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雨按:第一章是一个引子我并没有打算改用第三人称。第二部的正文从本章开始)

    自登帝位我竟连逢大难父亲的故去使我感到山峦崩摧一般。虽说他在的时候我经常不以他为意甚至曾经想过他近年多病起不了什么作用没有了他或许我执政会更容易一些起码那些倚老卖老的老臣不会到父亲眼前告我让我整天担心会被管教和责骂。但是一日大难却让我痛不欲生肝肠寸断。在这世间除了他更有何人能随时指出我的缺点斥责我批评我告诉我该怎么样做?让我行动有所拘束?除了他更有何人能让我在遇到困难时有所依*?父亲是一座山如今山倒了我自此再无依*了。

    回想起他对我的种种从中年得子爱不释手的关爱到大战才息摔我收买人心再到他认回长子对我的悄然冷落再到决战雍凉对我的重新重视以至近年对我扶值教导直至将天下交到我的手中……我现我竟从来没有真正认识过他懂得过他。但是我却再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他了。

    孙尚香终于原谅了我并且她对星彩极为喜爱现之如女。她这一次的大病把我急坏了。以汉朝旧制太后有着极大的权力甚至不止一次有过太后听政太后专权而吴氏对我并不喜欢况且他有两个亲生的儿手加上在朝中占有巨大份量的吴氏宗族实在是一股足以对我造成影响的力量。而我曾想把孙尚香做为抗衡吴氏的一粒棋子。抵消她可能造成地影响。这个念头并不太好。但是抛下这个念头不说我也想要好好补偿她她教我育我爱我惜我甚至为了我几乎丢掉性命我若不好好孝顺她又怎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她重病期间我几乎无心公务。

    让这两件事缠着建平元年我几乎什么事都没有做成。不过两件事。我还是向孔明透了信交流了一下意见。第一件事便是举士我手下的人才不够用啊。

    汉代自有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任子、赀选等方式。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建立了察举制此后察举就成为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具体做法就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就整个两汉来看察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定期常举一般每年一次在年终随着“上计”即地方向中央的年度报告进行具体科目有孝廉、茂才(即秀才东汉避光武帝讳改名)等;一类是不定期特举。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下诏指定科目和人选要求具体科目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等。而我在蜀中所举地各行各业的良才、良匠、良工等等便有些特别了。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所以人们也常用“举孝廉”来指代整个察举制。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凡是地方推荐上来地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职。

    为了保证察举的质量国家规定:州郡长官有推荐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凡是现察举有不合格的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如董仲舒有名的“天人三策”。就是这种对策。

    征召则比较特殊是皇帝对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选官制度。秦始皇时就有了征召如叔孙通以文学被征。汉代所征多为学术名士或道德楷模。隆重者还要以“公车”、“安车玄纁蒲轮”征之以象征朝廷对所征之人的尊崇。但除王莽时期外征召都是个别进行的在选宫中占地比例不大。

    辟除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的一种方式。汉代用人中央只任命行政长官其部下椽属则基本由长官自行聘任。这就是三国里那么多“主公”的由来。按规定二百石以上的官员均由中央任免辟除的椽属一概都是百石。上至三公九卿下到郡守县令他们地下属吏员大都为自行辟除。被辟除的椽属与其长官结成连带责任关系。由于他们是长官亲选所以多执掌实际事权而中央任命的辅佐官员尽管级别较高却往往没有实权。

    任子是对高级官员子弟的一种特殊照顾方式。汉代规定;二千石级官员任职满三年以上可以任子弟一人为郎。

    赀选是对官吏的资产限制。汉代统治者信奉“有恒产者有恒心”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家产才能够被选拔为官。汉初为十算(算为汉代的征税单位一算为资产一万钱)景帝时降为四算。后来到武帝时又开始卖官称为纳赀从而打破了汉初商贾不得为官的限制。此后卖官鬻爵成为历代王朝选官制度地一个补充手段。

    不过到汉代后期察举和辟除都侧重于名声越到后来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汉末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这一弊端的写照。

    在三国时期有识之士深深体会到察举已不适应社会需要所以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改革。先是曹操的征贤令他广征贤才不求名声甚至说哪怕当过贼做过恶。不敬父母的不孝之人只要有才能一样可以来我这里当官。而陈群推出的“九品中正官人法”虽然在政治上有利于克服汉末以来地分裂割据局势但是却造成了官吏任免中地权责分割。中正管品评而没有用人权对用人不当不承担责任;政府有用人权却受到中正品评的牵制。“中正之法行则评论者自是一人擢用者自是一人。评论所不许。则司攉用者不敢违其言;擢用或非其人则司评论者本不任其咎。体统脉络各不相关故循私之弊无由惩革。”此制度囿于门第的限制在选拔官吏的实际效果上无足称道。

    关于举贤用能。我自蜀中初学政事之时便将之作为重中之重请太傅许靖亲自负责进行管理提出无论是平民还是士大夫无论读过书还是没读过书甚至无论是汉是夷是蛮是胡只要有才能就可以获得官职的口号。从平民中简拔了大量英才;其后每行至一处必先查其风俗访其贤才擢拔使用。但是我对此并不满足。因为所有察举。都是相马所以易于被操纵也容易使各地官员成帮结派而我要的是赛马使天下英才自现于囊中是脱颖还是露端一眼便能看出来。

    我把我的想法对孔明说了孔明亦深以为意。但是。当如何来制定赛马的规则需知天下之才颇众断无一法可以约束的。我自然赞同他的观点当下我们认真讨论如何来定此规则。先。察举制是由他人推荐考试为辅;而我们要定地制度却要让英才自现让天下才人“怀牒自举”以考试定取舍。其次我们扩大了参加考试的人选:一是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在读生员二是身家清白符合报名条件经州县审查合格的普通百姓。除了罪犯僧道及倡伶等几种职业外都可以参加。这样参加考试地人员范围就比原来扩大了有利于普通人的入仕。而考试的内容为了与察举相贯通我们确定了茂才这一科目除此之外还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史科、武举、恪物……诸科。茂才科最为严格所以是为全才故取士较少。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将是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科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明经科为帖经、经义和时务策。帖经是经学基础知识测验诗赋是考察文采辞章经义是经学理论时务策是政论见解。明法、明字、明算诸科属于专科性质。专科性质的科举则考专门知识。如明法考律令明字考《说文》和《字林》明算考十部算经武举考弓马军事等等。

    孔明与我细细讨论之后手摇羽扇笑道:“如此则天下英才皆从于朝庭诸侯之难略可平矣。不知此法以何名之?”

    孔明高才自然一眼看出汉代以察举和辟除为主体的选官制度虽然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和养士制不适应治理国家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回答了“马上得之”能不能“马上治之”的难题。但是这种制度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地下移辟除是直接下放用人权。推行时间一长使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冲击。累世三公的豪门名族和盘踞一方的州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三国之乱从根子上说虽是统治者的糊涂混帐却也与用人机制有着相当的关系。因为无论是袁绍自己地幕僚心腹还是曹操所用的谋士将领都只忠心于自己的“主公”而不会对汉室有什么情感。若是采取我们现在的选人方法却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而使天下归心。今后我将逐步废除辟除等举士方式我就是要改变选官制度中的权力下移之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

    该叫什么名字呢?我略一沉吟心头忽然闪过两个字:“便叫科举好了。”

    (ps:以下不计字数。司雨认为近代人对科举地认识是有偏见的这主要是因为明清两代以八股取士不务时事搞得治理国家之人大都是些只会之乎者也的酸丁腐儒。但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地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这种做法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同时它最初的考试范围也不是清代那样考八股事实上文中所说的“明法、明字、明算……”等专科考试都曾出现过?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而这种不分门第以才选士的做法一直被西方所推崇中山先生甚至说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明。而一直到今天我们的人才选拔什么笔试面试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在很多地方都还可以找到科举的影响。

章节目录

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司雨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章-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笔趣阁,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笔趣阁并收藏我是阿斗,我不用人扶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