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一生多磨难,沉浮起落笑谈中。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道,把茶文化推向高峰。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
这时,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
于是苏东坡陪同文潞公到了太师府,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时,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
“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东坡小声地劝慰了一番,就缓步到厨下吩咐去了。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贵国神人真多哇!”
“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文彦博举起茶杯说道。
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
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陪客饮茶,本只想稍坐,但他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好象正对自己的口味,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竟乖巧起来。他初始担心的痢疾,一点影儿也没冒上来。
这陪客喝茶,竟然意外地治好了痢疾,他不明其中的奥妙,为此,文彦博便特意拜访苏东坡,问是怎么一回事。
“请潞公不要挂在心上,本是小事一桩呀!”东坡风趣地笑着,顺手从案几上递过一杯茶,请他慢慢品尝。
文彦博呷了几口,咋咋舌,道:“这茶味与昨夜的一个样。特别芳香,很是解乏爽神,肠胃舒服,不愧是太皇太后所赐的龙团呀。”
“请潞公莫要见怪于我,你昨天所饮不是龙团,我说龙团,是为了吊你的胃口。这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昨夜,你的厨子就学会了这手艺。”东坡说出真相。
“哦,没想到茶也成了世上良药!苏学士治好了我的痢疾,我应感谢才对,岂有怪罪之理。”文彦博折服了,不断地点头感叹。
苏东坡哈哈一笑,说道:“去年有一位乡人,传授给我的这个药方。说是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
文彦博听后,佩服不已。
姜茶,价廉物美,还有防病疗病的良效,而苏东坡又乐于向朋友们介绍,所以不久,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一个中产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个有才华却考试总是不中举的人,于是在家专心写作并辅导儿子苏轼和苏辙做学问。
苏轼20岁那年,苏洵带着他和苏辙离川赴京赶考,一篇《邢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题,惊艳了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欧阳修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当然,苏东坡除了是个大文豪以外,更有美食家之称,现在被流传甚广的东坡肉,正是出自苏轼之手。
元丰八年,东坡从黄州复出,元祐四年被调往杭州任太守,其间东坡指挥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杭州百姓感其恩德,送来了猪肉和酒。
东坡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之后,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几经沉浮,但他始终秉持旷达胸怀,笑看风云,坦然面对坎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横生乐趣,消解苦痛,从而成就了他千古一人的美名。
君子宽以待人。这个“宽”,有宽容,有宽和,有宽厚,有宽宏和大度。在人际交往中,苏轼均以茶性与茶道对之。
苏轼年轻时有一个朋友,叫章惇。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执掌大权。他当政时,把苏轼发配到岭南,后又再贬到海南岛。
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苏轼以大海般的宽阔胸怀宽恕了他。当苏轼遇赦北归的时候,章惇却倒了霉,被贬到岭南的雷州半岛。
当苏轼听到章惇被放逐诶对消息,他在给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好几天都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海康一带虽然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老母亲。苏轼还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不愉快再提它也没有益处,多想想以后吧。
苏轼的宽厚和大度,不仅是一种待人的态度,而且还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这正蕴含博大精深的茶道。
苏轼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小,喝了一壶又一壶,很费事。苏轼就想做一把大茶壶,因此买来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像样的茶壶。
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点心。苏轼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就这样肚皮大大的灯笼壶做出来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于是搓条泥巴,这头搭那头,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提着“梁”,于是就取名“提梁壶”。
为了纪念这位大文人,后人就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
中国古代文学最高成就代表者之一的苏东坡,从茶文化的故乡四川走出去后,当官、饮茶、作诗、作画,一路流离,与其他宋代文人一道,把茶文化推向高峰。
深知茶性,以茶治病。
苏轼喝茶、爱茶,与他深知茶的功用密不可分,他曾在《仇池笔记》中的《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而民间所传苏轼不仅用茶治好了文彦博的痢疾,更维护了大宋的体面。
相传有一年,北宋皇帝过生日,辽国派遣特使来祝贺,苏轼受皇命前往作陪。前宰相文彦博当时已至耄耋之年,作为宋朝的名臣,文彦博曾在宋辽战争中打退辽兵无数,成为辽国既敬又怕的人物。
这时,辽国特使提出要夜访文彦博,苏轼陪同其前往。
于是苏东坡陪同文潞公到了太师府,当他们到了太师府时,文彦博却面带难色地把苏东坡叫到一边,悄声说道:“近日老夫患了痢疾,一天要上十多趟厕所,只怕在饮宴中有失体统。”
“潞公尽管以茶代酒,我带有太皇太后赏我的龙团,你放心到堂前陪客吧!”东坡小声地劝慰了一番,就缓步到厨下吩咐去了。
摆开酒宴,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辽国特使见文彦博面容清癯,须发皓然,不禁叹道:“久仰潞公大名,百闻不如一见,潞公鹤发童颜,何异当年,贵国神人真多哇!”
“岂敢、岂敢,特使过奖了,老朽年事已高,不胜酒力,今日只能以茶代酒,还望特使不要怪罪。”文彦博举起茶杯说道。
宾主一直畅饮至夜半,方才尽欢而散。
酒席上,文彦博始终端坐,没有上一次厕所,其礼仪完全维护了大宋朝廷的体面。
事后,文彦博心中不解,陪客饮茶,本只想稍坐,但他感觉今夜的茶叶特别芳香,好象正对自己的口味,呷了几口,很是解乏爽神,三五杯下肚后,肠胃竟乖巧起来。他初始担心的痢疾,一点影儿也没冒上来。
这陪客喝茶,竟然意外地治好了痢疾,他不明其中的奥妙,为此,文彦博便特意拜访苏东坡,问是怎么一回事。
“请潞公不要挂在心上,本是小事一桩呀!”东坡风趣地笑着,顺手从案几上递过一杯茶,请他慢慢品尝。
文彦博呷了几口,咋咋舌,道:“这茶味与昨夜的一个样。特别芳香,很是解乏爽神,肠胃舒服,不愧是太皇太后所赐的龙团呀。”
“请潞公莫要见怪于我,你昨天所饮不是龙团,我说龙团,是为了吊你的胃口。这是姜茶,一半蜀地的真茶和一半生姜细颗,用新汲水浓煎出来的。昨夜,你的厨子就学会了这手艺。”东坡说出真相。
“哦,没想到茶也成了世上良药!苏学士治好了我的痢疾,我应感谢才对,岂有怪罪之理。”文彦博折服了,不断地点头感叹。
苏东坡哈哈一笑,说道:“去年有一位乡人,传授给我的这个药方。说是姜属热,能温肠胃,茶属凉,能去火解毒。这一凉一热,能调平阴阳,饮它无病则防病,有病则治病,家人用它,很是灵验,所以才请潞公一试。”
文彦博听后,佩服不已。
姜茶,价廉物美,还有防病疗病的良效,而苏东坡又乐于向朋友们介绍,所以不久,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州一个中产家庭,父亲苏洵是一个有才华却考试总是不中举的人,于是在家专心写作并辅导儿子苏轼和苏辙做学问。
苏轼20岁那年,苏洵带着他和苏辙离川赴京赶考,一篇《邢赏忠厚之至论》的策论题,惊艳了主考官欧阳修,小试官梅尧臣。欧阳修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当然,苏东坡除了是个大文豪以外,更有美食家之称,现在被流传甚广的东坡肉,正是出自苏轼之手。
元丰八年,东坡从黄州复出,元祐四年被调往杭州任太守,其间东坡指挥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杭州百姓感其恩德,送来了猪肉和酒。
东坡给厨工批了个条子:“酒肉一起送”给那些修浚西湖的民工。结果,厨工粗心,看成了“酒肉一起烧”,用美酒将猪肉烧得红香酥烂,香飘西湖,令人垂涎欲滴。
经过几番锤炼发展,这道红烧肉终成正果,之后,在汴京的市井中,姜茶便广为流行起来。人们为了记住它的由来,特意给它取了个雅名,就叫“东坡茶”。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几经沉浮,但他始终秉持旷达胸怀,笑看风云,坦然面对坎坷,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横生乐趣,消解苦痛,从而成就了他千古一人的美名。
君子宽以待人。这个“宽”,有宽容,有宽和,有宽厚,有宽宏和大度。在人际交往中,苏轼均以茶性与茶道对之。
苏轼年轻时有一个朋友,叫章惇。这个人后来当了宰相,执掌大权。他当政时,把苏轼发配到岭南,后又再贬到海南岛。
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苏轼以大海般的宽阔胸怀宽恕了他。当苏轼遇赦北归的时候,章惇却倒了霉,被贬到岭南的雷州半岛。
当苏轼听到章惇被放逐诶对消息,他在给人的信中说:章惇到雷州,我知道后好几天都很惊叹。这么大年纪寄迹海角天涯,心情可想而知。好在雷州海康一带虽然偏远,但无瘴气,望以此开导他的老母亲。苏轼还对章惇的儿子说,过去的不愉快再提它也没有益处,多想想以后吧。
苏轼的宽厚和大度,不仅是一种待人的态度,而且还是一种胸襟、一种境界。这正蕴含博大精深的茶道。
苏轼喜欢喝茶,当时的紫砂茶壶很小,喝了一壶又一壶,很费事。苏轼就想做一把大茶壶,因此买来了紫砂天青泥,拍拍捏捏做了几个月,也没做成一把像样的茶壶。
一天夜里,小书僮打着灯笼来请苏东坡去吃夜点心。苏轼看着灯笼计上心来,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把灯笼壶呢?就这样肚皮大大的灯笼壶做出来了,但又光又滑不好拿,于是搓条泥巴,这头搭那头,就像房屋上头的梁,烧制出来后,苏东坡提着“梁”,于是就取名“提梁壶”。
为了纪念这位大文人,后人就把这种提梁式的壶称为“东坡提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