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庆卫的市集,白河想法很简单,继续卖他的j蛋就成,生意好的话说不定就能发展成卖jr了。胡氏兄弟原本就在湖州有自己的店,店面还不小,还有自己的织布厂,手底下有上百织工,若不是东厂强加给胡家破家之祸,胡氏兄弟还真看不上重庆这儿,故胡家兄弟主要是兄长胡庆之的想法就很多。

    他最先问的陈华清是对于重庆卫纺织厂要办成什么样子。对于这个问题,陈华清还真没考虑过,他也不擅长这方面的事,便反问胡庆之是怎么想的。

    胡庆之也不推让,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和盘而出:“大人,我想您当初给取名‘重庆卫纺织厂’就是想着把纺织厂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厂,而不是现在的小作坊。我弟弟擅长制造织机,这种织机要比川地的织机织布要快得多,特别是需求量大的棉布。因此,我觉得咱们重庆卫纺织厂要扩大,不仅要在重庆卖,还要到成都去卖。”

    陈华清听出了胡庆之的意思,直接问道:“你需要什么支持?”

    胡庆之也很干脆,直接道:“大人,我希望您把纺织厂全权交给我打理,然后每个季度按照您投入的份子钱给您分红。纺织厂做生意遇到麻烦是您能出面帮忙解决。”说完,胡庆之有些紧张的看向陈华清,毕竟现在胡家兄弟是寄人篱下而他提的要求有些过分。

    陈华清倒没想那么多,对于纺织厂的扩大他是十分赞成的,除了直接的金钱收益外,更多的是能解决重庆卫目前穿的问题,捎带的还能解决一下失业问题。胡庆之要的是纺织厂的全部管理权,这个陈华清可以答应,但也要改一些东西,于是便道:“庆之,你的要求我可以答应,但分红就不必直接给我了,你直接交给民事司吧,我投入的那些钱不是我自个的钱,是整个重庆卫的,赚的钱也要用于整个重庆卫。还有一点,纺织厂要扩大,那就得多招人,我问你,你计划招多少人,怎么招?”

    听到陈华清不要自己的分红而把钱要交给民事司时,胡庆之有些想不通,但陈华清说了他得照办,紧接着陈华清的问题就来了,便回道:“大概能招五十人,这五十人我想去成都看看,有没有懂织机的人。”

    “c作织机好不好学?”陈华清问道。

    胡礼之回道:“好学,不过挺辛苦的。”

    “辛苦不算啥。庆之,不要去成都招了,就在咱重庆卫招,一共五十个人,我给村代表们一人一个名额,剩下的你从军属里挑。招完后会的就直接开工,不会的你们先让他们学,礼之,你能教了他们吧?”

    “可以教。”

    “那就行。”

    四人讨论了半天,市集的事被落到一边,纺织厂的事倒成了重点。

    从陈华清那离开后,白河和胡家兄弟一道走,路上,白河不断的向胡庆之请教经商的事,胡庆之对于白河也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不是那种油滑之人,便把自己多年总结的一些经验都传授给了白河,而白河也学得认真,一路上两人的笑声传出很远。

    陈华清要想的事比胡庆之和白河要多,在重庆卫要建起一个市集不容易,特别是在强制性的情况下。天底下没有利润的买卖没人干,同样市集若是赚不到钱也发展不起来,想了许久,陈华清下定决心把粮换盐的地点就设在市集,以此来聚拢人流。

    代表大会第四天,关于市集的话题被提了出来。代表们一听是关于做生意的,没人感兴趣,一个上午下来基本是胡庆之讲,白河中间c几句。最后,市集的方案定了下来,禁止了粮食从重庆卫流出,人们可以拿粮食到市集上换取盐、布和其他所需的必需品,并且在这个市集上只允许重庆卫卖盐和纺织厂卖布,其他人只能卖其他东西。

    关于市集,盐和布吸引了代表们,毕竟这两项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光种地种不出来的。在市集上可以通过粮食来换盐和布,别的不说,人起码得到这市集上来换。

    由于市集话题参与者寥寥,陈华清为了振奋精神,便让胡庆之把纺织厂的事说了一遍,特别着重说明了一个村代表一个名额、卫所军军属二十个名额的事。这下代表们不淡定了,涉及到自身利益了没法不关心,特别是村代表们,赶紧上去和胡庆之拉关系。军代表们倒还是那副模样,大家都知道这二十个名额最后一定会落到全军最困难的二十家手里。

    陈华清低估了这时代找一份体面工作的不易程度,特别是村代表们,大家子子孙孙干的都是土里刨食的活,现在有人不用靠种地活着了,那可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士农工商永远都只是说说而已,朱元璋当初给农民定下那么多高规格,但有个毛用,穿不起的还是穿不起,被人看不起的还是看不起。这时代,农民不是一个职业称呼,而是彻彻底底的一种身份,一种社会底层的身份。

    下午,代表们还在工作的事情上热情讨论,陈华清看得出代表们的心已不在讨论事情上了,瞧着代表们一层层围着胡氏兄弟还有白河的情况就知道了。白河也提出自己的j场要招人,虽然只招三个人,但代表们也很眼热。

    看到下面热烈的场景,陈华清突然想起以前和黄诚的一次闲谈。在刚到重庆卫时,陈华清曾把自己对重庆卫的设想对黄诚全盘说了一遍,当时黄诚还没现在这么忙,有闲心逐条逐条的反驳陈华清。陈华清当时不在意黄诚的反驳,但记住了黄诚的一些话。

    当时陈华清设想要让整个重庆卫的孩童都能识字并能看懂书本,黄诚当时的回答是觉得陈华清不现实。黄诚的原话是这样的:“陈兄黄诚当时还不是陈华清手下,陈华清也没混到千户,想要让此地的孩童全部识字读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有足够的纸,其次是足够的老师,而这两点陈兄都满足不了。即使陈兄肯花大钱满足了这两点,那那些孩童识字看书长大后,大人让他们干什么。现在的科举,江南、湖广的士子取了十之九,其余各地取了十之一,咱们川地能被取多少。一下子涌出这么多读书人,大人如何安置他们,让他们回去种地只怕没人肯吧。”

    陈华清当时自觉古人没见识,便想当然的道:“读书难到非得读科举的书才行,我让他们读一些数科、医科其他类的书,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有事可干了。”

    黄诚苦笑道:“陈兄,孩童读什么书不由你说了算,由学政大人说了算。”

    陈华清没话了,事后陈华清专门去了解了这方面的事,才知道朝廷对印书管理极其严格,各地书院、私塾读的书必须得经过各地学政使得查验才可刊行,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些异端学说被教授给孩童。明白了这点后,陈华清当时真是有一种错觉,这读书人多了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但这种错觉马上便被陈华清给驱散了,不管怎么说,识字和不识字还是有差别的。

    思绪拉回到现实中来,陈华清也不准备打破代表们的好心情,由得他们在讨论把自己的名额给谁。

    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代表们这一下午几乎没干什么正事,就这样,代表大会的第四天过去了。

    四天的时间,已足够所有的代表熟悉代表大会这样的模式,后面陈华清决定加快速度,不再这样慢腾腾的开。

    第五天,一连串的议题被提了出来,有关于互助组的,有关于卫所军内部建设的,有关于重庆卫建设的,有关于各地水利设施计划的,林林总总,让代表们目不暇接。

    互助组主要解决的是免费农具发放的问题,陈华清在从卫延良那儿弄到铁料后,让重庆卫的铁匠加班加点的赶制农具,除了代表们领取的农具外,明年正月十五日后去各村上任的民事司派遣人员也领了一批农具,毕竟新官上任手里总得有点货,免费农具就是陈华清给他们的货。

    卫所军内部建设,正式把辅兵改作运输团,负责卫所军的后勤转运工作,把掷弹队扩大一倍,增强卫所军唯一算得上火力的部队。同时对卫所军的传讯工作做一番改变,以前卫所军在打仗时传令兵都是由陈华清的亲卫兼任,现在成立专门的传令兵,并配备上马。这也是陈华清有了重庆水道上的收入才变得财大气粗,而旁边的黄诚盯着卫所军的支出满脸愁苦,原本重庆水道的收入他准备干点其他什么,没想到直接被卫所军拿走作军费了,唉,当一支军队的家可真难啊。

    重庆卫建设,主要是陈华清和黄诚说。重庆卫是陈华清的大本营,前番改过营对重庆卫的大扫除让重庆卫不是那么的破败。现在陈华清专门划出一片地来要建军营,主要是供士兵住宿的砖瓦房。若不是水泥产量实在是低的令人发指,钢筋更是不见影子,陈华清最想建的是钢筋混凝土房子,最好是能盖个小二楼。重庆卫建设主要也是对军营的建设。

    至于最重要的水利设施计划,谭政平现在还带着他的工程营在到处量量测测,陈华清在代表大会上把修水利的事说得很正式,不管谭政平修到哪儿,只要还是在重庆卫范围内,就要给工程营方便。

章节目录

明末大革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流年排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次代表大会(三)-明末超级强国txt精校,明末大革命,笔趣阁并收藏明末大革命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