的记载可供考索。《左传》隐公四年经文杜注云:桓六年淳于公亡国杞似并之迁都淳于。僖十四年又迁缘陵。

    襄二十九年晋人城杞之淳于又迁都于淳于。

    淳于也是山东境内自古保留下来的小国。淳于的合音为州故史书亦作州(今山东安丘)。大概殷周之际。杞自河南迁回故地与山东诸城的杞合并为一。这时它已相当强盛所以它把邻近的淳于灭掉了。淳于史称姜姓而杞是姒姓所以这是一件有关不同氏姓之间的斗争时为公元前7o6年。

    公元前646年杞又自淳于迁于缘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十余里)。《左传》于是年说:“诸侯城缘陵而迁杞焉”。按去年《传》云:“淮夷病杞”杞此次迁国似是因为遭到淮夷(徐莒等国)的侵扰。王献唐认为淮夷距杞太远可能淮夷当为潍夷因为它正在潍水流域上。缘陵(昌乐)在诸城的北面相距亦不远。这次杞迁缘陵是在齐桓公称霸时进行的。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云:(鲁)仲孙羯会晋荀盈、齐高止、宋华定、卫世叔仪、郑公孙段曹人、莒人、滕人、薜人、小邾人城杞。

    此事在公元前544年距杞迁缘陵已一百零二年。这时齐霸已衰落。晋与杞有通婚关系晋平公的母亲是杞国君的女儿平公是杞的外甥。杞不甘心受齐的压迫因此它请求晋国的援助。鲁也是常遭到齐的压迫所以鲁也请求晋国为盟主召集齐宋等诸侯国家共同帮助杞国于淳于建城建城就是建国。陈杞都是商周时代被保留下来的国家。陈国在今河南淮阳与杞本相邻近。陈自敬仲完作为客卿自陈至齐后来终于取代了齐的政权。杞自河南迁往山东故国几经迁徙而渐衰微至战国时终于被楚所灭。时在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陈亡在公元前478年杞亡在陈亡之后三十四年。1参阅王献唐《山东古国考》。

    第二节宋宋的建国和它的宗族关系宋是殷商贵族微子在周初受封的国。当殷纣时微子和箕子、比干都看到殷前途的危险分别向纣进谏。纣不能采纳反把比干处死把箕子囚禁。微子知道殷的危机已无能为力他离开了殷的朝廷不再说话了。微子名启姓子是殷帝乙的长子纣的庶兄。箕子是纣的诸父一说是纣的庶兄。比干也是一位王子1。三人的攻治表现不同而孔子一并加以推崇说“殷有三仁焉”2。

    武王克殷微子亲谒军门表示顺从。武王恢复了他的官职。箕子也在囚禁中被释放出来。武王问箕子殷为什么会灭亡。箕子没有回答3。后来武王问箕子以天人常伦之道。相传《尚书》中的《洪范》篇就是箕子的答复。但《洪范》似出于后人的依托不是箕子本人所作。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不以臣礼相待。《后汉书·东夷传》称箕子在朝鲜传播文化和田蚕技术其后裔传四十余世延续至于汉朝初年。

    成王时期平定武庚叛乱后周以微子代武庚以奉殷之先祀抚殷之遗民国于宋宋有今之河南闻邱微子甚得殷遗民的拥戴。

    微子之后与箕子之后同属于殷商系统的宗族。《史记·殷本纪》称殷商系统的宗族尚有来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都是“以国为姓”可已不详考。《潜夫论·志姓氏》记子姓的宗族有孔氏、祝其氏、韩(幹)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网氏、近氏、止氏、朝氏、教氏、右归氏、三■氏、王(壬)夫氏、宜氏、微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阮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凡五十一姓。依汪继培为《潜夫论》所作笺注这些姓氏差不多都可明确其属于宋国内部的宗族系统。在别的诸侯国里如齐如楚都有一些贵族的氏姓但依文献所记都不及宋国之盛。这些氏姓都代表贵族间不同的政治势力是以血缘为本位的政治体制之显著的特点。与宗族制度相联系宋的君位继承制不同于周制。周自周公以后是以嫡长子继承为主而宋则是兄终弟继和父死子继的两种制度并行这还是殷人的旧俗。

    春秋初年宋穆公在位(公元前728—前72o年)他继承了其兄宣公。

    宣公临死前亲自对穆公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通义也。”当时穆公坚持不肯推让再三才接受下来。他在位九年临终前召集群臣到面前说:“先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他要让位给他的侄子而群臣坚决要立公子冯即他的长子。穆公说:“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后来穆公死后终于遵照穆公的意见立宣公之子与夷是为殇公。但殇公在位不满十年却为华督父所杀孔父也一同受害。由此1《史记·宋微子世家》及三家注。以下依据《世家》者不一一另注。2《论语·微子》。

    3《史记·殷本纪》。

    看来宋国在春秋初还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行的他们还认为这是“天下之通义”。

    宋殇公在位时大司马孔父执政太宰华督父和孔父争权。他在国中散布谣言说:“殇公即位十年中间对外战争十一次民不堪命这都是孔父执政不好的缘故。”他这样一说国人也都怨恨孔父。公元前71o年华督父率领国人叛乱杀死了孔父和殇公。因为与夷短命而终故谥号为“殇”。这次叛乱是宋国戴族中华氏专政的开始。

    穆公子冯在郑宋人立冯为君是为庄公。这时宋国颇强常常干涉卫、郑的内政而生战争。如华督执政时他曾经执郑国执政者祭仲并强迫他立突为郑君。

    庄公死后闵公即位子鱼执政。公元前69o年南宫万弑闵公国内大乱诸公子纷纷逃出国外。国人杀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立闵公弟御说为桓公。南宫万逃奔陈国。陈人用计捉往了南宫万把他杀死然后把尸送还宋国。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危。他照例也召集大臣前来开“顾命”会议。

    太子文表示愿意让位给哥哥目夷(氏)子鱼(名)子鱼坚决不肯只做了司马而由太子兹父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宋襄公。他于齐桓公死后企图重整霸业。当时子鱼和国人都说:“这是宋祸的前兆”。或者说:“宋是亡国之余失去了天命(指殷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的。”但是宋襄公不顾力量也不顾形势却硬要去干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襄公图霸失败宋襄公是一个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而终于失败的人。当他在位的时候宋与郑都相当强大但毕竟土地小人口少要想使整个中原诸侯都听命于他是很困难的。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把滕文公捉住这是一个姬姓小国(在今山东滕县)的国君。又在“泚睢(地名)之社”举行祭祀使鲁国的附庸邾文公把鄫子作为人祭的牺牲。《左传》僖公十九年说“欲以属东夷”就是使东方诸侯国家服属于宋以来为霸主的意思。古代山东鲁国睢水泗水一带散布着许多氏族部落宋作为殷商之后春秋时还保存着一些原始的野蛮的风俗习惯如人殉与人祭。但春秋时包括宋国在内也有一些开明的人对于这些原始野蛮风俗已表示反对了。当时司马子鱼就劝谏宋襄公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御之?”他的意思是说:六畜不相为用在祭祀马神时就不用马作牺牲。这大概是图腾所谓“禁忌”。小事就是小的祭祀不用牛、羊、豕等“大牲”。他还说民是神的主人。既然如此那么用人作为牺牲自然是神所不能接受的。司马子鱼已经具有这种开明的进步思想确是很难得的。但是习惯势力旧的礼教往往不是一下子能够消除的宋襄公就是属于后一类人。解放以后曾经在今江苏铜山现一处由人工堆成的巨石左右两块巨石相对而立上面复以一块更大的巨石。遗址上有许多碎乱的人骸大都被砍去了头。考古工作者认为这就是殷商时期的社并且可能就是“次睢之社”。《左传》昭公十年说:“(鲁)平子伐莒取郠献俘始用人于亳社。”这“始”字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祭人殉由来已久在殷墟的遗址里已有大量的现了。《左传》昭公十一年说:“子灭蔡用隐太子于冈山。”用就是用作牺牲的意思。这就是说楚国也有这种风俗。宋、杞都是“亡国之余”在战国诸子书里往往以宋、杞为愚蠢的笑料如“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等等。虽然事情未必如此而东夷部落的确保留着较多的氏族社会制度和习惯。时代进步了所以被人视为笑料。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举行鹿上之盟(今安徽太和)。《左传》说:“以求诸侯于楚”就是使楚承认宋为霸主。楚人许之。公子目夷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他已经感到亡国之祸快要生了。次年前638年终于生宋楚之间的泓之战。

    公元前638年春郑文公朝楚。夏宋襄公即伐郑就因为郑朝楚的缘故。楚人当然不肯罢休。楚成王也立刻兵救郑攻伐宋国。大司马子鱼又谏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宋襄公不听。宋为商的后人故可通称。冬宋人及楚人战于泓(在今河南拓县)。宋人的队伍已经整整齐齐排列好等待楚兵的到来。楚人渡河。司马子鱼说:“彼众我寡及其未即济也请击之!”公说:不可。楚兵渡河后尚未整理好队列子鱼请再出击。宋襄公不允。直到楚人阵成宋襄公才使出击。结果宋师大败襄公的屁股上也受了伤。国人都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批评了襄公襄公不以为然。不久宋襄公死宋的霸业也就此结束了。宋襄公的活动曾受到人们的讥讽但司马迁却说: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武丁)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赞美、肯定之意)伤中国缺礼义褒之也。宋襄公有礼让也。

    这对于宋襄公是采取肯定态度的大概是在礼让上肯定他的言行一致肯定他“修行仁义”而不从军事上的成败立论。司马迁所谓君子之“多”《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有此说。

    长期不安定的局面宋襄公图霸失败以后宋长期处于不安定的局面。在国内宗族间的斗争连续不断。在对外关系上也要不断依违于晋楚之间。这种情况在别国也不少但宋却表现得更为强烈。

    宋襄公图霸失败以后晋国成为华夏诸侯所公认的霸主。城濮之战就因楚成王围宋宋求救于晋而生的。结果是晋胜楚败宋、卫等小国就倾向晋国。但是楚始终是长江流域的强国宋、卫等国又不得不采取“二亲”政策即楚强则亲楚晋强则亲晋。宋的内政也不得不受外交路线的影响。这一点宋和郑国是差不多的但又有不同郑国执政始终在“七穆”的掌握之中即使有斗争不象宋国那样剧烈。春秋中期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子产主张改革而宋国的子罕尽管也很有政绩但始终是一个保守的贵族。

    宋襄公死其子成公立。十七年成公弟御杀太子及大司马公孙固而自立。不久宋人又杀御而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史书上说:“昭公无道国人不附”其实他却是很有政治抱负的要想集权于君主除去群公子的势力。乐豫说:“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公子之族就是公族它正象大树的枝叶一样枝叶去了则“本根”就“无所庇荫”了1。昭公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穆、襄之族终于率“国人以攻公”杀公孙固、公孙郑于公宫。公元前61o年接着又生公子鲍之乱。

    公子鲍长得很美据说前宋襄公夫人很爱他却被拒绝。但是她有政治野心尽力支持公子鲍篡夺昭公的君位。司城意诸(人名)支持昭公劝他出国避难。昭公绝望地说:“不能(意即不能和睦)其大夫至君祖母(襄夫人)及国人诸侯其谁能纳我?”

    宋国生饥荒公子鲍把自己家里的粮食拿出来赈济国人。凡年自七十以上都无不馈赠还增加“珍异”。他天天进出于“六卿”之门对城中的“材人”(指战士)无不和他们交往。凡是桓族以下的族人他没有不照顾的1。

    公元前611年昭公出猎时襄夫人派人攻杀昭公于是公子鲍即位是为文公。晋作为盟主前来责问。听说宋已立新君只好承认这一事实。次年昭公子又联络文公母弟须及武氏之族作乱。文公很快地把他们平定下来。武、穆等族逃到国外。从此宋国展开了戴、桓之族间更剧烈的斗争。

    这时楚国正当庄王在位国势强盛。公元前6o7年楚命郑伐宋。宋败华元被俘。宋以兵车百乘马四百匹赎回华元。华元就是华父督的后人属于戴族。

    公元前598年楚伐陈诛夏征舒陈几乎亡国宋也愈来愈感到楚的威胁。公元前597年楚为了救郑生邲之战楚胜楚的国势达到了。同年楚围郑郑穆公亲自袒着狗牵着羊向楚降服。公元前595年楚国使者经过宋国没有向宋借道宋因此执楚者。楚大怒兵包围宋国从九月开始到次年二月。宋城中粮尽到了“析骨而炊易子而食”的悲惨程度。宋华元夜见楚将子反。庄王问他城中的情况华元据实以告。楚王说:“我**队也只有二天的粮食了!”于是罢兵。

    公元前595年宋华元奔走调停于晋、楚之间结“弭兵”(停止战争)之盟。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华元专政。司马荡泽攻杀太子肥并准备杀华元。华元将奔晋鱼石劝阻他只到黄河边上就回来了。他一回来就杀死了司马荡泽(桓族)立共公的少子成是为平公。

    公元前586年楚共王伐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以封左师鱼石。这是楚国对宋内政的粗暴干涉因而引起晋国为的诸侯的顾虑。次年晋率诸侯攻伐鱼石鱼石被诛。晋和诸侯以彭城复归于宋。

    在晋、楚长期的争霸战争中宋、郑等小国的负担是很沉重的。因为大国出兵作战小国要陪着出兵供应赋役。所以宋、郑早已有弭兵的要求。这时宋国向戍和晋国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都很熟悉探知他们也有弭兵的意思。公元前546年在宋举行第二次弭兵之盟。楚国子木提出除秦、楚以外“晋楚之从交相见也”。晋赵文子表示同意。因此原来服属于晋、楚的小国诸侯自结盟之后对晋楚都要互尽义务。这样对诸侯小国来说不是减轻负担而是增加负担。但是从此晋楚之间的大战终于停止在四十年间晋楚没有生战争。但楚国对江淮流域的小国战争更加剧了。

    1《左传》文公七年。

    1《左传》文公十六年。

    这时宋国内部贵族的斗争并未停止。先是华氏(戴族)与向氏(桓族)

    的斗争。华氏败后接着又生向魋的暴乱。向魋也是桓族成员故又称桓魋。桓魋之乱平定后戴族中的乐氏、皇氏、灵氏出来组织执政班子。《左传》说:“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右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鉏为大司寇。”这是由清一色的戴族贵族掌握政权。

    但是这时宋景公宠用大尹(陪臣、家臣之类失名)一切政事都须经过大尹传达因而又引起国人的不满。公元前469年(鲁哀公二十六年)六卿联合国人驱逐大尹出国。《左传》因此说:“三族(即乐、灵、皇)共政无相害也。”暂时平静无事。不久就进入战国了。

    宋的衰亡战国以后宋国贵族之间依然不断生斗争。据《韩非子·说疑》篇说“戴氏取宋”韩非把它和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相提并论。战国以后宋国的政权已经由于氏直系而变成戴氏旁氏了。

    戴族中有乐、皇、灵三族乐氏则又是三族中最负声望者。《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郑子皮饩国人粟宋司城子罕“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司城氏(即子罕)贷而不书为大夫之无者贷”。晋叔向闻之曰:“郑之罕(子皮)宋之乐(即子罕)其后亡者也。二者其皆得国乎?民之归也施而不德乐氏加焉其以宋乎降乎?”这足证春秋末已有人预言戴族乐氏即子罕将要代宋。他们为了获得国人的拥护推翻公室而振贷国人的贫穷者。他的这种手段和宋公子鲍郑子皮(罕氏)、齐陈氏、宋乐氏都是一样。晏婴对齐景公说:“大夫不收公利”而上面这些人恰好都是“收公利”者。

    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接着宋郑又连续作战。这不是宋的强大而是它的回光返照。当时有“宋聋郑昭”的说法意思是说宋的反应比郑来得迟钝。这是有些根据的。公元前375年韩已灭郑而宋至公元前286年才被灭于齐反而要比郑亡晚一百余年!

    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对峙的两大强国。宋齐邻近齐取宋较易而齐国总不敢轻易下手。这是因为它如果先灭宋就会破坏六国之间特别是齐秦之间“均衡”的形势。公元前288年齐终于把宋灭亡了因此引起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攻齐。燕国为了报复齐伐燕的旧仇作战特别出力。齐如削弱则燕的安全比较有了保证。所以燕乐毅的军队一直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从此战国形势生一大变化而宋国终于灭亡。第五章晋、郑晋和郑是姬姓诸侯受封较晚的两个国。郑之受封已在周宣王的时候。平王东迁晋、郑都出了不少的力。所以《国语·周语》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春秋初期郑在当时政坛上颇为活跃。此后成为晋楚齐秦争取和争夺的对象而仍能于夹缝中求生存以至战国之初。晋在春秋时期始终是中原的大国。但它在军事上的优势为世卿势力的扩张提供条件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时期三晋各为七侯之一。而中山国作为鲜虞族的政权则活动于赵魏邻近地区又有一段兴亡的历史。

    第一节晋晋的建国、分裂和统一晋是周武王子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叔虞的母亲在生产前武王告诉他说他做了一梦梦见上帝对他说:“我命你生个儿子名虞我给他封地于唐”。后来叔虞的母亲果然生了一子手上有一个“虞”字形因此就取名为虞。武王死后唐有乱周公灭了唐因而就封叔虞于唐。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初分封之国有鲁、卫和唐(晋)都是姬姓诸侯中重要的国家。唐分封的地点即是“夏虚”故《左传》定公四年说:“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就是说仍用夏的政治制度。索本是绳索古人用绳索测量土地故索引申为法。戎索就是仍用当地戎人的土地法。夏戎杂居。因此夏政、戎索实际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当时所谓戎实际就是指媿姓的狄即《传》所谓“怀姓九宗职官五正”。由此可见夏虚不但是夏人活动的地方而且是戎狄活动的地方。这情形对于了解唐(晋)的社会历史是很重要的。

    《史记·晋世家》说:“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这就是说唐叔虞第二代时已改国号为晋了。《正义》云:“唐叔虞子燮父徙居晋水旁今并理故唐城。”周初所分封的诸侯地方不过“方百里”晋也是如此而且周围有许多戎狄。《晋世家》又说:“自唐叔至靖五世无其年数”。我们对于西周时期晋的社会历史实在所知很少。

    大约西周宣王时北方戎狄叛乱晋穆侯曾经帮助宣王共同作战。恰好伐条戎时生大儿子取名为“仇”(太子仇);后来在千亩之战时又生少子取名为“成师”。古人名字都是有意义的。当时师服说:“异哉君之命(名)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今适(嫡)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1这里埋伏了此后晋国将生内部分裂的因素。

    穆侯卒弟殇叔立太子仇出奔国外。过了一年太子带领徒众去打殇叔自立为文侯。晋文侯时正当周幽王时。犬戎杀幽王周室东迁。晋文侯与郑、虢助周平王在洛邑建国很有劳绩。

    晋文侯时已迁都于绛在今山西翼城东南。公元前475年文侯卒子伯立是为昭侯。昭侯分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曲沃的城1《史记·晋世家》。

    要大于翼(绛)这是不合制度的也预兆曲沃与翼之间可能生对抗的局势。

    成师封于曲沃号为桓叔。他很得民心。当时人说“末大于本而得民心不乱何待。”公元前739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立桓叔。桓叔欲入晋(指翼)晋人兵抵御桓叔。桓叔败归。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不久桓叔卒子鲜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弑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

    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听说兴兵伐晋。周平王使虢公带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败归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

    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卒子称代庄伯立是为曲沃武公。哀侯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于汾水旁虏哀侯晋人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晋小子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周桓王使虢伐曲沃武公。武公败归曲沃。晋人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公元前677年晋侯缗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这一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并且把它灭掉了完全兼并了晋地。曲沃武公被封为晋君正式列为诸侯。是为晋武公。

    从曲沃桓叔始封曲沃到晋武公并晋经历了六十七年的分裂时期。因此春秋初期晋国不曾参加黄河下游诸国的战争。齐桓公称霸它也很少过问。武公死后子献公立他在晋国统一的基础上使晋国成为黄河中游的一个强国。

    戎狄的活动和晋的始霸晋献公是个英明能干的君主。他深知“本小末大”是晋国所以分裂的原因因而他即位后把权力集中起来把公子公孙都统统驱逐出国。《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大夫士药说:“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富子”指曲沃庄伯之子孙。虽然献公自己也出自曲沃、桓庄但是为了权力集中起见他不能不对桓、庄的子孙们下毒手了。“富子”之名始见于此因为强大的宗族就是富有者故称“富子”。

    但是这时真正威胁着晋国的基础的不只是晋内部的贵族还有晋周围的戎狄部落。西周春秋之际北狄已充斥于今陕西北部到山西河北北部他们已严重地威胁周和沿边齐、鲁、卫诸国的安全。

    骊戎也是犬戎之一原在今陕西的临潼骊山之下。周室东迁以后它也逐渐向东迁徙到了晋西。晋献公在一次战争中打败骊戎俘获了骊姬。献公很宠爱她并且决心把太子申生废除立骊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因此派太子申生去打东山之戎又派二子重耳去防守蒲城(今山西永清县)三子夷吾去防守屈(今山西吉县)。这不只是献公因宠爱骊姬而把诸子调开也是戎狄对晋的威胁所致。

    公元前658年和前655年晋荀息又借道于虞(今山西平6)以伐虢(今三门峡)。晋灭虢后虞也随着被灭亡了。这虞、虢以西的黄河两岸也是戎族活动的地方。晋灭虞、虢与抵抗戎狄是有关系的。

    对于北方的狄人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晋献公虽然没有参加这一争霸活动但他连续灭亡了耿(今山西河津县)、霍(今山西霍县)和魏(今山西芮城)并封赵夙于耿封毕万于魏让他们防守晋扩大了自己的地盘。

    晋献公听了骊姬的谮言使重耳不得不到母家狄人那里避难夷吾也逃到梁(今陕西韩城)。重耳在狄人那里住了十二年取了狄人廧咎如的小女儿生了儿子;随臣赵衰娶了廧咎如的大女儿也生了儿子。后来重耳离开狄到了齐、卫、曹、宋、郑、楚等国。异姓诸侯国都对他很好相反同姓诸侯却对他都很不礼貌。最后他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晋国即位即晋文公。

    秦这时已经强大起来它羡慕华夏诸侯的礼乐文化积极准备东进。在晋文公以前晋惠公的即位也是由秦护送入晋的。在晋遭到饥荒的时候它也运来了粮食周济晋国。但是惠公不知好歹恩将仇报原来应允给秦河西的一些地方也赖着不给终于生韩之战(公元前645年)。

    晋文公和晋献公一样是很英明能干的君主。他的臣僚如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都是忠心耿耿追随着他并且也很有才能。过去晋国很少关心华夏诸侯的会盟、战争而现在它已兴起成为齐桓公霸业的继承者了。

    晋文公的霸业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勤王”。当时正当周襄王时王朝生了王子带之乱。襄王出居于外王子带进入王城。这时秦穆公驻于河上有帮助襄王入国的意图。晋大夫赵衰对晋文公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晋文公认为这是称霸的机会便出兵送周襄王入国诛王子带乱事平定。这是公元前635年的事。

    又一件大事是公元前633年城濮之战晋文公打败楚国。这一年宋因受到楚国侵扰求救于晋。晋文公才即位楚又是强国因而他起初很是犹豫而他的大臣先轸、咎犯等都力主一战。先轸说:“报施定霸于今在矣。”报施是指晋文公从狄回国时路经宋国得到宋国的优遇现在宋国求救于晋不能坐视不救。这当然只是借口定霸才是真正的目的。于是晋楚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楚军大败。楚将子玉怕楚成王责备他便愤而自杀。从此许多过去从楚的诸侯都纷纷倾向晋国。次年诸侯拥护晋文公为霸主会盟于河阳。周襄王也来参加会盟。《春秋》为天子讳以“天王狩于河阳”载入史册。

    晋文公在霸业活动中最要紧的还在于他很重视在政治上对人们的教养从而提高公室的威信加强人们的战斗力。子犯在这里起了决策的作用。《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

    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

    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这是关系晋文公霸业活动的很重要的记载。这里所说“晋侯”、所说“公”即指晋文公。

    晋文公的霸业比齐桓公更有军事上的成就也有更大的政治影响。而且齐桓公的霸业是及身而论晋文公的霸业在他身后仍有延续。

    晋霸业的断续城濮之战后郑暂时与晋结盟但是郑、楚接壤却不能不更倾向于楚。公元前63o年秦、晋联合包围郑国事态很紧急。郑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陈述秦围郑只对晋有利而不利于秦要秦退兵。秦觉得有理遂罢兵而去。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其子襄公即位。这时秦穆公又兵偷袭郑国。恰好郑国商人弦高要到周去路遇秦师知道秦师来意是在袭击郑国。他便以十二条牛犒劳秦师。秦以为郑已有准备便罢兵而去顺便灭了一个滑国(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

    在秦回去的路上晋乘机邀击秦师于殽(今河南洛宁县西北6o里)俘虏了秦的三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后来又放归他们。秦穆公只责备自己。《尚书·秦誓》篇记载其事可见秦东进的野心。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使孟明视等三人伐晋以报殽役之仇。次年在殽埋葬了殽之战中牺牲了的秦兵尸。秦穆公的东进计划是积极的但是它始终不能得逞。于是它转向西进攻伐西北高原上的一些野蛮部落史称秦“闢国十二拓地千里遂霸西戎”。

    由于晋对北狄的抵抗北狄过太行山而东齐、鲁、宋、卫诸国不断遭到它的侵扰。自公元前63o年至前6o5年二十余年间《春秋》经、传屡见狄侵齐、鲁、宋、卫诸国的记载。前628年“狄有乱”之后出现了赤狄、白狄之分。前627年“狄伐晋”“晋侯(襄公)败狄于箕(今山西太谷县)获白狄子”这就是俘获了其中一部分的领。箕之战中晋先轸牺牲战争是激烈的。前594年晋败赤狄于曲梁(今山西潞城县北四十里)灭潞氏。潞氏是赤狄中的强部。自潞氏被灭之后晋又灭廧咎如。从此赤狄也就衰亡了。

    赤狄衰亡白狄代兴。白狄划分为鲜虞、鼓和肥三部。鲜虞在今河北正定鼓在今河北藁城肥在今山西昔阳。三部之中以鲜虞为最强肥鼓都服属于它。公元前53o年晋假道于鲜虞灭肥俘虏了肥子绵皋以归。公元前527年晋又伐鼓俘虏了鼓子(音沿)鞮。肥、鼓都被灭亡了。前5o1年鲜虞败晋师于中牟(今河北唐县)晋观虎被鲜虞俘获。这可见鲜虞还很顽强它一直延续到战国中期称中山国。

    晋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幼晋人要求另立国君。赵盾拥立襄公弟雍并已派人到秦去接雍。贾季则拥立公子乐也派人到陈去接公子乐。赵盾利用权力废太师贾季。太子夷皋的母亲缪嬴抱着幼儿(夷皋)日夜在朝廷里号哭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后她又抱着幼儿到赵盾家去大喊说:“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怕影响不好乃改变主意拥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赵盾独揽朝政这是晋卿大夫专权之始。晋自灵公以后由于卿大夫的专权贵族内部有斗争不得不放松了对外的争霸战争。这时楚是庄王在位国力之强大要过晋国。公元前598年陈夏征舒之乱楚国出兵讨伐几乎灭陈其后楚国不断侵宋侵郑包围了宋、郑的都城数月之久以至使宋到了“易子而食析骨以炊”的程度。晋国作为霸主只虚张声势而不出兵。宋、郑处境十分困难“牺牲玉帛待于两境”楚强则依楚晋来又依晋。在拉锯战争中土地荒芜人民被掳掠痛苦不堪。

    公元前597年晋景公三年楚庄王围郑郑向晋告急。这时荀林父已代赵氏执政将中军。他率领三军出在路上听说郑已降楚就想班师回国。但先縠反对。最后终于渡河在邲(今河南荥阳北)扎营。郑帮助楚与晋作战。晋军大败退走。正渡河时晋士兵抢着登船死于河中的士兵不计其数。楚俘虏了晋将知罃。荀林父要引咎自杀随会对景公说:“晋文公之与楚战城濮成王归杀子玉而文公乃喜。今楚已败我师又诛其将是助楚杀仇也”。景公乃劝止荀林父。

    公元前595年晋伐郑。这是因为郑亲楚而在邲之战中又助楚攻晋。

    次年楚伐宋传为报复。晋准备救宋晋大夫伯宗说:“楚天方开之不可当。”景公便犹豫起来不敢兵只派觧扬到宋国去表示晋的关心并要宋坚持到底不可降楚。觧扬经过郑国到宋国去时被郑捉住送给楚国。楚国强迫觧扬对宋军说:“晋无法来救。”觧扬假装答应了但次日作战时却对宋说:“晋援军就要来了!你们再坚持一下吧!”宋军一听坚决抵抗楚国。后来庄王要杀死觧扬。觧扬说:“您杀死一个忠臣将何以教导您的臣子!”庄王觉得有理就饶了他。

    这时秦齐很强都想当霸主。当初赵盾立公子雍时秦康公送给公子雍一支精强的卫队想利用帮助公子雍即位的机会来拉拢秦晋国。公元前617年晋伐秦取少梁(今陕西韩城县南22里有少梁城当即古梁国)。秦亦取晋之殽。过了一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今山西永济县南)。晋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即黄河南下东流之拐弯处)赵穿最有功。这时晋担心的是有灵公初立时逃亡归秦的随会怕他在秦对晋不利于是想尽办法终于使秦归还了随会。晋、秦间的形势看来也是很紧张的。

    晋景公时齐俨然以东方诸侯的霸主自居常常借故去攻代鲁、宋、卫等国。公元前589年晋郤克执政鲁、卫都派使臣到晋要郤克作主为它们报仇。郤克因前几年使齐时受到侮辱怨恨在心正想借机报复便同意出兵与齐作战。两军陈师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

    这次鞍之战是春秋时期五大战争之一1其胜负关系到哪个国家为霸主的问题。因此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坚决、勇敢。结果是晋胜而齐败。结盟时晋人的条件十分苟刻:(1)必以肖同叔子(齐顷公的母亲)为质;(2)使齐境内的土地垄亩全改为东西向道路沟渠也相应地改为东西向。齐坚持不可。齐使臣回答说:“肖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2齐使臣的话不卑不亢很坚决而且鲁、卫从旁请求。晋侯也只好让步让齐国退还鲁国汶阳(汶水北岸)之田便匆匆结盟而罢。

    公元前585年晋迁都于汾浍之间的新田(今山西侯马)。公元前58o年厉公代立伐秦至泾(今陕西泾县)。这时栾书执政。他说:“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遂伐郑。楚共王救郑于是生鄢陵之战。晋吕锜射楚共王中目。楚国养由基也是名手立即还射一箭中吕锜之项。郤至在战1五大战争为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鞍之战和殽之战。

    2《左传》成公二年。

    斗中每碰到楚王总下车来以表示敬意。晋韩厥追郑成公已将追及而又停了下来。他的车右催促他加紧。他说:“不可以再辱国君”因此没有穷追。古代战争尽管有时打得很激烈但是它还保留着传统的礼貌。这次战争的结果是晋胜楚败。但晋厉公不久杀三郤而栾书、中行偃又囚禁了厉公。晋国并不能真正压倒楚国。

    公元前572年悼公周即位。他是襄公的曾孙即位前流亡在周。

    这时晋国六卿专政公室益卑。南方楚国连续不断地进攻陈、蔡、宋、郑等国。晋国虽然还维持着霸主的地位但它对于楚国的扩张毫无办法。这时长江下游吴越已经兴起晋乃利用楚国的叛臣申公巫臣等到吴国去以煽动吴对楚的仇恨和战争使楚国疲于奔命。

    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自献公驱除群公子和桓庄之族晋国没有与公室最亲密的公族1。《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国晏婴出使晋国他与晋叔向谈话在谈到齐国陈氏得势的情形后叔向谈到晋国的情形是“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郤、胥、原、狐、绩、庆、伯(杜注:姓晋旧臣之族)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这一段话说明晋公室已日益卑微。晏婴听了以后问叔向道:“子将若何?”叔向回答说:“晋之公族尽矣!肸(叔向名)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杞?”这是说叔向之宗族本来有十一族而现在已经只剩下一个族即叔向自己的羊舌氏了。在叔向谈话后过了二十八年羊舌氏也因犯罪而牵连被灭族绝杞。公室与其他同姓宗族的关系正好象树干与枝叶一样枝叶脱落了树干怎能长存下去?

    晋公室的衰落是晋献公驱除群公子和桓、庄之族因而使晋国的异姓贵族得以展强大起来。《左传》宣公二年说:“初丽姬之乱、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无公族。及成公即位(公元前6o6年)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皆官名)。”

    所谓“六卿”就是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即士氏)、中行氏、智氏(从荀氏分出)。他们都是以异姓而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古代军事和政治是不分的因此出则为将入则为卿。一般来说周代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天子六军。公元前677年周釐王命曲沃庄伯以一军为侯这时晋还是小国。晋献公时始作二军太子申生将下军献公自己将上军。晋文公搜于被庐(晋地不详今所在)始作三军。后来晋搜于清原(在今山西省稷山县东南2o余里)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又增加了新上军和新下军则为五军。晋襄公搜于夷(不详今所在)“舍二军”即取消了新上军和新下军又恢复了三军之制。晋厉公为了赐赏鞍之战中立功的将士提拔了一批新人又扩充为六军。晋悼公时搜于绵上(今山西介休县介山下)又复为三军。从此至春秋末晋国三军之制再也没有改变。

    1诸侯称公。公族是诸侯兄弟之族。后来把管理公族事务的职官也称为公族。春秋时期晋**队的编制变动很大。将帅的任免法令的公布都是在举行“大搜礼”时决定的。其中军元帅等于正卿掌握了军事和政治的大权因而它和宋、郑的执政楚国的令尹相当。在大搜礼中还颁布法令。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记载“搜于被庐”颁布了“被庐之法”。《左传》文公六年“搜于夷”时颁布“夷之法”。范宣子执政时他根据“夷之法”而作《刑书》。后来赵鞅、荀寅等把《刑书》铸在鼎上被称为铸刑鼎这就是我国成文法公布的开始。古代的刑法实际就是军事法。后来法家变法兵农合一军事法也就引申为民法了。

    春秋末年六卿之间生剧烈的斗争。结果赵氏、魏氏、韩氏三家打败了范氏、中行氏后来三家又打败了智氏。从此三家分晋。

    事情是这样开始的。赵鞅执政他命令在邯郸的赵午把卫国进贡的民户五百家迁送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他说:“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置)诸晋阳。”晋阳是赵鞅的私邑赵午是赵鞅的支族他不得不答应赵鞅的要求。但是赵午族中父兄们都说“不可”。因为邯郸赵午一族靠近卫国所以卫国愿意以“卫贡”为名迁徙其民户五百家于邯郸。如果把“卫贡”迁往晋阳距离卫国就很远了所以父兄们说这是“绝卫之道”表示反对。赵鞅听了大为怒“召午而囚诸晋阳”后来还杀掉了赵午。赵午之子赵稷和涉宾(午家臣)于是据邯郸叛乱。荀寅(中行氏)、范吉射与赵午有亲戚关系因而也参加赵稷的叛乱。赵鞅逃到晋阳。智氏、韩氏魏氏劫持了晋侯攻伐范氏和中行氏。结果范氏、中行氏失败他们逃到了朝歌。智、韩、魏三家召回在晋阳的赵鞅在新绛(今山西侯马)结盟。智氏最为强横他指名赵鞅的家臣董安于是这次叛乱的罪魁祸要赵鞅杀死他。赵鞅不肯。董安于说:“我死而晋国宁赵氏定将焉用生?人谁不死吾死莫(定)矣。”说完以后便自缢而死。从这次斗争看来智、韩、魏要强于赵氏赵氏不得已结了盟。这事生在公元前497年1。

    这次叛乱拉开了六卿之间更激烈的斗争。在四家结盟后第二年智、赵、魏、韩四家又围范氏中行氏于卫朝歌。公元前493年生了铁丘之战(铁丘在卫境内)。这时卫太子蒯聩流亡在晋他助赵鞅去打范氏、中行氏而郑助范氏。公元前492年赵鞅围朝歌。前491年赵鞅围邯郸。前49o年晋围柏。范氏、中行氏最后灭亡。这次斗争已不仅是晋国六卿间的斗争且成为郑、卫、齐、鲜虞(中山)同晋之间的斗争。

    赵鞅亦称赵简子。他的儿子无恤继承其位是为赵襄子。他由晋阳向代(今山西大同一带)展。当时这里是白狄的残余部落的地方。后来赵又灭中山已基本上奠定了赵在北方的领域。但这时智氏专晋国政强于三家。前453年智瑶联合韩、魏与赵作战包围了晋阳引水灌城危在旦夕。赵襄子暗中派人与韩、魏谈判。韩、魏感到赵氏被灭对他们也不利于是反戈夹击智氏智氏大败。韩、魏、赵三家共同瓜分智氏的土地和人民从此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这时晋已名存实亡。公元前475年三家已各有纪年。前4o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晋亡。

    1《左传》定公十三年。

    第二节郑郑的建国郑桓公友是周厉王的儿子宣王的弟弟。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o6年)始封于郑号为桓公1。

    西周宣王号称“中兴”的时期已过去了。当时西北连年生旱灾、地震。伊水、洛水、渭水的河水都干涸了草木枯萎。北方的戎狄部落乘机猖撅。桓公友原封于郑(今陕西华县)曾任幽王的司徒。他已经觉察到周王室的危机四伏便问史伯说:“王室多故余惧及焉。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只有“济、洛、河、颖之间”(济水、洛水、黄河、颖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东虢在今河南郑州附近今河南陕县之虢叫西虢)、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2。郑桓公听了史伯的话后来便迁往那里并且很容易地占领了虢、郐另建城邑仍号为“郑”即今河南新郑。

    新郑的地方当黄河下游溱水、洧水流经那里地势卑湿四周丘陵起伏。郑刚迁到那里曾与商人订立盟约共同开。子产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乂)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这“商人”就是降服于周的殷商人他们经营商业故称商人一语双关。春秋时那个弦高就是郑国著名的商人。

    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这一地区巫风很盛人民好歌跳舞。在《诗》三百篇里郑、卫、陈、曹等国风都反映着类似的情调。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

    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人质)并进行战争。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周王室与诸侯以及诸侯与诸侯之间本来是以宗法关系(血缘关系)维系着的。由于宗族的繁殖、分化以及地方经济的展这种宗法关系已愈来愈淡薄了。诸侯国内也常常因此生君位争夺的内乱。

    按照周制诸侯建国卿大夫建邑只有规模大小的不同。如果卿大夫的邑大过于国那就是所谓“耦国”了。《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讲的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分封于京邑(今河南荥阳东)他把京城大大扩大并把别人的地方收为己有。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3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庄公心里明白但是他觉得对付段还不是时候。后来段的野心愈来愈显明已经有篡夺庄公的位置之意于是兵去攻伐段。段逃到1《史记·郑世家》。以下引《郑世家》不另注。

    2《国语·郑语》。

    鄢继又逃到了共。这一故事说明宗法封建制在诸侯国内开始生危机。这时宋、卫、鲁等国也生君位的争夺。郑国扶天子以令诸侯常常去干涉它们。北戎开始侵齐郑太子忽也带兵去救。但当时尚无霸主的名称。公元前7oo年庄公卒太子忽按制即位是为昭公。庄公原娶宋雍氏女生儿子突。雍氏是宋国的贵族甚有势力。宋庄公听说郑立昭公便设法诱召祭仲来宋乘机劫持祭仲迫使他改立突。祭仲回国后便立突为厉公。忽逃到卫。厉公即位后祭仲专国政。厉公暗结祭仲的女婿雍纠杀害祭仲。纠妻听说这一阴谋问她的母亲:“父与夫哪个亲?”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纠妻于是把雍纠要害死祭仲的事告诉了祭仲。祭仲便把雍纠杀害了厉公出居于郑的边邑。祭仲于是迎昭公复位。诸侯听说厉公出奔伐郑弗克而去。

    昭公与卿高渠弥出猎。高渠弥对昭公有私怨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迎立厉公入国又另立昭公弟子亹为君。这时齐襄公会诸侯于止郑子亹去参加会盟高渠弥相礼。祭仲假托有病没有随行。因为他预料到襄公可能对子亹不利。子亹去了果遭齐襄公杀害高渠弥逃回国来。祭仲与高渠弥合谋又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按照周制虽然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实际上东方诸侯并不严格实行。如宋、鲁等国都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并行郑国也是这样。

    郑的内政外交周室东迁之初郑国本是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当时尚无霸主。戎狄屡屡侵犯燕齐王室衰微诸侯国内不断生君位的争夺。因此齐桓公称霸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目的就是号召华夏诸侯团结起来停止内乱一致对付南夷、北狄。当时“南夷与北狄交侵中国不绝如缕”形势危殆。这时秦、楚都已经崛起但春秋初年的人们还是把它们看作“蛮夷”的。尤其是对楚国华夏诸侯更加敌视。因此“攘夷”包括北狄和楚。

    郑自庄公以后由于不断生君位的争夺而中衰了。郑、宋是华夏诸侯中的次等强国。因此成为晋、楚、齐、秦争霸中所必须争夺的与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郑较亲楚宋则亲晋。城濮之战就因楚国伐宋而引起的而当时郑国就是亲楚的。城濮之战以后公元前631年晋文公在温举行会盟郑国也未前去参加。所以晋文公命狐偃又在翟泉结盟准备伐郑。次年晋伐郑秦联合行动。郑国很是危急。郑文公派老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1。意思是说秦距郑很远秦晋共同伐郑只对晋有益而于秦没有什么好处。穆公觉得有理于是退兵罢师没有与晋共同伐郑。但是秦穆公一心要想东进争霸晋文公刚死晋襄公时他就乘晋丧偷袭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牛要到周去看到秦军浩浩荡荡而来知其用意不善便以郑文公的名义把车上的牛皮全部犒赏秦军同时通知郑国准备。秦军觉得偷袭不成便自行退师。在秦军到达殽山附近时晋的伏兵突然四起秦军死伤不少。这就是秦晋的殽之战。很显然秦是想以袭郑为袭晋的跳板的。

    1《左传》僖公三十年。

    早在郑太子忽即位以前因为北戎侵齐太子忽带兵救援有功于齐。

    齐国要想与郑结亲太子忽说:“齐大非吾耦也。”当时齐还不是强国尚未称霸太子忽的话明明是推却之词。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称霸举行止会盟。这年秋天周惠王使周公召郑文公来说:“我保护你去服从楚国再叫晋国帮助你可以不受齐国的气而得到安宁。”1郑文公听了周惠王的话想不参加止之盟。但是大夫子孔反对郑文公才不敢逃盟而归。

    郑文公的贱妾叫燕姞是南燕的姑娘姞姓。她怀孕前梦见天派人送给她一枝兰花并且说:“我是你祖伯儵把这枝兰花作为你的儿子。兰有国香你佩在身上就会使人觉得你的妩媚无比。”2后来她怀了孕生了个儿子取名为兰这就是穆公。当时穆公流亡在晋。文公死后由晋护送入国即位。晋国想通过穆公而控制郑国。

    晋国这时灵公初立赵盾专权。城濮之战楚虽败于晋国但是楚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因而宋、郑也是“二亲晋楚”穆公十六年(公元前612年)郑烛之武陪着太子夷朝晋。同年郑穆公自己又朝晋。次年郑从晋伐宋。晋集合诸侯于扈晋侯不见郑穆公据说是郑“2于楚”。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o8年)晋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因受赂而还。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遂盟于楚。穆公二十一年郑子家受命于楚伐宋获宋华元。次年晋伐郑楚人也侵郑。

    郑穆公(前627—前6o2年)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国的君主就是这样在矛盾中度过的。他死后郑灵公即位只一年就被公子归生(即子家)所弑。襄公立。于是“七穆”开始轮流执政。

    所谓“七穆”是指穆公的子孙其中包括良氏、游氏、国氏、罕氏、驷氏、印氏、丰氏。灵公死后贵族本来要立穆公的庶子子良(去疾)。他坚辞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后来大家立公子坚就是襄公。襄公立后他将驱除穆氏而独留子良。子良说:“不可。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襄公不得不使穆氏之族保留下来这也许是襄公已经预感到穆氏之族的力量足以威胁到他的政权。襄公五年子良(良氏)开始执政。

    宋、郑两国都实行贵族执政制郑执政之称为“当国”。犹后世相一样权力要高于一般的执政。清顾栋高说:“其(郑)执政不依卿之位次子皮父子世为上卿位居子产之上。”1子产是先以卿为执政而后才升为当国的。

    子良执政依然是采取“两亲”外交政策。郑襄公五年郑从晋伐陈。

    接着楚来救伐郑晋郤缺又救郑。郑襄公败楚师于柳棼国人都很高兴子良却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2。因为他知道郑偶然战败了楚楚一定是不会放过它的所以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了。”这时楚国正是庄王称霸东征西伐不但郑国宋、陈、蔡等都受到灾难而且战争连绵不断。公元前598年楚国以夏征舒之乱伐陈陈国几乎灭亡。楚也于同年伐郑。郑国1《左传》僖公五年。

    2《左传》宣公三年。

    1《春秋大事表》卷二十五。

    2《左传》宣公九年。

    子良说:“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1公元前597年楚围郑。郑襄公亲自袒开胸部牵着羊到楚军去见楚庄王表示屈服。郑国几乎也灭亡了。子良以执政的身份出质于楚楚与郑平。晋国荀林父率师来救郑。晋国将领中有的主张与楚决战认为不可“失霸”。有的认为郑已降楚楚郑邻近晋军一去郑又照样服楚不如不战。后来晋军终于渡过黄河开战于邲。结果晋败。这是晋楚城濮之战后的第二次大战。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负结束而这次结果恰好相反因此陈、郑等国又顺风倒向于楚国的一边。郑国还多次接受楚国的意旨去伐宋国和许国。公元前575年晋将伐郑。郑成公向楚报告请求援兵。晋楚两军遇于鄢陵。晋范文子不想开战晋郤至等坚决主战战争就这样爆了。晋军集中兵力于楚中军晋吕锜射中楚共王的眼睛。这次战争如城濮之战也是楚败于晋它与邲之战一样都是因争郑而生的。由此可见郑之向背对于晋楚争霸的重要关系。

    公元前571年郑成公病危。子驷请亲晋背楚。成公不同意。他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我?”2他临终还不忘记楚共王对郑国的恩德。这时子驷当国。郑于执政之上设置当国就是从子驷开始的。而且从此郑国的执政似多倾向亲楚的政策。

    郑国贵族内部也有矛盾有斗争。

    公元前566年因为郑僖公多次得罪于子罕、子丰子丰要向晋国控诉从而废僖公。后来僖公又得罪子驷子驷于是使贼夜弑僖公而拥立僖公之子嘉是为简公。

    公元前563年子驷“为田洫”(沟通井田中间的水渠)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土地。他们联合了尉氏共五族动叛乱。这年冬十月戊辰五族之人攻执政于西宫之门杀子驷(时为当国)、子国(时为司马)、子耳(时为司空)。子孔(时为司徒)因事先知道消息所以不及于难。子西为子驷子他匆匆忙忙地收敛了尸骨立刻去追捕叛徒。叛徒已进入北宫。他回来准备兵器再去追击宫里“臣妾多逃器用多丧”。子国的儿子子产命令防守城门带领着他的族人出。子也带领国人来帮助。叛徒被打败死了不少人有些人逃往宋国。

    这时子孔代子驷当国。他重新调整了执政的班子表盟书对参与叛乱有关的大夫、诸司等处死。子产不同意这样做。他建议饶恕叛乱的人他还要子孔把盟书当众烧毁。子孔说:“为书以定国众怒而焚之是众为政也国不亦难乎?”子产却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不如焚书以安众。”子孔觉得有理便当着大众把盟书烧毁了1。

    公元前555年郑从诸侯围齐。子孔企图驱除诸大夫将叛晋。楚子庚乘机伐郑。子展、子西加固了城堡坚决抵抗。楚师无功而还。自公元前562年至前555年郑楚之间没有生战争至此楚又对郑作战。这次作战子孔是企图利用楚的力量来排斥反对他的诸大夫的。但是子孔为政过于**终于引起了国人的不满。前554年国人追究公元前563年西门叛乱事件的1《左传》宣公十一年。

    2《左传》襄公二年。

    1《左传》襄公十年。

    责任杀死了子孔。子展于是代子孔当国。子产始立为卿。后来子产又被推荐当国。子产在郑国推行了有利于国计民生、加强国势的改革。其中主要的是改革田制“作丘赋”和铸刑书。本编下第一章第二节别有传。郑灭许及郑的衰亡春秋中期郑国由于子产执政外交上比较灵活国内政治也比较稳定。他死以后七穆的罕氏、驷氏相继执政国力趋于衰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已说:“郑其先亡乎。”昭公四年又说:“郑先卫亡。”这就是说当时已有人预见它的“亡征”了。

    齐、吕、申、许古史上称为“四岳”都是姜姓的后裔所建的国。姜姓与姬姓世代通婚且结联盟。周克殷以后姜姓诸侯与姬姓诸侯受到同样“封土建国”的待遇。姜姓诸侯国虽然不及姬姓之多但是它的地位还是重要的。周东征胜利以后姜姓的齐和姬姓的鲁同时分封于今山东境内是东方诸侯中最重要的国家。

    许国在今河南的许昌。春秋时它恰好在郑、宋、陈、蔡和楚的包围之中。

    《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载郑与鲁互相交换土地。原来郑国在泰山有一块祊田是为祭祀泰山供给“粢盛”用的。鲁国却有一块靠近许国的许田是鲁国周公的采邑田。既然叫做许田也许是许国所有而当时已转为郑有。因其距郑鲁本国较远不好管理故郑、鲁互相交换。公元前712年齐、鲁、郑三国共同伐许。许国失败。从此许沦为郑国的附庸。许国大夫百里拥立许叔居于原来许国的东偏。郑庄公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之使吾子(指许叔)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围也。”1同时郑庄公又使公孙获居于许国的西偏以为监护。郑庄公又说:“夫许太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岂能与许争乎?”2这是反面的说法意思是天(上帝)既厌弃周的德政了我岂能够与许争国吗?

    公元前697年当郑国内乱之际东偏的许叔乘机夺回西偏。这样许又复国。公元前665年、前627年郑两次讨伐许国。在第二次战争中晋、陈也都参加原因是许“2于楚”。前588年郑伐许。接着前577年前576年郑又伐许。许不得不割地与郑讲和。

    春秋时期郑宋是晋楚所争夺的对象因而常常受到晋楚的干扰而郑国又欺负比它弱小的国家。许亲晋但楚许邻近又加上郑的欺负处境更加困难。前576年许被迫远离“旧许”迁徙于楚“方城”外的叶(今河南叶县南)求楚的保护以逃避郑的压迫。许迁于叶后郑、鲁、宋、齐都曾经设法使许国迁回复国而未实现。前574年晋国的军队一直打到楚的方城外。后来楚又把许数次迁徙。这时许已名存实亡而吴楚在江淮一带的战火正烈。前5o4年楚连败于吴楚迁郢于鄀(今湖北宜城)郑乘机灭许。

    战国以后郑益衰弱不振。郑哀公被国人所杀。哀公之后共公、幽公1《左传》隐公十一年。

    2《左传》隐公十一年。

    相继即位。幽公又被新兴的韩所杀繻公即位。他杀其相子阳“子阳之党又弑繻公”。像这样的国家不待外部战争就会自行灭亡。子阳之时郑已分裂为三。又经过内部斗争于公元前376年韩灭亡了郑并迁都于新郑。从此史书上叫做“韩郑”就是说它已是韩国的郑了。

    第三节三晋:韩赵魏三晋的族姓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习惯上因而简称为三晋。三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史上的重大变化。田氏篡齐和商鞅变法也都是古史上的大事但比起三家分晋毕竟是后起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以公元前4o3年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他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他认为三家分晋就是礼(名分)的破坏。看起来他是在批判三家分晋但他以礼的破坏作为分期的标志却表现了他的史识。

    春秋后期晋国的姬姓贵族差不多都衰落、灭亡了而少数异姓贵族反而富强起来以致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韩、魏与周同姓这并不足信据三晋的族姓是有问题的。

    秦、赵都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因此它们可能是殷商的支族。嬴、偃大都是太皞少皞之后则秦、赵不是姬姓是显而易见的。韩魏的来源也可能不是姬姓。《史记·韩世家》说: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日韩武子。

    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

    《史记·索隐》对此已提出疑问说:“《左氏传》云‘邗、晋、应、韩武之穆’则是武王之子。然《诗》称‘韩侯出祖’则是有韩而先灭。今据此文云‘其后苗裔事晋封于韩原日韩武子’;则武子本是韩侯之后晋又封之于韩原即今之冯翊韩城是也。”今按“韩侯出祖”出于《诗·大雅·韩奕》。而据《韩奕》之诗内容看来韩应与燕(姞姓)相近。周宣王打败了北方戎狄之后而封韩侯则韩地不可能在今陕西韩城而应该在今河北以至辽河一带故诗中有“因是百蛮以受北国”。百蛮中有追(■)有貊当是北方的游牧部落而后迁于东北境内。

    西周之初晋本在戎狄的包围之中。韩武子已是春秋时人。在韩武子之前韩的先人也与魏相似“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血统已经很难证明了。《史记》说他与周同姓同姓不必同族似正是存疑之词。

    魏之起源也很可疑。《史记·魏世家》说: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魏的起源虽然说在武王伐纣之时但其后“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很难保证它必是姬姓了。

    以上是想说明三家分晋是异姓贵族取代姬姓晋国的政权正象后来田氏之代替姜氏政权一样而不同于鲁国的三桓专政。

    三晋的变法三晋是法家的祥地吴起与商鞅都是由魏国出去到秦楚进行变法的。

    法家的变法主要是军事法而由军事法变为民法的。但是这不能不牵涉到土地制度方面的变法。《左传》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7年)晋于韩原之战败于秦于是乎作“爰田”又作“州兵”。“爰田”就是上文“朝国人而以君命赏”者可见“爰田”是针对国人即战士说的。州兵是在野外州的地区进行征兵。州人本来是不当兵的。爰田就是换田易田。也就是后来商鞅在秦所实行的“辕田”。秦国生产力落后所以一直到商鞅变法时才实行。《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引孟康说云:“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未世寖废。商鞅相秦复立辕(爰)田。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复易居也”。据此可知爰田原是公社里所实行的轮换耕田的制度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已经不再三年一爰土易居了而是分配到土地上由农民自行轮流换耕。晋自韩原之战失败于秦为了扩充兵源使州人也当兵因此州人与国人享有同等的权利。“赏田”者就是使他们可以不必参加“三年一爰土易居”的老办法而准许他们可以长期占有土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自爰其田”。易、锡古本一字。读“易”田为“锡田”因而误作“赏田”。

    春秋战国之际范氏与赵氏已经实行对私有土地征取赋税的办法。《左传》哀公二年载:初周人与范氏田公孙龙税焉(杜注:尨范氏臣为范氏收周人所与田之税。)。赵氏得而献之。吏请杀之。赵孟曰:“为其主也何罪?”止而与之田。

    这是说周人给范氏田他不是自耕而是征收赋税的。范氏是赵氏的政敌他捉到了范氏派去征税的臣而不杀他赵氏自己当也是这样所以说“为其主也何罪?”

    据新出土《孙子兵法·吴问》篇记载晋国六卿赵氏、魏氏、韩氏、知氏、范氏、中行氏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扩大“步百为亩”的旧制。赵氏的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范氏和中行氏的亩制最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孙武因此推断实行小亩制的范氏、中行氏将先亡其次是知氏再其次是魏氏、韩氏。如依此说田亩改制与政治上的胜负也是有关系的。

    1965年山西考古现赵氏宗族与其族人和依附者的《盟书》。主盟者就是赵鞅即赵孟、赵简子。其中《盟书》云:“自今以往敢不率从此明质之言尚(倘)敢或纳室者而或婚宋人兄弟或纳室室者而弗执献丕显公大家明亟视之。”1室是宗族下面的基层组织它们既有自由人也有非自由人。据这《盟书》内容看来纳室就是族人和非自由人把自己的家室、财产投靠于贵族以便求得“庇护”。赵简子说“无敢或纳室”者是禁止他们去投靠别的贵族。倘使“弗执献丕显公大家”就要受到惩罚。“明亟视之”是盟书上的习语意即要受到惩罚。这样族人和非自由人就成为赵氏“庇护”的农民。我们这样解释也许是合理的。

    魏文侯时任用法家李悝变法。据史籍记载他的变法主要是“尽地力之教”就是使土地挥最高限度的效率。这不但是要改进农业的生产技术而且要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比如“治田勤谨”精耕细作的话每亩可增产粟(小米)三斗(约合今六升)相反的话就会减产三斗。一进一出1《山西侯马盟书考释》文物出版社。

    要相差很多。

    在李悝提出“尽地力之教”以前《汉书·食货志》这样说: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廿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这可见魏国变法以前曾经调查了全国的土地因而可以“计口授田”从而督责农民的勤惰。也正因这样李悝还能进一步提出“平籴法”即好年成由政府按好年成的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年成亦由政府按坏年成的等级粜出一定数量的粮食。看起来是国家关心农民实际上农民的收入也就是国家的收入。

    李悝变法最有影响的是撰次《法经》。后来商鞅在秦变法编次《秦律》就是以李悝的《法经》为依据的。

    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骑射”主要是军事技术上的改革但是“强兵”与“富国”都是法家变法的目的。

    韩国也曾经进行变法。但是由于变革很不彻底旧势力没有受到打击反而造成了一些紊乱。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他讲究“术”目的就是在加强对臣民的统治。依申不害的说法只凭借公开的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套“术”来监督和防止官吏或贵族的舞弊弄法阳奉阴违以及瞒上欺下在君主面前是一套在人民面前又是一套。不这样君主的权力又会旁落了以致酿成“弑君取国”事件的生。申不害认为只有“术”可以驾御它们以补“法”之不足。

    三晋的兴亡三家分晋后魏占领了今山西的西南部、陕西东边沿河一带及山东的东南部、黄河以南一部分土地。本来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惠王时为了向河东展迁都大梁(今开封市)。大梁处于黄河中游。地位适中。韩占领了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的中部以及山西南部。它的疆土与魏交错。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来迁都宜阳(河南今县)再迁于阳翟(今河南禹县)由西向东展。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又迁都于郑(今河南新郑)。

    赵在韩、魏的西北沿边与林胡、楼烦等游牧部落接壤。另外还有一部分土地插入山东东南部与燕、中山和齐接壤。先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来迁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再迁于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以上三晋的地理形势使它们经常处于战火之中几乎战国时的各国战争都无不卷入。三晋的兵力强也很精练。但除了赵可以向北游牧地区展以外韩、魏处于秦、齐对峙的轴线上四面都是敌国。韩国占领宛、邓生产铁矿但宛、邓与楚国接近后来都被楚夺去。

    战国初期东方诸侯中的宋、郑、鲁、卫还继续存在但都已很衰弱。

章节目录

中国通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中国通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13-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目录,中国通史,笔趣阁并收藏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