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的风云变幻夤演了八个年头,到霍武十六岁的冬天,终于随着在长郡安陵的东北矗立起一座阳暮陵而掀开了崭新一页。
这是刚帝元年九月的一天,霍武在宰相曹田和中侍华硕的陪同下登上了长郡安陵横门城楼。十二年前,他就是从这里目送他亲爱的姐姐走过横桥,走过高原,走向大漠深处的。
尽管他已不记得当时的情景,然而母亲含泪的描述一次次激起了他对大匈的仇恨。他越过城下的横桥,久久地凝望着远方。那平坦宽阔的驰道,那影影绰绰的帝陵,那郁郁葱葱的松柏,在秋云下显得逶迤而又厚重。
那里长眠着他的曾祖父,他的堂祖父,如今,那个把吴朝的声威推向新的巅峰的皇帝——他的父皇霍刚也静静地躺在了他们身边。
霍武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他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苦短。父皇——吴朝的君主,曾叱咤风云地平定了内乱,曾在潇洒谈笑中化解了梁王觊觎储君的图谋。可怎就忽然在一个深夜撒手人寰了呢?
也许在这一变故之前,上天降了一些先兆警示人们。
前年五月,雍州发生了大地震,城墙崩塌,人口死伤无数。消息传来,朝野大惊。
去年正月,刚刚过完上元节,长郡安陵的华灯还没有来得及拆卸,东市、西市的年气还没有散尽,百姓们庆祝的龙灯和百戏依然在上演。长郡安陵却在一日之间连动三次,皇宫的城垣也被震开一道道裂纹,天元寺整修了十个多月,直到立冬方才结束。
而时令刚刚进入十二月,一场更大的灾象出现了。
那天,霍武在思贤厅中听周至讲书,两人正说到兴奋处,突然从城外滚过一阵惊天动地的雷声。周至手中的竹简“哗”的被惊落在地,眉宇间充满了不解和惊恐。
他向来不相信灾象异变的,可这雷声来得太突然了。霍武顺着周至颤抖的手看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多么怪异的景象。绚烂温暖的太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为一颗悬挂在天空的紫色圆球,而本应晚上才出的月亮却横贯中天。昏暗中,上相、次相、上将、次将四颗星自西向东逆行而聚于太微星周围——这一切,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大难将至的恐惧。
思贤厅内,卫士们乱作一团,惊恐尖叫声一片。宫墙外,杂沓的脚步声纷至迭去。
周至步履仓皇地奔出门外,仰天长呼:“昊昊上苍,卫我圣皇,保我子民……”一言未尽,身体已经颤抖不已了。
他的行为让霍武多少有些失望,高祖挥戈东进,先帝笑唱大风歌的雄姿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作为大吴的太子、末来的皇上,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对周围的人——不!对整个王朝的子民是多么的重要。
他几乎没有犹豫,“嗖”的从腰间拔出宝剑,对着昏暗的天空长啸:“天行有常,不为天存,不为地亡。泱泱大吴,德配天地,享国万世。区区天象,能奈我何?羽林卫何在?!”
“属下在!”
“属下在!”
……
年轻的羽林卫士被霍武凛然的气度感染,迅速执戈列队,聚集在他的周围。霍武铿锵的声音在他们的耳际回荡:“张弓开弩,严阵以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林立的弓弩直指长天,羽林卫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顺我者存!”
“逆我者亡!”
……
吼声从思贤厅中卷起,涌向朝阳路街头,涌向城外滔滔的河水,涌白嵯峨的南山,涌进长郡安陵城中每一个百姓的心里,淹没了云天深处的雷声。
这样对峙了大约半个时辰,云退了,风息了,天晴了。太阳重新将灿烂的光芒洒向大地,经历了这场风云的长乐宫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两旁镶着青龙的旗帜发出炫目的光彩。
这件事让周至惭愧了许久,从那天起,当他与霍武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有一股气流不断地从霍武体内散发出来,使他既不敢走近,也无法摆脱。
那些年也是朝廷政局剧烈动荡的日子。
刚帝中元六年四月,霍勇怀着一颗遗憾的心在西关洛阳州去世。这位曾谋杀了朝廷十几位重臣的梁王殿下,在弥留之际仍然对自己没有成为大吴的天子而抱恨。据主办丧事的官员回长郡安陵后传说,梁王薨后依然睁着眼睛,似有牵挂让他难以暝目。
梁王去世的消息传到太和宫中,太后痛断肝肠,仰天长叹:“皇上果然杀了我的勇儿啊!”
刚帝后元元年,周至因置办陪葬的五百甲胄被告发,谋反罪锒铛入狱。
他虽然是一介武夫,但他清楚皇上这样做的用意,那就是为太子清除执政的障碍。皇上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
李纬后来从太和宫呈送给皇上的奏章中得知,周至曾在公堂上曾为自己辩护过。他拒不承认加在头上的罪名,他认为购买的甲胄都是用于陪葬的,根本谈不上谋反。而延尉却说,大人纵然不在生前谋反,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的。周至便不再辩解。
对一位曾统率三军,位极人臣的将军来说,还有什么比被诬陷更令他寒心的呢?还有什么比从昨日座上宾沦为今日阶下囚更让他绝望的呢?最后,他绝食七日,呕血而之。
是的,皇上是到晚年,性格就越怪异多疑。
刚帝后元三年七月,在丞相位置上待了三年的“伪宰相”被免去职务,景凡接任宰相。是什么原因,皇上没有说。
在那天灾象退去、日丽风清的时候,霍武与景凡一起被召到霍刚的床前。
霍刚的脸色很苍白,说话间常常伴随着断续的咳嗽,头上也冒着虚汗。他显然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要李甜和景凡速为太子准备行冠礼。
甲寅日,霍刚拖着病体勉强为霍武举行了冠礼,随后便被抬回了皇宫。
甲子日,霍刚在走完了四十八年的人生后,驾崩于长乐宫的雍和宫。
刚帝晚年行事随性,使朝政动荡,许多机构都已十分混乱,亟待走上正轨。而人才匮乏,官吏更迭频繁,这也是霍武忧虑的焦点。
社稷不稳,就不可能德配天地,亨国长久。因此,霍武下诏要求宰相、御史、列侯等两千石以上官员举贤良之士。可一个月都过去了,事情却没有什么进展,他不免有些焦虑。
他回头望了望紧跟在身后的华硕与景凡,看他们毕恭毕敬的样子,就觉得不舒服。他心想:朕要的是办事效率,而不是每日的如影随形。
可是,他越不愿看见的事情,就越屡屡发生在他的眼前。刚刚转过司马城楼,华硕就发现道边有一块不知何时脱落的城砖,他一边忙不迭地把它搬到城垛的边沿,一边训斥守城的卫士:“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在此遗下砖石?”
华硕见无人应对,上前对着一个士兵就是一耳光。士兵在微微摇晃之后,立即恢复了肃然站立的状态。
这一幕让霍武很感动。是的,固若金汤不仅靠城池的坚不可摧,更在于将士们万众一心。他对华硕的举止表示了不悦:“华硕何必如此虚张声势?难道你不知岗哨不经允准,不能与人说话的军规么?”
华硕诚惶诚恐:“臣一心想着陛下的安危,因此疏忽了军规,请陛下恕罪。”
这个华硕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世故和圆滑了呢?虽然在过去的七年中,他只是一个陪读,可他终究也师从周至,怎么如今倒如陌路人一般呢?霍武心里不解地想着。
不过此刻李纬更担心的是,今日的华硕再已不是七年前那个单纯的少年,他是本朝最年轻的中大夫。这样的人如果长期待在皇上身边,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这种感觉李纬现在也只能埋在心头。
霍武并没有发现李纬的异样,对朝政的思考使他很自然地将一个敏感的问题提到了李纬面前。他知道当着华硕回答这样的问题会使李纬十分为难,因此他对华硕说道:“近来睛好,朕有意到上鹿苑中游猎,华硕可速去准备。”
“诺!”
华硕迈着轻快的步子下了城,他己许久没有陪皇上狩猎了。他最担心的就是皇上的兴趣转移,那样他就会失宠。他决定把皇上登基后的第一次射猎安排得周周全全,给皇上留下须臾不可离开的印象。
走完城楼的最后一个台阶,华硕的眉宇间透出难以掩饰的喜悦,甚至笑出了声。
霍武放慢脚步,等李纬跟上来后才问道:“舅舅怎样看待父皇最后七年的朝政呢?”
“先帝一生,恭俭尊业,移风易俗,黎民拥戴。皇皇业绩,光昭万世。臣每思先帝恩泽,铭感肺腑。”
霍武摇摇头笑了:“朕知道舅舅相守儒家‘为尊者讳’的箴训,不肯对先朝的政事说些什么。可朕记得当初在思贤厅听周至太傅讲述《孟子》时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皇也是人,哪能事事都对呢?”
霍武并不等李纬的回答,就继续说道:“朕近日翻阅父皇生前批阅的奏章和发出的诏书,发现有几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譬如周至的冤案,都不免让忠良之士寒心。还有舅舅,只因为对废除霍庸太子之位表示了异议,就被革去职务,长期赋闲在家。其实朕现在想来,周至亦无大错。他作为太傅,也是在尽为师之责!还有,因为对舅舅的猜忌,就放你去长赋在外。皇皇大吴,怎能没有执掌军务的大臣呢?”
他说到这里,就打住了话头。这些事满朝文武心知肚明,只能点到为至。只要李纬不表示异议,就说明他的感觉准确。历史已翻到新的一页,他现在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该做些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得从当前做起,朕月内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举行策问,另一件就是设立军机厅,开始整治军备。”
一提到策问,霍武就想询问推荐贤良之士的情况:“朕要宰相举荐人才,怎么至今都没有回音呢?”
“舅舅,你举荐的人才呢?”
“启奏陛下……”
一言未了,就被霍武挥手拦住了:“舅舅有话就直说,这又不是在朝堂。”
“诺!启奏陛下……”
“怎么又来了?”
“慧儿,舅舅习惯了!不,皇上,臣这就改!”李纬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在心里埋怨自己,自从去年思贤厅灾象之后,他在皇上面前越来越拘谨了。他轻轻喘了一口气,尽量让心绪平静下来,“自从诏书下发各地后,郡国纷纷举荐忠谏刚直之士。现在报到长乐宫聚才宫的大约有五百多人。经过筛选,比较优秀的有刘海、赵云等人。”
“有话直说。”
“只是其中有不少治申、韩、苏、张之徒者,臣以为这些皆属异端邪说,尽可罢黜。”
“舅舅言之有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大一统岂非空言?”霍武说着话,想起一个人来。
“那个董乾呢?”
“聚才宫已把他作为首选人才。”
“朕在思贤厅陪读时,周至太傅曾为朕讲过他读《公羊春秋》的心得,其取经用宏,其思通古今,其要言不烦,颇有见地。如此之人,朕要亲自问策。”
又是周至。李纬心里不是滋味,他发现皇上最近不断地在他面前提起周至。过专做太傅的时候,听听也就罢了,可现在……
“朕何时可以当殿问策?”
“臣以为十月可以准备就绪。”
“要抓紧时间,朕可等不及了!”
“诺!陛下圣明!臣这里还有一人,姓孙名弘,亦善治《春秋三绝》,只是年龄大了些。”
“春秋几何?”
“已经过了知命之年。”
霍武想了想道:“的确是大了些。朕以为中兴大吴,非少壮有力者不能为之。不过此人还是先放到聚才宫吧!”
“诺!”李纬捻须沉吟片刻之后,缓缓道:“吸纳儒学之士入朝,太皇太后那里……,皇后那里……”
君臣的谈话正要继续下去,却见曾蒙气喘吁吁地上城来了,说太后召见,有要事相商。跟随着霍武的脚步,李纬发现自己越来越迟钝,有些不适应皇上锐意进取的节奏了。他从皇上的话音中也听出朝廷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受到来自太和宫和“娘娘宫”两股力量的牵制。他是看着皇上长大的,深知周至、吴征对皇上的影响。
随看刚帝的驾崩,景家东山再起已成定局,而太后李甜决不会对他的位置不予考虑。这样一来,不久的将来,霍家将成为李家的家奴。
“陛下……”李纬说话的声音很低,以致连他自己也听不清楚,不知道皇上会怎样对待他的请求。
霍武的一只脚已经登上了车驾,他转身问道:“宰相有事么?”
“陛下!臣……”
“宰相这是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陛下!臣请陛下爱惜龙体……”李纬最终还是咽下了要说的话,看着皇上的车驾在卫士的簇拥下渐渐远去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几天里,李纬真是忙坏了,时而出入公卿府上,时而到娘娘宫和太和宫中打探皇上对官职的安排。这会儿,他正在思贤厅中与李甜叙话。
李纬打量着李甜,他发现刚帝驾崩后,姐姐忽然就老了许多。眼角细密的皱纹记录了这个后宫主人心灵深处的痛苦,而两颊艳丽粉黛的褪去,则标志着她从皇后到太后的身份变化。
这一切,都使李纬心底生出亲情的恻隐,由衷地安慰道:“国事繁杂,还请姐姐珍惜玉体才是。”
“唉!”李甜理了理垂到胸前的长发,“哪能轻松得了呢?刚帝走了,慧儿年幼,姐姐觉得这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
李甜这一年来的心情并不轻松,她既要为刚刚登基的皇上牵肠挂肚,又要为霍、李两家的未来而费心。太后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排解不了她情感上的寂寞,千头万绪的国事也不能带给她丝毫安静,而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使她徒添了许多的烦恼。她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太皇太后的性格是那样的孤僻。这皇宫就像一盆炉火炙烤着她的灵魂,使她离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
“其实,只要把人安排妥当,想来是不会出什么事的。”
“兄弟说得是。可你知道么,就是这事最让人闹心。霍姓诸王不能不考虑吧?太皇太后那边更是马虎不得,弄不好就会出事。”
“娘娘所言极是。”
“皇上为什么召我回长郡安陵?”
“这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哀家的意思。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该让你回长郡吗?”
卫士悠长尖细的声音打断了姐弟的谈话。
“皇上驾到……皇上驾到……”
李甜站起来对李纬道:“不要看彻儿年轻,可他最烦的就是裙带关系,兄弟还是先回避一下为好。”
说完,她就吩咐宫娥伺候李纬到偏殿休息,又命她的随身女俾紫怡帮自己整理好服饰。她刚刚坐稳,就见霍武出现在殿门口。
“孩儿参见母后!”
“平身!紫怡,给皇上上茶!”
霍武的心思还没有从与李纬的谈话中转过来,他对太后的忽然召见也感到大惑不解:“母后这么急召孩儿进宫,不知有何要事?”
李甜皱了皱眉头,她听得出皇上好像不大乐意来此。她心想:他这点怎么就没有随他的父皇呢?他才十六岁,日后渐渐地大了,还会听她的么?可她又能怎样呢?他一旦坐上皇帝的宝位,就不能再拿他当孩子看了。
李甜屏退左右,才把事情提到霍武面前,“哀家今日请皇上,就是想问问皇上对国事的打算?”
霍武很快猜到太后找他来的目的,笑道:“母后的意思,不就是要问对舅父有何安排么?”
李甜很吃惊,怎么她的心思被慧儿揣摩得如此透彻,而且还是这样一针见血呢?
“既然皇上明白哀家的意思,哀家也就直说了。皇上刚刚主政,朝廷诸事未稳,其他诸王虎视眈眈。依哀家看来,李、霍、周才是心腹之人。”
“嗯……母后所言甚是,只不过外界对舅父颇有微词!”
“他们都说些什么?”
“有人举报,说舅父借着母后荫庇,侵占民田。”
“哦!有这事么?”李甜疑惑的目光掠过霍武的额头,质疑道,“也许是有人出于私欲,故意中伤呢?”
霍武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不瞒母后,孩儿虽然年轻,可对舅父贪利多欲的性格还是有所了解的。”
李甜的话被噎了回去。其实,她不得不承认霍武的话有道理。但是在霍、李两家,除了李纬,没有谁能替她分忧。她那个兄弟李威,论贪欲比起李纬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他个爵位也就罢了,万不可指望他能帮慧儿打理国政。
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对霍武行使母亲的权威,只能激起他更大的反感。她有意转换了说话方式,严肃道:“这个皇上大可放心,哀家不会因私废公,一定会多加管束的。”
“那依母后之见,安排什么职位比较合适呢?”
“这个请皇上考虑,不过依哀家看来,总要位列三公才好。”
霍武皱了皱眉头,李甜的话让他非常不快。说不干涉朝政,却要位列三公,这不是伸手要权么?但不管怎样,她是太后,他掂得出她话中的分量,尤其是目前,有一个太皇太后在那里牵制着,他就更不能违逆太后的意思。霍武知道,他必须尽快脱身,否则太后必有更多的要求。
“孩儿一定谨记母后的旨意,既然父皇将江山托付给孩儿,孩儿自然是竭力用命,不会因重亲情而轻社稷的。”
这是刚帝元年九月的一天,霍武在宰相曹田和中侍华硕的陪同下登上了长郡安陵横门城楼。十二年前,他就是从这里目送他亲爱的姐姐走过横桥,走过高原,走向大漠深处的。
尽管他已不记得当时的情景,然而母亲含泪的描述一次次激起了他对大匈的仇恨。他越过城下的横桥,久久地凝望着远方。那平坦宽阔的驰道,那影影绰绰的帝陵,那郁郁葱葱的松柏,在秋云下显得逶迤而又厚重。
那里长眠着他的曾祖父,他的堂祖父,如今,那个把吴朝的声威推向新的巅峰的皇帝——他的父皇霍刚也静静地躺在了他们身边。
霍武的眼睛渐渐地模糊了,他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苦短。父皇——吴朝的君主,曾叱咤风云地平定了内乱,曾在潇洒谈笑中化解了梁王觊觎储君的图谋。可怎就忽然在一个深夜撒手人寰了呢?
也许在这一变故之前,上天降了一些先兆警示人们。
前年五月,雍州发生了大地震,城墙崩塌,人口死伤无数。消息传来,朝野大惊。
去年正月,刚刚过完上元节,长郡安陵的华灯还没有来得及拆卸,东市、西市的年气还没有散尽,百姓们庆祝的龙灯和百戏依然在上演。长郡安陵却在一日之间连动三次,皇宫的城垣也被震开一道道裂纹,天元寺整修了十个多月,直到立冬方才结束。
而时令刚刚进入十二月,一场更大的灾象出现了。
那天,霍武在思贤厅中听周至讲书,两人正说到兴奋处,突然从城外滚过一阵惊天动地的雷声。周至手中的竹简“哗”的被惊落在地,眉宇间充满了不解和惊恐。
他向来不相信灾象异变的,可这雷声来得太突然了。霍武顺着周至颤抖的手看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多么怪异的景象。绚烂温暖的太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成为一颗悬挂在天空的紫色圆球,而本应晚上才出的月亮却横贯中天。昏暗中,上相、次相、上将、次将四颗星自西向东逆行而聚于太微星周围——这一切,让大家产生了一种大难将至的恐惧。
思贤厅内,卫士们乱作一团,惊恐尖叫声一片。宫墙外,杂沓的脚步声纷至迭去。
周至步履仓皇地奔出门外,仰天长呼:“昊昊上苍,卫我圣皇,保我子民……”一言未尽,身体已经颤抖不已了。
他的行为让霍武多少有些失望,高祖挥戈东进,先帝笑唱大风歌的雄姿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作为大吴的太子、末来的皇上,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对周围的人——不!对整个王朝的子民是多么的重要。
他几乎没有犹豫,“嗖”的从腰间拔出宝剑,对着昏暗的天空长啸:“天行有常,不为天存,不为地亡。泱泱大吴,德配天地,享国万世。区区天象,能奈我何?羽林卫何在?!”
“属下在!”
“属下在!”
……
年轻的羽林卫士被霍武凛然的气度感染,迅速执戈列队,聚集在他的周围。霍武铿锵的声音在他们的耳际回荡:“张弓开弩,严阵以待,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林立的弓弩直指长天,羽林卫爆发出震天的吼声:
“顺我者存!”
“逆我者亡!”
……
吼声从思贤厅中卷起,涌向朝阳路街头,涌向城外滔滔的河水,涌白嵯峨的南山,涌进长郡安陵城中每一个百姓的心里,淹没了云天深处的雷声。
这样对峙了大约半个时辰,云退了,风息了,天晴了。太阳重新将灿烂的光芒洒向大地,经历了这场风云的长乐宫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两旁镶着青龙的旗帜发出炫目的光彩。
这件事让周至惭愧了许久,从那天起,当他与霍武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有一股气流不断地从霍武体内散发出来,使他既不敢走近,也无法摆脱。
那些年也是朝廷政局剧烈动荡的日子。
刚帝中元六年四月,霍勇怀着一颗遗憾的心在西关洛阳州去世。这位曾谋杀了朝廷十几位重臣的梁王殿下,在弥留之际仍然对自己没有成为大吴的天子而抱恨。据主办丧事的官员回长郡安陵后传说,梁王薨后依然睁着眼睛,似有牵挂让他难以暝目。
梁王去世的消息传到太和宫中,太后痛断肝肠,仰天长叹:“皇上果然杀了我的勇儿啊!”
刚帝后元元年,周至因置办陪葬的五百甲胄被告发,谋反罪锒铛入狱。
他虽然是一介武夫,但他清楚皇上这样做的用意,那就是为太子清除执政的障碍。皇上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
李纬后来从太和宫呈送给皇上的奏章中得知,周至曾在公堂上曾为自己辩护过。他拒不承认加在头上的罪名,他认为购买的甲胄都是用于陪葬的,根本谈不上谋反。而延尉却说,大人纵然不在生前谋反,死后也会在地下谋反的。周至便不再辩解。
对一位曾统率三军,位极人臣的将军来说,还有什么比被诬陷更令他寒心的呢?还有什么比从昨日座上宾沦为今日阶下囚更让他绝望的呢?最后,他绝食七日,呕血而之。
是的,皇上是到晚年,性格就越怪异多疑。
刚帝后元三年七月,在丞相位置上待了三年的“伪宰相”被免去职务,景凡接任宰相。是什么原因,皇上没有说。
在那天灾象退去、日丽风清的时候,霍武与景凡一起被召到霍刚的床前。
霍刚的脸色很苍白,说话间常常伴随着断续的咳嗽,头上也冒着虚汗。他显然清楚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要李甜和景凡速为太子准备行冠礼。
甲寅日,霍刚拖着病体勉强为霍武举行了冠礼,随后便被抬回了皇宫。
甲子日,霍刚在走完了四十八年的人生后,驾崩于长乐宫的雍和宫。
刚帝晚年行事随性,使朝政动荡,许多机构都已十分混乱,亟待走上正轨。而人才匮乏,官吏更迭频繁,这也是霍武忧虑的焦点。
社稷不稳,就不可能德配天地,亨国长久。因此,霍武下诏要求宰相、御史、列侯等两千石以上官员举贤良之士。可一个月都过去了,事情却没有什么进展,他不免有些焦虑。
他回头望了望紧跟在身后的华硕与景凡,看他们毕恭毕敬的样子,就觉得不舒服。他心想:朕要的是办事效率,而不是每日的如影随形。
可是,他越不愿看见的事情,就越屡屡发生在他的眼前。刚刚转过司马城楼,华硕就发现道边有一块不知何时脱落的城砖,他一边忙不迭地把它搬到城垛的边沿,一边训斥守城的卫士:“何人如此大胆,竟敢在此遗下砖石?”
华硕见无人应对,上前对着一个士兵就是一耳光。士兵在微微摇晃之后,立即恢复了肃然站立的状态。
这一幕让霍武很感动。是的,固若金汤不仅靠城池的坚不可摧,更在于将士们万众一心。他对华硕的举止表示了不悦:“华硕何必如此虚张声势?难道你不知岗哨不经允准,不能与人说话的军规么?”
华硕诚惶诚恐:“臣一心想着陛下的安危,因此疏忽了军规,请陛下恕罪。”
这个华硕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世故和圆滑了呢?虽然在过去的七年中,他只是一个陪读,可他终究也师从周至,怎么如今倒如陌路人一般呢?霍武心里不解地想着。
不过此刻李纬更担心的是,今日的华硕再已不是七年前那个单纯的少年,他是本朝最年轻的中大夫。这样的人如果长期待在皇上身边,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这种感觉李纬现在也只能埋在心头。
霍武并没有发现李纬的异样,对朝政的思考使他很自然地将一个敏感的问题提到了李纬面前。他知道当着华硕回答这样的问题会使李纬十分为难,因此他对华硕说道:“近来睛好,朕有意到上鹿苑中游猎,华硕可速去准备。”
“诺!”
华硕迈着轻快的步子下了城,他己许久没有陪皇上狩猎了。他最担心的就是皇上的兴趣转移,那样他就会失宠。他决定把皇上登基后的第一次射猎安排得周周全全,给皇上留下须臾不可离开的印象。
走完城楼的最后一个台阶,华硕的眉宇间透出难以掩饰的喜悦,甚至笑出了声。
霍武放慢脚步,等李纬跟上来后才问道:“舅舅怎样看待父皇最后七年的朝政呢?”
“先帝一生,恭俭尊业,移风易俗,黎民拥戴。皇皇业绩,光昭万世。臣每思先帝恩泽,铭感肺腑。”
霍武摇摇头笑了:“朕知道舅舅相守儒家‘为尊者讳’的箴训,不肯对先朝的政事说些什么。可朕记得当初在思贤厅听周至太傅讲述《孟子》时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皇也是人,哪能事事都对呢?”
霍武并不等李纬的回答,就继续说道:“朕近日翻阅父皇生前批阅的奏章和发出的诏书,发现有几件事情处理得不够妥当。譬如周至的冤案,都不免让忠良之士寒心。还有舅舅,只因为对废除霍庸太子之位表示了异议,就被革去职务,长期赋闲在家。其实朕现在想来,周至亦无大错。他作为太傅,也是在尽为师之责!还有,因为对舅舅的猜忌,就放你去长赋在外。皇皇大吴,怎能没有执掌军务的大臣呢?”
他说到这里,就打住了话头。这些事满朝文武心知肚明,只能点到为至。只要李纬不表示异议,就说明他的感觉准确。历史已翻到新的一页,他现在需要清楚的是,自己该做些什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得从当前做起,朕月内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举行策问,另一件就是设立军机厅,开始整治军备。”
一提到策问,霍武就想询问推荐贤良之士的情况:“朕要宰相举荐人才,怎么至今都没有回音呢?”
“舅舅,你举荐的人才呢?”
“启奏陛下……”
一言未了,就被霍武挥手拦住了:“舅舅有话就直说,这又不是在朝堂。”
“诺!启奏陛下……”
“怎么又来了?”
“慧儿,舅舅习惯了!不,皇上,臣这就改!”李纬的额头渗出了汗珠,他在心里埋怨自己,自从去年思贤厅灾象之后,他在皇上面前越来越拘谨了。他轻轻喘了一口气,尽量让心绪平静下来,“自从诏书下发各地后,郡国纷纷举荐忠谏刚直之士。现在报到长乐宫聚才宫的大约有五百多人。经过筛选,比较优秀的有刘海、赵云等人。”
“有话直说。”
“只是其中有不少治申、韩、苏、张之徒者,臣以为这些皆属异端邪说,尽可罢黜。”
“舅舅言之有理。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大一统岂非空言?”霍武说着话,想起一个人来。
“那个董乾呢?”
“聚才宫已把他作为首选人才。”
“朕在思贤厅陪读时,周至太傅曾为朕讲过他读《公羊春秋》的心得,其取经用宏,其思通古今,其要言不烦,颇有见地。如此之人,朕要亲自问策。”
又是周至。李纬心里不是滋味,他发现皇上最近不断地在他面前提起周至。过专做太傅的时候,听听也就罢了,可现在……
“朕何时可以当殿问策?”
“臣以为十月可以准备就绪。”
“要抓紧时间,朕可等不及了!”
“诺!陛下圣明!臣这里还有一人,姓孙名弘,亦善治《春秋三绝》,只是年龄大了些。”
“春秋几何?”
“已经过了知命之年。”
霍武想了想道:“的确是大了些。朕以为中兴大吴,非少壮有力者不能为之。不过此人还是先放到聚才宫吧!”
“诺!”李纬捻须沉吟片刻之后,缓缓道:“吸纳儒学之士入朝,太皇太后那里……,皇后那里……”
君臣的谈话正要继续下去,却见曾蒙气喘吁吁地上城来了,说太后召见,有要事相商。跟随着霍武的脚步,李纬发现自己越来越迟钝,有些不适应皇上锐意进取的节奏了。他从皇上的话音中也听出朝廷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受到来自太和宫和“娘娘宫”两股力量的牵制。他是看着皇上长大的,深知周至、吴征对皇上的影响。
随看刚帝的驾崩,景家东山再起已成定局,而太后李甜决不会对他的位置不予考虑。这样一来,不久的将来,霍家将成为李家的家奴。
“陛下……”李纬说话的声音很低,以致连他自己也听不清楚,不知道皇上会怎样对待他的请求。
霍武的一只脚已经登上了车驾,他转身问道:“宰相有事么?”
“陛下!臣……”
“宰相这是怎么了?心事重重的。”
“陛下!臣请陛下爱惜龙体……”李纬最终还是咽下了要说的话,看着皇上的车驾在卫士的簇拥下渐渐远去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几天里,李纬真是忙坏了,时而出入公卿府上,时而到娘娘宫和太和宫中打探皇上对官职的安排。这会儿,他正在思贤厅中与李甜叙话。
李纬打量着李甜,他发现刚帝驾崩后,姐姐忽然就老了许多。眼角细密的皱纹记录了这个后宫主人心灵深处的痛苦,而两颊艳丽粉黛的褪去,则标志着她从皇后到太后的身份变化。
这一切,都使李纬心底生出亲情的恻隐,由衷地安慰道:“国事繁杂,还请姐姐珍惜玉体才是。”
“唉!”李甜理了理垂到胸前的长发,“哪能轻松得了呢?刚帝走了,慧儿年幼,姐姐觉得这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
李甜这一年来的心情并不轻松,她既要为刚刚登基的皇上牵肠挂肚,又要为霍、李两家的未来而费心。太后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耀排解不了她情感上的寂寞,千头万绪的国事也不能带给她丝毫安静,而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使她徒添了许多的烦恼。她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太皇太后的性格是那样的孤僻。这皇宫就像一盆炉火炙烤着她的灵魂,使她离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
“其实,只要把人安排妥当,想来是不会出什么事的。”
“兄弟说得是。可你知道么,就是这事最让人闹心。霍姓诸王不能不考虑吧?太皇太后那边更是马虎不得,弄不好就会出事。”
“娘娘所言极是。”
“皇上为什么召我回长郡安陵?”
“这是皇上的意思,也是哀家的意思。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该让你回长郡吗?”
卫士悠长尖细的声音打断了姐弟的谈话。
“皇上驾到……皇上驾到……”
李甜站起来对李纬道:“不要看彻儿年轻,可他最烦的就是裙带关系,兄弟还是先回避一下为好。”
说完,她就吩咐宫娥伺候李纬到偏殿休息,又命她的随身女俾紫怡帮自己整理好服饰。她刚刚坐稳,就见霍武出现在殿门口。
“孩儿参见母后!”
“平身!紫怡,给皇上上茶!”
霍武的心思还没有从与李纬的谈话中转过来,他对太后的忽然召见也感到大惑不解:“母后这么急召孩儿进宫,不知有何要事?”
李甜皱了皱眉头,她听得出皇上好像不大乐意来此。她心想:他这点怎么就没有随他的父皇呢?他才十六岁,日后渐渐地大了,还会听她的么?可她又能怎样呢?他一旦坐上皇帝的宝位,就不能再拿他当孩子看了。
李甜屏退左右,才把事情提到霍武面前,“哀家今日请皇上,就是想问问皇上对国事的打算?”
霍武很快猜到太后找他来的目的,笑道:“母后的意思,不就是要问对舅父有何安排么?”
李甜很吃惊,怎么她的心思被慧儿揣摩得如此透彻,而且还是这样一针见血呢?
“既然皇上明白哀家的意思,哀家也就直说了。皇上刚刚主政,朝廷诸事未稳,其他诸王虎视眈眈。依哀家看来,李、霍、周才是心腹之人。”
“嗯……母后所言甚是,只不过外界对舅父颇有微词!”
“他们都说些什么?”
“有人举报,说舅父借着母后荫庇,侵占民田。”
“哦!有这事么?”李甜疑惑的目光掠过霍武的额头,质疑道,“也许是有人出于私欲,故意中伤呢?”
霍武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不瞒母后,孩儿虽然年轻,可对舅父贪利多欲的性格还是有所了解的。”
李甜的话被噎了回去。其实,她不得不承认霍武的话有道理。但是在霍、李两家,除了李纬,没有谁能替她分忧。她那个兄弟李威,论贪欲比起李纬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他个爵位也就罢了,万不可指望他能帮慧儿打理国政。
自己的儿子自己知道,对霍武行使母亲的权威,只能激起他更大的反感。她有意转换了说话方式,严肃道:“这个皇上大可放心,哀家不会因私废公,一定会多加管束的。”
“那依母后之见,安排什么职位比较合适呢?”
“这个请皇上考虑,不过依哀家看来,总要位列三公才好。”
霍武皱了皱眉头,李甜的话让他非常不快。说不干涉朝政,却要位列三公,这不是伸手要权么?但不管怎样,她是太后,他掂得出她话中的分量,尤其是目前,有一个太皇太后在那里牵制着,他就更不能违逆太后的意思。霍武知道,他必须尽快脱身,否则太后必有更多的要求。
“孩儿一定谨记母后的旨意,既然父皇将江山托付给孩儿,孩儿自然是竭力用命,不会因重亲情而轻社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