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尹能够当上湖北路提刑官而后又迁转运副使,足以证明他的能力,更何况而今的他只有四十几岁,没有两把刷子,又如何能够在官场之中脱颖而出?
杨璟对此自然也有过考量,虽然先前湖北提刑司知事官罗教平曾经用赵京尹来压制过杨璟,但也只是罗教平口头上的宣扬,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并无实质上的行动。
而杨璟也相信,以赵京尹的政治智商,若说他会为了罗教平这么一个曾经的下属,而针对杨璟,做出一些睚眦必报的事情来,杨璟觉得可能性并不大。
今番赵京尹与王念恩一同前来宣旨,顺道与杨璟一同出使大理,虽然都杨璟也不算友善,但杨璟认为,这只是赵京尹提前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想杨璟插手出使的事情,想要独掌大权罢了。
赵京尹担心杨璟会教坏出使的事情,说明他还是有心要将这次任务完成好的,但转个方向来想,他为何认为杨璟会坏事?
只有杨璟与他的意见不同之时,才会坏他的事,他连杨璟是个什么态度都不知道,为何就认定杨璟会坏他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杨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既然无论杨璟的意见是如何的,都会坏他的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出使的任务本身就会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也就是说,他今次出使的底线,是注定了得不到别人认可的,如果这样一想,那么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来。
今番出使,为了蒙古人能够退兵,说不定大宋朝会提出一些让人屈辱的条件来,所以他才会担心杨璟反对!
想通这一点,对于杨璟而言很重要,因为他找到了赵京尹对他产生敌意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只需要证实一下就知道了。
而事实证明,杨璟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没有根据!
赵京尹跟着郑卓群和那名舌人匆匆赶来,作为使者,他与郑卓群自然认得蒙古人的装束和样貌,当他们看到地上的尸体,看到那名贼头之后,也是震惊不已!
“你...你这么干甚么!怎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杀这么多蒙古人!”
赵京尹慌忙跳下马背,有些惊恐又有些好奇地看着那些尸体,他稍稍往前几步,却又很快捂住口鼻退了几步。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京尹在担任提刑官之时,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也难怪他会被宋慈取而代之。
因为如果他在刑狱断案方面有实战经验的话,又岂会如此惧怕血淋淋的尸体?
也只能说明他只是坐在签押房里头看着卷宗办案,见了尸体才会如此的惊慌失措和大惊小怪。
而他的这句话,也让杨璟心中的想法得到了印证!
虽然眼下正是敏感时期,身为大宋使节,是为了谋求和平,劝诫蒙古人不要跨过岌岌可危的大理,对大宋有任何想法,自然不能主动挑起战端。
但这些蒙古蛮子伪装成贼匪,散入到大理境内,四处搜刮粮食,更滥杀无辜,残害汉人,杨璟无法坐视,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赵京尹的反应却太过激烈,似乎生怕杨璟如今的举动,会立马引来蒙古人的不满一般。
面对赵京尹的激动和惶恐,杨璟只是心中摇头,这只是一桩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让赵京尹如此惊惶,可见今遭出使,主和派们真的是疯了,或许真的给蒙古人准备了极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了。
虽然名义上是过来调停蒙古人和大理之间的战争,但谁都知道,大宋这是为了避免蒙古人越过大理来突破大宋的疆域,说白了就是过来议和的。
从这一点来说,人家都还没打到家门口,只打到了邻居家,这些人就想着来议和,可见对蒙古人有多么的恐惧了。
杨璟对此也没有太大的偏见,虽然他还是喜欢大明朝多一些,毕竟大明朝虽然也出了不少昏庸荒唐的皇帝,但大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从来都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军事上从未当过懦夫,对疆域问题从来都是寸步不让,大明朝可以被打败,但从不认输!
而宋朝则不然,主和派很多时候都占据上风,做出一些让人觉得极其软弱和屈辱的事情来。
当然了,这也与大宋朝的国情有着莫大的关系,试问一个尊崇文道,士大夫地位在历史上堪称最高,又鄙夷和防备武将的朝代,还怎么指望他们在军事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既然是使节团,自然不止赵京尹这个正使和杨璟这个副使,团队里还有一大群熟悉蒙古帝国的智囊官员以及参赞,他们负责为赵京尹出谋划策,也为了应对出使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这如何是好...你干的好一桩事!”见得赵京尹跳脚指责杨璟,那些个智囊们也有些不知所措。
杨璟早已料到会是这样,既然看穿了此次出使的基调,杨璟心里反而有底了。
蒙古人即便缺粮,也一定会把这场战争打下来,因为大理已经摇摇欲坠,处于悬崖的边缘,只需要再踹一脚,便会彻底沦陷,自诩战无不胜的蒙古人,断然没有放弃的道理。
即便大宋朝提出再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蒙古人也不可能撤兵,大不了将大理打下来,再跟宋朝谈条件,到时候大宋会更加惊惶,价码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而杨璟心里很清楚,眼下蒙古帝国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即便答应了大宋朝的议和条件,也只不过是一时之策,他们无法攻破四川,已经成为他们战争史上的耻辱,以大理为后方根基,从矩州打进大理,已经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了。
用屈辱来减缓敌人的脚步,治标不治本不说,只能得不偿失,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又何必去做这样的傻事!
杨璟本不想与赵京尹过早冲突,倒不是因为他害怕赵京尹给自己背黑锅之类的,如果真的顾忌自身安危,杨璟也不会踏入官场,老老实实做个推吏,破破案子混吃等死也便罢了。
“赵大人,这些蛮子围杀我汉家的商队,本官又岂能见死不救,难道外出经商的汉人便不是我大宋的子民了?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杀,却袖手旁观,又何必当这个官!”
杨璟不冷不热地反驳了一句,却彻底引爆了赵京尹的怒火!
“杨大人!你好歹也是官家赏识的青年才俊,难不成还看不清目今的状况么!咱们为国出使,自然要为这整个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为了救几个身份不清不楚的奸商滑贾,而激怒蒙古人,让咱们身后千万百姓面临刀兵之灾,孰轻孰重,莫不成杨大人还拎不清楚么!如果杨大人一直没有这层觉悟,根本就当不得这副使!”
赵京尹虽然口气差了,但不得不说这番话也算在理,甚至有些大局为重,死一人而活百人的凛然大义,若杨璟不知道他的底限,说不定还真有些自责。
但此时杨璟已经看清楚了局势,便是你宋朝提出再屈辱的条件,蒙古人也不可能退兵,又何必做这些利敌害己的勾当?
不过杨璟也知道,赵京尹是名正言顺的正使,那些智囊也都是他的人,当家做主的还是赵京尹,自己想要成事,就必须说服赵京尹,只走对抗这一条路是不成的。
“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些蒙古人只不过是窜入后方作乱的流寇,并非蒙古人的主力,便是死他十个八个,也不会引起蒙古人的注意的...”
杨璟并没有将蒙古人缺粮的推测告诉赵京尹,因为他知道即便告诉了赵京尹,此时的赵京尹也根本听不进去,更不会相信杨璟,即便相信了,也不会认为这个情报有什么大用处。
所以杨璟也只能“曲线救国”,表面上放低了姿态,尽量不与赵京尹发生冲突。
赵京尹见得杨璟软下来,也不再揪住不放,毕竟他也知道,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杨大人,这是你捅的篓子,你说说该怎么办吧。”
杨璟想了想,便朝赵京尹道:“大人,这也简单,把这蛮子杀了,与这些尸体一并掩埋,这事情也就消停了。”
杨璟说得干脆,眼中浮现杀气,赵京尹才想起杨璟是皇城司的密探,杀人灭口的事情也不知干过多少,在看看地上那些尸体,不由心中打了个冷颤。
其实冷静下来之后,赵京尹也渐渐恢复了理智,杨璟所言并非不无道理,这些个蛮子看样子就是低贱人,死他十个八个确实没有人能察觉,他其实更在意的是杨璟在出使这件事上的态度。
眼下杨璟已经服了软,他也就没那么激动了,此时也是轻叹了一声道:“即便要杀,也要先问清楚,他到底知道多少事情,免得留有后患,杨大人既然要了舌人过来,想必早就想到这一节了,便好生审讯一番,往后如何措置,杨大人自己看着理会吧。”
赵京尹如此一松口,杨璟也不由笑了,果真如他所料,这赵京尹能够担任封疆大吏和出国使者,又怎么可能是庸人!
赵京尹丢下舌人和郑卓群之后,便离开了,杨璟将陆长安召来,让他带着舌人,将那名贼头带进了小树林里头。
郑卓群很快便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哀嚎声,这个从未离开过临安的文官,早先见到这些尸体就已经吓得脸色发白,此时听到动静,脸色就更是难看。
过得不多时,陆长安便从树林里钻出来,一边擦着手上的鲜血,一边朝杨璟低声汇报着审讯的结果,杨璟也是双眸一亮,郑卓群也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是末尾见得杨璟点了点头,仅此而已。
陆长安再度回到树林子里,过得一会儿,便背着那舌人走了出来,随意地朝杨璟说道:“没见过大世面,吓晕过去了...”
郑卓群一看,那舌人身上还有不少呕吐物,又见得陆长安并没有带着那个俘虏出来,便知道那贼头没什么好下场,心里更是发寒。
杨璟却只是点了点头,朝刘汉超和陆长安说道:“把这些尸体都丢到小树林里头埋起来,咱们还要赶路的...”
说着这话,杨璟不由转向郑卓群,笑着关心道:“郑大人没事吧?脸色有些难看啊...”
郑卓群有些僵硬地挤出笑容来,含糊地答道:“没事...没事...”
杨璟对此自然也有过考量,虽然先前湖北提刑司知事官罗教平曾经用赵京尹来压制过杨璟,但也只是罗教平口头上的宣扬,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并无实质上的行动。
而杨璟也相信,以赵京尹的政治智商,若说他会为了罗教平这么一个曾经的下属,而针对杨璟,做出一些睚眦必报的事情来,杨璟觉得可能性并不大。
今番赵京尹与王念恩一同前来宣旨,顺道与杨璟一同出使大理,虽然都杨璟也不算友善,但杨璟认为,这只是赵京尹提前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不想杨璟插手出使的事情,想要独掌大权罢了。
赵京尹担心杨璟会教坏出使的事情,说明他还是有心要将这次任务完成好的,但转个方向来想,他为何认为杨璟会坏事?
只有杨璟与他的意见不同之时,才会坏他的事,他连杨璟是个什么态度都不知道,为何就认定杨璟会坏他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杨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既然无论杨璟的意见是如何的,都会坏他的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出使的任务本身就会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也就是说,他今次出使的底线,是注定了得不到别人认可的,如果这样一想,那么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来。
今番出使,为了蒙古人能够退兵,说不定大宋朝会提出一些让人屈辱的条件来,所以他才会担心杨璟反对!
想通这一点,对于杨璟而言很重要,因为他找到了赵京尹对他产生敌意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只需要证实一下就知道了。
而事实证明,杨璟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没有根据!
赵京尹跟着郑卓群和那名舌人匆匆赶来,作为使者,他与郑卓群自然认得蒙古人的装束和样貌,当他们看到地上的尸体,看到那名贼头之后,也是震惊不已!
“你...你这么干甚么!怎么...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杀这么多蒙古人!”
赵京尹慌忙跳下马背,有些惊恐又有些好奇地看着那些尸体,他稍稍往前几步,却又很快捂住口鼻退了几步。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赵京尹在担任提刑官之时,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也难怪他会被宋慈取而代之。
因为如果他在刑狱断案方面有实战经验的话,又岂会如此惧怕血淋淋的尸体?
也只能说明他只是坐在签押房里头看着卷宗办案,见了尸体才会如此的惊慌失措和大惊小怪。
而他的这句话,也让杨璟心中的想法得到了印证!
虽然眼下正是敏感时期,身为大宋使节,是为了谋求和平,劝诫蒙古人不要跨过岌岌可危的大理,对大宋有任何想法,自然不能主动挑起战端。
但这些蒙古蛮子伪装成贼匪,散入到大理境内,四处搜刮粮食,更滥杀无辜,残害汉人,杨璟无法坐视,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赵京尹的反应却太过激烈,似乎生怕杨璟如今的举动,会立马引来蒙古人的不满一般。
面对赵京尹的激动和惶恐,杨璟只是心中摇头,这只是一桩不值一提的小事,却让赵京尹如此惊惶,可见今遭出使,主和派们真的是疯了,或许真的给蒙古人准备了极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了。
虽然名义上是过来调停蒙古人和大理之间的战争,但谁都知道,大宋这是为了避免蒙古人越过大理来突破大宋的疆域,说白了就是过来议和的。
从这一点来说,人家都还没打到家门口,只打到了邻居家,这些人就想着来议和,可见对蒙古人有多么的恐惧了。
杨璟对此也没有太大的偏见,虽然他还是喜欢大明朝多一些,毕竟大明朝虽然也出了不少昏庸荒唐的皇帝,但大明朝从建立到灭亡,从来都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军事上从未当过懦夫,对疆域问题从来都是寸步不让,大明朝可以被打败,但从不认输!
而宋朝则不然,主和派很多时候都占据上风,做出一些让人觉得极其软弱和屈辱的事情来。
当然了,这也与大宋朝的国情有着莫大的关系,试问一个尊崇文道,士大夫地位在历史上堪称最高,又鄙夷和防备武将的朝代,还怎么指望他们在军事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
既然是使节团,自然不止赵京尹这个正使和杨璟这个副使,团队里还有一大群熟悉蒙古帝国的智囊官员以及参赞,他们负责为赵京尹出谋划策,也为了应对出使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这如何是好...你干的好一桩事!”见得赵京尹跳脚指责杨璟,那些个智囊们也有些不知所措。
杨璟早已料到会是这样,既然看穿了此次出使的基调,杨璟心里反而有底了。
蒙古人即便缺粮,也一定会把这场战争打下来,因为大理已经摇摇欲坠,处于悬崖的边缘,只需要再踹一脚,便会彻底沦陷,自诩战无不胜的蒙古人,断然没有放弃的道理。
即便大宋朝提出再具诱惑力的议和条件,蒙古人也不可能撤兵,大不了将大理打下来,再跟宋朝谈条件,到时候大宋会更加惊惶,价码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而杨璟心里很清楚,眼下蒙古帝国正是最强盛的时期,即便答应了大宋朝的议和条件,也只不过是一时之策,他们无法攻破四川,已经成为他们战争史上的耻辱,以大理为后方根基,从矩州打进大理,已经是他们的既定战略了。
用屈辱来减缓敌人的脚步,治标不治本不说,只能得不偿失,削弱了自己,增强了敌人,又何必去做这样的傻事!
杨璟本不想与赵京尹过早冲突,倒不是因为他害怕赵京尹给自己背黑锅之类的,如果真的顾忌自身安危,杨璟也不会踏入官场,老老实实做个推吏,破破案子混吃等死也便罢了。
“赵大人,这些蛮子围杀我汉家的商队,本官又岂能见死不救,难道外出经商的汉人便不是我大宋的子民了?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杀,却袖手旁观,又何必当这个官!”
杨璟不冷不热地反驳了一句,却彻底引爆了赵京尹的怒火!
“杨大人!你好歹也是官家赏识的青年才俊,难不成还看不清目今的状况么!咱们为国出使,自然要为这整个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为了救几个身份不清不楚的奸商滑贾,而激怒蒙古人,让咱们身后千万百姓面临刀兵之灾,孰轻孰重,莫不成杨大人还拎不清楚么!如果杨大人一直没有这层觉悟,根本就当不得这副使!”
赵京尹虽然口气差了,但不得不说这番话也算在理,甚至有些大局为重,死一人而活百人的凛然大义,若杨璟不知道他的底限,说不定还真有些自责。
但此时杨璟已经看清楚了局势,便是你宋朝提出再屈辱的条件,蒙古人也不可能退兵,又何必做这些利敌害己的勾当?
不过杨璟也知道,赵京尹是名正言顺的正使,那些智囊也都是他的人,当家做主的还是赵京尹,自己想要成事,就必须说服赵京尹,只走对抗这一条路是不成的。
“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这些蒙古人只不过是窜入后方作乱的流寇,并非蒙古人的主力,便是死他十个八个,也不会引起蒙古人的注意的...”
杨璟并没有将蒙古人缺粮的推测告诉赵京尹,因为他知道即便告诉了赵京尹,此时的赵京尹也根本听不进去,更不会相信杨璟,即便相信了,也不会认为这个情报有什么大用处。
所以杨璟也只能“曲线救国”,表面上放低了姿态,尽量不与赵京尹发生冲突。
赵京尹见得杨璟软下来,也不再揪住不放,毕竟他也知道,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杨大人,这是你捅的篓子,你说说该怎么办吧。”
杨璟想了想,便朝赵京尹道:“大人,这也简单,把这蛮子杀了,与这些尸体一并掩埋,这事情也就消停了。”
杨璟说得干脆,眼中浮现杀气,赵京尹才想起杨璟是皇城司的密探,杀人灭口的事情也不知干过多少,在看看地上那些尸体,不由心中打了个冷颤。
其实冷静下来之后,赵京尹也渐渐恢复了理智,杨璟所言并非不无道理,这些个蛮子看样子就是低贱人,死他十个八个确实没有人能察觉,他其实更在意的是杨璟在出使这件事上的态度。
眼下杨璟已经服了软,他也就没那么激动了,此时也是轻叹了一声道:“即便要杀,也要先问清楚,他到底知道多少事情,免得留有后患,杨大人既然要了舌人过来,想必早就想到这一节了,便好生审讯一番,往后如何措置,杨大人自己看着理会吧。”
赵京尹如此一松口,杨璟也不由笑了,果真如他所料,这赵京尹能够担任封疆大吏和出国使者,又怎么可能是庸人!
赵京尹丢下舌人和郑卓群之后,便离开了,杨璟将陆长安召来,让他带着舌人,将那名贼头带进了小树林里头。
郑卓群很快便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哀嚎声,这个从未离开过临安的文官,早先见到这些尸体就已经吓得脸色发白,此时听到动静,脸色就更是难看。
过得不多时,陆长安便从树林里钻出来,一边擦着手上的鲜血,一边朝杨璟低声汇报着审讯的结果,杨璟也是双眸一亮,郑卓群也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是末尾见得杨璟点了点头,仅此而已。
陆长安再度回到树林子里,过得一会儿,便背着那舌人走了出来,随意地朝杨璟说道:“没见过大世面,吓晕过去了...”
郑卓群一看,那舌人身上还有不少呕吐物,又见得陆长安并没有带着那个俘虏出来,便知道那贼头没什么好下场,心里更是发寒。
杨璟却只是点了点头,朝刘汉超和陆长安说道:“把这些尸体都丢到小树林里头埋起来,咱们还要赶路的...”
说着这话,杨璟不由转向郑卓群,笑着关心道:“郑大人没事吧?脸色有些难看啊...”
郑卓群有些僵硬地挤出笑容来,含糊地答道:“没事...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