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亮的闪电划过傍晚的天空,好像在阴霾的天幕上撕开了一道伤口,天空已经呈现成紫红色,金陵城的上空仿佛正要透过闪电割开的伤口汩汩泣血。
睿王李焯半生戎马,向来是不相信什么天象异兆的,但是活到了这把年纪,他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骇人的天象,整个天空都被鲜血和烈焰的颜色充斥着,要说没有大事发生,那是谁也不信的。
虽然说天现凶兆,但是这样的异象到底预示着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的,而李焯却是仅有的几个知道事实的人。就在今天早上,陆续从西边回来的几只信鸽带来了他早已预料到,却又始终不愿相信的信息:剑南道和山南道起兵造反了!
事实摆在眼前,再否认下去只能是自欺欺人――新皇帝李观棋对军队进行和平改革的初衷失败了――那位年轻的皇帝该如何才能收拾现在这个乱局?李焯简直不敢想象……
“殿下,御前侍卫统领贺子铭来了,在外面候着呢,说是圣上急着让您进宫。”府里的大太监进来说道。
“圣上急着叫我进宫?”李焯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由不得他感到奇怪,若是放到武宗朝,无论何时,只要事情紧急,武宗皇帝都一定会派人叫他进宫,要他列席御前会议,提供建议。但是自从武宗皇帝驾崩以来,他就从来也没有受过这个待遇。
李焯慢慢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你去告诉贺子铭,让他稍等片刻,本王稍作准备就即刻跟他进宫。”
李焯随着贺子铭缓缓走在皇城之中,经过空旷的广场,视野可将城墙和一座座宫殿尽收眼底。虽然天气恶劣,但是广场上的侍卫仍然如钉子一般地站立着,偶尔还有一队队的侍卫巡逻经过。
勤政殿外的侍卫一眼便认出了两人,并没有阻拦。
“请殿下在此稍候,容贺某进去禀报。”贺子铭对李焯说道。
“是睿王来了吗?快请进来。不用禀报了。”李观棋的声音传了出来。
李焯走进房间。发现李观棋并未身着朝服,只是穿了件月白色的绸质长衫,腰上系着杏黄丝绦,想是因为自己进来。已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旁边的小凳上坐着枢密副使徐权。
李焯的眼睛已是适应了室内光线。便要行礼参拜,李观棋忙趋前一步扶住,笑着说道:“您老快快免了这一层!论辈分朕还该叫您四爷爷呢。虽说名分有别。可我们毕竟是一家人,老这么拘束着。还有什么趣儿?而且武宗爷早赐了您老君前免跪了的,到朕这儿就更没有您跪的道理了。”
“这是陛下体谅老臣,可当臣子的却并敢当。”李焯和李观棋其实并不熟。但眼见李观棋行事谈吐皆属上乘,心中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略带着一丝的感动,稳定了一下情绪,说道:“陛下召臣前来。想来是因为西边的事了。”
李观棋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您老是我大乾朝最会打仗的大将军王,现在有了战事,朕不可能不请您老前来咨询,徐权正在汇报军情,您老跟着一块儿听听。”
徐权虽然已是官居枢密院副使,还是议政学士,但是寒微的出身依然显而易见。他的身材很瘦,面相也并不出众,身上的紫色官袍虽然是崭新的,但是里面露出的衣物却可以看出早已褪了颜色,这些都说明他还是保留着俭朴的生活作风。
李焯点了点头,冲徐权说道:“现在情况如何?”他也很想知道枢密院的情报工作做的如何,因为他也是今天早上才接到的二镇造反的信息,具体的情况也还不是很清楚,他有点儿不大相信徐权能够了解的更多。
徐权摇了摇头,说道:“情况不容乐观。现在已经确定的是剑南道的李墨然和山南道的陈光曦已经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冲京师而来。岭南、淮南、河南也都选择了观望,没有一道主动发兵勤王。”
李观棋冷笑一声说道:“他们当然不愿意,如果这一仗朕打不赢,他们永远也不会愿意裁军。”
李焯在心里也默默地想到:“是啊,他们当然不愿意了。你可能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可是你也太过急躁了,这些个将军们,哪一个是善茬?你一道旨意便要削去人家大半的军权,给谁也会不愿意的。”
李观棋又问道:“北疆四镇还安分吧?”
徐权回道:“还算平静,因为此次裁军并没有牵涉到他们,北疆四镇的将军们都未做出不忠于朝廷的举动。”
李观棋点点头说道:“只要北疆不出事情,朕心里就还有谱。可是平叛也是指望不上他们的,毕竟突厥人一直就在虎视眈眈,北疆的兵一个也不敢动。”
起身踱了几步,李观棋又说道:“目前来看,我们现在能用的兵也就只剩下京师十二卫了,可叛军却有着八十余万兵马,我们人手不够,怎么也不够啊!”
李焯起身说道:“陛下,老臣虽然久已不问朝政,但是现在军队中领兵的将军们都或多或少地还卖老臣的面子,臣想明日便出发去见见各地的将军们,或许能为我们再争取一些力量也未可知。”
李观棋感动地说道:“您老能够出马,当然是最好的了,可是来回鞍马劳顿,您老年纪又这么大了,这让朕怎么忍心啊?”
李焯一挺胸,说道:“国家兴亡之际,老臣正欲赴汤蹈火,又何惜此七尺残躯?”
李观棋受李焯感染,当下也豪气地说道:“既如此,便仰仗睿王了。您先请坐,朕还要向您请教眼下这仗要怎么打呢。”
李焯当下也不推辞,从袖中取出一份军事地图,展开来铺在龙书案上,边指点着边说道:“山南和剑南两道同时起兵造反,虽然前方的军情还没有传回来,但依老臣的见识,李陈二人十有七八会选择在涪陵合兵一处,然后渡江东进,江东存有近百万石的军粮,一旦被他们顺利过江,他们就在江东扎住了根,到时候这仗就难打了。”(未完待续。)
ps:因为后台出了点儿问题,无法建立新卷。所以,第三卷的内容延续第二卷的章节序号。希望大家理解。
睿王李焯半生戎马,向来是不相信什么天象异兆的,但是活到了这把年纪,他还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骇人的天象,整个天空都被鲜血和烈焰的颜色充斥着,要说没有大事发生,那是谁也不信的。
虽然说天现凶兆,但是这样的异象到底预示着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的,而李焯却是仅有的几个知道事实的人。就在今天早上,陆续从西边回来的几只信鸽带来了他早已预料到,却又始终不愿相信的信息:剑南道和山南道起兵造反了!
事实摆在眼前,再否认下去只能是自欺欺人――新皇帝李观棋对军队进行和平改革的初衷失败了――那位年轻的皇帝该如何才能收拾现在这个乱局?李焯简直不敢想象……
“殿下,御前侍卫统领贺子铭来了,在外面候着呢,说是圣上急着让您进宫。”府里的大太监进来说道。
“圣上急着叫我进宫?”李焯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由不得他感到奇怪,若是放到武宗朝,无论何时,只要事情紧急,武宗皇帝都一定会派人叫他进宫,要他列席御前会议,提供建议。但是自从武宗皇帝驾崩以来,他就从来也没有受过这个待遇。
李焯慢慢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你去告诉贺子铭,让他稍等片刻,本王稍作准备就即刻跟他进宫。”
李焯随着贺子铭缓缓走在皇城之中,经过空旷的广场,视野可将城墙和一座座宫殿尽收眼底。虽然天气恶劣,但是广场上的侍卫仍然如钉子一般地站立着,偶尔还有一队队的侍卫巡逻经过。
勤政殿外的侍卫一眼便认出了两人,并没有阻拦。
“请殿下在此稍候,容贺某进去禀报。”贺子铭对李焯说道。
“是睿王来了吗?快请进来。不用禀报了。”李观棋的声音传了出来。
李焯走进房间。发现李观棋并未身着朝服,只是穿了件月白色的绸质长衫,腰上系着杏黄丝绦,想是因为自己进来。已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旁边的小凳上坐着枢密副使徐权。
李焯的眼睛已是适应了室内光线。便要行礼参拜,李观棋忙趋前一步扶住,笑着说道:“您老快快免了这一层!论辈分朕还该叫您四爷爷呢。虽说名分有别。可我们毕竟是一家人,老这么拘束着。还有什么趣儿?而且武宗爷早赐了您老君前免跪了的,到朕这儿就更没有您跪的道理了。”
“这是陛下体谅老臣,可当臣子的却并敢当。”李焯和李观棋其实并不熟。但眼见李观棋行事谈吐皆属上乘,心中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略带着一丝的感动,稳定了一下情绪,说道:“陛下召臣前来。想来是因为西边的事了。”
李观棋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您老是我大乾朝最会打仗的大将军王,现在有了战事,朕不可能不请您老前来咨询,徐权正在汇报军情,您老跟着一块儿听听。”
徐权虽然已是官居枢密院副使,还是议政学士,但是寒微的出身依然显而易见。他的身材很瘦,面相也并不出众,身上的紫色官袍虽然是崭新的,但是里面露出的衣物却可以看出早已褪了颜色,这些都说明他还是保留着俭朴的生活作风。
李焯点了点头,冲徐权说道:“现在情况如何?”他也很想知道枢密院的情报工作做的如何,因为他也是今天早上才接到的二镇造反的信息,具体的情况也还不是很清楚,他有点儿不大相信徐权能够了解的更多。
徐权摇了摇头,说道:“情况不容乐观。现在已经确定的是剑南道的李墨然和山南道的陈光曦已经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发兵冲京师而来。岭南、淮南、河南也都选择了观望,没有一道主动发兵勤王。”
李观棋冷笑一声说道:“他们当然不愿意,如果这一仗朕打不赢,他们永远也不会愿意裁军。”
李焯在心里也默默地想到:“是啊,他们当然不愿意了。你可能是个有作为的君主,可是你也太过急躁了,这些个将军们,哪一个是善茬?你一道旨意便要削去人家大半的军权,给谁也会不愿意的。”
李观棋又问道:“北疆四镇还安分吧?”
徐权回道:“还算平静,因为此次裁军并没有牵涉到他们,北疆四镇的将军们都未做出不忠于朝廷的举动。”
李观棋点点头说道:“只要北疆不出事情,朕心里就还有谱。可是平叛也是指望不上他们的,毕竟突厥人一直就在虎视眈眈,北疆的兵一个也不敢动。”
起身踱了几步,李观棋又说道:“目前来看,我们现在能用的兵也就只剩下京师十二卫了,可叛军却有着八十余万兵马,我们人手不够,怎么也不够啊!”
李焯起身说道:“陛下,老臣虽然久已不问朝政,但是现在军队中领兵的将军们都或多或少地还卖老臣的面子,臣想明日便出发去见见各地的将军们,或许能为我们再争取一些力量也未可知。”
李观棋感动地说道:“您老能够出马,当然是最好的了,可是来回鞍马劳顿,您老年纪又这么大了,这让朕怎么忍心啊?”
李焯一挺胸,说道:“国家兴亡之际,老臣正欲赴汤蹈火,又何惜此七尺残躯?”
李观棋受李焯感染,当下也豪气地说道:“既如此,便仰仗睿王了。您先请坐,朕还要向您请教眼下这仗要怎么打呢。”
李焯当下也不推辞,从袖中取出一份军事地图,展开来铺在龙书案上,边指点着边说道:“山南和剑南两道同时起兵造反,虽然前方的军情还没有传回来,但依老臣的见识,李陈二人十有七八会选择在涪陵合兵一处,然后渡江东进,江东存有近百万石的军粮,一旦被他们顺利过江,他们就在江东扎住了根,到时候这仗就难打了。”(未完待续。)
ps:因为后台出了点儿问题,无法建立新卷。所以,第三卷的内容延续第二卷的章节序号。希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