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策·齐策》一。

    博弈博弈博指六博始于春秋战国秦汉时在民间和宫廷都很盛行。东汉时有人写了一本《博经》专门介绍六博的玩法早已散佚。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博具。六博的场面也见于汉画像砖石。六博的玩法大致是:在博的两端各放六只棋子两人对坐一人执白棋一人执黑棋(或采取其他的区别方法如一方画虎一方画龙)滚动骰子依出现的字数行棋。决定胜负的方法有不同的说法或说六只棋子中有一只叫“枭”其余五只名“散”以“枭”为贵。“枭”可以吃掉对方的“散”“枭”在“散”的帮助下可以杀掉对方的“枭”以杀“枭”为胜。或说到东汉时棋局当中有一方块叫“水”“水”中放“鱼”得“骁”棋后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二筹最后谁得的筹码多谁就为胜。六博根据掷得的彩行棋有很大的偶然性故班固《奕旨》云:“夫博悬于投不专于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踦拿相凌气势力争虽有雄雌未足以为平也。”弈是围棋比赛方法与六博不同按规则行棋讲究争夺地盘围死敌人胜负决定于棋艺的高低。行乐钱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的墓中出土了一套“宫中行乐钱”和一枚铜骰。“宫中行乐钱”共四十枚外圆内方形状与铜钱相仿其中二十枚上分别铸有自“第一”至“第十九”的字样另二十枚则铸有三字或四字一句的韵语如“圣主佐”、“得佳士”、“乐无忧”、“饮酒歌”等。铜骰子径长二点二厘米有十八个面各个面上分别用金银错出“一”至“十六”的数字和“酒来”、“骄”字样。其比赛方法可能类似六博先投骰再行钱输者罚酒。窦绾将“宫中行乐钱”带进坟墓表明她生前很爱好这一活动。第三节杂技秦汉杂技表演大放光彩常见的项目有:角抵角抵源出于古老的“角力”至秦二世时更名“角抵”。应劭说:“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文颖说:“两两相当角力伎艺射御故名角抵也。”1可见角抵类似现今的摔跤。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的上部弧形背面的画面上三个男子赤臂穿短裤翘头鞋右边两人正在进行热烈而紧张的角抵比赛左边一人平伸双手似为裁判。画面上部有一帷幕飘带说明这场比赛是在帷幕中进行的。

    履索履索即走绳。《晋书·乐志》载:“后汉正旦天子临德阳殿受朝贺以两大绳系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沂南汉画像石上的履索图像是在地上立两个三角架横系一根粗绳绳头固定在木柱上绳上有三个小孩中间一个双手撑绳倒立站在绳两端的两个小孩手中分别拿着木橦、戟举足向绳中间走去。绳下立着四把刀显得十分惊险。

    缘竿缘竿俗称“都卢寻橦”类似现代的爬竿运动其表演形式是立一竿于人额上或于地上或于车上或一人仰身躺在地上双脚抬起支撑一竿在竿上有一至三人表演各种险技。在沂南汉画像石上有一人于额上立一十字形长竿竿上横木的两端有两个小女孩在翻转着竿的顶端有一圆盘一个小女孩用腹部在盘上旋转。

    叠案叠案类似现代在桌、凳等物上表演倒立等活动的杂技。叠案的表演形式是伎者先于一案上表演逐渐累叠多者达十二案。在四川彭县出土的画像砖上有一位头梳双髻的女伎在重叠的十二案上表演倒立以双手着案弯腰脚后伸脸向上似乎**见脚跟。在四川德阳县出土的一画像砖上伎者在六案之上表演倒立旁边一人手扶叠案故作惊骇状给人以惊险之感。

    冲狭张衡《西京赋》中说:“冲狭燕濯胸突铦锋”张铣释“狭”曰:“狭以其为环插刀四边使人跃其中胸突刀上如燕之飞跃也。”薛综注云:1《文选·西京赋》李善注。

    “卷簟席以矛插其中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可见“冲狭”的表演方式是以草木编成草环环上插刀矛等兵器刃尖向内伎者从中穿过。

    旋盘旋盘的表演方式是伎者头顶一竿竿端顶一盘使之旋转。在四川和山东汉画像砖、石上都可以见到这一活动场面。

    扛鼎扛鼎是双手把一沉重的大鼎举起。这是一项强体力的活动史书中也往往以力能扛鼎来形容一个人力气之大。如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1。转石转石是将若干个大石滚串联成一线由一人猛力启动第一个石滚使个个石滚撞击而滚动。张衡《西京赋》中有“转石成雷霹雳激而增响”的描写。

    弄丸剑弄丸剑又叫跳丸剑其表演方式是以手抛接数丸或数剑于空中往复不绝也有丸剑并用飞丸兼飞剑的丸剑的数目从一至九不等。据说大秦来的幻人“善跳丸数乃至千”1。

    手搏手搏又称卞即徒手相搏技术高者可以与持兵器的人相搏而不伤。《汉书·艺文志》中有《手搏》六篇皆已散佚。

    戏兽张衡《西京赋》中说:“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而高援怪兽6梁大雀踆踆踆白象行孕垂鼻麟囷”就是玩兽的场面。

    弄蛇在山东嘉祥武氏祠左室第五石上有一弄蛇图图上三人当中一人双膝并拢跪在地上右臂着地侧身蜷伏两臂相交左臂挟一蛇蛇头直立蛇尾盘曲;左边一人长袍高冠左手持斧;右边一人长袍不冠持一锤两人似为保护人。此外还有一蛇飞舞于上并有蜥蜴之类的东西点缀其中。1《史记·项羽本纪》。

    1《后汉书·西域传》注引鱼豢《魏略》。

    魔术张骞“凿空”以后中西交通开辟从西方传入了魔术表演。《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o8年)安息“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索隐》引《魏略》云:“黎轩多奇幻口中吹火自缚自解。”又《后汉书·西南夷传》亦载安帝时掸国(今缅甸)献大秦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

    第五十一章妇女传在悠久的封建社会中男耕女织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社会生产以外的领域中妇女当有不少的贡献但记载缺乏不可详考了。两汉妇女见于记载者有后妃有公主有起义领袖有学术才女。

    第一节母后干政母后干政是在西汉初年由吕后开始的。当吕后还是皇后的时候她敢于杀了开国的功臣显示出她掌权的**。汉高祖死后吕后严重违背了惠帝的意愿杀害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惠帝死后她临朝称制达八年之久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汉的统治。但这种尖锐的宫廷斗争并没有怎样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所以司马迁称颂:“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1吕后可以说是有政治才能而手段狠毒的女主。景帝时窦太后好黄老阻碍了一些儒生的仕进之路。西汉末年元后信赖外家导致王莽以新代汉。

    东汉时期母后干政现象特别显著。其后临朝称制者就有窦、邓、阎、梁、窦、何六位太后。清人赵翼约举六后的事迹说:“章帝时窦后专宠有梁贵人生和帝窦后养为己子而陷贵人以忧死。章帝崩和帝即位窦为太后称制。和帝崩皇后邓氏为太后立殇帝嗣位殇帝殂太后又立安帝终身称制。安帝崩皇后阎氏为太后立北乡侯懿嗣位身自临朝。未几懿殂宦官孙程等迎立顺帝太后乃归政顺帝。顺帝崩皇后梁氏为太后立冲帝身自临朝。冲帝殂太后又立质帝犹秉朝政。质帝为梁冀所酖太后又立桓帝数年归政。桓帝崩皇后窦氏为太后立灵帝仍自临朝后其父武为宦官所害太后亦迁于南宫。灵帝崩皇后何氏为太后立子辨嗣位身自临朝寻为董卓废弑。”1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妇女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拥有最高的权力这是研究历史的人所应注意的一大问题。1《史记·吕后本纪》。

    1《廿二史札记·东汉乡母后临朝外藩入继》。

    第二节公主和亲解忧公主西汉楚王刘戊的外孙女武帝太初年间出塞远嫁乌孙。

    乌孙原为匈奴右臂后与汉通好愿与汉和亲为昆弟。汉曾于元封中遣江都王建之女细君公主嫁于乌孙。因语言不通又远在异乡细君思乡心切曾上书武帝要求回归故里。武帝令她“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乌孙王死遂续嫁王孙。不久细君公主死汉廷又以解忧为公主继续对乌孙推行和亲政策。

    昭帝时匈奴与车师为一共侵乌孙。公主上书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昭帝出兵。适逢昭帝死宣帝即位公主又与乌孙王上书说匈奴使使谓乌孙交出公主欲隔绝汉请求汉出兵与乌孙共击匈奴以解救乌孙王和公主。于是汉兵十五万同乌孙一起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庭斩获级四万余各种牲畜七十余万头给了匈奴以沉重的打击1。

    解忧在乌孙期间曾两次从俗。她嫁到乌孙后不久乌孙王死又续嫁其叔父肥王及乌孙王前妻的儿子狂王为妻并生有四男二女。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解忧7o余岁了她的两个儿子病死。于是她上书宣帝请求“得归骸骨葬汉地”携孙儿孙女回到长安。宣帝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甘露五年解忧公主死。从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o1年)出塞到宣帝甘露三年她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年。在此期间汉和乌孙基本上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王昭君字嫱东汉南郡(今湖北兴山县)人。元帝时她以良家女选入后宫。昭君入宫数年未得进见。

    当时东汉和匈奴的关系重新修好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

    元帝以宫女五人赐之。王昭君得知后特请求行。呼韩邪临行前元帝为了表示友好还专门请呼韩邪过目所赐女子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元帝很后悔可是最终还是送昭君出塞。

    王昭君到匈奴后与呼韩邪生有二子。呼韩邪死后其前妻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请求归汉。成帝令从胡俗她从命为后单于阏氏。

    昭君后来死于匈奴唐杜佑《通典·州郡》九“金河”下提到“王昭君墓”。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又称之为“青冢”1。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有一座昭君墓不知建于何时。

    昭君出塞对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关系有着良好的影响。

    2本节材料依据《汉书·西域传》下及《后汉书·南匈奴传》者不另一一注出。1参见《汉书·匈奴传》。

    1《太平环宇记》卷三八。

    第三节吕母起义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是由一个名叫吕母的妇女揭开的。

    吕母琅邪海曲(今山东日照境内)人家资数百万。天凤元年(公元14年)她做县吏的儿子因犯小罪被县宰处死。吕母为了替儿子报仇“密聚客”以家财酿醇酒买刀剑衣服。有来饮酒的少年壮士、无钱者吕母赊酒给他们;穿着单薄者则借给衣裳不问多少。数年以后吕母的家财殆尽大家都准备偿还所欠债物。吕母伤心地说:我厚待诸君非为求利只因县宰屈杀了我的儿子我想报仇。大家听了都很同情。这样吕母集中了好几千人自称将军攻破了海曲县城捉住县宰。诸县吏叩头为县宰请命。吕母说:我儿犯小罪不当死而为县宰所杀杀人当死有什么可请求的!说罢便杀了县宰以其祭子冢。

    后来吕母的队伍展到一万多人的光景3这时吕母的活动就不限于为儿子报仇了。公元17年王匡、王凤等在绿林(今湖北当阳境内)起义公元18年樊崇等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起义军开始出现了浩浩荡荡的形势。

    约公元22年吕母病死她的部下基本上转入樊崇的队伍。这时樊崇的队伍已成为著名的赤眉军。

    在吕母起义后不久公元21年平原(在今山东平原境内)女子迟昭平能说经也聚集了数千人在平原起义但因缺乏记载情况不明。

    2本节材料依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者不另作注。

    3荀悦《汉纪》卷三十称:琅邪女子吕母为子报仇党众浸多至数万人号曰赤眉。这可见吕母部队同赤眉军关系是很密切的因而被看作一支队伍了。

    第四节班昭著书班昭字惠班一名姬。扶风曹世叔妻。世叔早死史称班昭有“节行法度”。

    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去世后所著《汉书》有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班昭奉和帝诏续而成之。和帝数召班昭入宫师事皇后诸贵人所以又称她作“大家”。和帝还诏她为所贡献异物作赋颂。后来邓太后临朝有事总要找班昭议论并封昭子为关内侯官至齐相。当时《汉书》刚刚完成书中还有不少要上下互通的地方。于是班昭在楼上讲《汉书》同郡马融在楼下受读通写。后来班昭死又诏融兄马续继昭成之。

    永初中邓太后的兄弟、大将军邓骘上书请求还归故里。起初邓太后不肯征求班昭的意见班昭上疏说:“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论语》说:‘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她劝太后答应了邓骘的要求。

    班昭作《女诫》七篇其辞曰:“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箒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顽教导无素恒恐子榖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闲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勗勉之!”《女诫》后来流传甚广成为对妇女施教的封建规范。马融善之令妻女习之。班昭丈夫曹世叔妹不同意班昭的观点作书问难其书不传。

    班昭七十余岁卒。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由其儿媳丁氏撰集之又作《大家赞》。

    班昭的姑母也是一个女才子孝成帝初即位时她被选入后宫。开始为少使不久得幸于成帝立为倢伃。班倢伃能诵诗熟读古箴之书每日进见皇上必依法古礼。

    后来班倢伃失宠。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她同许皇后受赵飞燕僭告许皇后坐废。班倢伃对皇上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无知愬之何益故不为也。成帝听了甚怜悯之于是赐黄金百斤。

    班倢伃恐再受赵氏之害退处东宫。成帝崩后充奉园陵。死葬园中。

    班倢伃著作之传世者《汉书·外戚传》下收其自伤之赋一《昭明文选》收其《怨歌行》一。

    1本节材料依据《后汉书·列女传》、《汉书·外戚传》下者不另一一作注。第五十二章杂传田横、季布、东方朔、朱云都未建立什么功业然各能以其言行获于当时留传后世其事迹不可没也。

    第一节田横和五百壮士田横齐人故齐王田氏族的后裔。他和兄长田儋、田荣都是狄县(今山东省青高县东南)的豪族。

    秦末陈胜起义时田横随其兄杀狄令东略定齐地举兵抗拒诸侯并趁乱扩充齐的地盘。后来田儋被秦将章邯杀死田荣也被项羽击败而死。田横收齐散兵反击项羽。他趁项羽与刘邦撕杀之际夺回了齐的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自己为相专国政既不为楚也不为汉。

    公元前2o4年汉王刘邦派儒生郦食其说齐归汉。郦食其对齐王说:“王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得保也。今汉王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之可立而待也。”1田横觉得郦食其说得不错便撤去守备准备依附于汉。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一枪一马便为汉王下齐七十余城出兵袭齐。田横大怒以为郦食其不讲信义耍弄了自己便烹杀郦食其然后东走梁地投靠了当时正值中立的彭越。

    刘邦定天下后封彭越为梁王。田横因杀了郦食其害怕刘邦报复就跑到了海州东海县一岛上据守跟从者有五百余人。刘邦素闻田横三兄弟定齐齐多贤能者。他担心以田横在齐人中的威信长期留在海岛中会生后患对汉不利便下诏赦去田横之罪召他回朝。田横不肯他说:“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且贤臣恐惧不敢奉诏。”他表示愿为庶人守海岛中。

    可是刘邦不肯罢休。他一面诏令郦商如有敢伤害田横人马从者的夷族一面又派使者对田横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举兵加诛。”田横无奈只得随使者前往洛阳。

    田横深知刘邦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他这样做不过是为了看看自己的长相。田横当年与刘邦都南面称王平起平坐如今要他北向称臣这使他感到羞辱。他烹了郦食其现在却要与郦生的弟弟同为刘邦做事即使郦商因惧刘邦之威不敢把他怎么样他难道不羞愧吗?因此当他随使者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地的尸乡驿站洗沐完毕便把自己的心里话跟从客说了并要他们割下自己的头送给刘邦。说完便自杀了。

    刘邦见到田横的头颅流着泪说:“田横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随后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又拜田横从客二人为都尉。不想两个从客将田横墓侧凿开自刭在墓里。刘邦闻之大惊于是他使使者召尚在海岛的其余5oo人那些人听说田横死了也都纷纷自刭身亡。

    1本节材料依据《史记·田儋列传》及《汉书·田儋传》者不另作注。1《史记·郦食其列传》。

    第二节季布“一诺百金”

    季布楚人。以任侠名闻于时。楚汉相争他为项羽手下大将数围困汉王刘邦。刘邦称帝后拜他为郎中。

    季布为人耿直不善阿谀奉迎。孝惠帝时他任官中郎将。那时汉皇朝和匈奴的关系不好。匈奴单于写信给吕后吕后觉得其中有侮慢之意便召集诸将商议付伐匈奴之事。上将军樊哙说他愿率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也都阿吕后之意表示赞同樊哙的意见。季布对吕后说樊哙这是当面欺谩当斩。当年高皇帝率四十万兵马被围困于平城这事你应清楚因为你也在其中可现在你却说以十万兵横行匈奴中这不是当面欺谩吗?秦以事于胡修长城而使得陈胜吴广起义这创伤至今未复樊哙又当面奉谀这要摇动国家的根基!诸将听了季布的话都很恐慌怕吕后动怒。吕后罢朝从此以后再不议论讨伐匈奴的事儿了。

    孝文帝时季布为河东守。有人向孝文帝推荐季布说他是贤者。文帝便诏季布到京城想提升他为御史大夫。季布来到京城后又有人向文帝说季布好喝酒难以接近。文帝又放弃了原意。季布留在京城整整一个月无所用事。于是他面见文帝说:“臣因为陛下的恩宠任河东守今陛下无故召臣大概是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好话。今臣至却又无所受事大概又有人向您说了我的坏话。陛下以一臣之誉召臣又以一臣之毁去臣陛下这样做我只恐怕有人会利用您这一点的。”文帝听后很惭愧。季布辞官而去。

    季布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语言信实说话算话当时人曾流传着这样的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的军功政绩都为人们所忘记而季布“一诺百斤”的佳话却为人们所称颂。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的。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中把“一诺”和“千金”联系起来于是又有“一诺千金”的说法1。这当然是一种夸张但也可见这事受到重视历久不衰。

    1本节材料依据《史记·季布列传》及《汉书·季布传》者不另作注。1见唐李白:《李太白诗十·叙旧赠江阳宰6调》:“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第三节东方朔的滑稽东方朔齐人以善滑稽著称。

    武帝初即位举天下贤良方正。东方朔也在被举荐之中。别人上书都说天下得失之策而多被武帝罢之令归。东方朔上书则陈述自己的德才自荐可为天子大臣。这书用了三千牍费时两月才读毕因其“文辞不逊高自称誉”武帝以为奇才令他待诏公车。不久又待诏金马门。后拜为郎中常在侧侍中。

    东方朔说话诙谐有趣常于调笑中直言切谏。武帝很喜爱与他交谈还常常赏赐他钱帛。有人对武帝说东方朔把所赏钱帛全都花费在妇人身上;又有人说东方朔不拘礼节不等割肉大臣来到就先自分割赐肉还带回家去。武帝说东方朔在事无所求你们不如他。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要把南山一带提封顷亩增为上林苑供自己弋猎消遣。东方朔进谏武帝不要取民膏腴之地这样做会“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非所以强国富人”于国于民都不利。武帝拜东方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与黄金百斤而没有听从规劝遂起上林苑。武帝的侄儿昭平君醉杀主傅被投入内官治罪。廷尉以他是公主之子上奏请议。左右的人都为昭平君说情武帝也垂泪叹息但仍旧以法治罪。这时东方朔上前为武帝敬酒。下朝后武帝责备东方朔敬酒不看时辰。东方朔却说:“我听说乐极生悲哀极阴损我敬酒是明示陛下正而不阿不再因此事而悲哀。”东方朔前因酒醉入殿中遗尿殿上被劾为不敬有诏免为庶人待诏金马门。因此事而复为中郎。

    武帝时天下侈靡趋末之风很盛。武帝想改变这种风气便问东方朔用什么办法来教化人民呢?东方朔说孝文帝身为天子崇尚节俭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大兴土木奢侈成风而想使民独不奢侈失农实在是困难。陛下如能“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改变风气也就不难了。《易》说:“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氂差之千里。”

    武帝以东方朔能言善辩曾问他说:“先生看我是个怎样的君主?”东方朔回答说:唐虞之隆成康之际不足以比喻当世。您的功德在五帝、三王之上而且不仅如此。如果得到天下贤士在位的公卿都可得到适当的人选了。“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候。武帝大笑又问东方朔:“你看你比公孙丞相、兒大夫等这些人如何?”东方朔说:“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东方朔虽有才华但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于是会聚宫下的博士诸先生与他议论故意作难他。他们说:昔日苏秦、张仪凭一张嘴位居相卿你虽博学多才尽忠以事皇帝而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这是什么缘故呢?东方朔回答说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苏秦、张仪时天下不稳诸侯2本节材料依据《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和《汉书·东方朔传》者不另作注。相争因此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士人可以身处尊位。现在天下一统人才济济即使苏秦、张仪在世也不能有所作为。“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块然独处子何疑于余哉!”这一席话使嘲笑他的诸先生无言以对。

    东方朔临死前对武帝说:“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可见他对武帝的一片忠心。

    东方朔善文辞他的作品刘向《别录》加以收录。《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载“东方朔二十篇”。东方朔的作品中以《设客难》、《非有先生论》两篇最著。

    第四节朱云折槛朱云字游鲁人后徙平陵。西汉后期时人。少时好侠义经常聚集一帮人为人报仇以勇力闻。年四十始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萧望之受《论语》学业很深。后来华阴守丞嘉上封事举荐他为御史大夫以代替贡禹丞相匡衡极力反对未成。

    当时尚书令五鹿充宗善讲《梁丘易》。元帝好梁丘氏因此五鹿贵幸一时。元帝欲考《易》之异同令五鹿与诸《易》家辩论。诸儒因五鹿藉尊贵之权都称病不敢与之对抗。有人便推荐朱云与五鹿相对。朱云“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常常驳得五鹿哑口无言。儒生们都很钦佩他的勇气和才华为语说:“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朱云由此做了博士后来又迁杜陵县令。因得罪了中书令石显和丞相韦玄成遂被废锢直到元帝去世。

    成帝时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丞相成帝非常尊重他。张禹为相六年无所作为只图自己享受。朱云上书求见成帝朝廷公卿俱在。朱云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他请求成帝赐尚方宝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成帝问他要斩何人?朱云说是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说:“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令御史将朱云拉下。朱云攀住殿槛槛折。朱云大声呼道:“我得以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

    此时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连连叩头请求成帝宽恕朱云说朱云素著狂直于世不可诛臣敢以死争。辛庆忌叩头流血成帝赦朱云。后来御史要治理殿槛成帝说:“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从此以后朱云居闲不仕教授学生。七十余岁卒于家。

    直言折槛这是朱云有名的大事对当时以及后世很有影响。

    附录秦汉礼俗安作璋礼俗存在于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中。它反映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反映人们对于生活某些方面之传统的认识。我们对于民间礼俗的兴趣比对皇家贵族礼俗的兴趣要多得多。但关于秦汉时期礼俗的记载对皇家贵族的记载要比对民间的记载详细得多。而统治阶级的礼俗也必然对民间礼俗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阶级社会既存在着阶级对抗在统治思想占优势的情况下实际上也有反统治思想的存在。在礼俗这一领域内也必然有类似的情况。不过一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认真地起步。以下试依现在所见到的材料就衣食、住行、嫁娶丧葬等三个方面的礼俗作一些叙述。1本节材料依据《汉书·朱云传》者不另作注。

    第一节衣和食冕、冠、巾“衣”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衣”是指上衣。广义的“衣”包含有冕、冠、巾有上衣、下衣和鞋袜。

    冕、冠、巾都是帽子。周制冕为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祭服。秦、西汉之冕于史无征。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有司采《周礼》、《礼记》、《尚书》而制冕规定皇帝之冕“广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以其绶采色为组缨”1。三公、诸侯、卿大夫之冕也广七寸、长一尺二寸不同的是:三公、诸侯之冕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皆有前无后。民间或谓冕为“平天冠”。

    周制贵族子弟年满二十于宗庙中举行加冠之礼以表示成年可以从政。随着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选官制度的产生冠礼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备典而已。秦汉之时自皇帝至百官所服之帽亦多谓之冠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通天冠。《晋书·舆服志》云:“通天冠本秦制。高九寸正竖顶少斜缺乃直下铁为卷梁前有展筩冠前加金博山述。乘舆所常服也。”汉承秦制通天冠犹为皇帝之常服。

    法冠。又名“柱后”“高五寸以netbsp;为展筩铁柱卷。”2法冠原为楚王冠。传说当时有一种叫“獬豸”的神兽一只角秉性耿直能别曲直见有人争斗即用角戳无理的一方;听到谁说假话则咋之。楚王猎获到这种神兽后仿制为冠。秦灭楚赐与御史服之盖寓执法公正之意。汉则为侍御史、延尉之服。

    武冠。武冠又名“武弁大冠”原为“胡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时仿制以金珰饰前插貂尾为王冠。秦灭赵赐与近臣服之。汉时为诸武官之服。

    刘氏冠。刘邦任泗上亭长时做了一顶高七寸、宽三寸竹皮为里漆丝而成的帽子时常服之。刘邦做皇帝后命名为“刘氏冠”规定公乘爵位以上者方可服之。大约从刘邦死后刘氏冠成为祭祀宗庙时戴的一种帽子并更名为“长冠”。

    樊哙冠。传说在“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樊哙闻之大惊裂裳以裹楯蒙在头上闯入军门。其后仿造成一种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出四寸制若冕命名为“樊哙冠”后为司马殿门卫士之服。

    委貌冠。冠长七寸高四寸状若覆杯前高而宽后低而窄皁绢为之。在辟雍行大射礼时公卿、诸侯、大夫服之。

    远游冠。其状若通天冠有尺筩横于前无山述。为诸王所服。

    高山冠。又名“侧注”形似通天冠顶不斜却直竖无山述展筩。

    为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

    进贤冠。即古之缁布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有三梁:1《续汉书·舆服志》。

    2《续汉书·舆服志》。

    刘氏宗室、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皆一梁。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多见此冠。

    却敌冠。前高四寸后高三寸长四寸制似进贤冠为卫士之服。

    建华冠。铁为卷柱贯大铜珠九枚下**上轮小。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育命舞》之乐人服之。

    方山冠。状若进贤冠以五彩绢为之祠宗庙时舞《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之乐人服之。

    在先秦时贵族服冠庶人用巾。从秦开始唯庶人服巾的传统礼制被打破。《续汉书·舆服志》云:“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入西汉以后自皇帝至庶人皆可服巾。巾的用法是:用一幅纱或绢包在头上两端在脑后打成耳状结文官长耳武官短耳。不同身份的人和在不同的季节巾的颜色有所变异。

    上衣、下衣和鞋袜上衣秦汉时名目繁多。大别之有以下几种:禅衣。禅衣是一种单层的长袍源于先秦的深衣而与深衣又有所不同。

    深衣由衣和裳缝合而成肥大臃肿。禅衣上下相通不别衣裳较深衣轻便。秦、西汉之时禅衣是一般地主和贵族的常服。据《汉书·江充传》载:“初充召见犬台宫自请愿以所常被服冠见上上许之。充衣纱糓禅衣曲裾后垂交输。”据《汉书·盖宽饶传》至迟到宣帝时司马等武官开始服用禅衣。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一件用素色纱做成的禅衣衣长128厘米袖长19o厘米重量只有49克。

    襜褕。襜褕为禅衣之变种。禅衣曲裾襜褕则是直裾所谓“直裾谓之襜褕”1。在汉代襜褕为妇女常服男子虽也有服用者但较少。绿林军将士服襜褕三辅旧官吏和士人讥笑他们“服妇人衣”2。

    袍。袍源出于深衣。《释名·释衣服》云:“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

    袍苞也苞内衣也。”又说:“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袍有里有面也谓之“复袍”。有时还填以绵絮。故袍多为春秋服和冬服。

    襦。襦是一种及于膝的短衣有面有里也谓之“复襦”为御寒之衣。古诗《孤儿行》曰:“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汗衣。《释名·释衣服》曰:“身受汗垢之衣也。”汗衣是一种内衣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背心而样式则近似于现代的马甲。

    下衣曰“裳”所谓上衣下裳。裳主要有以下几种:袴。“袴谓胫衣也。”1似后世的套裤穿于两腿分挂于腰带上。显贵子弟以纨作袴故称“纨袴子弟”。

    裈。袴之有■者谓之“裈”。

    裙。裙也作“帬”男女皆可服用但以女子为多。

    犊鼻裤。裤腿较短的裈曰“犊鼻裤”近似现代的裤衩。司马相如在1许慎:《说文解字》。

    2《后汉书·光武帝纪》。

    1《急就篇》颜师古注。

    成都当酒保时即曾穿过犊鼻裤。这是一种盛夏之服。

    秦汉时的衣和裳皆用带子系扎。用带子系扎需用带钩。考古现的带钩长者几近半短者仅二至三厘米。就质料而言多为金、玉、铜、铁也有石、骨、木、陶等。带钩的用法大致有三:一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钩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二是将两个或更多相同规格的带钩并联起来使用。三是带钩并不直接钩在革带上而是在革带的一端先置一环钩挂在环上。

    鞋有单底、复底之分。单底的鞋称履2。履有三种:一种是用皮革制成也曰“鞜”。其深而大者谓之“裒”;薄革的小履谓之“鞮”;以柔皮制作、头尖者谓之“靸”。一种用丝制成曰“绵履”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律答问》说:“以丝杂织履履有文乃为绵履。”一种是用麻制成也叫“不借”所谓“不借者小履也。以麻为之其贱易得人各自有不须假借因为名也。”3也有以草为之者。

    复底的鞋曰“舃”、“屐”。舃乃履下有木底者木底与履底大小相同实心。屐则以木为之或以帛为面有的以漆画之下有两木齿。《续汉书·五行志》:“延熹中京师长者皆著木屐。妇女初嫁作漆画屐五色采作丝。”

    据《搜神记》载男鞋方头女鞋圆头。但男女往往通用。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中的贵妇人的鞋和出土的四双青丝鞋来看女鞋的前头有两个昂起的小尖角。

    袜以布帛作成也有以皮革制作者。袜一般高尺余上端有两带以缚系于足胫。

    秦汉时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在屋中多穿袜行于席上不仅平时燕居如此上殿朝会亦然。着鞋上殿以为殊荣汉时唯萧何、梁冀、曹操等膺此殊礼。

    南方湿热一般平民多赤足。如东汉时桂阳郡一带民多“无履足多剖裂”1。谢罪时也要赤足谓之“徒跣”。

    服色的等级性在先秦时期衣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一个重要标志“非其人不得服其服”2。否则就是僭礼。至于秦汉一方面有些旧的等级有了变化加以往唯庶人才服的巾到秦汉之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3。另一方面新的等级开始建立。秦汉时区分衣之尊卑的标志主要有三:一是服色。秦人尚黑。汉初尚赤。汉武帝时正服色色尚黄。东汉则尚赤。此外青紫也是贵族的服色1平民不准服用到西汉后期才放宽了限制。一是质料。如秦简《法律答问》有一般人不得穿“绵履”之条文。汉初刘邦曾规定商人不2《急就篇》颜师古注。

    3《急就篇》颜师古注。

    1《东观汉记》。

    2《续汉书·舆服志》。

    3《续汉书·舆服志》。

    1《汉书·夏侯胜传》颜师古注:“青紫卿大夫之服也。”

    得衣丝以卑贱之。一是形制。一般说来长而肥者为贵短而瘦者为贱。主食中华民族素以擅长种植五谷而著称于世。以五谷为主。辅之以鱼肉、蔬菜的饮食习惯由来已久。随着秦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也有所改善。

    秦汉人一日两餐或三餐主食是五谷2。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各地区的食粮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南方以水稻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以麦为主其次是粟、黍、菽;关中地区以黍、粟为主后来麦子渐增而食用大麻则为天下之冠。粮食加工工具也有了改进桓谭说:“庖牺之制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又复设机关用驴、驘、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3汉献帝时雍州刺史张既曾令陇西、天水、南安三郡“富人”造水碓以安民4。粮食加工工具的革新有助于人们主食水平的提高。

    主食的制作方法和品种很多大别之有饼、饭、粥三种。

    饼的制作方法有三:一是蒸。颜师古注《急就篇》说:“溲面而蒸熟之则为饼。”这是一种用水掺和面不经酵捏成饼状放入釜甑中蒸熟而成的饼。二是烤。至迟到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一种“胡饼”汉灵帝及王公大巨等皆喜食之。胡饼是一种撒有胡麻的烤饼。三是煮。《四民月令》说:“距立秋无食煮饼。”

    饭即用麦、粟、黍、稻等制作的干饭亦称“糒”或“糗”多为一般平民之食;贵族官吏食之者则被目为俭约如“公孙弘为丞相食脱粟之饭”1。有的在饭中加入干果等以调味如有加枣而称之为“枣糒”者。粥是在麦、粟、黍、稻、菽等食粮中掺水煮成有把麦等磨碎做粥的也有不磨碎做粥的。

    由于畜牧业的展肉食品较前有所增多。

    肉食、禽、鱼及蔬菜、瓜果家养畜类有马、牛、羊、猪、狗等。马、牛多用于生产、运输和战争一般很少食用多食用羊、猪、狗等。野生的鹿、豲(獾)、黄鼠鼬(黄鼠狼)、兔、鼠等也是人们猎食的对象。人们不仅吃畜类的肢体也嗜食其“杂碎”。在河西现的一支汉简上记载着:头六十肝五十肺六十蹄二十舌二十胃一百心三十肠四十等等。对畜类的大、小与肥、瘦也很有讲究一般以小、瘦者为佳。

    家养的禽类有鸡、鸭、鹅等。禽蛋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汉墓中曾现带有“卵笥”标牌的竹笥和变质的禽蛋。据说曹操善射他在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一天射杀了六十三只野鸡可见当时的野生禽很多其中主要有雉、2关于五谷有不同的说法或曰黍、稷、麦、菽、稻;或曰粟、稷、麻、菽、麦。3《新语·离事》。

    4《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1《汉书·公孙弘传》。

    雁、鹄、鹤、鸠、鸽、麻雀、鹌鹑、鹧鸪等这些都是人们猎食的对象。秦汉时期已开始较大规模地利用陂塘养鱼。如汉安(今四川省内江市西)“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樊宏“池鱼牧畜有求必给”2。陂塘养鱼也常见于汉画像石、画像砖。人工养鱼的产量很高多者一年可达千石与一个千户侯的收入相当。人们还捕捉江海湖泊中的鱼、鳖、螺、蚌、蛤等方法有网捞、毒杀、线钓等。

    上古物质生活简陋蔬菜种类较少很多植物被当作菜吃。至秦汉时情况有了改善。这时的蔬菜主要有五种:葵、藿、薤、葱、韭此即所谓的“五菜”。葵在植物分类上称冬葵汉时葵有“百菜之”之称。藿是大豆的嫩叶。此外还有藕、笋芥、芹、芋、菘(白菜)、萝卜、葫芦、菠菜、蔓菁等。还有从西域传入的胡葱、胡蒜等。内地的蒜叫小蒜产量较低胡蒜即今天食用的大蒜。据说当时一个人要有“一百本■、五十本葱、一畦韭”3才能满足需要。在皇家的太官园内蔬菜四季常绿。冬菜的种植方法犹如今天的温室栽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4。

    人们解剖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具女尸在她的食道、肠胃里现了一百多粒甜瓜籽。甜瓜是秦汉众多瓜果中的一种此外还有西瓜、梨、桔、桃、李、杏、柚、柿、杨梅、香橙、荔枝、龙眼、板栗、橄榄、核桃等。张骞通西域又传入了葡萄、石榴、胡桃、胡瓜等。有的瓜果成片种植并形成了一些特产区如真定的梨安邑的枣燕秦的栗等。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及炊具、餐具的改进对于饮食时人是很讲究的烹饪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张衡说南阳的菜肴有“百种千名”1枚乘说吴楚的食馔为“天下之至美”2。烹饪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羹即作肉汤;灸是把肉用签子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濯是把食物放在热油中炸;脍是把生肉切细生吃;脯是做肉干;腊是把肉烤熟再晒干;炮是将带毛的禽兽包以泥巴放到火中烧烤;菹是腌制瓜菜;是做鱼酱。此外还有类同于现代的蒸、煎、熬、煮等方法。

    烹饪技术的提高与灶、炊具的改进是分不开的。从出土的陶灶模型和画像砖、画像石上的灶画像来看灶面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和船形等几种形状灶门有方形、长方形和券形等形式灶面上一般有一个大火眼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火眼火眼上放置釜、甑等炊具。《汉书·霍光传》有个“曲突徙薪”的故事。“曲突”就是在灶上装有弯曲的烟囱这种灶不仅安全且通风助燃火苗旺温度高。当作锅用的釜、甑向着轻薄小巧方面展。据说汉献帝建安年间出现了一种复层的“诸葛行锅”熟饭很快;还有一种一釜多味号称“五味齐芳”的“五熟釜”。厨刀、勺、通火钩等炊具也已具备。

    1《华阳国志·蜀志》。

    2《后汉书·樊宏传》。

    3《汉书·循吏·龚遂传》。

    4《汉书·循吏·召信臣传》。

    1《南都赋》。

    2《七》。

    餐具有盛饭的碗取羹的勺盛菜的盘盛酒的耳杯夹菜的箸。箸有象耳箸、竹箸、木箸和铁箸。当时仍有用手抓饭菜的习惯。

    第二节住和行宫殿、楼房和城堡秦汉建筑有新的展。宫殿建筑代表了当时建筑的最高水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令人把六国宫殿的图样摹绘下来在咸阳照样兴建。他还嫌六国宫殿狭小又在上林苑兴建规模宏大的朝宫它的前殿即历史上有名的阿房宫。据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有秦一代关中宫殿计有三百关外四百余。秦亡汉兴刘邦把秦代的长乐宫加以修缮住在这里。又在秦章台宫的旧址上修建未央宫作朝会施政之所后来的皇帝也住宿在这里。汉武帝时又兴建了明光宫、桂宫和北宫作为后妃等人的住所。汉都长安内外宫室一百四十五所而其壮丽程度无逊于秦。如未央宫用名叫木兰的香木作栋有花纹的杏木作梁华椽头上用玉璧装饰柱础以玉石为之金饰窗玉饰门。二千余年后在汉宫遗址上现的铜器涂金镂银工巧绝伦;出土的砖瓦古朴厚重坚实耐用。

    刘秀做皇帝后都洛阳修建了南宫和北宫等宫殿。北宫中的德阳殿是最重要的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殿前的朱雀阙高耸入云据说从四十多里以外即可望见。

    最能代表官吏、富商居住条件的是楼房和城堡。楼房的大量出现是在东汉。古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甘肃武威和江苏句容出土的陶楼模型有五层的。楼房的各层之间有楼梯相联。在扬州邗江汉墓出土的楼房模型中有一整木刳成的楼梯共十五档旁有扶手。勾阑也已具备望柱多加装饰。

    作为主体建筑的楼房往往与附属建筑构成城堡也有以平房组成的城堡。在成都杨子山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有一座城堡式建筑由周垣围成的庭院分两大部分。右部是两进的居住正院内进上方是四开三间的正堂。左部前端是个跨院有厨房、水井和晒衣架后端建有一座望楼还有一个粮仓。

    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住宅显示出地区特色。华北地区冬寒多风住宅建筑封闭紧锢。江南一带炎热多雨住宅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窗口开孔较大有可以支撑、摘下的“支摘窗”还有“干阑”式建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居民以板为室屋。日南郡的住宅开门朝北即所谓“北向户”;而漠北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则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室内用具秦汉时期自帝王至平民坐卧起居皆用席。席一般是用蒲草或蔺草编成也有以竹为之者。马王堆汉墓出土莞席四件完好的有二件。一件长2.19米宽o.81米。另一件长2.22米宽o.82米。席边皆用黄绢包缝边宽o.2o米左右。

    坐席之礼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多人同坐一席唯尊者有专席。如《后汉书·张禹传》载:“张禹为太傅、尚书邓太后以殇帝初育欲令重臣居禁中乃诏禹与三公绝席。”在坐次上坐北面南最尊这是帝王之礼一般人则以坐西面东为尊其次为北向而西向最卑。坐席的姿势如同今日之双膝跪地。若伸腿向前谓之“箕踞”是为傲慢无礼。

    睡眠一般用床。床多木制较矮。战国时的大床多绕以栏干。而秦汉时的床一般无栏干。床上铺席。床除了用于睡眠外也可当坐具。

    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了“胡床”。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坐具类似于现今的“马扎”。

    官宦之家也有坐榻的。榻是一种较床轻便的坐具。在河北望都汉墓中的壁画上一主簿和一记吏各坐一榻榻呈方形铺有座垫。也有两人同坐一榻者。坐榻姿势同坐席也是跪坐。

    几案的使用很普遍。其用途有二一是用来放置碗、盘等近似于现今的饭桌。一是供书写用类似今天的书桌。有木案、石案等以木案为多形状多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几案腿短适应于秦汉人跪坐的姿势。用来照明的是灯烛。烛的使用较早灯的使用大约始自战国。秦汉时的灯形式众多制作精巧。现今可知的灯具有象形的人俑灯、羊尊灯、牛灯、朱雀灯、凤鸟灯、雁足灯、花树连枝灯等。还有仿器皿的豆形灯、槃灯、卮灯、三足炉灯、奁形灯、耳杯灯等。其质料有铜、铁、陶等几种。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其造型是宫女跽坐持灯生动逼真。灯盘有双重直壁插置两片弧形屏板为灯罩灯盘可以转动屏板可以开合灯光照度与射光方向均可调节。侧举的右臂和下垂作灯盖的右袖既增加了美感又可使灯盘内空气流通导烟助燃。灯的各部分都可拆卸便于清除烟垢。

    香炉也是家庭常备之物有陶制的也有铜制的。据《西京杂记》载有一个叫丁缓的人制作了一具卧褥香炉“为机环转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他还制作了一具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怪兽。后者在汉墓中时有现是汉代香炉的代表作。

    空中还备有唾壶以盛痰污有玉制、铜制和陶制等种类。朝廷多将其作为赐物颁赐群臣。

    装置物品的有簏、箧、笥等都是竹制的箱子。

    车马和船秦汉交通6行有车马水航则舟船。

    皇帝的坐乘叫“安车”立乘叫“立车”。安车、立车十分坚固都是重辋、复毂、两辖;又极其华丽较(车箱)上有交错的金龙衡(车辕头上的横木)上立着金鸟轼(车前扶手的木栏)上画着伏虎;车上坚着高九仞、垂十二旒、画有日月升龙的大旗驾六马体现了皇帝的尊严。举行籍田仪式时皇帝乘耕车出征则乘戎车而校猎则乘猎车。

    妇女乘坐的车叫“軿车”。“軿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1太皇太后、皇太后乘坐的軿车屏之以紫罽左右騑驾三马。长公主的軿车屏之以赤軿贵人、公主、王妃则乘油画軿车皆只有右騑”。

    皇太子、皇子乘安车朱斑轮较上画虎轼上画鹿青色盖旗垂九旒画降龙左右騑驾三马。公侯也乘安车朱斑轮较上画鹿轼上画熊黑丝盖黑轓右騑。中二千石至六百石皆乘黑丝盖车区别是:中二1《释名·释车》。

    千石、二千石朱两轮千石、六百石朱左轮。三百石乘黑布车二百石以下乘白布车。而三老、商人等则多乘小型、轻便、快的轺车。“古之贵者不乘牛车。”1汉承秦末战乱之后经济残破“将相或乘牛车”2。汉武帝实行削弱王国的政策有的诸侯王穷困潦倒而乘牛车。然自此以后牛车渐被重视到东汉后期从天子到士大夫都常乘牛车。此外还有载尸柩的辒辌车载衣物的辎车载竹木的栈车囚罪犯的槛车服任时坐的柏(大)车等等。

    秦汉时的畜力车与现今的畜力车不同之处是:车前是轼人从后面上车;车轮木制;车箱较小一般只能乘坐一至三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独轮车汉代叫“鹿车”。鹿车类似于现今的手推车方便轻巧大路、小道都能通行可运物也可载人。

    马也是重要的6路交通工具。驿传多用马宾客相过也往往乘马。如汉武帝即位之初“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3造船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船地点遍及全国。在广州曾现一处规模很大的造船工场遗址木船及木船模型、陶船模型屡有出土。船体具备了桨、橹、帆、舵及锚等设备。汉代的战船——楼船是很有名的以“楼船”命名的水军是汉代的重要兵种之一。商船大者在五丈以上漕运粮食入关的船队在万艘以上。

    战国时明的指南针在秦汉时尚未用于航海舟师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的方位、现象来测定航向和气候的变化。《汉书·艺文志》记有六种航海天文书早已失传。

    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仍较多地使用独木舟。

    1《晋书舆服志》。

    2《史记·平准书》。

    3《史记·平准书》。

    第三节嫁娶和丧葬嫁娶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生了变革。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o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o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1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2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1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2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3。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4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1《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2《汉书·惠帝纪》。

    1《汉书·王吉传》。

    2《史记·高祖本纪》。

    3《孔雀东南飞》。

    4《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份证”用来识别贵贱。据《士昏礼》士用雁。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史氏增聘金为三万斤。聘金之外又有奴婢、车马、布帛等若干。如王莽除给史氏三万斤黄金作聘金外“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1。官吏之家的聘礼也很丰厚若以二、三万钱为之者便被视乃为俭陋。贫无聘礼者则假贷以聘。有的人家为骗取聘金至“一女许数家”2。女方要为女儿置办嫁妆也很丰厚富者有奴婢、金钱等贫者也有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之属。秦汉最重聘礼婚姻具有明显的买卖性。官府屡下禁令皆无成效;士大夫们也多加讥斥然则沿而不改以致造成“贫人不及故不举子”1的惨景。

    下聘礼后选定吉日迎娶新娘谓之“请期”。如平帝纳王莽女“待吉日月”2。新郎亲往迎娶谓之“亲迎”。秦汉皇帝不亲迎遣大臣代迎。王莽纳史氏曾亲迎至未央殿前殿两阶间。一般人均需亲迎。迎皇后用乘舆法驾登车称警跸。王莽之制自四辅至郎官亲迎立轺并马。东汉之时“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3水乡则有以船亲迎者。

    女将行家长致戒。如张负嫁孙女与陈平临行戒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4既行家人送之。

    迎至后行同牢礼饮合卺酒及妇见公婆等礼。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此即后世“撒帐”之礼的渊源。

    婚日亲朋故友上司下属皆往贺夫家具酒肉以飨之。婚宴上宾客开杯畅饮歌舞以乐言行无忌后世“闹房”之俗汉时已有之甚至闹出人命。如杜士娶妻婚宴上其友张妙恶作剧“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5。灵帝时更有于婚宴上作傀儡戏唱挽歌者。当时部分士大夫曾指斥此违礼败俗。仲长统说:“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宣淫泆于广庭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汙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11《汉书·王莽传》。

    2《潜夫论·断讼》。

    1《汉书·王吉传》。

    2《汉书·外戚传》。

    3《潜夫论·浮侈》。

    4《汉书·陈平传》。

    5《意林》引《风俗通义》。

    1《群书治要》引《昌言》。

    婚后三月新婚夫妇拜见祖庙婚礼告终。

    关于离婚汉代的基本原则是“七弃、三不去”。所谓“七弃”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不顺父母者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后也”;“淫为其乱族也”;“有恶疾不可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2。若妻子犯有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便可与其离婚。但在具备以下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则不应离婚这三条是:“有所取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而后富贵不去”3。此即所谓的“三不去”。

    关于离婚手续秦律规定离婚必须报告官府并登记;否则夫、妻各罚二甲。汉代离婚手续是因秦制还是有所变更于史无征。

    丧葬对皇帝来说在他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操办丧葬了这就是作“寿陵”或曰“初陵”。寿陵始见于战国。秦王政初即位即在骊山营建规模庞大的寿陵。“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4有的皇帝即位数年以后方作陵。到皇帝驾崩之时他的陵墓也基本上作好了。

    人初死沐浴饭含。饭含之物以玉石珠贝最为常见。裹尸的衣衾有金镂玉衣、银镂玉衣、铜镂玉衣三种。建国后在考古掘中不断有这类葬衣出土。据《续汉书·礼仪志》载皇帝用金镂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镂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镂玉衣。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如西汉时诸侯王可用金镂玉衣;东汉时的诸侯王也有用铜镂玉衣者。其他人等则用布帛之类裹尸也有**而葬者。

    宣布死讯谓之丧。闻丧讯后亲属无论是家居者抑或外出者均要赴丧;其不能亲赴者则寄物以吊。丧家具酒肉以飨吊唁者并娱之以音乐。对于王侯公卿皇帝或遣使持节吊祭或亲临其丧;对某些重臣谢世天子往往罢朝三日以示哀悼。

    天子之丧乃国之大事民男女哭临殿中。文帝临死遗诏:“无民哭临宫殿中”;“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1。其后诸帝遵以为故事。文帝又令临丧的王侯百官等“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无得擅哭。”2参加会丧的人员有一定的限制。如安帝崩后废太子刘保(即顺帝)“以废黜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3。

    《礼制·王制》云:“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由于预作寿陵秦汉诸帝停尸的时间大为缩短。如文帝自崩至葬凡七日故后人有“以日易月”之说。

    送葬时帝王用辒辌车具黄屋左纛大驾卤薄礼仪甚重丧车所过街路有祭。重臣之丧国家或遣羽林孤儿挽送或派军士列阵以送。东汉时2《大戴礼记·本命》。

    3《大戴礼记·本命》。

    4《晋书·索靖传》。

    1《汉书·文帝纪》。

    2《汉书·文帝纪》。

    3《后汉书·顺帝纪》。

    常有皇帝或帝、后共同为重臣送葬之举。

    棺椁之制因等级而异。皇帝用的棺椁是“黄肠题凑”1。所谓黄肠题凑共包括黄肠题凑、枞木外藏椁、楩房和梓宫四部分。这是一套甚有讲究的葬具。西汉时皇帝、皇后和同制京师的诸侯国王、王后皆可用这套葬具某些重臣如霍光也曾受此殊礼。东汉时有的诸侯王犹可用黄肠题凑但不能用梓宫改用樟棺。秦汉时新兴的墓葬形式有砖室墓、石室墓即用砖、石或砖、石混合砌成地下墓室墓室里面安置棺槨。在室壁、门楣上往往刻上画像内容丰富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故这两种墓葬又被称为“画像砖墓”、“画像石墓”。到东汉时这两种墓葬形式达到极盛。在随葬品上秦汉时的礼器和仿礼器逐渐减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明器逐渐兴盛从杯、盘、勺、案等生活用具到仓、井、灶、楼房、猪圈、鸡鸭舍等建筑;从水田、池塘到鸡、鸭、猪、狗等禽兽无不具备简直是一个埋在地下的现实世界。

    帝王陵墓埋葬更为丰富。如秦始皇骊山墓“宫室百官奇器珍怪徏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2在陵墓东面埋藏着阵容整齐、兵强马壮的兵马俑。两汉诸帝随葬物品虽比秦始皇有所减损但也十分可观。武帝茂陵随葬物品多至“百九十物”3。晋建兴年间(公元313—316年)有人盗掘了霸陵和杜陵得珍宝极多以致当时的晋愍帝都大为惊叹:“汉陵中物何乃多邪!”1秦汉帝陵封土皆如山似陵。秦始皇骊山现残存的封土堆高76米底面周长485x515米。昔日的骊山比现今还要高大还种植着草木。西汉诸陵封土面积一般方12o(汉)步高12(汉)丈。东汉帝陵封土一般方3oo(汉)步高度不等有高15(汉)丈者也有高4.6(汉)丈者。

    在文帝以前行服盖如先秦。文帝遗诏短丧规定下棺后服大红(“红”同“功”)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合计三十六日。此后遂成定例。如翟方进为丞相后母死葬后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2。王莽时复行三年丧服之制。东汉建立后刘秀废告宁之典。安帝时邓太后临朝诏长吏不亲行服者不得选举。邓太后死安帝又改制仍不听行服。桓帝时又令刺史二千石行服未几又断之。实际上无论官府准与不准从西汉到东汉都有很多服丧三年者。东汉时有的人为博取乡曲之誉进入仕途竟行服多达二十余年。

    1《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2《史记·秦始皇本纪》。

    3《汉书·贡禹传》。

    1《晋书·索靖传》。

    2《汉书·翟方进传》。

章节目录

中国通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中国通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29-中国通史纪录片100集在线观看,中国通史,笔趣阁并收藏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