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越南人还有别的选择,那就是去大理或南宋抢粮,但是这样一来吴铭就真的成汉奸了,他实在是做不出来。尽在而且,这两国都是守强攻弱,与越南之间的边境又是贫瘠的山区,不深入国境根本抢不到粮食,而那样做显然是几乎没可能成功的。
这段时间以来,吴铭几乎已经心力交瘁。光是征二被擒的消息就对他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而黎竹逃归后,又处处针对他,令他疲于应付。这次黎竹回来后有很大的改变,每次他出言挑拨都恰到好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盯着他的汉人身份不放。
“似乎受过高人指点似的”,这是吴铭对黎竹的观感,“难道他叛变了?”。确实,黎竹一个人逃回的确显得很是蹊跷,他当时就提出过质疑,但是在黎氏家族的护短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不过最大的压力还在于他的汉人身份,这使得很多人都宁愿和他保持着一段距离,即使是征侧在人前也不得不如此。虽然这次征侧回来后,两人的感情有了突飞猛进的展,征侧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利用为主,如今在很多事情上她甚至对吴铭产生了依赖。可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两人根本不敢有半点亲昵的动作。而很多人仍然对吴铭将信将疑,不太相信这个汉人是真心想帮助他们。另外,教导异族人如何去对付自己的本族人,虽然可以说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但也总有一点汉奸的嫌疑,吴铭的心里并不好过。
以前征二在的时候,他还能和她开开玩笑以舒解下心情,可是现在,他只能独自承受。征侧?征侧现在的压力也很大啊!于是,在征侧决定出兵勤王的第二天,吴铭病倒了,病势很沉重,根本不能理事,足足过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床。
于是征侧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其他各路军阀,虽然艰难,但她的军事能力在越南来讲还算是出类拔萃的,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分,在一个月后,越南的各大势力终于完全整合起来,一时竟有百万之众,真的是全民皆兵了。而征侧拥立的傀儡国王任命她为全越兵马大元帅,则进一步巩固了她的地位。
但是此时,越南的存粮已经几乎全吃光了,随后饥饿中的越南人如遮天蔽日的蝗虫般涌入了邻国境内,第一个目标是那目前已经一盘散沙的占婆。于是以此为导火索,南洋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第一次大混战拉开了序幕
而此时的赵抗呢?他已经来到了锡兰岛,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完全没有汉文明烙印的土地,一时也不禁感慨万千。这次来锡兰与大食人谈判的人选本来赵抗以为是非他莫属的,因为赵国高层中就他一个通大食语的,阿尔嘛,一来是武官,二来官阶也稍微差点。可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虞允文居然在公务极为繁忙的情况下掌握了大食语,但最后商量的结果还是赵抗亲自前往。
理由很简单,郑南臣舰队遭遇的海难令赵抗心有余悸,他可不想虞允文也因此罹难。“如果这次又遇到风暴的话,我只要抱块木头就能游到锡兰去,你能吗?”,这是赵抗当时的原话。而且赵抗受过一年多的大食语教育,自然比虞允文更为娴熟,对大食的了解也是他更胜一筹。所以虞允文便留在淡水主持大局,而赵抗前往锡兰听取郑南臣等将领的汇报,并直接和大食商人的代表进行谈判。另外,虞允文威望不够,未必就能处理好前线军官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原因。
幸运的是,这次赵抗的行程上倒是一帆风顺,令他不由感叹是不是郑南臣他们把坏运气用光了
赵抗亲临锡兰岛,自然是非同小可,团以上的将领全部来到港口迎接。当地人倒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当初如狼似虎的猛将们,居然会对一个少年俯贴耳、唯命是从。赵抗下船后并没有立即布命令,而是先耐心听完了众将关于此次战役的汇报。毕竟虽然看过信件了解了大概的情况,但受篇幅所限,还是有很多情况他并不是很清楚。
足足花了一整天时间,赵抗才将此战役的情况、现在锡兰岛的局势以及此次谈判中大食人开出的条件全部搞清楚。先他对郑南臣和其他有功将士进行了表彰,这次因风暴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不是他们的过错。真要追究的话,也应该先追究赵抗和虞允文这两个决策者的责任才对。而在遇到风暴时,郑南臣的正确决断保证了战役的胜利,也避免了全军覆没的下场,可谓居功至伟。而他以武将之身能暂时维持锡兰原有制度不变,但又起用部分低种姓与“贱民”以迅熟悉当地情况,迅稳定住了锡兰的局势,更是难得。即使是他与大食人展开的谈判,赵抗在原则上也是支持的。
于是,赵抗在严厉训斥了那些打小报告的行为之后,对郑南臣大加赞赏。由于郑南臣这次获得的巨大功勋,他一下子就变成了世袭三等男爵,成为赵国第一个获得世袭爵位的人,令众将羡慕不已。当然,其他众将也得到了应有的封赏,除了功勋和军阶之外,由于大量将领死于风暴之中,所以对幸存的人来说,军职上的提升更是夸张,原来因眼红而产生的不快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同时,由于风暴中的损失太大,很多军队的编制都已经不在或严重缺额,赵抗便将其重新进行了整编,而那几千南洋土著士兵不再单独编队,而是第一次和汉兵混编。
既然混编,那民族间的歧视和隔阂就一定要避免,不然肯定会出大问题的。当年五胡乱华的人间惨剧,汉人自己也有责任,一方面供给胡人大量的粮食财物使得他们人口激增,另外又在骨子里瞧不起那些胡人,甚至还偷偷地将一些胡人精壮贩作奴隶,加深了他们的不满,这不等于是自己找死吗?
在赵抗看来,如果改不了对胡人的歧视偏见,那么就不要再资助扶持那些胡人,他们人口上不去就构不成多大威胁;如果资助扶持他们,那么就要将他们视为自己人来看待,毕竟汉人的文明程度高得多,同化他们其实是不难的。不过赵抗也深知,在越大的范围内来说,要杜绝歧视和偏见就越难,所以到目前为止,赵抗选择的还是前一种方法。而在军队中,由于范围小得多,而且又有一起战斗、出生入死的情谊,要杜绝歧视和偏见还是相对容易的,赵抗并不想放弃胡人的战力,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以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第二种方法积累经验。毕竟就个人感情而言,赵抗在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残忍的人。
这段时间以来,吴铭几乎已经心力交瘁。光是征二被擒的消息就对他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而黎竹逃归后,又处处针对他,令他疲于应付。这次黎竹回来后有很大的改变,每次他出言挑拨都恰到好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盯着他的汉人身份不放。
“似乎受过高人指点似的”,这是吴铭对黎竹的观感,“难道他叛变了?”。确实,黎竹一个人逃回的确显得很是蹊跷,他当时就提出过质疑,但是在黎氏家族的护短下,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不过最大的压力还在于他的汉人身份,这使得很多人都宁愿和他保持着一段距离,即使是征侧在人前也不得不如此。虽然这次征侧回来后,两人的感情有了突飞猛进的展,征侧不再像以前那样以利用为主,如今在很多事情上她甚至对吴铭产生了依赖。可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两人根本不敢有半点亲昵的动作。而很多人仍然对吴铭将信将疑,不太相信这个汉人是真心想帮助他们。另外,教导异族人如何去对付自己的本族人,虽然可以说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但也总有一点汉奸的嫌疑,吴铭的心里并不好过。
以前征二在的时候,他还能和她开开玩笑以舒解下心情,可是现在,他只能独自承受。征侧?征侧现在的压力也很大啊!于是,在征侧决定出兵勤王的第二天,吴铭病倒了,病势很沉重,根本不能理事,足足过了一个多月才能下床。
于是征侧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对抗其他各路军阀,虽然艰难,但她的军事能力在越南来讲还算是出类拔萃的,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分,在一个月后,越南的各大势力终于完全整合起来,一时竟有百万之众,真的是全民皆兵了。而征侧拥立的傀儡国王任命她为全越兵马大元帅,则进一步巩固了她的地位。
但是此时,越南的存粮已经几乎全吃光了,随后饥饿中的越南人如遮天蔽日的蝗虫般涌入了邻国境内,第一个目标是那目前已经一盘散沙的占婆。于是以此为导火索,南洋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第一次大混战拉开了序幕
而此时的赵抗呢?他已经来到了锡兰岛,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完全没有汉文明烙印的土地,一时也不禁感慨万千。这次来锡兰与大食人谈判的人选本来赵抗以为是非他莫属的,因为赵国高层中就他一个通大食语的,阿尔嘛,一来是武官,二来官阶也稍微差点。可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内,虞允文居然在公务极为繁忙的情况下掌握了大食语,但最后商量的结果还是赵抗亲自前往。
理由很简单,郑南臣舰队遭遇的海难令赵抗心有余悸,他可不想虞允文也因此罹难。“如果这次又遇到风暴的话,我只要抱块木头就能游到锡兰去,你能吗?”,这是赵抗当时的原话。而且赵抗受过一年多的大食语教育,自然比虞允文更为娴熟,对大食的了解也是他更胜一筹。所以虞允文便留在淡水主持大局,而赵抗前往锡兰听取郑南臣等将领的汇报,并直接和大食商人的代表进行谈判。另外,虞允文威望不够,未必就能处理好前线军官之间的矛盾,也是重要原因。
幸运的是,这次赵抗的行程上倒是一帆风顺,令他不由感叹是不是郑南臣他们把坏运气用光了
赵抗亲临锡兰岛,自然是非同小可,团以上的将领全部来到港口迎接。当地人倒是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当初如狼似虎的猛将们,居然会对一个少年俯贴耳、唯命是从。赵抗下船后并没有立即布命令,而是先耐心听完了众将关于此次战役的汇报。毕竟虽然看过信件了解了大概的情况,但受篇幅所限,还是有很多情况他并不是很清楚。
足足花了一整天时间,赵抗才将此战役的情况、现在锡兰岛的局势以及此次谈判中大食人开出的条件全部搞清楚。先他对郑南臣和其他有功将士进行了表彰,这次因风暴而造成的巨大损失,不是他们的过错。真要追究的话,也应该先追究赵抗和虞允文这两个决策者的责任才对。而在遇到风暴时,郑南臣的正确决断保证了战役的胜利,也避免了全军覆没的下场,可谓居功至伟。而他以武将之身能暂时维持锡兰原有制度不变,但又起用部分低种姓与“贱民”以迅熟悉当地情况,迅稳定住了锡兰的局势,更是难得。即使是他与大食人展开的谈判,赵抗在原则上也是支持的。
于是,赵抗在严厉训斥了那些打小报告的行为之后,对郑南臣大加赞赏。由于郑南臣这次获得的巨大功勋,他一下子就变成了世袭三等男爵,成为赵国第一个获得世袭爵位的人,令众将羡慕不已。当然,其他众将也得到了应有的封赏,除了功勋和军阶之外,由于大量将领死于风暴之中,所以对幸存的人来说,军职上的提升更是夸张,原来因眼红而产生的不快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同时,由于风暴中的损失太大,很多军队的编制都已经不在或严重缺额,赵抗便将其重新进行了整编,而那几千南洋土著士兵不再单独编队,而是第一次和汉兵混编。
既然混编,那民族间的歧视和隔阂就一定要避免,不然肯定会出大问题的。当年五胡乱华的人间惨剧,汉人自己也有责任,一方面供给胡人大量的粮食财物使得他们人口激增,另外又在骨子里瞧不起那些胡人,甚至还偷偷地将一些胡人精壮贩作奴隶,加深了他们的不满,这不等于是自己找死吗?
在赵抗看来,如果改不了对胡人的歧视偏见,那么就不要再资助扶持那些胡人,他们人口上不去就构不成多大威胁;如果资助扶持他们,那么就要将他们视为自己人来看待,毕竟汉人的文明程度高得多,同化他们其实是不难的。不过赵抗也深知,在越大的范围内来说,要杜绝歧视和偏见就越难,所以到目前为止,赵抗选择的还是前一种方法。而在军队中,由于范围小得多,而且又有一起战斗、出生入死的情谊,要杜绝歧视和偏见还是相对容易的,赵抗并不想放弃胡人的战力,所以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以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第二种方法积累经验。毕竟就个人感情而言,赵抗在骨子里并不是一个残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