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四年冬,腊月二十三“辞灶”,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明穆宗隆庆帝殡天,在位只有短短四年。{p)
历史上,隆庆帝在位有六年时间,因而,杨宁在这一天终于确定了明朝历史的走向铁定生了改变,至于是自己来到了一个与先前的大明朝平行的历史空间,还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走向,这就不得而知了。
很快,隆庆驾崩的消息因李贵妃等人的哭声传到了乾清宫外,列班等候的内阁大臣、文武百官顿时哭成一片,哭声洞彻整个皇城上空。高拱更已是老泪纵横,当年隆庆尚在东宫做太子时,他便是隆庆的座师,如今一晃多年过去,隆庆一命归天,自然是触动了他的伤心情怀。
尽管悲伤,但高拱、张居正、高仪等人还是最先止住了哭声,他们是内阁机枢大臣,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等着他们去做。
陈皇后与李贵妃也止住了悲声,命宫女将已经哭晕了过去的永宁公主抬进了后殿,又让杨宁去拉趴在隆庆身上哭得死去活来的万历,无奈杨宁怎么去拉,万历却哭嚎着不起身,声音都哭得哑了,杨宁听了也忍不住一阵心酸。
隆庆少子嗣,所生大皇子、二皇子相继夭折,如今只有万历和淑妃所生的朱翊修二个儿子,以及永宁公主一个女儿,朱翊修年幼,如今才有四岁,因此平日里万历和永宁公主与隆庆都很是亲近,如今隆庆驾崩,怎能不让两个孩子哭断肝肠!
李贵妃又拉着万历一阵劝慰,万历这才渐渐止住了悲声,但仍是望着隆庆的遗体眼哗哗地流泪。
李贵妃一脸悲戚,对一旁侍立的冯保道:“冯公公,列为内阁辅臣都在,你就将皇上的遗诏宣读了吧!”
“是!”
冯保答应一声,自袖子里掏出一轴黄绫揭帖来,口里扬声喊道:“隆庆皇帝遗诏,皇太子朱翊钧接旨!”
万历此时仍只顾着望着隆庆悲伤,浑然不觉,杨宁自一旁轻轻推了他一把,他这才醒过神来,神情呆呆地跪了,冯保这才念道:“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各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钦此!”
念完,冯保将那轴黄绫揭帖卷起扎好,恭恭敬敬递到万历手上,万历泪流不止地向隆庆的遗体磕了三个头,才被杨宁扶了起来站在了李贵妃身旁。
李贵妃对冯保一施眼色,冯保微微颔,又自袖中掏出另一轴黄绫揭帖来道:“皇上另有遗诏给司礼监及内阁各位阁臣!”
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慌忙跪下接旨。
冯保居高临下望了一眼跪在自己面前的高拱,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笑容,高声继续念道:“皇上遗诏:朕嗣祖宗大统,今方四年,偶得此疾,遽不能起,有负先皇付托,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钦此!”
“臣等谨遵圣谕,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张居正与高仪领旨起身,而高拱却是跪在地上迟迟未动。
冯保皱了一下眉头,冷冷道:“高大人,为何还不领旨谢恩?”
高拱却理都不理冯保,转身对陈皇后和李贵妃行礼道:“皇后娘娘,贵妃娘娘,皇上两道遗诏中都提到司礼监,此刻为何不见司礼监掌印孟公公,没有他在场,就宣读遗诏,这好像有些不大合适吧?”
陈皇后没说话,而是望了李贵妃一眼,李贵妃柳眉一挑,淡淡道:“本宫倒认为没什么不合适的,即便孟通不在场,有冯保和杨宁两大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场也是一样!”
高拱一捋大胡子立刻反驳道:“娘娘此话差矣,司礼监的掌印是孟公公,别人谁也代替不了他,没有他在便宣读遗诏,这不合规矩!”
高拱口气如此生硬顶撞,李贵妃俏脸已是一片冰冷,冷笑一声道:“那照高阁老的话,没有这孟通,皇上这遗诏便不宣读了么?若是这孟通不小心掉到井里淹死了,难道高阁老还要将他的尸体捞出来摆在皇上遗体面前听遗诏么?若是孟通被火烧成了灰,难道还要将他的骨头渣子捧到这乾清宫里听遗诏么?”
杨宁在一旁听得暗赞一声,这李贵妃的泼辣劲上来,是什么话都敢说,偏偏这样最是让人没辙!
高拱脸色变得难看无比,沉声道:“娘娘这是什么意思?孟公公怎么说也是司礼监掌印,娘娘如此诅他,是不是有些……有些太不合适……?”
杨宁听得不禁又暗自摇头,怪不得人都说这内阁高胡子为人脾气又倔又臭,如今真是见识到了,身为臣子,哪有如此对未来的皇上和太后如此说话的,难道他就意识不到么,从隆庆咽气的那一刻起,属于他高拱的天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哼!高大人,本宫看你这所作所为却是很不合适,如今皇上才去,你就在这里横挑鼻子竖挑眼,你的官威,怎么,你这是要仗着位高权重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么?”李贵妃果然是泼辣凌厉,这话说得更是字字诛心,就连张居正和高仪听得也是脸色不自然起来。
话都说到这份上,高拱再不识转圜,今日便是无法收场了,他急忙叩头道:“臣万万不敢!皇上厚恩,臣一向誓以死报,东宫太子虽然年幼,承继大统,臣定将根据祖宗法度,竭尽忠心辅佐,只是如有人敢欺东宫年幼,惑乱圣心,臣定将秉持正义,维护朝纲,将生死置之度外……!”说着,高拱的眼睛有意无意瞥向了一旁站着的冯保和杨宁,杨宁自是无所谓,冯保却是气得脸色都变了,想反驳却又不敢,杨宁看得出,这冯保毕竟还是有些怕高胡子的。
高拱本意是想给李贵妃及自己个台阶下,但话说着说着便又变了味儿,李贵妃冷声打断他道:“够了!高大人,你口口声声一句一个‘太子年幼’,皇后娘娘和本宫心里都清楚,不用你一个劲儿的提醒……!”说到这里,李贵妃神色突然转为悲戚,转身扑倒在隆庆榻前大放悲声,“皇上啊皇上,你快睁开眼睛……你……你为何去得那么早啊,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受人欺负……!”
李贵妃哭得伤心,陈皇后和万历也跟着哭了起来,一时间,殿内又是哭声一片。
李贵妃这一手果然厉害,一下便将高拱凉在了那里,一脸尴尬。
张居正心里暗笑,先出言劝慰了陈皇后、李贵妃几句,为高拱打了几句圆场,道“高大人是心悲皇上殡天,不免言行失措,请娘娘们原谅”,他又对高拱打个眼色道:“辅大人,外面诸事还需操持,咱们这就下去安排”
张居正等于是给高拱一个台阶下,高拱也顾不得再追究孟通不在场之事了,答应一声,便与张居正、高仪退了下去。
乾清宫内殿只剩下陈皇后、李贵妃、万历,及冯保杨宁,杨宁心里惦念着永宁公主的身体,便向陈皇后和李贵妃禀告一声,退了出来,李贵妃本想留下杨宁,再加上冯保,几人一起商议接下来的事情计划等,她自是想让杨宁参与到以后她的权力核心里,但杨宁无心于此,她当着陈皇后和冯保又不好直说,只好作罢。
杨宁来到福宁宫,永宁公主已经醒来,眼睛都已经哭得红肿起来,哭闹着要到乾清宫看隆庆,向忠和迎儿正在苦劝她,却怎么也劝不住,一群人正要出东暖阁,杨宁挑帘走了进去,向忠和迎儿一见杨宁脸上都是一喜,急忙让杨宁劝劝永宁公主。
杨宁示意向忠等人全都退了下去,才对一脸悲戚的永宁公主道:“公主,我知道你心里十分悲伤,但是,皇上已经驾鹤西去,你若再哭坏了身子,相信皇上他肯定是不愿见到你这样子的!”
永宁公主泪流不止,喃喃道:“杨宁,你体会不到的,丧亲之痛,痛断肝肠,父皇他就这么去了,我这心里就彷佛被抽空了一样,好痛好痛……!”
望着永宁公主悲痛欲绝的样子,杨宁不再出言相劝,他知道,此时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他所能做的只有陪着永宁公主坐着,听她倾诉,陪她伤心。
内阁里,高拱与张居正都是雷厉风行、勤政能干的循吏,很快,他们便议出了三项决定:
一,立即八百里传邮,把讣告布全国;
二,隆庆皇帝一应丧事礼仪由礼部遵祖制订出方案,呈上皇太子批准执行;
三,治丧期间,在京各衙门堂官一律在朝房值宿,不得回家,国各地衙门就地设灵堂致祭,不必来京。
商量既定,内阁中书便按三位阁臣的意思斟酌词句写好告示,盖上内阁关防,命人送往京城各大衙门,传邮的事则指示兵部施行。
很快,隆庆驾崩的消息随着兵部驿站的快马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家户户的红灯笼全部摘下,换上一色的白底黑字的灯笼,挂上了黑白奠纱,皇宫内外也都挂满了写着大大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历史上,隆庆帝在位有六年时间,因而,杨宁在这一天终于确定了明朝历史的走向铁定生了改变,至于是自己来到了一个与先前的大明朝平行的历史空间,还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走向,这就不得而知了。
很快,隆庆驾崩的消息因李贵妃等人的哭声传到了乾清宫外,列班等候的内阁大臣、文武百官顿时哭成一片,哭声洞彻整个皇城上空。高拱更已是老泪纵横,当年隆庆尚在东宫做太子时,他便是隆庆的座师,如今一晃多年过去,隆庆一命归天,自然是触动了他的伤心情怀。
尽管悲伤,但高拱、张居正、高仪等人还是最先止住了哭声,他们是内阁机枢大臣,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等着他们去做。
陈皇后与李贵妃也止住了悲声,命宫女将已经哭晕了过去的永宁公主抬进了后殿,又让杨宁去拉趴在隆庆身上哭得死去活来的万历,无奈杨宁怎么去拉,万历却哭嚎着不起身,声音都哭得哑了,杨宁听了也忍不住一阵心酸。
隆庆少子嗣,所生大皇子、二皇子相继夭折,如今只有万历和淑妃所生的朱翊修二个儿子,以及永宁公主一个女儿,朱翊修年幼,如今才有四岁,因此平日里万历和永宁公主与隆庆都很是亲近,如今隆庆驾崩,怎能不让两个孩子哭断肝肠!
李贵妃又拉着万历一阵劝慰,万历这才渐渐止住了悲声,但仍是望着隆庆的遗体眼哗哗地流泪。
李贵妃一脸悲戚,对一旁侍立的冯保道:“冯公公,列为内阁辅臣都在,你就将皇上的遗诏宣读了吧!”
“是!”
冯保答应一声,自袖子里掏出一轴黄绫揭帖来,口里扬声喊道:“隆庆皇帝遗诏,皇太子朱翊钧接旨!”
万历此时仍只顾着望着隆庆悲伤,浑然不觉,杨宁自一旁轻轻推了他一把,他这才醒过神来,神情呆呆地跪了,冯保这才念道:“遗诏,与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各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钦此!”
念完,冯保将那轴黄绫揭帖卷起扎好,恭恭敬敬递到万历手上,万历泪流不止地向隆庆的遗体磕了三个头,才被杨宁扶了起来站在了李贵妃身旁。
李贵妃对冯保一施眼色,冯保微微颔,又自袖中掏出另一轴黄绫揭帖来道:“皇上另有遗诏给司礼监及内阁各位阁臣!”
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慌忙跪下接旨。
冯保居高临下望了一眼跪在自己面前的高拱,嘴角泛起一丝得意笑容,高声继续念道:“皇上遗诏:朕嗣祖宗大统,今方四年,偶得此疾,遽不能起,有负先皇付托,东宫幼小,朕今付之卿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钦此!”
“臣等谨遵圣谕,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张居正与高仪领旨起身,而高拱却是跪在地上迟迟未动。
冯保皱了一下眉头,冷冷道:“高大人,为何还不领旨谢恩?”
高拱却理都不理冯保,转身对陈皇后和李贵妃行礼道:“皇后娘娘,贵妃娘娘,皇上两道遗诏中都提到司礼监,此刻为何不见司礼监掌印孟公公,没有他在场,就宣读遗诏,这好像有些不大合适吧?”
陈皇后没说话,而是望了李贵妃一眼,李贵妃柳眉一挑,淡淡道:“本宫倒认为没什么不合适的,即便孟通不在场,有冯保和杨宁两大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场也是一样!”
高拱一捋大胡子立刻反驳道:“娘娘此话差矣,司礼监的掌印是孟公公,别人谁也代替不了他,没有他在便宣读遗诏,这不合规矩!”
高拱口气如此生硬顶撞,李贵妃俏脸已是一片冰冷,冷笑一声道:“那照高阁老的话,没有这孟通,皇上这遗诏便不宣读了么?若是这孟通不小心掉到井里淹死了,难道高阁老还要将他的尸体捞出来摆在皇上遗体面前听遗诏么?若是孟通被火烧成了灰,难道还要将他的骨头渣子捧到这乾清宫里听遗诏么?”
杨宁在一旁听得暗赞一声,这李贵妃的泼辣劲上来,是什么话都敢说,偏偏这样最是让人没辙!
高拱脸色变得难看无比,沉声道:“娘娘这是什么意思?孟公公怎么说也是司礼监掌印,娘娘如此诅他,是不是有些……有些太不合适……?”
杨宁听得不禁又暗自摇头,怪不得人都说这内阁高胡子为人脾气又倔又臭,如今真是见识到了,身为臣子,哪有如此对未来的皇上和太后如此说话的,难道他就意识不到么,从隆庆咽气的那一刻起,属于他高拱的天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哼!高大人,本宫看你这所作所为却是很不合适,如今皇上才去,你就在这里横挑鼻子竖挑眼,你的官威,怎么,你这是要仗着位高权重欺负我们孤儿寡母么?”李贵妃果然是泼辣凌厉,这话说得更是字字诛心,就连张居正和高仪听得也是脸色不自然起来。
话都说到这份上,高拱再不识转圜,今日便是无法收场了,他急忙叩头道:“臣万万不敢!皇上厚恩,臣一向誓以死报,东宫太子虽然年幼,承继大统,臣定将根据祖宗法度,竭尽忠心辅佐,只是如有人敢欺东宫年幼,惑乱圣心,臣定将秉持正义,维护朝纲,将生死置之度外……!”说着,高拱的眼睛有意无意瞥向了一旁站着的冯保和杨宁,杨宁自是无所谓,冯保却是气得脸色都变了,想反驳却又不敢,杨宁看得出,这冯保毕竟还是有些怕高胡子的。
高拱本意是想给李贵妃及自己个台阶下,但话说着说着便又变了味儿,李贵妃冷声打断他道:“够了!高大人,你口口声声一句一个‘太子年幼’,皇后娘娘和本宫心里都清楚,不用你一个劲儿的提醒……!”说到这里,李贵妃神色突然转为悲戚,转身扑倒在隆庆榻前大放悲声,“皇上啊皇上,你快睁开眼睛……你……你为何去得那么早啊,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受人欺负……!”
李贵妃哭得伤心,陈皇后和万历也跟着哭了起来,一时间,殿内又是哭声一片。
李贵妃这一手果然厉害,一下便将高拱凉在了那里,一脸尴尬。
张居正心里暗笑,先出言劝慰了陈皇后、李贵妃几句,为高拱打了几句圆场,道“高大人是心悲皇上殡天,不免言行失措,请娘娘们原谅”,他又对高拱打个眼色道:“辅大人,外面诸事还需操持,咱们这就下去安排”
张居正等于是给高拱一个台阶下,高拱也顾不得再追究孟通不在场之事了,答应一声,便与张居正、高仪退了下去。
乾清宫内殿只剩下陈皇后、李贵妃、万历,及冯保杨宁,杨宁心里惦念着永宁公主的身体,便向陈皇后和李贵妃禀告一声,退了出来,李贵妃本想留下杨宁,再加上冯保,几人一起商议接下来的事情计划等,她自是想让杨宁参与到以后她的权力核心里,但杨宁无心于此,她当着陈皇后和冯保又不好直说,只好作罢。
杨宁来到福宁宫,永宁公主已经醒来,眼睛都已经哭得红肿起来,哭闹着要到乾清宫看隆庆,向忠和迎儿正在苦劝她,却怎么也劝不住,一群人正要出东暖阁,杨宁挑帘走了进去,向忠和迎儿一见杨宁脸上都是一喜,急忙让杨宁劝劝永宁公主。
杨宁示意向忠等人全都退了下去,才对一脸悲戚的永宁公主道:“公主,我知道你心里十分悲伤,但是,皇上已经驾鹤西去,你若再哭坏了身子,相信皇上他肯定是不愿见到你这样子的!”
永宁公主泪流不止,喃喃道:“杨宁,你体会不到的,丧亲之痛,痛断肝肠,父皇他就这么去了,我这心里就彷佛被抽空了一样,好痛好痛……!”
望着永宁公主悲痛欲绝的样子,杨宁不再出言相劝,他知道,此时任何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他所能做的只有陪着永宁公主坐着,听她倾诉,陪她伤心。
内阁里,高拱与张居正都是雷厉风行、勤政能干的循吏,很快,他们便议出了三项决定:
一,立即八百里传邮,把讣告布全国;
二,隆庆皇帝一应丧事礼仪由礼部遵祖制订出方案,呈上皇太子批准执行;
三,治丧期间,在京各衙门堂官一律在朝房值宿,不得回家,国各地衙门就地设灵堂致祭,不必来京。
商量既定,内阁中书便按三位阁臣的意思斟酌词句写好告示,盖上内阁关防,命人送往京城各大衙门,传邮的事则指示兵部施行。
很快,隆庆驾崩的消息随着兵部驿站的快马传遍了大江南北,家家户户的红灯笼全部摘下,换上一色的白底黑字的灯笼,挂上了黑白奠纱,皇宫内外也都挂满了写着大大黑色“奠”字的白纱西瓜灯。
整理布。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