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聘讲师夫之访老友 收行装炎武回故里-命运的抉择小说好看吗
98 聘讲师夫之访老友 收行装炎武回故里-命运的抉择小说好看吗-命运的抉择-笔趣阁
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事实证明杨绍清为顾炎武在中原生存问题的担忧显然是多余的。就在顾炎武那日在金銮殿上拒绝圣意后不久便有不少江南书院学校纷至沓来凭请其座堂讲课。而这其中名气最大规模最盛的莫过于刚刚建立不久的三湘学院。此学院的校长正是东林党魁王夫之至于资助人嘛当然就是王家的杭州商会了。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对顾炎武这尊海归大佛保有好感的。至少在文教尚书朱舜水心目中这个顾宁人俨然已成了一个烫手的大山芋。作为三湘学院的名誉院长朱舜水始终觉得王夫之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引这样一个麻烦到东林党一心打造的新学院来。于是趁着马车尚未抵达“麻烦”的宅第不愿意放弃最后一次机会的朱舜水毅然向王夫之劝阻道:“公子真的要将那顾宁人请来学院讲学?公子可知此人已然走火入魔。万一日后他又狂性说出什么大逆不道之言岂不是要连累三湘学院啊。”
“怎么?朱尚书似乎对顾宁人成见颇深啊。”王夫之笑意融融地开口道。事实上不止朱舜水这样劝过他东林党内不少在朝为官的党员也都有同样的看法。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野仕子们对顾炎武的热切企盼。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曾让东林党上层反对过此事不过在王夫之的力排众议之下学院最终还是同意了此项安排。
“不是我等对他成见深是他对我中华朝成见深!”朱舜水气鼓鼓的说道。一想到那日顾炎武在金銮殿上的嚣张表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竟然当着如此众多文武大臣的面决绝进入自己的文教部。此事传扬出去后可着实让文教部丢了个大脸面。而顾炎武本人却因拒绝高官厚禄的受到了在野仕子的极大推崇。因此在朱舜水看来而今这顾宁人之所以会这么红完全是因为踩了文教部当台阶的缘故。
“原来朱尚书还在为那日金銮殿上的事气恼呢。咳连女皇陛下最终都一笑了之了朱尚书你又何必耿耿于怀呢。”王夫之宽声劝慰道。
“哼陋巷穷儒怎值得老夫介怀。老夫只是想提醒王公子莫要因为儒林中的某些人瞎起轰就将楞是将个草芥当灵芝。三湘学院是我东林治学天下的招牌怎能让这么一个狂生给玷污了呢。”朱舜水满不在乎的说道。
“哎矣朱尚书话可不能这么说。顾先生早年在中原之时也是江左赫赫有名的大家。虽然在庚寅事变中站错了立场。可人非圣贤疏能无过。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陛下不是也没继续追究下去嘛。而今他从欧洲游学归来还带来了海外的诸多新奇学说因而才会在儒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院若是能请到他讲课的话学院的学员一定会欢呼雀跃的。”一个约莫二时来岁的年轻人跃跃欲试的说道。
此人便是来自安徽宣城的梅文鼎。别看他今年不过才二十二岁却已是江左小有名气的“神算子”了据说他自小就喜好天文历算少年时从私塾老师罗王宾学习天文知识。进入东林书院后跟随历算大家倪正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国古典数学。由于明代学者崇尚理学不重视科学研究以致许多传统数学名著已经失传流行的数学著作水平较低对古代数学精华往往不得其解。相比之下认真翻阅著作挖掘古代数学精意的梅文鼎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比其他一心读圣贤书的儒生要高得多。甚至在代数方面他还越了同一时期那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由此梅文鼎作为东林党在数理方面响当当地一块金字招牌被调到了三湘学院。另一边梅文鼎也已经开始备考帝国科学院了。如果能通过考试的话他便能就此步入帝国最高学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并肩研究自然科学。此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想了解任何与历算有关的信息。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陪同院长一起去顾府邀请顾炎武去三湘学院讲学。
当然比起一心想搞研究的梅文鼎来朱舜水考虑的问题显然要更注重政治方面的因素。在他看来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而冒可能受人株连的风险是绝对不值得的。于是他当即便冷笑一声道:“站错一次立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要命的是一个人在站错了立场之后还死不悔改。那顾宁人敢在使节访夷期间说那么一些大不敬的话语。保不定他日后还会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儿来呢。再说谁知道他从海外究竟渡会来了些什么经。那些红夷本就不知礼仪廉耻会有什么好学说。莫不要到时候给他利用在咱们的学院中妖言惑众才是。”
“可是大人讲学之风由来已就则能说是妖言惑众呢?”梅文鼎小心翼翼的问道。虽然不敢直面否定堂堂的文教尚书但年轻气盛的梅文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见梅文鼎这么一问朱舜水的脸上不由露出了不屑之色。心想还不是你们这些个毛头娃娃只知成天起哄才使顾炎武这样的狂徒在中原儒林有栖身之所。不过转念一想朱舜水也觉得这事不能全怪年轻仕子太过好奇。其中相似的情况从前朝起就已经愈演愈烈了。明朝时儒林有了一条不成文的定理那就是越是讥讽朝政、越是谩骂朝廷大员甚至天子的人越是在儒林受人尊敬。当年的何心隐、罗近溪、李贽等人莫不如此。他们每到一处年轻人就跟着趋之若鹜甚至不惜跋山涉水赶去听这些“狂徒”讲课。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还将这些人奉作了“当世圣人”。以顾炎武目前的情况想要达到那样的盛景应该不难。当然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朱舜水这些所谓的“当世圣人”往往都是不得好死的。就像何心隐、李贽等人的结局还不是惨死在大牢里头。至多不过是被儒林当做殉道者偶尔缅怀一下而已。若不是三湘学院打算聘请顾炎武讲课怕受连累此刻的朱舜水早已巴不得那个狂徒快点儿开堂授课好给官府以口实逮他进大牢。
想到这些朱舜水心中的担忧不禁又深了一层。自己刚才说了那么多话王夫之却连半点接口的意思都没有。难道他也似梅文鼎那搬认为讲学之事无伤大雅。觉得王夫之太过书生意气的朱舜水又跟着苦口婆心道:“开课讲学本无可厚非。但你得看这开得是什么课讲得是什么学。无父无君的学说放在哪儿一个朝代都不可能被朝廷所接受了。就算陛下明里不追究难保暗中不生间隙啊。”
可朱舜水刚讲到这档口上马车忽然停了下来。原来众人已然到达了顾宅门口。却见王夫之整了整儒袍回头向朱舜水正色道:“朱尚书讲学之事在下自有分寸。况且岭南仕林连契约一说都可以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呢。”
见王夫之还是要执意前行朱舜水只好打消了继续说服的念头转而开始盘算起如何借助自己文教尚书的身份帮助三湘学院乃至东林党撇清与那个“麻烦”的干系以便日后出事时能明哲保身。就在他绞尽脑汁悉心盘算之时不觉已随众人走进了顾宅。不可否认这是一间极其贫寒的院落想到当年顾家在昆山也是数一数二的富户如今沦落到此地步众人心中也是息嘘不已。但顾炎武本人似乎并不介意现在的窘境若说唯一让他心痛的大概就是母亲在他访欧期间去世自己没能留在老人家身边尽孝。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推脱掉了诸多书院学校的高薪聘请执意回老家守丧。但王夫之的到访问还是让正在收拾行装的顾炎武绽开了会心一笑。
“很抱歉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在夫人端上茶水后顾炎武满脸歉意的说道。不大的书房因突然出现的数名访客此时也略显拥挤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地方朱舜水真觉得自己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他的身旁梅文鼎正好奇地打量这件虽然简陋却异常洁净的书房。而王夫之则神情坦然地望着四周已然打包堆放的书籍开口问道:“怎么宁人兄真的打算就此回老家吗?”
“是啊家母过逝时没能在旁尽孝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在下决定携妻儿会老家守丧三年。”顾炎武略带黯然地点头道。
“回家守制?怎么顾先生不想继续留在南京吗。现在可有许多书院想要聘请先生呢。”朱舜水故作惊讶道。
“朱尚书过奖了宁人的胡言疯语怎能登得了大堂?”顾炎武针锋相对道。
给顾炎武这么一刺朱舜水老脸微微一变刚要作却听一旁的王夫之探身询问道:“那宁人兄今后有何打算?”
“我想会老家后将这次去欧洲的游记整理一下顺便同一起去昆山的传教士将这些书籍翻译完毕。”顾炎武淡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哦看来宁人兄这次去了次欧洲受益非浅啊。”王夫之兴致盎然的说道。
“只能说是感触颇深吧。见到了一种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文化。虽然很粗陋却也不乏可取之处。”顾炎武欣然回答道。
“老夫听说顾先生在欧洲之时对那里无父无君的共和制颇为赞赏。难道先生这么快就忘却了君臣之道了?为此先生可没少吃苦头啊。”朱舜水猛地抓住把柄讽刺道。
对于朱舜水的提问顾炎武并不感到意外他深知自己在使团时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自己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这些大老爷们更是一清二楚。因此他也不怕忌讳的反驳道:“朱大人做了前朝的侍郎又做了当今的尚书有道是一臣不侍二主朱大人也忘了吗?”
“你…”气急败坏的朱舜水当即就要豁然起身却被一旁的王夫之硬生生地给拉住了。他知道今日朱舜水若是被顾炎武气出去那东林党的脸才是丢大了呢。不过有关顾炎武的转变他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特别是从朱舜水等人的陈述中他现这个老朋友似乎是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此颇感兴趣的王夫之跟着放缓了口气说道:“有道是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以宁人兄的见识难道现在还参不透这理势合一大明大势已去的道理。”
眼见王夫之还肯称前朝一声大明顾炎武不禁长叹一声道:“宁人又何尝不知大明当时气数已尽。但那时就是拘泥于一家一姓的正统之争。而今想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大明亡不过是易姓改号亏得中原没有落入鞑靼之手否则我华夏可真要亡天下了。”
“既然宁人兄明白了此间道理。又为何要一再的拒绝陛下的盛意呢?”王夫之越不理解道。
可是顾炎武只是微微一笑反问道:“而农刚才说理势合一那若是有一天百姓认为中华朝不再顺应大势或是认为帝王不在适合统治天下是否也该理因乎势将其推翻或废黜呢?”
眼见顾炎武云淡风清的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在场的众人各个都吓了一大跳。王夫之本想当即就跳起来反驳这种异端邪说的。但他转念一想自己的那句“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继续往下推的话确实能得出顾炎武所说的结论。一瞬间王夫之只觉得自己浑身冰凉如坐针毡。毫无疑问在理智上他确实承认“势之所趋”即“理”的道理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面而来的“势”。传统的文化让他认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因此王夫之鄙视李自成那样流寇一直以来都从内心深处抵触岭南学派的契约之说。这才会想方设法的托古改制借用传统儒学特别是孔孟学说来为现今国家的种种新制度做注解。但现在顾炎武却一针见血的点出他变了。他苦思冥想出来的新义理竟然会滑落成另一种异端邪说。这让向来保守王夫之矛盾不已。
眼见自己的好友楞在了那里一旁朱舜水握紧了拳头而那个姓梅的年轻人则是一脸的茫然顾炎武知道今天的谈话到此就该结束了。在他看来王夫之能推到这一层已经实属不易。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义理在中原恐怕也没哪儿一个学者敢继续深入追究下去。因为在正统思想中再深入下去的内容就是大逆不道的邪说。却见他缓缓地站起了身对王夫之说道:“如果而农坚持认为天下是君王的那‘理势合一’便永远是矛盾的。”
“那天下归谁才符合理势合一呢?”梅文鼎冷不丁地追问道。
却听顾炎武一字一顿的说道:“民!”
“怎么?朱尚书似乎对顾宁人成见颇深啊。”王夫之笑意融融地开口道。事实上不止朱舜水这样劝过他东林党内不少在朝为官的党员也都有同样的看法。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野仕子们对顾炎武的热切企盼。如此巨大的反差也曾让东林党上层反对过此事不过在王夫之的力排众议之下学院最终还是同意了此项安排。
“不是我等对他成见深是他对我中华朝成见深!”朱舜水气鼓鼓的说道。一想到那日顾炎武在金銮殿上的嚣张表现他气就不打一处来。竟然当着如此众多文武大臣的面决绝进入自己的文教部。此事传扬出去后可着实让文教部丢了个大脸面。而顾炎武本人却因拒绝高官厚禄的受到了在野仕子的极大推崇。因此在朱舜水看来而今这顾宁人之所以会这么红完全是因为踩了文教部当台阶的缘故。
“原来朱尚书还在为那日金銮殿上的事气恼呢。咳连女皇陛下最终都一笑了之了朱尚书你又何必耿耿于怀呢。”王夫之宽声劝慰道。
“哼陋巷穷儒怎值得老夫介怀。老夫只是想提醒王公子莫要因为儒林中的某些人瞎起轰就将楞是将个草芥当灵芝。三湘学院是我东林治学天下的招牌怎能让这么一个狂生给玷污了呢。”朱舜水满不在乎的说道。
“哎矣朱尚书话可不能这么说。顾先生早年在中原之时也是江左赫赫有名的大家。虽然在庚寅事变中站错了立场。可人非圣贤疏能无过。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陛下不是也没继续追究下去嘛。而今他从欧洲游学归来还带来了海外的诸多新奇学说因而才会在儒林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学院若是能请到他讲课的话学院的学员一定会欢呼雀跃的。”一个约莫二时来岁的年轻人跃跃欲试的说道。
此人便是来自安徽宣城的梅文鼎。别看他今年不过才二十二岁却已是江左小有名气的“神算子”了据说他自小就喜好天文历算少年时从私塾老师罗王宾学习天文知识。进入东林书院后跟随历算大家倪正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国古典数学。由于明代学者崇尚理学不重视科学研究以致许多传统数学名著已经失传流行的数学著作水平较低对古代数学精华往往不得其解。相比之下认真翻阅著作挖掘古代数学精意的梅文鼎在数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比其他一心读圣贤书的儒生要高得多。甚至在代数方面他还越了同一时期那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由此梅文鼎作为东林党在数理方面响当当地一块金字招牌被调到了三湘学院。另一边梅文鼎也已经开始备考帝国科学院了。如果能通过考试的话他便能就此步入帝国最高学府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并肩研究自然科学。此时的他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地想了解任何与历算有关的信息。因此他才会主动请缨陪同院长一起去顾府邀请顾炎武去三湘学院讲学。
当然比起一心想搞研究的梅文鼎来朱舜水考虑的问题显然要更注重政治方面的因素。在他看来为了所谓的学术研究而冒可能受人株连的风险是绝对不值得的。于是他当即便冷笑一声道:“站错一次立场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要命的是一个人在站错了立场之后还死不悔改。那顾宁人敢在使节访夷期间说那么一些大不敬的话语。保不定他日后还会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儿来呢。再说谁知道他从海外究竟渡会来了些什么经。那些红夷本就不知礼仪廉耻会有什么好学说。莫不要到时候给他利用在咱们的学院中妖言惑众才是。”
“可是大人讲学之风由来已就则能说是妖言惑众呢?”梅文鼎小心翼翼的问道。虽然不敢直面否定堂堂的文教尚书但年轻气盛的梅文鼎还是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见梅文鼎这么一问朱舜水的脸上不由露出了不屑之色。心想还不是你们这些个毛头娃娃只知成天起哄才使顾炎武这样的狂徒在中原儒林有栖身之所。不过转念一想朱舜水也觉得这事不能全怪年轻仕子太过好奇。其中相似的情况从前朝起就已经愈演愈烈了。明朝时儒林有了一条不成文的定理那就是越是讥讽朝政、越是谩骂朝廷大员甚至天子的人越是在儒林受人尊敬。当年的何心隐、罗近溪、李贽等人莫不如此。他们每到一处年轻人就跟着趋之若鹜甚至不惜跋山涉水赶去听这些“狂徒”讲课。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还将这些人奉作了“当世圣人”。以顾炎武目前的情况想要达到那样的盛景应该不难。当然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朱舜水这些所谓的“当世圣人”往往都是不得好死的。就像何心隐、李贽等人的结局还不是惨死在大牢里头。至多不过是被儒林当做殉道者偶尔缅怀一下而已。若不是三湘学院打算聘请顾炎武讲课怕受连累此刻的朱舜水早已巴不得那个狂徒快点儿开堂授课好给官府以口实逮他进大牢。
想到这些朱舜水心中的担忧不禁又深了一层。自己刚才说了那么多话王夫之却连半点接口的意思都没有。难道他也似梅文鼎那搬认为讲学之事无伤大雅。觉得王夫之太过书生意气的朱舜水又跟着苦口婆心道:“开课讲学本无可厚非。但你得看这开得是什么课讲得是什么学。无父无君的学说放在哪儿一个朝代都不可能被朝廷所接受了。就算陛下明里不追究难保暗中不生间隙啊。”
可朱舜水刚讲到这档口上马车忽然停了下来。原来众人已然到达了顾宅门口。却见王夫之整了整儒袍回头向朱舜水正色道:“朱尚书讲学之事在下自有分寸。况且岭南仕林连契约一说都可以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呢。”
见王夫之还是要执意前行朱舜水只好打消了继续说服的念头转而开始盘算起如何借助自己文教尚书的身份帮助三湘学院乃至东林党撇清与那个“麻烦”的干系以便日后出事时能明哲保身。就在他绞尽脑汁悉心盘算之时不觉已随众人走进了顾宅。不可否认这是一间极其贫寒的院落想到当年顾家在昆山也是数一数二的富户如今沦落到此地步众人心中也是息嘘不已。但顾炎武本人似乎并不介意现在的窘境若说唯一让他心痛的大概就是母亲在他访欧期间去世自己没能留在老人家身边尽孝。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推脱掉了诸多书院学校的高薪聘请执意回老家守丧。但王夫之的到访问还是让正在收拾行装的顾炎武绽开了会心一笑。
“很抱歉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在夫人端上茶水后顾炎武满脸歉意的说道。不大的书房因突然出现的数名访客此时也略显拥挤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地方朱舜水真觉得自己是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在他的身旁梅文鼎正好奇地打量这件虽然简陋却异常洁净的书房。而王夫之则神情坦然地望着四周已然打包堆放的书籍开口问道:“怎么宁人兄真的打算就此回老家吗?”
“是啊家母过逝时没能在旁尽孝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所以在下决定携妻儿会老家守丧三年。”顾炎武略带黯然地点头道。
“回家守制?怎么顾先生不想继续留在南京吗。现在可有许多书院想要聘请先生呢。”朱舜水故作惊讶道。
“朱尚书过奖了宁人的胡言疯语怎能登得了大堂?”顾炎武针锋相对道。
给顾炎武这么一刺朱舜水老脸微微一变刚要作却听一旁的王夫之探身询问道:“那宁人兄今后有何打算?”
“我想会老家后将这次去欧洲的游记整理一下顺便同一起去昆山的传教士将这些书籍翻译完毕。”顾炎武淡然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哦看来宁人兄这次去了次欧洲受益非浅啊。”王夫之兴致盎然的说道。
“只能说是感触颇深吧。见到了一种与中原截然不同的文化。虽然很粗陋却也不乏可取之处。”顾炎武欣然回答道。
“老夫听说顾先生在欧洲之时对那里无父无君的共和制颇为赞赏。难道先生这么快就忘却了君臣之道了?为此先生可没少吃苦头啊。”朱舜水猛地抓住把柄讽刺道。
对于朱舜水的提问顾炎武并不感到意外他深知自己在使团时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自己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写过什么这些大老爷们更是一清二楚。因此他也不怕忌讳的反驳道:“朱大人做了前朝的侍郎又做了当今的尚书有道是一臣不侍二主朱大人也忘了吗?”
“你…”气急败坏的朱舜水当即就要豁然起身却被一旁的王夫之硬生生地给拉住了。他知道今日朱舜水若是被顾炎武气出去那东林党的脸才是丢大了呢。不过有关顾炎武的转变他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特别是从朱舜水等人的陈述中他现这个老朋友似乎是从一个极端倒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此颇感兴趣的王夫之跟着放缓了口气说道:“有道是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以宁人兄的见识难道现在还参不透这理势合一大明大势已去的道理。”
眼见王夫之还肯称前朝一声大明顾炎武不禁长叹一声道:“宁人又何尝不知大明当时气数已尽。但那时就是拘泥于一家一姓的正统之争。而今想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大明亡不过是易姓改号亏得中原没有落入鞑靼之手否则我华夏可真要亡天下了。”
“既然宁人兄明白了此间道理。又为何要一再的拒绝陛下的盛意呢?”王夫之越不理解道。
可是顾炎武只是微微一笑反问道:“而农刚才说理势合一那若是有一天百姓认为中华朝不再顺应大势或是认为帝王不在适合统治天下是否也该理因乎势将其推翻或废黜呢?”
眼见顾炎武云淡风清的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在场的众人各个都吓了一大跳。王夫之本想当即就跳起来反驳这种异端邪说的。但他转念一想自己的那句“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继续往下推的话确实能得出顾炎武所说的结论。一瞬间王夫之只觉得自己浑身冰凉如坐针毡。毫无疑问在理智上他确实承认“势之所趋”即“理”的道理但感情上却不能接受真正扑面而来的“势”。传统的文化让他认为君主不能变能变的只是具体的措施与制度;封建思想观念不能变能变的只是个别的方法与观点。因此王夫之鄙视李自成那样流寇一直以来都从内心深处抵触岭南学派的契约之说。这才会想方设法的托古改制借用传统儒学特别是孔孟学说来为现今国家的种种新制度做注解。但现在顾炎武却一针见血的点出他变了。他苦思冥想出来的新义理竟然会滑落成另一种异端邪说。这让向来保守王夫之矛盾不已。
眼见自己的好友楞在了那里一旁朱舜水握紧了拳头而那个姓梅的年轻人则是一脸的茫然顾炎武知道今天的谈话到此就该结束了。在他看来王夫之能推到这一层已经实属不易。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义理在中原恐怕也没哪儿一个学者敢继续深入追究下去。因为在正统思想中再深入下去的内容就是大逆不道的邪说。却见他缓缓地站起了身对王夫之说道:“如果而农坚持认为天下是君王的那‘理势合一’便永远是矛盾的。”
“那天下归谁才符合理势合一呢?”梅文鼎冷不丁地追问道。
却听顾炎武一字一顿的说道:“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