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芳走到殿门口,扬声喊道:“皇上有旨,宣高拱、俞大猷、戚继光觐见。”
话音刚落,一文两武三位青年官员走进了殿内,跪下叩头:“臣高拱、俞大猷、戚继光恭请圣安。”
“免礼,平身。”朱厚?笑着招呼三位心腹爱将:“来来来,肃卿、志辅、元敬,朕给你们介绍一个人,徽州海商巨子汪直汪大老板。”
京城保卫战中,营团军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三位主将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也随之声名鹊起,名震天下,汪直虽远在海外,却也从前往双屿交易的商人口中听说了他们的许多英雄事迹,一听是他们三人,赶紧跪下,给他们叩头,忙不迭声地说着景仰的话。
高拱他们三人当然知道汪直的来历,对他这样的海寇视若仇雠,但一来不敢在御前失礼,二来也听说海商此次为朝廷送来急需的粮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有用之事,勉强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却板着脸不理他。
见汪直跪在那里,一脸的尴尬之色,朱厚?正色说道:“肃卿、志辅、元敬,朕知道你们对汪老板这样的海商颇有成见,但汪直本人虽曾触犯海禁,走私海外,却并未有通倭情事,更有心为朝廷效力。如今朝廷要开海禁,与西洋诸番互市通商,急需他这样精通经商之道,又熟悉海情地理之人,朕已赦免其罪,授予他锦衣卫千户之职,特加日本宣慰钦使,让他宣谕日本诸岛,助朝廷平定倭乱。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你们可不能耿耿于前事,日后同朝为官,要多亲近才是。”
皇上此言一出,更令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人为之色变。要知道,俞大猷曾驻守金门海防一线,戚继光出身登州备倭卫所,他们都曾多次与海盗、倭寇血战海疆,与倭寇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根本无法接受昔日的海盗摇身一变就成为朝廷命官的事实,当下梗着脖子要说话。高拱生怕他们出言不逊,冒犯了皇上,赶紧抢先说道:“皇上求才若渴又包容万物,臣等愧不如也!”说完之后,随便将手拢到胸前一拱,算是给汪直回了个礼。
朱厚?也不好强迫俞大猷和戚继光立刻就抛弃心中的固有成见,与汪直倾盖如故,只好安慰汪直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解冻,只怕也非旦夕可以奏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为国家尽忠,为朝廷效力,何愁天下人不敬你重你!”
接着,他转头对高拱他们说:“你们都是大忙人,咱们就闲话少叙,开门见山。朕今日把你们三人召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与你们商议。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背靠坚城,是朝廷南下平叛的一大障碍,若不能诱敌分兵,只怕徐州城下少不了一场恶战。如今汪直的船队自江南而来,朕就在想,是否可以派遣一支精锐之师乘海船南下,自东南沿海登6,直取南都。你们觉得朕的这个想法如何?”
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三人对视一笑,高拱示意俞大猷回话,俞大猷却不好意思地轻轻摇摇头。
这一幕落到了朱厚?的眼里,便笑着问道:“肃卿、志辅、元敬,你们三人鬼鬼祟祟的在做什么?莫非忘了朕说过,御前议事要畅所欲言吗?”
“回皇上,”高拱说:“前日志辅还曾对臣和元敬说过,既然徽商能自江南运送粮食至京师,朝廷便也能从京师运送兵马到江南。如今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南直隶及浙江必定空虚,他想恳请皇上恩准,带一支偏师乘海船南下呢!”
“哈哈,原来你们早就想到此节了。”朱厚?得意地说:“志辅乃是我朝不世出的将才,朕也能与他不谋而合,看来朕也颇有军事之才嘛!”
俞大猷赶紧跪在地上,说:“皇上睿智天纵,臣粗鄙不才,岂能与皇上相提并论……”
朱厚?佯怒道:“好你个俞志辅,竟也学会了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你竟不知道‘谦虚过头,便是骄傲’的道理吗?还不快快将你的想法从实招来,若有半点藏私,朕定不饶你!”
“皇上,臣想请教这个汪直……哦,汪大人一个问题。”
得到了朱厚?的同意,俞大猷冲汪直抱拳道:“汪大人。”
汪直慌忙跪下,说:“草民……哦,下官在!”
俞大猷见他如此恭顺,态度稍稍缓和了一点,一边侧身避让,一边说:“汪大人快快请起,你我不相统属,不必行此大礼。请问汪大人,你手头上有多少条船?一次可以运送多少兵马?”
“回俞军门,下官有大船三十四艘,都是可乘五百人以上的战船。徽商另有运送粮食的货船共计一百一十六艘,每船可载千人以上。”
俞大猷还未说话,朱厚?已高兴地说:“一问就问到了要害之处,看来志辅你确是早有考虑啊!不过,你大概也没有想到汪老板他们海商竟有这么大的实力吧!一次少说也能运送十万人,朕看就以你们营团军为主力好了。哈哈,神兵天降,威震南都,江南那帮逆臣贼子还不吓破了胆?即便不能挥师直捣黄龙,也可调动徐州之敌回援南京,为朝廷南下打开通道!”
正如朱厚?方才所言,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紧紧地抱成一团,以朝廷现有的兵力难以一口吞下,让他十分头疼。此次徽商调集上百条千石大海船从江南运来三十万石粮食,显示出强大的海运能力,他就想过可以撇开徐州当面之敌,从海上运送部队南下,实施两栖登6作战,成功登6之后挥师深入叛军后方,直取南京。成功收服了汪直之后,海路的安全更有了保证,也不会走漏风声,可以收到战略上的突然性,他的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而这一重任,自然非最精锐的营团军莫属。
俞大猷却没有皇上那么大的魄力,他向来老成持重,讲究“兵集而齐,谋定而后动”,因此,他认为运力虽然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但是存在着几大弊端,一来军需粮秣运送不便,无论是依靠海运,还是在江南当地征粮就食,都不能保证如此庞大的一支部队的供应,恐有绝粮败亡之险;二来目前鞑靼虽然已经散军休整,但以蒙古各部全民皆兵的传统,他们能迅动员并武装起一支部队,可称得上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朝廷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因此,刚刚编练成军的四十万禁军不能全军南下,还应留下至少十万人马拱卫京师,加强戒备,随时防备虏贼来犯,并策应各边镇。如此一来,朝廷可用于南下平叛的兵力不过三十万人,若是将三分之一的兵力海运至江南,势必削弱正面战场的力量,不但难以攻克叛军重兵防守的徐州,更有可能被叛军乘虚而入,威胁京畿;三是北方兵士多不习海战,将之海运至江南,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战力势必会大打折扣,能否挥作用尚在两可之间,更不用说是攻克城高池深且有重兵防守的南京。因此,海路南下的部队只能作为一支牵制叛军的偏师,在南直隶和浙江开展游击战,扰乱叛军的后方,以期打乱叛军的统一部署,策应正面战场,而不能对之寄托太大的希望。既然如此,与其将营团军这样的精锐之师海运江南,不如把它留在徐州战场,力争将叛军主力歼灭在徐州城下,为日后进军江南扫清障碍……
尽管觉得有些遗憾,但朱厚?也知道俞大猷说的有道理,两栖登6作战虽然可以收到战略上的突然性,但是一支庞大的部队跨海远征,深入敌人深远后方进行无依托作战,对于部队素质、后勤保障的要求非常高,以明军目前的战力、后勤补给能力,离这样的标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所谓奇不胜正,此战关系重大,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支偏师的身上……
尤其是俞大猷说的那些理由,不禁使他想起了解放战争时的一段战史:**在成功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一把钢刀插进国民党的心脏,一点突破,全局皆活之后,又以无比的豪情,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几个纵队再次跃进,渡江开辟江南根据地。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建议华野部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歼灭战。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而事实的展也正如粟裕预料的那样,华东野战军尽管没能在军事史上留下充满诗意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和中原野战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后成功组织实施了奇迹般的六十万胜八十万的经典战例――淮海战役,将国民党最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全部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既然**都能虚心接受军事专家的意见,将自己即将拨动棋盘的手硬生生地收回来,我怎么能固执己见,拿十万将士的性命冒险,拿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九州国运冒险呢?
记得《大决战》的电影上,粟裕向中央阐述的暂不过江的理由和俞大猷方才说的大致差不多,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而目前江南叛军驻守徐州的兵力,和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徐州集团的总兵力一样,也是八十万,真是无独有偶。那么,在取得了属于我的“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后,是否就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了呢?
话音刚落,一文两武三位青年官员走进了殿内,跪下叩头:“臣高拱、俞大猷、戚继光恭请圣安。”
“免礼,平身。”朱厚?笑着招呼三位心腹爱将:“来来来,肃卿、志辅、元敬,朕给你们介绍一个人,徽州海商巨子汪直汪大老板。”
京城保卫战中,营团军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三位主将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也随之声名鹊起,名震天下,汪直虽远在海外,却也从前往双屿交易的商人口中听说了他们的许多英雄事迹,一听是他们三人,赶紧跪下,给他们叩头,忙不迭声地说着景仰的话。
高拱他们三人当然知道汪直的来历,对他这样的海寇视若仇雠,但一来不敢在御前失礼,二来也听说海商此次为朝廷送来急需的粮食,算是为国家做了一点有用之事,勉强压抑着心中的愤怒,却板着脸不理他。
见汪直跪在那里,一脸的尴尬之色,朱厚?正色说道:“肃卿、志辅、元敬,朕知道你们对汪老板这样的海商颇有成见,但汪直本人虽曾触犯海禁,走私海外,却并未有通倭情事,更有心为朝廷效力。如今朝廷要开海禁,与西洋诸番互市通商,急需他这样精通经商之道,又熟悉海情地理之人,朕已赦免其罪,授予他锦衣卫千户之职,特加日本宣慰钦使,让他宣谕日本诸岛,助朝廷平定倭乱。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你们可不能耿耿于前事,日后同朝为官,要多亲近才是。”
皇上此言一出,更令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人为之色变。要知道,俞大猷曾驻守金门海防一线,戚继光出身登州备倭卫所,他们都曾多次与海盗、倭寇血战海疆,与倭寇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根本无法接受昔日的海盗摇身一变就成为朝廷命官的事实,当下梗着脖子要说话。高拱生怕他们出言不逊,冒犯了皇上,赶紧抢先说道:“皇上求才若渴又包容万物,臣等愧不如也!”说完之后,随便将手拢到胸前一拱,算是给汪直回了个礼。
朱厚?也不好强迫俞大猷和戚继光立刻就抛弃心中的固有成见,与汪直倾盖如故,只好安慰汪直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要解冻,只怕也非旦夕可以奏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为国家尽忠,为朝廷效力,何愁天下人不敬你重你!”
接着,他转头对高拱他们说:“你们都是大忙人,咱们就闲话少叙,开门见山。朕今日把你们三人召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要与你们商议。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背靠坚城,是朝廷南下平叛的一大障碍,若不能诱敌分兵,只怕徐州城下少不了一场恶战。如今汪直的船队自江南而来,朕就在想,是否可以派遣一支精锐之师乘海船南下,自东南沿海登6,直取南都。你们觉得朕的这个想法如何?”
高拱、俞大猷和戚继光三人对视一笑,高拱示意俞大猷回话,俞大猷却不好意思地轻轻摇摇头。
这一幕落到了朱厚?的眼里,便笑着问道:“肃卿、志辅、元敬,你们三人鬼鬼祟祟的在做什么?莫非忘了朕说过,御前议事要畅所欲言吗?”
“回皇上,”高拱说:“前日志辅还曾对臣和元敬说过,既然徽商能自江南运送粮食至京师,朝廷便也能从京师运送兵马到江南。如今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南直隶及浙江必定空虚,他想恳请皇上恩准,带一支偏师乘海船南下呢!”
“哈哈,原来你们早就想到此节了。”朱厚?得意地说:“志辅乃是我朝不世出的将才,朕也能与他不谋而合,看来朕也颇有军事之才嘛!”
俞大猷赶紧跪在地上,说:“皇上睿智天纵,臣粗鄙不才,岂能与皇上相提并论……”
朱厚?佯怒道:“好你个俞志辅,竟也学会了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你竟不知道‘谦虚过头,便是骄傲’的道理吗?还不快快将你的想法从实招来,若有半点藏私,朕定不饶你!”
“皇上,臣想请教这个汪直……哦,汪大人一个问题。”
得到了朱厚?的同意,俞大猷冲汪直抱拳道:“汪大人。”
汪直慌忙跪下,说:“草民……哦,下官在!”
俞大猷见他如此恭顺,态度稍稍缓和了一点,一边侧身避让,一边说:“汪大人快快请起,你我不相统属,不必行此大礼。请问汪大人,你手头上有多少条船?一次可以运送多少兵马?”
“回俞军门,下官有大船三十四艘,都是可乘五百人以上的战船。徽商另有运送粮食的货船共计一百一十六艘,每船可载千人以上。”
俞大猷还未说话,朱厚?已高兴地说:“一问就问到了要害之处,看来志辅你确是早有考虑啊!不过,你大概也没有想到汪老板他们海商竟有这么大的实力吧!一次少说也能运送十万人,朕看就以你们营团军为主力好了。哈哈,神兵天降,威震南都,江南那帮逆臣贼子还不吓破了胆?即便不能挥师直捣黄龙,也可调动徐州之敌回援南京,为朝廷南下打开通道!”
正如朱厚?方才所言,江南叛军重兵猬集徐州,紧紧地抱成一团,以朝廷现有的兵力难以一口吞下,让他十分头疼。此次徽商调集上百条千石大海船从江南运来三十万石粮食,显示出强大的海运能力,他就想过可以撇开徐州当面之敌,从海上运送部队南下,实施两栖登6作战,成功登6之后挥师深入叛军后方,直取南京。成功收服了汪直之后,海路的安全更有了保证,也不会走漏风声,可以收到战略上的突然性,他的这种想法就更强烈了,。而这一重任,自然非最精锐的营团军莫属。
俞大猷却没有皇上那么大的魄力,他向来老成持重,讲究“兵集而齐,谋定而后动”,因此,他认为运力虽然可以达到那样的水平,但是存在着几大弊端,一来军需粮秣运送不便,无论是依靠海运,还是在江南当地征粮就食,都不能保证如此庞大的一支部队的供应,恐有绝粮败亡之险;二来目前鞑靼虽然已经散军休整,但以蒙古各部全民皆兵的传统,他们能迅动员并武装起一支部队,可称得上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朝廷不可对此掉以轻心。因此,刚刚编练成军的四十万禁军不能全军南下,还应留下至少十万人马拱卫京师,加强戒备,随时防备虏贼来犯,并策应各边镇。如此一来,朝廷可用于南下平叛的兵力不过三十万人,若是将三分之一的兵力海运至江南,势必削弱正面战场的力量,不但难以攻克叛军重兵防守的徐州,更有可能被叛军乘虚而入,威胁京畿;三是北方兵士多不习海战,将之海运至江南,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战力势必会大打折扣,能否挥作用尚在两可之间,更不用说是攻克城高池深且有重兵防守的南京。因此,海路南下的部队只能作为一支牵制叛军的偏师,在南直隶和浙江开展游击战,扰乱叛军的后方,以期打乱叛军的统一部署,策应正面战场,而不能对之寄托太大的希望。既然如此,与其将营团军这样的精锐之师海运江南,不如把它留在徐州战场,力争将叛军主力歼灭在徐州城下,为日后进军江南扫清障碍……
尽管觉得有些遗憾,但朱厚?也知道俞大猷说的有道理,两栖登6作战虽然可以收到战略上的突然性,但是一支庞大的部队跨海远征,深入敌人深远后方进行无依托作战,对于部队素质、后勤保障的要求非常高,以明军目前的战力、后勤补给能力,离这样的标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所谓奇不胜正,此战关系重大,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支偏师的身上……
尤其是俞大猷说的那些理由,不禁使他想起了解放战争时的一段战史:**在成功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一把钢刀插进国民党的心脏,一点突破,全局皆活之后,又以无比的豪情,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几个纵队再次跃进,渡江开辟江南根据地。粟裕经过深思熟虑,建议华野部队暂不过江,留在江北打歼灭战。中央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而事实的展也正如粟裕预料的那样,华东野战军尽管没能在军事史上留下充满诗意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和中原野战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最后成功组织实施了奇迹般的六十万胜八十万的经典战例――淮海战役,将国民党最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全部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既然**都能虚心接受军事专家的意见,将自己即将拨动棋盘的手硬生生地收回来,我怎么能固执己见,拿十万将士的性命冒险,拿大明王朝的社稷安危、九州国运冒险呢?
记得《大决战》的电影上,粟裕向中央阐述的暂不过江的理由和俞大猷方才说的大致差不多,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而目前江南叛军驻守徐州的兵力,和淮海战役时国民党徐州集团的总兵力一样,也是八十万,真是无独有偶。那么,在取得了属于我的“淮海战役”的胜利之后,是否就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