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五日,辰时三刻。
天牢。
所谓天牢,指设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狱,与地牢(地面以下的牢房)相区别,指地面以上的牢房,是关押重刑犯人的地方。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天牢并非阴森潮湿黑暗的地方,也不会十多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基本上,这里每一个囚犯都是住的单间,甚至,在牢房内,还安排有床铺,棉被,每日的膳食也是有酒有肉,狱卒们大多慈眉善目,并不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和东厂黑狱,锦衣卫那间修建在地面之下的大牢相比,这天牢便如天堂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天牢中,关押的基本上都是犯错或是获罪的朝廷命官,并且,这些朝廷命官的品级都非常高,四品以下的官员若不是犯了极大的错误,根本就不够资格住进天牢来。
被关在天牢内的囚犯,很多都是罪名确定正等待判决的官员,像这些品级很高的朝廷大员,都是有着极大能量的人,就算一时倒霉,被关进了天牢,他们在外面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政治同盟,无不是掌握实权的大人物。何况,这些被关入天牢的官员们也并非因此就被打落地狱,从天牢内完整的出来,然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大有人在。若是对他们稍有不恭,等他们重新上位之后,要想捏死那些对他不好的狱卒,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
天牢的主事人以及他的那些手下又非东厂,锦衣卫这样强悍特务机关,自然不敢肆意妄为,对待囚犯的态度,自然也就……
杨被锦衣卫从辽东带回京师之后,便被关在天牢之中。
他这个人,打仗的本事不大。但是,他做人的本事却极其了得,整个大明官场,无论哪个党派,他都有朋友,所以。虽然入了天牢,他却没有怎么受罪,当然,和从前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这牢里的日子对他来说却也极其难熬,进来没有几日,他便整整瘦了一圈。
“京甫兄。清减了啊!”
方从哲坐在狱卒端来地木椅上。瞧着对面床榻上坐着地杨。出一声叹息。
“呵呵!”
杨笑了笑。这笑容不无苦涩之意。事先知道方从哲今日要来看望自己。他特意叫狱卒多打来了一盆水。整理了一下仪容。然而。整个人仍然憔悴得紧。如雪。皱纹如沟壑。
“中涵兄。到了这里后。有大量地时间回想当日那场战事。杨某当时犯下了许多错误。战略部署失当。指挥失当。每每想起。不能自已。又怎能不清减下来呢?”
杨是万历八年地进士。方从哲是万历十一年。论资历。杨比方从哲要老。论地位。方从哲比杨要高。两人年龄相差不大。私下里。却是几十年地老友了。当初。方从哲之所以赞同朝堂诸公地建议。将已经告老还乡地杨重新起复。代替熊廷弼指挥萨尔浒一战。两人地关系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啊!
杨的感叹。方从哲没有回应。他的视线扫向监牢的各个角落,轻声说道。
“京甫兄。这般清苦的环境,习惯否?”
“习惯?”
杨脸上的苦涩更盛了几分,他是一个颇为贪图享受的人,六十多岁了,仍然在娶小妾,那些女子的年龄做他的孙女都绰绰有余了,对于膳食也异常讲究,专门请了几个来自大江南北地厨子,每日的口味必不相同,这天牢的环境虽然比其他牢狱好上许多,甚至比许多穷人家地屋舍还要好,一时间,他又怎么习惯得了呢?
“还好!只是臭虫,跳蚤横行,在下莫之奈何啊!”
说罢,杨抬起手,在脖颈处搔了一下,那里,密密麻麻长满了红点,这些,都是跳蚤,臭虫的功劳。
“我叫主事之人帮京甫兄换一间好的房间吧!”
方从哲见到杨如此狼狈,他也心有戚戚啊!
“中涵兄,谢谢你的好意,不过,用不着了,这间屋子已经是这里最好的房间了,专门开有天窗,让阳光照射下来,站在窗户往外看去,乃是一个小院,院中长满野草,间或还有一两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开放,如此难得的美景,真是百看不厌啊!……”
话音落下,杨再次笑了起来,但是,这笑容分外的惨烈。
方从哲长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该说什么。
“中涵兄,当初你真的不该邀我出山,我这把老骨头了,在家颐养天年便是了,为什么要不甘寂寞地出来做这样地事情呢?都一把年纪了,就算升官财,又有何意义呢?那会儿,还真是鬼迷了心窍啊!”
杨对自己当时的决定,痛恨异常,如今颓丧的他,自然不想忆起当初的意气风,那时,他接到这个任命可是兴奋得很。
方从哲今日前来看望杨,自然不是只叙旧那么简单,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事不明,他想在会审杨之前,亲自向对方问个明白。
在杨长吁短叹,悔不当初之际,他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这便是当初他催促杨出兵时写的那封信,在许多人手里辗转多次之后,最终又落在了他手中。
“这是?”
杨瞧着方从哲递到自己面前的信件,他面带疑惑地接了过来。
“这是我在那个时候写给你的信,因为后勤供应困难,当时,我希望你能够战决,尽量早些和建奴决战!”
“中涵兄,它怎么会在你这里?”
杨脸上的疑惑并未消散,仍然凝在眉梢。
“呵呵!”
方从哲放松身子,背靠着木椅的靠背,他笑着说道。
“这封信不是京甫兄交给东林诸公地么?这封信足以证明我方从哲乃是萨尔浒一战败北的罪魁祸啊!要想把我弄下台,这可是极其有力的证据啊!在会审的时候。京甫兄只要将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推到我身上,这间牢房,不就换了我来住了么?窗外的无敌美景,也由我方某人来代替京甫兄观看啊!”
说罢,方从哲眯起眼睛,盯着对面地杨。
“此言大谬!”
杨坐不住了。猛地站了起来,向前疾奔了两步,在方从哲身前站定,他瞪大了眼睛,直视方从哲,缓慢而有力地说道。
“中涵兄,你我相交这么多年,我杨是这样的人么?若是旁人也罢,但。我绝不会将罪责推诿在中涵兄你身上!”
方从哲在杨的逼视下,并没有移开视线。
“京甫兄,既然你没有做这样地事情。那这封信又怎么会落在东林那些人手中呢?”
杨皱起了眉头,似乎在回想什么,不过,就算是在回忆地时候,他仍然没有移开视线。
“方大人,你应该晓得,犯官有将朋友来往书信收集成册的习惯,当初,大人给犯官地这封信。犯官便将它放在你我来往的书信之中,交由心腹亲信保管,当日,萨尔浒一战败北,犯官率军后撤,场面甚是杂乱,犯官曾让心腹亲信将所有信件文档付之一炬,以免落入建奴之手,我原以为这封信已经被烧成了灰烬。哪里知道它竟然还在,且落在了东林那些人手中。”
“是吗?”
杨的解释合情合理,这封信的确也有可能是被他的心腹暗中藏了起来,然后,通过秘密渠道转到了京师,落入了东林党之手。
然而,方从哲对杨的话还是半信半疑。
毕竟,朝堂上的政争分外残酷,就算是多年的老友。也不能尽信。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很多往往你认为不会背叛你的人却极有可能背叛。当你明白之后,却为时已晚。
“方大人,犯官有什么理由和东林那些人合作?”
杨口口声声自称犯官,口口声声叫着方从哲大人,不再和方从哲称兄道弟,表明了他地愤懑之情。
方从哲没有回答,他低下头,盯着杨脚下的地面。
杨的双脚在方从哲视线中来回踱着步子,往左两步,必往右两步,就在那咫尺之间来回,他地声音却极其激越,一声高过一声。
“诚然,犯官和韩广,**星,叶向高大人等交情很好,但是,将方大人赶下台之后,犯官有何好处,难道就不用承担萨尔浒败北的责任了?大人你,最多负责战略冒进的罪责,犯官,终究逃脱不了指挥无方的结局啊!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罪责!有大人在台上,凭着你我的交情,就算日后犯官躲不过当头一刀,大人你也会保全犯官的亲属,杨某已经活了这么多年了,又岂在乎当头一刀啊!若是很东林联手,难免会得罪大人,若是无法将大人赶下台,那时候,杨某的亲属能否保全也未可知啊!”
说到后来,杨几乎是声泪俱下。
是啊!像他这样的年龄,什么都经历过了,福也享受得差不多了,就算被问罪斩,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他担心地是他的亲族,他杨氏宗族的绵延,只要能够保住亲族,他便了无遗憾了。
作为老友,方从哲有些见不得杨这样,他脸上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
“京甫兄,莫要激动,请坐下来,慢慢说话!”
“哎!”
杨长叹一声,叹息声中,尽是苍凉和绝望,便如老牛临死前的长嘶一般,随后,他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床榻前坐下,背不再如先前那般挺得笔直,而是佝偻着,肩膀搭下,整个人就像老了好几岁一般。
“京甫兄,京甫兄!”
坐在床榻上的杨就像在神游天外一般,方从哲喊了两三声之后,他才应了一声。抬起头。
杨瞧着方从哲,惨然一笑。
“方大人,尽管放心,会审的时候,犯官决计不会将罪责推诿到方大人头上,一应罪责。犯官一力承当!”
“京甫兄,何处此言?”
方从哲皱起眉头,沉声说道。
“你我多年的交情,有些事情,说清楚便是了,何必耿耿于怀!京甫兄,你只管放心,只要我方某人在台上一日,便能保你平安。虽然,不能让京甫兄你无罪释放,但是。京甫兄这条性命,方某人是保定了,京甫兄的亲属,也必定不会受此牵连,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方某人一言九鼎,绝不食言!”
“中涵兄,此话当真?”
杨原本煞白地脸突然掠过一丝潮红。他的嘴唇微微抖动,双眼中荡漾着兴奋的神色,下颌花白的胡须如风中地杂草瑟瑟抖。
“绝无虚言!”
方从哲斩钉截铁地说道。
事实上,在杨澜没有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方从哲还真是保住了杨的老命,虽然,他一直被关在天牢中。
后来,方从哲因为红丸一案被东林党赶下台之后,仍然利用他的影响力在力保杨。东林党那时初掌权柄,为了巩固权位,也和方从哲做了一些妥协,故而,杨在天牢中依然活得很好。
方从哲是在崇祯元年病逝,次年,杨在狱中被崇祯下旨处死,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上台执掌权柄地东林一党。
历史原本地轨迹是如此,但是。杨澜这个从后世来的蝴蝶扇动了翅膀之后。它还会按照固定地轨迹走下去么?
看望过杨之后,方从哲回到了内阁办公。处理公文。
一般说来,他会先处理从宫中传来的旨意,然后,在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处理政务,但是,说实话,万历帝一般很少下达旨意给方从哲,他老人家,这个甩手掌柜当得非常舒服。
但是,今天,方从哲非常意外地在书案上现了来自宫中的旨意。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强大,士大夫集团强盛的时候,那些内阁大学士们甚至敢于封还皇帝的诏书,不奉旨意。
面对文官集团地压迫,嘉靖皇帝用的是廷杖,但是,声名在他们心中远生命的文官们,毫不畏惧,仍然前赴后继和皇帝顶牛,最后,嘉靖只好任用那些听从他意思做事地官员为内阁大臣,这便有了严嵩的上位,紧跟皇上步伐的严嵩便站在了士林的对立面,在士人书写的史书中,成为了奸臣,佞臣。
嘉靖的孙子万历在和文官的对抗中,同样处在了下风,不得不罢工以示抗议,他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于是,这便有了方从哲的上位。
方从哲和严嵩不同,他没有完全站在皇帝的一面,并且,他和朝堂各党派地领军人物关系都非常不错,然而,即便如此,在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新生派人物眼中,他也是佞臣一个。
所以说,不管你为人处事多么圆润,在利益,权力至上的官场,你终究免不了要得罪某些人。
打开旨意,方从哲在诏书中瞧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这样可好么?
方从哲陷入了沉思。
午时三刻。
翰林院食堂。
官员们办公是从上午到傍晚,其间,自然要用午膳,翰林院,六部等部门都在皇城内,官员们的府邸大部分在内城,也有的在外城,这个时代,又没有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中午这一顿,他们自然不可能回府去享用。
皇城内也没有什么酒肆饭馆之类的,要到这些地方用膳,则必须走出皇城,到城门外的酒肆一条街去,有些官员会选择这样做,因为,那酒肆一条街虽然是在内城,却紧挨皇城根,路途不算遥远。
然而,更多的官员却是留在了自己部门地食堂用膳。
杨澜便是这其中的一员,若是没有人邀请他,或是他没有邀请别人出外用膳的话,他都会在翰林院的食堂内用餐。
在翰林院,杨澜朋友不多,当他被东厂带走的时候,翰林院的主官们竟然都不晓得此事,等他出了黑狱,重新回到翰林院时,除了负责点卯的官员之外,其他人竟然不知道他缺席了两日。
在食堂用膳时,他总是坐在角落里。
方文几乎从来不到食堂用膳,他的随身书童会在午膳时给他用食盒送饭菜前来,冯铨偶尔会在食堂用膳,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几乎就不会跟杨澜坐在一起,最多,偶尔用眼神偷偷打个招呼。
所以,杨澜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单独坐一桌。
翰林院的俸禄不高,除了某些位置之外,有许多部门都像杨澜工作地藏书楼那样是清水衙门,只靠俸禄,官员们要在北京城活下去,非常困难,所以,除了那些家世清贵,不愁吃穿地家伙外,出身贫寒的翰林学士,庶吉士中午都会选择在食堂免费用餐。
不过,在诺大个翰林院中,出身贫寒地学士和庶吉士并没有几个,能够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基本上都出自官宦世家,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官员的儿子们自然就当官。
因此,在这间食堂用餐的,除了极少数官员外,大部分都是院中的小吏。
官员们和小吏用膳的时间是分开的,在杨澜等官员用膳的时候,食堂内只有寥寥几人,显得非常的冷清。
然而,今天明显是例外。
当杨澜落座的时候,有十来个几乎从来不在食堂用膳的翰林庶吉士出现在食堂内,他们人手一份膳食,端到了杨澜坐的那个圆桌旁,挨着他坐了下来,坐下之后,他们并没有用膳,而是一个个睁大眼睛,狠狠地瞪着杨澜。
杨澜认识这些人,大部分是上一期的翰林庶吉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强烈向各位书友推荐一本新上架的历史书,六军同志写的架空历史书,宋行,在本书的书页上有直通车,这本宋行对于战争场面写得非常好,六军同志对宋史也颇有些研究,大家看了,保管不会后悔,若是不满意,请痛打六军同志!
宋行,书号1239264!)
天牢。
所谓天牢,指设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狱,与地牢(地面以下的牢房)相区别,指地面以上的牢房,是关押重刑犯人的地方。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天牢并非阴森潮湿黑暗的地方,也不会十多人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内,基本上,这里每一个囚犯都是住的单间,甚至,在牢房内,还安排有床铺,棉被,每日的膳食也是有酒有肉,狱卒们大多慈眉善目,并不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和东厂黑狱,锦衣卫那间修建在地面之下的大牢相比,这天牢便如天堂一般。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这天牢中,关押的基本上都是犯错或是获罪的朝廷命官,并且,这些朝廷命官的品级都非常高,四品以下的官员若不是犯了极大的错误,根本就不够资格住进天牢来。
被关在天牢内的囚犯,很多都是罪名确定正等待判决的官员,像这些品级很高的朝廷大员,都是有着极大能量的人,就算一时倒霉,被关进了天牢,他们在外面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政治同盟,无不是掌握实权的大人物。何况,这些被关入天牢的官员们也并非因此就被打落地狱,从天牢内完整的出来,然后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大有人在。若是对他们稍有不恭,等他们重新上位之后,要想捏死那些对他不好的狱卒,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
天牢的主事人以及他的那些手下又非东厂,锦衣卫这样强悍特务机关,自然不敢肆意妄为,对待囚犯的态度,自然也就……
杨被锦衣卫从辽东带回京师之后,便被关在天牢之中。
他这个人,打仗的本事不大。但是,他做人的本事却极其了得,整个大明官场,无论哪个党派,他都有朋友,所以。虽然入了天牢,他却没有怎么受罪,当然,和从前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这牢里的日子对他来说却也极其难熬,进来没有几日,他便整整瘦了一圈。
“京甫兄。清减了啊!”
方从哲坐在狱卒端来地木椅上。瞧着对面床榻上坐着地杨。出一声叹息。
“呵呵!”
杨笑了笑。这笑容不无苦涩之意。事先知道方从哲今日要来看望自己。他特意叫狱卒多打来了一盆水。整理了一下仪容。然而。整个人仍然憔悴得紧。如雪。皱纹如沟壑。
“中涵兄。到了这里后。有大量地时间回想当日那场战事。杨某当时犯下了许多错误。战略部署失当。指挥失当。每每想起。不能自已。又怎能不清减下来呢?”
杨是万历八年地进士。方从哲是万历十一年。论资历。杨比方从哲要老。论地位。方从哲比杨要高。两人年龄相差不大。私下里。却是几十年地老友了。当初。方从哲之所以赞同朝堂诸公地建议。将已经告老还乡地杨重新起复。代替熊廷弼指挥萨尔浒一战。两人地关系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少作用啊!
杨的感叹。方从哲没有回应。他的视线扫向监牢的各个角落,轻声说道。
“京甫兄。这般清苦的环境,习惯否?”
“习惯?”
杨脸上的苦涩更盛了几分,他是一个颇为贪图享受的人,六十多岁了,仍然在娶小妾,那些女子的年龄做他的孙女都绰绰有余了,对于膳食也异常讲究,专门请了几个来自大江南北地厨子,每日的口味必不相同,这天牢的环境虽然比其他牢狱好上许多,甚至比许多穷人家地屋舍还要好,一时间,他又怎么习惯得了呢?
“还好!只是臭虫,跳蚤横行,在下莫之奈何啊!”
说罢,杨抬起手,在脖颈处搔了一下,那里,密密麻麻长满了红点,这些,都是跳蚤,臭虫的功劳。
“我叫主事之人帮京甫兄换一间好的房间吧!”
方从哲见到杨如此狼狈,他也心有戚戚啊!
“中涵兄,谢谢你的好意,不过,用不着了,这间屋子已经是这里最好的房间了,专门开有天窗,让阳光照射下来,站在窗户往外看去,乃是一个小院,院中长满野草,间或还有一两朵不知名的小花在开放,如此难得的美景,真是百看不厌啊!……”
话音落下,杨再次笑了起来,但是,这笑容分外的惨烈。
方从哲长叹了一口气,不知道该说什么。
“中涵兄,当初你真的不该邀我出山,我这把老骨头了,在家颐养天年便是了,为什么要不甘寂寞地出来做这样地事情呢?都一把年纪了,就算升官财,又有何意义呢?那会儿,还真是鬼迷了心窍啊!”
杨对自己当时的决定,痛恨异常,如今颓丧的他,自然不想忆起当初的意气风,那时,他接到这个任命可是兴奋得很。
方从哲今日前来看望杨,自然不是只叙旧那么简单,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事不明,他想在会审杨之前,亲自向对方问个明白。
在杨长吁短叹,悔不当初之际,他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这便是当初他催促杨出兵时写的那封信,在许多人手里辗转多次之后,最终又落在了他手中。
“这是?”
杨瞧着方从哲递到自己面前的信件,他面带疑惑地接了过来。
“这是我在那个时候写给你的信,因为后勤供应困难,当时,我希望你能够战决,尽量早些和建奴决战!”
“中涵兄,它怎么会在你这里?”
杨脸上的疑惑并未消散,仍然凝在眉梢。
“呵呵!”
方从哲放松身子,背靠着木椅的靠背,他笑着说道。
“这封信不是京甫兄交给东林诸公地么?这封信足以证明我方从哲乃是萨尔浒一战败北的罪魁祸啊!要想把我弄下台,这可是极其有力的证据啊!在会审的时候。京甫兄只要将大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推到我身上,这间牢房,不就换了我来住了么?窗外的无敌美景,也由我方某人来代替京甫兄观看啊!”
说罢,方从哲眯起眼睛,盯着对面地杨。
“此言大谬!”
杨坐不住了。猛地站了起来,向前疾奔了两步,在方从哲身前站定,他瞪大了眼睛,直视方从哲,缓慢而有力地说道。
“中涵兄,你我相交这么多年,我杨是这样的人么?若是旁人也罢,但。我绝不会将罪责推诿在中涵兄你身上!”
方从哲在杨的逼视下,并没有移开视线。
“京甫兄,既然你没有做这样地事情。那这封信又怎么会落在东林那些人手中呢?”
杨皱起了眉头,似乎在回想什么,不过,就算是在回忆地时候,他仍然没有移开视线。
“方大人,你应该晓得,犯官有将朋友来往书信收集成册的习惯,当初,大人给犯官地这封信。犯官便将它放在你我来往的书信之中,交由心腹亲信保管,当日,萨尔浒一战败北,犯官率军后撤,场面甚是杂乱,犯官曾让心腹亲信将所有信件文档付之一炬,以免落入建奴之手,我原以为这封信已经被烧成了灰烬。哪里知道它竟然还在,且落在了东林那些人手中。”
“是吗?”
杨的解释合情合理,这封信的确也有可能是被他的心腹暗中藏了起来,然后,通过秘密渠道转到了京师,落入了东林党之手。
然而,方从哲对杨的话还是半信半疑。
毕竟,朝堂上的政争分外残酷,就算是多年的老友。也不能尽信。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很多往往你认为不会背叛你的人却极有可能背叛。当你明白之后,却为时已晚。
“方大人,犯官有什么理由和东林那些人合作?”
杨口口声声自称犯官,口口声声叫着方从哲大人,不再和方从哲称兄道弟,表明了他地愤懑之情。
方从哲没有回答,他低下头,盯着杨脚下的地面。
杨的双脚在方从哲视线中来回踱着步子,往左两步,必往右两步,就在那咫尺之间来回,他地声音却极其激越,一声高过一声。
“诚然,犯官和韩广,**星,叶向高大人等交情很好,但是,将方大人赶下台之后,犯官有何好处,难道就不用承担萨尔浒败北的责任了?大人你,最多负责战略冒进的罪责,犯官,终究逃脱不了指挥无方的结局啊!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罪责!有大人在台上,凭着你我的交情,就算日后犯官躲不过当头一刀,大人你也会保全犯官的亲属,杨某已经活了这么多年了,又岂在乎当头一刀啊!若是很东林联手,难免会得罪大人,若是无法将大人赶下台,那时候,杨某的亲属能否保全也未可知啊!”
说到后来,杨几乎是声泪俱下。
是啊!像他这样的年龄,什么都经历过了,福也享受得差不多了,就算被问罪斩,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他担心地是他的亲族,他杨氏宗族的绵延,只要能够保住亲族,他便了无遗憾了。
作为老友,方从哲有些见不得杨这样,他脸上勉强挤出了一丝笑容。
“京甫兄,莫要激动,请坐下来,慢慢说话!”
“哎!”
杨长叹一声,叹息声中,尽是苍凉和绝望,便如老牛临死前的长嘶一般,随后,他低着头,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床榻前坐下,背不再如先前那般挺得笔直,而是佝偻着,肩膀搭下,整个人就像老了好几岁一般。
“京甫兄,京甫兄!”
坐在床榻上的杨就像在神游天外一般,方从哲喊了两三声之后,他才应了一声。抬起头。
杨瞧着方从哲,惨然一笑。
“方大人,尽管放心,会审的时候,犯官决计不会将罪责推诿到方大人头上,一应罪责。犯官一力承当!”
“京甫兄,何处此言?”
方从哲皱起眉头,沉声说道。
“你我多年的交情,有些事情,说清楚便是了,何必耿耿于怀!京甫兄,你只管放心,只要我方某人在台上一日,便能保你平安。虽然,不能让京甫兄你无罪释放,但是。京甫兄这条性命,方某人是保定了,京甫兄的亲属,也必定不会受此牵连,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方某人一言九鼎,绝不食言!”
“中涵兄,此话当真?”
杨原本煞白地脸突然掠过一丝潮红。他的嘴唇微微抖动,双眼中荡漾着兴奋的神色,下颌花白的胡须如风中地杂草瑟瑟抖。
“绝无虚言!”
方从哲斩钉截铁地说道。
事实上,在杨澜没有穿越而来的那个时空,方从哲还真是保住了杨的老命,虽然,他一直被关在天牢中。
后来,方从哲因为红丸一案被东林党赶下台之后,仍然利用他的影响力在力保杨。东林党那时初掌权柄,为了巩固权位,也和方从哲做了一些妥协,故而,杨在天牢中依然活得很好。
方从哲是在崇祯元年病逝,次年,杨在狱中被崇祯下旨处死,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便是上台执掌权柄地东林一党。
历史原本地轨迹是如此,但是。杨澜这个从后世来的蝴蝶扇动了翅膀之后。它还会按照固定地轨迹走下去么?
看望过杨之后,方从哲回到了内阁办公。处理公文。
一般说来,他会先处理从宫中传来的旨意,然后,在按照事情的紧急程度,处理政务,但是,说实话,万历帝一般很少下达旨意给方从哲,他老人家,这个甩手掌柜当得非常舒服。
但是,今天,方从哲非常意外地在书案上现了来自宫中的旨意。
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强大,士大夫集团强盛的时候,那些内阁大学士们甚至敢于封还皇帝的诏书,不奉旨意。
面对文官集团地压迫,嘉靖皇帝用的是廷杖,但是,声名在他们心中远生命的文官们,毫不畏惧,仍然前赴后继和皇帝顶牛,最后,嘉靖只好任用那些听从他意思做事地官员为内阁大臣,这便有了严嵩的上位,紧跟皇上步伐的严嵩便站在了士林的对立面,在士人书写的史书中,成为了奸臣,佞臣。
嘉靖的孙子万历在和文官的对抗中,同样处在了下风,不得不罢工以示抗议,他从祖父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于是,这便有了方从哲的上位。
方从哲和严嵩不同,他没有完全站在皇帝的一面,并且,他和朝堂各党派地领军人物关系都非常不错,然而,即便如此,在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新生派人物眼中,他也是佞臣一个。
所以说,不管你为人处事多么圆润,在利益,权力至上的官场,你终究免不了要得罪某些人。
打开旨意,方从哲在诏书中瞧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这样可好么?
方从哲陷入了沉思。
午时三刻。
翰林院食堂。
官员们办公是从上午到傍晚,其间,自然要用午膳,翰林院,六部等部门都在皇城内,官员们的府邸大部分在内城,也有的在外城,这个时代,又没有汽车之类的交通工具,中午这一顿,他们自然不可能回府去享用。
皇城内也没有什么酒肆饭馆之类的,要到这些地方用膳,则必须走出皇城,到城门外的酒肆一条街去,有些官员会选择这样做,因为,那酒肆一条街虽然是在内城,却紧挨皇城根,路途不算遥远。
然而,更多的官员却是留在了自己部门地食堂用膳。
杨澜便是这其中的一员,若是没有人邀请他,或是他没有邀请别人出外用膳的话,他都会在翰林院的食堂内用餐。
在翰林院,杨澜朋友不多,当他被东厂带走的时候,翰林院的主官们竟然都不晓得此事,等他出了黑狱,重新回到翰林院时,除了负责点卯的官员之外,其他人竟然不知道他缺席了两日。
在食堂用膳时,他总是坐在角落里。
方文几乎从来不到食堂用膳,他的随身书童会在午膳时给他用食盒送饭菜前来,冯铨偶尔会在食堂用膳,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几乎就不会跟杨澜坐在一起,最多,偶尔用眼神偷偷打个招呼。
所以,杨澜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单独坐一桌。
翰林院的俸禄不高,除了某些位置之外,有许多部门都像杨澜工作地藏书楼那样是清水衙门,只靠俸禄,官员们要在北京城活下去,非常困难,所以,除了那些家世清贵,不愁吃穿地家伙外,出身贫寒的翰林学士,庶吉士中午都会选择在食堂免费用餐。
不过,在诺大个翰林院中,出身贫寒地学士和庶吉士并没有几个,能够进入翰林院的进士基本上都出自官宦世家,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官员的儿子们自然就当官。
因此,在这间食堂用餐的,除了极少数官员外,大部分都是院中的小吏。
官员们和小吏用膳的时间是分开的,在杨澜等官员用膳的时候,食堂内只有寥寥几人,显得非常的冷清。
然而,今天明显是例外。
当杨澜落座的时候,有十来个几乎从来不在食堂用膳的翰林庶吉士出现在食堂内,他们人手一份膳食,端到了杨澜坐的那个圆桌旁,挨着他坐了下来,坐下之后,他们并没有用膳,而是一个个睁大眼睛,狠狠地瞪着杨澜。
杨澜认识这些人,大部分是上一期的翰林庶吉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部都是江南人士。
(强烈向各位书友推荐一本新上架的历史书,六军同志写的架空历史书,宋行,在本书的书页上有直通车,这本宋行对于战争场面写得非常好,六军同志对宋史也颇有些研究,大家看了,保管不会后悔,若是不满意,请痛打六军同志!
宋行,书号123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