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允让连碧落山庄都没有回,就直接在周王府开始调兵遣将。

    这大宋朝调兵,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因为当初赵匡胤为了不重蹈覆辙,听了赵普的建议,弄了个杯酒释兵权。

    结果弄出了一个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这样一个情况。

    虽说这个时候,皇帝直接掌握着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

    可是实际上皇帝也不是十分清楚,说句现代的术语,赵祯见到的,其实基本就是数据。

    而那些皇宫的禁军,基本都是世家子弟。

    武力什么的虽然不错,可是真要上阵厮杀,就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皇帝之下,兵权三分,也是为了更好的互相钳制。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简单来说,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队。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都是由枢密院负责的。

    枢密院设有枢密使、副使等——枢密院使钱惟演,就是最高长官。

    可是枢密院虽然什么都管,可是并不接触军队,这是管理者不知兵的根本。

    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於枢密院长官。

    也就是说,三衙是管理军队的,但是没枢密院职权大。

    而且两者各有侧重,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

    而所谓的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

    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打完了军队回驻地。

    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

    至于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真正打仗的时候,反倒没他们什么事。

    军队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

    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但是,赵允让不敢用啊,这个地方的士兵太接近边境了,根本难以甄选。

    万一有间谍潜伏其中,就麻烦了。

    乡兵就算了,基本都是本地兵,边境作战不适合他们。

    这样的话,调兵只能是调集禁军和厢军了。

    禁兵是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

    并且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

    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

    赵允让考虑再三,决定全部从禁军调集本次出征的队伍。

    大宋的兵力很是充足,国家富有,养些军队不是难事。

    至于厢兵,劳役后勤全部从厢军抽调,而且指明要身体强壮,战力强悍的。

    一方面打仗就是打后勤,另一方面随时可以作为兵源进行补充。

    这时候的战争可不同于现代,打十年伤亡几千人,就惊诧得不亦乐乎。

    随便打次仗,就是万人以上单位的伤亡。

    赵允让拿着赵祯的旨意,这旨意好几道。

    有枢密院的,有三衙的,还有给他的。

    前两道是调兵的,给他的则是委任状。

    呃,赵允让是这么认为的。

    从枢密院很容易就拿到了调令,平时和赵允让不怎么对付,老唱反调的钱惟演,一点也没有刁难。

    赵允让觉得,以后还是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老头了,关键时刻很给力。

    而且,还偷偷告诉了赵允让,哪里的禁军战斗力强。

    这一次所调的军队,就是最为精锐的禁军。

    这禁军除了守护京畿的这样一个作用之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作为主要的军事力量贮备。

    说白了,这就是大宋最强悍的集团野战军。

    三衙的思路和钱惟演完全一样,一点没有藏着掖着,给出的选择,全是战斗力最强的。

    这就看出素质来了。

    虽然平日里都有些小心思,可是国难当头,一个个都不含糊。

    三衙甚至有几个指挥使拍着胸脯表示,只要有那个手下的兔崽子敢不听话,直接杀无赦。

    回头还得连坐家里。

    赵允让一头冷汗,对啊,这时候可是一人获罪,户灭九族的时代啊!

    调动的军队,一部分直接从汴梁附近调动,这是最强悍的禁军。

    其余的的,主要是陕西这块儿的军队。

    因为可以少消耗许多。

    这个时代,路途远了,粮食都运不到,因为不够路上消耗的。

    京畿之地的禁军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最为强悍的军队,第二军中大臣的子弟众多。

    这一点很重要,赵允让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也有百余直系子弟。

    至于有关联的,足得有上千号。

    居然没有一个来求情,说告病不上前线的。

    话说回来,临阵脱逃,这是死罪。

    除了赵元俨给他配备的班底,赵允让还特意跟赵祯要了几个人。

    包括石磊,包括小侯爷徐至诚,包括了凌霄。

    燕昭也想来,不过因为还需要维护京城的治安,赵允让把他给否了,这个时候,京城不能乱,而且,一定要留下顶事的人。

    在从回来的途中,他已经派出了一个人,把燕彰带了回来,甚至还从济州梁山带来了两个人。

    凌浑和凌文儿也直接到岗,加紧制作火药,把所有的储备进行了检查,随时准备调用。

    除了这些尖端的火药以外,还协同兵部,对于所有的军备,包括铠甲,军械,特别是武器进行了调查检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军备可马虎不得。

    不得不说,大宋这方面做的,实际上还是不错。

    虽然说杯酒释兵权造成的军力薄弱,可是因为大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造成这几年军事方面一直都有很好的储备。

    毕竟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大宋先进的生产力,已经保证了,在冶铁方面能够制造出的盔甲和武器都是最精良的。

    西夏和大辽,其实煤炭和矿石的储备都不错,但是因为冶炼技术跟不上去,所以不能与大宋同日而语。

    军队,军械,粮草,后勤,赵允让都是亲自过了过眼。

    虽然不是专业的人士,可是总要对专业的人士再叮嘱叮嘱。

    有一些个能够现代的知识,也在中间教给那些专业人士。

    这些现代已经在百度上泛滥的军事常识,一旦到了这些专业人才的耳朵里,那就是醍醐灌顶!

    一个个对赵允让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还没出兵呢,赵允让简直是天生将才,天降将星的名声已经广为传播了。

    别的不说,赵祯要是听见,不把他连升三级都觉得委屈赵允让了。

    那些对赵祯把这样的大事交到赵允让手里还有些不满的文臣们,这下都闭嘴了。

    毕竟大宋的文臣,其实都是军事小能手。

    这次从京城调集的军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虽然说北宋的军队,加起来也有几十万。

    可是大部分,还是都分布在边疆,分布在经济重镇以及军事要害之地。

    这次调兵一共给了他八万。

    八万大军说起来,已经不是一个小数。

    总不能让赵祯成了光杆司令吧?

    八万大军,连着负责后勤,辎重粮草的厢军加在一起,至少有十万人。

章节目录

大宋九千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青衣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大宋野战军-大宋九千岁小说,大宋九千岁,笔趣阁并收藏大宋九千岁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