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开始渐渐转凉,时间已经进入了农历十月初旬。
苏州府。
城内最大的茶楼,二楼包间之中,几名穿着光鲜,一看就是有钱人模样的人正在包间之中喝茶,聊天。
如果熟悉的人就会知道,这些人全是苏州府的粮商,且还是最大的粮商之一,这年头,卖粮食赚钱啊,现在一石粮食卖到了三两五、六钱银子以上,大有上涨到四两银子一石的趋势。
领头之人是苏州最大的粮商,姓杨,杨国财道:“诸位,那就这么说定了,从明天开始,粮价涨至三两八钱。”
其余几位粮商纷纷道:“没有问题,这次应该要大赚一笔,听说在北方粮食已经卖到了四、五两。”
这些粮商,今年秋收的时候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少则一、两万石,多则三、五万石,像杨国财就囤积了约十万石粮食。
这些粮商也够奸的,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放肆抬高粮价,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硬是将粮价从二两银子左右抬到了现在的三两五、六钱银子,且还准备抬到三两八钱银子。
其中一名粮商道:“诸位,你们发现没有,咱们苏州府城内,短短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开了三家粮店,且每一家的规模还不小,名字也很统一,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底细。”
这些人都是粮商,自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其实,不止是苏州府,在松江府,常州府等地,也就是这短短十天半个月之内,开了多家粮店,每一家的规模都不小。
这些粮店显得很神秘,一般人都不知道其背景,但有心人发现,这些粮店的店名都一样,全是“丰收粮食连锁xx店”,这些粮店,自然全部都是张丰开设的。
从琉球满载而归,带回了价值起码一百数十万两白银之巨的粮食之后,张丰就准备自己开店销售。
于是,在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一共十几家大粮店纷纷出现,现在这些粮店全部已经准备就绪,准备明天统一开业。
这些粮商聊起了这些神秘的粮店,其中一人道:“听说这些粮店明天统一开业,不知道他们粮食卖什么价格,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价格造成冲击。”
杨国财道:“怕什么,难道他们还能胳膊拧过大腿,大家不用怕,我们手上的粮食加在一起,至少数十万石粮食,他们翻不起什么波澜。”
“嗯。”大部分人点一点,但还是有一两人心里打鼓,因为手上的粮食基本上是二两银子以上的价格收购的,如果粮价下来,自己可能会亏本。
………
丰收粮食连锁苏州一号店。
约上午九点,偌大的店门缓缓的打开了,几名伙计,一名掌柜,大家准备开业,其中两名伙计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点炮点燃,在店门口噼里啪啦的燃放起来。
“开业喽!”
店内的活计,掌柜等,大家一脸高兴,忙了这么久,终于顺利开业了!
店门临街,位置非常不错,现在这个时候街道上正人来人往,这么大的动静,马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又一家粮店开张了,看上去店面还不小。”
“这年头,粮店赚钱啊!”
“哎,粮价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吃不起饭了。”
“……”
不少老百姓议论纷纷,不过,从大家的言语之中能听出来,那就是粮价贵,甚至有部分老百姓对粮商不爽。
李春喜是苏州府人士,提着一个袋子上街去买粮食,家里好几张嘴吃饭,刚买的五十斤粮食又快吃光了,一边走,一边摸了自己贴身口袋放着的几两散碎银子,李春喜有一点愁。
因为听说粮价又涨了,不知道这一点散碎银子能买多少粮食,走了一会儿,走进一家粮店,一问价格,大米的价格已经到了三两八钱银子一石。
李春喜像被蛇咬了一样,拿着自己的空米袋出了这家粮店,心中想道,怎么会这样,粮价涨得这么快,以后吃饭就是一大问题,搞不好要去城外挖野菜充饥。
随着粮价大幅上涨,很多人去城外挖野菜,野菜都快挖光了,挖回来野菜,有条件的放一点大米,熬野菜粥,没有条件的,直接吃野菜充饥,放一点大米熬粥那只能是奢望。
李春喜一脸沮丧,低着头走,走了约百十米,李春喜突然发现前面好热闹,抬头一看,正是一家粮店,粮店里面很多人,外面甚至还排起了长队。
“这是怎么一回事?”李春喜疑虑,正好看到一个熟人,马上拉住问道:“老张,这家粮店的生意怎么这么好?”
老张道:“老李,你不知道吗?这家粮店的大米只卖三两银子一石,且买十斤还送一斤你,快,快去排队!”
有这等好事,如果不是看到很多人排起了长队,李春喜打死都不相信,见状,马上开始排队,心中道,谢天谢地,终于能买到三两银子一石的粮食了。”
店内,一片火爆!
几名伙计忙得不可开交,掌柜的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简直就是收钱收到手软啊!
“怎么最多只能买五十斤,不行,我要买两石!”有顾客大喊起来,手里拿着银锭,坚持要买两粮食。
一名伙计耐心的道:“真对不起,我们东家有交代,一人最多只能买五十斤,这是你的大米,下一位!”
“不行,我要见你们东家,我要买两石粮食!”
这名伙计心中道,就凭你也想见我们东家,说出我们东家,吓都吓死了,不过,心中虽然这么想,伙计的脸上还是保持微笑和热情,耐心的道:“实在对不起,我们有规定,真的只能卖给你五十斤大米,下一位!”
张丰十几家粮店,开业之后异常火爆,三两一石的粮食价格,再加上买十斤粮食还送一斤,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这就出现了奇观,张丰的每一家粮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而其他那些卖高价粮食的粮店则生意冷清。
有三两一石的粮食可买,谁还去买三两八钱一石的粮食,除非脑袋进水。
杨国财脸色难看,在自己的粮店内走来走去,偌大的粮店内,只有几名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的伙计,前来买粮食的顾客一个都没有。
降价卖粮,那将少赚很多钱,杨国财不干,想了想之后,杨国财将心一横,恶从胆边生。
………
张丰来了苏州,和张丰一起的除了两名警卫还有徐良益,当然,大家都是便装,现在张丰正在其中一家粮店内。
粮店内生意火爆,看着就让人喜欢,可以看得出来,店内的粮食少了很多,估计到下午就会卖光。
徐良益现在是张丰生意上的得力助手,生意上的事情,不是杨升海打理,就是徐良益。
徐良益更年轻,三十岁出头,更有能力,更有激情和闯劲,张丰准备重点培养,这些粮店就由徐良益筹备,以后也由徐良益打理。
看到粮食卖得这么快,徐良益暗暗佩服张丰看得长远,因为在粮店筹备之初,张丰就交代徐良益在苏州找了大仓库,很多粮食就存放在这仓库之中,店内的粮食快卖光就能从仓库之中调集粮食过来。
“老板,您看,苏州知府刘大人过来了。”徐良益在张丰耳边轻声的道。
张丰点一点头,店内顾客多,不是谈好的地方,张丰道:“我在后堂,你去迎接一下。”
说完张丰去了后堂大厅,徐良益则出了粮店在门口接上刘士余,低声几句,带着刘士余等人从侧门去了粮店后堂。
身为苏州知府,刘士余是知情的,知道这些粮店全是张丰,得知张丰来了苏州,刘士余准备过来祝贺一下,于是马上带着自己的几名同僚过来。
后堂之中。
刘士余首先就是道贺,然后,喝着茶,和张丰聊着天,从刘士余等人的神色可以看出来,虽然张丰一身便装,一脸轻松,但除了刘士余之外,其余人等则多少带着拘谨,毕竟张丰是手握兵柄的正三品总兵。
正聊着天,徐良益快步走进来,附在张丰的耳边低声几句,顿时,张丰的脸色就微微一变。
………
苏州府。
城内最大的茶楼,二楼包间之中,几名穿着光鲜,一看就是有钱人模样的人正在包间之中喝茶,聊天。
如果熟悉的人就会知道,这些人全是苏州府的粮商,且还是最大的粮商之一,这年头,卖粮食赚钱啊,现在一石粮食卖到了三两五、六钱银子以上,大有上涨到四两银子一石的趋势。
领头之人是苏州最大的粮商,姓杨,杨国财道:“诸位,那就这么说定了,从明天开始,粮价涨至三两八钱。”
其余几位粮商纷纷道:“没有问题,这次应该要大赚一笔,听说在北方粮食已经卖到了四、五两。”
这些粮商,今年秋收的时候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少则一、两万石,多则三、五万石,像杨国财就囤积了约十万石粮食。
这些粮商也够奸的,完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放肆抬高粮价,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硬是将粮价从二两银子左右抬到了现在的三两五、六钱银子,且还准备抬到三两八钱银子。
其中一名粮商道:“诸位,你们发现没有,咱们苏州府城内,短短不到十天的功夫就开了三家粮店,且每一家的规模还不小,名字也很统一,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底细。”
这些人都是粮商,自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其实,不止是苏州府,在松江府,常州府等地,也就是这短短十天半个月之内,开了多家粮店,每一家的规模都不小。
这些粮店显得很神秘,一般人都不知道其背景,但有心人发现,这些粮店的店名都一样,全是“丰收粮食连锁xx店”,这些粮店,自然全部都是张丰开设的。
从琉球满载而归,带回了价值起码一百数十万两白银之巨的粮食之后,张丰就准备自己开店销售。
于是,在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三地,一共十几家大粮店纷纷出现,现在这些粮店全部已经准备就绪,准备明天统一开业。
这些粮商聊起了这些神秘的粮店,其中一人道:“听说这些粮店明天统一开业,不知道他们粮食卖什么价格,会不会对我们现在的价格造成冲击。”
杨国财道:“怕什么,难道他们还能胳膊拧过大腿,大家不用怕,我们手上的粮食加在一起,至少数十万石粮食,他们翻不起什么波澜。”
“嗯。”大部分人点一点,但还是有一两人心里打鼓,因为手上的粮食基本上是二两银子以上的价格收购的,如果粮价下来,自己可能会亏本。
………
丰收粮食连锁苏州一号店。
约上午九点,偌大的店门缓缓的打开了,几名伙计,一名掌柜,大家准备开业,其中两名伙计拿着早就准备好的点炮点燃,在店门口噼里啪啦的燃放起来。
“开业喽!”
店内的活计,掌柜等,大家一脸高兴,忙了这么久,终于顺利开业了!
店门临街,位置非常不错,现在这个时候街道上正人来人往,这么大的动静,马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又一家粮店开张了,看上去店面还不小。”
“这年头,粮店赚钱啊!”
“哎,粮价越来越高,我们已经吃不起饭了。”
“……”
不少老百姓议论纷纷,不过,从大家的言语之中能听出来,那就是粮价贵,甚至有部分老百姓对粮商不爽。
李春喜是苏州府人士,提着一个袋子上街去买粮食,家里好几张嘴吃饭,刚买的五十斤粮食又快吃光了,一边走,一边摸了自己贴身口袋放着的几两散碎银子,李春喜有一点愁。
因为听说粮价又涨了,不知道这一点散碎银子能买多少粮食,走了一会儿,走进一家粮店,一问价格,大米的价格已经到了三两八钱银子一石。
李春喜像被蛇咬了一样,拿着自己的空米袋出了这家粮店,心中想道,怎么会这样,粮价涨得这么快,以后吃饭就是一大问题,搞不好要去城外挖野菜充饥。
随着粮价大幅上涨,很多人去城外挖野菜,野菜都快挖光了,挖回来野菜,有条件的放一点大米,熬野菜粥,没有条件的,直接吃野菜充饥,放一点大米熬粥那只能是奢望。
李春喜一脸沮丧,低着头走,走了约百十米,李春喜突然发现前面好热闹,抬头一看,正是一家粮店,粮店里面很多人,外面甚至还排起了长队。
“这是怎么一回事?”李春喜疑虑,正好看到一个熟人,马上拉住问道:“老张,这家粮店的生意怎么这么好?”
老张道:“老李,你不知道吗?这家粮店的大米只卖三两银子一石,且买十斤还送一斤你,快,快去排队!”
有这等好事,如果不是看到很多人排起了长队,李春喜打死都不相信,见状,马上开始排队,心中道,谢天谢地,终于能买到三两银子一石的粮食了。”
店内,一片火爆!
几名伙计忙得不可开交,掌柜的更是笑得合不拢嘴,这简直就是收钱收到手软啊!
“怎么最多只能买五十斤,不行,我要买两石!”有顾客大喊起来,手里拿着银锭,坚持要买两粮食。
一名伙计耐心的道:“真对不起,我们东家有交代,一人最多只能买五十斤,这是你的大米,下一位!”
“不行,我要见你们东家,我要买两石粮食!”
这名伙计心中道,就凭你也想见我们东家,说出我们东家,吓都吓死了,不过,心中虽然这么想,伙计的脸上还是保持微笑和热情,耐心的道:“实在对不起,我们有规定,真的只能卖给你五十斤大米,下一位!”
张丰十几家粮店,开业之后异常火爆,三两一石的粮食价格,再加上买十斤粮食还送一斤,迅速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这就出现了奇观,张丰的每一家粮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而其他那些卖高价粮食的粮店则生意冷清。
有三两一石的粮食可买,谁还去买三两八钱一石的粮食,除非脑袋进水。
杨国财脸色难看,在自己的粮店内走来走去,偌大的粮店内,只有几名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的伙计,前来买粮食的顾客一个都没有。
降价卖粮,那将少赚很多钱,杨国财不干,想了想之后,杨国财将心一横,恶从胆边生。
………
张丰来了苏州,和张丰一起的除了两名警卫还有徐良益,当然,大家都是便装,现在张丰正在其中一家粮店内。
粮店内生意火爆,看着就让人喜欢,可以看得出来,店内的粮食少了很多,估计到下午就会卖光。
徐良益现在是张丰生意上的得力助手,生意上的事情,不是杨升海打理,就是徐良益。
徐良益更年轻,三十岁出头,更有能力,更有激情和闯劲,张丰准备重点培养,这些粮店就由徐良益筹备,以后也由徐良益打理。
看到粮食卖得这么快,徐良益暗暗佩服张丰看得长远,因为在粮店筹备之初,张丰就交代徐良益在苏州找了大仓库,很多粮食就存放在这仓库之中,店内的粮食快卖光就能从仓库之中调集粮食过来。
“老板,您看,苏州知府刘大人过来了。”徐良益在张丰耳边轻声的道。
张丰点一点头,店内顾客多,不是谈好的地方,张丰道:“我在后堂,你去迎接一下。”
说完张丰去了后堂大厅,徐良益则出了粮店在门口接上刘士余,低声几句,带着刘士余等人从侧门去了粮店后堂。
身为苏州知府,刘士余是知情的,知道这些粮店全是张丰,得知张丰来了苏州,刘士余准备过来祝贺一下,于是马上带着自己的几名同僚过来。
后堂之中。
刘士余首先就是道贺,然后,喝着茶,和张丰聊着天,从刘士余等人的神色可以看出来,虽然张丰一身便装,一脸轻松,但除了刘士余之外,其余人等则多少带着拘谨,毕竟张丰是手握兵柄的正三品总兵。
正聊着天,徐良益快步走进来,附在张丰的耳边低声几句,顿时,张丰的脸色就微微一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