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出任两府大臣。次年五月刘熙古因足疾以户部尚书致仕。开宝九年(976)死终年74岁。刘熙古不仅是宋太祖原霸府幕僚中唯一的文武全才型人物也是唯一的学者史学、音韵学、阴阳学皆通著有《历代纪要》5o卷、《切韵拾玉》5卷等数种后者还曾刻印流传。

    第二十八章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第一节杨业(附杨重勋)

    北汉“杨无敌”

    杨业(一作邺)(?—986)本名重贵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勋)。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比于诸子”任保卫指挥使升至领建雄军(晋州时属后周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屡建战功号为“无敌”1。

    宋开宝元年(968)宋太祖攻北汉时刘继业以侍卫都虞候领军扼守团柏谷(今太谷西南)以抗宋军。侦知宋大军已至虑众寡不敌退保太原被罢兵权。宋军围攻太原刘继业又领兵守城数出兵攻宋军。宋军多次攻城未果加上暑雨宋军将士多病只得退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攻北汉围太原城刘继业捍太原城东南面“杀伤宋师无算”1。五月北汉帝刘继元降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命令投降刘继业才归宋。

    宋朝杨家将刘继业归宋后复姓杨氏单名业(一作邺)随即授环卫官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不久领郑州防御使。

    辽乾亨元年(979)九月辽军分路南犯虽为宋军击退但边境形势仍很紧张。宋太宗认为:“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遂任命杨业为代州(今山西代县)知州兼三交(今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2时大将潘美任三交都部署屯兵防辽。次年三月潘美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适遇辽军南犯雁门(今代县西北)杨业率骑兵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向南与潘美所部合击大败辽军杀辽将萧咄李俘辽将李重海。杨业以功升“领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知代州事自雁门之捷契丹畏之每望见业旗即引去”。一个归宋不到一年的降将立功边关扬威朝野受到宋太宗的重用但却引起宋朝旧将们的妒忌。从此“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3。虽然仍得到宋太宗的信任却埋下了日后因失援而血染疆场悲剧的祸根。

    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986)正月宋军大举攻辽以东路军曹彬、崔彦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彦圭部出雄州田重进部出飞狐(今涞源)。二月西路军以潘美为云、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属山西)等州都部署杨业任副都部署王侁、刘文裕为监军率部出雁门。宋太宗原计划曹彬所率主力大张声势扬言直取幽州(辽南京)持重缓进将辽军吸引在幽州以利于西路军顺利攻占沿途州县然后会师攻取幽州。三月西路军出雁门1《东都事略》卷24《杨业传》。

    1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o6《刘继业传》。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o太平兴国四年十一月癸巳。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太平兴国五年十二月丁丑。

    击败辽军辽寰州(今山西朔州东)刺史赵彦辛(辛《辽史》作章)降宋;进围朔州辽节度副使赵希赞以城降宋。辽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抵抗潘美、杨业所统宋西路军尚未到前线潘美、杨业军又攻辽应州(今应县)辽节度使艾正以城降宋。四月初潘美、杨业军又攻占云州辽大同军(云州)节度副使赵毅等降宋。在西路宋军攻城俘将连连得胜的形势下作为主力的东路宋军为争功不等与西路军会师违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粮尽退兵。五月宋东路军又进至岐沟关(今涿州西南)北受到辽军主力的追击岐沟关之战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遂令西路军退回代州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户南迁。辽军大败宋东路军后耶律斜轸部得以全军十余万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军千余人战死。面对强敌杨业对潘美、王侁等建议:“贼势盛不可与战姑密谕云、朔等将先出寰我师次应州贼必悉众来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强弩千人于谷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万全矣。”先遭到监军王侁的反对并说:“君侯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1王侁又得到主帅潘美的支持杨业处于如不出战即是通敌的情况下。七月被迫出军只得要求潘美等在陈家谷口(今宁武北)接应。辽军主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出兵令部将萧挞凛设伏兵于路杨业率部北攻朔州清晨杨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斜轸进攻”1杨业战败。而潘美、王侁等则“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陈家)谷口”杨业自午至暮从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转战退至陈家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残部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杨业往日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深受士卒的拥戴如今面临生死关头他们都不肯离去杨业遂“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杨)业犹手刃数十百人”2杨业为流矢所中坠马马亦被射中受重伤杨业遂为辽军所俘其子杨延玉亦战死。杨业在被押赴辽朝途中绝食三天而死。杨业自北汉时起与辽朝“角胜三十余年”“人号杨无敌”3深为辽朝人民敬畏。辽朝人民在杨业死地建庙祭祀。在杨业死后近一百年时元祐四年(1o89)苏辙奉使辽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怀柔东北)作《过杨无敌庙》诗:“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4说明杨业是宋、辽两朝人民敬仰的英雄。杨业实际是因主帅潘美、监军王侁、刘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败之地潘美等又违约不援所害。杨业之死“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5宋太宗深为痛惜但宋太宗的亲信、主帅潘美只受到带有象征性的惩罚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只是检校官的荣誉衔由检校太师降为检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复。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今山东蓬莱)但“岁余上(太宗)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1。主要责任都推给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今陕西安康)后死于召还途中。

    1曾巩(题):《隆平集》卷17《杨邺(业)传》。

    1《辽史》卷83《耶律斜轸传》。

    2《宋史》卷272《杨业传》。

    3《辽史》卷83《耶律斜轸传》。

    4苏辙:《栾城集》卷18。

    5《隆平集》卷17《杨邺(业)传》。

    1《宋史》卷463《刘文裕传》。

    宋太宗不仅对杨业进行褒赠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还录用杨业六子杨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仪副使杨延浦、杨延训由殿直升供奉官杨延瓌、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杨延昭及子杨文广后来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杨重勋(重训)

    杨重勋(?—975)杨重贵(业)弟本名杨重训后周末避恭帝名宗训改。父杨信死后由于兄杨重贵事北汉杨重信继任麟州刺史后也归附北汉。后周广顺二年(952)末一度归附后周后又再次归附北汉。显德四年十月再次归降后周升为防御史。

    宋朝建立杨重勋归附多次击退北汉的进攻。乾德五年(967)设建宁军于麟州杨重勋升任建宁军节度留后开宝五年(964)九月宋太祖采取另派武臣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麟州等地的长官而将世袭的土豪移置内地杨重勋由建宁军节度留后移为保静军(宿州今属安徽)节度留后2后升节度使开宝八年(975)七月死。

    第二节杨延昭杨文广杨延昭(延朗)

    杨延昭(958—1o14)本名延朗号杨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o12)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圣祖赵玄朗讳名改。

    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归宋后杨延昭以父荫补为供奉官从杨业征战疆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大举攻辽杨业任西路军副统帅进攻应州、朔州杨延昭任先锋在围攻朔州的战斗中“流矢贯臂”而“斗益急”1。同年杨业殉节杨延昭升为崇仪副使任景州知州;后因江、淮地区凶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检使。又升崇仪使、知定远军(由景州改)改保州缘边都巡检使。

    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999)九月辽圣宗、萧(绰)太后率军攻宋。十月攻遂城(今徐水西)保州缘边都巡检使杨延昭适在遂城遂城“城小无备”萧太后亲临遂州城下围攻数日“众心危惧”杨延昭调“集城下丁壮护守偶大寒命汲水注城外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近”2杨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辽军只得撤围退兵。次年二月杨延昭以功升莫州刺史。咸平四年四月杨延昭升本州团练使。七月宋以王显为都部署、负责河北西半部防务杨延昭任前阵钤辖。十月萧太后、辽圣宗再次亲率军侵宋杨延昭与杨嗣等会师威虏军(遂城)都部署未出兵杨延昭与杨嗣等伏精兵于羊山之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诱使辽军进入伏击地伏兵突起1“比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开宝五年九月戊寅。

    1《宋史》卷272《杨延昭传》。

    2王称:《东都事略》卷34《杨延昭传》。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o咸平四年十一月丙子。李焘考证:“《杨延朗(昭)传》以羊山之捷为三年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能用”2辽军先胜后败杨延昭、杨嗣等部队损失也不少辽军虽进至满城(遂城西南今保定西北)不得不“以泥淖班师”3。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四月辽军攻宋“望都之战”宋军大败。六月杨延昭改任保州、威虏军、静戎军(今徐水)缘边都巡检使驻保州负责河北路西北部防务。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oo4)春杨延昭改任宁边军(今蠡县)

    部署并增加兵力至万人。同年闰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军大举攻宋。十一月在宰相寇準坚请下宋真宗亲征北上澶州辽军也进至澶州城北杨延昭审视战略形势向宋真宗建议:“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一心求和的宋真宗不予答复杨延昭“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4。同年十二月宋辽于澶州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景德二年正月宋真宗部署宋辽和议以后的河北防务杨延昭改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止令在保州遣同巡检往来巡警”5如遇军情再率部下赴援。次年升领防御使后又改任高阳关(今高阳东)副都部署连任九年。大中祥符七年(1o14)死终年57岁。杨延昭与士卒同甘苦智勇善战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深受士卒的拥戴镇守河北边关2o余年威震辽境被称为杨六郎。子三人文广最著名。

    杨文广杨文广(?—1o74)字仲容当是杨延昭次子以父荫入官。庆历三年(1o43)陕南张海起义杨文广从征有功升殿直。四年六月范仲淹宣抚陕西杨文广隶属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o52)九月狄青讨伐侬智高选陕西兵赴广南德顺军(今宁夏隆德)知军杨文广从征历任广西钤辖宜州(今广西宜山)、邕州(今南宁)知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英宗时英宗以杨文广为“名将后且有功”升领团练使任侍卫亲军龙卫(骑军)、神卫(步军)四厢都指挥使。后升领防御使任秦凤路副都总管1。熙宁元年(1o68)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于秦州西北边城建城堡以保护附宋蕃民。七月韩琦派秦凤路副都总管杨文广前往筑筚篥城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扬言要建喷珠城率部急奔筚篥随即部署防务直至次日清晨西夏军才到达见宋军防守严密只得退兵并留书称回去奏请以数万骑兵来驱逐宋筑城部队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追杀西夏军杀获甚众;九月甘谷等三城堡修成受到宋神宗诏书褒谕筚篥城赐名通渭堡(今陇西东北)。杨文广历任泾州(今泾川北)知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知军。冬则其误审矣。”参见卷48咸平四年四月己巳注。

    2《宋史》卷268《王显传》。

    3《辽史》卷14《圣宗纪》五。

    4《宋史》卷272《杨延昭传》。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景德二年正月乙卯。

    1《宋史》卷272《杨文广传》。又本传原标点有误杨文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按:防御使后“。”应改为“、”副都总管后、韩琦前应加“。”。熙宁三年十二月改任鄜州(今陕西富县)权知州;以后又自西北边防移向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熙宁七年三月辽朝遣使到宋朝争河东地界杨文广献阵图及取幽州(今北京)策略朝廷还未及回复十一月杨文广病死。

    第二十九章寇準第一节理政爱民刚直不阿寇準(961—1o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父寇相五代后晋开运(944—946)年间为魏王记室参军。寇準晚年封莱国公故人尊称为寇莱公。少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在太夫人的严厉管教下“由是折节从学”1精通《春秋》三传。19岁举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后徙大名府成安县。初入仕途寇準就显示出才干在理政时不苛取百姓以恩信为办事的准则深得民心。征纳赋役时官府不需出符移只在县衙门前公布乡里姓名百姓便主动按期交纳。不久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又召试学士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寇準是宋朝极言直谏的名臣。他奉诏言北方边事的利与害直披肝胆无所顾忌深得宋太宗的赏识被任为枢密院直学士。

    史书记载寇準曾因奏事切直太宗不愿听下去很生气起身要离开。寇準竟然扯着太宗的龙袍请皇帝再坐下来听其陈述。事情有了结果皇帝才得以退朝。太宗也是求治的君王他很欣赏寇準的耿直、认真和胆识感慨地说:“这才是真宰相。”对左右朝臣说:“朕得寇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1淳化二年(991)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问朝政得失寇準借机说天旱是因为刑法不公。寇準的话激怒了太宗他要寇準说出刑法不公的事实。寇準要求召集中书门下与枢密两府执政人员当着他们的面说出事实来。待二府执政到齐后寇準说祖吉与参政王沔的亲弟弟王淮都贪污受贿而且王淮贪污受贿的数额远在祖吉之上。但祖吉人被诛家产被籍没;而王淮只仗于私堂且不久又仍复其官用法这样不公上苍能不怒吗?太宗质问在场的王沔王沔无法抵赖只能向皇帝谢罪。据《宋史·王沔传》记载王沔弟弟王淮任殿中丞掌香药榷易坐赃当弃市由于王沔的关系诏杖一百降定远主簿。寇準的敢说敢为显示他疾恶如仇的勇气。通过这件事太宗意识到对直臣寇準应当加以重用即拜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準耿直一些臣僚为之折服但也开罪一些同僚“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2。淳化四年(993)寇準被贬知青州这是遭受不白之冤。枢密院副使张逊是一个“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的小人。他与寇準观点不一致每每奏事都遭寇準的反对为此张逊耿耿于怀。一日张逊晚归私宅第寇準与温仲舒也同出禁中并辔而行道遇狂人狂人迎马拜呼万岁。张逊嗾使与自己亲近的羽林将军王宾向太宗报告。寇準引温仲舒作证表明此事纯系偶然;张逊则以王宾亲见事实一定要陷寇準是犯了大逆之罪。为此两人在太宗面前往复争论互斥其短。太宗一气之下寇準被贬知青州张逊也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1但是太宗知道寇準对自己忠心耿1司马光:《涑水记闻》卷7。

    1《宋史》卷281《寇準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记载的时间与细节略有不同。2《宋史》卷281《毕士安传》。

    1参见《宋史》卷281《寇準传》;卷268《张逊传》。但《张逊传》系此事于雍熙年间误。《续资治通耿不可能有犯上的行径。因此次年就召回寇準拜为参知政事。

    第二节安邦定国河北退兵宋太宗晚年时有两件大事困扰着他并直接影响着宋朝的安危。一是西夏与辽的扰边不断威胁北宋;二是太宗迟迟拿不定主意确定自己的继位人。寇準被召回不完全是太宗个人感情所致重要的因素是想起用寇準以协助稳住宋朝江山。

    至道元年(995)冯拯、黄裳和王世则等上疏请立许王元僖为太子。

    太宗晚年多疑忌容不得臣下谈立储这样的大事。太宗一怒之下冯拯被贬知端州。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人再敢提继位人之事。太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立储内心也焦急。所以寇準回朝太宗还责怪他为什么回来这样慢。太宗问寇準皇子中哪一个“可以付神器?”寇準说:“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宫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人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太宗低头仔细地考虑后屏退左右问立襄王元侃是否可以?寇準说知子莫如父这事当要果断地定下来。

    在西北边事上寇準主张要用安抚的办法解决。太宗同意寇準的意见派他出使渭北。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死原襄王赵恒继位是为宋真宗。真宗信任寇準不断提高寇準的地位。先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后又徙凤翔府;再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咸平六年(1oo3)真宗对宋初的制度作调整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寇準迁兵部为三司使。景德元年(1oo4)名臣毕士安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毕士安荐寇準赞其“秉资忠义能断大事臣不如也。”真宗担心寇準刚直难独任毕士安还是力荐说其“忘身徇国秉道疾邪”不为流俗所喜在契丹人不断南下时正应当重用这样的大臣。真宗诏寇準为集贤殿大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列毕士安之后。

    景德元年(1oo4)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领大军南下攻宋。急书一日五至寇準却平静如常。真宗得知后震惊不已质问寇準。寇準说:陛下要退辽兵不过五天时间即可。并主张真宗亲征。真宗犹豫面带难色要回内宫。寇準劝陛下不要动摇力促真宗成行。真宗这才决定讨论亲征事。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曾密请真宗去金陵;佥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请真宗“幸蜀”。真宗就此事问寇準寇準晓得此中内情佯作不知当着王钦若、陈尧叟的面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杀也。”指出只要皇帝亲征人心振奋文武大臣协作团结一致辽军自可退去。辽军来攻我们可出奇计骚扰打乱其进攻计划;也可以坚守不出使辽军疲惫不堪再乘机打击。这样就可稳操胜券。如果退至江南或是四川则人心动摇辽军乘势深入大宋江山还能保得住吗?王钦若、陈尧叟对寇準更加忌恨。

    辽军攻岢岚军、莫州、瀛州等。十月瀛州城下萧太后亲自擂鼓宋辽大战矢集如雨辽军死伤3万余也无法破城乃退师。

    鉴长编》系此事于淳化四年六月壬申;《续资治通鉴》系事件生在淳化四年六月壬申寇準被贬在冬十月壬申。

    十一月真宗启行亲征军至韦城朝臣中一些人再一次劝真宗南幸金陵真宗又犹豫。寇準说辽军迫近四方危急只可进一尺不可退一寸。寇準并请太尉高琼进言真宗。真宗这才决心至澶州。

    到了澶州城南真宗驻跸又不愿再进。寇準、高琼固请真宗过河。寇準说此时不过河则人心危。各地的赴援之师日至不能再犹豫了。到了渡河口浮桥处真宗又停下来。高琼以锤击驾真宗御车的辇夫的背迫真宗渡河。当真宗登上澶州的北城门楼城楼上飘起黄龙旗城下宋军大受鼓舞齐呼万岁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十二月东京留守雍王元份暴疾真宗回驾把抗辽军事大权全部交给寇準。

    宋辽两军相持十余日辽统军萧挞凛督战宋军的床子弩机矢萧挞凛中箭身死。辽军秘密派人来求和真宗本来就无意攻打辽军。景德元年十二月(1oo5年1月)宋辽议和宋许给辽岁币银1o万两绢2o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这就是“澶渊之盟”。

    第三节宦途险恶远窜南荒澶州一战寇準的声望更高景德二年(1oo5)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这更引起王钦若等朝中大臣的忌恨。三年三月王钦若对真宗说寇準逼着皇帝亲征澶州一战订下城下之盟这不是胜利是君王的耻辱寇準哪里能说是对社稷有功呢?真宗当时虽没有计较但此后对寇準的疑忌加重。不久寇準罢相出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后宋辽关系又紧张真宗乃诏寇準还以兵部尚书权东京留守。

    天禧元年(1o17)寇準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又镇永兴军。时真宗大力崇道教“百姓不服”朱能诈言天书降真宗访诸大臣有人提出只有平素不相信这种活动的寇準出面才能使百姓折服。寇準不愿参与但他的女婿在一些人的授意下致书寇準。寇準门人也反对但在时势的逼迫下寇準陷入圈套遂上天书。此事颇为时议所非。1上天书后寇準被拜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禧三年(1o19)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寇準性情刚烈行事无顾忌。早在太宗朝时他序迁官员“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2。得以进秩的官员多为贤能之士但也有平庸之辈未得序迁者更是不满因而引一场争端。太宗问及此事寇準为自己辩解太宗已是老大不高兴但寇準不服“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太宗更是不高兴很有感慨地说:“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由此寇準被罢出知邓州。

    真宗朝寇準在相位用人不拘一格。习惯于按例升迁的同列对此颇为不满。寇準不顾这些说宰相的职责就是进贤退不肖如果墨守成规那是一个小吏都能做的事。他厌恶丁谓、钱惟演、林特及曹利用这些佞人。丁谓为寇準起用官至参知政事丁谓奉事寇準小心谨慎。史载:“尝会食中书羹污(寇)準须(丁)谓起徐拂之。準笑曰:参政国之大1《宋史·寇準传》系“上天书”事于天禧元年误。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宋史》卷466《周怀政传》等应在天禧三年。毕沅《续资治通鉴》卷34有考论。

    2《宋史》卷281《寇準传》。

    臣乃为官长拂须邪?(丁)谓甚愧之由是倾构之日深。”丁谓为寇準擦去口边的汤羹却为寇準借机奚落一顿由此结下深怨。丁谓权盛时钱惟演附之通婚姻;钱惟演又是真宗身边刘皇后的姻亲。林特为三司使时催缴河北岁绢甚急寇準素来讨厌林特他帮助转运使李士衡与林特对立因此积下了深怨。这些人相互结交成为陷害寇準的政敌。

    真宗得风疾刘皇后预朝政于后宫。寇準乘机向真宗进言要选择方正大臣来辅佐太子对丁谓、钱惟演这些佞人不可委以辅佐大事。真宗同意寇準密令杨亿草表请太子赵祯监国以杨忆代丁谓。寇準“性豪侈喜剧饮”。酒后失言泄露机密。寇準被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

    内侍周怀政在朝内权势尤盛以妖言惑众。在朝廷崇尚道教的氛围中他无所顾忌掠取国库钱财托神造符言国家休咎评品朝廷大臣附会者益众。朝中一些大臣不断告周怀政真宗却不忍加以斥逐只是逐渐疏远;寇準在朝时因其顺从自己也没有追究。寇準被罢周怀政更是惶恐不安以其弟周怀素召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谋杀丁谓复相寇準奉真宗为太上皇罢皇后预政传位太子。事泄周怀政被诛寇準虽未预事但也被牵连。降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再贬道州司马。真宗不知寇準被贬出朝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寇準很奇怪问左右生了什么事情左右不敢告知实情。真宗在离世前还说只有寇準与李迪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的重臣。

    乾兴元年(1o22)二月再贬雷州司马。仁宗天圣元年(1o23)寇準在贬所雷州(今广东海康境)病卒后归葬洛阳。仁宗朝追谥忠愍。著作有《寇莱公集》。

    第三十章范仲淹第一节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989—1o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范墉始仕吴越国。太平兴国三年(918)吴越降宋范墉随钱镠归宋曾任武宁军(今徐州)等地的节度掌书记。

    范仲淹幼年的生活十分贫困2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的朱文翰从此他改姓朱名说。长大后知道自己的身世他愤自强赴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他昼夜苦学有的史书称他“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1。

    大中祥符八年(1o15)范仲淹考中进士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改任毫州(今属安徽)集庆军节度推官上表恢复姓范。

    上书直谏范仲淹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吏治**财政危机农民与士兵不断揭竿而起。边境上契丹与党项结成犄角之势不断南扰东犯。

    年轻的范仲淹深切了解当时官僚政治的**和下层百姓的疾苦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天圣三年(1o25)范仲淹于泰州监西溪盐仓上书指出武备废弛、官吏冗滥等时弊。天圣五年(1o27)他又写了洋洋万言的《上执政书》认为武备不坚内外奢侈国用不足缺乏贤能官员天下危机四伏形势十分严重必须进行变革。范仲淹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给宰相王曾等人留下深刻印象。

    一年后范仲淹被调入京城任秘阁校理。他刚直不阿几次因忤逆权贵而被贬为地方官。仁宗登极后的前几年章献太后(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七年范仲淹上疏太后还政于仁宗被出为河中府通判移陈州。明道二年(1o33)刘太后死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擢右司谏。时仁宗与皇后不和决意废后并得到宰相吕夷简的极力支持范仲淹和一些台谏官员至政事堂质问宰相并准备与他廷争被出为睦州(今浙江建德)知州。六月改任苏州知州。景祐二年(1o35)十月因在苏州兴修水利有功范仲淹被召回朝为天章阁待制判国子监随后改任权知开封府。次年因不满吕夷简擅权营私他将京官晋升情况绘成《百官图》进呈又写了《帝王好尚论》、《选任贤能论》、《近名论》、《推委臣下论》等四论1。吕夷简大怒在皇帝面前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同年五月出为饶州(今江西波阳)知州2。年轻官员余靖、尹洙、欧阳修愤而为范仲淹鸣不平也被出为地方官。时人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为“四贤”。1《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1《范文正公集》卷3。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8景祐三年五月丙戌。

    兴修水利范仲淹先后任亳州、泰州、河中府、睦州、苏州、饶州、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处地方官同情百姓的困苦施政以养民为先将展生产放在位。

    在泰州任盐官之时他目睹这一带海潮泛滥吞没大片良田庐舍对百姓生命和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遂上书朝廷极力主张修筑海堤。在江淮制置运副使张纶支持下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县(今属江苏)县令主持修筑捍海堰。在范仲淹、张纶等人的努力下在天圣六年(1o28)修成一条总长15o里的捍海堰。从此泻卤之地化为良田。两千多外逃户6续还乡农业、煮盐业等稳步展。滨海人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捍海堰命名为“范公堤”。景祐元年(1o34)九月苏州大水农田积水难以排泄。知州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疏五河导太湖之水入海。他亲自主持了疏浚工程使苏州绝大多数地区排除了积水恢复了正常的生产。

    抗击西夏景祐五年(1o38)十月党项族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此后宋夏血战数年宋军每战必败处于挨打的局面。范仲淹改任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不久改命为陕西都转运使。康定元年(1o4o)五月夏竦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范仲淹和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延州(今陕西延安)北面三十六处堡寨全被西夏荡平形势相当危急。

    八月范仲淹自请兼知延州。他先淘汰老弱将1.8万名士兵分为6将每将3ooo人指定专人负责训练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又修复城寨招还流民垦荒募商贾贸易将延州建成了战备充实的军事要塞。同时他上书朝廷提出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方针认为宋军“武备废而不修;庙堂无谋臣边鄙无勇将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器械朽腐城郭隳颓”1。西夏军队人数虽少但战斗力较强尤其是骑兵。范仲淹反对轻率冒进主张坚壁清野进行持久的防御战但未被朝廷采纳。康定二年(1o41)二月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之战次年闰九月的定川寨(今固原西北)之战宋军都战败各有数千将士战死。

    庆历二年(1o42)十一月宋复置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缘边招讨使总四路之事由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的范仲淹与秦凤路韩琦、鄜延路庞籍分任以协力加强西北边防。

    范仲淹等人确定了以防守为主攻守结合的正确战略。一方面筑寨加固边城作为屏障另一方面选将练兵招募善于骑射的当地百姓以补充军队又招还流民兴垦营田作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宋夏交界处散居着不少骁勇强悍的羌族部落是宋夏双方都在积极争取的一股力量。范仲淹亲自巡视诸羌与之约法三章以共同对付西夏。蕃部纷纷归附宋朝西夏逐步陷于孤立。

    范仲淹居边三年与士卒同甘共苦宋朝的防御力量大为加强。庆历四年(1o44)五月宋夏达成和议元昊削去帝号对宋称臣自号夏国主。由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o4治平二年正月癸酉。

    此恢复贸易宋每年赐夏银7.2万两、绢帛15.3万匹、茶3万斤。

    第二节庆历新政庆历年间内忧与外患交相侵迫。庆历三年(1o43)士兵王伦在沂州(今山东临沂)动起义陕西商州张海、郭邈山领导饥民起义。有识之士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要求变革以挽救统治危机。仁宗开放言路擢用欧阳修、余靖为谏官;同年四月名扬边陲的范仲淹、韩琦任枢密副使;七月又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改革。

    条陈十事宋仁宗敦促范仲淹等人拿出变革方案。庆历三年(1o43)九月范仲淹上《十事疏》作为系统改革的基本方案。十事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1。仁宗悉用其说。范仲淹提出的十事绝大多数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时称“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政治上限制恩荫惩办贪官严格按政绩考核官员。改革科举考试选拔治理国家的人才。教育的内容除了经义外应传授一定的基本技能如算术、医药、军事等。立法要慎重法令必须严格执行取信于民。经济上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展生产以挽救财政危机。军事上在东京开封府地区招募民兵5万人且耕且战既可省养兵费用又可加强京师守卫力量。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从士兵中选拔人才。

    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核心是整顿吏治。范仲淹希望通过官僚政治体制的改革挽救宋朝的危机。

    整顿吏治庆历三年(1o43)十月诏中书、枢密院两府选诸路转运使张昷之、王素、沈邈分别被任命为河北、淮南、京东都转运按察使分行各路考究官吏。又诏两府同选提点刑狱官两府新定磨勘式即考课新法。十一月诏大臣不得为子弟、亲戚陈乞馆职又诏限公田。庆历四年诏天下州县立学更定科举法。诏降河南府(今洛阳)所属颍阳(今伊川东)等5县为镇以减少官员以及民户负担的差役。

    择官长是这次改革的重点考核官吏裁削倖滥。在罢黜了一批贪浊不才的地方官后整个官僚集团受到很大震动“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予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1。“新政”限制了权豪的特权侵犯了官僚阶层的利益招致了猛烈的攻击。夏竦等人欲置范仲淹于死地。他令女奴临摹石介的笔迹仿造了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信和一份石介代富弼拟定的废皇帝的诏书。夏竦的阴谋虽未得逞但范仲淹等人感到政治形势险恶。恰好此时西北形势紧张范仲淹遂1《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o庆历四年六月壬子。

    以宣抚陕西、河东离开朝廷。庆历五年(1o45)被罢参知政事职务出为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富弼、韩琦也被罢枢密副使出任地方官改革失败。

    第三节一世之师范仲淹一生在政治舞台上近四十年先后在许多地方任地方官业绩斐然。所到之处他兴办学校培育人才对宋代学术文化事业的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兴学育才通过教育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是范仲淹治国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范仲淹一生热心于教育足迹所至广为兴学。他曾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多次聘请和荐举著名学者孙复、胡瑗等到中央和地方任教。庆历年间他将之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广到全国兴学运动掀起了**。

    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范仲淹十分爱惜人才尽最大力量现、培养和保护人才。著名的政治家富弼、军事家狄青、教育家孙复、哲学家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

    孙复早先是一介穷儒周游求食。范仲淹现他的才华后一方面给他补一个学职以解决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亲自指导其学习。孙复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理学家张载年轻时爱谈兵事希望在疆场上有所作为身为陕西边帅的范仲淹与之面谈认为他真正的才能不在武功而在儒学。张载从此愤读书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御夏战争中小将狄青作战十分英勇范仲淹大为赞叹亲赠《春秋》、《汉书》狄青后来成为一代名将。范仲淹先后向朝廷推荐许多出类拔萃的人才都各有建树。

    文以载道范仲淹不仅是一位很有思想的政治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或写湖光山色优美而有情致;或叙事抒情寄寓远大抱负。范仲淹是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十分推崇古越范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但并无退隐之意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在词的创作上他将边塞风景引入词的领域描写北疆的风光和将士的豪情开阔了词的意境。

    范仲淹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其中多有寄寓深远、脍炙人口的佳作传世。庆历六年(1o46)他降知邓州时应友人滕宗谅之请撰写了一篇气势非凡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宽阔胸怀。其中有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之语。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范仲淹创之。

    皇祐四年(1o52)五月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颍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1谥文正。范仲淹不仅一生清廉刚正而且他和家人始终过着极俭朴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寒士僚属却十分慷慨多次解囊相助。晚年他拿出多年的积蓄在苏州买了千亩良田名为“义庄”用来救济同族中的穷人。范仲淹治家甚严长子纯祐随同父亲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次子纯仁后任宰相;纯礼、纯粹为官也都以清正廉洁著称。

    1《宋史》卷314《范仲淹传》。

    第三十一章韩琦富弼文彦博第一节韩琦1谠议谏诤西陲御夏韩琦(1oo8—1o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

    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2。天圣五年(1o27)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o34)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o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1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名闻京华。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作风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2。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宝元二年(1o39)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o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3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o4o)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1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1本节材料主要据《宋史》卷312《韩琦传》下引不另作注。

    2韩琦:《安阳集》卷1《韩琦家传》。

    1《韩魏公集》卷14。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

    3王称:《东都事略》卷69。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6。

    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鄜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o41)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o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1.8万人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ooo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1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十分猖狂使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2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1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o43)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庆1罗大经:《鹤林玉露》卷8。

    2周煇:《清波杂志》卷2。

    1《五朝名臣言行录》卷7。

    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2襄助新政保国利民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3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政治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

    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1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韩琦在地方官任上治军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设条教葺帑廪治武库劝农兴学人人乐其恺悌”1。庆历七年(1o47)五月韩琦为京西路安抚使自扬州徙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2《宋史》卷432《石介传》。

    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16。

    1《东都事略》卷69。

    河)动兵变后被文彦博、明镐镇压。十二月韩琦徙知成德军(今河北正定)。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久为武将镇守士兵骄横军纪松弛韩琦到任后先大力整顿军队采取恩威并行办法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的则予以重赏后来他又研究唐朝名将李靖兵法仿作方圆锐三阵法命令将士日月操练结果定州军“精劲冠河朔”。

    皇祐五年(1o53)正月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当时在河东路担任走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为人贪恣仗势不法。韩琦上奏请朝廷将其召回如不调走必依法严惩。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辖地区与契丹接壤邻边的天池庙(今山西宁武西南)、阳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阳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韩琦派人与契丹头领据理交涉收回了这些地方并立石为界。宋初大将潘美镇守河东时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边百姓迁徙内地致使边塞大片耕地荒废不耕。庆历四年欧阳修奉使河东时就曾建议解除代州(今山西代县)、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宁化堡)、岢岚军(今山西岢岚)、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沿边之地禁耕令以增产粮食供应边防军需却为军帅明镐所阻。十余年后韩琦于至和二年(1o55)春再次建议才得以实行开垦田地96oo顷。

    至和二年二月韩琦以疾自请改知相州。在家乡建造昼锦堂于州署后园。嘉祐元年(1o56)七月韩琦被召还为三司使。八月拜枢密使。三年六月韩琦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六年闰八月迁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定策安邦力诋变法韩琦就职朝廷枢要位置先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仁宗的建嗣问题。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而从至和三年(1o56)开始仁宗就时常犯病一时人心恐慌议论纷纷。大臣们接连上疏极力劝说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当中尤以包拯、范镇言辞恳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五六年过去到了嘉祐六年(1o61)韩琦再提建储之事认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祸乱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与参知政事欧阳修等人再三苦劝仁宗终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宗实(赐名赵曙)为皇太子。七年九月韩琦封仪国公。

    嘉祐八年(1o63)三月宋仁宗病死。赵曙即帝位是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皇太后曹氏垂帘听政。皇太后思想守旧一些宦官不断向太后说英宗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费了不少精力。韩琦、欧阳修进见太后太后呜咽流泪诉说自己的委屈并说:“老身殆无所容须相公作主!”韩琦说:“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欧阳修也一道委婉劝说。见到英宗英宗则又对韩琦说:“太后待我无恩。”韩琦劝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耶?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为可称。但恐陛下事之未至尔父母岂有不慈者哉。”从此以后两宫关系渐渐缓和。治平元年(1o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韩琦的劝说催促下皇太后撤帘降手书还政。闰五月韩琦进右仆射封魏国公。

    韩琦身为宰相却始终以边事为念他曾多次就边防问题向英宗陈说方略建议在河北、河东、陕西等路“籍民为兵”1以为“义勇”三丁选一于手背刺字农闲练兵战时防御既可增强军事力量也能减少冗兵军费。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问题表面化。韩琦进言说:“陛下久不视朝愿早建储以安社稷。”英宗点头同意于是确立颍王赵顼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韩琦拜司空兼侍中。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说他自嘉祐以来专执国柄君弱臣强且“不赴文德殿押班”专权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在诬告罢了他的官职但韩琦仍坚决辞职。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韩琦辞退所授两镇后改为淮南节度使。正在这时宋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边界气氛骤然紧张朝廷忧虑。韩琦在尚未赴任的情况下又奉旨改判永兴军(今西安)经略陕西。朝中一些大臣认为绥州孤绝难守主张放弃。韩琦坚决反对。一个月后西夏国主谅诈去世战事暂告平息。

    熙宁元年(1o68)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许便宜从事。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坚决抵制。

    熙宁二年(1o69)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九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认为青苗法不论贫富一律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种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济困乏”1。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动摇了变法决心。他对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后来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意见。韩琦最终从庆历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改革者变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代表这是十分可悲的。同样在对外关系上韩琦一改从前的强硬立场而日趋软弱妥协。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韩琦上疏神宗认为宋在边防策略上主动进攻积极防御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而罢去”以换取边境安宁求得暂时苟安。

    熙宁六年二月韩琦还判相州第三次为官家乡终于实现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的愿望。熙宁八年(1o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

    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年与富弼齐名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1。

    韩琦著作有《二府忠论》5卷、《谏垣存稿》3卷、《陕西奏议》5o卷、《河北奏议》3o卷、《杂奏议》3o卷、《安阳集》5o卷等。一生写了大量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o3。

    1《东都事略》卷69。

    1《居士集》卷4o《昼锦堂记》。

    诗文大多收入《安阳集》行世。

    第二节富弼2司职谏院再盟契丹富弼(1oo4—1o83)字彦国洛阳(今属河南)人。年轻时勤奋好学雍容大度。范仲淹十分赏识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王曾、晏殊晏殊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1o3o)富弼以茂材异等科及第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县)判官。

    明道二年(1o33)十二月范仲淹因直谏仁宗废皇后之事被贬出朝富弼这时正服毕父丧回到汴京便上书皇帝以为“废嫡后逐谏臣”一举两失不是太平盛世应当做的事。又说范仲淹“忠直不挠”“闻过遂谏”3是履责尽职决不应当黜弃。后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迁直集贤院。宝元二年(1o39)四月元昊派人使宋要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仁宗与朝中大臣久议未决直到六月才决定削去宋封元昊官爵备兵征讨西夏。十二月富弼上《论西夏八事奏》说西夏来使部从仪物隆盛言辞傲慢必是元昊心腹大臣请求朝廷立斩西夏使者以示朝廷抗御决心。诏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富弼担任谏官忠于职守大胆抨击时政屡次极言进谏。当时朝廷禁止大臣越职言事富弼借生日食一事恳请朝廷广开言路认为“应天变莫若通下情”于是解除了这项禁令。康定元年(1o4o)宋夏三川口之战由于内侍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致使宋军大败大将刘平被俘不食而死。黄德和为逃避罪责诬告刘平投降富弼力辩刘平冤屈请朝廷立案审查。仁宗命文彦博主持审理终于给刘平昭雪。后来仁宗任命夏守赟为陕西都总管又任命内都知王守忠为钤辖以行牵制富弼立即疏谏以三川口之战监军掣肘将权不专以致遭败教训力请罢免王守忠。为了加强对西夏防务富弼还建议扩大宰相事权兼领枢密职并厚赏西夏来降者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

    庆历二年(1o42)富弼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当时契丹有人用“伪牒”(假僧尼度牒)假扮僧侣刺探情报后被觉此案牵扯到政事堂官员开封府缉拿其他要犯但政事堂官员因有人庇护仍逍遥法外。富弼上告宰相吕夷简要他即刻交出官员予以法办并说此案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吕夷简从此对富弼怀恨在心。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互派使节礼尚往来保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局面。但由于宋夏好水川之战宋军再一次大败西边战事吃紧北部边防空虚。于是契丹决定趁火打劫以武力相要挟于庆历二年正月派南院宣徽使萧英、刘六符作为使者前往宋朝“索地”。他们递上国书一面责备宋朝不该讨伐西夏更不该违背澶渊之盟如营筑长堤填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兵丁等;另一面又说后周世宗所攻取的关南本是后晋割给契丹之地若要维持和约就必须将关南地归还给契丹。当时大兵压境宋廷上下一片2本节材料主要据《宋史》卷313《富弼传》下引不另作注。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3。

    惊惶失措。仁宗在预选谁可出任赴契丹交涉的“国信使”时举朝大臣以前途莫测怕出意外不敢应命。宰相吕夷简和富弼有私怨乘机向仁宗推荐富弼。当此危难之际年届不惑的富弼挺身接受举荐慷慨奔赴国难他被任命为接伴使向仁宗辞行说:“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二月富弼到雄州(今河北雄县)迎接契丹使萧英借口脚有毛病拒绝行拜见礼富弼说:“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说得萧英肃然起敬只好在别人搀扶下行了礼。富弼和萧英谈得很坦率萧英也毫不掩饰他南行的真正目的。

    四月富弼带着仁宗拒绝割地允许“增币”或“和亲”的两套方案出使契丹。临行前仁宗要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富弼不受官职说:“国家有急义不惮劳奈何逆以官爵赂之。”

    富弼到契丹辽兴宗接见了他双方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富弼说:两朝皇上父子继好达四十年一旦忽求割地为什么?兴宗说:南朝违约堵塞雁门关增设池塘水泊修治城隍征集民兵这是何意?群臣都请求用兵而寡人以为不如遣使求关南地求而不得举兵未晚!富弼说:北朝忘记南朝真宗皇帝的大德了吗?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难逃一人。且北朝与南朝通好则皇帝专得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皇上受其祸故北朝诸臣争劝用兵这全是为自己打算而非为国家着想。辽兴宗大吃一惊问:什么意思?富弼说:石敬瑭欺天叛君求助于北朝石重贵昏乱腐朽神人共弃。那时中国(即中原政权)狭小上下离叛契丹才得以攻克汴梁虽然掳获金帛充斥于诸臣之家但壮士健马大多牺牲最终说来谁当其祸?今中国封疆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北朝用兵能保证必胜吗?辽兴宗说:不能。富弼说:胜负尚未可知即使胜了也是损兵折将如此则是群臣吃亏呢?还是皇帝吃亏?若继续通好岁币尽归皇上臣下得到好处的只是每年奉使的一二个人其他人何利之有?辽兴宗觉得很有道理。富弼又说:堵塞雁门关是为了防备元昊增添池塘水泊始于何承矩生在通好以前水往低处流非人力所为。城隍是整修破损的民兵是补充缺额的并未违约。辽兴宗说:非卿如此一说寡人不知其详然而寡人想得到的只是祖宗的故地罢了。富弼说:石敬瑭拿卢龙一道之地贿赂契丹周世宗又伐取关南这都是前朝的事了宋朝兴起已有九十年若宋朝也想求前朝旧地岂是北朝之利?辽兴宗一时无言以对好半晌才慢慢地说:元昊是寡人的藩属亲戚南朝伐之不先告我什么道理?富弼说:北朝过去伐高丽、黑水告诉南朝了吗?我朝天子命我致意陛下:以往不知元昊与弟(即辽兴宗)结亲因他扰边而伐之弟有烦言今击之则伤兄弟之情不击则不忍坐视吏民之死不知弟以为怎样合适?辽兴宗扭头用契丹话和旁边大臣嘀咕了一阵又说:元昊为寇岂能使南朝不击呢?

    第二天辽兴宗邀请富弼一同打猎仍然坚持得地则欢好可久。富弼说:南朝皇帝曾令我转达:北朝欲得祖宗故地南朝又岂肯失祖宗故地?既然北朝以得地为荣南朝就不以失地为辱?兄弟之国岂可使一荣一辱?朕没忘燕蓟故地却也没求得此地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辽兴宗没再说什么。

    打完猎富弼回到驿馆刘六符对他说:皇上听了你关于荣辱的话很是赞赏。然而我们不想要金帛只有结婚还可商量。富弼认为“和亲”有失体面估计辽兴宗求婚不过是想多得陪嫁就对刘六符说:结婚容易生事况且南朝出嫁长公主陪嫁也不过是十万缗而已。辽兴宗要富弼回朝复命并将“增币”和“和亲”誓书拿来准备作一选择。七月富弼回到朝廷仁宗得知辽愿意接受“增币”或“和亲”的条件非常满意。

    八月富弼再次出使契丹带去了二封国书、三封誓书内容分别是:若议婚则无金帛;若能令西夏向宋朝纳款则增岁币2o万否则1o万。辽兴宗在帐篷里接见他不再求婚只想得到增币说:南朝给我的岁币在誓书中须加上一个“献”字才行。富弼说:“献”字乃是下奉上的意思不能施于平等的两国何况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之理?辽兴宗又说:改名“纳”字如何?富弼还是严词拒绝。辽兴宗仍不死心说:南朝既然把大批金帛给我了一个“纳”字有何可惜的?况且古亦有之。富弼反驳道:自古只有唐高祖借兵于突厥时才向它称臣当时的馈送或许称作“献”、“纳”其后颉利被唐太宗擒获还会有此事吗?辽兴宗沉默不语。富弼退出帐外指着帐前的高山对刘六符说:此山尚可踰越若欲“献”、“纳”就像不能登天一样。使臣头可断此议决不敢答应!1九月辽兴宗派遣耶律仁先、刘六符再度使宋交换“增币”二十万誓书时宋廷却不敢过拂契丹之意竟同意了今后书词中称“纳”条件。

    富弼两次出使于危难之中表现出一定的胆识和外交能力。第一次死了女儿不顾而行;第二次生了个男孩也来不及看一眼。每得家书拆也不拆说:拆了徒乱人意。回国后受到仁宗嘉奖任命为枢密副使他力辞不受并上书仁宗说:现在既然与契丹再结盟好大臣们便以为太平无事万一契丹败盟毁约我是死有余辜。但愿陛下要切记契丹轻蔑侮辱我朝的国耻卧薪尝胆不忘治理国政。过了一个月仁宗再次任命并派宰相章得象去劝说他:朝廷此次任命是别有用意并非是出于你使契丹的缘故。富弼这才接受了枢密副使的职务。

    辅佐新政守成贤相庆历三年(1o43)富弼与范仲淹等人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臣一时朝中名士云集人才济济士大夫们寄以厚望。面对内忧外患宋仁宗想改革弊政兴致太平因而特别礼遇富弼、范仲淹、韩琦等人亲赐手诏让他们条奏当世急务。

    九月仁宗在天章阁亲自召见富弼、范仲淹诸大臣赐坐给笔札让他们疏奏革新政事同时任命富弼主持对北边交涉范仲淹则负责对西边防务。

    不久富弼与范仲淹联名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后来富弼等人还多次单独上奏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6续颁布几道诏令。这样由范仲淹主持、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新政”开始实施。

    九月二十二日仁宗采纳富弼严明法制的建议命史馆检讨王洙、集贤校理余靖、欧阳修等人把先朝典故及诸司所行可用的条例文字汇编成册以为法典纲纪最后成书《祖宗故实》2o卷。

    十月十二日采纳范仲淹、富弼通选转运使的建议。范仲淹在提名时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7。

    对庸碌无才者一笔勾去富弼有些犹豫对他说:你勾得容易可被勾去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啊!1其他一些“新政”措施也在仁宗支持下6续颁行。

    庆历四年(1o44)六月契丹和西夏生战争。契丹主兴宗亲率1o万大军西征驻兵云州(今山西大同)、朔州(今山西朔县)并遣使至宋要求与西夏断绝往来。范仲淹面对契丹西征担心意在宋朝请朝廷增派几万兵以备河东。富弼坚决不同意认为契丹这回绝不会与西夏联合契丹得到了宋增加的岁币与西夏矛盾加深而且朵儿族屡次杀戍塞役兵契丹以为是西夏教唆的所以增加河东守边殊为失计。后果然如富弼所料契丹未犯宋境。

    随着“新政”的实施改革初见成效但也遭到朝中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诋毁谤讪说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擅权。夏辣更是施展诡计令其女奴伪造石介为富弼撰废立草诏诬蔑他要“行(伊)尹、(霍)光之事”进行陷害。事情传出后仁宗以陕西备边为借口命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八月富弼继范仲淹之后宣抚河北。庆历五年三月韩琦上疏为富弼辩护后来自己也被贬知扬州。至此新政主要官僚全部被贬出朝。

    富弼后知郓州、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当时河北生严重水灾数以万计的人民流离失所尤以京东路为严重流民有六七十万之多。富弼到任后极力动员所辖地方官员百姓出粟救灾又征得公私房舍十余万间供流民居住还把流民经过所抛下的尸体埋葬建起一个个大坟墓称为“丛冢”。此外富弼还准许流民生产自救辖内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为生;又募数万流民为兵。富弼日夜操劳有人劝说他你自己尚被飞语中伤祸福难保何必如此勤政爱民。富弼傲然不顾地说:“吾岂以一身易此六七十万人之命哉!”富弼冒祸救灾民的举动仁宗听说后十分感动特地遣使褒奖拜礼部尚书。富弼坚辞不受。后迁大学士徙知郑、蔡、河阳加观文殿大学士改宣徽南院使判并州。

    至和二年(1o55)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文彦博同日拜相。宣制之日士大夫以用人得当相庆于朝。仁宗知道后对欧阳修说:“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

    至和三年正月初仁宗上朝突风眩之疾被内侍扶入宫中诊治朝中大臣十分惊恐议论纷纷富弼和文彦博担心会生不测风云便以在大庆殿设醮为仁宗祈福为名留宿宫中随时询问仁宗病情。由于富弼、文彦博遇事沉着冷静“宫内肃然”。后来富弼还与朝中大臣一道劝仁宗早立皇嗣安定人心。嘉祐三年(1o58)进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年相文彦博遭人弹劾罢判河南府富弼又与韩琦为相共主朝政。富弼为相时欧阳修为翰林学士、包拯为御史中丞、胡瑗为侍讲四人天下众望所归士大夫称为“四真”即真宰相、真翰林学士、真中丞、真学士。富弼为相六年不务兴革谨“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百官各守其职。嘉祐六年(1o61)富弼以母丧罢相。宋英宗即位后召为枢密使。两年后因腿有病行走酸软无力力请罢去所职领一闲郡养疾后被恩准拜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扬州封祁国公进封1《五朝名臣言行录》卷7。

    郑国公。

    阻挠变法称疾引退宋神宗即位后锐意进取很想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目的以改变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熙宁元年(1o68)富弼徙判汝州(今河南临汝)。诏入觐因他是三朝元老神宗许肩舆至殿门令其子扶掖进见毋拜坐语。神宗觉得富弼老成练达久经政务就向他请教致国强盛的办法。富弼说:“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神宗又以边事相问富弼说:“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神宗听后十分失望。在一片守旧的政治气氛中神宗遇到了王安石并把革新重任寄托于他。熙宁二年(1o69)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也就在这年二月富弼再次拜相。

    王安石锐意变法神宗对他很信任唐介死后同列中没有人敢与王安石抗衡。曾公亮多次告老求退富弼称病不问政事赵抃能力不济遇到事情只会叫苦。所以当时人们说现在朝中的五个宰相是“生、老、病、死、苦”指的是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赵抃苦。面对王安石变法富弼认为不能违背祖制议论与王安石多不和;又见神宗重用王安石知道自己不可与之争于是称病求退上章几十次才被准许。他上疏神宗说现在人情未安新近进用的多小人不少地方地震有水旱灾国家很需要安定。神宗问他去了之后谁可代替他。他推荐文彦博神宗默然良久反问道:“王安石何如?”富弼同样沉默不语。十月富弼出判亳州(今安徽亳县)。

    青苗法颁行后遭到元老重臣韩琦、文彦博等人极力反对富弼也认为这样的法令推广势必会造成“财聚于上人散于下”的局面他在亳州拒不执行。提举官赵济上奏弹劾富弼抗旨不遵侍御史邓绾更是请求予以严办结果富弼被贬以仆射出判汝州。王安石认为处分太轻“止夺使相何由沮奸?”神宗未同意。富弼上奏神宗说:“新法臣所不晓不可以治郡。愿归洛养疾。”仁宗同意了以韩国公致仕。

    富弼虽退居洛阳与文彦博、司马光等十三人组织“洛阳耆英会”每日在自己府第置酒赋诗相乐但仍关心朝政每遇国家大事必畅所欲言如“郭逵讨安南乞诏逵择利进退以全王师;契丹争河东地界言其不可许;星文有变乞开广言路;又请改新法以解倒悬之急。”

    元丰六年(1o83)八月富弼在洛阳病逝享年8o岁。死前给神宗上书说他左右多小人非国家之福。又陈时政之失封押后交给他的儿子绍庭还期许神宗以时事见问。司马光、范纯仁去吊丧绍庭把这事对他们说了他们都认为那是遗表叫绍庭马上送给神宗。神宗读后十分哀痛辍朝三日内出祭文致奠赠太尉谥文忠。元祐(1o86—1o94)初配享神宗庙庭。哲宗御制碑“显忠尚德”命学士苏轼撰文镌刻。绍圣(1o94—1o98)年间章惇执政说富弼曾反对变法得罪神宗罢去配享资格靖康(1126—1127)初年才恢复旧典。

    富弼有奏议12卷、札子16卷等著作今存《富郑公诗集》1卷。

    第三节文彦博1建功西陲平息兵变文彦博(1oo6—1o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祖先出于春秋齐国公子完卒谥敬仲后世以谥为氏;五代时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其氏为“文”;后汉高祖刘知远又复其旧氏“敬”;宋太宗时以避宋翼祖赵敬庙讳又改为“文”。文彦博小时聪颖过人民间就流传他幼时“灌水取球”故事:他与诸童子在大树旁玩球不慎将球滚入穴洞伸手无法取到。他提水注入洞中水满球即浮出。天圣五年(1o27)进士及第先后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宋夏战争爆后西边战事不断而宋军常有将官临阵先退、望敌不进而大将惩治却要申报具闻下法寺详案定刑的情况生。文彦博上疏极论其弊要求改革说:“此可施之平居无事时尔。今拥兵数十万而将权不专兵法不竣将何以济?”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宝元三年(1o4o)正月元昊使沿边蕃部诈降宋军袭取宋、夏间的重要军事要塞金明寨兵锋直犯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范雍见夏军兵临城下恐惧异常急忙檄令屯驻于庆州(今甘肃庆阳)的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及将领石元孙等率兵赴援共约万余人在延州之三川口与1o万夏军生遭遇战。鏖战中由于宦官监军黄德和临阵脱逃宋军阵脚大乱一溃而不可止主帅刘平被俘不食而死。朝廷追究败军之罪黄德和为了逃避惩治竟诬告刘平降敌并用金带贿赂刘平家奴出具伪证致使刘家二百余口被关进监狱。仁宗诏令文彦博就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主审此案通过调查取证文彦博终于弄清了真相。这时黄德和的党羽大肆鼓噪阴谋翻案以至朝廷又派了一位御史前来重审文彦博拒不接纳对他说:朝廷担心此案难办才派你来现在案子已结你快回去如果出了问题我全部承担责任。结果黄德和及家奴都被处斩终于昭雪了刘平之冤。

    不久文彦博以直史馆任河东转运副使。河东路所辖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与西夏相邻依山建城最为险固是抗御西夏进攻的战略桥头堡然而内地转运粮饷道路迂回绕远难走附近则有唐朝时所修故道长久废弃又无人治理。文彦博上任后亲自带人修复故道使运饷之路既近又好走保证了军饷供应在麟州城囤积了大量粮草。后来元昊乘好水川战役之胜举兵攻打麟州围城十天看到城中早有准备只好解围而去。文彦博迁都转运使又知秦州。防守边境二年“有威名敌不敢犯”1。后改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今四川成都)。在益州任上为了求得进身之阶命令工匠织金丝灯笼载莲花为锦通过宦官带入宫中献给仁宗宠爱的张贵妃。果然由于张贵妃内助文彦博自成都返回汴京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入权力中枢机关。

    庆历七年(1o47)十一月王则在贝州(今河北清河)动兵变建立政权。朝廷急派权知开封府明镐前往镇压夏竦时为枢密使与明镐不和处处牵制他明镐久攻贝州城不下。文彦博从张贵妃那里得知仁宗有谁镇压1本节材料主要据《宋史》卷313《文彦博传》下引不另作注。

    1《东都事略》卷67。

    起义就擢谁为相的意思于是自请前往。次年正月仁宗命文彦博为河北宣抚使明镐为副加紧攻打贝州城。文彦博采纳军校刘遵的建议一面以大军佯攻北城另一面在南城暗挖地道选精锐士卒潜入城内打开城门宋军蜂拥入城。王则先用火牛冲击宋军欲乘机突围怎奈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押解京城被杀兵变平息。

    两任宰相安稳政局王则兵变平息后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第一次拜相。此间他曾荐举王安石、韩维、张环等人“恬退守道”希望朝廷予以重用。他又曾与枢密使庞籍讨论淘汰冗兵以减省军费开支。当时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认为此法不易行得通因为朝廷过去采取荒年募兵政策招募灾民入伍供其衣食藉此防止灾民犯上作乱;现在如果减省冗兵恐怕被减之人会聚为盗贼危害社会安定。仁宗迟疑未决文彦博决然地说:“今公私困竭正坐兵冗。脱有难臣请死之。”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被减冗兵归农者有6万人减去廪给一半的也有2万事后没有任何意外生。皇祐元年(1o49)八月文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皇祐三年(1o51)御史唐介揭文彦博赠送灯笼锦交结张贵妃并当面与文彦博对质说:彦博应该自问反省假如有这种事不应该隐瞒!1文彦博无言以答只是连连作揖拜谢不已。仁宗大怒把唐介送御史台劾罪文彦博被罢去宰相职务知许州(今属河南)。当时有人写诗讥刺他:“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宫中出佞臣。”后改忠武军节度使、知永兴军。

    至和二年(1o55)六月文彦博与富弼同日受命再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第二次拜相。次年正月初仁宗上朝时突风眩之疾急忙被扶入宫中诊治二府大臣在宫外守候焦虑万分。文彦博询问皇上病情如何内侍以禁中事得保密不敢泄漏为由拒绝回答。文彦博怒斥他说:皇上病重事关国家安危只有你们能出入宫中却不让宰相知道皇上病情你们究竟想干什么?文彦博和富弼担心会生不测风云便以在大庆殿设醮为仁宗祈福为名留宿禁中随时询问仁宗病情。直到二月仁宗的病始见好转逐渐康复才回自己府第休息。当时仁宗病重京师人心恐慌好在文彦博与富弼二人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才使大家心安宫内也没出什么变故。

    以前御史唐介弹劾文彦博以致罢相自己也因此坐罪被贬岭外。文彦博复相后御史吴中复上奏仁宗请求召回唐介重新任用文彦博颇有风度不以私害公从旁劝说:唐介为御史时弹劾我所说大多是实情当然其中也有道听途说的误解但当时对他的处罚也太重了些请准吴中复所请。仁宗同意了当时人都说文彦博有“厚德”之风。

    仁宗三个儿子早亡皇嗣迟迟未定这成为当时朝廷内外最关注的大事之一。而从至和三年(1o56)病后仁宗居深宫服丹药更少问政事因此朝臣百官中请仁宗早立皇嗣的呼声越来越高。嘉祐初年(1o56)文彦博就劝说仁宗早立继嗣仁宗含糊答应寻因其患病而中辍。嘉祐三年文彦博又被弹劾罢相出判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封潞国公。宋英宗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1。

    即位后提及当年建储立嗣之事特别感谢文彦博“议建储”任命他为枢密使、剑南西川节度使。

    诋毁新法元祐复出宋神宗即位正风华年少血气方刚想有所作为干一番事业决定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遭到以文彦博为的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在同宋神宗一次谈话中文彦博表达了他对改革的看法:彦博又言:“祖宗法制俱在不便更张以失人心。”

    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处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上曰:“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1文彦博打着“祖宗法制”旗号极力诋毁变法之各项内容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成为当时朝廷中守旧派的领袖。熙宁二年(1o69)九月王安石推行“青苗法”遭到了韩琦、范镇、曾公亮等人的坚决抵制文彦博也向神宗陈说青苗法的害处。神宗说:我派了两个太监亲往民间察问都说很方便于民。文彦博争辩道:韩琦是三朝宰相说青苗法不便皇上不信只是相信两个宦官吗?1熙宁三年四月西夏兵围攻边城重镇绥德城战事又起。八月西夏又大举兴师围大顺、柔远、荔原、淮安、东谷、西谷、业乐等城寨“众多者号三十万少者二十万围或六、七日或一、二日”2。游骑直抵庆州九天后才退去一度造成“陕右大震”神宗十分震惊。文彦博上疏说:朝廷行事定要符合人心兼采众论以静重为先。陛下励精求治但人心未安就是由于更张变革过当所致。祖宗之法未必都不能实行只是有偏而不举之弊罢了。言辞中责怪神宗影射王安石变法不当。王安石听到后勃然大怒气愤地说:为民除害什么事不能做?如果万事毁脞那是西晋作风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

    熙宁六年(1o73)正月文彦博强烈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认为是“徒损大国之体只敛小民之怨”3;又说华山坍坏就是天意不赞成变法的表示引起神宗极大恐慌。因反对变法文彦博和王安石关系恶化终被排挤出朝出判河阳、大名府等地。元丰三年(1o8o)再判河南几年后以太师身份致仕。据说当年文彦博致仕准备回洛阳安度晚年时已年近八十神宗见他仍然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就请教他的养生之道他答以“恰好即止”神宗奉为至理名言。

    宋哲宗即位年仅1o岁由高太后掌权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阵清算新法之风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初年(1o86)司马光当政。当时文彦博退居洛阳已几年了虽年逾八十但精力甚健司马光对他非常敬重力荐这位元老重臣复出。文彦博到京后便以平章军国重事为名五日或六日一朝到政事堂和左、右相及执政商量重事参与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在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

    1《续资治通鉴》卷67。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4。

    3《文潞公集》卷2o。

    宋夏边界争地斗争中支持司马光“弃地”之议主张对夏屈服妥协以保证西北边境“三数年间当且保无事”1。当时文彦博八十几岁辽国使者望见他不禁诧异对苏轼说:还这么年轻!苏轼告诉辽使文彦博处理日常事务干练的年轻人不一定比得上;贯穿古今议论风即使专门名家也有所不如。五年以后文彦博再次致仕。

    绍圣元年(1o94)四月哲宗实行“绍述”之政正式打出了继承神宗事业的旗号重新起用变法分子国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章惇秉政说文彦博与司马光曾经反对王安石变法降为太子太保。绍圣四年(1o97)五月文彦博去世时年92岁。宋徽宗崇宁(11o2—11o6)年间蔡京为右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12o人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又被追复太师谥忠烈。

    文彦博三守洛阳再为宰相致仕之后洛阳人图绘其像于资圣侍寺中名曰竚瞻堂。司马光为作记了一番议论说人臣“或得于君而失于民或得于民而失于君”像文彦博这样“事君以忠养民以仁”“逃宠而宠不我舍避名而名常我随”1千百年来也没有几个。文彦博虽出将入相穷极富贵但平时待人谦和尊德乐善特别礼遇鸿学硕儒。他推崇邵雍、程颢、程颐的道学并和他们结成布衣之交。

    在退居洛阳的日子里文彦博与富弼、司马光及其他“老成而有贤德”

    的共十三人(除司马光外均年七十以上)仰慕白居易在洛阳和高年者为会的志趣“尚齿不尚官”2在富弼府第置酒赋诗相乐时人称之为“洛阳耆英会”。文彦博要司马光作了一篇《洛阳耆英会序》。那时王拱辰留守北都(大名府)写信给文彦博对这个聚会十分嘉羡。

    文彦博著作有《大飨明堂纪要》2卷《药准》1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o卷。文彦博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一定造诣但作品存世很少且大多与政治有关如《双泉》:长剑并弹霜气豪白虹半折秋云高。

    濯缨洗耳更何处世人回看轻鸿毛。

    文彦博还工书法黄庭坚称赞他“潞公书极似苏灵芝公”“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执清劲真不愧古人!”31《文潞公集》卷26。

    1《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66。

    2王称:《东都事略》卷67。

    第三十二章包拯第一节身世包拯(999—1o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包拯年幼即勤于学成年后以孝行闻于乡里。天圣四年(1o26)赴京应试次年中甲科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因父母年事已高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但由于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归居乡里侍养双亲。

    父母去世后包拯于景祐四年(1o37)赴京听选。当时他写有一诗咏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于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表明了自己从政、为人的志向与原则。不久出知天长县(今属安徽)后徙知端州(今广东肇庆)。庆历三年(1o43)入京除殿中丞又迁任监察御史。庆历六年(1o46)奉命出使契丹他圆满地完成了使命。使还后迁三司户部判官先后出为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庆历八年入为三司户部副使上《天章阁对策》等奏疏。皇祐二年(1o5o)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皇祐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后徙知瀛、扬、庐等州府。嘉祐元年(1o56)权知开封府任上改革诉讼制度并拆除中官势族跨河修建的园榭疏通了惠民河。嘉祐三年迁权御史中丞兼领京畿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次年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为三司使随即又升任枢密副使。嘉祐七年(1o62)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疾数日后逝世于开封邸舍终年64岁谥孝肃。著作有《包孝肃奏议》1o卷传世。

    第二节政绩包拯是北宋中期的著名政治家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

    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他弹劾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役使兵士为自己织造16oo余匹驼毛缎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阳)知州任弁及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弹劾王逵。王逵曾数任转运使巧立名目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其杀害者不计其数因而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此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皇帝“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1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此外包拯还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倖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1。

    1《包拯集》卷6《弹王逵七》。

    1蔡絛:《铁围山丛谈》卷3。

    对于有才干有政绩者包拯则能秉公力荐如杨邠、王鼎、王绰三人皆为范仲淹提拔的人才曾分别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提点刑狱和转运判官因任内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而有“江东三虎”之称。后受守旧权臣的忌恶被降任知州不得再任转运使等“监司”官。包拯虽由守旧派人物王拱辰荐为御史却不为政派所囿极力主张复用三人终于使杨邠、王鼎、王绰先后又被起用为荆湖南路转运使、河北路提点刑狱、江西路提点刑狱。

    包拯在经“庆历新政”之后也提过一些改革建议。如主张严格选拔官员裁汰冗杂对年满7o岁者应强令致仕以解决冗官问题。他还主张停止招募士兵拣斥老弱以解决冗兵问题同时应选练精兵强将训练义勇以充实边备防御契丹。他向仁宗建议:“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必当考以应敌制胜之略询以安边御众之宜”然后“擢而用之”2。他向仁宗条陈《七事》建言应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又奏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3因其所言恳切且合情合理切中时弊故多为朝廷所采纳。包拯还特意奏上《进魏郑公三疏札子》希望仁宗能以唐太宗善纳魏徵之谏的故事为龟鉴。任地方官时包拯也善于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因而颇有政绩。任京东转运使时他曾巡察各地访问贫困冶铁户并据实情申报转运司豁免了这些户所欠的官铁同时又鼓励有能力者开炉冶铁展生产。

    第三节清官“阎罗包老”

    包拯尤为人称道的是其断讼执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长县时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农人至县衙状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头请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并无财利可图故包拯推断此事必属怨家的报复行为于是命农人宰牛卖肉以引罪犯上钩。宋代宰杀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见牛主杀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县衙告遂自投罗网疑案立破。

    包拯执法之刚正不阿在其出知庐州时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庐州是包拯的家乡任知州时他的亲朋故旧多以为可得其庇护干了不少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决心大义灭亲以示警戒。时恰有一从舅犯法包拯不以近亲为忌在公堂上将其依法责挞一顿自此以后亲旧皆屏息收敛再不敢胡作非为。

    权知开封府时包拯也做了两件深得民心的事。一是整顿吏风改革诉讼制度。开封府旧制凡往告状者必须先将状纸交给守门的府吏再由府吏转呈是否审理何时审理则由府吏通知。由于诉讼者不能面见长官府吏往往借此敲诈勒索营私舞弊而有冤屈者常因送不起钱财而告状无门。包拯革除此弊大开正门使告状者可直接至公堂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于是审案也更能公正合理。二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也称蔡河原自东京至通许(今属河南)直达淮河。后为了水运之便又自新郑引闵水汇入使之流量大增。时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2《包拯集》卷9《论边将一》。

    3《宋史》卷316《包拯传》。

    中系栰渡人”1。包拯查知河水泛滥的原因乃“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遂毅然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使河水得以畅通。有些权贵持伪增步数的地券与包拯相争包拯皆通过实地测量、验证揭示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

    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也正因他执法严峻不徇私情“威名震动都下”在他以天章阁待制职名任知谏院时弹劾权贵“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2包拯的严于律己廉洁著称也是十分突出的。23岁时包拯受到出知庐州的刘筠嘉许声名大盛家乡有一豪富之家曾邀请他赴宴叙谈一位李姓同学欣然欲往而包拯却严肃地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3可见他为官前即确立了从政不徇私情的志向。端州以产砚著名端砚历来是文人士大夫寻觅的珍品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仅革除了诸前任在“贡砚”数额之外加征数十倍以饱私囊和贿赂权贵的流弊而且任满离去时“不持一砚归”。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现一方普通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包拯曾力申“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如此说而且还躬身力行并教之于后代。为使子孙永志其教诲包拯订立了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还将《家训》镌刻于石碑竖立于堂屋东壁以昭示后人。包拯长子包绶、次子包绶、孙包永年皆居官清廉颇获世人好评实与包拯的孜孜教诲有关。《宋史·包拯传》记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1。同以强直敢言著称的吴奎在所作《包公墓志铭》中称:“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并盛赞包拯“竭力于亲尽瘁于君。峻节高志凌乎青云。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自始及终言行必一惟令名之皎洁与淮水而悠长。”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183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1《宋史》卷61《五行志·水》。

    2《宋史》卷316《包拯传》。

    3《朱子语类》卷129《本朝三》。

    1吴奎:《包公墓志铭》。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包公案》(《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第三十三章狄青郭逵第一节狄青狄青(1oo9—1o57)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父亲狄普为一农家子。狄青自幼习武善骑射。25岁那年为征赋税事与村中人生争执他愤而来到京城应募在拱圣营入伍。由于他身材魁梧又有武艺很快从骑御马直选为骑御散值。不久因偶触军法被判死刑幸而知河南府范雍惊其体貌极力营救得以面部刺字而免死。

    宋仁宗宝元初(1o38)西夏元昊不断骚扰宋沿边州郡而沿边将帅又多为元昊所败。狄青就是在这时应诏从边先后在军中任三班差使、殿侍、延州指挥使。前后四年在大里、清化、榆林、归娘岭东女之崖、木匮山、浑州川、白草、南安、安远等地大小25战计中流矢8次。狄青在战斗中能身先士卒受伤后仍顽强杀敌。有一次他受伤后临阵披戴铜面具继续战斗所向披靡。几年来■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一一被他所收服。他还修了桥子谷城以及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是军事要地对保卫宋朝沿边州郡具有重要作用。

    狄青的才略深得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并以良将之材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范仲淹一见惊为奇才特地送给狄青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1由此狄青遂折节读书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弄得十分精通因而更知名了。狄青以战功累迁西上閤门副使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等。

    庆历元年(1o41)元昊派兵攻打渭州逼近怀远城行营总管任福领兵迎战桑怿为前锋中西夏军埋伏于好水川西的羊牧隆城附近被打得大败任福、桑怿皆战死。庆历二年(1o42)西夏军再次进军定川宋军大败总管葛怀敏战死西夏军队直抵渭州城下。这时仁宗急调狄青前去应战狄青到达前线乘对方不备短兵相接一举把西夏军打得大败。这时由于西夏正逢旱灾财力不济又加之连年战争死伤极多元昊已无力攻宋只好息兵。狄青以军功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移真定路副都总管。不久迁侍卫亲军、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历惠州团练使、眉州防御使、保大军节度观察留后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遂领彰化军节度使又知延州不久召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司空。

    皇祐四年(1o52)南方广源州侬智高起兵反宋攻陷邕州、横州。由于州府地方毫无防备侬智高很快占领了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州并继续包围广州东南大骇。这时朝廷深为忧虑宰相庞籍推荐狄青。狄青也慨然上表请行。于是狄青除宣抚荆湖南北路还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岭南诸军皆受狄青节制。当狄青向广南进军之际广西钤辖陈曙偕同殿直袁用提步兵8ooo人盲目袭击侬智高结果大败于昆仑关。狄青集将佐于幕前说:“令之不齐所以致败”1。决定将陈曙、袁用等军校32人斩之以整肃军纪。

    皇祐五年(1o53)春正月狄青率军夜度昆仑关袭击侬智高。侬智高1《宋史》卷29o《狄青传》。

    1《宋史纪事本末》卷31《侬智高》。

    的据点在昆仑关下的归仁铺。狄青表面上休整军队暗中则自将前军孙沔将次军余靖殿后以一昼夜到达昆仑关。次日黎明交战再次大败侬智高。侬智高由合江口败走大理广南基本平定。在宋军入城收拾战场时现有一具尸体穿着金龙衣众以为此尸就是侬智高可以上奏请功。狄青却拒绝这样做说:“安知其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2这种不虚美、不贪功反映了他的务实精神。后来查明侬智高果然逃到了大理。两年之后大理国杀侬智高由余靖函其级送至京师。狄青以平定广南之战功拜为枢密使。

    狄青在枢密使任上四年。至和三年(1o56)受谣言中伤罢为护国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嘉祐二年(1o57)三月狄青病死终年48岁。死后赠中书令谥武襄。

    第二节郭逵郭逵(1o22—1o88)字仲通祖籍钜鹿(今属河北)。宋初其先人徙居京师后卜葬洛阳遂定居。父郭斌。郭逵以父荫补北班殿侍。宝元、康定年间西夏元昊扰宋朝沿边州郡郭逵兄郭遵为延州西路都巡检使被西夏兵杀死宋廷优恤录郭逵为三班奉职。时范仲淹正任陕西都部署郭逵即隶其麾下待他如子侄一般。

    郭逵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很有战略眼光为众佩服。当时有这样两件事反映了郭逵的才智。一是军中议论攻西夏取灵武。郭逵表示反对他说:“地远而食不继城大而兵不多未见其利。”1结果出师不久泾原任福全军覆没。众佩服郭逵有先见之明。二是对将领葛怀敏的看法。郭逵认为他“喜功徼幸徒勇无谋”故“他日必败朝廷事”2。不久葛怀敏果然兵败身死。由此郭逵被众誉为知兵者。后调任真定兵马监押平保州兵变。

    郭逵办事极为精细认真。庞籍镇河东时以郭逵权知忻州。这时契丹来使请求割取天池庙地。庞籍久不能决于是委托给郭逵处理。郭逵查阅有关文书档案现有一通太平兴国年间契丹写给天池县的信提到:“遥祀天池庙有应以属南朝地未敢擅修。”3据此向契丹使者出示信件表示拒绝使契丹无法再争大为折服。

    嘉祐初年湖北溪蛮彭仕羲反宋郭逵加带御器械为荆湖北路兵马钤辖兼为澧州知州。郭逵先抓获了彭仕羲的亲信安置在自己身边为小史并向他了解那里的山川地形和防务虚实。嘉祐三年(1o58)即以小史为向导进兵围剿连破罗城峒及贺府等二十多处险隘攻拔新州乘夜向彭仕羲的根据点桃花州挺进。彭仕羲弃城逃跑余部皆降。郭逵以战功迁为礼宾使徙荆湖南路兵马钤辖、邵州知州。累迁容州观察使、泾原路副都部署。

    治平二年(1o65)郭逵以检校太保同签书枢密院。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宋神宗即位后迁静难军留后改宣徽南院使判郓州又改镇鄜州。这时生了一件事朝廷拿不定主意。边将种谔接受了西夏嵬名山的2《宋史纪事本末》卷31《侬智高》。

    1《宋史》卷29o《郭逵传》。

    2《宋史》卷29o《郭逵传》。

    3《范太史集》卷4o《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

    投降并攻取了绥州但西夏人却杀死了宋朝官员杨定。朝廷舆论认为应该放弃绥州皇帝甚至下诏要焚烧后放弃绥州。郭逵坚定地认为绥州不能烧也不能放弃而应当坚守用以安置嵬名山举族而归降的1.3万人。因此郭逵果断地隐匿了诏书。不久西夏提出用塞门砦和安远砦来交换绥州。郭逵认为这很可能是空口欺诈他提出一个条件即必须先行交出塞门、安远二砦才可交移绥州。由于郭逵派出的使者有西夏西平王在祥符间写的一封信证明塞门、安远二砦的界址在长城岭下西夏使臣无法驳斥此事遂以宋朝保有绥州而告终。朝廷下诏表彰了郭逵说:“渊谋秘略悉中事机。有臣如此朕无西顾之忧矣。”1郭逵加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

    熙宁九年(1o76)正月交阯李乾德攻陷广南的邕州等地朝廷拜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经略招讨使兼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宣抚使携同在鄜延与河东的旧将士前往征讨。郭逵认为广源州是咽吭之地兵甲精锐不先攻取必有腹背受击之患。他又分析到刘应纪是彼方的谋主不先擒刘应纪则军声不会大振。于是确定了攻击重点的方针。一战而胜刘应纪投降军威大振。接着又攻拔了决里隘并乘胜攻取了桄榔、门州等地与李乾德在富良江决战。李乾德无路可走奉表请降。这时郭逵原有的3o万大军由于冒着炎热进入瘴疠之地伤亡逾半数军粮也尽虽一水之隔不能再进乃班师回朝。后贬左卫将军西京安置闲居了十年。哲宗即位后一度起知潞州进广州观察使知河中等职。以左武卫大将军致仕。元祐三年(1o88)病故享年67岁。死后赠雄武军节度使。

    1《范太史集》卷4o《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

    第三十四章欧阳修第一节生平与政绩欧阳修(1oo7—1o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幼年孤贫依叔父家于随州。天圣八年(1o3o)举进士擢甲科调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交游开始为“古文”已负文名。

    景祐元年(1o34)入朝为馆阁校勘。这时范仲淹以言事被贬在朝诸人如秘书丞余靖、太子中允尹洙等纷纷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贬。于是欧阳修写了《与高司谏书》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因此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令。

    贬官夷陵对他颇有好处。他后来在《与焦殿丞书》里说:“某再为县令然遂得周达民事兼知宦情未必不为益。”又洪迈《容斋随笔》卷4记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私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这段记述又可为欧阳修贬官之后“周达民事兼知宦情”的旁证。

    康定元年(1o4o)范仲淹复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辟欧阳修为掌书记。他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庆历三年(1o43)欧阳修知谏院。这一年范仲淹参知政事施行新政。欧阳修身居此职于是连上奏疏对于内政外交无不极谏。现存于《奏议集》中知谏院时的奏疏多达1o卷。这些奏疏都是庆历新政时期的重要的政论文章所论者都是针对时弊的当务之急。

    庆历四年(1o44)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又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权真定府事。在这期间他便进一步调查情况又写出《河东奉使奏草》、《河北奉使奏草》。在《河东奉使奏草》中有《条列文武官材能札子》还有《论不才官吏状》对于吏治得失论述极详。与此同时欧阳修对于西北边患也曾多次上书。他就在《论乞与元昊约不攻唃厮啰札子》中说:臣自去年春始蒙圣恩擢在谏列便值朝廷与西贼初议和好。臣当时建不可通和之议。前后具奏、状、札子十余次论列皆言不和则害少和则害多。利害甚详恳切亦至。然天下之士无一人助臣言朝廷之臣无一人采臣说。今和议垂就祸胎已成而韩琦自西来方言和有不便之状;余靖自北至始知虏利急和之谋。见事何迟?虽悔无及!当&1t;/pgn1475.txt/pgn>臣建议之际众人方欲急和以臣一人诚难力夺众议。今韩琦余靖亲见二虏事宜中外之人亦渐知通和为患臣之前说稍似可采。但愿大臣不执前议早肯回心则于后悔之中尚有可为之理。

    可以看出欧阳修对于重大的军事问题也曾十分认真建议。在当时的和议问题上具有眼光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作为一个谏官知无不言。在当时的情况下既然不可言和就不免用兵。欧阳修一面反对言和一面主张备战。对于军事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庆历五年(1o45)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等相继罢官、外放新政失败。这时欧阳修正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他一面“自劾乞罢”以“同其退”一面上了一封《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此状一上欧阳修遂为“群邪”所恶造谣诬陷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到了滁州欧阳修对于政治风云之险恶似乎有所觉悟初以“醉翁”为号。但他胸怀旷放并不怨嗟。在《与尹师鲁书》中写道:“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不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又说:“因此戒安道(余靖)勿作戚戚之文。”

    庆历八年(1o48)欧阳修徙知扬州。元祐元年(1o49)移知颍州。

    一年之后又留守南京。至和元年(1o54)召判流内铨旋改翰林学士俾修《唐书》。嘉祐二年(1o57)知贡举。《宋史》本传说:“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欧阳修一知贡举即痛抑“险怪奇涩之文”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关于此事沈括《梦溪笔谈》也有一段记载:“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险怪之语学者歙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力也。”1嘉祐三年(1o57)欧阳修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宋史》称他在翰林八年知无不言。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参知政事。《宋史》称欧阳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2在这期间欧阳修因“濮议”之争蒙受“不根之谤”。他为了辩诬连上奏札请求根究蒋之奇对自己的诬陷甚至“期于以死必辨而后止”。于是治平四年(1o67)三月四日即位不久的神宗乃遣中使赐下“御札”告以言者已被“降黜”并已“出榜朝堂使中外知其虚妄”且云:“事理既明人疑亦释卿宜起视事如初无恤前言。”经过这一次被诬欧阳修对于人生仕途似乎更有所悟:像他这样切直刚正的人是不适于做官的。在这之前已一再求退在这之后就更坚决求退。由于再三请求终于得罢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后又知青州、蔡州。熙宁元年(1o68)春在亳州时曾上《乞致仕第一表》此后又连上数表请求致仕。

    在这期间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欧阳修时在青州有《言青苗钱札子》表述自己对于“俵散青苗钱”的意见。在俵散青苗钱的过程中还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是“抑配”二是“俵散秋料钱”。欧公在《言青苗第二札子》中有很透辟的分析。他说:臣窃见自俵青苗钱已来议者皆以取利为非。朝廷深恶其说遂命有司条陈申谕其言虽烦而终不免于取利。然犹有一说者意在惠民也。以臣愚见若夏料钱于春中俵散犹是青黄不相接之时虽不户户缺乏然其间容有不济者。以为惠政尚有说焉。若秋料钱于五月俵1沈括:《梦溪笔谈》卷19。

    2《宋史》卷319《欧阳修传》。

    散正是蚕麦成熟、人户不乏之时何名济缺?直是放债取利尔以此而言秋料钱可以罢而不散。

    这些意见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对青苗钱作了具体分析不是一概否定。他所不赞成的是俵散“秋料钱”。对于“秋料钱”他曾一面“奏陈”一面“擅止”。未经批示而“擅止”应得“擅行止散之罪”。但朝廷“特予放免”并未加罪。他在《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中说道:“虽具奏陈乃先擅止据兹专辄合被谴呵。”

    在这前后欧阳修又曾屡上表札请求致仕。熙宁四年(1o71)六月欧阳修终于得到朝廷的“敕告”除太子少师以观文殿学士致仕。随即回到颍州。八月朝廷行“明堂大礼”又召他“赴阙陪位”他有《札子》辞谢。这时他的身体确实十分衰惫了。因此一年之后熙宁五年(1o72)八且病逝于颍州。著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等。

    第二节“蓄道德而能文章”

    曾巩称赞欧阳修“蓄道德而能文章”1。欧阳修自己也说过;“我所谓文必与道俱。”2又说过:“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3“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为文者辉光。”4看来欧阳修把道和文的关系看得十分密切。欧阳修论道不尚空谈而重实际。他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讲到“学者有所溺”时反对有人“弃百事不关于心”。他是把“道”和生活中的“百事”密切联系起来看的但是他所谓“道”也不等于“百事”。欧阳修另有《与张秀才第二书》对于道讲得比较具体。他说:“君子之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而取信者是也。”又说:“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欧阳修的这些话虽然从周公、孔子谈起但最终是取其“切于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就与宋代的道学家之“道”有所不同了。

    欧阳修在这封书里还反对“诞者之言”反对“以无形为至道”。“以无形为至道”指什么呢?是不是对道学家的批评呢?这里讲得不很明确但在《答李诩第二书》里就更明确地批评宋代某些儒者的性理之学了。他说:“修患世之学者多言性故常为说曰:夫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也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是以言之甚详。至于性也百不一二言之。或因言而及焉非为性而言也。故虽言而不究。”但是“今之学者”“好为性说以穷圣贤之所罕言而不究者执后儒之偏说事无用之空言。”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以修身治人为急而不穷理以为言。”欧阳修的这些话是反对宋儒性理之学的较早的言论。

    欧阳修的道不同于道学家却近似韩愈。他一面反对性理之学一面也1《元丰类稿》卷16《寄欧阳舍人书》。

    2《东坡后集》卷16《祭欧阳文忠公文》。

    3《欧阳文忠公集》卷47《答吴充秀才书》。

    4《欧阳文忠公集》卷68《答祖择之书》。

    反对佛老。他有《本论》上下篇是专门辟佛的。上篇说:“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他认为:“去之”之方不是“操戈而逐之”也不是“有说以排之”他认为“千岁之患”“非一人一日之可为”“非口舌之可胜。”“去之”之方全在“修其本”。其所谓“本”也就是“礼义”。他说:“礼义者胜佛之本也。”可以看出辟佛他与韩愈是一致的但辟佛的方法则有些不同。他在《本论》下篇还特别提到不必“火其书而庐其居”。但是单靠“礼义”能否解决问题呢?所谓《本论》实际上也仍是书生之论。这样的理论也并没有过韩愈。所以苏轼说“论大道似韩愈”甚至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1。

    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却也并不等于韩愈。韩愈比较迂腐欧阳修则比较切实。而且在出处进退、立身行事方面欧阳修的刚正不阿、无所畏惧又远在韩愈之上。尽管在行文之时欧阳修不像韩愈那样气势磅礴声色俱厉但他那“容与闲易”、“不大声色”之中也自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之势。这就形成了他的文章的思想特点和风格特点。

    欧阳修也不像韩愈那样急于作官但他却很重视作个谏官。重视谏官当然又同韩愈有些相似之处。例如韩愈写过《争臣论》欧阳修也写过《上范司谏书》、《与高司谏书》。这些文章都表达了他的为人之道。王安石所谓“读其文则其人可知。”确实如此。尤其读后一篇文章更可见其为人。在《上范司谏书》中欧阳修说:“司谏七品官尔。于执事得之不为喜而独区区欲一贺者诚以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又说:“士学古怀道者仕于时不得为宰相必为谏官。谏官虽卑与宰相等。天子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于庙堂之上与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谏官曰非。天子曰必行谏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与天子争是非者谏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谏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可以看出欧阳修之所以如此看重谏官就是因为谏官能够“行其言”也即是能够“行道”。在他看来作个谏官。乃是“行道”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就因此欧阳修对于谏官的要求很高。他说:“非材且贤者不能为也。”而一旦遇到那“非材且贤者”时他也就不能容忍。他的《与高司谏书》骂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就是因为高若讷丧失了做谏官的基本品质。

    高若讷身为谏官而当范仲淹无辜被贬时他不但不敢谏诤反而诋毁范仲淹的为人这就引起了欧阳修的愤怒。他说:希文(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1t;/pgn1481.txt/pgn>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恕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这篇文章可谓“气尽语极急言竭论”但又委曲宛转、极尽挖苦之能1苏轼:《居士集序》。

    事。话讲得非常明白文写得非常艺术。千古文章难得这样的佳作。

    欧阳修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有他的道德基础不是任何人都写得出来的。他在《与尹师鲁书》中曾经讲到“士有死不失义”大义所在就不该“俯仰默默”。于是敢说敢骂就成了他这篇文章的特色。当然写出这样的文章是要冒着风险的。正是由于这篇文章他也遭到贬谪。

    欧阳修并不因此而消极。此后他还是继续写这样的文章。庆历三年他被推荐而作了谏官。一有这个“行其言”的机会他便知无不言表了大量的政论文字。到了庆历五年当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又因“朋党之议”而相继罢官时欧阳修便立即义正词严地写了《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直接同庆历四年十一月朝廷所下的“诏书”相对抗。

    也就在这期间欧阳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朋党论》(“论”当作“议”)驳斥“朋党之说”。他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于是他说:“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这篇文章引古证今史实俱在是非分明很有说服力。当时被指为“朋党”的人与其说是“同党”不如说是“同道”。范仲淹是“朋党”中的头面人物欧阳修替他讲话并没有个人私情。范仲淹是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这样的为人之道正是欧阳修所赞成的。因此所谓同党不过是同道而已。这是可以从他的很多文章看得出来的。如有一篇《读李翱文》就是赞扬“以天下为忧”的作品。这篇文章里赞赏李翱不愿叹老嗟卑而忧以天下并且联系宋朝的现实表了评论:呜呼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在欧阳修看来宋朝的天下是比唐朝的天下更可忧虑的但宋朝的执政者却不肯以天下为忧;如有以天下为忧的人如范仲淹等又都遭到贬斥。文章所谓“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云云是深有愤慨的话。欧阳修的这种愤慨之情随时都有泄。《尹师鲁墓志铭》也是这样的作品。这篇《墓志》先讲尹师鲁的文学、议论和才能为天下之士所共知;但欧阳修所更强调的是他为人之“大节”。他说:“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于是欧阳修也就突出地表彰他这一方面。文章说:“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谏官御史不肯言”尹师鲁则挺身而出“愿得俱贬”。这种不怕丢官、勇于仗义的行为是欧阳修十分赞赏的。

    从《尹师鲁墓志铭》这类文章来看欧阳修所说的“道”也就是为人的“大节”。从为人的大节来看欧阳修的道虽然和韩愈相似但也有和韩愈不大相同的地方。例如韩愈贬官之后他那直言敢谏的气概便有所收敛不似贬官之前。他在潮州写的《谢表》、《祭鳄鱼文》等骨气就很不够了。欧阳修不然。他对韩愈本是非常推崇的但他对于韩愈的这一表现也很不满意。在《与尹师鲁书》中他说:“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不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这是对韩愈很痛心的批评从而也表明了自己的志气。他又说:“因此戒安道(余靖)勿作戚戚之文。”就是说不要作韩愈那种“戚戚怨嗟”的文章。

    欧阳修告诫安道不要写“戚戚”的文章他自己也确实是实践了这个主张的。他在滁州所作《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就没有“不堪之穷愁”只讲“山水之乐”。例如《醉翁亭记》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又说:“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身在贬谪之中而大讲禽鸟游人的山水之乐这样的文章不仅与韩愈不同与柳宗元也并不相同。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欧阳修有《答李大临学士书》说得明白:“修在滁三年得博士杜君与处甚乐今足下在滁而事陈君与居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乐也。”这里说的“达于进退穷通之理”也即是《尹师鲁墓志铭》中所说的“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的意思。这就是说一个人立身行事不管处于什么地位也不可改变为人的大节。既敢于伸张正义就不能惧怕任何灾祸。有了这样的精神准备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也就处之泰然了。由此看来欧阳修贬官滁州不作“戚戚之文”而盛称“山水之乐”正是他的为人大节所在并不是或不仅是暗示他自己治滁的政绩、或隐寓古人的“乐民之乐”更不是消极颓唐而寄情山水。

    总的看来欧阳修的各类文章都是体现着他的为人之道的。宋人的文章往往喜欢论道哪怕是传记文或游记文也往往夹些论道的成分。这是宋代文章的一个特征不止欧阳修一个人如此曾巩、王安石、苏轼无不如此。不过欧阳修的文章写得自然论道而不说教这是他“蓄道德而能文章”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宋代除了苏轼很少有人能够企及。

    第三节博古通今之学欧阳修作《尹师鲁墓志铭》曾称尹师鲁“博学强记通知古今”。这八个字对尹师鲁不免溢美但在欧阳修自己足以当之。他不但是个文学家而且是个学者。于经学有所明于史学有独立的著作于金石之学且有开辟之功。

    欧阳修的经学曾受唐人影响敢于提出自己的创见。唐人的经学在魏晋六朝之后思想是比较开阔的不全拘于汉儒的师说如啖助、赵匡、6淳之于《春秋》就打破了三传的门户之见。但一般说来唐代的诗人作家不治经学。宋代不同了欧阳修对于《春秋》、《诗》、《易》都有研究。苏辙曾经说他“长于《易》、《诗》、《春秋》其所明多古人所未见。”1这对于宋朝一代的学风是有影响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毛诗本义》也曾指出:“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于修。”《提要》对宋儒1苏辙:《栾城后集·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的“新义”是有所不满的对欧阳修的“敢议毛郑”也不是完全肯定的。但从这些话里却可看出欧阳修治经对于尔后的“宋学”起了“难”的作用在学术史上影响不小。《提要》又说欧阳修对于毛郑二家之义也不是随意翻新而是“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本出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其立论未尝轻议二家而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志。”这些话比较符合欧阳修所著《毛诗本义》的实际。

    欧阳修在经学上的主要成就还不在于《诗》而在于《易》。他曾认为《易》之《系辞》不是“圣人之作”。他说《系辞》里的“先言何谓而后言子曰者乃讲师自为答问之言尔取卦体以为答也。亦如《公羊》《榖梁》传《春秋》先言何曷而后道其师之所传以为传也。”2欧阳修还认为不仅《系辞》不是“圣人之作”另一些篇章也非“圣人之作”。他在《易童子问》里说:“童子问曰:《系辞》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独《系辞》焉《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在《易或问》里也说:“或问《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前世之大儒君子不论何也?曰:何止于《系辞》?舜之涂廪浚井不载于六经不道于孔子之徒盖里巷人之语也。”在欧阳修看来古书之托为“圣人之作”者往往是后人所作。这是符合古代书籍的实际情况的。但是欧阳修的这一见解曾经长时不为人们所接受他曾深有感慨地说:“余谓《系辞》非圣人之作初若可骇余为此说迄今二十五年矣稍稍以余言为然也。”由此可见欧阳修的这一见解在当时是很大胆的。

    欧阳修又不止怀疑过《易》之《系辞》等等他对于别的经书也常常信经而不信传。他在《春秋论》里就说:“经之所书予所信也;经所不书予不知也。”又在《春秋或问》里说:“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因传而惑者十五六。”他的这些看法当时赞成者不多但他十分自信。他说:“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而学者溺其久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莫之从也。余以谓自孔子殁至今二千岁之间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岁焉知无一人焉与修同其说也?”1由此看来欧阳修在经学上的这些看法在当时确是独到之见。

    欧阳修在经学方面虽有很多大胆的创见但他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却是谨慎的。例如他对毛郑之诗虽有疑难却并不随意改动二家之说。他说:“予疑毛郑之失既多然不敢轻为改易者意其为说不止于笺传而恨己不得尽见二家之书未能遍通其旨。夫不尽见其书而欲折其是非犹不尽人之辞而欲断其讼之曲直其能果于自决乎?其能使之必服乎?”1虽有怀疑却不轻为改易这种治学态度是很严肃的。其所以如此又同他的治学目的很有关系。据说他治经学是“务究大本”而“不过求圣人之意以立异论。”2所谓“大本”就是“圣人”立言的本意。欧阳修是个又迂又直的儒者他虽不满“后儒”却很迷信“先圣”。因此他的治学目的就是要弄清“先圣”的思想实质并不想自己标新立异。他还有个看法是:“圣人之言去2《欧阳文忠公集》卷65《传易图序》。

    1《欧阳文忠公集》卷43《廖氏文集序》。

    1《欧阳文忠公集·诗谱补亡后序》。

    2韩琦:《欧阳文忠公墓志铭》。

    人情不远。”他所不满后儒的是因为他们“未得其真”。他也不是毫不尊重后儒的意见他曾说过:“然亦当积千万人之见庶几得者多而近是。”3他只是反对那种离开经的本义而擅自为说的人。他说:“凡今治经者莫不患圣人之意不明而为诸儒以自出之说汩之也。今于经外又自为说则是患沙浑水而投土益之也。不若沙土尽去则水清而明矣。”4因此他主张对于“杂乱之书”要能“指摘其谬”做到“功施后世”“非止效俗儒著述求一时之名。”这也是治学的一个可贵的态度。

    欧阳修的史学造诣尤为世人所称。在“二十四史”当中欧阳修所参与编修的竟达两部其中《新五代史》且属个人专著。这在古今史家当中成就是很突出的。欧阳修平生是有志于史的他说过:“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1他与尹师鲁商量写作《五代史志》时又说过:“吾等弃于时聊欲因此粗伸其心少希后世之名。”2欧阳修是相信《春秋》的褒贬义例的因此他所谓“善善恶恶之志”也就是要学《春秋》的褒贬。他认为五代之乱有如春秋。他说:“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有足叹者。所以他于《新五代史》每篇议几乎都以“呜呼”冠于篇寄以无穷的感叹。欧阳修作史目的也在于总结历史经验以为当代的借鉴。北宋前期的文人学者凡是关心世事的大抵留心前朝史事历观成败得失联系现实引为教训。欧阳修著《新五代史》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

    欧阳修作史于宋代而要依仿《春秋》的义例自然难免迂腐之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于《春秋》的义例也自有取舍。例如他于五代之梁多所贬抑却不以为“伪”。他在《梁本纪》中议论说:“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失《春秋》之旨予应之曰: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这就是说事实是什么便写什么。为君为篡各传其实。这样的义例是可取的。

    在写法上《新五代史》也有异于《春秋》的地方。欧阳修自有义例例如《司天考》不书灾异他端即声明道:“昔孔子作《春秋》而天人备予述本纪书人而不书天予何敢异于圣人哉!其文虽异其意一也。”他认为《春秋》虽书“日食星变之类”但“孔子未尝道其所以然者”。因此他只讲“人事”不讲“天意”。他对于秦汉以来史书之记灾异、讲天人感应是不赞成的。他说:“呜呼圣人既殁而异端起自秦汉以来学者惑于灾异矣。天文五行之说不胜其繁也。予之所述不得不异乎《春秋》也。考者可以知焉。”可以说《新五代史》不书灾异不讲天人这在中国历代史籍中是个创举。义例虽依《春秋》却又“不得不异乎《春秋》。”依《春秋》未免迂腐而异乎《春秋》则是科学的态度。

    《新五代史》总结前代经验、引为鉴戒的事例很多其中《唐六臣传》之论朋党是最有代表性的。他说:3《欧阳文忠公集》卷69《答宋咸书》。

    4《欧阳文忠公集》卷68《答徐无党第一书》。

    1《欧阳文忠公集》卷39《王彦章画像记》。

    2《欧阳文忠公集》卷67《与尹师鲁第二书》。

章节目录

中国通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中国通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37-中国通史电子书免费下载观看,中国通史,笔趣阁并收藏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