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冕不记得,这是自己第几次踏上前往巴州州城的道路了。同样的山,同样的树,今日看来却有一番别样味道。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太过不平静。
三年了。三年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精心布局,就等着这一刻来裁决分晓。
现在,他怀里就揣着两封书札。一封,是李贤上表朝廷的表奏;一封,是自己写给刘仁轨的家书。
刘冕在家书中说,请刘仁轨放心的去当宰相,但不要向朝廷开口请求赦免刘冕;就算皇后有意大开方便之门,也不要应承,大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身为宰相一定要‘奉公守纪绝不循私,以维护国家律法森严’。
刘冕知道,在官场政局里混了一辈子的刘仁轨,肯定会明白他的用意。这一点无须担心。
大唐的邮递行业非常之达。就算是巴州这等穷山僻壤之地,官家的驿站里也常备驿卒马匹。巴州刺史汤灿早就嗅到了大唐天下弥散了一股异样气味,此时李贤要上表,他巴不得亲自替他跑一趟京城。
于是,上表与家书,飞快的送了出去。
刘冕的心,比当初面对东宫兵乱时还要紧张,拧成了一团。
三十天的等待,如同过了三十年。
当汤灿一路小跑的冲进刘冕等人的瓦房里,告之他们朝廷有天使驾到时,刘冕恨不能跳起来抱住汤灿,狠狠的亲他几口。
“李贤、刘冕接旨!”来宣旨的是个宫庭宦官,声音又尖锐又高亢。
“罪囚李贤、刘冕接旨……”连带着李光顺,三人一起跪倒下来。
圣旨里的具体言语,李贤和刘冕都记不太清了。只是将其中的几个字牢牢记在了脑海里――“朕心甚慰。准刘冕代李贤,回京尽孝”。
“二位,接旨吧。”宣旨宦官脸上笑吟吟的,“恭喜明允公,恭喜刘公子了。”
李贤双手举过头顶,有些抖的接过了圣旨。干咽一口唾沫强颜对宣旨宦官道:“公公一路辛苦,请稍事休息片刻。李贤当好生伺候。”
“不敢、不敢……”宦官身为皇室近侍,都是识时务的,急忙低头拱手谢过,“在下还要急着赶回长安覆命,就不打忧了。明允公,刘公子,在下告辞。”
宣旨宦官带着身边的侍卫走了。汤灿忙不迭的上前来欣喜拜道:“下官恭喜明允兄,恭喜刘公子了!”
虽然二人对这汤灿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此时却也怎么看怎么顺眼了,一起呵呵的笑了起来,其乐融融。汤灿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讨好的机会,自来熟的在这里磨叽了很久方肯离去,那言语听来,仿佛他和李贤刘冕就是生死过命的交情。
天色傍晚,所有不相干的杂人都走了。
三人关起门来,突然异口同声的爆出一阵欢呼――“成功了!”
喜极而泣。
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刘冕与李贤又在房中秉烛而谈,通宵达旦。二人也达成了一个默契。如果时局利导机会降临,刘冕就会从长安派快马送信给李贤。李贤就‘一切行动听指挥’,里应外合成就大计。
刘冕心中所设计的‘大计’,自然就是李贤率先上表,拥护武则天称帝。这件事情在他心中酝酿良久,却始终没有和李贤说过。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合适的‘机会’,必须到了长安随机应变。
这,也是刘冕所说的‘把握’。只要这个机会出现,他们就有七成的把握能够真正翻身。
成败,在此一举。
第二天,秋风北转,落叶翔于苍穹,再添几股凉意。
奇章山下山路转拐处,一辆马车几名刺史府衙役驻足等候。刘冕则在和李贤、李光顺父子告别。
“天官,转眼入冬,关内天气非常之寒冷。一路你要多注意身体。”李贤言真意切,随即拿出一枚玉佩,“还记得它吗?当初我要你拿去典当,你却做成了生意回来,又物归原主了。今日,我将它再赠送于你。愿此玉能佑你逢凶化吉,一切顺利。”
刘冕知道李贤是个重情之人,这等时候也没有客气推诿,点了一点头收下来:“多谢李六叔。你和玄泰在家也要多多保重。”
“天官兄,小弟也没什么可以送你的。就这玩艺还有点意思。”李光顺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拿着那把银质折扇送到刘冕面前,“虽说冬日不用扇子,留到明年夏日再用也不错。只是我们这一分别,不知何日相见……”
“顺儿不要说这等话。”李贤示意刘冕收下扇子,然后道,“天官,此去长安,必定多有凶险。譬如小舟行于惊涛骇浪,步步危机。你要切记小心。如果力所不能及,就不要勉强,先保重自己的性命要紧。我父子二人纵然回不得长安,留在这里安分守己性命却是无虞。”
刘冕深吸一口气,拱手而拜:“李六叔,玄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们回去吧。你们放心,纵然此去一路惊涛骇浪,我也必将乘风而破之――告辞!”说罢,一转身,坚定果决头也不回的走了。
李贤凝神、皱眉看着刘冕的背影,拍了拍李光顺的肩膀:“顺儿,学着点。”
“嗯。”李光顺也不再是以往的纨绔子弟,认真的点了一点头,“爹,不管成败与否,刘冕的这种智略和胆气,都让孩儿非常的敬佩。”
“人才。”李贤长吁一口气,抚着儿子的背,朝那栋大瓦房走去。
刘冕上了车儿,却现巴州刺史汤灿坐在车上等他。汤灿笑得好不喜气,仿佛是自己被调入京都为官了。他破天荒的冲刘冕拱手拜道:“刘公子,下官职责在身,就不方便亲自护送你前往帝都了。下官已经叮嘱了这些衙役们,让他们一路上小心伺候。刘公子如果有什么不满,尽管打骂不必顾忌。下官回来了还要收拾他们。”
“汤府君言重了,在下对你的关照真是感激不尽。”刘冕也只得微笑回礼。
汤灿继续满脸堆笑:“公子去了长安,见了刘相公和朝廷上的人,若有时机不妨替下官美言几句啊……”
后面的话,刘冕都懒得去听了,嗯嗯啊啊的应付了过去。生死存亡在此一线之间,哪里工夫管你这个俗吏的事情。待汤灿?嗦完了以后,刘冕才说道:“汤府君如果能将明允公伺候好了……何愁前途不亮?”
汤灿如获至宝顿时如同茅塞顿开,千恩万谢的下了车。
刘冕却在暗笑,我走了,李贤父子那里不免少了人照应。现在我只消一句话,就让李贤有了一个刺史当小厮使唤,多划算。
马车不紧不忙的走上了盘旋的山路,望长安而去。刘冕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心中没有一刻安宁过。
他感觉到了压力,很强大的压力。
刘冕非常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长安一行,不仅仅关系到刘冕、李贤、李光顺三人是否能从此翻身,无疑还担负着刘氏一门、李贤一家的生死荣辱。
此外,在长安那些人看来,刘冕是与李贤同气连枝的。他的回归是代李贤尽孝,这势必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和敌视。比喻说,现在的东宫太子,及其麾下的一派人马;或许还包括一直没露出水面的李旦那帮人;同时也会勾起一些人的希望,比喻之前支持李贤的旧臣;再或者还会引来一些私人的麻烦,比喻明崇俨的亲朋党羽,他们可是把刘冕当作凶手仇人的。
所以,如果说现在的朝堂是一个水面宁静、内里暗流汹涌的池塘,那么刘冕的到来,就像是一颗扯燃了引线的手雷拿到了池边,随时准备扔下水。
“搅你个天翻地覆波涛汹涌!”刘冕恨恨的砸了一下大腿,往后一靠,闭目养神去了.
【冲榜时刻,大家投票~!投票~!你的支持和投票是我**与动力的源泉啊!!】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心境太过不平静。
三年了。三年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精心布局,就等着这一刻来裁决分晓。
现在,他怀里就揣着两封书札。一封,是李贤上表朝廷的表奏;一封,是自己写给刘仁轨的家书。
刘冕在家书中说,请刘仁轨放心的去当宰相,但不要向朝廷开口请求赦免刘冕;就算皇后有意大开方便之门,也不要应承,大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身为宰相一定要‘奉公守纪绝不循私,以维护国家律法森严’。
刘冕知道,在官场政局里混了一辈子的刘仁轨,肯定会明白他的用意。这一点无须担心。
大唐的邮递行业非常之达。就算是巴州这等穷山僻壤之地,官家的驿站里也常备驿卒马匹。巴州刺史汤灿早就嗅到了大唐天下弥散了一股异样气味,此时李贤要上表,他巴不得亲自替他跑一趟京城。
于是,上表与家书,飞快的送了出去。
刘冕的心,比当初面对东宫兵乱时还要紧张,拧成了一团。
三十天的等待,如同过了三十年。
当汤灿一路小跑的冲进刘冕等人的瓦房里,告之他们朝廷有天使驾到时,刘冕恨不能跳起来抱住汤灿,狠狠的亲他几口。
“李贤、刘冕接旨!”来宣旨的是个宫庭宦官,声音又尖锐又高亢。
“罪囚李贤、刘冕接旨……”连带着李光顺,三人一起跪倒下来。
圣旨里的具体言语,李贤和刘冕都记不太清了。只是将其中的几个字牢牢记在了脑海里――“朕心甚慰。准刘冕代李贤,回京尽孝”。
“二位,接旨吧。”宣旨宦官脸上笑吟吟的,“恭喜明允公,恭喜刘公子了。”
李贤双手举过头顶,有些抖的接过了圣旨。干咽一口唾沫强颜对宣旨宦官道:“公公一路辛苦,请稍事休息片刻。李贤当好生伺候。”
“不敢、不敢……”宦官身为皇室近侍,都是识时务的,急忙低头拱手谢过,“在下还要急着赶回长安覆命,就不打忧了。明允公,刘公子,在下告辞。”
宣旨宦官带着身边的侍卫走了。汤灿忙不迭的上前来欣喜拜道:“下官恭喜明允兄,恭喜刘公子了!”
虽然二人对这汤灿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此时却也怎么看怎么顺眼了,一起呵呵的笑了起来,其乐融融。汤灿自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讨好的机会,自来熟的在这里磨叽了很久方肯离去,那言语听来,仿佛他和李贤刘冕就是生死过命的交情。
天色傍晚,所有不相干的杂人都走了。
三人关起门来,突然异口同声的爆出一阵欢呼――“成功了!”
喜极而泣。
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刘冕与李贤又在房中秉烛而谈,通宵达旦。二人也达成了一个默契。如果时局利导机会降临,刘冕就会从长安派快马送信给李贤。李贤就‘一切行动听指挥’,里应外合成就大计。
刘冕心中所设计的‘大计’,自然就是李贤率先上表,拥护武则天称帝。这件事情在他心中酝酿良久,却始终没有和李贤说过。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真正合适的‘机会’,必须到了长安随机应变。
这,也是刘冕所说的‘把握’。只要这个机会出现,他们就有七成的把握能够真正翻身。
成败,在此一举。
第二天,秋风北转,落叶翔于苍穹,再添几股凉意。
奇章山下山路转拐处,一辆马车几名刺史府衙役驻足等候。刘冕则在和李贤、李光顺父子告别。
“天官,转眼入冬,关内天气非常之寒冷。一路你要多注意身体。”李贤言真意切,随即拿出一枚玉佩,“还记得它吗?当初我要你拿去典当,你却做成了生意回来,又物归原主了。今日,我将它再赠送于你。愿此玉能佑你逢凶化吉,一切顺利。”
刘冕知道李贤是个重情之人,这等时候也没有客气推诿,点了一点头收下来:“多谢李六叔。你和玄泰在家也要多多保重。”
“天官兄,小弟也没什么可以送你的。就这玩艺还有点意思。”李光顺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拿着那把银质折扇送到刘冕面前,“虽说冬日不用扇子,留到明年夏日再用也不错。只是我们这一分别,不知何日相见……”
“顺儿不要说这等话。”李贤示意刘冕收下扇子,然后道,“天官,此去长安,必定多有凶险。譬如小舟行于惊涛骇浪,步步危机。你要切记小心。如果力所不能及,就不要勉强,先保重自己的性命要紧。我父子二人纵然回不得长安,留在这里安分守己性命却是无虞。”
刘冕深吸一口气,拱手而拜:“李六叔,玄泰,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你们回去吧。你们放心,纵然此去一路惊涛骇浪,我也必将乘风而破之――告辞!”说罢,一转身,坚定果决头也不回的走了。
李贤凝神、皱眉看着刘冕的背影,拍了拍李光顺的肩膀:“顺儿,学着点。”
“嗯。”李光顺也不再是以往的纨绔子弟,认真的点了一点头,“爹,不管成败与否,刘冕的这种智略和胆气,都让孩儿非常的敬佩。”
“人才。”李贤长吁一口气,抚着儿子的背,朝那栋大瓦房走去。
刘冕上了车儿,却现巴州刺史汤灿坐在车上等他。汤灿笑得好不喜气,仿佛是自己被调入京都为官了。他破天荒的冲刘冕拱手拜道:“刘公子,下官职责在身,就不方便亲自护送你前往帝都了。下官已经叮嘱了这些衙役们,让他们一路上小心伺候。刘公子如果有什么不满,尽管打骂不必顾忌。下官回来了还要收拾他们。”
“汤府君言重了,在下对你的关照真是感激不尽。”刘冕也只得微笑回礼。
汤灿继续满脸堆笑:“公子去了长安,见了刘相公和朝廷上的人,若有时机不妨替下官美言几句啊……”
后面的话,刘冕都懒得去听了,嗯嗯啊啊的应付了过去。生死存亡在此一线之间,哪里工夫管你这个俗吏的事情。待汤灿?嗦完了以后,刘冕才说道:“汤府君如果能将明允公伺候好了……何愁前途不亮?”
汤灿如获至宝顿时如同茅塞顿开,千恩万谢的下了车。
刘冕却在暗笑,我走了,李贤父子那里不免少了人照应。现在我只消一句话,就让李贤有了一个刺史当小厮使唤,多划算。
马车不紧不忙的走上了盘旋的山路,望长安而去。刘冕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心中没有一刻安宁过。
他感觉到了压力,很强大的压力。
刘冕非常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长安一行,不仅仅关系到刘冕、李贤、李光顺三人是否能从此翻身,无疑还担负着刘氏一门、李贤一家的生死荣辱。
此外,在长安那些人看来,刘冕是与李贤同气连枝的。他的回归是代李贤尽孝,这势必引起一些人的恐慌和敌视。比喻说,现在的东宫太子,及其麾下的一派人马;或许还包括一直没露出水面的李旦那帮人;同时也会勾起一些人的希望,比喻之前支持李贤的旧臣;再或者还会引来一些私人的麻烦,比喻明崇俨的亲朋党羽,他们可是把刘冕当作凶手仇人的。
所以,如果说现在的朝堂是一个水面宁静、内里暗流汹涌的池塘,那么刘冕的到来,就像是一颗扯燃了引线的手雷拿到了池边,随时准备扔下水。
“搅你个天翻地覆波涛汹涌!”刘冕恨恨的砸了一下大腿,往后一靠,闭目养神去了.
【冲榜时刻,大家投票~!投票~!你的支持和投票是我**与动力的源泉啊!!】