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第三章第十二节 赴京调兵-皇明风云录小说主要人物
正文 第一卷第三章第十二节 赴京调兵-皇明风云录小说主要人物-皇明风云录-笔趣阁
皇明风云录
作者:东仙轩辕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皇明风云录
第一卷 辽东惊变
第三章 内外交困谋定计
第十二节 赴京调兵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十一月。
凛冽的寒风已经降临了辽东大地,这片雄壮、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是枯树、寒风,目光所及一片萧瑟,没有丝毫的冬雪降下,预示着来年的干旱与饥饿。
而辽东的形势也如气候一般异常的严峻。
自从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清河城之后,建奴大军开始四处出击,气焰越来越猖狂,兵锋甚至一度开到了沈阳以北百里的地方。
与此同时,大明从全国各地调集的援军也已经陆续抵达了辽东,而新任辽东经略杨镐也赶到了沈阳坐镇部署战前事宜。
眼见各路大军云集,杨镐壮志凌云、信心满满,想要打出一个大捷来作为自己进入内阁的敲门砖。但是,杨镐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转眼就被各营发来催要粮饷、装备的公文破坏了。
杨镐见大军已经云集,但是后勤事务还没有什么眉目,忍不住大发雷霆,马上派人将经略府的监粮官找来问话。
“如今数以十万计的大军云集辽东,每日人吃马嚼消耗的钱粮不计其数,可朝廷拨付下来的钱粮、兵备为何迟迟不能到位!”杨镐十分恼怒地问道。
一旁的监粮官十分为难的说道:“大人,下官一直在向兵部讨要兵备,而兵部的人说需要户部拨付银两来打造兵器铠甲;下官又向户部催要粮饷和打造装备的银两,但是户部的人已经说了,粮草运到辽东路途太过遥远,军需粮草需要时间囤积,而拨付兵部的银两也正在筹集之中,让咱们再等等。”
“等!哪有时间?建奴会给我时间吗?给我再去催!粮草、装备必须在年底之前补充完毕,否则我就上书陛下,弹劾他户部和兵部!”
监粮官见杨镐动了怒,急忙说道:“大人息怒,大人息怒,下官马上给户部和兵部发文催要。”
杨镐处理完粮饷之事,又前往各处援军大营巡视。但是所见所闻再一次让这位新任的辽东经略备受打击。
各地赶来的所谓精锐援军大部分都是徒有虚名,各营中的士兵一个个衣甲不全,手中的武器十分简陋,将士们的精神大都十分萎靡,这哪里是大明的精锐啊,这分明是一群群的乞丐兵!
杨镐回到府中的时候已经被气得是七窍生烟了,自己费尽心机的往上爬,傍着阁老方从哲好不容易当上了这辽东经略,想着可以借此机会痛击建奴建立功勋,谁成想调集到手下的都是这种“精锐”?接下来的战事可如何是好!
与杨镐一样心情不佳的,还有刘挺祖孙三人。
这日,刘铤与刘钊、刘云威正在商议即将开始的大战。此时三人也都知道了援军是什么货色,这样的援军对上建奴只怕是没什么用的。
思来想去,刘挺祖孙三人觉得此战想要有把握,还是要调集川军旧部赴辽。
刘钊说道:“父亲,此前咱们几次三番上书调集川军旧部,但是都被否决了,咱们就算再上书也未必会成功啊。”
刘云威在一旁说道:“这场国战事关重大,多一支精锐援军就多一分胜算,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直不同意?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钱粮不足?”
刘钊冷笑了一声,说道:“钱粮不足?都是借口!”
刘挺想了半天,说道:“好了,先不说这些。钊儿,这一次你亲自跑一趟,带着我的奏折去一趟京师。你到了京师先去找兵部侍郎李林彬大人,看看他能不能帮上忙,咱们再尽尽人事吧。”
刘钊点了点头,说道:“好的,我今日就连夜出发。”
十几天后,刘钊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京师,来不及休息刘钊就先赶到了李林彬府邸,。
二人落座之后,刘钊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来意。
李林彬听完一脸的为难,说道:“刘将军,您也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左右不了朝政大局的。这件事我也只能是报给尚书黄大人。”
刘钊说道:“李大人放心,家父知道大人的难处,不会让大人为难的。只是如今辽东的形势并没有因为援军到达而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些援军是什么情况想必李大人也是知道的。”
李林斌叹了一口气,说道:“确实,赴辽援军虽说也是有些能战之兵,但是大多数还是算不上精锐的。”
“正是!正因为如此,家父才建议朝廷再调集川军旧部的。”
“难啊。”李林彬说道:“刘将军,您知道朝廷为何屡次拒绝调集川军旧部吗?”
“愿闻其详。”
李林斌将声音微微压低,说道:“当初令尊上书调集旧部的时候,陛下还是有些意动的,但是为何最终没有同意?一方面确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要知道多派一支人马,所需的粮草就要多加几倍;另一方面,就要说到方阁老了。”
刘钊一听,顿时怒气上涌,说道:“李大人是说。。。。。。”
“话到此处就好,不必多说了。”李林彬将话接了过来。
“哼!将士们在辽东浴血厮杀,如今只是想多调集些援兵罢了,却想不到朝中有人掣肘!这是为什么?方阁老是想要当秦桧吗!”
李林斌连连罢手,说道:“刘将军消消气,此话严重了。你想想看,令尊本是辽东副总兵,而屡次上书将川兵调到其麾下,这是犯了阁老的忌了。”
李林彬见刘钊还是不解的望着自己,便说道:“方阁老是文人,怎容武人如此行事?”
刘钊的脸涨得通红,说道:“国战当前,岂分文武!”
“可朝政分啊。”李林彬叹了口气,说道:“刘将军先在京中住下,待老夫将此事报与黄尚书再做打算。”
刘钊无奈,说道:“那就有劳李大人了。”
两日之后,万历帝召集方从哲、黄嘉善、李如华议事。
君臣商议了一会,兵部尚书黄嘉善说道:“陛下,臣日前接到辽东镇副总兵刘挺的奏报,再次请求调集其带领过的川兵旧部开赴辽东。其言:此次辽东大战事关国运,朝廷应做好万全之策。如今建奴兵锋甚利,而各路援兵战力参差不齐,为保战局顺利,请求再调集三万川军赴辽。”
万历帝听完后不置可否,看了看方从哲,说道:“方阁老的意见呢?”
方从哲瞄了一眼黄嘉善,说道:“陛下,臣以为再调川军大可不必,目前汇聚辽东的援军加上辽东本地兵马已经超过十万,足可荡平建奴,又何必再行征调?”
“陛下,此战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臣以为刘老将军所说不无道理,况且川军战力卓越,调到辽东必可大大增加此战的胜算。”黄嘉善说道。
方从哲反问道:“黄尚书就这么肯定川军善战?如果将其部调到辽东后,战力稀松无法担当主力,那岂不是多费了钱粮吗?要知道现在的每一分钱,那都是从天下百姓的嘴里抠出来的!”
黄嘉善也不甘示弱,说道:“刘挺老将军在信中说了,给老将军三万川军,便可独挡建奴!陛下,臣以为刘挺老将军必定不会大放厥词的,所以川军的战力不存在疑问,刘老将军以往的战绩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凡是有川军参加的战斗,刘老将军都会捷报频传啊。”
“什么?三万川军能抵挡十数万的建奴?刘老将军上年纪了,这种话都说的出来?简直是狂妄!”方从哲语气不善的说道。
黄嘉善一听,心知自己说错了话,站在那里十分尴尬,也就没了下文。
万历帝说道:“方阁老言重了,刘老将军也是为了国事嘛。”
“陛下教训的是,是老臣失言了。”
“不过调集川兵之事,此前已经有过几次争论,这次也是一样:不再另行征调,以后也不必再说了。朝廷就用目前调集的援兵,全力做好大战的准备。”
“臣遵旨!”
黄嘉善微微叹了一口气,显得有些落寞。
方从哲用余光看了看黄嘉善,嘴角微微一翘,仿佛在说:“这一次又是我赢了,跟我斗?你还不是我的对手。”
黄嘉善没有注意道方从哲的神情,只是显得有些失意。而户部尚书李如华自始至终都在一旁看戏,仿佛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与自己毫无关联一般。
半月之后,朝廷给刘挺发来了圣旨,圣旨中命令刘铤调集辽阳所有的可战之兵,筹划备战准备征讨建奴,其部划归辽东经略杨镐统辖。圣旨写得文藻华丽、气势恢宏,但是自始至终只字未提再调川兵赴辽之事。
刘挺、刘云威见到圣旨之后都是非常失落。待到刘钊回到辽阳之后,刘挺二人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刘挺勃然大怒,大骂道:“混账!吾辈喋血疆场、保家卫国,那些无用文臣却在背后下绊使坏,他们是不是还想给老夫演一出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刘云威也是愤恨的说道:“此次大战事关国运,那方阁老身为百官之首岂会不知?难道为了相互争斗,连国家安危都不顾了吗!”
二人发泄了一会,却也无能为力。
刘挺看着手中的圣旨,重重的叹了口气,只能无奈的与刘钊、刘云威抓紧积蓄钱粮、征集民夫,做着出征的准备。
第一卷 辽东惊变
第三章 内外交困谋定计
第十二节 赴京调兵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十一月。
凛冽的寒风已经降临了辽东大地,这片雄壮、辽阔的大地上,到处都是枯树、寒风,目光所及一片萧瑟,没有丝毫的冬雪降下,预示着来年的干旱与饥饿。
而辽东的形势也如气候一般异常的严峻。
自从努尔哈赤率军攻下清河城之后,建奴大军开始四处出击,气焰越来越猖狂,兵锋甚至一度开到了沈阳以北百里的地方。
与此同时,大明从全国各地调集的援军也已经陆续抵达了辽东,而新任辽东经略杨镐也赶到了沈阳坐镇部署战前事宜。
眼见各路大军云集,杨镐壮志凌云、信心满满,想要打出一个大捷来作为自己进入内阁的敲门砖。但是,杨镐的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转眼就被各营发来催要粮饷、装备的公文破坏了。
杨镐见大军已经云集,但是后勤事务还没有什么眉目,忍不住大发雷霆,马上派人将经略府的监粮官找来问话。
“如今数以十万计的大军云集辽东,每日人吃马嚼消耗的钱粮不计其数,可朝廷拨付下来的钱粮、兵备为何迟迟不能到位!”杨镐十分恼怒地问道。
一旁的监粮官十分为难的说道:“大人,下官一直在向兵部讨要兵备,而兵部的人说需要户部拨付银两来打造兵器铠甲;下官又向户部催要粮饷和打造装备的银两,但是户部的人已经说了,粮草运到辽东路途太过遥远,军需粮草需要时间囤积,而拨付兵部的银两也正在筹集之中,让咱们再等等。”
“等!哪有时间?建奴会给我时间吗?给我再去催!粮草、装备必须在年底之前补充完毕,否则我就上书陛下,弹劾他户部和兵部!”
监粮官见杨镐动了怒,急忙说道:“大人息怒,大人息怒,下官马上给户部和兵部发文催要。”
杨镐处理完粮饷之事,又前往各处援军大营巡视。但是所见所闻再一次让这位新任的辽东经略备受打击。
各地赶来的所谓精锐援军大部分都是徒有虚名,各营中的士兵一个个衣甲不全,手中的武器十分简陋,将士们的精神大都十分萎靡,这哪里是大明的精锐啊,这分明是一群群的乞丐兵!
杨镐回到府中的时候已经被气得是七窍生烟了,自己费尽心机的往上爬,傍着阁老方从哲好不容易当上了这辽东经略,想着可以借此机会痛击建奴建立功勋,谁成想调集到手下的都是这种“精锐”?接下来的战事可如何是好!
与杨镐一样心情不佳的,还有刘挺祖孙三人。
这日,刘铤与刘钊、刘云威正在商议即将开始的大战。此时三人也都知道了援军是什么货色,这样的援军对上建奴只怕是没什么用的。
思来想去,刘挺祖孙三人觉得此战想要有把握,还是要调集川军旧部赴辽。
刘钊说道:“父亲,此前咱们几次三番上书调集川军旧部,但是都被否决了,咱们就算再上书也未必会成功啊。”
刘云威在一旁说道:“这场国战事关重大,多一支精锐援军就多一分胜算,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一直不同意?难道真的只是因为钱粮不足?”
刘钊冷笑了一声,说道:“钱粮不足?都是借口!”
刘挺想了半天,说道:“好了,先不说这些。钊儿,这一次你亲自跑一趟,带着我的奏折去一趟京师。你到了京师先去找兵部侍郎李林彬大人,看看他能不能帮上忙,咱们再尽尽人事吧。”
刘钊点了点头,说道:“好的,我今日就连夜出发。”
十几天后,刘钊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京师,来不及休息刘钊就先赶到了李林彬府邸,。
二人落座之后,刘钊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来意。
李林彬听完一脸的为难,说道:“刘将军,您也知道,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兵部侍郎,左右不了朝政大局的。这件事我也只能是报给尚书黄大人。”
刘钊说道:“李大人放心,家父知道大人的难处,不会让大人为难的。只是如今辽东的形势并没有因为援军到达而发生太大的变化。那些援军是什么情况想必李大人也是知道的。”
李林斌叹了一口气,说道:“确实,赴辽援军虽说也是有些能战之兵,但是大多数还是算不上精锐的。”
“正是!正因为如此,家父才建议朝廷再调集川军旧部的。”
“难啊。”李林彬说道:“刘将军,您知道朝廷为何屡次拒绝调集川军旧部吗?”
“愿闻其详。”
李林斌将声音微微压低,说道:“当初令尊上书调集旧部的时候,陛下还是有些意动的,但是为何最终没有同意?一方面确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要知道多派一支人马,所需的粮草就要多加几倍;另一方面,就要说到方阁老了。”
刘钊一听,顿时怒气上涌,说道:“李大人是说。。。。。。”
“话到此处就好,不必多说了。”李林彬将话接了过来。
“哼!将士们在辽东浴血厮杀,如今只是想多调集些援兵罢了,却想不到朝中有人掣肘!这是为什么?方阁老是想要当秦桧吗!”
李林斌连连罢手,说道:“刘将军消消气,此话严重了。你想想看,令尊本是辽东副总兵,而屡次上书将川兵调到其麾下,这是犯了阁老的忌了。”
李林彬见刘钊还是不解的望着自己,便说道:“方阁老是文人,怎容武人如此行事?”
刘钊的脸涨得通红,说道:“国战当前,岂分文武!”
“可朝政分啊。”李林彬叹了口气,说道:“刘将军先在京中住下,待老夫将此事报与黄尚书再做打算。”
刘钊无奈,说道:“那就有劳李大人了。”
两日之后,万历帝召集方从哲、黄嘉善、李如华议事。
君臣商议了一会,兵部尚书黄嘉善说道:“陛下,臣日前接到辽东镇副总兵刘挺的奏报,再次请求调集其带领过的川兵旧部开赴辽东。其言:此次辽东大战事关国运,朝廷应做好万全之策。如今建奴兵锋甚利,而各路援兵战力参差不齐,为保战局顺利,请求再调集三万川军赴辽。”
万历帝听完后不置可否,看了看方从哲,说道:“方阁老的意见呢?”
方从哲瞄了一眼黄嘉善,说道:“陛下,臣以为再调川军大可不必,目前汇聚辽东的援军加上辽东本地兵马已经超过十万,足可荡平建奴,又何必再行征调?”
“陛下,此战重大,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啊。臣以为刘老将军所说不无道理,况且川军战力卓越,调到辽东必可大大增加此战的胜算。”黄嘉善说道。
方从哲反问道:“黄尚书就这么肯定川军善战?如果将其部调到辽东后,战力稀松无法担当主力,那岂不是多费了钱粮吗?要知道现在的每一分钱,那都是从天下百姓的嘴里抠出来的!”
黄嘉善也不甘示弱,说道:“刘挺老将军在信中说了,给老将军三万川军,便可独挡建奴!陛下,臣以为刘挺老将军必定不会大放厥词的,所以川军的战力不存在疑问,刘老将军以往的战绩也足以说明这一点,凡是有川军参加的战斗,刘老将军都会捷报频传啊。”
“什么?三万川军能抵挡十数万的建奴?刘老将军上年纪了,这种话都说的出来?简直是狂妄!”方从哲语气不善的说道。
黄嘉善一听,心知自己说错了话,站在那里十分尴尬,也就没了下文。
万历帝说道:“方阁老言重了,刘老将军也是为了国事嘛。”
“陛下教训的是,是老臣失言了。”
“不过调集川兵之事,此前已经有过几次争论,这次也是一样:不再另行征调,以后也不必再说了。朝廷就用目前调集的援兵,全力做好大战的准备。”
“臣遵旨!”
黄嘉善微微叹了一口气,显得有些落寞。
方从哲用余光看了看黄嘉善,嘴角微微一翘,仿佛在说:“这一次又是我赢了,跟我斗?你还不是我的对手。”
黄嘉善没有注意道方从哲的神情,只是显得有些失意。而户部尚书李如华自始至终都在一旁看戏,仿佛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与自己毫无关联一般。
半月之后,朝廷给刘挺发来了圣旨,圣旨中命令刘铤调集辽阳所有的可战之兵,筹划备战准备征讨建奴,其部划归辽东经略杨镐统辖。圣旨写得文藻华丽、气势恢宏,但是自始至终只字未提再调川兵赴辽之事。
刘挺、刘云威见到圣旨之后都是非常失落。待到刘钊回到辽阳之后,刘挺二人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刘挺勃然大怒,大骂道:“混账!吾辈喋血疆场、保家卫国,那些无用文臣却在背后下绊使坏,他们是不是还想给老夫演一出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刘云威也是愤恨的说道:“此次大战事关国运,那方阁老身为百官之首岂会不知?难道为了相互争斗,连国家安危都不顾了吗!”
二人发泄了一会,却也无能为力。
刘挺看着手中的圣旨,重重的叹了口气,只能无奈的与刘钊、刘云威抓紧积蓄钱粮、征集民夫,做着出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