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编传记(下)
第一章管仲、子产、晏婴、叔向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列国卿大夫不乏贤能因时乘势显名当世。齐之管仲、晏婴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都是当时政治家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第一节管仲管仲相齐以前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1。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相传他是姬姓后人父名管严2。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弟兄们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在分钱时管仲常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钱花不以为贪。他曾给鲍叔出过主意后多失败。鲍叔牙认为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成熟。管仲作过三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是国君不贤明不是他不能干。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回。鲍叔牙认为这不是胆小而是不愿在那些权力斗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有老母也需人奉养。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杀。大夫高傒派人迎接小白继位鲁国听到了襄公的死讯兵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回来的小白。管仲截住了小白并射了一箭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装死管仲信以为真赶紧使人报鲁。鲁国送公子纠的兵马闻讯后情绪松懈行动迟缓走了六天才赶到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便兵抗鲁。后来鲁国应齐国的要求杀了公子纠逼迫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齐桓公打算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臣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
忠信可结于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不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1。
尽管齐桓公难忘一箭之仇但他为了图霸用人心切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任命管仲为相。管仲对于鲍叔牙的知已情谊和让贤的品格始终念念不忘他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司马迁在《管晏列传》里赞叹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相齐桓公有四十年。史称“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卒成齐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1《史记·管晏列传》。《盐铁论·相刺》说:“越人夷吾。”
2《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不知何据。1见《国语·齐语》。
2见《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相齐和齐的霸业管仲相桓公成齐的霸业。其主要的功绩一在于促进齐之富强一在于“尊王攘夷”取得成就。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这是利用齐在地理条件上的优势顺应人民的意愿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1齐的地理条件既宜于农耕又宜于桑麻而人民善于纺织又有鱼盐之饶也便于贸易。这是齐在经济结构上的传统特点。从齐在周初建国以来就是这样。齐太公在齐的主要措施就是“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2管仲通货积财”就是利用土地的肥沃展农业桑麻利用纺织和鱼盐经营的传统以展手工业和商业。所谓“货”即指手工制品和货币而纺织品为大宗。所谓“财”指土地所出而以谷类为主。《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大学》说:“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这都略可见“财”“货”的关系。通货积财是加强齐国图霸的经济条件同时也是“与俗同好恶”之一重要内容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大计。
《管晏列传》又称述管仲的论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是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他的政治见解和施政方针。先把仓廪实和衣食足放在第一位。仓廪实是解决国家的储备问题。衣食足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其次君上要遵守法度。这样可以保持君上的亲属之政治地位的稳定也可以保持政局的安定。再次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仍是维护国家生存的重要支柱。复次政令必须坚决贯彻。“下令如流水之原”就是说政令的下达如水流平原不可阻挡。但须注意到令顺民心才能顺利易行。最后“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还是一个“与俗同好恶”的问题。管仲的这些见解和方针表明他为国设想的周详也反映他向法家前进的走向但还说不上是变革还不同于后来法家的变法活动。
在施政方针的指引下管仲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对农民“无夺其时”“相地衰征”。1对市场“贵轻重慎权衡。”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1《史记·货殖列传》。
2《史记·齐太公世家》。
1《国语·齐语》。
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
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荀子·仲尼》说他“并国三十五”。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公元前661年邢(今河北邢台县)受到翟人的侵袭。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1齐派兵救邢使邢免于亡国。为了使邢国不再受翟人的威胁齐帮助邢国迁徙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并为它筑了城。公元前66o年、翟人灭卫杀了卫懿公。卫国只剩了男女七百三十个人添上其、滕两邑的居民刚凄满五千人逃到曹(今河南滑县)立戴公。齐派兵替卫国戍守曹邑并且赠送卫君许多东西。戴公死弟文公立齐又带领诸侯的军队为卫国修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把卫国迁到这里。救邢存卫是齐的两大功业“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阻挡了翟人的南侵为诸夏作了屏藩在诸侯国间取得了信誉。
乘着齐国抵御北翟的时候已向黄河流域扩展的楚国不断征伐郑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郑、陈、卫、许、曹等国联军侵蔡伐楚进兵召陵(今河南郾城县)迫使楚向周王纳贡。这是齐国霸业的一个高峰。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为相?管仲说:最了解臣的是国君。桓公又问: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这三个人都是没有人性的小人千万不要亲近他们!管仲死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后来这三个人趁齐桓公病危的时候专权作乱对齐国的危害很大齐的霸业也就衰落了。但管仲的历史影响还是相当久远。故孔子称道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左衽矣。”1《管子》书世传《管子》书内容复杂不是管仲一家之言也不是杂家自成体系之作而是多家学说的汇集。但书中关于管仲言行的记述不少其中一些篇章的内容传世已久并有久经认为管仲的作品。
《论语》所引管仲有三归。反坫等皆可从《管子》书中见到。《孟子》书中曾引用过齐桓公与诸侯会葵丘的记事其中如“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士无世官无专杀大夫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2等内容也均见《管子》书《大匡》、《霸形》等篇。
战国末年《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在《韩非子》中有引用《管子》中的地方如《难三》“管1《左传》闵公元年。
1《论语·宪问》。
2见《孟子·告子下》。
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又:“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分别见于今《管子》的《牧民》和《权修》而文字烦简不同。
《史记·管晏列传》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既然在司马迁时《管子》书是“世多有之”他见到的《管子》当是汉代容易见到的书而上述诸篇为管仲自著也应是司马迁时一种公认的看法。
看来《管子》书是研究管仲必读的书但须谨慎汲取最好在使用时取得旁证。
第二节子产子产执政以前子产郑穆公之孙子国之子名侨子产是其字。又字子美。他的家族就是“七穆”之一即所谓“国氏”。公子之子称公孙故他又叫做公孙侨。以父为字故又叫做国侨。
子产的生年不详。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子国、子耳侵蔡。蔡是楚的与国所以郑侵蔡必然会引起晋楚之争。《左传》襄公八年记载此事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说那样。子产当时还是童年他的父亲子国一听到这话就斥责说:“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按古代15岁到19岁之间都是童年我们假定子产这时就是十九岁那么子产当生于公元前584年即郑成公元年。
子产的卒年《左传》与《史记》记载也有出入。据《史记·郑世家》说子产于声公五年卒《循吏列传》又说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卒。考之《左传》子产自简公十二年为卿(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二十三年执政(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至定公八年卒(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共计前后三十二年。若单以执政论则治郑只有二十三年与《循吏列传》所云相差不多。倘照声公五年(公元前496年)卒计之则前后达五十九年。单就执政而论则治郑当在四十八年以上。《循吏列传》与《郑世家》比较相差至二十余年之久。考定公八年以后执政者已为子太叔而献公九年以后执政者又为驷颛。声公五年执政驷颛卒。司马迁可能误驷颛为子产了。故《左传》以子产于定公八年卒可能是正确的。这样子产生于公元前584年卒于前522年享年六十二岁。
关于子产的少年时代我们今日几乎一无所知。不过他既然是生长在贵族家庭里的公孙必定从小受到良好的诗礼教育这在他所论侵蔡事件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他还是“童子”就已有这样的政治见识了。他办理外交时引用诗礼非常得体既可见他的智慧学识又充分显示他的才华。
郑简公三年(公元前563年)正值子驷当国郑国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暴乱。子驷被暴徒杀死了子产的父亲子国也牺牲了。当时子产大约二十二岁他勇敢地组织国人抵抗暴徒。他帮助了在子驷以后当国的子孔平定了乱事。
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子孔与子驷一样专断独行国人不满。
是年国人又杀死子孔。子展继位当国。子产为卿开始了从政的生活但他尚未插手于内政而做了几件漂亮的外交活动。
简公十五年(公元前551年)晋国以盟主的身分命郑往晋朝聘。晋平公问郑国何以从楚。子产说: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简公)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指晋侯)。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郑国自称)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2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骋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元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
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1这番话的前段历叙自悼公以来郑国与晋国友好的关系虽然有时不能不“有2于楚”那也是因为晋国没有尽到保护小国的责任。后段的语气由委婉而转入严厉大意说你们大国如果能够安定小国那小国自然会朝夕去朝见晋庭。如果不怜恤小国的祸患实际上是为了他项问题——如货贿口头上却说是征朝那么小国负担不起剥削就要变成仇雠这是小国感到忧虑的事情。晋侯听了子产这番话之后自知理屈再也不责备郑国了。
郑简公十七年(公元前549年)子产寄信给晋范宣子劝他减轻盟国对盟主纳币的负担。这也是一篇著名的有声有色的外交文件。原信说:子(指范宣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2。若吾子赖之则晋国2。诸侯2则晋国坏。晋国2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汝无2尔心。”有令德也夫!宣子得信后便不得不减轻诸侯贡物的负担。
这时因为吴的强盛在今长江淮水流域一带吴楚不断生战争楚国疲于奔命。晋在中间起着挑拨离间的作用。楚自平王以后已经无力经营北方因而郑国在外交上渐渐倾向于晋同时为晋伐陈蔡许等从楚的小国。简公十八年(公元前548年)子展、子产帅师入陈。陈败。陈侯只好穿着丧服怀抱社主群众男女也分别系着绳子作为俘虏去欢迎郑国的军队陈几乎灭亡。这次郑的入陈原是为了讨盟主晋国的欢心所以子产一待战争结束便去向晋报捷。晋人间子产“何故侵小?”这大概是晋怕郑强大的缘故。子产也反问说:“今大国多数圻矣(意为土地不断扩大)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子产在外交上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只凭他的口才而是由于他对当时的形势、各国的实力都能了如指掌因而能从容进退。简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楚为了替许报仇起兵讨伐郑国。郑人准备抵抗。子产却说:“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意即贪功一来)不如使逞而归(逞快也)乃易成也。”子展听从了子产的意见。后来楚师来到郑国耀武扬威了一番便班师而回。郑国没有抵抗也没有导致战争。
郑简公二十年(公元前547年)这一年由宋向戌起第二次弭兵大会。这次大会参加的有齐、秦、晋、楚、鲁、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当时中原诸侯各国内部都生“公室卑弱大夫专政”的现象。长期的争霸战争互相砍杀弄得“夫妇男女不遑启处”民生凋敝已极。小国固然受害最深大国也弄得精疲力竭。楚国虽无大夫专政的局面但是吴在边境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上的扰乱也使它穷于应付。因此当时诸侯各国都有休兵停战的共同要求。大会期间虽然晋、楚、齐、秦四个大国之间生一点矛盾但是大会之后晋楚两国与中原诸侯之间竟维持和平达四十年之久(自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到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o6年)。
晋赵武自宋参加弭兵之会以后经过郑国。郑简公亲自举行宴会欢迎赵武。赵武有意试探一下郑国的态度请郑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印段、公孙段赋诗。最后子产赋《隰桑》之诗曰:“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赵武说:“武请受其卒章。”1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吴季札聘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互相赠答。他对子产说:“郑难将至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2。他已预料到子产将执政了。郑裨谌也对子产寄托很大的希望。
次年(公元前543年)子产有事到晋国去见到晋叔向。叔向问到郑国强族驷氏、良氏之间的斗争。子产没有表态。后来驷带(驷氏)率国人讨伐伯有。子产说:“兄弟如及此吾从天所与。”他依然没有左右袒。伯有死后他枕股而哭之并且以礼把伯有的尸体埋葬了。驷氏的人要打子产。子皮劝止他们说:“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3这年应该轮到子皮执政。但是他保荐子产执政。子产推辞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但子皮竭力支持他终于接受了执政4。子皮是属于罕氏强族他没有参与驷良之间的斗争。子产执政以后的内政外交活动都得到子皮的支持。因此子皮死时他不禁失声而哭说:“我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子产执政期间的内政外交还在子产年轻时有一次他问然明“为政”。然明回答说:“视民如子。见不仁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很同意他的见解并去告诉子太叔。子太叔就是子产执政以后的继承者1。
又有一次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回答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2这话比然明所说似乎要更稳重些。后来子产执政他的内政外交基本上按照他的这个言论去做的。
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子产从陈结盟回来他对郑大夫们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米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太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不过十年矣”3。这种情形与子产自谓郑“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无何不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3《左传》襄公三十年。
4《左传》襄公三十年。
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左传》襄公三十年。
同虽然陈当时确比郑要弱小得多。由子产对陈的评论看来他是有意维护公室的权力而反对私家贵族的“政多门”的现象。
在子产刚执政前驷良方争他并不左右袒。这可能是他自己感到政治力量还不稳固的缘故。在“七穆”的强族中以驷良两族最为强横。后来良氏被驷氏赶出国外不久又被杀死了从此驷氏独强。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公孙楚(游氏)与公孙黑(驷氏)为争夺一个女人而生斗争公孙黑表现得更加横蛮。子产反而把公孙楚放逐出国。董隧之盟罕虎等六族私盟公孙黑知道了硬要参加。子产也不加讨罪。这样过了一年公孙黑将作乱其族人和诸大夫都反对他。子产乘机把公孙黑处死。驷氏强族才稍衰。
其次丰氏罕氏也很强大。子展、子皮即属罕氏是子产执政的支持者。子产执政不久丰卷要求田猎一次以便获取新鲜禽兽作为祭祀品。子产说:“唯君用鲜众给而已”没有答应。丰卷便准备动武赶走子产。子皮又支持子产丰卷反而被迫逃奔晋国。子产把丰卷的田里全部保存起来。三年后丰卷回国子产又把田里包括三年内田里的收入归还给丰氏。由此可见子产对贵族的曲意回护了。西周时土地本是王有的但是贵族既然可以长期占有实际上也就等于私有了。此由丰卷的田里一例可以看出。
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郑简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公孙段相郑伯骋晋晋平公很喜欢他把州的一块土地赐给公孙段。但是这块土地(在晋郑交界之处)已经历过多次主人韩宣子、范宣子、赵文子三家又争着要它。所以公孙段一死子产劝公孙段的儿子丰施把这块土地归还晋国。丰施已同意了。当时晋韩宣子执政子产对韩宣子说:“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这就是土地只能占有的例子。当然如果这块土地原是郑国的土地那么丰施继承其父是理所当然的。
自弭兵之会以后晋楚之间保持和平。子产是比较亲晋的他为卿时就曾数次骋晋。由于他的外交辞令和利用周礼他在朝骋和轻币等问题上都给郑国争得光彩。执政以后他也几次赴骋可以算是礼仪性的。郑定公元年公元前529年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和子太叔相郑赴会。鲁、周、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也都参加了。这却是一次重大的会盟。在开会前一日(七月癸酉)先举行朝晋礼。子产命外仆(官名)张幄幕子太叔止之使待明日。到了晚上子产听说子太叔还未张幄幕使往却无余地了。仅此小事也可见子产的外交经验和才能都要比子太叔为高明。次晨甲戌会盟典礼开始而又生“争承”问题。《正义》解释:承就是贡赋言诸侯所出贡赋各国按照班爵大小而有不同。子产认为郑是伯男不该与公侯同列。子产根据周礼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位也)。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言郑国在甸服外爵列伯子男不应出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使人通骋问者)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犹缺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子产理直气壮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终于不得不答应。结盟之后子1《左传》昭公十三年。
太叔责怪子产他说:“诸侯若讨其可读乎?”子产回答说:“晋政多门2偷之不暇何暇讨?国不竟亦陵何国之为!”子产对于当时晋国六卿专政的情形是很清楚的。据说后来孔子听到子产为国争承的事情赞叹说:“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2郑定公四年(公元前526年)晋韩宣子骋郑。郑伯欢迎他举行宴会。郑大夫孔张后到立于客间。掌司仪的纠正了他。孔张走到客的后面客不让进去。他到挂乐器的地方站着。这种失礼的行为是要被贵族阶级所讪笑的。郑大夫富子因此向子产谏议道:“国而无礼何以求荣?孔张失礼吾子之耻”。他是想子产惩罚孔张以讨好于大国的权臣子产为了保持郑国的尊严很不高兴富子的媚外态度怒斥了富子一顿1。
又晋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那里因此他趁骋郑之际要求子产给他配成一对。这本是韩宣子的私事但郑国子太叔、子羽等怕得罪于晋不得不要求商人给他。独子产不肯。他说政府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指商人)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所以他不能为韩宣子强迫商人一定要卖给韩宣子。子产接着严正地说:“今吾子(韩宣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韩宣子听了子产的话再不敢要玉环了说:“起(宣子名)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失诸侯和鄙郑国)敢辞之。”此与上事同样子产维持了郑国的尊严2。
这时期子产对于楚国也保持和平的关系。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楚公子围骋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将入馆舍时郑现楚人带着兵器使行人(办外交的)子羽与楚交涉。公子围让步倒挂着弓衣(橐)以示无弓进入馆舍迎接新妇。这件事虽由子羽出面交涉实际上也是子产的意思3。
当时正值楚郏敖在位公子围篡位的野心已日益暴露。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起来。子产知道公子围的目的是在转移国人的目标而不是真正要攻郑所以他说:“不害令尹(指公子围)将行大事(言将弑君)而先除二子(指黑肱及伯州犁)也祸不及郑何患焉!”1这年冬公子围果然弑死郏敖自己即位是为灵王。由此可见子产对于当时列国形势是瞭如指掌的所以他能断定公子围筑城的目的不在郑国。
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楚公子弃疾赴晋过郑。郑罕虎、子产、游吉从郑伯在相欢迎他。弃疾很有礼貌见郑伯以马八匹作为礼物如见楚王一样见子皮(罕虎)如上卿以马六匹作为礼物见子产以马四匹见子太叔以马二匹各如其分。并且下令他的随从士兵不刍牧不进入田中不砍伐树木不强买等等。这是过去楚人进入小国境内所没有过的现象。因此子皮、子产、子太叔推测弃疾将有为王的野心。后来灵王被弑公子弃疾为王是为平王。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子产能够洞察列国形势所以料事如神。2《左传》昭公十三年。
1《左传》昭公十六年。
2《左传》昭公十六年。
3《左传》昭公元年。
1《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的三项改革子产政治生活上最大的成就是他执政后立即进行的三项改革。
第一项是田制的整理、改革。《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此事云:(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这次田制改革实际是二十年前子驷“为田洫”的继续。《孔疏》解释“为田洫”说:“为田造洫故称田洫。此四族皆是富家占田过制。子驷为此田洫正其封疆于分有剩则减给他人故正封疆而侵四族田也。”《孔疏》的解释是正确的。《左传》记述子产的改革特别说“大人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一语也可证明。这就是说春秋以后原来的井田制已经逐渐破坏了。破坏的原因就是有一些贵族“占田过制”不但原来的公田已由贵族占有而变为私有而且农民的私田也可能被他们所掠夺从而代耕公田也就成徭役剥削了。这自然会引起广大的人民和一部分没落的贫穷贵族(包括“士”在内)的不满。而这种改革必然会牵涉到既得者的利益子驷那次改革的失败就是四族丧田者引起来的暴乱。故子产改革之后一年舆人之诵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这几乎又要酿成与二十年前同样的暴乱。《左传》记载那次暴乱特别引用《郑书》称“盗”者并非大夫因此“舆人”可能主要指“士”(上文“大人”指大夫见杜注)。他们是有田的(即所谓“士食田”)。也有“隶子弟”(见《左传》桓公二年)。因此舆人之诵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他们中间必定也有占田过制的因而也必定有没落的贫穷的人。三年之后大概是因为生产展了而且土地不均的现象停止了他们就普遍地对子产的改革表示拥护所以舆人之诵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这次改革恐怕是整理多于改革。因为从“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看来他并不废除国野(乡、遂)的制度。服不是车服而是服役之服即所谓“上所以事神下所以事上”的等级服役制度。
第二项改革是“作丘赋”。这是在郑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38年)距他的作田洫的改革只五年距鲁国作丘甲则晚五十二年。《谷梁传》对鲁作丘甲说:“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按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他们是不服兵役的因而也无作甲的义务。现在鲁国统治阶级要被统治的野人也制作甲当然是“非正”的郑作丘赋大概与鲁作丘甲相同。就是说郑国统治阶级从此也要丘所在的被统治阶级供应军赋了。赋本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等所以郑作丘甲与鲁作赋并无不同。这是春秋以来由于战争的频繁各国普遍地有加赋的趋势。统治阶级不一定预料到这样一来国野的界限却不知不觉地取消了。
子产这次改革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这是必然的。如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产毫不动摇他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吾不迁矣。”这种坚定的意志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所少有的也就是他所以成功的原因。
第三项改革是铸刑书。这是在郑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它与晋铸刑鼎应该相同而时间上却早于晋国二十三年(前513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是我国文献上第一次明确用铁的记载。虽然郑铸刑书是否铸在铁铸的刑鼎上不能断定但既然说“铸”很可能也是铁鼎郑铸刑书晋叔向写信给子产表示反对他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他的言论与二十三年后晋铸刑鼎孔子所反对的言论全出一辙。孔子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两相比较可知铸刑书和铸刑鼎就是把贵族阶级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加以公布。在此以前只是贵族阶级的习惯法不成文法也即所谓“礼”而铸刑书以后则是成文法。礼只施于贵族刑(指体罚)则施于平民、奴隶。因此铸刑书和铸刑鼎必然对于贵族不利而引起叔向、孔子等人的反对。
应该指出刑书的公布必定是阶级矛盾的结果。因为子产给叔向的回信说:“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倘使不是为了无法解决的阶级矛盾何以说话如此严重!子产于临死前给子太叔的遗嘱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死后数月子太叔执政他不忍猛而宽结果是“郑国多盗取(聚)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子产)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1依《左传》的记载萑苻之盗似乎生在子产死后数月这或是为了故意给子产隐讳而在子产生前已经生就是说在子产铸刑书时必定已经生否则子产给叔向的回信说:“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就不能理解他死前的遗嘱里说什么宽猛云云也就成为无的放矢了。
我们知道雅典公布德拉古成文法罗马公布十二铜表法都是平民不断地剧烈地反对贵族特权才取得的。尽管那些成文法还很不平等条文非常之残酷但是有了成文法的公布总比把法律藏在贵族手里要对平民有利。以此类推我们认为郑晋刑书的公布对平民也可能比较有利而这正是叔向、孔子等人反对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子产的改革虽然有其抑制贵族的一面但是他对于贵族也有曲意回护的一面。
子产的思想子产不只是政治家而且是思想家。他的政治活动可以说只属于郑国而他的思想不只影响于春秋时期而且影响于后代。
子产是一个很博学的人这与他少年时受到良好的诗礼教育是分不开的。郑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子产到晋去问候晋平公疾病。叔向问子产说:“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回答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1《左传》昭公二十年。
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日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萦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萦之。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为也已。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
叔向听了这番话后说:“肸(叔向)未闻也此皆然矣”。晋侯听到子产的话说:“博物君子也”1。他不但原原本本地讲述了参、商二星的神话传说而且说明了男女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生理原因指出晋侯的疾病不是由于实沈台骀为宗而是由于男女饮食的缘故。
又如后来子产第二次骋晋晋侯生病已经三月梦见黄熊。韩宣子问是什么厉鬼。子产回答说“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先他驳韩宣子厉鬼之说接着他又讲述黄熊的故事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子产强调人事但是他并不否认鬼神的祭祀的意义。这种态度与孔子“祭神如神在”一样。
简公三十年、三十一年间(公元前536、535年)郑国生一次闹鬼事件人们纷纷传说“伯有至矣!”(伯有被子晢驷带所杀)而且有人传说梦见伯有披着兵甲走过某月某日要杀死驷带和公孙段。后来驷带和公孙段果然如期而死因此众人惊慌得很。子产在这种情况下为伯有立了庙并让良止(伯有子)和公孙泄(子孔子。子孔也是被国人杀死的)继为大夫。子太叔不解其故。子产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意思是说要使他的魂魄有所归宿。太叔又问:“公孙泄何为?”(子孔不为害问何为立公孙泄)子产曰:“为身无义而图说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从也。”意思是说为了满足群众的心理要求有时政治上不能不反其道行之。公孙泄虽非冤死但是借伯有立庙只是“无义而图说”而已。因此子产虽然不是无鬼神论者但是他仍然重在人事或者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这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其义实在相似。后来子产到晋国去赵景子还问:“伯有能为鬼乎?”子产也不否认鬼神他接着说伯有是大族而且从政三世不幸“强死”(即被人杀死)能为鬼不亦宜乎?”2说穿了伯有为鬼害就因为他是大族。
1《左传》昭公元年。
1《左传》昭公七年。
2《左传》昭公七年。
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内部还保持着氏族贵族的民主精神古代所谓“德治”、“仁政”。尽管有后人的夸张其实就是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决不是儒家空想出来的。子产从政他没有子驷、子孔那样专断而是相反。《左传》襄公三十年云:“子产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1。由此可见子产执政时期尽管郑仍旧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强族也仍旧专横但当时无论内政外交都比过去要稳定得多。这不仅是子产一人的智慧才能而是他的班子比过去要健全得多也就是他能够更多地扬了贵族民主的精神。
子产的民主精神在“不毁乡校”一事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左传》记载道: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仲尼闻是语也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2传说“乡校”即古之“明堂”为讨论、执行政治的地方春秋时是否尚有此制已不可知不过它可能还作为古建筑保留下来而且为人游观之所并按照旧习惯大家在这里议论政治。然明主张“毁”子产不主张“毁”正可说明子产的民主精神。
子产不但尊礼知礼而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的一大段话从内容看来却可证明子产是礼的专家。有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命因天之性生其大气用其五行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赵简子听了子产的议论之后赞叹他说:“甚哉!礼之大地!”
在礼法的问题上子产仍旧坚持传统的观点认为礼是第一位的不得已才用法或刑罚。他之铸刑书就是其例。
在天道观方面子产确有出同辈的人的地方。他的一句名言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这是郑定公六年(公元前524年)宋、卫、陈、郑四国生大火裨灶是懂天文的他预先警告过子产要子产以瓘斝玉瓒禳火子产弗听。后来宋、卫、陈、郑果然大火而且依裨灶说郑还要大火。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因此说了上面这话的。依子产的意思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与人的规律是无关的所以并不同意裨灶的话至于禳火更是迷信之举。子产不只不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反而对于防火却做了充分的准备。郑国也未生第二次大火1。子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没有关系的而应尽力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左传》昭公十八年。
于人事方面这种观点与孔子基本上也一致的。
又郑国旱灾子产使屠击、祝欵、竖树三人到桑林祭祀求雨。他们到后反而把桑林砍伐了不雨。子产说:“有事于山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2因此把屠击等三人的官邑夺取了。天旱到桑林求雨这是商代以来的老风俗不过大片的森林可以引雨这在科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子产命屠击等到桑林祭祀这是他遵守传统的风俗的一面但他既说“艺山林也”也似乎认识到森林与天雨的关系。
有一次郑又大水。据说在郑城外洧渊出现龙斗国人要求萦祭子产不答应。他说:“我斗龙不我觌(见也)也龙斗我独何觌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1这仍是“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思想。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耳里(时孔子29岁)他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2孔子与子产生前似未谋面但是孔子是深深地敬爱子产的为人的他这一叹语与“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正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有共鸣的地方才可能说出这么深切的话。
2《左传》昭公十六年。
1《左传》昭公十九年。
2《左传》昭公二十年。
第三节晏婴、叔向晏婴相齐晏婴字仲溢平习惯上多称为平仲。东莱夷维(令山东高密县)人。《史记》称其“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对他极为推崇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哭齐庄公成礼进谏节俭这是我们所知晏婴一生中的重要事迹。
晏婴哭齐庄公成礼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较详的记载。当时崔杼设置圈套预谋杀害庄公。庄公要与崔杼之妻通奸陷入圈套。晏婴闻讯来到崔氏住宅的门外。有人问晏婴你要为君而死吗?回答是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有人又问你要跑到别处去吗?回答是: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又问:你回去吗?回答是:君死安归。接着晏婴说出一番道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崔家的门打开了晏婴走进去枕尸而哭。兴三踊而出。有人就跟崔杼说一定要杀掉他。崔杼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这段故事表明晏婴在生死的关键时刻能作出理智的选择。他没有死但并不怕死。崔杼敢于杀害庄公而不敢杀害晏婴这可见晏婴在当时政治天平上分量之重。
晏婴进谏有时是象司马迁所说“犯君之颜”因事引导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公元前522年齐景公生病已经一年还没有好。诸侯派人来问疾者不少。梁丘据和裔款说“我们祭祀鬼神比先君还要丰盛。现在君主病了使诸侯担忧。这是祝史之罪。诸侯不知内情要说我们不敬鬼神了。”他们建议杀了祝史以便向诸侯解释。景公把这个意思告诉晏婴。晏婴说:若是有德行的君主内政外事不荒废上下无怨恨举动不背时那么祝史向鬼神陈说实情也不会有什么惭愧。因而鬼神也会飨用祭礼国家也会受到福泽祝史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如果遇到**的国君内政外事偏颇邪恶朝野上下怨恨举动邪僻背理纵欲贪私高台深池淫乐无已斩刈民力掠夺民财从而酿成过错又不体恤后代暴虐放纵胡作非为毫无顾忌不考虑怨谤不害怕鬼神把鬼神的震怒和百姓的痛恨都不放在心上那末祝史若陈说实情则是诉说国君的罪过;如果祝史掩盖过错、列举好事则是虚诈欺骗。所以鬼神不享受祭祀国家因而得祸其中也有祝史的份。夭、昏、孤、疾者所以存在只因为有暴君的缘故。
景公问:那末怎样办呢?晏婴回答说:这不是杀祝史所可办到的。现在山林泽薮盐蜃都设官看管。贪鄙的人掌握权力各处的关卡横征暴敛世袭的大夫强买货物;政令无准则赋敛无节度宫室不断更新淫乐不止宠妾在市场肆意掠夺宠臣在各处假传教令私欲不能满足就加害百姓。百姓痛苦困乏夫妇都在诅咒。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地摄地以东姑地尤地以西人口多得很呢!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晏婴的这次进谏有进步思想的内容。“祝不胜诅”有无神论和人民性的倾向。这次的进谏是有政治效果的。景公指示大臣们宽政、毁关、去禁、薄敛裁减了一些不利于民的机构和法令1。
也是在公元前522年晏婴又一次的进谏。《左传》昭公二十年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梁丘据)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这番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和而不同就是听取多方面不同的意见不要偏听。二是于一种意见之中也要有可有否作出一些分析不要囫囵吞枣。晏婴所说是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问题。他的话说得委婉但是关系国君政治作风的大问题。
晏婴坚持节俭。对违背节俭的事虽君命有所不受。《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景公打算为晏婴更换住宅说“你的住房靠近市场又低湿狭小喧闹多尘不能在这儿居住了把你房子换到高爽的地方吧。”
晏婴辞谢说:“君的先臣就住在这里下臣我不足以继嗣祖业住在这里就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这与小人有便利之处岂敢麻烦里旅的人为我建造新房呢?”
景公笑着说:“你居近市场知道物价的贵贱呀?”晏婴说:“当然知道。市上的履贵踊贱。”这是晏婴乘机谏景公刑罚之多。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为之减刑。
等到晏婴出使在外齐景公命人更换了晏婴的住宅。晏婴从国外回来新住宅已经建成了。然而晏婴拜谢以后就将新宅拆毁了并重新建造邻居的房屋都象原来的样子让原来的住户又重新搬了回来1。
《晏子春秋》记:晏婴总是乘坐破旧的车子驾车的马也老瘦不堪。齐景公见了说:“你的俸禄太少了吧?为什么你的车马这样不好呢?晏婴说: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够了。
晏婴走后齐景公命梁丘据给晏婴送去了漂亮的大车和骏马。一连送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齐景公很不高兴就把晏婴召来对他说:你不接受车和马我以后也不再坐车了。晏婴说:你让我统辖全国官吏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从俭处事1《左传》昭公二十年。
1见《韩非子·难二》。
以便给全国的人们作个样子。这样我还恐怕他们有奢侈浪费和不正当的行为。现在你在上面是辂车乘马我在下面也乘坐这么好车马这样一来有些人就要学你和我的样子。上行下效会弄得全国奢侈成风我也就无办法去禁止了。最后晏婴还是辞而不受1。
车马和住宅好象只是生活上的事但从晏婴作为齐相的身份说却是关系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司马迁说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可见他对于节俭的坚决及其政治影响。他对于节俭的一些议论也有人民性的倾向。晏婴作为一国之相于上述各事外对人才的敬礼任用特别重视。
有一次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以为不祥。晏婴说:“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也。”又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如何改变齐国的政治。晏婴说:国具官而后政为善。景公很不高兴说:“齐国虽小何为不具官乎?”晏婴说:“这不是我要说的意思。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筦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2晏婴的这两次议论见于《说苑》或多浮词但略可见晏婴对人才的重视。
《史记》记:“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
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之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以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又记:“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这两段记载写出了晏婴在为国、敬礼、任用贤才的不平常的作风。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很重视这两件事把它们放在传记的重要地位上。
公元前5oo年晏婴卒。生年不详开始相齐之年亦不详。但他的政治生活主要是在齐景公时期当无可疑。景公听到晏婴死之后急忙奔丧伏尸而号悼念他对自己的日夜督责“不遗尺寸”。十七年后景公还怀念他说:“自我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曾闻吾过、不善。”1世传《晏子春秋》一书系后人对晏婴言行的辑录似成于战国人之手内容多系传说不尽可信。
叔向论政1《晏子春秋·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驾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2《说苑》卷一《君道》。
1《说苑》卷一《君道》。
叔向羊舌氏名肸是晋的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和昭公死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生年不详。晋悼公时傅太子彪即后来的平公。他在晋国没有执掌国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
公元前552年晋平公六年叔向的异母弟弟羊舌虎因罪被杀叔向也被囚禁。平公宠臣乐王鲋向叔向表示说他可以去说情。叔向不理他。并向人表示只有祁奚才可以帮助他。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难道会单独把我丢下吗?”后来情况的展正如叔向所料。平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回答说:不丢弃他的亲人可能是同谋。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休养了听说叔向的情况坐上传车去拜见范宣子说:“谋而鲜过惠不倦者叔向有焉”。这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了过错还要赦免用以勉励有才能的人。现在一旦自身不免于祸而使之丢掉国家这难道可使人理解吗?鲧被诛戮而禹兴起伊尹放逐太甲而又做了他的宰相也没有受到怨恨。管叔、蔡叔被诛而周公辅佐成王。为什么叔向要为了羊舌虎而被杀?宣子被说服了同往劝说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和叔向都不认为这件事的处理是由于私情。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表示感谢而去朝见晋平公1。
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宋国的向戎起弥兵之会。晋、楚两国是主要的参与者。晋国的代表人物是赵武叔向是赵武的副手。楚国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木。要会盟了楚人衣里裹上皮甲。这实际上是对晋及晋方诸国的不信任。楚国伯州犁说:“会合诸侯的军队而做不信任人的事恐怕不可以吧。诸侯盼望受到楚国的信任因此前来盟会。如果不信任别人这就是丢掉了所用来使诸侯信服的东西。”他坚决请求子木解除皮甲。子木说:“晋国和楚国缺乏信用已经很久了干对我们有利的事就是了。如果能满足愿望哪里用得着信用。”伯州犁退下去对人说:“令尹将要死了不会到三年。但求满足意志而丢弃信用意志会满足吗?有意志就形成语言有语言就生信用有信用就巩固意志。这三件事互相关联、彼此确定。信用丢了怎么能活到三年呢?”赵文子为楚人裹甲而感到担心。叔向说:“这有什么可怕?一个普通人一旦做出了不守信用的事尚且不得好死。如果一个国的卿会合了诸侯而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必然不能成功。说话不算数的人不能给人造成麻烦这是你不必担心的。用信用召集别人而又用上了虚伪必然没有人亲附他那里能危害我们?而且我们依靠着宋国来防守他们制造的麻烦那就能人人舍命。和宋军一起舍命抗敌即使楚军增加一倍也是可以的我有什么可怕呢?而且事情又不至于到这一步。嘴上说消除战争以召集诸侯反而动战争来危害我们我们的好处就多了这我们是不必担心的。”
晋国和楚国争执歃血盟誓的先后。晋国人说:“晋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国人说:“你说晋国和楚国的地位对等如果晋国永远在前面这就是楚国弱于晋国了。而且晋国和楚国交换着主持诸侯的结盟已经很久了难道专门由晋国主持?”叔向对赵武说:“诸侯归服晋国的德不是归服它主持结盟。你致力于德不要去争执先后。而且诸侯会盟小国也一定有主盟的人让楚做晋的小国不也是可以吗?”于是1《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就让楚国先歃血。《春秋》记载会盟诸国的顺序把晋国放在前面。《左传》说这是由于晋有信用。
会后宋公招待晋、楚的大夫。赵武为主宾。楚令尹子木跟他说话赵武不能回答。叔向在旁边说话赵武也不能回答。子木回国后对楚王说:“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弭兵之会的成功和缓了南北对抗的紧张形势这当是符合各国人民愿望的。叔向在会盟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前537年晋平公二十一年晋韩起以叔向为副手入楚送女。在路经郑国的时候子皮、子太叔慰劳他们。太叔对叔向说:“你要当心楚王是非常骄横的。”叔向说:“他非常骄横只有对他自己有害对别人有什么关系。若奉我币帛慎我威仪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敬始而思终终无不复。从而不失仪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国虽骄横又能对我怎么样。”叔向所说的主要内容是“守之以信行之以礼。”“守之以信”是遵守出使的任务也就是送女成婚。“行之以礼”是按传统的规范行事。“信”和“礼”在叔向的言论中往往是被强调的。此外“度之以二国”这句话也是重要的是说要审度晋楚二国之不同的形势也即国家的实力。
后来事实证明太叔和叔向的话都是对的。楚王在韩起、叔向等到达后对群臣说他要派给韩起、叔向等人担任不体面的职务以羞辱晋国自己好痛快痛快。群臣没有人答腔只有启疆说了话。他指出晋自鄢之战以来一直没有放松警备两晋臣到楚以后的一切活动又都依礼行事。晋国送亲的使者都是各国卿大夫中著名的人物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不可轻易得罪了他们。他说楚王的想法“将以亲易怨实无礼以寇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遣之客以逞君心。”这番话把楚王说得省悟过来他说:“不穀之过也。”于是以厚礼接待韩起。本来想找麻烦使叔向为难但也做不到只得也用厚礼接待了叔向。1公元前536年晋平公二十二年郑铸刑书。叔向致照书子产表示他对公布刑书的意见。叔向在书中说:“始吾有虞于子今财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涖之以彊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负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不同意叔向的意见答书坚决而委婉地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左传》昭公五年。
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2叔向和子产的书信是春秋政治史上的重要文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有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待礼的态度。叔向主张“行之以礼守之以信”防民有争心。子产铸刑书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叔向看不到传统的社会秩序必然要灭亡他看到的是刑书公布后所要生的新的矛盾。子产是主张改变传统的社会秩序的但他也并不认为新的办法就可能彻底解决矛盾。所以他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和子产在政治思想上的具体表现尽管不同但又都表现了春秋这一动荡时期的政治家看不到历史前途的苦闷。
公元前533年晋平公二十五年周王朝的甘大夫和晋的阎大夫嘉争夺阎地的土田。晋的梁丙、张趯率领阴戎进攻王朝的颍邑。周王使詹桓柏向晋致词指出周之疆土及封建子弟的历史意在谴责晋对历史使命的背弃谴责晋率戎人伐诸姬的错误。最后指出周王室同晋的关系“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如晋要“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也就无可责备了。叔向对韩起说:“文公之霸难道能改变制度吗?他辅佐拥戴天子是很恭敬的啊。从文公以来累代都有不合礼的活动损害了宗周暴露了自己诸侯对晋的三心二意不也是应该的吗?天子的致辞你还是要考虑考虑。”韩起同意叔向的意见。这时周王的姻亲有丧事晋就派赵成到周吊唁送去阎的土田和入殓的衣服遣返在颍地抓到的俘虏。周王也派大夫宾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来讨晋国的喜欢。晋对他加以礼遇而放了他回去1。
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元年楚王召蔡灵侯于申而杀之使公子弃疾帅兵围蔡。韩起问叔向说:楚国会战胜吗?叔向回答说:“可以战胜的。蔡侯得罪了他的国君(指其杀父自立)而无恩于民!天要假手于楚以处死他为什么不能战胜他呢?但我听说不讲信而微劳得利不能有第二回。楚曾使陈太孙吴伐陈说将要安定你的国家。陈人听从了他的命令就把陈变成一个县。现在又诱蔡而杀了其君以兵围了蔡。虽侥幸得胜也必然受到灾殃这是不能长久的。以前桀战胜了有缗而丢掉了国纣战胜了东夷而丧失了生命。楚疆小地位低而比桀纣还要暴虐能够没有灾祸吗?上天借助于坏人不是降福给他而是增多他的罪恶而降罚于他。比如天有五种材料而由人使用材力用尽也就丢了。因此楚国不能拯救了也不能复兴了。”1公元前529年晋昭公三年楚公子比(即子干)、公子黑肱、公子弃疾等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与楚灵王争夺王位。韩起问叔向:子比会成功吗?叔向说:“他不会成功。如想得到国家必须克服五项困难。有了显贵的身分而没有贤人这是一。有了贤人而没有人内应这是二。有了内应而没有谋略这是三。有了谋略而没有人民这是四。有了人民而没有德这是五。子比在晋国十三年了晋、楚跟从他的人没有知名之士可以说没有贤人。族人被消灭亲人背叛可以说没有内应。没有可乘之机而轻举妄动可以说没有谋略。一辈子在外边作客可以说没有人民。流亡在外没有怀念他的象征可以说没有德。楚王暴虐而无所顾忌是自取灭亡。2《左传》昭公六年。
1《左传》昭公九年。
1《左传》昭公十一年。
子比不顾这五项困难而杀死原来的国君谁能帮助他成功呢?享有楚国的大概是弃疾(平)吧。他统治着陈、蔡两地方城山以外也归属于他烦杂和邪恶的事情没有生盗贼潜伏隐藏虽然有私欲而不违礼人民没有怨恨之心。神灵任命他国内的人民相信他。芈姓生动乱必然是小儿子立为国君这是楚的常例。得到神灵的保佑这是一。有人民这是二。有美德这是三。受宠而显贵这是四。年纪最小合于常例这是五。弃疾有这五项优点可以消除那五项困难谁还能够伤害他呢?子比的官职不过是右尹;他的地位不过是庶子;论起神灵所命也是远的。贵和宠对他都说不上。百姓没有怀念他的国内没有亲附他的。他要凭什么立为国君呢?”
韩起说:“齐桓公、晋文公不也是这样吗?”叔向回答说: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受到僖公的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为辅助;有莒国、卫国作为外援;有高氏、国氏作为内应;从善好象流水一样行动迅;不贪财货不放纵私欲施舍不知疲倦求善没有满足。由于这样而享有国家不也是合适的吗?我们的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受到献公的宠爱;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他生年七十就得到五个人材。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为心腹有魏犨、贾佗作为臂膀有齐、宋、秦、楚作为外援有奕氏、郤氏、狐氏、先氏作为内应。他逃亡在外十九年坚守自己的意志。惠公怀公丢弃人民人民因而亲附文公。献公没有别的亲人人民没有别的希望。上天正在保佑晋国将会用谁来代替晋文公?子比和这两位国君比不一样。他是在国内有更有威望的人可以做国君的情况下对人民没有施予在外边没有援助离开晋国没有人相送回到楚国没有人迎接凭什么希冀享有楚国呢?1这年五月癸亥楚灵王缢于芋尹申亥家。乙卯夜子比在动乱中自杀。
丙辰公子弃疾即位1。楚政局的变化大体不出于叔向所料。叔向的这段议论既分析了楚的形势也反映了他对于作为一个国君的要求这在他的政论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528年晋昭公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入楚叔鱼代理景伯的职务管理刑狱。韩起命叔鱼断狱。按规定雍子有罪。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乃判邢侯有罪。邢侯怒杀叔鱼和雍子于朝。韩起问叔向应如何判罪。叔向说:“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有罪而以贿赂进行收买。叔鱼卖狱、邢侯专杀他们犯的罪是一样的。已恶而掠美是昏。贪以败官是墨。杀人不忌是贼。《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于是对邢侯施刑对雍子和叔鱼陈尸。孔子评论这件事情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2这是说叔向不以亲枉法。叔向一向是主张行礼守信的但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又可见他是守法的这同他反对子产公布刑书的精神并不矛盾。
季世的忧虑1《左传》昭公十三年。
2《左传》昭公十四年。
晏婴和叔向在齐晋两国卿大夫间都是著名人物他们相互间也有接触并且都有“季世”之感对国家的前途满怀忧虑。这种忧虑在春秋时期特别是在春秋中、后期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动荡的特点。
公元前539年晏婴出使于晋。晏饮之间两人进行了相当坦率的谈话。叔向说:齐国的情况怎么样?
晏婴说:这到季世了。我不知道齐国是否要属于陈氏了。国君不爱护他的人民让他们归附陈氏。齐国过去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锺。四升为一豆各自翻四倍以成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锺。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更大了。陈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山上;把鱼盐脣蛤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海边。人民力量如果分为三份两份归于国君只有一份维持衣食。国君的积蓄腐朽生虫而三老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不值钱而假腿昂贵。人民有痛苦疾病陈氏就给予温暖。陈氏象父母那样去爱护人民而人民归附他如同流水。要想陈氏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哪里能躲得开?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跟随着始祖胡公他们的神灵太姬已经来到齐国了。
叔向说:是这样。我们的公室现在也是季世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和戎右步兵的行列没有官长。人民困疲而宫室更加奢侈。死于道上的人彼此相望而宠姬家里的财富多得装不下。人民听到国君的命令好象躲避仇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八家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在于私家人民无所依靠。国君哪一天也不肯改悔用欢乐来掩盖忧患。公室已经这样卑微还能再等几天?馋鼎之铭说:“昧旦丕罡后世犹患。”何况哪天都不肯改悔他能长久吗?
晏婴说:你打算怎么办?
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完结了。我听说公室将要卑微它的宗族象树枝叶一样先落公室就跟着凋零了。我的宗十一族只有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又没有法度。我得到善终就是侥幸。难道还会受到祭祀?晏婴和叔向谈话的情调显然是低沉的。他们对于改变国家前进的方向也显然没有信心。但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政治上作出了一些努力。晏婴是努力要改善现状叔向是要努力维护传统。
在这次谈话以后的二十五年(公元前514年)晋倾公因祁恩专杀杀了祁恩和羊舌食我。羊舌食我是叔向的儿子祁恩的党羽而祁氏、羊舌氏亡。后来三家分晋田氏得齐都如晏婴、叔向所见。
第二章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范蠡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无数次胜利和失败的战争经验反复出现使人们得以比较研究因而有认识战争规律的可能也就会有军事家的出现。齐的司马穰苴、吴的孙武、伍子胥都是著名的军事家。范蠡助勾践重建越国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
第一节司马穰苴司马穰苴齐田氏之族生卒年不详。曾为齐司马故称司马穰苴2。齐景公时晋伐阿(今山东东阿县)、甄(今山东甄城县)燕侵河上3齐国不能抵。晏婴推荐穰苴说他虽是田氏的众贱子但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召见穰苴谈说兵事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抵御燕、晋的军队的进攻。穰苴说“我向来卑贱您从闾伍中提拔我为士大夫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希望得到您的宠臣国家尊重的人监军。景公使庄贾去作监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说明次日午时在军门相会。穰苴先至军中等待庄贾。庄贾素来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在意。亲戚、左右的人为他饮酒送行。日中而贾不至。穰苴把军队出前应进行整饬、约束的事都已经完成夕时庄贾才到。穰苴问:为什么晚到?庄贾认错说“大夫亲戚们送行所以逗留。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召唤军正询问说:按军法晚于约定时间到达应怎么办?军正回答说:“当斩。”庄贾恐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求解救。使人还未回来庄贾已被斩行示于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不久景公派遣使者持符节赦庄贾奔驰入军中。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说:驰三军的法是什么?军正说“当斩。”使者大为恐惧。穰苴说君的使者不可杀。斩使者之仆斩车之左驸马之左骖1以行示三军。打使者还报景公然后行军。
穰苴亲到士卒住所察看井灶饮食问疾问苦。他尽取将军的资粮享士卒自己与士卒平分粮食并特别照顾羸弱的人。三天以后在军中宣布约束。有病的都要求跟军队走争相鼓劲赴战。晋师燕师听到这种情况都罢兵而去。穰苴率兵追击夺回丢失的土地而归。将至国穰苴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
景公与诸大夫郊迎依礼劳师。景公见穰苴尊为大司马。不久大夫鲍氏、高、国等人语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病而死。其后田常杀齐简公尽灭高、国之族。田常曾孙和自立号太公。其孙因齐号为齐威王。齐威王使大夫整理古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1本文所据材料均见《史记·司马穰苴传》。
2一说齐将齐湣王时掌国政被湣王所杀。见《战国策·齐策六》。
3《史记正义》“河上黄河南岸地即沧、德二州北界。”
1《史记·索隐》:“车之左驸当作‘軵’并音附谓车循外立木承重辂之材。又斩其马之左骖以御者在左之故也。”
第二节孙武孙武的事迹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齐国陈氏后裔。田完四世孙陈无宇生陈恒和陈书。陈书字子占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生孙冯冯生孙武。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1。
经伍员的推荐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阖闾)。阖庐说:你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列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宫妃二人为队长。孙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并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退后看背所对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妇女们回答说:好。约束已经宣布便把铁钺排列起来即刻反复说明规定“三令五申之”。然后击鼓令向右妇女大笑不止。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他准备斩左右队长。吴王看见大为惊骇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离开这两个宫妃吃饭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终于杀了两个队长而用以下的人递补。孙武重新击鼓令妇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敢出声的。孙武遣使报告吴王说:“兵已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不去看了。”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阖庐从此知道孙武能用兵1。
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于公元前5o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进驻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阖庐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孙武有兵书传世后人称作《孙子兵法》。这书相当系统地表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兵书。
孙武是一个为吴王服务的职业军事家。他重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重视战争规律的研究。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又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1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亦同此说。1以上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越春秋·阖庐内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
2《孙子兵法·计篇》。
家。”1他认为解决敌对势力间的矛盾战争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2才是最好的办法。他反对凭着主观意图而轻于用兵。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3孙武的战略思想相当丰富。其主要的内容约有四点:一、战争的政治环境;二、战争与将帅的素质;三、敌我军情的掌握;四、因粮于敌和因敌致胜。
战争的良好政治环境孙武称之为“道”。道的作用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令民与上同意”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这当然先要有可以得到民众拥护的政治环境。得到民众拥护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这就是上下一心形成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为制敌取胜取得了重大的精神力量。《谋攻篇》把这说成是:“上下同欲者胜。”
《计篇》说战争胜负的条件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得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几条被称为战争“七计”而“主孰有道”放在位“道”又是为“主”所有。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阖庐第一次伐楚欲攻楚都郢。孙武对他说:“民劳未可且待之。”后来吴王又欲攻楚征询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两人都回答说“楚将囊瓦贫而唐、蔡皆怨之。”吴王听了二人的意见联合唐、蔡大举伐楚五战而进入郢都。在吴王第一次伐楚时孙武的话是说当时还没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次伐楚时孙武和伍子胥的话是说楚国政治上的不良现象有利于吴国对它的征伐。这两个事例从不同方面说明政治环境对战争的胜负有极大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又跟将帅指挥的得失有密切的关系。孙武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1对于将帅的素质孙武在《计篇》提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的要求。
智是智力的运用。在备战及战争进行中可以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和各种临时的变化将帅须有事前的周密考虑也须有应变的决断这都需要将帅的智力起作用。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虏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2杂于利害即系顾到利和害。信同伸。在有利条件下考虑到不利因素则任务可以完成。在不利条件下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则祸患可以解除3。这都须智力挥作用作出决择。
信和勇孙武没有较多的表述。仁和严孙武是看作治军必要的互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行1《孙子兵法·用间篇》。
2《孙子兵法·谋攻篇》。
3《孙子兵法·火攻篇》。
4《孙子兵法·计篇》。
1《孙子兵法·作战篇》。
2《孙子兵法·九变篇》。
3参用齐光《孙子兵法评注》页135的解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军篇》说:“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对士卒的体恤和纪律要求的严格在良将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孙武强调对敌我军情的掌握留下了“知彼知己”的名言。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事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又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孙武所谓“知彼”“知我”都不是简单地专指敌方或我方说的而是把敌方和我方联系起来说的。而且知彼知己都还联系到战区的地形和作战时要遇到的气候知之必知天在军情的掌握上孙武也是看得很重要的。**同志很赞赏孙武“知彼”“知己”的论点他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2孙武的战略思想富有辩证法的光泽。他虽不能从理论上形成辩证法体系但在思想路线的实践上有明显的辩证法特点这在他表述“因粮于敌”和“因敌制胜”的时候更为显著。
古代用兵因交通之不便往往困于军粮的运输。孙武提出因粮于敌的办法使敌军之粮为我所用因而削弱了敌人充实了自己且减省了由于运输而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军粮以外对于其他军事物资当然也可一般对待。《作战篇》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因敌制胜”是针对敌方的具体情况创造出相应的条件夺取战争中的主动地位迫使敌人向对立面转化从而取得胜利。在这里孙武提出了“致人而致于人”的指导思想。他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孙武认为战争跟其他事物一样无时不在推移变化之中。《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故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是说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战机而取得胜利就是用兵如神的表现。
1《孙子兵法·九变篇》。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选集》第一卷横排大字本页166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孙武还从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对矛盾作出分析根据敌人的特点甚至利用敌人的优点造成它的缺点如《九变篇》:“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可侮也。”这是利用敌人弱点可以取到胜利。“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是从敌人的优点中看出缺点因而加以利用取得胜利。廉洁本是将帅应具的品质但廉洁者往往不适当地清高因而经不住侮辱。爱民本是制胜的条件但爱民者往往会因民众眼前局部利益而忽略了全局的战略利益。
孙武还提出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善于运用多和少的辩证关系可以改变敌人在数字上的优势达到因敌制胜的要求。《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敌人暴露而我隐蔽我集中为一而敌分散为十。我以集中的一进攻其分散的一等于以十攻一。这样我方的人就多了敌人就相应地少了。我所与交战的对手也就削弱了。
在对于战术上孙武有详细的论述。对于火攻用间特别是对地理条件的分析及对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之利用论述尤为具体。《兵法》中对于治军、用兵的经验对于有关行军的自然现象也有不少记载为后来的军事家所称道。
总的说来《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晚年这是一个强凌弱、大并小的时期孙武是为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或新兴地主统治集团取得战争上的胜利而写这书的。他不全是为动人民战争或为人民的利益而写这书的。但在书中考虑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这就是有进步性的。他在书中的表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原始辩证法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都以军事学的范围为限。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孙子兵法》久经传世本有十三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阖庐初见孙武时说:“子三十二篇吾尽观之矣。”又记“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称孙子十三篇”。“十三篇”及两见。而且依太史公所说十三篇是当时通行之本《孙子兵法》的名称尚未出现。《汉书·艺文志》兵书兵权谋十六家中有“吴下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齐孙子”是孙膜。“吴孙子”即孙武。孙武兵法称“孙子兵法”此为最早的记录。但所称“八十二篇”详情也不可知。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孙武兵书一百二十八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唐杜佑《通典·兵典》都有吴王与孙武问对多条文风与《孙子兵法》不甚相似或为后人所记。
《孙子兵法》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等都受到孙武的影响。《荀子·议兵篇》说:“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故于天下。”《汉书·刑法志》亦称战国时期“驰说者以孙吴为宗。”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在《孙子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代列《孙子兵法》于《武经七书》之号称《兵经》。《孙子》继曹操注释之后迄于唐宋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陈皡、贾林、梅圣俞、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各家注。而《孙子兵法》中的论断为历来作家及兵家所引用不胜枚举。
约在七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以后6续有了法、英、德、俄等文译本受到国外军事界的重视。
第三节伍子胥(附申包胥、专诸)1伍子胥的逃亡生活伍子胥名员子胥是字又称申胥。楚国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484年。子胥的父亲名伍奢兄伍尚。其先人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名。他的后人因而在楚国也有名气。
楚平王使楚大夫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妇。妇美好。无忌先回楚劝说平王纳秦女为太子另娶妇。平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后生子熊珍。无忌原为少傅而伍奢为太傅。无忌既以秦女献媚于平王因离太子而事平王。无忌恐怕平王死而太子继位杀害自己便设法陷害太子建。建的母亲是蔡女平王不喜欢她。平王逐渐对建疏远了令守边地的城父。无忌不断向平王进谗说太子因为秦女对王怨望要王有些防备。还说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就要作乱了。平王召伍奢询问。伍奢知无忌进了谗言因说:王为什么为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之亲?无忌对平王说:王如不制止将要被擒了。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告太子太子奔宋。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二子都是贤能不杀将是楚国的忧患。可以伍奢为质而召之。”王使使对伍奢说:能招二子来你就能活着不然则死。伍奢说:“我有两个儿子长子为人慈温仁信若我叫他他会来的。小儿子固执刚强能成大事他看到来后也一定被捕他是不会来的。”平王不听召公子说: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说:“我能见父一面虽死犹生。”遂往楚就父后与父俱被戮于市。平王复遣使追捕子胥使者追到野外。子胥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的王要释放我的父兄;不放楚国将为废墟。使者还报平王平王兵追赶不得而返。伍奢听到伍员已逃走说:楚国的君臣将苦于兵了!
子胥在去宋寻找太子建的路上遇好友申包胥。子胥说:父母之仇不与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与同域接壤我将亡楚。申包胥说:你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至宋时有大夫华氏之乱便同太子建由宋奔郑再由郑到晋。晋顷公想以太子建为内应而灭郑许以郑封太子。事泄郑定公与子产诛太子建。子胥同太子建的儿子胜奔吴。
相传伍子胥行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几为关吏所捕。随后楚兵又追赶到来。正不得脱身时见江上有个渔舟溯流而上。子胥呼渡。渔父歌着:“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一面就把船靠近芦苇湾里。子胥正向渔船走去渔父又唱着:“日月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力?事寝急兮当奈何?”子胥上了船渔父把他送过江。他看见子胥面有饥色为他去取饭。子胥怀疑有诈深藏芦苇之中。待到渔父回船持饭再三寻找子胥慢慢出来炮餐一顿想以“百金之剑”相谢。渔父说:“楚国已出法令得伍员者赐粟五万石爵能执珪。我哪里图你的百金呢!”子胥问其姓名答以“芦中人”希望富贵之后莫相忘!子胥走了几步再回顾时渔父已把渔船弄翻自己沉到水中去了!子胥沉默悲哀良久才又前行。到了吴国行乞于深阳市上。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个未嫁的女子击绵于濑水之1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史记·伍子胥传》又《吴泰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刺客列传》、《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阖庐内传》、《夫差内传》。如非别有所据不再一一注明。上他向她乞讨到一筐米饭。子胥吃饱之后嘱她收拾碗盏不要向外声张。女子说“我独与母居三十年贞洁自守。今与丈夫饭食是越礼行为因我不忍心而至此。您走吧!”当子胥前行几步回头看时女子已自投于濑水中。子胥既至吴都披赤足涂面行乞于市上。吴人见他象个贵族的后裔又不是本国人猜想是逃亡出来的便报告了吴王僚。
吴王僚问明情况准备擢用子胥相与论政。子胥劝吴代楚。当时公子光图谋夺取王位深怕王僚伐楚有功于己不利。便极力劝阻王僚不要听信子胥说子胥是为报私仇而说这些话的。子胥知道公子光的用意推荐专诸于公子光自己退野躬耕等待时机。专诸或作鱄设诸堂邑人。伍子胥在逃往吴的途中遇见专诸与人斗盛怒之下有万夫莫当之势但其妻一呼即还。子胥怪而问之。专诸说:“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子胥从他的表面和言论上知他是勇士便阴相结纳。专诸被推荐于公子光后甚受光的礼遇。
伍子胥在吴的功业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之丧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师围潜。又派季札聘鲁观察中原列国动向。楚派大军在潜地夹攻吴军进退不得。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假意宴请王僚。在王僚的森严戒备下专诸以进献炙鱼为名在鱼腹中藏剑乘间抽剑杀死王僚专诸也当场被杀。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命专诸之子为卿1重用子胥使知国政。
在伍子胥与闻吴国国政之初阖庐就提出来立国大计。他说:“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宾。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说:“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而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库则是安君理民的手段。子胥奉命把城郭仓廪都建立起来。他所建吴都城姑苏周回四十七里有6门八水门八是当时一座很大的城。他还奉命训练兵卒习术战骑射御之巧。所有这些都提高了吴国在军事上进攻防守的水平也是吴进一步接受中原文化的标志。这是伍子胥入吴后立下的第一件重要功业。
公元前512年即阖庐四年吴灭徐准备伐楚。伍子胥提出了一个伐楚的战略方针。他说:“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之多方以谗之既罢而后以三年继之必大克之。”这大意是说楚国掌权的人多意见不一致也没有一定的计划。
公元前511年吴伐楚攻夷(城父)、潜、六、弦(今河南潢川县等地)使楚国将士疲于奔命。公元前5o8年楚伐吴军队驻在豫章。吴用一支兵在豫章迎击暗中转移实力到巢邑在豫章抗击楚军之后集中兵力围住在巢邑的楚军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公子繁。
公元前5o7年蔡、唐跟晋、吴结盟共同对付楚国。公元前5o6年晋国在王室刘文公参加下在召陵开了十八国诸侯的盛大盟会共谋伐楚。由于晋人索取蔡国的财贿不得又出尔反尔而会盟作罢。但是因为伐楚之势毕竟无可扭转这年夏天蔡国灭了不参加盟会的沈国。冬天蔡、吴、1《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唐伐楚的大战爆了。
在蔡、唐二**队的引导下吴**队向楚国进先是乘舟溯淮到蔡地登6然后把战船放在水湾处和楚军夹着汉水对峙。楚令尹囊瓦的军队渡汉水进击从小别打到大别(均在汉阳县北)和吴交锋三仗都没有得手。他自知不敌即想逃走。这时两**队已集中到柏举(今湖北麻城县)进行决战。阖庐之弟夫概王摸清了楚军士气低落就带领自己所属五千兵士进攻把楚军打得大败囊瓦奔郑。吴军跟踪作长距离的追袭。在清(今湖北安6县)突击半渡河水的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又突击正在开饭的楚军一连打了五个胜仗就长驱进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逃。
伍子胥找寻不到楚王掘了已故一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
申包胥逃在山中使人告伍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表示要商议请他先在宾馆住下。他说我国君民正在受难。他靠在秦庭门外哀哭着七天七夜哭声不绝。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遂决定兵五百乘救楚这已经是第二年(前5o5年)。秦楚联军打败夫概王。楚射被吴俘虏他的儿子跟从子西收集散兵游勇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打败吴军。秦楚联军灭了唐国吴军又在公婿之谿和麇地(今湖北与陕西交界)连吃败仗。夫概王乘机回国想夺取王位但被阖庐打败奔楚楚封为棠谿氏。这年越国也抄吴后路向吴进攻。吴国自己也消耗不少只好撤军。吴国回师的次年公元前5o4年吴太子终纍又用舟师打败楚军俘虏楚国两个水军将领和七个大夫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打败楚子期的6军。楚国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形势紧张于是把都城往北远迁至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史称:“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可以说子胥在吴的功业达到了。
伍子胥之死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吴国乘丧伐越。越出兵抵御战于槜李(今浙江绍兴县)。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指在回师途中死去。阖庐生前听从子胥的意见以儿子夫差接位。夫差决心报仇使人站在宫门每当他出入就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
刚到第三个年头夫差就兵要报仇。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一举打败越军并一直攻进越境。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守会嵇眼看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只好接受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派大夫到吴军中卑辞下气向吴请罪勾践愿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妾、大夫士及其妻女为吴服役越国的宝器献给吴王。夫差打算答应伍子胥不同意。他讲了个夏少康怎样从危险中求生存展壮大终灭政敌寒浞中兴夏朝的故事并分析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他说:远方敌国即使吴能降服但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而占有越国我能居其地能乘其车这是一个不能或失的时机。又说:勾践是个能人加上范蠡、文种这班良臣一旦他们归国图强那会长期为患于吴国的。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越装饰美女八人送给吴太宰伯噽。太宰伯噽接受了贿赂就对夫差说:古来攻人国家无非是使人家降服而已现在越国请降纳贡称臣还有什么要求呢?他又引文种朝见吴王一面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说越国万一得不到吴王的宽宥勾践将会杀妻灭子销毁宝器用这剩有的五千甲兵和贵国拼个死活。说这样吴国再强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只有损失吧?这样软硬兼施使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肯了这个和议。子胥叹道:“姬姓应该衰败了。这是养虎贻患。越国将会展国力训练军民二十年之后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了!”
夫差认为越国小这次会一蹶不振不足为患的。同时他也被越国人的甘辞厚赂所迷醉。他一心向中原地区进取当年伐陈次年入蔡把蔡迁于州来。公元前489年再次伐陈。公元前488年向鲁征取百牢的献礼。公元前487年助邾伐鲁。公元前486年成邗沟通江淮作北进的准备。公元前485年联合鲁、邾、郯伐齐从海道进兵。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不过却被齐国打败。公元前484年又跟齐战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北)与鲁联合败齐俘虏齐国中军将领国书等五大夫缴获革车八百乘甲三千将这些战利物都给了鲁国。
就在公元前484年早已归国励精图治的越国君臣入吴朝贺吴国代齐的胜利。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独有子胥心情沉重。他说:“这是越国存心豢养吴国而已。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即使得了齐国也不过是块石田不能种植庄稼。”他断定:“越不为沼吴其泯矣!”1他见吴王如此趁为使者去齐之便把自己的儿子寄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伍子胥没完没了的谏诤吴王夫差越来越听不进去。加上伯噽的谗言夫差早就对子胥越不满。他伐齐得胜回国时得知子胥寄予齐国的事立即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自杀。伍子胥认定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坚持他的灭越主张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死前他对夫差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总有一天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事实证明他是最清醒的只是夫差没有为他办理这件后事而是恨及枯骨把他的尸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于鱼腹。此后十二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汉书·艺文志》兵书有“伍子胥十篇图一卷”久佚。
1《左传》哀公十一年。
第四节范蠡1(附文种)
范蠡和越之灭吴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吴国。范蠡是一位战略思想家。文种在具体的军事政治上为越王出了力。《汉书·艺文志》兵书权谋类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这两书都早已失传。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治兵将以伐越想抢先一步下手。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范蠡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范蠡是从战略思想的高度特别是从“持盈”的道理上结合越国的实际阐述吴之不可伐。他所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所谓“守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勾践没有听范蠡的话。两国交战的结果是越军被打得大败只剩下五千人困守会稽。勾践喟然长叹说:我这样就完了吗?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后来都称王称霸。这样看来眼下的困难也不一定不是来日之福。”勾践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般田地你看怎么办。”范蠡说:“君王难道忘记了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吗?”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遭到吴王的拒绝。勾践打算杀妻子燔宝器以五千人触战以死。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太宰噽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文种受命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倖臣太宰噽噽引文种见吴王说:“希望大王赦勾践勾践将把所有的宝器奉献。不幸勾践得不到吴王的赦免他将杀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宝器。他的五千人也要拚命战斗也一定得到相当的代价。”他这一番又软又硬的话加上太宰噽从中说合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罢兵而归。此后勾践及其臣民在吴的干预下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但毕竟克服了亡国的危机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一定的力量。
勾践想使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勾践以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相传范蠡是随勾践同到吴国为质的君臣共处奴役的生活达三年之久。
约在公元前49o年范蠡由吴归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勾践重新提出来“节事”的问题。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1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国语·越语》上、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如别无所据不一一注明。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范蠡的话主要是说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有名有利美和恶都可以各尽其用;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勉强;男女都要劳动避免灾害开辟田野充实仓库使民众殷附没有游手好闲之人。必须知道天地的长数才可收到可靠的生气。范蠡的话非农业无立国之本也是他复兴越国的基本国策。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文种是范蠡认为最能推行这种政策的人他称赞文种执政可以“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勾践君臣在国策上的一致使越的复国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公元前482年是勾践由会稽山归国的第七年。这一年吴国农业欠收夫差还决定起师北征以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吴国师出国空是一个好时机。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到吴军完全到黄池之后才行动。于是下决心把二十年积聚的兵力: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近卫军士六千军官千人分成三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由畴无余、讴阳从吴国南境直逼姑苏。吴军被打得大败。吴太子友等三将被俘。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后率师南归向越求和。越国自度还不能一举灭吴也答应言和而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1。
公元前478年越国已了解到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国廪空虚其民必有移徙之心寒就蒲蠃于东海之滨。”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了精锐。于是越王勾践在大会臣民决定谋划灭吴之后向吴进军。越军进至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的南岸与吴军夹军对峙。越**分左右两翼组成钳形攻势。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夜晚命左军衔枚溯江上至五里处待命命右军踰江五里处待命。夜半左、右军涉江全军一齐鼓噪。吴军大骇他们亦分左、右军出来抵御。勾践的中军趁机潜行渡江从中间突击。吴军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占据所到之地。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2。
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过了两年吴国终于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只得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象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当即说:“君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多年为了什么?现在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王孙雒说:“往日是上天把越赐予你吴国你们不要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一再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说:“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了请1《左传》哀公十三年。
2《左传》哀公十七年。
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王孙雒流着眼泪而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也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
范蠡的隐退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深谋二十多年终于灭吴。越王置酒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颂功德。在欢悦气氛中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以后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决定要离开勾践。在将离开以前他对文种说:越王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又写信告诉他:“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过应有的限度。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范蠡的这一套说辞文种还是不信。
范蠡向越王辞行越王流下眼泪说:“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以与你分国:你真走了我将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坚决要走。他说:“我听人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范蠡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烟水之中人们都不知他的去向。不出他的预言越王还是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夕论政。
范蠡走后旧时的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不大上朝。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意将谋反。文种向勾践解释说现在没有多大事情用不着多操心所以怠于政事。勾践听了总是抑郁不乐。这时鲁哀公想借越兵伐三桓文种勾践之间意见也不一致。过了一年勾践向文种索取他过去说过的九九之策说已经用了三策剩下的还有六策应该拿出来。勾践随即赐文种以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的罪囚后世的忠臣当以我为鉴。于是伏剑自杀。
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他慕伍子胥的忠直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
范蠡父子在齐国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积蓄数十万尽散于亲友邻居。
后转移到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故范蠡又号陶朱公。其中男因罪拘囚在楚他欲派小男去楚救之可大男自告奋勇前去。大男将千金送给范蠡好友庄生再归还作为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示节俭)。可是这时其他官员也接受了朱公大男私贿的黄金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三钱之府照例就要大赦。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何必丢掉千金又去见庄生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其意退回黄金。长男取金高兴而去。庄生却认为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治罪犯。朱公中男被判处死刑。结果大男为弟弟奉丧而归。
母亲和众多乡亲甚为悲哀惟陶朱公却说:“我早就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这个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但当非完全虚构。这可见范蠡的远见跟他在政治上的去留治产业的生财有道都是一致的。
第三章孔子、墨子第一节孔子的生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引起文化学术领域里的大变化。原来守在官府的《诗》、《书》典籍散在民间。原来只能由供职官府的人传授、讲习的知识和技术现在可以在私人间传习甚至主要是在私人间传习。私人讲学成为历史性的风尚。孔子是私人讲学的重要倡导者也是在私人讲学的风尚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略后于孔子有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孔子的家世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551年1死于前47o年。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是微子之后。他的先祖孔父嘉始以孔为氏。曾祖父孔防叔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父亲叔梁纥在鲁作过下级官吏很有力气。《左传》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随从鲁军攻偪阳(今江苏邳县西北)。当部分鲁军攻入城内的时候守城的人把悬门(犹今之闸门)放下来要把鲁军隔成两截。叔梁纥以两手扶举悬门使不得下攻入城内的鲁军得以退出城外。叔梁纥又曾与另外两人率甲士三百打退了齐军的侵扰1。相传叔梁纥晚年娶颜氏女徵在而生孔子。
青少年时期(三十四岁前)
孔子幼年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家境贫困。但鲁人好礼的习俗很早就影响着他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宾。”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立志向学曾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什么、向谁学、怎样学都不得而知。《论语》记他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愤忘食乐以忘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话不能确指为何时所说但孔子这种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是自早年就已养成这可能是没有疑问的。相传孔子“见于郯子而学之”并告诉人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又相传孔子曾礼于老聃2、访乐于苌弘3。
孔子二十岁左右作过季氏的委吏看管仓库计算账目。又作过乘田1《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此从《史记》。关于孔子生平的某些事迹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基本上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参照《论语》、也参用崔述《洙泗考信录》。文中凡依据《孔子世家》和《论语》的地方不再一一指出。1见《左传》襄公十七年。
1《左传》昭公十七年。
2《礼记·曾子问》。
3《礼记·乐记》。
管理畜牧这都属于家臣一类的小官。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4。
孔子博学的名声大起来有人愿意把子弟送来做他的门徒。后来他曾说我到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这就是所谓“三十而立”。也就在孔子三十岁左右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弟子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也属于第一批的门徒。
在齐鲁期间(三十五至五十五岁)
第一章管仲、子产、晏婴、叔向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列国卿大夫不乏贤能因时乘势显名当世。齐之管仲、晏婴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都是当时政治家中影响较大的人物。第一节管仲管仲相齐以前管仲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1。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45年。相传他是姬姓后人父名管严2。
春秋初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弟兄们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辅佐奔往鲁国。公子小白由鲍叔牙辅佐奔往莒国。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早年曾共同经商。在分钱时管仲常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家有老母需要钱花不以为贪。他曾给鲍叔出过主意后多失败。鲍叔牙认为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成熟。管仲作过三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认为这是国君不贤明不是他不能干。管仲打仗总是中途逃回。鲍叔牙认为这不是胆小而是不愿在那些权力斗争中白白送死而且家有老母也需人奉养。
公元前686年冬齐襄公被杀。大夫高傒派人迎接小白继位鲁国听到了襄公的死讯兵送公子纠回齐并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回来的小白。管仲截住了小白并射了一箭射在小白的带钩上。小白装死管仲信以为真赶紧使人报鲁。鲁国送公子纠的兵马闻讯后情绪松懈行动迟缓走了六天才赶到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小白已当上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便兵抗鲁。后来鲁国应齐国的要求杀了公子纠逼迫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
齐桓公打算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臣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不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不若也。
忠信可结于百姓不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不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不若也1。
尽管齐桓公难忘一箭之仇但他为了图霸用人心切终于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任命管仲为相。管仲对于鲍叔牙的知已情谊和让贤的品格始终念念不忘他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2司马迁在《管晏列传》里赞叹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相齐桓公有四十年。史称“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卒成齐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1《史记·管晏列传》。《盐铁论·相刺》说:“越人夷吾。”
2《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不知何据。1见《国语·齐语》。
2见《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相齐和齐的霸业管仲相桓公成齐的霸业。其主要的功绩一在于促进齐之富强一在于“尊王攘夷”取得成就。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这是利用齐在地理条件上的优势顺应人民的意愿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1齐的地理条件既宜于农耕又宜于桑麻而人民善于纺织又有鱼盐之饶也便于贸易。这是齐在经济结构上的传统特点。从齐在周初建国以来就是这样。齐太公在齐的主要措施就是“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2管仲通货积财”就是利用土地的肥沃展农业桑麻利用纺织和鱼盐经营的传统以展手工业和商业。所谓“货”即指手工制品和货币而纺织品为大宗。所谓“财”指土地所出而以谷类为主。《汉书·食货志》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大学》说:“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这都略可见“财”“货”的关系。通货积财是加强齐国图霸的经济条件同时也是“与俗同好恶”之一重要内容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大计。
《管晏列传》又称述管仲的论议:“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是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他的政治见解和施政方针。先把仓廪实和衣食足放在第一位。仓廪实是解决国家的储备问题。衣食足是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其次君上要遵守法度。这样可以保持君上的亲属之政治地位的稳定也可以保持政局的安定。再次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的道德教育仍是维护国家生存的重要支柱。复次政令必须坚决贯彻。“下令如流水之原”就是说政令的下达如水流平原不可阻挡。但须注意到令顺民心才能顺利易行。最后“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这还是一个“与俗同好恶”的问题。管仲的这些见解和方针表明他为国设想的周详也反映他向法家前进的走向但还说不上是变革还不同于后来法家的变法活动。
在施政方针的指引下管仲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对农民“无夺其时”“相地衰征”。1对市场“贵轻重慎权衡。”
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业”管仲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工商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乡即农乡平时农夫耕田战时当兵。士乡规定:“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每家出兵一人“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1《史记·货殖列传》。
2《史记·齐太公世家》。
1《国语·齐语》。
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是兵农合一的劳动力编制对于加强齐的国力当然起不小的作用。
管仲相桓公制定了“尊王攘夷”的策略对于团结友邦、打击敌对势力提高本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收到显著的效果。《韩非子·有度》说:“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荀子·仲尼》说他“并国三十五”。据统计齐桓公在位的四十余年间齐会盟诸侯二十六次用兵二十八次。这都有管仲的功劳。
公元前661年邢(今河北邢台县)受到翟人的侵袭。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1齐派兵救邢使邢免于亡国。为了使邢国不再受翟人的威胁齐帮助邢国迁徙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并为它筑了城。公元前66o年、翟人灭卫杀了卫懿公。卫国只剩了男女七百三十个人添上其、滕两邑的居民刚凄满五千人逃到曹(今河南滑县)立戴公。齐派兵替卫国戍守曹邑并且赠送卫君许多东西。戴公死弟文公立齐又带领诸侯的军队为卫国修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把卫国迁到这里。救邢存卫是齐的两大功业“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阻挡了翟人的南侵为诸夏作了屏藩在诸侯国间取得了信誉。
乘着齐国抵御北翟的时候已向黄河流域扩展的楚国不断征伐郑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郑、陈、卫、许、曹等国联军侵蔡伐楚进兵召陵(今河南郾城县)迫使楚向周王纳贡。这是齐国霸业的一个高峰。管仲病了。齐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为相?管仲说:最了解臣的是国君。桓公又问: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这三个人都是没有人性的小人千万不要亲近他们!管仲死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后来这三个人趁齐桓公病危的时候专权作乱对齐国的危害很大齐的霸业也就衰落了。但管仲的历史影响还是相当久远。故孔子称道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左衽矣。”1《管子》书世传《管子》书内容复杂不是管仲一家之言也不是杂家自成体系之作而是多家学说的汇集。但书中关于管仲言行的记述不少其中一些篇章的内容传世已久并有久经认为管仲的作品。
《论语》所引管仲有三归。反坫等皆可从《管子》书中见到。《孟子》书中曾引用过齐桓公与诸侯会葵丘的记事其中如“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士无世官无专杀大夫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2等内容也均见《管子》书《大匡》、《霸形》等篇。
战国末年《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在《韩非子》中有引用《管子》中的地方如《难三》“管1《左传》闵公元年。
1《论语·宪问》。
2见《孟子·告子下》。
子曰:‘言于室满于室言于堂满于堂是谓天下王。’”又:“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分别见于今《管子》的《牧民》和《权修》而文字烦简不同。
《史记·管晏列传》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既然在司马迁时《管子》书是“世多有之”他见到的《管子》当是汉代容易见到的书而上述诸篇为管仲自著也应是司马迁时一种公认的看法。
看来《管子》书是研究管仲必读的书但须谨慎汲取最好在使用时取得旁证。
第二节子产子产执政以前子产郑穆公之孙子国之子名侨子产是其字。又字子美。他的家族就是“七穆”之一即所谓“国氏”。公子之子称公孙故他又叫做公孙侨。以父为字故又叫做国侨。
子产的生年不详。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年子国、子耳侵蔡。蔡是楚的与国所以郑侵蔡必然会引起晋楚之争。《左传》襄公八年记载此事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说那样。子产当时还是童年他的父亲子国一听到这话就斥责说:“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按古代15岁到19岁之间都是童年我们假定子产这时就是十九岁那么子产当生于公元前584年即郑成公元年。
子产的卒年《左传》与《史记》记载也有出入。据《史记·郑世家》说子产于声公五年卒《循吏列传》又说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卒。考之《左传》子产自简公十二年为卿(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二十三年执政(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至定公八年卒(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共计前后三十二年。若单以执政论则治郑只有二十三年与《循吏列传》所云相差不多。倘照声公五年(公元前496年)卒计之则前后达五十九年。单就执政而论则治郑当在四十八年以上。《循吏列传》与《郑世家》比较相差至二十余年之久。考定公八年以后执政者已为子太叔而献公九年以后执政者又为驷颛。声公五年执政驷颛卒。司马迁可能误驷颛为子产了。故《左传》以子产于定公八年卒可能是正确的。这样子产生于公元前584年卒于前522年享年六十二岁。
关于子产的少年时代我们今日几乎一无所知。不过他既然是生长在贵族家庭里的公孙必定从小受到良好的诗礼教育这在他所论侵蔡事件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他还是“童子”就已有这样的政治见识了。他办理外交时引用诗礼非常得体既可见他的智慧学识又充分显示他的才华。
郑简公三年(公元前563年)正值子驷当国郑国生了一起重大的政治暴乱。子驷被暴徒杀死了子产的父亲子国也牺牲了。当时子产大约二十二岁他勇敢地组织国人抵抗暴徒。他帮助了在子驷以后当国的子孔平定了乱事。
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子孔与子驷一样专断独行国人不满。
是年国人又杀死子孔。子展继位当国。子产为卿开始了从政的生活但他尚未插手于内政而做了几件漂亮的外交活动。
简公十五年(公元前551年)晋国以盟主的身分命郑往晋朝聘。晋平公问郑国何以从楚。子产说: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简公)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指晋侯)。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于楚晋是以有戏之役。楚人犹竞而申礼于敝邑(郑国自称)敝邑欲从执事而惧为大尤曰:晋其谓我不共有礼是以不敢携2于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又从寡君以观衅于楚晋于是乎有萧鱼之役。谓我敝邑迩在晋国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骋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元日不惕岂敢忘职?大国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为口实其无乃不堪任命而翦为仇雠敝邑是惧。其敢忘君命?
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1这番话的前段历叙自悼公以来郑国与晋国友好的关系虽然有时不能不“有2于楚”那也是因为晋国没有尽到保护小国的责任。后段的语气由委婉而转入严厉大意说你们大国如果能够安定小国那小国自然会朝夕去朝见晋庭。如果不怜恤小国的祸患实际上是为了他项问题——如货贿口头上却说是征朝那么小国负担不起剥削就要变成仇雠这是小国感到忧虑的事情。晋侯听了子产这番话之后自知理屈再也不责备郑国了。
郑简公十七年(公元前549年)子产寄信给晋范宣子劝他减轻盟国对盟主纳币的负担。这也是一篇著名的有声有色的外交文件。原信说:子(指范宣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2。若吾子赖之则晋国2。诸侯2则晋国坏。晋国2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汝无2尔心。”有令德也夫!宣子得信后便不得不减轻诸侯贡物的负担。
这时因为吴的强盛在今长江淮水流域一带吴楚不断生战争楚国疲于奔命。晋在中间起着挑拨离间的作用。楚自平王以后已经无力经营北方因而郑国在外交上渐渐倾向于晋同时为晋伐陈蔡许等从楚的小国。简公十八年(公元前548年)子展、子产帅师入陈。陈败。陈侯只好穿着丧服怀抱社主群众男女也分别系着绳子作为俘虏去欢迎郑国的军队陈几乎灭亡。这次郑的入陈原是为了讨盟主晋国的欢心所以子产一待战争结束便去向晋报捷。晋人间子产“何故侵小?”这大概是晋怕郑强大的缘故。子产也反问说:“今大国多数圻矣(意为土地不断扩大)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子产在外交上的成功当然也不是只凭他的口才而是由于他对当时的形势、各国的实力都能了如指掌因而能从容进退。简公十九年(公元前547年)楚为了替许报仇起兵讨伐郑国。郑人准备抵抗。子产却说:“晋楚将平诸侯将和楚王是故昧于一来(意即贪功一来)不如使逞而归(逞快也)乃易成也。”子展听从了子产的意见。后来楚师来到郑国耀武扬威了一番便班师而回。郑国没有抵抗也没有导致战争。
郑简公二十年(公元前547年)这一年由宋向戌起第二次弭兵大会。这次大会参加的有齐、秦、晋、楚、鲁、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当时中原诸侯各国内部都生“公室卑弱大夫专政”的现象。长期的争霸战争互相砍杀弄得“夫妇男女不遑启处”民生凋敝已极。小国固然受害最深大国也弄得精疲力竭。楚国虽无大夫专政的局面但是吴在边境1《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上的扰乱也使它穷于应付。因此当时诸侯各国都有休兵停战的共同要求。大会期间虽然晋、楚、齐、秦四个大国之间生一点矛盾但是大会之后晋楚两国与中原诸侯之间竟维持和平达四十年之久(自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到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o6年)。
晋赵武自宋参加弭兵之会以后经过郑国。郑简公亲自举行宴会欢迎赵武。赵武有意试探一下郑国的态度请郑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太叔、印段、公孙段赋诗。最后子产赋《隰桑》之诗曰:“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赵武说:“武请受其卒章。”1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44年)吴季札聘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互相赠答。他对子产说:“郑难将至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之以礼”2。他已预料到子产将执政了。郑裨谌也对子产寄托很大的希望。
次年(公元前543年)子产有事到晋国去见到晋叔向。叔向问到郑国强族驷氏、良氏之间的斗争。子产没有表态。后来驷带(驷氏)率国人讨伐伯有。子产说:“兄弟如及此吾从天所与。”他依然没有左右袒。伯有死后他枕股而哭之并且以礼把伯有的尸体埋葬了。驷氏的人要打子产。子皮劝止他们说:“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3这年应该轮到子皮执政。但是他保荐子产执政。子产推辞说:“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但子皮竭力支持他终于接受了执政4。子皮是属于罕氏强族他没有参与驷良之间的斗争。子产执政以后的内政外交活动都得到子皮的支持。因此子皮死时他不禁失声而哭说:“我已无为为善矣!唯夫子知我!”
子产执政期间的内政外交还在子产年轻时有一次他问然明“为政”。然明回答说:“视民如子。见不仁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子产很同意他的见解并去告诉子太叔。子太叔就是子产执政以后的继承者1。
又有一次子太叔“问政”于子产。子产回答说:“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2这话比然明所说似乎要更稳重些。后来子产执政他的内政外交基本上按照他的这个言论去做的。
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子产从陈结盟回来他对郑大夫们说:“陈亡国也不可与也。聚米粟缮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抚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太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于大国能无亡乎?不过十年矣”3。这种情形与子产自谓郑“国小而逼族大宠多不可为也”无何不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2《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3《左传》襄公三十年。
4《左传》襄公三十年。
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2《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左传》襄公三十年。
同虽然陈当时确比郑要弱小得多。由子产对陈的评论看来他是有意维护公室的权力而反对私家贵族的“政多门”的现象。
在子产刚执政前驷良方争他并不左右袒。这可能是他自己感到政治力量还不稳固的缘故。在“七穆”的强族中以驷良两族最为强横。后来良氏被驷氏赶出国外不久又被杀死了从此驷氏独强。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公孙楚(游氏)与公孙黑(驷氏)为争夺一个女人而生斗争公孙黑表现得更加横蛮。子产反而把公孙楚放逐出国。董隧之盟罕虎等六族私盟公孙黑知道了硬要参加。子产也不加讨罪。这样过了一年公孙黑将作乱其族人和诸大夫都反对他。子产乘机把公孙黑处死。驷氏强族才稍衰。
其次丰氏罕氏也很强大。子展、子皮即属罕氏是子产执政的支持者。子产执政不久丰卷要求田猎一次以便获取新鲜禽兽作为祭祀品。子产说:“唯君用鲜众给而已”没有答应。丰卷便准备动武赶走子产。子皮又支持子产丰卷反而被迫逃奔晋国。子产把丰卷的田里全部保存起来。三年后丰卷回国子产又把田里包括三年内田里的收入归还给丰氏。由此可见子产对贵族的曲意回护了。西周时土地本是王有的但是贵族既然可以长期占有实际上也就等于私有了。此由丰卷的田里一例可以看出。
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郑简公三年公元前539年公孙段相郑伯骋晋晋平公很喜欢他把州的一块土地赐给公孙段。但是这块土地(在晋郑交界之处)已经历过多次主人韩宣子、范宣子、赵文子三家又争着要它。所以公孙段一死子产劝公孙段的儿子丰施把这块土地归还晋国。丰施已同意了。当时晋韩宣子执政子产对韩宣子说:“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于君私致诸子。”这就是土地只能占有的例子。当然如果这块土地原是郑国的土地那么丰施继承其父是理所当然的。
自弭兵之会以后晋楚之间保持和平。子产是比较亲晋的他为卿时就曾数次骋晋。由于他的外交辞令和利用周礼他在朝骋和轻币等问题上都给郑国争得光彩。执政以后他也几次赴骋可以算是礼仪性的。郑定公元年公元前529年晋会诸侯于平丘子产和子太叔相郑赴会。鲁、周、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也都参加了。这却是一次重大的会盟。在开会前一日(七月癸酉)先举行朝晋礼。子产命外仆(官名)张幄幕子太叔止之使待明日。到了晚上子产听说子太叔还未张幄幕使往却无余地了。仅此小事也可见子产的外交经验和才能都要比子太叔为高明。次晨甲戌会盟典礼开始而又生“争承”问题。《正义》解释:承就是贡赋言诸侯所出贡赋各国按照班爵大小而有不同。子产认为郑是伯男不该与公侯同列。子产根据周礼说了下面的一番话: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位也)。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言郑国在甸服外爵列伯子男不应出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诸侯靖兵好以为事行理(使人通骋问者)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小国犹缺所以得罪也。诸侯修盟存小国也。贡献无极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将在今矣。子产理直气壮自日中以争至于昏。晋人终于不得不答应。结盟之后子1《左传》昭公十三年。
太叔责怪子产他说:“诸侯若讨其可读乎?”子产回答说:“晋政多门2偷之不暇何暇讨?国不竟亦陵何国之为!”子产对于当时晋国六卿专政的情形是很清楚的。据说后来孔子听到子产为国争承的事情赞叹说:“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2郑定公四年(公元前526年)晋韩宣子骋郑。郑伯欢迎他举行宴会。郑大夫孔张后到立于客间。掌司仪的纠正了他。孔张走到客的后面客不让进去。他到挂乐器的地方站着。这种失礼的行为是要被贵族阶级所讪笑的。郑大夫富子因此向子产谏议道:“国而无礼何以求荣?孔张失礼吾子之耻”。他是想子产惩罚孔张以讨好于大国的权臣子产为了保持郑国的尊严很不高兴富子的媚外态度怒斥了富子一顿1。
又晋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的商人那里因此他趁骋郑之际要求子产给他配成一对。这本是韩宣子的私事但郑国子太叔、子羽等怕得罪于晋不得不要求商人给他。独子产不肯。他说政府与商人世有盟誓:“尔(指商人)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所以他不能为韩宣子强迫商人一定要卖给韩宣子。子产接着严正地说:“今吾子(韩宣子)以好来辱而谓敝邑强夺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诸侯必不为也。”韩宣子听了子产的话再不敢要玉环了说:“起(宣子名)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失诸侯和鄙郑国)敢辞之。”此与上事同样子产维持了郑国的尊严2。
这时期子产对于楚国也保持和平的关系。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楚公子围骋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将入馆舍时郑现楚人带着兵器使行人(办外交的)子羽与楚交涉。公子围让步倒挂着弓衣(橐)以示无弓进入馆舍迎接新妇。这件事虽由子羽出面交涉实际上也是子产的意思3。
当时正值楚郏敖在位公子围篡位的野心已日益暴露。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起来。子产知道公子围的目的是在转移国人的目标而不是真正要攻郑所以他说:“不害令尹(指公子围)将行大事(言将弑君)而先除二子(指黑肱及伯州犁)也祸不及郑何患焉!”1这年冬公子围果然弑死郏敖自己即位是为灵王。由此可见子产对于当时列国形势是瞭如指掌的所以他能断定公子围筑城的目的不在郑国。
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楚公子弃疾赴晋过郑。郑罕虎、子产、游吉从郑伯在相欢迎他。弃疾很有礼貌见郑伯以马八匹作为礼物如见楚王一样见子皮(罕虎)如上卿以马六匹作为礼物见子产以马四匹见子太叔以马二匹各如其分。并且下令他的随从士兵不刍牧不进入田中不砍伐树木不强买等等。这是过去楚人进入小国境内所没有过的现象。因此子皮、子产、子太叔推测弃疾将有为王的野心。后来灵王被弑公子弃疾为王是为平王。这个例子同样说明子产能够洞察列国形势所以料事如神。2《左传》昭公十三年。
1《左传》昭公十六年。
2《左传》昭公十六年。
3《左传》昭公元年。
1《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的三项改革子产政治生活上最大的成就是他执政后立即进行的三项改革。
第一项是田制的整理、改革。《左传》襄公三十年记载此事云:(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这次田制改革实际是二十年前子驷“为田洫”的继续。《孔疏》解释“为田洫”说:“为田造洫故称田洫。此四族皆是富家占田过制。子驷为此田洫正其封疆于分有剩则减给他人故正封疆而侵四族田也。”《孔疏》的解释是正确的。《左传》记述子产的改革特别说“大人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一语也可证明。这就是说春秋以后原来的井田制已经逐渐破坏了。破坏的原因就是有一些贵族“占田过制”不但原来的公田已由贵族占有而变为私有而且农民的私田也可能被他们所掠夺从而代耕公田也就成徭役剥削了。这自然会引起广大的人民和一部分没落的贫穷贵族(包括“士”在内)的不满。而这种改革必然会牵涉到既得者的利益子驷那次改革的失败就是四族丧田者引起来的暴乱。故子产改革之后一年舆人之诵曰:“取我衣冠而褚(贮)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这几乎又要酿成与二十年前同样的暴乱。《左传》记载那次暴乱特别引用《郑书》称“盗”者并非大夫因此“舆人”可能主要指“士”(上文“大人”指大夫见杜注)。他们是有田的(即所谓“士食田”)。也有“隶子弟”(见《左传》桓公二年)。因此舆人之诵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他们中间必定也有占田过制的因而也必定有没落的贫穷的人。三年之后大概是因为生产展了而且土地不均的现象停止了他们就普遍地对子产的改革表示拥护所以舆人之诵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这次改革恐怕是整理多于改革。因为从“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看来他并不废除国野(乡、遂)的制度。服不是车服而是服役之服即所谓“上所以事神下所以事上”的等级服役制度。
第二项改革是“作丘赋”。这是在郑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38年)距他的作田洫的改革只五年距鲁国作丘甲则晚五十二年。《谷梁传》对鲁作丘甲说:“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按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他们是不服兵役的因而也无作甲的义务。现在鲁国统治阶级要被统治的野人也制作甲当然是“非正”的郑作丘赋大概与鲁作丘甲相同。就是说郑国统治阶级从此也要丘所在的被统治阶级供应军赋了。赋本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等所以郑作丘甲与鲁作赋并无不同。这是春秋以来由于战争的频繁各国普遍地有加赋的趋势。统治阶级不一定预料到这样一来国野的界限却不知不觉地取消了。
子产这次改革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这是必然的。如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产毫不动摇他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吾不迁矣。”这种坚定的意志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所少有的也就是他所以成功的原因。
第三项改革是铸刑书。这是在郑简公三十年(公元前536年)。它与晋铸刑鼎应该相同而时间上却早于晋国二十三年(前513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这是我国文献上第一次明确用铁的记载。虽然郑铸刑书是否铸在铁铸的刑鼎上不能断定但既然说“铸”很可能也是铁鼎郑铸刑书晋叔向写信给子产表示反对他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他的言论与二十三年后晋铸刑鼎孔子所反对的言论全出一辙。孔子说:“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两相比较可知铸刑书和铸刑鼎就是把贵族阶级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加以公布。在此以前只是贵族阶级的习惯法不成文法也即所谓“礼”而铸刑书以后则是成文法。礼只施于贵族刑(指体罚)则施于平民、奴隶。因此铸刑书和铸刑鼎必然对于贵族不利而引起叔向、孔子等人的反对。
应该指出刑书的公布必定是阶级矛盾的结果。因为子产给叔向的回信说:“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倘使不是为了无法解决的阶级矛盾何以说话如此严重!子产于临死前给子太叔的遗嘱说:“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子产死后数月子太叔执政他不忍猛而宽结果是“郑国多盗取(聚)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子产)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1依《左传》的记载萑苻之盗似乎生在子产死后数月这或是为了故意给子产隐讳而在子产生前已经生就是说在子产铸刑书时必定已经生否则子产给叔向的回信说:“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就不能理解他死前的遗嘱里说什么宽猛云云也就成为无的放矢了。
我们知道雅典公布德拉古成文法罗马公布十二铜表法都是平民不断地剧烈地反对贵族特权才取得的。尽管那些成文法还很不平等条文非常之残酷但是有了成文法的公布总比把法律藏在贵族手里要对平民有利。以此类推我们认为郑晋刑书的公布对平民也可能比较有利而这正是叔向、孔子等人反对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子产的改革虽然有其抑制贵族的一面但是他对于贵族也有曲意回护的一面。
子产的思想子产不只是政治家而且是思想家。他的政治活动可以说只属于郑国而他的思想不只影响于春秋时期而且影响于后代。
子产是一个很博学的人这与他少年时受到良好的诗礼教育是分不开的。郑简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1年)子产到晋去问候晋平公疾病。叔向问子产说:“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实沈台骀为祟’。史莫之知。敢问此何神也?”子产回答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1《左传》昭公二十年。
虞。当武王邑姜方震太叔梦帝谓已:“余命而子日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太叔焉故参为晋星。由是观之则实沈参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萦之;日月星辰之神则雪霜风雨之不时于是乎萦之。若君身则亦出入饮食哀乐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为焉?侨闻之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今无乃壹之则生疾矣。侨又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为也已。四姬有省犹可无则必生疾矣。
叔向听了这番话后说:“肸(叔向)未闻也此皆然矣”。晋侯听到子产的话说:“博物君子也”1。他不但原原本本地讲述了参、商二星的神话传说而且说明了男女同姓不婚其生不蕃的生理原因指出晋侯的疾病不是由于实沈台骀为宗而是由于男女饮食的缘故。
又如后来子产第二次骋晋晋侯生病已经三月梦见黄熊。韩宣子问是什么厉鬼。子产回答说“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先他驳韩宣子厉鬼之说接着他又讲述黄熊的故事说: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子产强调人事但是他并不否认鬼神的祭祀的意义。这种态度与孔子“祭神如神在”一样。
简公三十年、三十一年间(公元前536、535年)郑国生一次闹鬼事件人们纷纷传说“伯有至矣!”(伯有被子晢驷带所杀)而且有人传说梦见伯有披着兵甲走过某月某日要杀死驷带和公孙段。后来驷带和公孙段果然如期而死因此众人惊慌得很。子产在这种情况下为伯有立了庙并让良止(伯有子)和公孙泄(子孔子。子孔也是被国人杀死的)继为大夫。子太叔不解其故。子产说:“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意思是说要使他的魂魄有所归宿。太叔又问:“公孙泄何为?”(子孔不为害问何为立公孙泄)子产曰:“为身无义而图说从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从也。”意思是说为了满足群众的心理要求有时政治上不能不反其道行之。公孙泄虽非冤死但是借伯有立庙只是“无义而图说”而已。因此子产虽然不是无鬼神论者但是他仍然重在人事或者只是为了政治的需要。这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其义实在相似。后来子产到晋国去赵景子还问:“伯有能为鬼乎?”子产也不否认鬼神他接着说伯有是大族而且从政三世不幸“强死”(即被人杀死)能为鬼不亦宜乎?”2说穿了伯有为鬼害就因为他是大族。
1《左传》昭公元年。
1《左传》昭公七年。
2《左传》昭公七年。
春秋时期贵族阶级内部还保持着氏族贵族的民主精神古代所谓“德治”、“仁政”。尽管有后人的夸张其实就是氏族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决不是儒家空想出来的。子产从政他没有子驷、子孔那样专断而是相反。《左传》襄公三十年云:“子产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1。由此可见子产执政时期尽管郑仍旧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强族也仍旧专横但当时无论内政外交都比过去要稳定得多。这不仅是子产一人的智慧才能而是他的班子比过去要健全得多也就是他能够更多地扬了贵族民主的精神。
子产的民主精神在“不毁乡校”一事上也表现得很明显。《左传》记载道: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仲尼闻是语也曰:“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2传说“乡校”即古之“明堂”为讨论、执行政治的地方春秋时是否尚有此制已不可知不过它可能还作为古建筑保留下来而且为人游观之所并按照旧习惯大家在这里议论政治。然明主张“毁”子产不主张“毁”正可说明子产的民主精神。
子产不但尊礼知礼而且《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产论礼的一大段话从内容看来却可证明子产是礼的专家。有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命因天之性生其大气用其五行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赵简子听了子产的议论之后赞叹他说:“甚哉!礼之大地!”
在礼法的问题上子产仍旧坚持传统的观点认为礼是第一位的不得已才用法或刑罚。他之铸刑书就是其例。
在天道观方面子产确有出同辈的人的地方。他的一句名言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这是郑定公六年(公元前524年)宋、卫、陈、郑四国生大火裨灶是懂天文的他预先警告过子产要子产以瓘斝玉瓒禳火子产弗听。后来宋、卫、陈、郑果然大火而且依裨灶说郑还要大火。子产没有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因此说了上面这话的。依子产的意思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与人的规律是无关的所以并不同意裨灶的话至于禳火更是迷信之举。子产不只不听从裨灶的话去禳火反而对于防火却做了充分的准备。郑国也未生第二次大火1。子产认为“天道”与“人道”是没有关系的而应尽力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左传》昭公十八年。
于人事方面这种观点与孔子基本上也一致的。
又郑国旱灾子产使屠击、祝欵、竖树三人到桑林祭祀求雨。他们到后反而把桑林砍伐了不雨。子产说:“有事于山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2因此把屠击等三人的官邑夺取了。天旱到桑林求雨这是商代以来的老风俗不过大片的森林可以引雨这在科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子产命屠击等到桑林祭祀这是他遵守传统的风俗的一面但他既说“艺山林也”也似乎认识到森林与天雨的关系。
有一次郑又大水。据说在郑城外洧渊出现龙斗国人要求萦祭子产不答应。他说:“我斗龙不我觌(见也)也龙斗我独何觌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1这仍是“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思想。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耳里(时孔子29岁)他流着眼泪说:“古之遗爱也!”2孔子与子产生前似未谋面但是孔子是深深地敬爱子产的为人的他这一叹语与“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正是因为他们思想上有共鸣的地方才可能说出这么深切的话。
2《左传》昭公十六年。
1《左传》昭公十九年。
2《左传》昭公二十年。
第三节晏婴、叔向晏婴相齐晏婴字仲溢平习惯上多称为平仲。东莱夷维(令山东高密县)人。《史记》称其“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则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对他极为推崇说:“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耶?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哭齐庄公成礼进谏节俭这是我们所知晏婴一生中的重要事迹。
晏婴哭齐庄公成礼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较详的记载。当时崔杼设置圈套预谋杀害庄公。庄公要与崔杼之妻通奸陷入圈套。晏婴闻讯来到崔氏住宅的门外。有人问晏婴你要为君而死吗?回答是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有人又问你要跑到别处去吗?回答是:吾罪也乎哉吾亡也。又问:你回去吗?回答是:君死安归。接着晏婴说出一番道理:“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崔家的门打开了晏婴走进去枕尸而哭。兴三踊而出。有人就跟崔杼说一定要杀掉他。崔杼说:“民之望也。舍之得民。”这段故事表明晏婴在生死的关键时刻能作出理智的选择。他没有死但并不怕死。崔杼敢于杀害庄公而不敢杀害晏婴这可见晏婴在当时政治天平上分量之重。
晏婴进谏有时是象司马迁所说“犯君之颜”因事引导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公元前522年齐景公生病已经一年还没有好。诸侯派人来问疾者不少。梁丘据和裔款说“我们祭祀鬼神比先君还要丰盛。现在君主病了使诸侯担忧。这是祝史之罪。诸侯不知内情要说我们不敬鬼神了。”他们建议杀了祝史以便向诸侯解释。景公把这个意思告诉晏婴。晏婴说:若是有德行的君主内政外事不荒废上下无怨恨举动不背时那么祝史向鬼神陈说实情也不会有什么惭愧。因而鬼神也会飨用祭礼国家也会受到福泽祝史也可以从中得到好处。如果遇到**的国君内政外事偏颇邪恶朝野上下怨恨举动邪僻背理纵欲贪私高台深池淫乐无已斩刈民力掠夺民财从而酿成过错又不体恤后代暴虐放纵胡作非为毫无顾忌不考虑怨谤不害怕鬼神把鬼神的震怒和百姓的痛恨都不放在心上那末祝史若陈说实情则是诉说国君的罪过;如果祝史掩盖过错、列举好事则是虚诈欺骗。所以鬼神不享受祭祀国家因而得祸其中也有祝史的份。夭、昏、孤、疾者所以存在只因为有暴君的缘故。
景公问:那末怎样办呢?晏婴回答说:这不是杀祝史所可办到的。现在山林泽薮盐蜃都设官看管。贪鄙的人掌握权力各处的关卡横征暴敛世袭的大夫强买货物;政令无准则赋敛无节度宫室不断更新淫乐不止宠妾在市场肆意掠夺宠臣在各处假传教令私欲不能满足就加害百姓。百姓痛苦困乏夫妇都在诅咒。祝有益也诅亦有损。聊地摄地以东姑地尤地以西人口多得很呢!虽其善祝岂能胜亿兆人之诅。
晏婴的这次进谏有进步思想的内容。“祝不胜诅”有无神论和人民性的倾向。这次的进谏是有政治效果的。景公指示大臣们宽政、毁关、去禁、薄敛裁减了一些不利于民的机构和法令1。
也是在公元前522年晏婴又一次的进谏。《左传》昭公二十年说: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梁丘据)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这番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和而不同就是听取多方面不同的意见不要偏听。二是于一种意见之中也要有可有否作出一些分析不要囫囵吞枣。晏婴所说是如何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问题。他的话说得委婉但是关系国君政治作风的大问题。
晏婴坚持节俭。对违背节俭的事虽君命有所不受。《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景公打算为晏婴更换住宅说“你的住房靠近市场又低湿狭小喧闹多尘不能在这儿居住了把你房子换到高爽的地方吧。”
晏婴辞谢说:“君的先臣就住在这里下臣我不足以继嗣祖业住在这里就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这与小人有便利之处岂敢麻烦里旅的人为我建造新房呢?”
景公笑着说:“你居近市场知道物价的贵贱呀?”晏婴说:“当然知道。市上的履贵踊贱。”这是晏婴乘机谏景公刑罚之多。景公听了晏婴的话为之减刑。
等到晏婴出使在外齐景公命人更换了晏婴的住宅。晏婴从国外回来新住宅已经建成了。然而晏婴拜谢以后就将新宅拆毁了并重新建造邻居的房屋都象原来的样子让原来的住户又重新搬了回来1。
《晏子春秋》记:晏婴总是乘坐破旧的车子驾车的马也老瘦不堪。齐景公见了说:“你的俸禄太少了吧?为什么你的车马这样不好呢?晏婴说: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够了。
晏婴走后齐景公命梁丘据给晏婴送去了漂亮的大车和骏马。一连送了三次都被拒绝了。
齐景公很不高兴就把晏婴召来对他说:你不接受车和马我以后也不再坐车了。晏婴说:你让我统辖全国官吏我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从俭处事1《左传》昭公二十年。
1见《韩非子·难二》。
以便给全国的人们作个样子。这样我还恐怕他们有奢侈浪费和不正当的行为。现在你在上面是辂车乘马我在下面也乘坐这么好车马这样一来有些人就要学你和我的样子。上行下效会弄得全国奢侈成风我也就无办法去禁止了。最后晏婴还是辞而不受1。
车马和住宅好象只是生活上的事但从晏婴作为齐相的身份说却是关系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司马迁说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可见他对于节俭的坚决及其政治影响。他对于节俭的一些议论也有人民性的倾向。晏婴作为一国之相于上述各事外对人才的敬礼任用特别重视。
有一次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以为不祥。晏婴说:“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也。”又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如何改变齐国的政治。晏婴说:国具官而后政为善。景公很不高兴说:“齐国虽小何为不具官乎?”晏婴说:“这不是我要说的意思。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左右多过刑罚不中则弦章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戚侍。军吏怠戎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筦子侍。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2晏婴的这两次议论见于《说苑》或多浮词但略可见晏婴对人才的重视。
《史记》记:“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
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之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以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又记:“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这两段记载写出了晏婴在为国、敬礼、任用贤才的不平常的作风。司马迁为晏婴立传很重视这两件事把它们放在传记的重要地位上。
公元前5oo年晏婴卒。生年不详开始相齐之年亦不详。但他的政治生活主要是在齐景公时期当无可疑。景公听到晏婴死之后急忙奔丧伏尸而号悼念他对自己的日夜督责“不遗尺寸”。十七年后景公还怀念他说:“自我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曾闻吾过、不善。”1世传《晏子春秋》一书系后人对晏婴言行的辑录似成于战国人之手内容多系传说不尽可信。
叔向论政1《晏子春秋·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驾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2《说苑》卷一《君道》。
1《说苑》卷一《君道》。
叔向羊舌氏名肸是晋的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和昭公死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生年不详。晋悼公时傅太子彪即后来的平公。他在晋国没有执掌国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他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
公元前552年晋平公六年叔向的异母弟弟羊舌虎因罪被杀叔向也被囚禁。平公宠臣乐王鲋向叔向表示说他可以去说情。叔向不理他。并向人表示只有祁奚才可以帮助他。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难道会单独把我丢下吗?”后来情况的展正如叔向所料。平公向乐王鲋询问叔向的罪过。乐王鲋回答说:不丢弃他的亲人可能是同谋。当时祁奚已经告老休养了听说叔向的情况坐上传车去拜见范宣子说:“谋而鲜过惠不倦者叔向有焉”。这是国家的柱石。即使他的十代子孙有了过错还要赦免用以勉励有才能的人。现在一旦自身不免于祸而使之丢掉国家这难道可使人理解吗?鲧被诛戮而禹兴起伊尹放逐太甲而又做了他的宰相也没有受到怨恨。管叔、蔡叔被诛而周公辅佐成王。为什么叔向要为了羊舌虎而被杀?宣子被说服了同往劝说平公赦免了叔向。祁奚和叔向都不认为这件事的处理是由于私情。祁奚不见叔向就回去了。叔向也不向祁奚表示感谢而去朝见晋平公1。
公元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宋国的向戎起弥兵之会。晋、楚两国是主要的参与者。晋国的代表人物是赵武叔向是赵武的副手。楚国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木。要会盟了楚人衣里裹上皮甲。这实际上是对晋及晋方诸国的不信任。楚国伯州犁说:“会合诸侯的军队而做不信任人的事恐怕不可以吧。诸侯盼望受到楚国的信任因此前来盟会。如果不信任别人这就是丢掉了所用来使诸侯信服的东西。”他坚决请求子木解除皮甲。子木说:“晋国和楚国缺乏信用已经很久了干对我们有利的事就是了。如果能满足愿望哪里用得着信用。”伯州犁退下去对人说:“令尹将要死了不会到三年。但求满足意志而丢弃信用意志会满足吗?有意志就形成语言有语言就生信用有信用就巩固意志。这三件事互相关联、彼此确定。信用丢了怎么能活到三年呢?”赵文子为楚人裹甲而感到担心。叔向说:“这有什么可怕?一个普通人一旦做出了不守信用的事尚且不得好死。如果一个国的卿会合了诸侯而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必然不能成功。说话不算数的人不能给人造成麻烦这是你不必担心的。用信用召集别人而又用上了虚伪必然没有人亲附他那里能危害我们?而且我们依靠着宋国来防守他们制造的麻烦那就能人人舍命。和宋军一起舍命抗敌即使楚军增加一倍也是可以的我有什么可怕呢?而且事情又不至于到这一步。嘴上说消除战争以召集诸侯反而动战争来危害我们我们的好处就多了这我们是不必担心的。”
晋国和楚国争执歃血盟誓的先后。晋国人说:“晋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从来没有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楚国人说:“你说晋国和楚国的地位对等如果晋国永远在前面这就是楚国弱于晋国了。而且晋国和楚国交换着主持诸侯的结盟已经很久了难道专门由晋国主持?”叔向对赵武说:“诸侯归服晋国的德不是归服它主持结盟。你致力于德不要去争执先后。而且诸侯会盟小国也一定有主盟的人让楚做晋的小国不也是可以吗?”于是1《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就让楚国先歃血。《春秋》记载会盟诸国的顺序把晋国放在前面。《左传》说这是由于晋有信用。
会后宋公招待晋、楚的大夫。赵武为主宾。楚令尹子木跟他说话赵武不能回答。叔向在旁边说话赵武也不能回答。子木回国后对楚王说:“宜晋之伯也有叔向以佐其卿楚无以当之不可与争。”弭兵之会的成功和缓了南北对抗的紧张形势这当是符合各国人民愿望的。叔向在会盟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前537年晋平公二十一年晋韩起以叔向为副手入楚送女。在路经郑国的时候子皮、子太叔慰劳他们。太叔对叔向说:“你要当心楚王是非常骄横的。”叔向说:“他非常骄横只有对他自己有害对别人有什么关系。若奉我币帛慎我威仪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敬始而思终终无不复。从而不失仪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国虽骄横又能对我怎么样。”叔向所说的主要内容是“守之以信行之以礼。”“守之以信”是遵守出使的任务也就是送女成婚。“行之以礼”是按传统的规范行事。“信”和“礼”在叔向的言论中往往是被强调的。此外“度之以二国”这句话也是重要的是说要审度晋楚二国之不同的形势也即国家的实力。
后来事实证明太叔和叔向的话都是对的。楚王在韩起、叔向等到达后对群臣说他要派给韩起、叔向等人担任不体面的职务以羞辱晋国自己好痛快痛快。群臣没有人答腔只有启疆说了话。他指出晋自鄢之战以来一直没有放松警备两晋臣到楚以后的一切活动又都依礼行事。晋国送亲的使者都是各国卿大夫中著名的人物有很大的政治影响不可轻易得罪了他们。他说楚王的想法“将以亲易怨实无礼以寇而未有其备使群臣往遣之客以逞君心。”这番话把楚王说得省悟过来他说:“不穀之过也。”于是以厚礼接待韩起。本来想找麻烦使叔向为难但也做不到只得也用厚礼接待了叔向。1公元前536年晋平公二十二年郑铸刑书。叔向致照书子产表示他对公布刑书的意见。叔向在书中说:“始吾有虞于子今财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涖之以彊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负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徵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子产不同意叔向的意见答书坚决而委婉地说:“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1《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左传》昭公五年。
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2叔向和子产的书信是春秋政治史上的重要文献。他们在政治思想上有严重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待礼的态度。叔向主张“行之以礼守之以信”防民有争心。子产铸刑书则“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徵于书。”叔向看不到传统的社会秩序必然要灭亡他看到的是刑书公布后所要生的新的矛盾。子产是主张改变传统的社会秩序的但他也并不认为新的办法就可能彻底解决矛盾。所以他说:“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叔向和子产在政治思想上的具体表现尽管不同但又都表现了春秋这一动荡时期的政治家看不到历史前途的苦闷。
公元前533年晋平公二十五年周王朝的甘大夫和晋的阎大夫嘉争夺阎地的土田。晋的梁丙、张趯率领阴戎进攻王朝的颍邑。周王使詹桓柏向晋致词指出周之疆土及封建子弟的历史意在谴责晋对历史使命的背弃谴责晋率戎人伐诸姬的错误。最后指出周王室同晋的关系“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如晋要“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也就无可责备了。叔向对韩起说:“文公之霸难道能改变制度吗?他辅佐拥戴天子是很恭敬的啊。从文公以来累代都有不合礼的活动损害了宗周暴露了自己诸侯对晋的三心二意不也是应该的吗?天子的致辞你还是要考虑考虑。”韩起同意叔向的意见。这时周王的姻亲有丧事晋就派赵成到周吊唁送去阎的土田和入殓的衣服遣返在颍地抓到的俘虏。周王也派大夫宾滑逮了甘地的大夫襄来讨晋国的喜欢。晋对他加以礼遇而放了他回去1。
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元年楚王召蔡灵侯于申而杀之使公子弃疾帅兵围蔡。韩起问叔向说:楚国会战胜吗?叔向回答说:“可以战胜的。蔡侯得罪了他的国君(指其杀父自立)而无恩于民!天要假手于楚以处死他为什么不能战胜他呢?但我听说不讲信而微劳得利不能有第二回。楚曾使陈太孙吴伐陈说将要安定你的国家。陈人听从了他的命令就把陈变成一个县。现在又诱蔡而杀了其君以兵围了蔡。虽侥幸得胜也必然受到灾殃这是不能长久的。以前桀战胜了有缗而丢掉了国纣战胜了东夷而丧失了生命。楚疆小地位低而比桀纣还要暴虐能够没有灾祸吗?上天借助于坏人不是降福给他而是增多他的罪恶而降罚于他。比如天有五种材料而由人使用材力用尽也就丢了。因此楚国不能拯救了也不能复兴了。”1公元前529年晋昭公三年楚公子比(即子干)、公子黑肱、公子弃疾等帅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与楚灵王争夺王位。韩起问叔向:子比会成功吗?叔向说:“他不会成功。如想得到国家必须克服五项困难。有了显贵的身分而没有贤人这是一。有了贤人而没有人内应这是二。有了内应而没有谋略这是三。有了谋略而没有人民这是四。有了人民而没有德这是五。子比在晋国十三年了晋、楚跟从他的人没有知名之士可以说没有贤人。族人被消灭亲人背叛可以说没有内应。没有可乘之机而轻举妄动可以说没有谋略。一辈子在外边作客可以说没有人民。流亡在外没有怀念他的象征可以说没有德。楚王暴虐而无所顾忌是自取灭亡。2《左传》昭公六年。
1《左传》昭公九年。
1《左传》昭公十一年。
子比不顾这五项困难而杀死原来的国君谁能帮助他成功呢?享有楚国的大概是弃疾(平)吧。他统治着陈、蔡两地方城山以外也归属于他烦杂和邪恶的事情没有生盗贼潜伏隐藏虽然有私欲而不违礼人民没有怨恨之心。神灵任命他国内的人民相信他。芈姓生动乱必然是小儿子立为国君这是楚的常例。得到神灵的保佑这是一。有人民这是二。有美德这是三。受宠而显贵这是四。年纪最小合于常例这是五。弃疾有这五项优点可以消除那五项困难谁还能够伤害他呢?子比的官职不过是右尹;他的地位不过是庶子;论起神灵所命也是远的。贵和宠对他都说不上。百姓没有怀念他的国内没有亲附他的。他要凭什么立为国君呢?”
韩起说:“齐桓公、晋文公不也是这样吗?”叔向回答说: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受到僖公的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为辅助;有莒国、卫国作为外援;有高氏、国氏作为内应;从善好象流水一样行动迅;不贪财货不放纵私欲施舍不知疲倦求善没有满足。由于这样而享有国家不也是合适的吗?我们的先君文公是狐季姬的儿子受到献公的宠爱;喜欢学习而专心一志。他生年七十就得到五个人材。有先大夫子余、子犯作为心腹有魏犨、贾佗作为臂膀有齐、宋、秦、楚作为外援有奕氏、郤氏、狐氏、先氏作为内应。他逃亡在外十九年坚守自己的意志。惠公怀公丢弃人民人民因而亲附文公。献公没有别的亲人人民没有别的希望。上天正在保佑晋国将会用谁来代替晋文公?子比和这两位国君比不一样。他是在国内有更有威望的人可以做国君的情况下对人民没有施予在外边没有援助离开晋国没有人相送回到楚国没有人迎接凭什么希冀享有楚国呢?1这年五月癸亥楚灵王缢于芋尹申亥家。乙卯夜子比在动乱中自杀。
丙辰公子弃疾即位1。楚政局的变化大体不出于叔向所料。叔向的这段议论既分析了楚的形势也反映了他对于作为一个国君的要求这在他的政论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公元前528年晋昭公四年晋邢侯与雍子争鄐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入楚叔鱼代理景伯的职务管理刑狱。韩起命叔鱼断狱。按规定雍子有罪。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乃判邢侯有罪。邢侯怒杀叔鱼和雍子于朝。韩起问叔向应如何判罪。叔向说:“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有罪而以贿赂进行收买。叔鱼卖狱、邢侯专杀他们犯的罪是一样的。已恶而掠美是昏。贪以败官是墨。杀人不忌是贼。《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于是对邢侯施刑对雍子和叔鱼陈尸。孔子评论这件事情说:“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2这是说叔向不以亲枉法。叔向一向是主张行礼守信的但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又可见他是守法的这同他反对子产公布刑书的精神并不矛盾。
季世的忧虑1《左传》昭公十三年。
2《左传》昭公十四年。
晏婴和叔向在齐晋两国卿大夫间都是著名人物他们相互间也有接触并且都有“季世”之感对国家的前途满怀忧虑。这种忧虑在春秋时期特别是在春秋中、后期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动荡的特点。
公元前539年晏婴出使于晋。晏饮之间两人进行了相当坦率的谈话。叔向说:齐国的情况怎么样?
晏婴说:这到季世了。我不知道齐国是否要属于陈氏了。国君不爱护他的人民让他们归附陈氏。齐国过去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锺。四升为一豆各自翻四倍以成为一釜。十釜就是一锺。陈氏的豆、区、釜三种量器都加大四分之一钟的容量就更大了。陈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而用公家的小量器收回。山上的木料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山上;把鱼盐脣蛤运到市场价格不高于海边。人民力量如果分为三份两份归于国君只有一份维持衣食。国君的积蓄腐朽生虫而三老却挨冻受饿。国都的市场上鞋子不值钱而假腿昂贵。人民有痛苦疾病陈氏就给予温暖。陈氏象父母那样去爱护人民而人民归附他如同流水。要想陈氏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哪里能躲得开?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跟随着始祖胡公他们的神灵太姬已经来到齐国了。
叔向说:是这样。我们的公室现在也是季世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和戎右步兵的行列没有官长。人民困疲而宫室更加奢侈。死于道上的人彼此相望而宠姬家里的财富多得装不下。人民听到国君的命令好象躲避仇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这八家已经沦为低贱的吏役政事在于私家人民无所依靠。国君哪一天也不肯改悔用欢乐来掩盖忧患。公室已经这样卑微还能再等几天?馋鼎之铭说:“昧旦丕罡后世犹患。”何况哪天都不肯改悔他能长久吗?
晏婴说:你打算怎么办?
叔向说:晋国的公族完结了。我听说公室将要卑微它的宗族象树枝叶一样先落公室就跟着凋零了。我的宗十一族只有羊舌氏还在。我又没有好儿子公室又没有法度。我得到善终就是侥幸。难道还会受到祭祀?晏婴和叔向谈话的情调显然是低沉的。他们对于改变国家前进的方向也显然没有信心。但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政治上作出了一些努力。晏婴是努力要改善现状叔向是要努力维护传统。
在这次谈话以后的二十五年(公元前514年)晋倾公因祁恩专杀杀了祁恩和羊舌食我。羊舌食我是叔向的儿子祁恩的党羽而祁氏、羊舌氏亡。后来三家分晋田氏得齐都如晏婴、叔向所见。
第二章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范蠡春秋时期战争频仍。无数次胜利和失败的战争经验反复出现使人们得以比较研究因而有认识战争规律的可能也就会有军事家的出现。齐的司马穰苴、吴的孙武、伍子胥都是著名的军事家。范蠡助勾践重建越国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
第一节司马穰苴司马穰苴齐田氏之族生卒年不详。曾为齐司马故称司马穰苴2。齐景公时晋伐阿(今山东东阿县)、甄(今山东甄城县)燕侵河上3齐国不能抵。晏婴推荐穰苴说他虽是田氏的众贱子但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景公召见穰苴谈说兵事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将军率兵抵御燕、晋的军队的进攻。穰苴说“我向来卑贱您从闾伍中提拔我为士大夫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希望得到您的宠臣国家尊重的人监军。景公使庄贾去作监军。
穰苴与庄贾约定说明次日午时在军门相会。穰苴先至军中等待庄贾。庄贾素来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在意。亲戚、左右的人为他饮酒送行。日中而贾不至。穰苴把军队出前应进行整饬、约束的事都已经完成夕时庄贾才到。穰苴问:为什么晚到?庄贾认错说“大夫亲戚们送行所以逗留。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召唤军正询问说:按军法晚于约定时间到达应怎么办?军正回答说:“当斩。”庄贾恐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求解救。使人还未回来庄贾已被斩行示于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不久景公派遣使者持符节赦庄贾奔驰入军中。穰苴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说:驰三军的法是什么?军正说“当斩。”使者大为恐惧。穰苴说君的使者不可杀。斩使者之仆斩车之左驸马之左骖1以行示三军。打使者还报景公然后行军。
穰苴亲到士卒住所察看井灶饮食问疾问苦。他尽取将军的资粮享士卒自己与士卒平分粮食并特别照顾羸弱的人。三天以后在军中宣布约束。有病的都要求跟军队走争相鼓劲赴战。晋师燕师听到这种情况都罢兵而去。穰苴率兵追击夺回丢失的土地而归。将至国穰苴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
景公与诸大夫郊迎依礼劳师。景公见穰苴尊为大司马。不久大夫鲍氏、高、国等人语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病而死。其后田常杀齐简公尽灭高、国之族。田常曾孙和自立号太公。其孙因齐号为齐威王。齐威王使大夫整理古司马法而附穰苴于其中称为《司马穰苴兵法》。1本文所据材料均见《史记·司马穰苴传》。
2一说齐将齐湣王时掌国政被湣王所杀。见《战国策·齐策六》。
3《史记正义》“河上黄河南岸地即沧、德二州北界。”
1《史记·索隐》:“车之左驸当作‘軵’并音附谓车循外立木承重辂之材。又斩其马之左骖以御者在左之故也。”
第二节孙武孙武的事迹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孙武是齐国陈氏后裔。田完四世孙陈无宇生陈恒和陈书。陈书字子占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生孙冯冯生孙武。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1。
经伍员的推荐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阖闾)。阖庐说:你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列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宫妃二人为队长。孙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并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退后看背所对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妇女们回答说:好。约束已经宣布便把铁钺排列起来即刻反复说明规定“三令五申之”。然后击鼓令向右妇女大笑不止。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他准备斩左右队长。吴王看见大为惊骇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离开这两个宫妃吃饭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终于杀了两个队长而用以下的人递补。孙武重新击鼓令妇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敢出声的。孙武遣使报告吴王说:“兵已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说:“将军回去休息吧。我不去看了。”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阖庐从此知道孙武能用兵1。
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于公元前5o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进驻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阖庐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孙武有兵书传世后人称作《孙子兵法》。这书相当系统地表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兵书。
孙武是一个为吴王服务的职业军事家。他重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重视战争规律的研究。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又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1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亦同此说。1以上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越春秋·阖庐内传》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
2《孙子兵法·计篇》。
家。”1他认为解决敌对势力间的矛盾战争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2才是最好的办法。他反对凭着主观意图而轻于用兵。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3孙武的战略思想相当丰富。其主要的内容约有四点:一、战争的政治环境;二、战争与将帅的素质;三、敌我军情的掌握;四、因粮于敌和因敌致胜。
战争的良好政治环境孙武称之为“道”。道的作用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令民与上同意”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这当然先要有可以得到民众拥护的政治环境。得到民众拥护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这就是上下一心形成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为制敌取胜取得了重大的精神力量。《谋攻篇》把这说成是:“上下同欲者胜。”
《计篇》说战争胜负的条件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得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几条被称为战争“七计”而“主孰有道”放在位“道”又是为“主”所有。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阖庐第一次伐楚欲攻楚都郢。孙武对他说:“民劳未可且待之。”后来吴王又欲攻楚征询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两人都回答说“楚将囊瓦贫而唐、蔡皆怨之。”吴王听了二人的意见联合唐、蔡大举伐楚五战而进入郢都。在吴王第一次伐楚时孙武的话是说当时还没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第二次伐楚时孙武和伍子胥的话是说楚国政治上的不良现象有利于吴国对它的征伐。这两个事例从不同方面说明政治环境对战争的胜负有极大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又跟将帅指挥的得失有密切的关系。孙武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1对于将帅的素质孙武在《计篇》提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的要求。
智是智力的运用。在备战及战争进行中可以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和各种临时的变化将帅须有事前的周密考虑也须有应变的决断这都需要将帅的智力起作用。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虏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2杂于利害即系顾到利和害。信同伸。在有利条件下考虑到不利因素则任务可以完成。在不利条件下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则祸患可以解除3。这都须智力挥作用作出决择。
信和勇孙武没有较多的表述。仁和严孙武是看作治军必要的互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行1《孙子兵法·用间篇》。
2《孙子兵法·谋攻篇》。
3《孙子兵法·火攻篇》。
4《孙子兵法·计篇》。
1《孙子兵法·作战篇》。
2《孙子兵法·九变篇》。
3参用齐光《孙子兵法评注》页135的解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军篇》说:“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对士卒的体恤和纪律要求的严格在良将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孙武强调对敌我军情的掌握留下了“知彼知己”的名言。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事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又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孙武所谓“知彼”“知我”都不是简单地专指敌方或我方说的而是把敌方和我方联系起来说的。而且知彼知己都还联系到战区的地形和作战时要遇到的气候知之必知天在军情的掌握上孙武也是看得很重要的。**同志很赞赏孙武“知彼”“知己”的论点他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2孙武的战略思想富有辩证法的光泽。他虽不能从理论上形成辩证法体系但在思想路线的实践上有明显的辩证法特点这在他表述“因粮于敌”和“因敌制胜”的时候更为显著。
古代用兵因交通之不便往往困于军粮的运输。孙武提出因粮于敌的办法使敌军之粮为我所用因而削弱了敌人充实了自己且减省了由于运输而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军粮以外对于其他军事物资当然也可一般对待。《作战篇》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因敌制胜”是针对敌方的具体情况创造出相应的条件夺取战争中的主动地位迫使敌人向对立面转化从而取得胜利。在这里孙武提出了“致人而致于人”的指导思想。他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孙武认为战争跟其他事物一样无时不在推移变化之中。《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故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就是说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战机而取得胜利就是用兵如神的表现。
1《孙子兵法·九变篇》。
2《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选集》第一卷横排大字本页166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孙武还从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对矛盾作出分析根据敌人的特点甚至利用敌人的优点造成它的缺点如《九变篇》:“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可侮也。”这是利用敌人弱点可以取到胜利。“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是从敌人的优点中看出缺点因而加以利用取得胜利。廉洁本是将帅应具的品质但廉洁者往往不适当地清高因而经不住侮辱。爱民本是制胜的条件但爱民者往往会因民众眼前局部利益而忽略了全局的战略利益。
孙武还提出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善于运用多和少的辩证关系可以改变敌人在数字上的优势达到因敌制胜的要求。《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敌人暴露而我隐蔽我集中为一而敌分散为十。我以集中的一进攻其分散的一等于以十攻一。这样我方的人就多了敌人就相应地少了。我所与交战的对手也就削弱了。
在对于战术上孙武有详细的论述。对于火攻用间特别是对地理条件的分析及对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之利用论述尤为具体。《兵法》中对于治军、用兵的经验对于有关行军的自然现象也有不少记载为后来的军事家所称道。
总的说来《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晚年这是一个强凌弱、大并小的时期孙武是为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或新兴地主统治集团取得战争上的胜利而写这书的。他不全是为动人民战争或为人民的利益而写这书的。但在书中考虑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这就是有进步性的。他在书中的表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原始辩证法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都以军事学的范围为限。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孙子兵法》久经传世本有十三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阖庐初见孙武时说:“子三十二篇吾尽观之矣。”又记“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称孙子十三篇”。“十三篇”及两见。而且依太史公所说十三篇是当时通行之本《孙子兵法》的名称尚未出现。《汉书·艺文志》兵书兵权谋十六家中有“吴下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齐孙子”是孙膜。“吴孙子”即孙武。孙武兵法称“孙子兵法”此为最早的记录。但所称“八十二篇”详情也不可知。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孙武兵书一百二十八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唐杜佑《通典·兵典》都有吴王与孙武问对多条文风与《孙子兵法》不甚相似或为后人所记。
《孙子兵法》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等都受到孙武的影响。《荀子·议兵篇》说:“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故于天下。”《汉书·刑法志》亦称战国时期“驰说者以孙吴为宗。”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曹操在《孙子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代列《孙子兵法》于《武经七书》之号称《兵经》。《孙子》继曹操注释之后迄于唐宋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陈皡、贾林、梅圣俞、王皙、何延锡、张预等各家注。而《孙子兵法》中的论断为历来作家及兵家所引用不胜枚举。
约在七世纪《孙子兵法》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以后6续有了法、英、德、俄等文译本受到国外军事界的重视。
第三节伍子胥(附申包胥、专诸)1伍子胥的逃亡生活伍子胥名员子胥是字又称申胥。楚国人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484年。子胥的父亲名伍奢兄伍尚。其先人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名。他的后人因而在楚国也有名气。
楚平王使楚大夫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妇。妇美好。无忌先回楚劝说平王纳秦女为太子另娶妇。平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后生子熊珍。无忌原为少傅而伍奢为太傅。无忌既以秦女献媚于平王因离太子而事平王。无忌恐怕平王死而太子继位杀害自己便设法陷害太子建。建的母亲是蔡女平王不喜欢她。平王逐渐对建疏远了令守边地的城父。无忌不断向平王进谗说太子因为秦女对王怨望要王有些防备。还说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就要作乱了。平王召伍奢询问。伍奢知无忌进了谗言因说:王为什么为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之亲?无忌对平王说:王如不制止将要被擒了。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奋扬使告太子太子奔宋。无忌对平王说:“伍奢有二子都是贤能不杀将是楚国的忧患。可以伍奢为质而召之。”王使使对伍奢说:能招二子来你就能活着不然则死。伍奢说:“我有两个儿子长子为人慈温仁信若我叫他他会来的。小儿子固执刚强能成大事他看到来后也一定被捕他是不会来的。”平王不听召公子说: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说:“我能见父一面虽死犹生。”遂往楚就父后与父俱被戮于市。平王复遣使追捕子胥使者追到野外。子胥对使者说:回去告诉你的王要释放我的父兄;不放楚国将为废墟。使者还报平王平王兵追赶不得而返。伍奢听到伍员已逃走说:楚国的君臣将苦于兵了!
子胥在去宋寻找太子建的路上遇好友申包胥。子胥说:父母之仇不与戴天履地兄弟之仇不与同域接壤我将亡楚。申包胥说:你能亡之我能存之。子胥至宋时有大夫华氏之乱便同太子建由宋奔郑再由郑到晋。晋顷公想以太子建为内应而灭郑许以郑封太子。事泄郑定公与子产诛太子建。子胥同太子建的儿子胜奔吴。
相传伍子胥行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几为关吏所捕。随后楚兵又追赶到来。正不得脱身时见江上有个渔舟溯流而上。子胥呼渡。渔父歌着:“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一面就把船靠近芦苇湾里。子胥正向渔船走去渔父又唱着:“日月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力?事寝急兮当奈何?”子胥上了船渔父把他送过江。他看见子胥面有饥色为他去取饭。子胥怀疑有诈深藏芦苇之中。待到渔父回船持饭再三寻找子胥慢慢出来炮餐一顿想以“百金之剑”相谢。渔父说:“楚国已出法令得伍员者赐粟五万石爵能执珪。我哪里图你的百金呢!”子胥问其姓名答以“芦中人”希望富贵之后莫相忘!子胥走了几步再回顾时渔父已把渔船弄翻自己沉到水中去了!子胥沉默悲哀良久才又前行。到了吴国行乞于深阳市上。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个未嫁的女子击绵于濑水之1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史记·伍子胥传》又《吴泰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刺客列传》、《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阖庐内传》、《夫差内传》。如非别有所据不再一一注明。上他向她乞讨到一筐米饭。子胥吃饱之后嘱她收拾碗盏不要向外声张。女子说“我独与母居三十年贞洁自守。今与丈夫饭食是越礼行为因我不忍心而至此。您走吧!”当子胥前行几步回头看时女子已自投于濑水中。子胥既至吴都披赤足涂面行乞于市上。吴人见他象个贵族的后裔又不是本国人猜想是逃亡出来的便报告了吴王僚。
吴王僚问明情况准备擢用子胥相与论政。子胥劝吴代楚。当时公子光图谋夺取王位深怕王僚伐楚有功于己不利。便极力劝阻王僚不要听信子胥说子胥是为报私仇而说这些话的。子胥知道公子光的用意推荐专诸于公子光自己退野躬耕等待时机。专诸或作鱄设诸堂邑人。伍子胥在逃往吴的途中遇见专诸与人斗盛怒之下有万夫莫当之势但其妻一呼即还。子胥怪而问之。专诸说:“夫屈一人之下必伸万人之上。”子胥从他的表面和言论上知他是勇士便阴相结纳。专诸被推荐于公子光后甚受光的礼遇。
伍子胥在吴的功业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之丧派公子掩余、烛庸率师围潜。又派季札聘鲁观察中原列国动向。楚派大军在潜地夹攻吴军进退不得。公子光认为时机已到假意宴请王僚。在王僚的森严戒备下专诸以进献炙鱼为名在鱼腹中藏剑乘间抽剑杀死王僚专诸也当场被杀。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命专诸之子为卿1重用子胥使知国政。
在伍子胥与闻吴国国政之初阖庐就提出来立国大计。他说:“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宾。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说:“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而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库则是安君理民的手段。子胥奉命把城郭仓廪都建立起来。他所建吴都城姑苏周回四十七里有6门八水门八是当时一座很大的城。他还奉命训练兵卒习术战骑射御之巧。所有这些都提高了吴国在军事上进攻防守的水平也是吴进一步接受中原文化的标志。这是伍子胥入吴后立下的第一件重要功业。
公元前512年即阖庐四年吴灭徐准备伐楚。伍子胥提出了一个伐楚的战略方针。他说:“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之多方以谗之既罢而后以三年继之必大克之。”这大意是说楚国掌权的人多意见不一致也没有一定的计划。
公元前511年吴伐楚攻夷(城父)、潜、六、弦(今河南潢川县等地)使楚国将士疲于奔命。公元前5o8年楚伐吴军队驻在豫章。吴用一支兵在豫章迎击暗中转移实力到巢邑在豫章抗击楚军之后集中兵力围住在巢邑的楚军大败楚军俘获了楚公子繁。
公元前5o7年蔡、唐跟晋、吴结盟共同对付楚国。公元前5o6年晋国在王室刘文公参加下在召陵开了十八国诸侯的盛大盟会共谋伐楚。由于晋人索取蔡国的财贿不得又出尔反尔而会盟作罢。但是因为伐楚之势毕竟无可扭转这年夏天蔡国灭了不参加盟会的沈国。冬天蔡、吴、1《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唐伐楚的大战爆了。
在蔡、唐二**队的引导下吴**队向楚国进先是乘舟溯淮到蔡地登6然后把战船放在水湾处和楚军夹着汉水对峙。楚令尹囊瓦的军队渡汉水进击从小别打到大别(均在汉阳县北)和吴交锋三仗都没有得手。他自知不敌即想逃走。这时两**队已集中到柏举(今湖北麻城县)进行决战。阖庐之弟夫概王摸清了楚军士气低落就带领自己所属五千兵士进攻把楚军打得大败囊瓦奔郑。吴军跟踪作长距离的追袭。在清(今湖北安6县)突击半渡河水的楚军在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又突击正在开饭的楚军一连打了五个胜仗就长驱进入楚之郢都。楚昭王出逃。
伍子胥找寻不到楚王掘了已故一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
申包胥逃在山中使人告伍子胥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表示要商议请他先在宾馆住下。他说我国君民正在受难。他靠在秦庭门外哀哭着七天七夜哭声不绝。秦哀公被感动了说:“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遂决定兵五百乘救楚这已经是第二年(前5o5年)。秦楚联军打败夫概王。楚射被吴俘虏他的儿子跟从子西收集散兵游勇又在军祥(今湖北随县)打败吴军。秦楚联军灭了唐国吴军又在公婿之谿和麇地(今湖北与陕西交界)连吃败仗。夫概王乘机回国想夺取王位但被阖庐打败奔楚楚封为棠谿氏。这年越国也抄吴后路向吴进攻。吴国自己也消耗不少只好撤军。吴国回师的次年公元前5o4年吴太子终纍又用舟师打败楚军俘虏楚国两个水军将领和七个大夫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打败楚子期的6军。楚国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形势紧张于是把都城往北远迁至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史称:“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可以说子胥在吴的功业达到了。
伍子胥之死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继位。吴国乘丧伐越。越出兵抵御战于槜李(今浙江绍兴县)。吴军大败吴王阖庐伤指在回师途中死去。阖庐生前听从子胥的意见以儿子夫差接位。夫差决心报仇使人站在宫门每当他出入就喊: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就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
刚到第三个年头夫差就兵要报仇。公元前494年吴军在夫椒(今太湖椒山)一举打败越军并一直攻进越境。勾践只剩下五千甲士保守会嵇眼看无力较量为了免于亡国只好接受文种“卑辞厚礼”向吴请和的建议派大夫到吴军中卑辞下气向吴请罪勾践愿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妾、大夫士及其妻女为吴服役越国的宝器献给吴王。夫差打算答应伍子胥不同意。他讲了个夏少康怎样从危险中求生存展壮大终灭政敌寒浞中兴夏朝的故事并分析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他说:远方敌国即使吴能降服但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而占有越国我能居其地能乘其车这是一个不能或失的时机。又说:勾践是个能人加上范蠡、文种这班良臣一旦他们归国图强那会长期为患于吴国的。正当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之际越装饰美女八人送给吴太宰伯噽。太宰伯噽接受了贿赂就对夫差说:古来攻人国家无非是使人家降服而已现在越国请降纳贡称臣还有什么要求呢?他又引文种朝见吴王一面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说越国万一得不到吴王的宽宥勾践将会杀妻灭子销毁宝器用这剩有的五千甲兵和贵国拼个死活。说这样吴国再强也不会有什么利益只有损失吧?这样软硬兼施使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肯了这个和议。子胥叹道:“姬姓应该衰败了。这是养虎贻患。越国将会展国力训练军民二十年之后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了!”
夫差认为越国小这次会一蹶不振不足为患的。同时他也被越国人的甘辞厚赂所迷醉。他一心向中原地区进取当年伐陈次年入蔡把蔡迁于州来。公元前489年再次伐陈。公元前488年向鲁征取百牢的献礼。公元前487年助邾伐鲁。公元前486年成邗沟通江淮作北进的准备。公元前485年联合鲁、邾、郯伐齐从海道进兵。这是中国最早的海军不过却被齐国打败。公元前484年又跟齐战于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北)与鲁联合败齐俘虏齐国中军将领国书等五大夫缴获革车八百乘甲三千将这些战利物都给了鲁国。
就在公元前484年早已归国励精图治的越国君臣入吴朝贺吴国代齐的胜利。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独有子胥心情沉重。他说:“这是越国存心豢养吴国而已。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即使得了齐国也不过是块石田不能种植庄稼。”他断定:“越不为沼吴其泯矣!”1他见吴王如此趁为使者去齐之便把自己的儿子寄托给齐国鲍氏改姓王孙氏。伍子胥没完没了的谏诤吴王夫差越来越听不进去。加上伯噽的谗言夫差早就对子胥越不满。他伐齐得胜回国时得知子胥寄予齐国的事立即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的罪名赐子胥以属镂之剑迫使自杀。伍子胥认定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坚持他的灭越主张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死前他对夫差说:“请把我一双眼睛挂在姑苏城东门让我总有一天看见越国大军从这门进来”。事实证明他是最清醒的只是夫差没有为他办理这件后事而是恨及枯骨把他的尸包在皮革里抛在江中名曰“鸱夷浮江”使之葬于鱼腹。此后十二年公元前471年越灭吴。《汉书·艺文志》兵书有“伍子胥十篇图一卷”久佚。
1《左传》哀公十一年。
第四节范蠡1(附文种)
范蠡和越之灭吴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相传范蠡早年倜傥不群不为人所知。文种为宛令遣吏奉谒。吏还说范蠡是当地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说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文种亲自往见抵掌而谈。后来他们都到了越国在越王勾践最困难的时期通力合作复兴了越国灭了吴国。范蠡是一位战略思想家。文种在具体的军事政治上为越王出了力。《汉书·艺文志》兵书权谋类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这两书都早已失传。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继位的第三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治兵将以伐越想抢先一步下手。范蠡劝他不要轻易用兵。范蠡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今君王未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范蠡是从战略思想的高度特别是从“持盈”的道理上结合越国的实际阐述吴之不可伐。他所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他所谓“守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
勾践没有听范蠡的话。两国交战的结果是越军被打得大败只剩下五千人困守会稽。勾践喟然长叹说:我这样就完了吗?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后来都称王称霸。这样看来眼下的困难也不一定不是来日之福。”勾践对范蠡说:“我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般田地你看怎么办。”范蠡说:“君王难道忘记了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吗?”范蠡提出了定倾的具体办法;“卑辞尊礼玩好女乐尊之以名。如此不已又身与之市。”勾践听了范蠡的话派文种入吴请和遭到吴王的拒绝。勾践打算杀妻子燔宝器以五千人触战以死。文种劝阻勾践说:“吴太宰噽贪可诱以利请间行言之。”于是文种受命以美女宝器买通吴倖臣太宰噽噽引文种见吴王说:“希望大王赦勾践勾践将把所有的宝器奉献。不幸勾践得不到吴王的赦免他将杀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宝器。他的五千人也要拚命战斗也一定得到相当的代价。”他这一番又软又硬的话加上太宰噽从中说合吴王也就答应了勾践的请求罢兵而归。此后勾践及其臣民在吴的干预下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屈辱生活但毕竟克服了亡国的危机并为日后越国的复兴保存了一定的力量。
勾践想使范蠡治理国政。范蠡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勾践以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相传范蠡是随勾践同到吴国为质的君臣共处奴役的生活达三年之久。
约在公元前49o年范蠡由吴归国君臣共论兴国大计。勾践重新提出来“节事”的问题。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1本篇取材基本上见于《国语·越语》上、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如别无所据不一一注明。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时不至不可彊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无旷其众以为乱梯。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事无间时无反则抚民保教以须之。”范蠡的话主要是说土地是万物之本;农事做得好可以生长万物有名有利美和恶都可以各尽其用;天时的掌握和农事的进行都要适度不可勉强;男女都要劳动避免灾害开辟田野充实仓库使民众殷附没有游手好闲之人。必须知道天地的长数才可收到可靠的生气。范蠡的话非农业无立国之本也是他复兴越国的基本国策。勾践很赞许这个国策甚至于说:不榖之国家蠡之国家也。文种是范蠡认为最能推行这种政策的人他称赞文种执政可以“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勾践君臣在国策上的一致使越的复国活动取得显著的成效。
公元前482年是勾践由会稽山归国的第七年。这一年吴国农业欠收夫差还决定起师北征以与齐晋争霸中原。吴军北上的消息传来勾践和范蠡商议吴国师出国空是一个好时机。依照范蠡的计谋等到吴军完全到黄池之后才行动。于是下决心把二十年积聚的兵力:善于水战的士兵二千训练有素的士兵四万近卫军士六千军官千人分成三路。由范蠡、后庸领兵取海道入淮断绝北去的吴军归路。由畴无余、讴阳从吴国南境直逼姑苏。吴军被打得大败。吴太子友等三将被俘。越军焚烧了姑苏夺取了吴的船只。吴王夫差闻讯后率师南归向越求和。越国自度还不能一举灭吴也答应言和而继续加紧灭吴的准备1。
公元前478年越国已了解到吴国“大荒荐饥市无赤米国廪空虚其民必有移徙之心寒就蒲蠃于东海之滨。”军队也在北上伐齐抗晋等战役中消耗了精锐。于是越王勾践在大会臣民决定谋划灭吴之后向吴进军。越军进至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的南岸与吴军夹军对峙。越**分左右两翼组成钳形攻势。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夜晚命左军衔枚溯江上至五里处待命命右军踰江五里处待命。夜半左、右军涉江全军一齐鼓噪。吴军大骇他们亦分左、右军出来抵御。勾践的中军趁机潜行渡江从中间突击。吴军大败。越军三战三捷直至姑苏城下占据所到之地。吴国的军事力量土崩瓦解2。
越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公元前475年越军再次进攻姑苏很快打到城下。吴国城池毕竟经过多年经营十分巩固一时没被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过了两年吴国终于城门不守。公元前473年越军攻进吴都。夫差率众逃至姑苏台上越军重重围困。夫差只得派王孙雒袒衣膝行至勾践面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违命同您结好现在您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听希望也象那时一样允许我长为越王臣虏。勾践也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这个请求。范蠡当即说:“君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多年为了什么?现在不能抛弃前功。”于是回绝王孙雒说:“往日是上天把越赐予你吴国你们不要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一再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说:“越王已命我处理此事了请1《左传》哀公十三年。
2《左传》哀公十七年。
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王孙雒流着眼泪而去。
越王勾践灭吴后也北上会诸侯号称霸主。
范蠡的隐退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深谋二十多年终于灭吴。越王置酒大宴群臣欢庆灭吴之功乐师们作曲歌颂功德。在欢悦气氛中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猜中了勾践只爱土地不惜臣民的死活即使国家安定以后也永无满足之日。范蠡于是决定要离开勾践。在将离开以前他对文种说:越王会诛戮你的文种不以为然。范蠡又写信告诉他:“凡物盛极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过应有的限度。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犬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鹰眼狼步可与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你若不走终有一天会加害于你。”范蠡的这一套说辞文种还是不信。
范蠡向越王辞行越王流下眼泪说:“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以与你分国:你真走了我将杀了你的妻子。”范蠡坚决要走。他说:“我听人说君子适应形势有计不急于成功死了也不被人猜疑内心也不自欺。我既然走了我妻子犯什么罪呢?”于是范蠡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烟水之中人们都不知他的去向。不出他的预言越王还是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之案右比拟他仍同自己在朝夕论政。
范蠡走后旧时的同僚有的走有的疏远于勾践。文种也消极起来不大上朝。果然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心怀怨意将谋反。文种向勾践解释说现在没有多大事情用不着多操心所以怠于政事。勾践听了总是抑郁不乐。这时鲁哀公想借越兵伐三桓文种勾践之间意见也不一致。过了一年勾践向文种索取他过去说过的九九之策说已经用了三策剩下的还有六策应该拿出来。勾践随即赐文种以属镂之剑。文种仰天哀叹:身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的罪囚后世的忠臣当以我为鉴。于是伏剑自杀。
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浮海至齐。他慕伍子胥的忠直叹为夫差所杀于是取名鸱夷子皮取子胥鸱夷浮江之意。
范蠡父子在齐国从事农商结合的产业积蓄数十万尽散于亲友邻居。
后转移到中原交通枢纽的定陶故范蠡又号陶朱公。其中男因罪拘囚在楚他欲派小男去楚救之可大男自告奋勇前去。大男将千金送给范蠡好友庄生再归还作为信任的抵押。庄生入见楚王说今夜某星座预示灾异王若施德可以消除。于是楚王使人封三钱之府(示节俭)。可是这时其他官员也接受了朱公大男私贿的黄金纷纷报讯说他弟弟得救了因为楚王封三钱之府照例就要大赦。大男得讯见事已成功何必丢掉千金又去见庄生说弟弟将获赦。庄生知其意退回黄金。长男取金高兴而去。庄生却认为受骗再见楚王告以将大赦的传言。楚王因被人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怒立即处治罪犯。朱公中男被判处死刑。结果大男为弟弟奉丧而归。
母亲和众多乡亲甚为悲哀惟陶朱公却说:“我早就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治产业惜财如命;小儿子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小儿子去办。这是事物的道理没有什么可悲伤的。”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有这个故事也许带点寓言性但当非完全虚构。这可见范蠡的远见跟他在政治上的去留治产业的生财有道都是一致的。
第三章孔子、墨子第一节孔子的生平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的大动荡引起文化学术领域里的大变化。原来守在官府的《诗》、《书》典籍散在民间。原来只能由供职官府的人传授、讲习的知识和技术现在可以在私人间传习甚至主要是在私人间传习。私人讲学成为历史性的风尚。孔子是私人讲学的重要倡导者也是在私人讲学的风尚中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最大的人。略后于孔子有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孔子的家世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生于公元前551年1死于前47o年。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是微子之后。他的先祖孔父嘉始以孔为氏。曾祖父孔防叔因政治斗争失败逃到鲁国。父亲叔梁纥在鲁作过下级官吏很有力气。《左传》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随从鲁军攻偪阳(今江苏邳县西北)。当部分鲁军攻入城内的时候守城的人把悬门(犹今之闸门)放下来要把鲁军隔成两截。叔梁纥以两手扶举悬门使不得下攻入城内的鲁军得以退出城外。叔梁纥又曾与另外两人率甲士三百打退了齐军的侵扰1。相传叔梁纥晚年娶颜氏女徵在而生孔子。
青少年时期(三十四岁前)
孔子幼年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家境贫困。但鲁人好礼的习俗很早就影响着他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宾。”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立志向学曾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什么、向谁学、怎样学都不得而知。《论语》记他的话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愤忘食乐以忘忧。”“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些话不能确指为何时所说但孔子这种博学、好闻、审思、明辨的精神是自早年就已养成这可能是没有疑问的。相传孔子“见于郯子而学之”并告诉人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又相传孔子曾礼于老聃2、访乐于苌弘3。
孔子二十岁左右作过季氏的委吏看管仓库计算账目。又作过乘田1《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此从《史记》。关于孔子生平的某些事迹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基本上依据《史记·孔子世家》、参照《论语》、也参用崔述《洙泗考信录》。文中凡依据《孔子世家》和《论语》的地方不再一一指出。1见《左传》襄公十七年。
1《左传》昭公十七年。
2《礼记·曾子问》。
3《礼记·乐记》。
管理畜牧这都属于家臣一类的小官。孟子说:“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4。
孔子博学的名声大起来有人愿意把子弟送来做他的门徒。后来他曾说我到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这就是所谓“三十而立”。也就在孔子三十岁左右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弟子颜渊的父亲颜路、曾参的父亲曾点。只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也属于第一批的门徒。
在齐鲁期间(三十五至五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