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凤山,颇具原始风貌。
一条少有人行走的小径,沿途开满野栀子花,雪白之姿挤满幽静山谷,似乎把寂寞也开成了冷艳。那种朴拙之美,着实让人惊叹,回味绵长。
农天一与农天琴同游凤山。已是初秋,刚进山门,农天一就发现了一些异样:整个河床不是流水潺潺的景象,而是遍地乱石,虽隔数月,山谷却被洪水冲毁得七零八落。原有平整的道路,小石桥,已不复存在,甚至连那红色美丽的长廊,竟然被洪水冲走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也是摇摇欲坠。而仙山纹丝未动。他们喜忧参半,山下毁损的道路,已不堪入目。
他们绕过前门,侧面的拱桥尚在,翻过老屋左侧石阶,就来到了后山小径。河边依旧是被洪水肆虐过的一片狼藉。
可喜的是,混乱之下竟然开着一簇簇红色摇曳的花朵,远看如火,近观却是一朵朵富于优美曲线的野花,弯曲的花蕊上,偶尔飞落几只斑斓的蝴蝶,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在小灌木林里,野性地打开自由的芳香,静雅而从容。
他们几乎被这种火样的植物点燃了激情。原来她有一个俗名,当地人叫老哇蒜。
为什么她一直藏匿在这遍地的灌木丛中,小心地开着,难道是源于生命的历程,而不愿示人?
山里的洪水冲走了遮掩的小灌木,她没有了庇护,也能安然地顽强存活下来,在僻静的野谷娇艳着,独放芳华。
农天一说,她的生命力好顽强。
农天琴说,就是呀,只有她还在肆意地开着花呢。
待走完平缓的路,就开始进入山谷了。他们越向山的深处走,这精灵火红的身影,她跳跃就越密集,越惊跳,颜色也愈加惊艳,一只只蝴蝶落入花间,阳光下花影婆娑。如果是在在九月的秋天,她似魔力花心,吸住人的惊讶目光。
而先前的不悦早已烟消云散,他们只顾陶醉于她的美丽和艳遇了。
这野花名为曼珠沙华,又叫彼岸花。传说她是长在黄泉路上的花,由于这种花开放时无叶,有叶就不开花,花与叶永不见,生生相错,所以得名彼岸花。
相传,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返,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此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灵们一个指引与安慰。花语道:“优美纯洁”,又有“分离、伤心、不吉祥、死亡之美”的意思。但大多取义为“悲伤的回忆”。
农天琴说,这花虽美,但这故事多少叫人心难安!
经查,彼岸花分红白黄三色,具有消肿、杀虫、治风湿关节痛、防瘟疫等疗效,所以又被称作健康的守护神,只有红色的才叫曼珠沙华(stonegarlic),也称往生花。
农天一笑着说,原来这知名的花种,竟然隐秘在凤山不为人知的背山小径上。
无形之中,这为他们爬山平添了一份惊喜和神秘色彩。也许同人类一样,物种也有自己的生死劫了。
无论何时,每次登临凤山,总会有意外收获。五月是雪一样的野栀子花开山野,九月是火一样的曼珠沙华点燃山谷。雪白像圣女一样纯洁、高雅,火热如烈焰一样绚烂、炽烈。雪与火就这样交织于道教圣地——凤山仙山,让他们领略到了圣洁和妖艳的同时,也愈加敬畏山的威严和神圣。
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春天球根,夏天长叶,秋天开花,冬天枯萎,生命如此轮回,循环往复。花叶永不相见,似乎有着无缘的凄美、遗憾和悲哀。
也许,在这丹霞流碧的凤山仙山:
来世,只做一株花,分管美丽;
今生,只做一只蝶,引领飞舞;
途中,只为一团火,专注燃烧。
下到山下,在山脚下,农天一和农天琴来到一间木屋茶室。
他俩品着茶,就与茶室主人说起“禅茶一味”的源流。
茶室主人说,他想到写下《碧岩录》的圆悟克勤禅师,或是三称“吃茶去”的赵州从谂老和尚。
可是农天一认为,禅茶一味的源流正是这位禅宗的祖师,这位由印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少林寺后山一坐九年的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少林寺的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慈悲,怕他饿死,所以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后来渐渐去看他的人就少了。
达摩祖师虽然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盹着了一会。
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愤怒,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渡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巧的是,从祖师扔下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苗灵根与清香的枝叶,祖师在后来的打坐中逢有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这就是茶!
茶室主人说,后来的禅僧也学习祖师,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睡魔,养助清思……
农天一点点头:啊,怪不得您说这茶里有达摩祖师的精神,因为要等待才能达到最恰当的时刻,因为有能撕下眼皮的决断,才有这澄澈清明的汤色与香气……
茶室主人笑道:现在知道为什么专注的看祖师的画像不如专注的喝茶了吗?
农天一想了想,摇摇头。
茶室主人笑了笑说:想必你知道二祖慧可与达摩祖师的故事吧。二祖终夜立雪,断臂求法,就是为了“安心”。当时他说“吾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二祖觅心而不可得,于是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安过心了。
说罢,茶室的主人用手一指农天一:你呢,你的心在哪?
农天一听得入了神,及被问,未免一怔,手中的茶泼洒出去些,呆呆地喝了一口杯中的残茶,抿嘴一笑:“茶已冷。”
农天琴也跟着笑了。
茶室主人则哈哈大笑,遂又向壶中注水,以此味敬那“禅茶一味”的禅宗祖师——菩提达摩。
事毕,他俩离开茶室。
一条少有人行走的小径,沿途开满野栀子花,雪白之姿挤满幽静山谷,似乎把寂寞也开成了冷艳。那种朴拙之美,着实让人惊叹,回味绵长。
农天一与农天琴同游凤山。已是初秋,刚进山门,农天一就发现了一些异样:整个河床不是流水潺潺的景象,而是遍地乱石,虽隔数月,山谷却被洪水冲毁得七零八落。原有平整的道路,小石桥,已不复存在,甚至连那红色美丽的长廊,竟然被洪水冲走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也是摇摇欲坠。而仙山纹丝未动。他们喜忧参半,山下毁损的道路,已不堪入目。
他们绕过前门,侧面的拱桥尚在,翻过老屋左侧石阶,就来到了后山小径。河边依旧是被洪水肆虐过的一片狼藉。
可喜的是,混乱之下竟然开着一簇簇红色摇曳的花朵,远看如火,近观却是一朵朵富于优美曲线的野花,弯曲的花蕊上,偶尔飞落几只斑斓的蝴蝶,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在小灌木林里,野性地打开自由的芳香,静雅而从容。
他们几乎被这种火样的植物点燃了激情。原来她有一个俗名,当地人叫老哇蒜。
为什么她一直藏匿在这遍地的灌木丛中,小心地开着,难道是源于生命的历程,而不愿示人?
山里的洪水冲走了遮掩的小灌木,她没有了庇护,也能安然地顽强存活下来,在僻静的野谷娇艳着,独放芳华。
农天一说,她的生命力好顽强。
农天琴说,就是呀,只有她还在肆意地开着花呢。
待走完平缓的路,就开始进入山谷了。他们越向山的深处走,这精灵火红的身影,她跳跃就越密集,越惊跳,颜色也愈加惊艳,一只只蝴蝶落入花间,阳光下花影婆娑。如果是在在九月的秋天,她似魔力花心,吸住人的惊讶目光。
而先前的不悦早已烟消云散,他们只顾陶醉于她的美丽和艳遇了。
这野花名为曼珠沙华,又叫彼岸花。传说她是长在黄泉路上的花,由于这种花开放时无叶,有叶就不开花,花与叶永不见,生生相错,所以得名彼岸花。
相传,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被众魔遣返,但仍徘徊于黄泉路上,众魔不忍,遂同意让她开在此路上,给离开人界的魂灵们一个指引与安慰。花语道:“优美纯洁”,又有“分离、伤心、不吉祥、死亡之美”的意思。但大多取义为“悲伤的回忆”。
农天琴说,这花虽美,但这故事多少叫人心难安!
经查,彼岸花分红白黄三色,具有消肿、杀虫、治风湿关节痛、防瘟疫等疗效,所以又被称作健康的守护神,只有红色的才叫曼珠沙华(stonegarlic),也称往生花。
农天一笑着说,原来这知名的花种,竟然隐秘在凤山不为人知的背山小径上。
无形之中,这为他们爬山平添了一份惊喜和神秘色彩。也许同人类一样,物种也有自己的生死劫了。
无论何时,每次登临凤山,总会有意外收获。五月是雪一样的野栀子花开山野,九月是火一样的曼珠沙华点燃山谷。雪白像圣女一样纯洁、高雅,火热如烈焰一样绚烂、炽烈。雪与火就这样交织于道教圣地——凤山仙山,让他们领略到了圣洁和妖艳的同时,也愈加敬畏山的威严和神圣。
彼岸花,开彼岸,只见花,不见叶。春天球根,夏天长叶,秋天开花,冬天枯萎,生命如此轮回,循环往复。花叶永不相见,似乎有着无缘的凄美、遗憾和悲哀。
也许,在这丹霞流碧的凤山仙山:
来世,只做一株花,分管美丽;
今生,只做一只蝶,引领飞舞;
途中,只为一团火,专注燃烧。
下到山下,在山脚下,农天一和农天琴来到一间木屋茶室。
他俩品着茶,就与茶室主人说起“禅茶一味”的源流。
茶室主人说,他想到写下《碧岩录》的圆悟克勤禅师,或是三称“吃茶去”的赵州从谂老和尚。
可是农天一认为,禅茶一味的源流正是这位禅宗的祖师,这位由印度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少林寺后山一坐九年的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后山的山洞中打坐,一坐九年。少林寺的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他,但出于慈悲,怕他饿死,所以送饭食给他,但是送来的饭菜都原封未动,后来渐渐去看他的人就少了。
达摩祖师虽然不饮不食,但是在入定中的第三年,由于睡魔侵扰,让他盹着了一会。
达摩祖师清醒后非常愤怒,连昏睡这样的搅扰都抵挡不住,何谈渡众生!于是他撕下眼皮掷在地上继续禅坐。巧的是,从祖师扔下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苗灵根与清香的枝叶,祖师在后来的打坐中逢有昏沉就摘这叶子来嚼食——这就是茶!
茶室主人说,后来的禅僧也学习祖师,在坐禅时用茶汤来驱赶睡魔,养助清思……
农天一点点头:啊,怪不得您说这茶里有达摩祖师的精神,因为要等待才能达到最恰当的时刻,因为有能撕下眼皮的决断,才有这澄澈清明的汤色与香气……
茶室主人笑道:现在知道为什么专注的看祖师的画像不如专注的喝茶了吗?
农天一想了想,摇摇头。
茶室主人笑了笑说:想必你知道二祖慧可与达摩祖师的故事吧。二祖终夜立雪,断臂求法,就是为了“安心”。当时他说“吾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二祖觅心而不可得,于是达摩祖师说,我已经帮你安过心了。
说罢,茶室的主人用手一指农天一:你呢,你的心在哪?
农天一听得入了神,及被问,未免一怔,手中的茶泼洒出去些,呆呆地喝了一口杯中的残茶,抿嘴一笑:“茶已冷。”
农天琴也跟着笑了。
茶室主人则哈哈大笑,遂又向壶中注水,以此味敬那“禅茶一味”的禅宗祖师——菩提达摩。
事毕,他俩离开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