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电转下,太史慈唯有屈服,眼下别无良策,大不了最后推说这些诗句是自己的授业恩师所作,——至于自己的授业恩师是谁,天才晓得。

    不过就是这样,太史慈仍然觉得恐难过关,要知道眼前的这些人无一不是吟诗作赋的大行家,只怕自己稍有不慎,反会出乖露丑。

    也不知道后世的诗词歌赋合不合这些人的口味,现在惟有走一步看一步了。

    唯一让太史慈稍微安心的是,一般宴会中的诗歌互答只是引用前人的现成诗句中的只言片语来语带双关文雅的说出心中所想。

    比如一人要与另一人交朋友便可说:“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若另一人答应则可说:“琴瑟友之”,若不喜欢则可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三句都是表达爱情的诗句,但在这里则被一语双关为交友。

    当然也有作整诗歌的时候,但眼前的情形无疑是文人间的相互合歌问答,则要简单得多。

    幸好是如此,而非是作整的诗歌,否则太史慈马上就举白旗认输,因为整的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全然拿过来肯定会文不对题。

    说实话,太史慈本身对艺术并无特出的天赋,更没有专门下过功夫,不过上学时背诵过的千古名句可是不少,出于工作需要,各种关于艺术杂志也读的颇多,故此太史慈相信自己当可应付自如。

    各位文豪,小子要无耻了。反正因为自己的出现,历史已经改变,这些文豪是否还能存在都是个问题了,就当是为中国的进步事业做贡献了。

    这么一想,心中立时安稳多了,觉得自己的脸皮也厚得多。

    在众人的好奇和管统等辈的“期待”中,太史慈朗声道:“昔日佳人倾国倾城,舞姿自是令人浮想联翩,不过那是耳闻,哪如今日之目睹?”

    众人齐齐一怔,显是想不到一直沉默寡言的太史慈辞令文雅,不让饱读诗书之辈。

    陈琳却以为太史慈不过是昙花一现,没有真本事,紧紧逼问道:“哦?愿闻其详!”

    太史慈心中冷冷一笑,口头却赞叹道:“观乎其形而动于我心,当真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缥缈兮如急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比之以天外飞仙凌波微步亦毫不过分,陈先生问我此时身在何方,我却要问‘谁家有女初长成’?竟可使‘侯门歌舞出如花’?陈先生以为然否?!”

    众人此时已非常惊异,哪里想得到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竟会说出如此精妙的华辞丽句。

    太史慈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虽然只是只言片语的几个句子,但无一不是千锤百炼的句子。

    曹植的《洛神赋》、白居易的《长恨歌》、吴梅村的《圆圆曲》,哪一个不是精妙绝伦的千古名作?

    陈琳张口结舌,失神地望着太史慈。

    “好好好!”孔融拍手叫妙,摇头晃脑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缥缈兮如急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此数语极尽妙舞之美,当为此孚一大白!”言罢举杯一饮而尽。

    徐干这老实人谈起诗词歌赋话自多了起来,望向太史慈,佩服道:“昔日先贤李延年有诗曰:‘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以为已道尽此中之妙,不想太史将军今日另辟蹊径,不让先贤!”

    国渊此时却对太史慈来了兴趣,看向太史慈道:“两位所言极是,不过敢问太史将军,这‘谁家有女初长成’、‘侯门歌舞出如花’两句系为七言,又大异楚风,不知典出何处?”

    众人也纷纷露出询问的神情。

    太史慈恍然,这才想起这时代最流行的是四言诗和五言诗,且以乐府诗的面貌出现。楚辞虽在汉代大受文人青睐,但并非整齐格式的七言诗,其中多涌“兮”字。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七言诗是曹丕写的,那已是在很多年后。

    此时众人初听后世成熟的七言名句,偏又如此合于韵律,自是倍感新奇。

    管统一见众人齐齐赞美,心中更恨,不动声色道:“妙则妙矣,但只言片语宛如断金丝之明珠,萤火终非皓月!”

    言下之意是太史慈的七言警句不过是灵光一现,难登大雅之堂。

    众人虽已看出此公对太史慈深有敌意,不过亦不得不承认言之有理。

    太史慈此时已彻底讨厌这心胸狭窄之辈,心知定要给他个教训。但同时亦怕眼前众人真的让自己做一完整的合于眼前情景的七言诗,连忙接口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自是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貌,不可固步自封。

    管统冷哼道:“口气不小!看不出太史将军胸中别有沟壑!”

    太史慈不假思索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众人一愣,才明白原来太史慈心忿管统对他七言诗句不屑一顾,索性只以七言诗句回答管统的问题,以此来回击管统,想来倒也是宴会中的规矩。

    不过,太史慈这两句诗亦深深打动众人。尤其是孔融这几个文豪,听得无不眼前一亮,这两句诗已经牵扯到作诗的方法问题:创新!

    任燠看管统为之语塞,在旁帮口道:“原来太史将军在诗词歌赋方面精深至此,偏又另辟蹊径,看来可以此七言警句道尽万物。只不知太史将军今日对孔大人的青眼相加作何感?”

    语中暗暗带有讽刺。众人默默,看太史慈如何应对。

    太史慈呵呵笑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孔青州!”(这一句改编了)

    众人轰然叫妙,无人再敢小瞧太史慈。

    陈琳此时大感没有面子,觉得风头都被太史慈抢了,故接口道:“那太史将军可知晓孔大人今日此举之心?”

    孔融眼中闪过不悦之色,显示不满意陈琳着新认识不久的朋友。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太史慈肃然道。孔义和孔融听得心中一震,显是说到这两个对东汉朝廷忠心耿耿的儒者的心中,不禁对太史慈好感大生。

    此句用在此处不仅有夸奖孔义的意味,还暗含对任燠和管统不守朝廷礼数的讽刺。

    两人心中大怒,偏又无处泄。唯有狠狠瞪了陈琳一眼。

    陈琳遭此无妄之灾,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登时大感委屈,索性闭口不言。

    太史慈见此状大感快意。

    孔融和孔义心中却暗暗称快,早已看两人不顺眼了,只是苦无机会,今日太史慈此举正合两人的心思。

    孔融见太史慈出口成章,更起了结交之心。

    众人更被此句勾起慷慨豪气,纷纷举杯饮酒。

    6康见两人受窘,在一旁做老好人道:“太史将军言语出人意表,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管统却恼羞成怒,哼道:“如此就要恭祝太史将军日后驰骋疆场,名动天下了!”

    犹言太史慈附庸风雅,实则一介武夫。实给人睁眼说瞎话之感。

    此时连6康也觉得管统过分了,暗叹他心胸太过狭窄。

    太史慈却开始高兴了,眼前的局面对自己太有利了,今日自己越是对别人的提问对答如流,就越可尽快打响自己的名头。

    故不在意道:“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众人闻听此语,尽皆叹服,连不善言辞的徐干在旁也说“兵者不祥”。一直表现得十分然的秦周那混浊的双眼中也自精光一闪。

    看得太史慈心中一凛,知道自己像看轻孔融般看轻了这个老朽文人。

    可一直保持沉默,此时闻听此语的管宁却猛地抬头直视太史慈,一瞬不瞬地盯着他,仿佛想要看穿太史慈心中所想。更是张了张嘴,仿佛有话要说,结果却被邴原在几下拉了拉衣襟,管宁才闭嘴不言。

    这管宁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此时连众人也看出了管宁的异态。

    国渊察觉到了管宁的失态,忙岔开话道:“幼安兄近日要远游,只是想不到在此得遇太史子义这样的文人雅士,颇有倾盖而交,虽欢憾短之感。”

    太史慈闻言心头一震,心知此时管宁有意远游,必是打算前往辽东投奔公孙度那里。

    别人却不在意,因为这管宁本就好远游,自是想不到如此内情。但众人已经看出这管宁十分看重太史慈,只此一件,太史慈就身价倍增。

    更何况在众人心中这太史慈可称得上才华横溢了。

    太史慈此时也看出这管宁似乎对自己另眼相看,虽然不知为何,但已大生自豪之感。

    旋即又看出这管宁的远行已成定局,自己终究挽留不住。不禁神色一黯,但一想到人各有志自是不能强求,毕竟曾经拥有,倒也不奢望天长地久了。

    心中释怀,点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来来来,幼安兄,承蒙错爱,子义敬你。”

    管宁听得心头大震,他刚才始终注意太史慈的面部表情,看到太史慈亦有黯然神伤之意,大生知己之感。无奈自己此时实是心意已决,虽心喜得此新朋,看出此子与众不同之处,但毕竟不知底细,实难改变自己的心意。

    此时闻听太史慈的诗句却在心中苦笑:自己相交确是满天下,可知己又有几人?自己要走的道路会有几个同路人?

    虽如此,还是在与太史慈对饮一杯后大有深意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此时众人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虽知管宁对太史慈另眼相看,但仍想不到管宁竟如此看重太史慈,要知管宁自成名后可是很少与人互答诗文。

    今天竟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史慈破例了。

    一时间,大厅中充满了奇异的气氛。

    太史慈知道前两句诗是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吟咏的《短歌行》里的句子,不过这并非曹操的明,和后两句是一样是《诗经》中的名句。

    前两句诗原意是说女孩子对自己心上人相约未至时的一种甜蜜的回忆,描绘了十分依恋心上人的宽厚又温暖的胸怀的而独自沉吟的动人姿态。

    不过这时代的人喜欢用《诗经》里的诗歌一语双关,比如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几句诗的意思则变为渴望得到治理国家的贤才,以美人比喻自己,而以心上人比喻贤才。

    此之谓屈原在诗歌中常用的“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此时引用此诗句,则是引太史慈为至交好友之意。

    何人可与管宁比肩?莫要忘记,连华歆都不在管宁的眼里。昔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管宁管幼安,今日却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太史慈而动容了。

    太史慈却看穿了管宁心中的苦涩和矛盾,虽不知为何这管宁从刚一见到自己是就好像很看重自己,但毕竟是好事。

    心中又燃起了希望,绞尽脑汁,猛地灵光一闪,想起一句名句来,慨叹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顿了一顿又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用的也是“香草美人”之法。

    管宁心中翻起滔天巨浪,自是知道太史慈看穿了自己今日与太史慈一别将天各一方,难以相见,更看出太史慈对自己有把臂论交甚至邀请自己去西北六县之意。

    难道他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意?否则岂能说出这种别人不懂在自己听来又大有深意的话?

    偏偏自己又颇为心动。

    管宁几年来目睹黄巾之乱,民不聊生的局面太多了,对这大汉朝廷彻底的失望,偏又不是出路在何方,以他的贤才自可辅佐明主,开创盛世,可那又如何?

    夏、商、周、两汉哪个不是强极一时?可到头来尘归尘,土归土,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封中。

    问题出在哪呢?管宁不知道,他虽然以天纵之资敏锐地把握到了人治无法杜绝**和专权乱政从而亡国的缺陷,可却无法说清楚,更没有办法解决。

    管宁并非其他腐儒可比,他的远祖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管仲,所以管宁的思想大异一般的儒家子弟,法家思想对他影响颇深,又因为齐地民间的学派偏于荀子这曾在稷下学宫享有盛名的法家先驱,所以管宁更加注重实际。

    故此管宁已经对这中原的大大小小的上位者彻底失望,才回乡与好友邴原约定欲王烈一起远赴辽东,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城市,看看可否找到一条避免盛极必衰的治国方法。

    谁料回乡之后听闻了东莱郡西北六县的种种怪异之处,不禁产生了兴趣。原来在外乡也听说过这太史慈,不过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太史慈是以勇武而名震青州,在管宁的心中还以为太史慈也是莽夫一个。

    几日前回到青州,偶然在市集上听到一个当利县商人与人争吵,仔细一听,才知道这当利商人不满这市集上卖的楠木品质低劣,要求退货,那卖楠木的人却说他吹毛求疵,认为自己提供的楠木与他要求的相差不多。

    岂料这当利商人大摇其头,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又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管宁大吃一惊,他想不到当利县一个做小本生意的普通商人竟然有如此见识。

    于是管宁与之攀谈,才知在东莱西北六县人人办事都有严格的规矩。

    管宁大奇,问这种种规矩是否由太史慈来制定。结果这商人大摇其头,说在西北六县,一切规矩的制定是以尝试为主,不但要行得通,还要最有效。

    “事实胜于雄辩”,商人准确而自信地告诉他,“这时太史慈将军告诉俺们的,人会犯错误,但有了合适的规矩可以让人避免错误。”

    “俺们太史将军说过:就因为原来大家办所有的事的时候都没有一个真正行得通、大家都要遵守、否则就要受惩罚的标准,又没有对不守标准的人有一定的惩罚,所以大家总是想法偷工减料,得过且过。因此才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无暇理会这商人摇头晃脑的样子,管宁听得心头大震,因为这是他所从没有想到过的道理,偏偏又大有道理。

    于是更加好奇,想要打听在西北六县其他行业的规矩是什么,谁知道这商人却说不知道,“人说话是要负责任的,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会耽误别人的正事的。”

    管宁大叹,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在儒生中也很难做到,岂知眼前的这个小小商人竟能做到,要知此地已非西北六县,无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竟有如此的自律性。

    “人家问你到京城的道路,你不知道,却装作是万事通,给人家胡乱指点一通。那不是浪费人家的光阴吗?”

    那个商人喝完管宁请他的一碗酒,一抹嘴巴,咧嘴一笑道:“这酒的味道和俺们当利的酒比差老远了,先生何时到俺们当利去,俺作东!”

    管宁随口答应,谁知这商人郑重其事的留下了地址,还不厌其烦地告诉管宁近道在哪里。

    “免得你找不着,浪费别人的光阴等于图财害命。”此言犹在耳边。

    管宁知道东莱郡西北六县是个自己从没有见识过的世界。

    要不是邴原找到自己说再去辽东前要去见见许子将,又想起自己是重然诺之人,不可与王烈和邴原失约,只怕此刻自己已经来到西北六县了。

    哪知今日在孔义府上得遇自己十分好奇的太史慈,又见太史慈气度风姿为平生仅见,观其言语更是人深省,更尽是忧民之意,不是只会雕章琢句的腐儒,堪与自己同调,故大起惺惺相惜之感,更想到西北六县一看究竟。却又顾念王烈和邴原,当真是十分的矛盾。

    不提管宁,此时连邴原也被太史慈勾起了心事,动容道:“子义华才,世所罕见,‘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道尽了人间情事,也唯有子义方可作此妙语。”

    太史慈看到了点希望,压住心中狂喜,不过终究为自己的剽窃行为大感不好意思,趁机摇头道:“根矩兄过奖了,此句实是家师的慨叹。就是刚才那些诗句也大多是老师的闲暇之作,我哪有这些本事?”

    众人被太史慈勾起了兴趣,心中皆想:到底是何人调教出如此精彩绝艳的人物。

    孔融早忍不住了,急声道:“家师何人,又在何方。”

    太史慈哪有什么老师,唯有故作严肃道:“家师乃泰山中无名老人,此时我也不知老人家在哪里,他常说:‘吾心安处是家乡’。”言罢一脸黯然。

    众人悠然神往,遥想此高人的绝世风采。

    太史慈也是满脸的怀念,暗地里却笑破了肚皮。

    国渊叹道:“‘吾心安处是家乡’,谈何容易?”

    太史慈趁机说道:“家师有言,人生有三大境界。可使我心有安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即是第二境界。”

    众人纷纷露出注意的神情,连陈琳等辈都不例外。由此可见,经过此晚的舌辩,太史慈已经成为了众人关注的一个中心。

    太史慈非常满意这种效果,肃然道:“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为‘求索’,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为‘奋’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那人却在***阑珊处。是为‘放弃’,家师有言,放弃最难。”

    一时间大厅中静默无声,人人纷纷沉思,显是被勾起了各自的心事,就连管统任燠这种热衷功名的人亦不例外。特别是那“放弃”二字,深有感触。

    是啊,世人皆想获得,又有谁想过放弃呢?

    可是有所得必有所失,焉知主动积极的放弃不是一种得到呢?

    管宁更从其中隐约感到了一种可以用在治国上的道理,只是还说不清楚。

    太史慈紧张地看着管宁和邴原,心知成败在此一举

    管宁蓦地长叹:“可笑我管宁虚度二十几年春秋,今日才知自己连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求索’尚未渡过,更何谈‘奋’‘放弃’了。根矩兄,你怎么说?”

    言罢一脸的热切。

    邴原看了看管宁,明白这至交好友的心思,点了点头,肃容道:“可惜王烈兄不在此间,不能听此妙论,他日我三人定当到东莱郡拜访子义。”

    太史慈闻言大喜,心知已经打动这两人,且有常住东莱西北六县之意。别人或许不知道,但太史慈却知道这两个人铁定已经不会去那个辽东了。

    公孙度,对不起了,反正你本来就不能真正挥这两个人的才能。

    太史慈第一次觉得那个拖着长辫子的老顽固王国维这么可爱,谁说王国维是封建余孽,这不就坐贡献了吗。

    不过还得说说场面话,故作谦虚道:“两位仁兄客气了。”

    国渊摇头道:“子义才客气了,今日是子义让我等大开眼界。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太史慈索性一鸣惊人到底,更是想把新的思想传播出去,于是开口道:“子尼兄不到捧我了,其实谁都不比谁高到哪里去,哪有人万事精通又从不犯错误呢?莫忘记,就是孔夫子也要老时才能‘从心所欲’见识不爽。所以我在学习时,家师常常跟我说做学问要做到:‘我信我师,但我更信真理’。”

    众人闻言露出惊骇欲绝的表情,要知这时讲究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老师的话怎可怀疑?太史慈的说法太过骇人听闻。

    偏偏又无法反驳责备太史慈,如果说太史慈这句话是错的,那太史慈自当信老师更甚于信真理,可是要信老师就必须要信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我信我师,但我更信真理’这句话,完全的自相矛盾。

    完全是一个悖论。太史慈就知道是这个局面,所以才敢放言无忌。

    更何况孔老夫子自己都承认有看人不准和看事有偏差的时候,自是对太史慈无法辩驳。

    唯有管宁、邴原闻言不觉点头。看得太史慈心中大慰:毕竟是管宁、邴原啊!

    孔义见今天的目的已达到,更高兴的是遇到太史慈这样的人才,于是呵呵笑道:“今日大家谈得尽兴,又遇到太史子义这样的青年才俊,我们当饮尽此杯!”

    众人纷纷举杯,同贺太史慈,管统等人虽然不愿意,但亦不愿在面子上得罪孔义,更何况现在太史慈身价倍增,眼见管宁等人青眼相加,心知今晚不宜在与之争锋,自是纷纷作出笑脸。

    太史慈见众人意兴阑珊,又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便吩咐从刚才起便一脸崇拜盯着自己的徐盛抬上礼物来。

    人们的注意力又被集中到礼物上,见过种种新奇玩意后,自是大加赞赏。

    旋又痛饮,饮至深夜,方才兴尽而回。

    今晚,太史慈才是大赢家。

    ===============================分隔线================================

    今晚有事,故此早,所以没来得及进一步修改,晚上回来再说,大家先凑合着看。

章节目录

东莱太史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碧水龙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二卷云涌临淄第五章名动-东莱太史慈小说改啥名了,东莱太史慈,笔趣阁并收藏东莱太史慈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